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小學數學考編中案例分析題怎麼做

小學數學考編中案例分析題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3-04-16 00:51:53

1. 一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案例分析

參考回答: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並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後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徵,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准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後,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並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 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並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

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麽,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 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 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 兩個條件:兩角; 兩邊;一角一邊
3 三個條件:三角; 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
作,驗證。
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
較,得出結論:
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
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將研究三個條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
為40°、60°、80°,畫出這
個三角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
全等。
學生得出結論後,再舉例體會
一下。
舉例說明:如老師上課用的三
角尺與同學用的三角板三個角
分別對應 相等,但一個大一個
小,很顯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邊三角形,邊長不等,兩個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
4cm,5cm,7cm,畫出這個三角
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全等。

板演: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
邊邊」或「SSS」。

由上面的結論可知,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了。
實物演示:
由三根木條釘成的一個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狀是固定不變的,三角形的這個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
舉例說明該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類比著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操作,研究四邊形、五邊性有無穩定性

圖形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讓學生舉例說明。

題組練習:
P140 2 ( 學生舉反例說明)
3 ( 對有能力的學生要求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推理過程。對一般學生要求口頭表達理由,並能說明每一步的根據。)

教師帶領,回顧反思本節課對知識的研究探索過程,小結方法及結論,提煉數學思想,掌握數學規律。

在教師引導下回憶前面知識,為探究新知識作好准備。

議一議: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受教師啟發,從最少條件開始考慮,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經過學生逐步分析,各種情況漸漸明朗,進行交流予以匯總,歸納。

想一想:
對只給一個條件畫三角形,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畫一畫:
按照下面給出的兩個條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兩個角分別是:30°,50°
(2) 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個角為 30,一條邊為3cm
剪一剪:
把所畫的三角形分別剪下來。
比一比:
同一條件下作出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學生重復上面的操作過程,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
學生總結出:三個內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獨立完成操作過程,通過交流,歸納得出結論。

鼓勵學生自己舉出實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那出准備好的硬紙條,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四邊形、五邊形不具穩定性。

學生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顧反思,歸納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師加以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合作。
經過對各種情況得分析,歸納,總結,對學生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結論很顯然只需學生想像即可,z+z平台輔助直觀演示。

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自主探索、交流,獲得新知。

舉例時,電腦輔助演示讓學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穩定性及四邊形不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z+z平台顯示題組練習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應用能力。

再次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7教學反思

(1)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教師以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營造了思維馳騁的空間,在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類、探究、合作、歸納的能力。
(2)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認知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
(3) 「樂思方有思泉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才會不斷閃現,個性才的以發展。

2. 安徽教師招考小學數學五大題型解答套路考前必備1

案例分析題

案例分析題所出的題目都是來自於我們的授課教材,一般是重現老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可能出現的情況。其實,很多情境在我們本身學習該章節中也是會遇到的,只是太多的時候沒有設身處地的去想辦法解決。要答好這類題目,需要考生對教材教法的內容有個整體的把握,明白老師作為引導者,需要教學生什麼,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需要學到什麼,老師如唯銀猜何教,學生如何學,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針對題目進行分析,是否達到教學的三維目標,如果達不到,又該給出怎樣的教學建議,才能達到目標。這些是考生解這類題目的主線思路。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合情合理分析學生的心理,才能更好得實現教與學的互助模式。我們來看以下這兩道真題體會一下。

例1.【真題·2018】「圓錐的體積」的教學片段: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計算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能否利用我們已有的經驗求出圓錐體積?

生1:底面積高。

生2(班上有名的「馬虎大王」小明):不對!「底面積高」是算圓柱的體積,圓錐是下粗上尖,這樣算會把圓錐體積算大的!

師:很好!那你認為怎樣算才合理?

生2:底面積乘高除以2。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2:因為三角形的面積搏鏈是同它等底等高的長方形面積的一半,三角形也是下寬上尖,道理是一樣的呀。

師:你就那麼自信,要是錯了呢?如果不是它的一半呢?……

生2:不會的!要錯也是您錯了。

(老師顯得很不高興。)

師:同指型學們,下面我們通過試驗,探究一下圓錐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

(師生用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容器做了裝沙試驗,發現圓錐的體積等於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師:小明同學,你不僅學習粗心,又固執、不謙虛……

(Ⅰ)分析上述教學片段,教學過程中師生有哪些教學行為值得肯定?

