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數學如何教學
「瓜傻式」教學法----將數學那種嚴密的邏輯演繹過程還原為生動活潑的知識生成過程。通過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感知知識的的產生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過程,這種方法,可以極大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創作欲。使枯燥干澀的數學概念演繹變得生動起來。
方法/步驟
自主探索式學習----重點在於學生親自體驗學習過程 , 其價值與其說是學生發現 結論 , 不如說更看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自主探索式學習重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 驗 , 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 「 再創造 」 有關數學問題口在這個過程中 , 學生不僅獲得了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 還對數學 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 , 特別是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思考方法和數學的價值。合作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效益高的較少 , 有的只是流於形式。有的研究者認為 , 小組學習有獨立型、競爭型、依賴型、依存 型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們用得較多的是學生獨立學習後相互交流 , 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來研究或者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還太少。「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知識。……無論是「優選」還是「創新」,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的選用或創新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原則;二是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特點,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三是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變化模伏特徵和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四是必須符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另外,在指導思想上,教師應注意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各種教學方法。正所謂「教無租鎮定法」。
常用的教學方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整個教學領域的深入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一方面對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完善與改造,一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我國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競相涌現。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一)發現法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旦型攜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給出一道題如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9+9+9+3+3+3+3=39(塊)↓↓↓↓↓↓↓3+3+3+1+1+1+1=13(人)(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9+9+9+9+3=39(塊)↓↓↓↓↓3+3+3+3+1=13(人)(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30+3+3+3=39(塊)↓ ↓↓↓10+1+1+1=13(人)(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30+9=39(塊)↓ ↓10+3=13(人)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二)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Ⅱ [小學數學教學預設與生成的把控]預設與生成
新課程課堂教學提倡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課堂張揚自主的個性、智慧的光芒,釋放出生命的活力。而營造這樣的課堂氛圍並取得良好的教學實效,就要很好地把控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做到精心預設而又不拘於預設,珍視生成而重自然實效。
新課標提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作為教師,槐敬敗就要用心捕捉有利於學生學習活動的生成性資源,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發群體的思想碰撞。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應是一個不斷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要創造充滿生機的課堂,就必須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精心預設而又不拘於預設,珍視生成而重自然實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實現預設與生成的自然交融。
1 精心預設,促進生成
教學過程中預設與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不負責任的課堂,沒有生成的預設往往是低效、不精彩的課堂。精彩正是源於高質量的精心預設。正確地認識預設將直接影響「生成」。在新課程理念下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預設能真正關注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機會。如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中,教師可這樣設計:給學生三根小棒,問學生能否拼成一個三角形?這時學生都回答能。(三根小棒,其中兩根小棒長度之和小於第三根。)學生經過反復拼,發現不能拼成一個三角形。那麼怎樣使三根小棒能拼成三角形?一個學生馬上說:「老師,我們能對這三根小棒進行處理嗎?」這時,學生探究的慾望被激起,獲得了預設中的生成。
