㈠ 怎樣讓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一,做好充分准備。
二,嚴禁隨口提問(如:好不好呀,對不對啊,可以嗎?)。
三,提問題有針對性(如思維敏捷的,如靦腆型的,如自感學習不如人的)。
四,盡量用:
趣味性強的語言,
寓教於樂的方式,
以姿勢助說話。
五,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僅僅有5---8分鍾,所以必須在此期間把教學重點講授完畢。
六,留出學生們討論爭論議論的時間,提出本節課的需要研討的重點問題。
㈡ 新課改下如何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活起來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也不是單純的模仿、練習和記憶,讓學生恰當的感悟知識的形成與應用,對於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與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應試教育過分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只重視「死」的知識傳授,而忽視「活」的人才培養。怎樣使課堂教學活起來是教學的重要和必要環節,那麼怎樣才算「活」呢?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1、要學生 「活「起來
《新課標》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教學中,我就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心有所動。比如,我們遇到環形跑道的路程問題時,學生對相向與背向出發中速度快者與速度慢者之間的路程關系總是很模糊,於是我就提議在教室創設這樣一個情景:讓兩名學生直接在教室直接演示,同學們很積極參與,問題馬上就迎刃而解了;再如:在學習概率問題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景:請兩名學生上台,一個扮演街頭擺設騙局的張三,另一個扮演過客李四,其餘同學做看客,張三為了招攬生意,向圍觀群眾做宣傳:「三枚硬幣,同時擲下,如果同時正面朝下或朝上,你可獲得20元,否則你給我10元,來試試,看看你的運氣如何。」過路人李四聽了後念叨:「同時朝上或朝下,我們可獲得20元,輸了我只給對方10元,嘿,有門!」這時下面同學有勸阻的,也有鼓勵的,更有看熱鬧等著瞧的。結果一連投了五次,李四贏了一次,輸了四次,嚇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問:「同學們,這個游戲公平嗎?」有趣的情景使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然後埋頭計算,很快從概率的角度認定這個游戲不公平,是騙人的把戲,也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2、要學生 「動」起來
《新課標》指出,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總是根據教材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快樂的學習數學。比如在「無理數」的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用紙片剪出邊長為1的兩個正方形,然後要求他們將這兩個正方形用剪,拼的方法,組成一個大正方形;提出問題:拼出的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邊長又是多少呢?接著剪裁出兩個邊長為2的正方形,用同樣的方法剪拼成一個大正方形,繼續要求同學們思考:拼出的大正方形的面積、邊長是多少?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動」起來,積極的思考計算,發現這類正方形的邊長需要一個沒學過的數來表示,從而引出「無理數」的概念;再如:在教學「正方體的展開圖」一課時,我打破以往教師在台上演示,學生在台下得出結論的做法,而是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每個學生准備一個正方體和一把剪刀,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採用先組內展示,後派代表把組內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的方法,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不一會兒各小組學生都在爭先恐後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他們相互學習著、爭論著、比較著,不時還發出熱烈的掌聲。
3、要學生「靈」起來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是創新的前奏。例如在「角」一節的教學中,引進概念之後,針對其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在學生思考之餘提出問題:射線繞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是角嗎?為什麼?還有什麼?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問題:(1)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與角的大小有關嗎?(2)在直線上取一點的圖形是平角嗎?(3)周角與射線有什麼區別?以使學生在疑中學,在疑中解疑,質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動,有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4、信息技術讓知識「活」起來
《新課標》指出,積極開發和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的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所以課堂教學時,可以利用網路教室進行演示(也可將計算機與大屏幕投影連接起來)。利用這種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在較短的時間內,計算機使學生多種感官並用,提高對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識傳授,提高課堂利用率。例如,對於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教學,利用計算機和幾何畫板軟體,可以在屏幕上作出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線、bc邊的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之後用滑鼠在屏幕上隨意拖動點a,利用軟體功能,此時三角形abc和「三線」在保持依存關系的前提下隨之發生變化。在移動的過程中,學生會直觀地發現存在這樣的點a,使得角平分線、垂直平分線和中線三線重合。利用計算機進行課堂演示,可以使抽象深奧的數學知識「活」起來了、直觀的形式出現,縮短了客觀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當然在這里也應注意,計算機的演示只能是幫助學生思考,而不能代替學生的思考,教師應當恰當的給予提示,結合計算機的演示幫助學生完成思考過程,形成對概念的理解。這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 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 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如果教師放手讓學生說話,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猜想、討論、交流、合作,參與研究、體驗成功,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讓數學課真正「活」起來,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