(Ⅱ)分析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

【參考答案】(Ⅰ)《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本案例中教師以學生學過的圓柱體積為基礎,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圓錐的體積,很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同時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本案例中,教師通過「你認為怎樣算才合理?」「你是怎樣想的?」等問題,引發學生主動思考,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Ⅱ)教學活動應該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但是本案例中,教師直接讓學生用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容器做了裝沙試驗,這部分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當學生得出猜想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一半的時候,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引導他們分組、合作,自己動手去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另外,學習的評價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應當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本案例中教師對小明的評價「小明同學,你不僅學習粗心,又固執、不謙虛……」很顯然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對小明的想法給予鼓勵,並激勵他動手去驗證,評價的時候可以告訴小明,數學是嚴謹的,需要驗證才能加以證明,這樣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

例2.【真題·2017】「數學廣角——搭配」的教學片段。

出示問題:用1、2、3三張卡片,能擺出幾個兩位數?(學生回答3個、5個、6個……)

師:那麼多答案,怎麼能知道到底是幾個呢?

生:可以用卡片擺一擺,把擺出來的兩位數都記下來。

師:真是一個好辦法,那請你們用自己手中的卡片動手擺一擺,並記錄下來。

接下來,學生獨立思考,邊擺邊記錄。(5分鍾後,老師觀察大部分學生已擺好。)

師:同學們擺好了嗎?

生:擺好了。

師:好,同學們都很認真,現在把記錄的數字與老師擺的數字(黑板上12、21、23、32、13、31)對照一下,看看和老師擺的是否一樣?

生:(有的一樣,有的不一樣)

師:老師寫的數有什麼規律嗎?

生:老師先拿出兩個數字卡片,先擺出一個兩位數,然後調換數字順序又擺成一個兩位數……

師:回答的很好,老師用的是調換數字法。(板書:調換數字)

接下來老師又板書:12、13、21、23、31、32,然後問:同學們再來觀察這次老師寫的數又有什麼規律?

生:一張卡片放在「十位」上,另外兩張卡片放在「個位」上,組成兩個兩位數……

師:對,這種方法叫固定十位法.(板書:固定十位法)

師:這兩種方法好在哪裡呢?

生:(學生茫然)

師:(總結)不重復,不遺漏!(板書:不重復、不遺漏)

師:一個擺成幾個兩位數?

生:(齊答)6個。

……

(Ⅰ)分析上述片段,教學過程中師生哪些教學行為值得肯定?

(Ⅱ)分析上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進行改進。

【參考答案】(1)從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值得肯定之處有:①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擺卡片的方式,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體現了新課程理念;②當學生回答出問題時,教師及時給予肯定,並鼓勵學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符合新課程理念;③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充當著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學生值得肯定之處有:①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②在課堂上,學生積極踴躍進行思考,善於觀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並能夠准確回答教師的問題。

(2)存在的問題:①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過於直觀,學生更多地處於被引導的過程中,被動接受,教師沒有給予幫助,及時引導,已致部分學生茫然;②教師沒有關注班級中每一位同學;③在學生茫然後,教師沒能夠繼續引導學生對兩種方法的優勢繼續探究而是直接給出結論。

改進方案: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加生動、形象,遵循循序漸進原則,予以適當的引導,重視並解決學生的疑惑;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每一位同學,對於學生回答要給予評價,不僅要關注結果,也要關注過程;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正位置,切實做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奮斗

我們將未來賦予了最美的期望。

恰如詩歌般美妙,樂曲般空靈;

我們不甘於現狀,努力拍打羽翼,

誓要穿梭考編的題海,一睹教師的風采。

我們奮斗著前行,拋灑著熱血,

追求波濤駭浪般的勇往直前,

吞沒攔路的巨石,磨平世俗的尖銳。

我們終要有個盡頭,伴著夕陽晚霞,

回歸平淡,享受恬靜的時光,

隱去了鋒芒畢露,褪去了一張張面具。

那般真實的我們,才是我們的嚮往;

當雲散風靜,又是一種驕陽萬丈。

後來,我們真的看淡了所有,才知道那是我們奮斗的一生

                師出教師招考命題研究中心

師出教育願選擇陽光下最美的職業的您2019年考編上岸順利!!