這顯然是預設的,如果沒有教師的精心預設,就沒有這樣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說,教師應從司空見慣的生活中找到問題原型,讓學生逐步形成一種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實現「動態生成」。引領學生深入地經歷學習過程,不但對知識的建構有很大幫助,而且有助於激活學生的潛能,把握數學的本質。因此,精心預設是動態生成的起點。
2 不拘預設,隨機生成
課堂教學是鉛顫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好的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在教學中,有時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學資稿碰源,這種意外資源往往給學生帶來探究的沖動,因為這種臨時探究與教師預設的探究有完全不同的情感體驗,這種資源轉瞬即逝,需要教師善於捕捉和利用。如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讓學生用准備好的圓形作學具,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合作討論,將圓16等分或32等分,剪開後,拼成已學過的圖形。教師只是把圓16等分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反饋時,讓一位學生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就已經達到教師的預設目的,但情緒高漲的學生無法平靜,爭相舉手,想把自己探究的方案展示出來。這時,教師不是強行地將學生納入自己預設的軌道,而是放棄原有的設計,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到台前唱「主角」,學生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又拼成一個近似的三角形和一個近似的梯形。教師讓學生描述、展示,最後整理得出圓的面積公式。
教師要利用生成性資源,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參與課堂教學,盡情享受數學的樂趣。當教學預設與學生實際產生偏差時,教師要冷靜應對,把握課堂中生成的資源,把它轉化為學生學習的財富。這樣的教學才會成為一種藝術,才會充滿生命的氣息,使講堂真正變為學堂,變為一個充滿生命力和成功探索的發展學生數學思想的精彩課堂。
3 面對意外,巧妙生成
葉瀾教授指出,教學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問題在於,當「意外的通道」出現的時候,教師是否能夠敏銳地意識到,並且能否經由這一「通道」引領學生欣賞「美麗的圖景」。教學過程是生動可變的,課堂的活力來自學生動態的發展,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因素,使之成為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催化劑。課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師都會遇到的,讓意外生成精彩的關鍵在於教師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如果教師習慣於用一個標准去要求學生,只會把學生的創造扼殺在萌芽狀態之中。
如一位教師教學「一位數減法」時,讓學生質疑,一學生說:7減9等於多少?教師說:「7怎麼能減9呢?不能減。」學生說:「老師,能減,7-9=-2,我從書上看到的。」這時,教師心有不悅非常武斷地說:「這是你們以後才學的知識,現在不要討論了。」教師讓學生質疑,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能因為課堂發展出乎意料而亂了手腳。如果教師能這樣引導,效果會怎樣:你們看,7能減9嗎?把生成的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小組討論,這能巧妙引出一個活潑與智慧結合的精彩學習場景。
時代在發展,學生獲得信息的來源更加多元,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寬廣。課前教師雖然盡力備課,預設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但是在課堂中面對「活生生」的個體,依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出乎意料的情況隨時發生。它與學生靈感密切相關,這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是稍縱即逝、可遇不可求的。當教學中出現這種非預設的精彩時,就需要教師必須用心傾聽,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讓學生的智慧閃耀光芒!教師有全新的教學理念,較強的解讀教材能力,以及嫻熟的課堂駕馭能力,用教學機智去駕馭預設之外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教學過程,充分挖掘,利用這豐富的教學資源調控和組織好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精彩,同時又對學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4 真實樸素,創造生成
一堂好課的要求沒有絕對的標准,但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其中一點是常態下的課。很多人喜歡把課堂說得很神秘,要營造課堂氛圍、體現教學藝術,要這樣要那樣。到最後,什麼都想到了,就是忘記了真實。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一位教師先讓學生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這個分數,然後同桌互相說說所表示的意義(學生自由表述);接著教師隨機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在圓內擺上2朵紅花和2朵白花,讓學生從中找分數;接著讓學生在教室里找分數;最後教師指著一位學生讓大家用分數表示,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什麼叫分數。因為有前面真實樸素有效的學習,學生基本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個案例中沒有精緻的預設,沒有華美的多媒體課件,教師只用一本教科書、4朵花上了一堂真實樸素而有實效的數學課。這節課上下來,學生基本能掌握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真實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石,用真實的眼光看學生,學生是聰明活潑的;用真實的眼光看自己,自己的個性是鮮明的;用真實的眼光看教學,教學是樸素平常的。