㈢ 怎樣讓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讓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改革,不斷沖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也不時地帶給我們創新的活力。我們的學生是有生命的人,他們有人格、有尊嚴、有理想、有追求,他們渴望獲得自由、獲得發展,那我們的課堂也應該具有思想、活力和發展。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動。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而,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斷創設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小學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但是長久以來,我們的數學課堂忽視了學生情感、想像、領悟等多方面的發展,忽視了生命的存在,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與模仿,嚴重地制約了孩子們的雙手、頭腦和小嘴,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命活力。這限制了學生與生具來的個性和潛能,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師,應該充分的正視和嚴肅的對待這一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創新意識,從每一節課做起,要敢於在師生關系的改善、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等方面獨出心裁,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
一、重新擺正師生關系,讓課堂活起來。
重新擺正師生關系是當今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礎,對教育教學質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於蹲下來看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
當今的師生關系已經再也不是老師高高在上,學生唯唯是諾,而是輕松活潑,和諧愉快的朋友關系。正如有位偉人所說:「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卻無法迫使它飲水。」一個安靜坐在教室里的人不等於就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等於教學成功了一半。因此,必須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而不是機器,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之前,先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讓他們說說覺得老師這人怎麼樣?可以從很多方面談外表、性格、特徵、印象等。說到外表時特意提出覺得老師長得如何?觀察臉的左右兩邊一樣嗎?從而為這節課作鋪墊。由此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會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學生也就敢於交流、樂於交流,這樣就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寬松、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到平等、民主,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動交流關系,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讓孩子們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
二、結合生活開放教學素材,讓課堂活起來。
數學問題是來源於生活,而又應用於生活中的。新課程標准中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一方面,現實的有意義的內容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另一方面,數學本身來源於生活,現實生活里充滿數學。對於小學生來說「現實」或許更多地意味著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接觸到的事與物。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這套教材,它一改往日的死板,改變了以往老師費勁教,學生費勁學的局面,每一章的內容都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同學們都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例如: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時,先讓學生說一說乘坐公交車時的情景,學生自然會說到每到一站都有人上下車,但總有一些人蜂擁而上,不講秩序。這時老師提問「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呢?」很自然地會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車上現在有多少人?」從而不知不覺的交流中引入了新課,而且會讓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為一群人蜂擁而上,就不會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後上,前門上,後門下」。這樣就把枯燥的知識變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極大的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初步接觸生活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這一課時,可引導學生到銀行去參觀,並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觀察銀行周圍環境,特別要記錄的是銀行的利率,學生記的時候就開始產生問題了,「利率是什麼啊?」「為什麼銀行的利率會不同 ……」。對於學生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先不答,表揚他們觀察得很仔細,然後就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預習新課,到上課的時候學生由於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從而找到符合實際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的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並自覺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中的事物建立聯系。活起來的數學課堂,離不開學生的生活體驗,它會激發學生的生活感悟,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這是數學教學的必由之路。
三、開放學習過程,讓課堂活起來。