蚌埠師出教育全年課程

3.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如何提高小學 一年級數學 的教學質量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案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案例分析-應用題

1、應用題的呈現方式變得多樣了,過去課本中的應用題大多是用文字語言敘述的。一年級學生識字少,讀題很困難,就得依靠教師來讀題。新教材中應用題是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 經驗 ,有的用圖畫呈現,有的用圖文呈現,有的用對話呈現。還了應用題的真面目,因為應用題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具體直觀的、是現實有意義的。

2、應用題的安排變得靈活了,不再將應用題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而是將應用題與計算教學結合在一起。能直接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建立數學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計算內容的起始位置,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滲透“部分”與“總數”之間的數量關系,既是解決問題,又使計算源於生活實際。而對“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在看圖說話中就滲透“同樣多”、“相差”的概念,為學習“相差關系”應用題做好早期的鋪墊,教學時結合計算教學安排例題。因為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與四則運算的意義是相同的,在學習計算時實際上也是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安排便於教師站在一定的高度以一個整體的觀點把握教材,也可為學生今後能做到知識間的融會貫通打下基礎。

3.應用題教學逐漸開放了,過去課本中的應用題教學是讓學生模仿著解決一些抽象的與例題雷同的題目,新課本除了要學生能解決一些問題,還要求學生能提出一些問題。例如:雞10隻,鴨13隻,鵝12隻(1)、雞比鴨多多少只?(2)、鵝比鴨少多少只?(3)、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過去應用題教學中給出的條件不多不少,剛好能解決所要解決的問題,而現在應用題教學開放了,在多個條件中選擇合適的解決問題。

一年級學生生活經驗很少,讓我們藉助新教材這一載體給學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給學生足夠多的感性認識,讓他們憑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策略解決問題,真正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及其結構。在簡單應用題教學中要充分用活教材,從反映生活實際的畫面中收集信息、組合信息、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這就是在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在做作業。從而真正做到每一類應用題的基本結構與其數量關系分析清楚。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和品質,並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案例分析-認識圖形

【背景介紹】:

根據新課程標准,為了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學得有個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力求體現新課改革的理念,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給學生寬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學得更主動更輕松;力求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認識圖形》是繼“認識立體圖形”之後的一個教學內容。學生在上節課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根據這些特點,在教學時我主要採取觀察討論法和實驗操作法,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各種平面圖形的特徵。並且融觀察、實驗、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種 學習 方法 為一體,引導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

【案例描述】:

片斷一:動手操作,感受新知。

師:你能不能把這些圖形請在白紙上呢?

生:能!

師:老師請你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積木,用它的一面在紙上畫一個圖形。

學生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積木,用它的一面在紙上畫一個圖形。

師:小朋友們動作真快啊!現在請你悄悄地告訴你的同桌,你畫了個什麼圖形,好嗎?

生互說。

(出示圖形屋)

師:看,這里有什麼?

生:屋子。

師:是誰的屋子呢?

生1:長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圓形。

生4:三角形。

師:嗯,真好!這些屋子真漂亮啊,你想不想讓你畫的圖形住到這么漂亮的家裡去呢?

生:想!

師:那就請你自己上來幫它們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生分小組上來,為畫好的圖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師: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找對了家?我們來看看這間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長方形呢?

生:是的!

師:這個呢?都是什麼圖形啊?

生:正方形。

師:這間屋子呢?

生:全是圓形。

師:我們再來看看最後一間漂亮房間,它們找對了嗎?

生:對了。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案例分析-解決問題

《數學課程標准》有這樣一個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應當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空間。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質疑、去辨析、去釋疑,直至豁然開朗。使數學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長、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例如,在蘇教版第一冊教學認識鍾表時,我是這樣設計進行的:

第一層: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1、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大家猜謎: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打一物)

2、 當同學們猜出鬧鍾,再 說說 它的作用,鍾表的作用可真大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認識鍾表,揭示課題。

3、欣賞古今鍾表圖片:老師這里收集了一些鍾表的圖片,一起來看看吧!(課件演示

小結: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設計、製造了各式各樣的鍾表,給生活帶來了方便,也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麗了,今天我們就來和時間賽跑,比一比看誰在有效的時間里學的本領最多。

第二層: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1、初步認識鍾面(課件定格在其中的一個鍾面上)

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鍾面和自己的學具鍾表看發現了什麼?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學習,有的學生發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時針走的慢,分針走的快的特點,照順時針方向走的再讓學生用手勢比劃一下,

2、採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 自我介紹 ,接著再跟著電腦數,得出鍾面的基本結構。

第二步驟是學習整時的認、讀、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1、 你會看時間嗎?我們來看看小紅和小明兩位小朋友的一天是怎麼安排的?