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體,預設是指教師課前的 教學設計 ,而生成則是指實際教學過程的發生、發展與變化。高質量的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者作用的重要保證,它有利於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學過程,使教學能有序地展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活動效率;創造性的生成是「學生為本」的體現,它有利於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學過程充滿生命活力。教學過程的生成性對教學預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預設,全面地了解學生和有效地開發課程資源,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預設才能富有成效。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准[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台市馬路街小學)
Ⅲ 如何靈活處理小學數學課堂生成
一、面對不同的學生靈活處理教材
在小學數學課堂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重點、難點也會有所變化。教學中如果過分拘泥於教材,只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大多隻局限於補充、調整一些習題。那麼,學生所學的知識就有明顯的局限性。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根據靈活地根據實際,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科學的進行加工,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如改變課時的教學順序、結合實際情況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計練習或例題、重新組合教材等等。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於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就不一樣。
二、寓生活實際於數學教材中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搜毀。比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麼?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面盆底、鍋蓋等的圓心在哪裡。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創設說的條件,巧破教材難點
教師要善於為學生創設說的條件,使學生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把不懂的提出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做到:學生能說的不說,學生能提的不提;學生能答的不答。教師應把展示自我的機會完全讓給學生。如在教學角的認識這節神漏如課時,介紹到老師和學生使用的三角報的共中一塊,三個角的度數分別是:30°、60°、90°的特殊角。一位學生主即提出這樣疑問:老師,我手上的這塊三角板比你那塊要小得多,我認為它的三個角度數應該比30°、游啟60°、90°小,怎麼會一樣大呢?這個富有探討性的問題提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通過激烈討論,他們終於明白了角的大小概念的形成,可見,教師給學生一個質疑的機會是多麼重要啊!它不但使學生思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更增添了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從而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
Ⅳ 小學數學教學互動生成過程的展開邏輯是什麼為什麼
教學互動生成過程的展開邏輯是什麼?為什麼
通過游戲的教學。老師要多笑,與學生們多液行親近,免得發皮褲生尷尬。多找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避免死板教條。給學生以自由暢想的空間。通過生活中實際的例子來引發學生的興趣鬧握嘩,讓他們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學會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將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我是個學生,只歸納出這么多,你可以跟你的學生交流哦!
Ⅳ 小學數學老師應該讀的書
一是教學用書。
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教師用書》,特別是研讀教材。
二是教學雜志。
如《小學教學設計·數學版》《小學教學·數學版》《教學月刊·小學版》《教學與管理·小學版》《小學數學教師》《小學數學教育》等。
三是名師專著。
如李烈的《我教小學數學》《給生命塗上愛的底色》,
華應龍的《我這樣教數學》《我就是數學》《個性化備課經驗》《個性化作業設計經驗》《做一個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16位著名特級教師的專業成長案例》,
潘小明的《數學生成教學》《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新課程理念的探索實踐》,
吳正憲的《給小學數學教師的建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聽吳正憲老師上課》《聽吳正憲老師評課》,
《張齊華的《審視課堂:張齊華與小學數學文化》,
許衛兵的《簡約數學教學》,
賁友林的《此岸與彼岸——我的數學教學手記》,還有《田立莉與小學數學差異教學》《走近徐斌》《走近錢守旺》,
還有「教育家成長叢書」《吳正憲與小學數學》《劉可欽與主體教育》《邱學華與嘗試教育人生》《黃愛華與智慧課堂》《張思明與數學課題學習》《任勇與數學學習指導》等等。
四是哲學書籍。
陶行知說:「我們做教師的,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閱讀的方法有:提綱挈領法、咬文嚼字法、融會貫通法等等。運用科學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定會在教學中有所收獲。我不相信,一名不讀書的老師能帶領出會讀書的學生?美國的雷夫·艾斯奎思老師與學生同讀經典,演繹經典,是一位成功的教師。建議各位老師閱讀《第56號教室的故事—-雷夫教師中國演講錄》,最好是閱讀雷夫老師自己寫的一套三本的《第56號教室的故事》。