1、開放數學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我們不能假設孩子們都非常清楚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並自覺地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學習數學,也不能夠單純依賴教師或家長的權威去迫使學生們怎樣做。事實上,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孩子們願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我們應當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徵,採取適合於他們的表現形式。因此,數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應多樣化,以保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他們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天真、愛幻想,因此在教學中經常採用的辦法就是描述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或貼近兒童生活的事件,要解決的問題就包含在這個故事或事件之中,實際上就是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我在教學「最大公約數時」,對學生講述:校長要將圖書室的地面鋪上地磚,請同學們幫助設計,並計算出要買多少的地磚……這樣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孩子們的生活,把枯燥的知識變活了,學生就自然愛學了。
2、開放學生學習方法。著名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在科學與人文交融的教改大潮的昭示下,數學教育也理應克服只見概念不見人的偏頗。學生在學科教學中能否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動力,直接關繫到其將來能否在社會中立足,關繫到其一生的發展。「學什麼和怎麼學是分不開的。」《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在接觸新的數學知識時,不應當是被告之,而是應當有機會進行探索性學習,去從事探索、交流等數學活動。要開放教學時空,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游泳,在數學活動中學數學」。可以根據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有目的地提供一些可探究的主題內容,引導他們接觸社會、實踐生活,讓學生在開放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深入地探究。小學生具有愛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徵。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台。比如在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有一道例題:15-9=?,我很注意鼓勵學生探求不同的計算方法,先不急於教給學生演算法,而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獨立去探索。有的學生用破十法,先算10-9,再算1+5;有的拆減數,把9拆成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還有的利用學具小棒,一根一根去數來減,做到方法多樣,人人參與。這時老師再安排學生間的交流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互相啟發,取長補短,最終選擇出較簡便的方法。顯然,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是以「做」而非「聽或看」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而且實實在在地進行著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對於提高自己從事數學活動能力、對於促進自身的整體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3、開放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時間。在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放手讓學生「實踐」,但實踐並非無目的地放手,而是有目的、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在動手操作前,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或要解決的問題,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步驟,並指明注意事項。在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去模仿,限制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先出示好多製作工具,然後直接讓學生討論:准備做什麼?選擇什麼工具?怎麼做?如何分工?經過討論,在學生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概念,這時再讓小組合作用你喜歡的方式做一個軸對稱圖形,於是各種方法相應而出。有的學生將紙對折用剪刀剪出了軸對稱圖形;有的學生在釘子板上用皮筋拉出了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的學生想到用彩筆在白紙上畫出圖形的一半然後將紙對折的方法做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這樣學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從分的發展,數學問題得到了創造性地解決,既引發了學生對教學知識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從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添了具有更加濃厚的色彩。
4、開放學生練習的方式。練習往往是比較枯燥的,教師通常強制學生去完成,學生不是自願的,效果就降低很多。教師若能在練習中創境,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如數學游戲、比賽、實際操作等等,富有啟發性,趣味性的練習題,都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中,我就採用了一系列的的方法讓學生在新穎、有趣的氛圍中進行鞏固。如唱英文字母歌,引出字母中的軸對稱圖形;比賽畫畫,畫軸對稱圖形;觀察周圍事物尋找對稱圖形等。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練習中都以一樣的熱情去完成,數學課堂活了,學習效果自然也很好。只有讓課堂教學充滿快活的氣氛、鮮活的知識、靈活的教法,把每節課都作為學生探索創新的一次歷程,才能真正使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充滿快活。
總之,活起來的小學數學課堂,那將是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是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開放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以「人人都能成功」的理論,組織開放的教學;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中,生生、師生之間交流彼此的情感;在相處中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在學習中不斷感受到成功和愉悅;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人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㈣ 淺談如何讓小學數學課真正活起來
相信小學數學對於老師你來說很簡單吧? 但對於小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 所以講課一定要講仔細,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思考。要有理有據,培養學生思維!