(生活情景圖略)

(1)與同桌說一說小紅什麼時候干什麼?(分別出示)

(2)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鍾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 總結 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3)最後讓學生動手操作,撥一撥,在這里教師作示範按順時針撥動鍾面,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一人說時刻,一人撥鍾面。

(4)設計猜謎:公雞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鬧盈盈,長針、短針成一線,請問這時幾時整?六時整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在一條直線上。

2、在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時,

課件出示主題圖,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鍾?“幾時”我們可以用漢字“時”表示,還可以用這種形式來表示,(同時出現兩種寫法)通過對8時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兩種寫法,再通過練習,讓學生板演黑板另外兩個鍾面的寫法。和老師的對照一下,看看寫的對不對。

3、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用屏幕出示兩張圖,比比看誰寫的又對又快?

產生疑問:“怎麼兩個都一樣?”

師:你發現什麼了?(同位討論)

[時針要在鍾面上每天轉兩圈,所以一天中有兩個10時,因此,要准確地表達時刻,還得會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拓展了學生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並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認識大約幾時

(1) 課件:兩個鍾面的時間都正好是7時嗎?你能描述一下現在的時間嗎?

(2) 教師適時小結,7時不到一點, 7時過一點,都是接近7時,都可以說成大約7時。(讓學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發現認讀的方法,認識大約幾時。)

(3)練習,說一說鍾面上大約是幾時?

撥大約2時生動手撥。

總結:分針接近12,時針接近幾時,就是大約幾時。

第三層: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修鍾表 王老師家來了一批調皮的小客人,他們把王老師家的鍾呀給弄壞了,指針給弄丟了,你能幫王老師修修這些鍾嗎?

2、找朋友中,24個小朋友帶上頭飾(鍾面、整時的兩種寫法 還有鍾面),讓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個好朋友。(放找朋友的音樂)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在這40分鍾里你學會了什麼?你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的?