Ⅵ 如何讓預設與生成共精彩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課堂教學正發生著實質性變化。課堂是開放的,教學是 生成的。教學過程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實施」的過程。「生成」不是對預設的否 定,而是對預設的挑戰和超越一一精彩的生成源於高質量的預設。那麼,如何在教學中通過 精心預設,去促成課堂上有效的動態生成,讓有效的動態生成,來完成預設的目標,在「預 設」中體現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現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使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呢? 一、精心預設是把握生成的基礎 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的差異和思維 是難以預料的,在實際教學中,總會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問題,面對這些現實,我們必須做好 充分的預設,才能「臨危不亂」。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幸運只青睞有準備的大腦」, 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生成只青睞有準備的課堂」。因此有了充分的預設,教師才能靈活應 對教學中的各種意外問題。 1、 准備把握教材,明確教學目標 教材是「大綱」或「標准」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學習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 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體的,不一定完全適合教師個體的教和學生個體的學。因此, 教師在分析教材進而進行教學預設時,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人 的教學風格,對教材作適當的改編或重組。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它如教學的靈魂,支配著教學的全過程。它 可以克服教學上的盲目性,是順利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保證和首要環節。我們要用發展的眼 光審視教學目標,堅持面向未來,立足課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 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樣,我們的課堂才不可能成為「沒有方向的 航船」。 2、全面了解學生,預設彈性方案 傳統教學中十分重視備課這一環節,並強調備課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實際上, 所謂的備學生,除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外主要是指我們的教學設計有必要對課堂可能發生 的情況進行充分的預設,對結果要瞭然於胸,對過程工多作假設:學生會怎麼說?我該如何 引導?學生說的與預想的不一致,我該怎麼辦?不妨多模擬些情景,多估計些情況,並事先 作出相應的教學安排,這樣教師才能從容不迫地面對學生,才能胸有成竹地進行對話,也才 有可能收獲許多預設的精彩。如在教學「三角形三條邊之間 的關系」時,我為第個學生准 備子一根吸管,要求學生任意剪刀成三段拼成一個三角形,事先我預設了學生可能是出現的 情況: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兩邊之和小於第三邊,兩邊之和等於第三邊,三條邊相等。學 生在嫌燃活動前認為隨便怎麼剪都能拼成一個三角形,結果卻在實際操作中產生了疑惑部分學生 發展 自己剪刀出的小棒無論如何也無法拼成一個三角形,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 望,作為教師, 我對學生出現的每種情況都心中有數,並加以適時引導,面對「可能」或 「意外」做出獨特而睿智的應答,達到事先所預想的成功。當然,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需要的不是單維的、嚴密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教學設計,我們不妨可以在每個重 要的教學環節旁邊另闢一欄一一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應對策略,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時穿 插、變化,是一個「彈性化」的方案 。有了充分的預設,教師才能靈活應對教學中的意外 問題。 3、 積極創造條件,有效開發資源 教學活動本身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開發和適時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學生一個正確或 錯誤的回答,都能成為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但這種開發和利用依賴於原有課程資源的豐富 性和適合性。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注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一方 面自己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和篩選,另一方面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如上網搜索、圖書閱 覽、調查采訪等)查找相關資料,從而優化預設,收獲生成。如在教人教版義務教育標准實 驗教科書第五冊「可能性」一課,我先布置學生在預習時上網查找相關資料返塌。在學到判斷「世 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這一可能性時,將學生所查到的「全世界每秒鍾大約出生4.3 人,每 分鍾大約出生259 人,每小時大約出生15540 人,每天大約出生37 萬人。」這一信息先讓他 們了解後在作判斷,便水到渠成了。 二、善於捕捉是精彩生成的關鍵 預設好的教學預案,是為了在課堂中得到漏者圓完美展現,但「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 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布盧姆),這必然 要求教學活動突破預期目標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開放的創造天地。對於課堂中 的生成資源,特別是「意外生成」資源,我們應該有效利用,教師要學會傾聽,抓住時機, 善於觀察,隨時捕捉新信息,選擇有效的信息,及時轉化為教學資源,調整預設的教學環節, 進行生成性教學。 1、學會傾聽,捕捉「亮點」資源 我們的課堂上難免會出現一些「驚人之語」,有的可能是旁逸斜出的回答和漫無邊際的 發揮,但不可否認其中也存在很多的奇思妙想,靈動精彩。教師要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有效 生成,放大它,讓個別的創造成為集體的創造,讓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例如一次筆者在聽一 位老師給學生輔導「雞兔同籠」的問題時,當講到「雞兔共有16 個頭,44 只腳。問雞兔共 有多少只?」時,他按照教材上的方法進行講解,正當學生聽得認真時,忽然聽到最後一排 一個「調皮鬼」在小聲嘀咕著:「這樣想太繁了,把每隻兔子都砍掉兩只腳,每隻雞都斬掉 一隻腳不就得了。」