㈤ 如何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動起來,課堂活起來
教師既要做一個好編劇,更要做個好導演,讓學生在每節課(數學學習這個大劇中的一個場景)都有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有精彩的表演。這樣的課堂必然精彩,想他不活都不容易。
㈥ 如何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動起來,課堂活起來
如何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動起來
有人把數學比喻成結構嚴謹的議論文,也有人把它比喻成刻板的八股文,不管怎麼說,長期以來,數學留在很多學生心裡的強烈印象,就是枯燥的計算、刻板的公式、遠離現實生活的應用題,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學生怕學數學,認為數學太抽象,不易理解。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被傳統教材培養長大,已經非常習慣了傳統教材的我,一度也很迷茫,如何才能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
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教學還常常處於「教材是什麼,我們就教什麼」,有時我們把數學與生活的天然聯系割裂開來,鮮活的數學異化成了純粹的符號系統,成了游離於生活之外的另一抽象的世界。這也是學生感覺數學枯燥無味的一大原因。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他們對數學概念理解不是按我們成人意志「直接教會學生的」,而是要通過學生的形象思維,藉助對客觀事物表象的理解後而產生的。單一的接受式教學讓學生感覺數學的學習是那樣的單調,呆板,毫無樂趣。我強迫我自己改變我的教學方法,去適應學生的要求。於是結合數學自身的特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去創設情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創設更多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我主要嘗試了以下做法:
1、創設有效情景,引入課題,在課堂一開始就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數學代數式時我採用了如下方法:測量自己未來身高,首先我先問我的學生想知道自己的未來身高嗎?他們聽後一起說:「想」。我就在黑板上寫下了兩個公式,男孩成人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親的身高,Y表示母親的身高。學生都懷著極大的興趣,以極快的速度計算著,很快,每個學生的預測身高都出來了,他們興奮地互相看著,帶著驚奇的表情,有個男生脫口而出:「哇!我能長到一米八五!」此時,我不失時機地講著:「每位同學求出的這個數值,就叫做這個代數式的值,剛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計算的過程就是求代數式的值。」學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這樣的例子能舉很多,把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明白數學並不是遙不可及、枯燥無味的知識,它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2、在課堂教學中,多開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之中去發展智力,提高數學能力。
《整式的乘法》是七年級上學期的重要內容,它是初中階段數學運算的重要基礎,其中包括的基本運算很多,如同底數冪的乘法、冪的乘方、積的乘方,在此階段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當然直接告訴學生運演算法則,然後死記硬背也能讓學生開展計算,這樣的教學也容易簡單的多,但是這樣的教學效果是暫時的,不持久的。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通過觀察一系列的式子,讓學生猜測其中可能包含怎樣的運演算法則,然後再驗證同學所作的猜測,整個過程始終讓學生交流,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對於知識的把握有實際理解和感受,由於這樣的授課方式,在我講到《積的乘方》這一節課時,學生已經學會了「觀察——猜測——驗證」這種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方式。通過這些數學活動,學生對知識的產生有一個直觀、清醒的知識體驗過程,雖然我從沒讓學生默寫背誦過這些公式,但是這些公式卻在學生心裡紮下了根。
3、創設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直觀的數學感受。
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搭建活動、操作的平台,具體做法是,把數學問題設計成「動手操作題」。我在教學《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一課時,先設疑:同學們把准備好的一副三角尺拿出來,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對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有的學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學生拼出了內錯角,還有的學生拼出了同旁內角,這時就可以給出兩條直線平行的條件。這種方法會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在講解《對長方體的再認識》這一章內容時,由於是立體的幾何圖形,我用一個具體長方體的盒子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實踐證明,學生對長方體知識的掌握非常好,在期末考試中只有1名同學在一道關於長方體的選擇題上出錯。藉助於這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換位思考,體驗學生的思考方式,讓學生在感受中明白自己思維的誤區,從而強化對正確數學知識的理解。
我想無論採取哪種教學方式,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總會與教師的願望有所偏差,那麼我們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順著學生的思路,讓學生自己體會與感悟,從而選擇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例如:我在上《分組分解法因式分解》時,我想讓同學理解,判斷正確分組的依據是:產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繼續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同學的理解卻不是這樣,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我想教會學生此題的分組方法可以是一、二項一組,三、四項一組,或者一、四項一組,二、三項一組,但是此時有部分同學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一、三項一組,二、四項一組也行,我這時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樣的分組方式不好,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板演了他們的做法,當要繼續往下分解時,學生卻發現不能分解了,我馬上抓住這個機會,糾正了學生的思維錯誤的同時,讓學生總結正確分組的依據,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經過一年多的嘗試,我感受到了體驗教學給我和我的學生帶來的好處。激發了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了較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了學生堅韌、不屈不饒的學習意志,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學生的成績有了較明顯的提高。