4. 在小學數學中如何教給學生准確分析應用題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應用題的占的比率很大。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所學到的應用題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費用的支出和收入、盈虧問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等等。因此,可以說應用題是生活的需要,無所不有,無處不在。其實應用題的學習是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其數學素質。因此,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引導學生怎樣解應用題
1、認真閱讀題目。很多學生一直認為只有語文才需要一遍遍地讀。數學是一門很省力的科目,不需要怎麼花時間讀題的。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數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科目,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要求相當高。同時讀題也是解決應用題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自己感知信息數據的過程。讀,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數學應用題的讀不是泛泛而讀,要求的是讀通、讀透。很多學生之所以做錯,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讀題時走馬觀花,完全沒有看懂題目問了什麼,很隨意的就開始動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做錯了題目,甚至有的題目錯的非常的離譜,讓老師無法理解你是如何做出來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應用題也不例外。甚至可以這么說:「與其讓學生抄題目,不如讓學生認真讀題目。」這當中的道理,就像讓學生抄不認識的字一樣,不論抄多少遍,學生還是同樣不認識、不理解。認真的讀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而且也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捕捉信息數據的能力,為學生理解題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2、圈重點。在做應用題的時候一定要把重點的詞圈下來。這里所謂的重點詞並不是指同一個詞語,因為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他們眼中重點的詞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有多有少,但不管怎麼,圈出的詞一定要為你做題服務。例如:在教《分數加減法》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題目,一塊地共多少公頃,其中多少種大豆,多少種棉花,其餘種玉米,玉米的種植面積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
這道題主要是讓你區別給你的分數是分率還是一個數。這個時候我就要求學生必須把有單位名稱的數字圈出來,這樣可以提醒自己,數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進行加減法。同時劃出「幾分之幾」明白的告訴學生求的是一個分率,和公頃無關。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以提醒學生在今後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細小的地方,以免出現不該有的錯誤。
二、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在應用題教學中,必須採用「聯想法」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像。可讓學生找出題中關鍵詞來引發聯想,由題中的一個詞語或數量想到與之有關的另一個詞語或數量,以弄清題中的數量關系。如:五年級同學要澆300棵樹,已經澆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澆完,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題中出現「要澆、已澆、剩下、3次、平均每次」等字眼,教學時可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像,展開一個由「要澆」、「已澆」想到「剩下」,由「剩下」、「分3次」想到「平均每次」的合理想像過程。又如:一塊長方形的蘿卜地,長15米,寬6米。在這塊地里一共收蘿卜135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蘿卜多少千克? 解題時只要學生能從「長、寬」想到「周長」或「面積」,或由「平方米」想到「面積」(平方米是常用的面積單位),就能確定必須先求面積了。這樣,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三、讓學生分析應用題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推理方法,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謂分析法,就是從應用題中欲求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首先考慮,為了解題需要哪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條件都能在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甲車一次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運50千克,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
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甲車運的和乙車運的)?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甲車運的),哪個是未知的(乙車運的),應先求什麼(乙車運的300+50=350)?然後再求什麼(兩車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通過分析推導出題中要求的問題。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知道甲車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車運煤重量(300+50=350),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車一共運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過上面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四、培養學生多練習的習慣
多練即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解應用題的訓練。練習中,教師要注意照顧全體,輔差培優,這樣既可穩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練習可分為課堂練習和課外練習。設計練習題時應恰當運用口答、板演、書面練習和動手操作等多種練習相結合的形式,注意「質」與「量」的有機統一,發揮每種練習的獨特作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使練習收到實效。比如:既要設計一些選擇、改編、補充條件或問題等基本形式的練習,又要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如答案不唯一,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餘條件、條件不夠等。讓他們在點點滴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輕松與快樂。
五、引導學生學會「假設」
假設是指將題中的某一條件先假設為與其相近的另一條件,從而使問題的解答趨於簡單、明朗。如練習題:「一批煤,原計劃每天燒16噸,實際每天燒12噸,結果多燒5天。原計劃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假設實際燒煤的時間與原計劃燒煤的時間相同,則實際燒煤的總噸數要比原計劃燒煤的總噸數少12×5=60(噸)。總噸數差60噸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實際比原計劃每天少燒16-12=4(噸),60噸里包含幾個4噸,就是原計劃燒煤的時間。根據實際少燒的噸數和實際少燒的時間,就能求出總噸數。
12×5÷(16-12)=15(天)
六、讓數學與生活相結合
我們應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孩子的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如教學圖畫應用題時,可以編一道這樣的文字應用題:過春節了,爸爸買了一籃子又紅又大的蘋果共10個,給姥姥送去4個,還剩幾個?這樣似乎累贅,但很明顯學生感覺到四個蘋果是從籃子里拿出來的,拿出來即「去掉」,「去掉」就用減法,從10個里去掉4個,則用10減去4得6個。這比讓學生說籃子外面和裡面共有10個蘋果,籃子外有4個,求籃子里有幾個蘋果,讓學生列式計算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學「小明要寫9個字,已經寫了6個,還要寫幾個?」這一道應用題時,教師就畫9個田字格,在6個格子中寫6個字,指著剩下的空田字格問學生「還要寫幾個」。寫一個字就相當於去掉了(手勢)一個格(因為這個格子寫過了就不能再寫了),寫6個字去掉了幾個格?去掉用什麼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快地理解了,還要寫幾個用減法,用總數減去已經寫的個數。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至於怎樣表述更有利於不同的學生理解,就在於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導方式了。
總之,教無定法,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教導學生,學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題方法也就越豐富靈活。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得出正確的結果,而要進行必要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做到活學活用,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在數學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5.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帶分數乘法》教學片斷:

⒈學生根據應用題「草坪長5米,寬2米,求草坪的面積。」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現,教師就立即組織四人小組交流演算法。

其中一個組,在小組交流時,由於三位同學還沒有想出方法,整個合作過程只好由一位同學講了三種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學拍手叫好而告終。

請你根據上述教學片斷進行反思(主要從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層面分析)。

答:以上現象是教師在使用小組合作時經常出現的一種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的關系。教師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強調合作學習不是不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應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基礎,合作學習應是獨立思考的補充和發揮。多數學習能通過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組織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應遠遠超過獨立學習的結果。當然,宜獨宜合,應和教學情景、學生實際結合,擇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們在設計學生合作學習時,能否認真的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學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讓學生經歷過獨立思考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他們有充分的時空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有否進行明確的角色分工呢?