老師聽了開始一愣,馬上心一動,立即讓他走上講台進行講解:「雞兔共 有 44 只腳,每隻兔子砍去兩只腳,每隻雞砍去一隻腳,44 只腳就少了一半,即 22 只腳。 這22 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數:22—16=6(只)「多麼有創意 的見解呀!」我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這樣一來,其他學生也興趣盎然,老師順水推舟,干 脆來個小組討論。隨著討論的進行,不時有同學舉手,不是有新的想法產生。直至下課,共 有三種方法在大家的贊嘆聲中被認為是「奇思妙想」。 由於老師捕捉到的信息「價值不菲」,從而激活了其他學生的思維,迸發了智慧的火花, 給這節課一個未曾預約的精彩。可見,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是學 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教師應敏銳地捕捉其中有價值的因素, 用智慧沉著應對,生長出比「知識」更具有再生力的因素,創造出更多的具有新價值的東西。 2、 抓住時機,巧用「錯誤」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錯誤將伴隨著學生一起成長。關鍵是我 們教師要善於抓住時機,留心捕捉隨時會閃現的錯誤,並善於化解,巧妙利用,把錯誤轉化 成新的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我在教學「工程問題」後,出示了一道題:「一項工 程,甲單獨完成要8 小時,乙單獨完成要10 小時,兩人合做幾小時還剩這項工程的 3 2 ?一 學生列式為 3 2 ÷( 8 1 + 10 1 ),對於這樣的錯誤,我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讓同學們探究:「這 道題怎麼改,列式就對了呢?」同學們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有的回答:把題目的問題改成 「兩人合做幾小時完成這項工程的 3 2 ?」就對了;有的學生說將問題改成「兩人全做幾小 時還剩下這項工程的 3 1 ?」也可以。聽了同學們的發言,該生立刻意識到錯在哪裡,教室里 充滿笑聲�6�7�6�7 教師要把學生的錯誤看作來自學生的寶貴資源,因勢利導,糾正錯誤,並善於借題發揮, 適度由此引發出一些相似或易混的問題讓學生討論、辨析,強化對比,使其為教學服務。這 樣教學既給予了學生鼓勵,激發了學生認錯、糾錯的思維積極性,又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能 品質,培養創造型人才。因此,可以說「巧用錯誤」不僅是教師能力的表現,更是一種現代 教育觀念的體現。 3、 善於觀察,發現「生成」資源 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 合做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等等,無論是言語的,還是 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資源。教師要做課堂生成信息的「重組者」要 在細節中發現生成物性資源,並加以充分的引導和利用。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循環小數的認 識」時,讓學生獨立計算73÷3 和9.4÷11,然後將學生的豎式計算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上, 這時教師發現其中一名學生的除號寫得特別長,已經超出了商很多,教師捕捉之到這個細節, 馬上追問學生:為什麼你的除號要這樣寫?從而引導學生發現余數不斷重復出現,商也不斷 重復出現,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教師一收集信息,巧妙的處理這些信息,正是課堂因生成 而精彩,極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益。 總之,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只有處理好兩者的對立與統一的關系, 因勢利導,達成預設,促其生成,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Ⅶ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在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多種感官並用,親自參與教學中的實踐操作、觀察、合作交流,親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即:百聞不如一見),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例如:我在教學小學數學第九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的教學設計時,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確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空間觀念,使學生知道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積時的運用,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運用轉化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准備: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的演示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的: 教學過程:(分為三步)
一、導入:讓學生觀察自己的紅領巾,它是什麼形狀?怎樣計算它的面積?今天就來研究三角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三角形的面積
二、教學實施: 1、回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個別發言)。 2 、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合作完成三角型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小組合作完成): (1)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用兩個完全相同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3) 用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這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觀察、交流、分析、發現後,教師進行相應的講解,引導總結出:S=ah÷2 3、設疑:只用一個三角形,能不能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學生通過思考、操作、交流後發現(知識自動生成),只不過學生不知道這些方法叫什麼(割補法、折疊法),教師進行點撥後學生便很快理解和掌握了。 4、學生自學例題,教師進行幫助。 5、課堂小結(個別發言、補充)。