五、反思和總結
通過在新教材中嘗試讓學生體驗性學習,我有了一定的收獲,在某種程度上更新了教學觀念,對於什麼樣的知識需要學生體驗獲得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我也注意到在對學生進行體驗式教學時也要防止對接受式學習的全盤否定,有些知識對於學生來講還需要接受式學習。另外我們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把握好課程標准,吃透教學內容,吃透學生,並結合具體的課時內容進行選擇,克服教學的盲目性和一味地追求體驗性,生活化,而忽視了知識本身的落實。在開始階段千萬不可將體驗性學習的難度要求提的過高,更多的以鼓勵同學參與體驗、參與學習為主。
㈦ 如何讓學生動起來,數學課堂活起來
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課堂,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也是我一直以來探尋的目標,如何才能讓學生在生物課堂中全身心地動起來,感受學習生物的樂趣,以下是我在教學中採取的一些措施。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心」動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活動的起始階段多著筆墨,多動腦筋,使創設的教學活動情境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引起學生發自內心地去學習知識,活動中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利用新聞導入在學習「傳染病及其預防」時首先利用新聞聯播中世界衛生組織關於「甲型流感波及260多個國家,造成很多人死亡」的報道,使學生產生「甲流是什麼病?竟然如此的可怕,什麼原因能引起甲流?我們能不能被傳染?」等等的疑問,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傳染病的熱情。2.利用歌曲導入課間教師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音樂停止,教師詢問學生:「你們知道剛才聽到的是什麼歌曲?」是的,一曲高亢嘹亮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我們想到了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而世間萬物能生生息息世代繁衍,是因為它們有著生殖、發育和遺傳的基本特徵,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生物的生殖與發育》。3.故事導課,激發興趣在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中,我講述了愛因斯坦的逸事:美國的舞蹈女明星拒絕了許多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們的追求,卻寫信向長相普通、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她寫到:「如果我們結婚,我相信我們的後代一定會像您那樣聰明,像我一樣漂亮。」同學們不禁想:如果他們真結婚了,她能夢想成真嗎?通過故事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二、自主探究,讓學生「行」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動用探究模式組織教學活動,真正地讓學生的手、腦一起動起來,能較大程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並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學生熟悉的或感興趣的社會現象、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分析解決,以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三、鏈接媒體,讓學生「感」動1.視覺的動感多媒體可以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拓寬和加深課堂學習的內涵和外延。在傳統教學中,教學內容是通過黑板加粉筆式的模式呈現出來的,再通過教師的口授「滿堂灌」,這既單調又呆板。而多媒體技術通過播放圖片、動畫等,使學生的感官受到最直接的沖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主動發展。2.內心的感動例如,在學習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一節結束本課時,我是這樣激勵學生的:「作為中學生我們不僅要從自己做起去保護環境,也要教育我們身邊的人一起來愛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堅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的明天將更加美好」,呼籲大家一起來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用眼、用口、用腦,在活動中啟動多種感官去獲得直接經驗,讓學生在實踐和體驗中獨立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的慾望和操作的能力,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學習生物。這就像大連教育學院生物教研員劉霞老師經常對我們說的「讓學生在生物課堂上,始於快樂,止於智慧」,讓學生學得輕松、樂學、愛學。
㈧ 試論怎樣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一、 數學老師做好導演不是演員,實施自主學習,讓課堂活起來
數學學習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式教學顯著特徵是教學內容問題化.不僅要重視向學生提問,還要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不到發展,真正的探究性學習也就難以實現.探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要始終把提出問題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通過再現知識產生過程,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並啟發他們深入探究問題.