2、[案例描述]記得那是一節順利而精彩的課,上課內容是「分數的意義」。在課的結尾,教者沒有安排學生圍繞知識點去小結,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內、班裡用分數表述一下自己這節課的學習情緒。令人難忘的是有一位學生在小組里的表述:「我把整節課的學習情緒看成單位『1』,高興的佔了3份,即3/4高興,遺憾的佔了一份,即1/4遺憾。因為面對這么多的老師聽課,我們班的同學一個個都正確地回答了老師的提問,展示了我們班的風采,為班級爭了光,我為我們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興。我之所以遺憾,是因為整堂課我一直認真思考,積極舉手,許多問題又不難,但老師沒有給我一次機會,我感到很遺憾……」

下課後我找到這位同學了解情況:

問:小朋友,你知道老師為什麼沒讓你發言嗎?

答:老師有可能沒有看到我舉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準確吧,因為數學這門課我學得不太好。

問:平時課堂上,老師都叫哪些同學發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績較好的同學。

[案例反思](可以從面向全體的角度分析):

答:這是我們數學課堂中存在的普遍想像,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如何來面向全體學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個體,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體,這樣的道理已經很難在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下得以落實。我們想,我們可以採用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的個人想法在小組內得到展示,在小組內得到表現。…

3、案例描述

師:今天,在學習小數的加減法之前,請你們獨立解決一個問題:笑笑在書店買一套《中國兒童網路全書》花了148元,還剩下53元,笑笑帶了多少錢?

師:淘氣跟笑笑一起到書店買書,也有一個問題,看誰有辦法幫他解決?

淘氣在書店買一本《童話故事》,花了3. 2元,他又買了一本數學世界,花了11. 5元。淘氣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勵學生迎接挑戰,認真審題,先列出算式,教師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

師:(指著算式)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學所列的算式,有沒有列式和這個不同的?(學生還可能列出11.5+3.2=?教師也把它寫到黑板上,給予肯定)

師:為了幫淘氣解決付錢的問題,大家都列出了正確的算式。可我們都沒有嘗試過兩個小數怎麼相加。現在就來試一試看誰能獨立發現小數加法的演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麼計算的。其中哪種演算法和你的一樣,哪種你沒想到?你還有不同的演算法嗎?

(4)小組討論:教材中的三種演算法各有什麼特點和相同之處?小數相加時,為什麼智慧老人特別強調「小數點一定要對齊?」

(5)全班圍繞「為什麼小數點一定要對齊」交流,教師歸納小結,明晰小數加法的算理。

師:多位數相加時,個位數字一定要對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相同數位(單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個位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小數相加時,小數點一定要對齊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小數點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教材中前兩種演算法的共同特點是化去小數點,把小數相加變成整數相加,但「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的算理沒有變。所以,只要小數點對齊了,小數加法的計算與多位數加法的計算就沒有什麼不同了。

問題討論

(1). 「小數加法」這一課,教材是讓學生直接進行嘗試的,本案例中教師引入時先安排了整數加法的內容,你對此有什麼看法?直接安排學生嘗試,對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是否有幫助?

(2)、教師在學生討論完之後,安排了看書的環節,你認為有必要嗎?為什麼?

(3)、書中三種演算法的共性是什麼?為什麼要讓學生討論這個問題?

案例分析(圍繞上述問題分析)

4、案例《9加幾》前半節課的教學過程:

⒈創設9+5的情境,列出數學算式。

⒉學生合作交流9+5=?

⒊比較演算法多樣化,得出「湊十法」。

⒋教師布置學生以四人小組的為單位,通過擺小棒計算9+6=

9+7= 9+4= 9+3=

筆者仔細觀察各小組的活動情況,大多數小組同學先寫出得數,再擺小

棒,有一個組的同學純粹在玩小棒。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了弄清原因,於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幾的算式讓學生口答,每人5題,抽測了十位同學,只有一人算錯了1題。問他們怎樣算的,多數同學回答,想出來的,在幼兒園里就會算了。位數不少的同學能把「湊十法」的過程說得頭頭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題:1、擺小棒計算時學生為什麼先寫得數再擺小棒?