三、課堂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上的「做一做」和相關練習題,適時教師進行個別輔導、幫助。 2、教師出示事先設計好的補充性題目(有一定梯度、圖文並茂))巡視、參與學生完成。
Ⅷ 什麼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你好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著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過程。因此,在日常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處理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系,就顯得尤其重要。它不僅關繫到教師對數學目標的確定,使教學目標切合學生實際;還關繫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一堂課有效。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錢金鐸老師在回答有關「怎樣才能有效地調控和駕馭課堂,處理好課堂預設和課堂生成的關系」時說:「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預設的教學過程同課堂的真實情境之間經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離。而這樣的偏離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等兒童文化的外顯,正是學生與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正在綻放,情感正在撞擊,視野正在擴大,這比任何所謂的知識目標更為可貴„„。」
我認為錢老師的這段話,闡明了處理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關系的三個方面:一是課前預設要全面了解學生,理智地認識生成;二是課堂教學要有效地開發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三是教學評價要適時准確,巧妙地運用生成。
現在,我就這三個方面來思考、來探究、來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一、課前預設要全面了解學生,理智地認識生成。
一堂課前,我們總會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而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離不開課前預設。預設時,我們要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即: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我們課前調研。調研什麼呢?如: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在什麼地方?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什麼更感興趣?舊知與新知的距離有多大?需要給學生一些暗示嗎?這些暗示會不會降低學生的思維強度?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作出怎樣的回答?這些,都是預設時,教師須去全面了解的。因為只有在預設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認識生成,才能更好地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
例如:在分數(百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中,當學生經歷了例題教學之後出示了這樣一組對比練習。(1)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大腦學習能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到65歲時,腦細胞大約丟失細胞總數的3/10,大約丟失3000億個。請你算一算,腦細胞總個數共有多少?(2)兒童青少年時期大約有腦細胞10000億個,到了70歲時,腦細胞大約丟失細胞總數的60%,請你算一算,70歲後大約丟失腦細胞多少億個?在學生完成了計算以後啟發學生聯想。學生們互相交流、討論,有的說:「青少年時期人體的大腦細胞原來有這么多個,人的腦細胞是不是越用越多?」有的說:「我覺得不是越用越多,應該是越用越聰明。因為我爸爸就說過,腦子是越用越聰明。」有的說:「我覺得我們應該抓住現在的學習時間,好好學習,把握今天。不然的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有的說:「老師,人到了老年,腦細胞大約丟失總數的3/10,老年人的腦細胞減少這么多,不是很可憐嗎?」有的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尊敬我們身邊的老人。」有的說:「我覺得我們從小要努力學習,長大當個科學家,研究出抗腦細胞丟失的辦法,防止老人腦功能退化。」„„
由此,我們看到了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從數學知識的獲得到珍惜時間意義的理解,再到如何去關愛老年人,讓學生體驗到時間和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關愛老人的必要性,體現了「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但也看到了課前的精心預設,使課堂生成的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對高尚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的體驗,使數學知識的增長過程,同時也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正如錢老師所說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正在綻放,情感正在撞擊,視野正在擴大,這比任何所謂的知識目標更為可貴。
二、課堂教學要有效地開發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現實的」數學學習內容,既可以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能夠思考或操作的屬於思維層面的「現實」。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學既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實際,在實際背景中應用數學,又要主動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還要重視探究應用的活動過程。這就意味著教學資源有時應該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因此,我們應該善於利用小學生的「現實性」學習心理來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開發資源,機智地篩選生成。