首先要創造良好自由的環境讓學生敢疑.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要建立起和諧、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互相學習、共同促進的新型師生關系,促使學生積極主動自由地去想像思考探索,教師對之盡可能多地給予鼓勵肯定和表揚.
其次再現知識生成過程讓學生有疑.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包括知識產生的背景、價值和應用、知識的未來和發展等.通過引導學生的觀察、聯想、類比猜想,進而鼓勵學生提出合理的疑問並積極探究.如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邊對等角,可以作頂角的平分線、底邊的中線和底邊上的高進行證明,下一節課研究等角對等邊的時候,作頂角的平分線和底邊上的高可以進行證明,自然會提出底邊的中線行嗎?同學們不能找到全等的條件,意識到不可行.進一步思考用等腰三角形畫出邊邊角全等的反例.
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要培養學生質疑探究創造的素質,還學生以自主,讓數學課堂成為自由體操的青春活力的操場.
合作學習是指為了一目標或圍繞某一主題,多名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小組內成員與成員之間或小組之間能夠主動配合、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從而實現學習目標,達到共同進步的學習方式.
在一個合作學習小組中,真正的合作學習應該是主體自主學習前提下的學習,並不是單純一起學習或一起討論.學生只有在自主學習後才可以在合作中進行交流,從而達到預期效果.合作學習不僅是學習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過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僅學會承擔責任,而且學會與人溝通,讓自己各種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得到發展.
教師要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首先加強課前預習合作學習.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布置學生提前准備.如勾股定理的驗證方法有很多種,小組同學有的可以到圖書館查資料,有的可以到網上查找,再進行討論驗證.
更重要的是課堂上的合作學習.通過問題討論進行合作學習.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初中數學課本中都設有「觀察與思考」「交流與討論」等欄目,但一般都是老師直接分析這些問題,使學生喪失了討論合作的機會.因此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改變教師一講到底的教學模式,圍繞特定的問題讓學生積極交流和討論,老師也可以參與討論,削弱學生對老師的敬畏之心,構建平等、友好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如探索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活動:把一個等腰三角形沿頂角平分線對折,再把圖形展開,觀察與交流你的發現.教學時,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又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圖形的理解,說出自己的發現.同時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地進行合作交流,相互討論,相互補充,完善結論.
教師要做好合作學習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合作的過程;不僅要對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展開評價,更應關注小組的整體情況,不僅評價發言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更應關注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發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不僅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更應關注他們在合作中所表現出來的合作精神.新的評價制度不再僅以個人成績作為評價標准,而是以小組的共同進步作為標准,這大大激發了全體學生的上進慾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品質,形成互幫互學的活躍氣氛.