2、我們應如何對待書中所安排的動手操作?

案例分析:

5、設計一個你認為較理想的問題情境,並加以分析。

6、、案例描述:這樣的合作有效果嗎?

場景1

一位教師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一課時,在學生根據情境列出16-7這樣一個算式之後,馬上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應該怎樣計算16-7。

場景2

某校四年級六班有56名同學,老師在教學實踐活動課「秋遊計劃」一課時,在讓學生合作制訂購買秋遊所需物品及所需錢數之後,又設計了一個活動——乘車與買門票。「一輛大客車可坐50人,每輛300元;一輛中型客車可坐30人,每輛200元。個人票每人10元,團體票每人8元(10人為一組)。」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這些數據,討論交流應該怎樣租車、怎樣購買門票比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學習時,有的學生在繼續計算買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計算器)。

場景3 .

一位教師在教學二年級數學課「克和千克」一課時,讓小組合作稱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在小組匯報時,有一個學生說:「我稱的是豎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師問道: 「是8克嗎?」坐在旁邊的學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這名學生終於說出了合理的答案。

思考題:場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麼?場景2在第二次合作學習時,有的學生在繼續計算買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計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場景3中為什麼會出現第一次說是8克而第二次說是85克的情況呢?

「5的加法」新授課。教材是這樣編寫的:

教材編寫的意圖是:滲透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那麼老師又是怎樣理解使用教材的呢?

師:算出一共5隻,是用什麼方法算?

生1:4+1=5。

生2:4和1組成5。

師:為什麼用加法?

生:(無人舉手)

師:昨天學習加法,把兩個數合起來,用加法。現在,要把4隻和1隻合起來,所以該用——加法。

師: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麼?

生:(略)

師:5隻鳥,可能用什麼方法算出來?

生:(脫口而出)用加法。

(教師想要的方法沒出來,於是教師要求學生討論)

師:請四人小組討論。

生:(學生討論)

師:誰來匯報「5隻鳥,可能用什麼方法算出來?」

生1:用加法。

生2:想組成分解。

(這時教材上列舉的三種方法,學生只想到「組成」這一種。於是,教師繼續引導)

師:有不同的想法嗎?你是怎麼想的?

生3:心裡想的。

生4:5-0=5(這時,學生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師:請你說一說怎樣想出等於5?

生5:4和1組成5。

生6:跟他一樣是心裡想的。

(學生仍然想不出「數數」的方法,這時教師乾脆直截了當地「導」)

師:在心裡怎樣算?先數幾?

生7:先數4。

師:再數幾?

生7:再數5。

(至此,「用數數的方法來計算4+1=?」終於出來了)

【評析】為了啟發學生說出數數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用了十幾分鍾。在這當中學生有什麼收獲呢?學生為什麼不會想到數數的方法?實際上城市的一年級新生幾乎100%接受幼兒園教育。目前,許多幼兒園都在教學10以內加減法,而且為了更好地與小學「接軌」,他們教孩子用想組成分解的方法來計算加減法,還讓學生天天練習。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期間對10以內的加減法已達到了提取事實的階段(即脫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數數得到計算結果的階段。也就是說學生經驗中早就淡忘了數數的方法,所以學生想不到數數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

教師用這么長的時間想達到什麼目的呢?為什麼千方百計地非要學生說出用數數的方法計算「4+1=?」呢?因為這種方法教材上出現了。有些教師以為教材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就必須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種方法。這說明教師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為本」、「以教案為本」。

學生在這十幾分鍾里知識無增,認知水平降低,只有失敗的體驗。這樣的教學,無論是從教學目標的哪個維度來衡量,都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反而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課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要促進人的發展,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而要體現這個基本理念,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麼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據《數學課程標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個字」(調、改、增、組、挖)上下功夫。調:調整認知目標,調整教學內容,調整練習題;改:改變情境(問題情境、游戲情境、活動情境……)、改變例題、習題;增:增加讓學生探索創造的活動;組:重組教學內容;挖: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因素。