例如:教「分數的初步認識」後,我出示了一道判斷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全班同學分成兩個陣營,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我沒有馬上裁決,而是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各推薦兩名代表與同學商量後再發表意見。小小辯論會開始了。雙方代表各手持一個圓形紙片,都下定決心要把對方說服。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問道:「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反方代表點頭應答:「是,是。」正方舉起其中的半個圓,問:「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是啊。」正方乘勝追擊:「既然是二分之一,
為什麼不同意這種說法?」此時,只見反方代表順手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塊紙片,高舉著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兩份嗎?」正方連忙回答:「是。」反方接著把較小的一份舉在面前,用挑戰的口吻問道:「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正方的底氣已經不那麼足了,小聲說:「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你要同意這種說法呢?」正方服氣地點了點頭,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
由此可見,當學生生成不能統一的對立觀點時,教師不是簡單地做出「裁決」,而是巧用學生好勝的心理有意識地引領正反雙方進入辯論的情境中去,有效地開發了新的生成資源,使辯論雙方個體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辯論的「焦點」上,思維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趨向於知識的內部建構,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就更加牢固。
三、教學評價要適時准確,巧妙地運用生成。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因此,我們應打破傳統的評價體系,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讓評價成為學
滿意請採納
Ⅸ 如何有效利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生成資源
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意義,而在課堂教學中由學生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可以超越教師的思維,就更顯珍貴。因此教師一方面利用教材資源,精心設計,促成智慧的火花;另一方面要善於捕捉、放大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瞬間,一旦發現學生有什麼奇思妙想,我們要有教學資源意識,認識到這種課堂上生成資源的寶貴,並有效地加以利用,讓學生在親歷探究的過程中,增強實踐和創新的能力。我是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闡述的:
一 課前為生成而准備
生成並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使教學有的放失。
1、 課前認真備課,了解教材,熟透自己要上的內容。切忌倉促上陣。預則立,不預則廢。為能有效、高效的應對生成,教師應有積極對待可能的生成性問題的心態,通過積極的應急預案減少「無措」現象。這樣一來老師自己也有信心。
2、教師不僅僅要鑽研教材,了解課程標准,還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即知識起點問題。在教學前要了解學生能夠使教師在進行本節課宏觀設計的時候更具有可行性。
3、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是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理解能力,應用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教學之前應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以便做到因材施教。
二、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閃光點,促成學生再創造
課堂教學中,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亂想中;在順水推舟中,甚至是逆水行舟中;在錦上添花,甚至是畫蛇添足中……只要蘊含著閃光點、生長點、轉折點、鏈接點,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師就可挖掘、開發、引伸、利用,見機行事,不斷優化教學。
例如:「千克的認識」教學
生:老師,我看我媽買蔬菜、水果時,總是講買了幾斤,斤就是千克嗎?
師:這位同學真善於開動腦筋,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這么好的問題。因為我們所生活的區域,都習慣用「斤」作計量單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很難聽到「千克」這個計量單位。其實,「千克」是國家法定的計量單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中國習慣使用的計量單位,同學們有誰知道「千克」與「斤」的關系嗎?……
在教學過程中,盡管要學生「掂一掂」、「稱一稱」去感知1千克物體有多重,但學生還是覺得抽象。當把「千克」與他們生活中很熟悉的計量單位「斤」聯系起來時,再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1千克物體大約有多少,學生就爭先恐後地回答。
生:16個雞蛋大約1千克,8個蘋果大約1千克……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也是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正是積極捕捉信了學生的這一意外,充分用了這一教學資源,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而且還彌補了教師教學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學也因此才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
三、課末為生成而升華
動態生成的時間不僅僅在課前,課中,也發生在臨近結束。例如:在結束課堂後再次回顧同學們在課中發現問題和難點,加以鞏固。
總之,面對生成性的問題,教師的應對要熱情、理性、科學、自如。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教師有這樣的勇氣和膽量,有應對的能力和智慧。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儲備量,不斷催生新手段,這一切才能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