㈨ 如何使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應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不斷沖擊著我們的課堂教學,也不時地帶給我們創新的活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訓練目標,巧妙地利用課堂隨機出現的情景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努力創設和諧向上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發揮自身的學習潛能,自主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小學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一、巧設情境,讓學生樂學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情景,設計一些數學游戲,講些數學故事等方式,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的要求獲取新的知識的情感,激發起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比如在 教學「圓的認識」後,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一個半徑為5米的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當有人在表演時,觀看的人群自然的圍成一個圓,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圍是一個圓形?」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二、發揚民主,讓學生想學
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情緒才會隨之高漲,對數學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師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才能發揮學生靈活敏捷的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之中。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於蹲下來看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必須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活動的個體,而不是機器,教師要努力擺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之前,先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讓他們說說覺得老師這人怎麼樣?可以從很多方面談外表、性格、特徵、印象等。說到外表時特意提出覺得老師長得如何?觀察臉的左右兩邊一樣嗎?從而為這節課作鋪墊。由此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會更加平等、更加融合,學生也就敢於交流、樂於交流,這樣就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寬松、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交流中體驗到平等、民主,從而形成師生間的思想交流、人格碰撞的互動交流關系,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讓孩子們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師要用全新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去賞識和激勵學生,讓學生受到關注,得到承認,他們的學習才有活力,動力,才有快樂,有進步。
三、改變角色,讓學生愛學
把課堂還給學生,變原來的講授式為以學生自學式,即以生為本,以生的需要為本,讓學生去探究,當一個課堂從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時,和諧,自主地課堂氛圍就會取而代之。讓課堂成為學生自由展現的地方,成為學生個性釋放、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家園,一直是我們的理想,也是課改積極提倡的。課堂中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文化」,發掘「童心」、「童趣」,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的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學生認識了人民幣後,教師設計一個「換錢」的游戲。師:老師手中有1元錢,想和你們換角幣。你們願意嗎?學生齊聲說回答:願意。師:怎樣換才能使雙方都不吃虧 ?組織學生同桌討論,各組紛紛匯報自己的想法。生1:我要用2張5角的和老師換。生2:我用10張1角和老師換1元錢,因為1元=10角。生3:我拿5張2角的錢和老師換1元錢。生4:我先拿1張5角,再拿2張2角、1張1角和老師換,行嗎?┅┅在這種寬松的課堂氛圍使所有同學都受到了感染,同學們各抒己見,毫不相讓,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換錢的過程中,不僅拉近老師與學生的關系,而且元和角的關系也在換錢中潛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一種開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這樣整個課堂變得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尤其是學生的個性、以及對事物的獨特感受與見解在課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說課堂為他們提供了張揚個性、施展才華的舞台。
四、融入生活,讓學生思學
1.讓生活實例融入數學
用身邊的實例融入數學課堂,讓教與學跳出課本,走到現實生活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例如: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時,我先讓學生說一說乘坐公交車時的情景,學生會說到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還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擁而上等,這時我提問「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呢?」很自然地會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車上現在有多少人?」這很自然地引入新課,而且會讓學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因為一群人蜂擁而上,就不會清楚上了多少人,下了多少人,因此要遵守秩序「先下後上,前門上,後門下」。這樣就把枯燥的知識變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極大的激發學生求知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2.讓數學問題回歸生活
只有真正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才能使學生及對數學內容進行拓寬,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學習數學的真正目的。如:教學「最小公倍數」時,可讓學生報數,並請所報數是2的倍數和3的倍數的同學分別站起來。問:你們發現了什麼?生:我發現有同學兩次都站起來了。教師請兩次都站起來的同學,說出他們自己報的數:6、12、18……發現他們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師:像這樣的數還有18、24、30……由此引出課題:公倍數。讓學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數6、12、18、24、30……師:請找一個最大的?最小的是幾?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個最大的,最小的是6。師:說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數中6最小,我們稱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數。(接上面板書前填寫「最小」)2和3的公倍數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個最大的公倍數,所以研究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問題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數。今天,我們就學習有關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知識。
這里,老師從學生最熟悉的報數游戲入手,把生活經驗融入教學中。因為報數游戲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一下子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報數,並請符合條件的學生「站起來」這一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面這些所作所為都是學生經常玩的游戲,教師把生活實際融入教學中,使課堂活躍起來。他們通過觀察發現有的同學站兩次,為什麼會站兩次?教師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在寬松、民主、自由的氣氛中,學生把抽象的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僅使學生理解知識,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為此,只有讓課堂教學充滿快活的氣氛、鮮活的知識、靈活的教法,把每節課都作為學生探索創新的一次歷程,才能真正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充滿快活,實現鮮活,展現靈活!