像前面舉的這個例子,當學生列式計算之後,教師可讓學生說一說:「4+1=5,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能想出幾種就幾種,勿強求。接著教師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笑笑也在學習5以內的加法,可2+3=?他給忘了,你能幫他想辦法算出這題的得數嗎?然後可設計游戲和一些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練習。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來表示?……如果班級學生的基礎較好,可以把5以內的加減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學這部分內容。這樣的設計,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他們的發展需求,較好地體現教學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理念。

7.[案例描述]《帶分數乘法》教學片斷:

⒈學生根據應用題「草坪長5米,寬2米,求草坪的面積。」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現,教師就立即組織四人小組交流演算法。

其中一個組,在小組交流時,由於三位同學還沒有想出方法,整個合作過程只好由一位同學講了三種方法:①(5+)×(2+) ②5.8×2.5 ③×,其他同學拍手叫好而告終。

請你根據上述教學片斷進行反思(主要從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層面分析)。

答:以上現象是教師在使用小組合作時經常出現的一種問題。就是沒有處理好小組合作和獨立思考的關系。教師要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強調合作學習不是不要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應是合作學習的前提基礎,合作學習應是獨立思考的補充和發揮。多數學習能通過獨立思考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組織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應遠遠超過獨立學習的結果。當然,宜獨宜合,應和教學情景、學生實際結合,擇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們在設計學生合作學習時,能否認真的思考以下三個問題:學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讓學生經歷過獨立思考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他們有充分的時空嗎?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有否進行明確的角色分工呢?

8.[案例描述]記得那是一節順利而精彩的課,上課內容是「分數的意義」。

在課的結尾,教者沒有安排學生圍繞知識點去小結,而是讓學生在小組內、班裡用分數表述一下自己這節課的學習情緒。令人難忘的是有一位學生在小組里的表述:「我把整節課的學習情緒看成單位『1』,高興的佔了3份,即3/4高興,遺憾的佔了一份,即1/4遺憾。因為面對這么多的老師聽課,我們班的同學一個個都正確地回答了老師的提問,展示了我們班的風采,為班級爭了光,我為我們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興。我之所以遺憾,是因為整堂課我一直認真思考,積極舉手,許多問題又不難,但老師沒有給我一次機會,我感到很遺憾……」

下課後我找到這位同學了解情況:

問:小朋友,你知道老師為什麼沒讓你發言嗎?

答:老師有可能沒有看到我舉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準確吧,因為數學這門課我學得不太好。

問:平時課堂上,老師都叫哪些同學發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績較好的同學。

[案例反思](可以從面向全體的角度分析):

答:這是我們數學課堂中存在的普遍想像,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如何來面向全體學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個體,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體,這樣的道理已經很難在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下得以落實。我們想,我們可以採用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的個人想法在小組內得到展示,在小組內得到表現。……

6. 案例分析題怎麼做

做好案例分析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由於司法考試的案例分析題一般都是「因法設題」,命題者頭腦中先有了所要考查的內容和知識點,由此決定了所適用的法條,然後再去因法條而設計案情和題目.因此考仔困生在做案例分析題時的指導思想就應當是「因題找法」.其基本步驟可以分為:1.確定本案例分析考查哪個部門法的內容.當然,有些綜合性的案例也可能是以一個部門法的考點為主,個別問題涉及其他部門法的知識點. 念啟念2.確定考查的是該部門法中的哪一個或哪幾個法律制度. 3.詳細分析案情.對於案情復雜的案例,可以將各種有法律意義的信息轉化成圖表形式,這樣有利於我們理清各旁哪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避免遺漏重要的答題線索. 4.瀏覽所有的問題,揣摩命題思路. 5.根據「因題找法」的思路,迅速地在腦海中找到每個問題對應的法條. 6.統籌考慮全部案情和問題,在卷面上寫下最終答案.

7. 案例分析題應該怎麼做呢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在做案例分析題時,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不建議先閱讀資料,應該先看一下案例下面涉及的問題,帶著問題的要求去讀資料,資料中很有可能對要求直接做出了解釋,這樣答案選擇起來就方便多了!按照試題難易程度選擇做題的先後順序,先做有把握的棗鉛,有難題先繞過。選擇題中的計算題2分鍾內沒答上,那麼直接跳過,最後有時間再看。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衡沒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再次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凳攔好快!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考編中案例分析題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