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數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1)首先要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和學數學的興趣。
2)其次,老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基礎知識,這種知識必須是系統化的,相互聯系融會貫通的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簡單的,孤立的知識點。
3)再次,引導幫助學生建立一種系統化的過程和方法去解題。從閱讀理解題意和求解目標開始,分析問題,制定解題計劃,應用與題目相關聯的知識及相關的解題策略,逐步達到求解目標,驗證求解目標,最後還要反思和總結。
4)最後而且是非常重要且易被人們忽視的一點是,要在講解數學基本知識的同時,幫助引導小學生建立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用【數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的頭腦,而不能僅僅是就事論事講解題目的解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財富,是指導我們解數學題的指導思想。一旦學生腦海中建立起來數學思想方法,它不僅適用於小學數學,而且還可以延續到初中,高中和大學,陪伴人的一生。知識是死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淘汰或淡忘,而通過講解學習知識過程所建立起來的數學思想方法思維,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就像我們所說的:毛澤東思想永放光芒。 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建立後,它會融入到我們的血液里,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伴隨人的一生。
㈡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
解決問題三步驟的實施
(一)閱讀與理解
1.找信息
找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著年級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實際教學中,對於中低年級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知道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師要注意三種情況,一是題中的信息比較分散,應指導學生多次看圖,將能知道的信息盡量找到;二是題中信息比較隱蔽時,容易忽略,這是要引導學生仔細看圖,三是信息的數量較多,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收集有關信息。
2.提問題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只有認識到信息之間的聯系,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數學問題。教師有意識給學生提供機會,為學生營造大膽提出問題的氣氛 ,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3.示意圖
示意圖讓文字有了圖形的輔助,有助於體現教師教學的直觀性,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學的知識。指導學生示意圖,能從根本上培養和增強學生解題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會解題方法才能從根本上學會如何做題,學會畫示意圖才能使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能進行自主學習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分析與解答
1.數量關系
心理學先入為主原則,第一次學習建立起來的「模型」表象,不僅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具有導向作用。在一至四年級的除法「應用題」中,都是被除數大於除數,加之教材編排題型過於單一,缺少對比呈現。如果老師教學時缺少分析「數量關系」,或者有些老師為了追求成績,直接告訴學生:「記住你就用大數除以小數!」以至於到了五年級形成習慣。所以,「應用題」教學一定要加強「數量關系」的分析。
數量關系就是學生在運用運算意義和基本數量關系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對周圍生活中的一些數量關系積累了一些感性的認識,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他們再抽象概括一些具體的數量關系式,大家習慣上稱這種數量關系為「常見的數量關系」。例如:單價與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工作效率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之間的關系,速度與時間、路程的關系,等等。
2.列式計算
列式計算是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步驟,找信息,提問題,以及畫示意圖都是為了列出式子,算出答案。下了如此多的功夫就為了這一步驟,所以要求學生細心謹慎,不要看錯數據。記錯數。
3.回顧與反思
回顧和反思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積累教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在回顧中感受成功,增強學習自信心,養成反思習慣。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回顧和反思。其實回顧與反思屬於檢查。檢查在列式中有沒有寫錯加減乘除,檢查式子中有沒有看錯數據,寫錯數據,檢查有沒有計算錯誤,比如低年級的滿十就進一,不夠減就退一,乘法口訣有沒有出錯,高年級的小數點有沒有點錯,或者分數的約分是否約完整等等。
總的來說,正因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是《新課程標准》中規定的課程目標之一,在小學數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學中的最難點之一。所以就解決問題中的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和回顧與反思進行淺談,希望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法起到作用。
㈢ 分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周圍的生活環境相聯系,幫助他們在形成知識、技能的同時,感受數學應用范圍的廣泛。 2.收集應用事例,加深學生對數學應用的理解與體會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的發展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數字化的家電系列,宇航工程、臨床醫學、市場的調查與預測、氣象學……無處不體現數學的廣泛應用。讓學生搜集這些信息,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與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例如:在統計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學生搜集了自家幾個月用水的情況,通過收集、描述、分析數據(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諸多因素)的過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斷,並做出今後用水情況的決策。既滲透了環保教育,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 3.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 羅傑斯認為:「倘若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那就必須讓學生面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或有關的問題。但我們的教育正在力圖把學生與生活所有的現實隔絕開來,這種隔絕對意義學習構成一種障礙。然而我們希望讓學生成為一個自由的和負責的個體的話,就得讓他們直接面對各種現實問題。」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數學問題,結合數學內容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加以分析、解決,這對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觀念尤為重要,同時也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如在三年級學生認識長方形的周長之後,我是這樣做的:讓三四個學生為一組,量一量教室內門框、窗框、鏡框等長方形的長與寬,