㈩ 如何讓數學課堂真正活起來
俗話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我們又陷入了新的思考:難道精彩的課堂就只能如此嗎?是不是常態課就不能稱之為「精彩」呢?我認為一節課精彩與否,不是看課堂方式的多樣化,而是看這節課是否讓學生學有所成,也就是說精彩的一節課應該是有效的教學,而不是「花架子」。一、思考讓課堂更有生命力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因此,數學思考才是數學學習的「根」。但是怎樣的思考才是行之有效的呢?是為了「思考」而思考,還是讓學生不由自主地主動去想呢?在《眾數》一課中,在學生認識了眾數的概念和特點後,我設計了一道題:讓學生去思考:如果你是教練員,你會選哪個運動員去參賽?因為這道題中甲、乙成績的平均數都是9.5,而甲的眾數是9.5,乙的眾數是10,學生經過思考,會有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應該讓乙去,因為他的眾數是10,說明他的槍法很准,容易獲得獎牌;有的認為應該讓甲去,雖然他的眾數是9.5,可是其餘的成績很接近,說明他的成績很穩定,心理素質好,也會獲得獎牌的。這樣,既讓孩子自己獨立思考,又交流了同學的意見,讓孩子們的思維碰撞,豐富了孩子的見識。因此,教學中首先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思維碰撞,使全班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課堂中要避免重「趣」不重「思」的教學現象,教師必須正確處理好情境與思考、活動與思考的關系,明確只有為思考服務,促進學生思考探究的情境才是好的數學情境。可能這樣的教學不會贏得聽課老師的掌聲,但這卻是真心實意為學生服務的。二、語言讓課堂更有感染力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有句名言:「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很多人認為數學課缺乏語言的魅力,數學老師的語言應該清晰條理,簡潔,我卻認為抑揚頓挫的聲調、優美的語句同樣可以引起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信念,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使數學課堂更有感染力。例如,在教學「互質數」的概念時,「公因數只有1的兩個數,叫做互質數」讓學生讀完後,發現本題的重點字眼:只有。並用重讀的方法,讓學生明白:如果漏掉「只」字,就是一句錯誤的定義。例如,在教學《約分》一課時,我創設了一個情境「長江幹流受污染的河流佔全長的4/5和長江幹流受污染的河流佔全長的80/100一樣嗎?」,我先讓學生觀賞美麗的長江,並配上解說詞,使學生身臨其境,再讓學生觀看被污染的長江幹流,低沉的語調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適當的情景,恰如其分的語言既讓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又讓他們接受了環保教育,更體現了學科的融合,使課堂更有感染力。三、多媒體信息讓課堂更有活力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最大特點可以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枯燥問題趣味化、靜止的問題動態化、復雜問題簡單化,從而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如:在學習圖形時,抽象的語言無法讓學生形象地認識圖形的特徵,因此在學習《長方體的特徵》時,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學生從長方體的面、棱、頂點這三方面討論。先在屏幕上通過電腦演示面、棱、點,使學生觀察出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又通過觀察長方體框架中三組棱的運行情況,概括出相對的長度相等;最後引導學生發現長方體6個面的大小關系,CAI課件動態演示上下、左右、前後面運行重疊畫面,提問:你們發現什麼規律?從而得出結論:相對面的面積相等。如教學「周長」這一概念時,可以按以下步驟作表象的刺激:①用紅色描正方形的一周;②將這一周閃動兩次;③去掉具象,保留抽象的圖形;④把正方形的一周、拉直。這樣,隨著動態演示方式的變化,「周長」這一對象刺激的強度逐步加深,知覺對象的運動性逐漸增強,學生對於「周長」的表象(封閉線形、可度量)越發清晰、牢固。利用多媒體信息既節省了教學時間,降低了學生認知的難度,提高了效率。又使數學課堂變得生動具體、形象有趣,使數學課堂更有活力。「數學活動」不是「一般的活動」,不是片面追求課堂氣氛的活動,而是應該根據學科的特點、教材的內容來預設的課堂活動。一節精彩的數學課,不僅是教學的預設合理,更重要的是生成的效果。只要是讓學生樂於學、樂於思、樂於做的教學,就是有生命力、有感染力、有活力的課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