並設計一下做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給每種不同的材料標上單價,讓他們計算一下,選擇怎樣的材料,用什麼方案,可以既經濟實惠,又滿足需要。 4.指導學生從數學內部尋找數學問題: 數學內部充滿著各種問題,雖然通過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但是學生學習作為再次創造的過程,仍有一個不斷探究、解決新問題的過程。在數學內部,學生接觸最多的問題是解答習題,而解答習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特殊形式。教師可以從問題的角度出發,指導學生對問題正確加以理解,明確已知的條件和要達到的目標,作出合理的假設,尋求通向目標的可能途徑,確定最優的解決方案。要使學生從中養成習慣,形成技能,並遷移到其他方面,使他們擁有問題解決的意識,提高思維水平。 例如:計算12345+23456.這是一道多位數的加法,學生計算後,教師可以改變題目的形式,出題「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幾(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數字)」。這顯然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問題解決的情景。因為解答用字母來表示兩個加數的加法,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沒有遇到過的問題,而且解此題時學生不僅要具有加法知識,還須具備假設和推理能力。 5.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生經過課堂學習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但是這些實際問題已經經過數學處理,各種條件與問題都比較明顯,然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並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識的實際問題或情境。
㈣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方法
直推法,根據現有的數據直推
㈤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大全的介紹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大全是寧波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陸昌然
㈥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創新方法有哪些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通過學習要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在解決問題方面要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有意識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總結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得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途徑和措施。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下面就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談談我的做法:
一、營造民主氣氛,激發創新熱情
融洽的師生關系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新意識,學生思維與表達有差異,教師要給予思維慢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允許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的學生有重復和改過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允許學生有失誤和糾正失誤的機會。一時語塞或思維相左,立即請他坐下,便是扼殺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不敢想,不敢說。我們要盡力做到待人至誠,與學生平等相處,師生關系和諧,讓學生和教師交談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問題有錯誤,也能得到教師的指點和鼓勵。在學生敘述自己發現的問題、思考的過程、得出的結論時,教師決不能插嘴打斷或表示出不耐煩的情緒。教師變「威嚴」為「朋友」,首先應確立教學服務於學生成長的觀念。學生到處可見教師燦爛的笑容,親切的笑臉,到處可聽到教師的肯定與表揚,便能時刻使學生處在平等、民主、寬容的教學環境中,確保他們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主動探究的心態,常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產生創新的慾望,勇於創新,善於創新。創新慾望是學生們天生的,他們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心與幻想,因此應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使他們善於創新。
二、深挖教材中創新元素,豐富想像,培養創新意識
真正的教學就是為了「不教」,通過教學活動我們主要不是把現有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生。為了培養面向新世紀的高素質人才,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還要使這些方法轉化為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就是要讓學生從小學會學習。注重知識傳授,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再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著重教給學生方法。想像是創新的第一步,任何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像。想像越豐富,創新能力就越強。想像是通過對過去經驗和已有記憶表象的加工改造,構成新意象或觀念的心理過程。想像可以幫助學生沖破現有知識的局限,引導往廣處想、往新處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概念教學,學生除提出為什麼這樣表述外,想像增加或刪改一些字詞,將會產生什麼樣的情形。這樣學生就可能利用一種發散思維產生合理的想像。
教材中的很多例題和故事本身就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好素材,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思維,敢於大膽創新。例如:應用題:在花園里,要把
10棵月季平均種成 9行,每行有 3棵,該怎麼種?學生知道,每行 3棵, 9行就是需要 27棵,可現在只有 10棵花,缺
16棵,怎麼種?這個超乎常規的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這時老師要把握機會,因勢利導,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創造欲。老師可出示以下問題:①5棵花種成
2行,每行有 3棵,怎麼種? ②7棵花種成 3行,每行 3棵,怎麼種?③ 6棵花種成 3行,每行
3棵,怎麼種?讓學生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引導他們發現「公共花」的作用,掌握一棵花有時可作為二棵花甚至三棵花的不同排法,使上述思考題昀終得以解決,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就等到了培養。
三、手腦並用,增強創新體驗
手腦並用是提高創新意識的有效方法。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重要指標,是從小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實際操作這項活動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具有創造性、開拓性。符合國家關於活動課開設的目的和意義。有利於數學教學的輔助過程,有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活動,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掌握方法,促進思維的發展。教學中,經常設置一些懸念性的問題,鼓勵學生探索,喚起學生創新意識,改變教師的主體。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挖掘,逐步形成創新能力。
四、優化教學模式,深化創新意識培養
傳統意義上教學的幾個重要的環節一般是:導入新課—新授—鞏固練習—布置作業。經過多年的改進,形式雖然有變化,但實質卻沒有什麼改動。其實,課堂不必套用這個模式,對小學來說,一本正經的像對成人那樣傳授知識,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動教學、游戲教學、發現教學、探究教學、數學建模教學、競賽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都是可以採取的。比如:導入這一環節,完全可以用昀新的教學詞彙—創設情境來表示和演繹,情境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的,它必然會起到導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對著一個問題,藉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尋求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的意識。再比如:新授這一環節,完全可以改成探索與討論,而鞏固環節可以換成實踐與反思等等,這些改變並不是換換詞語那樣簡單,更重要的是教學觀念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更新,通過這些改變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創新意識。
總之,激發小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需要我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認真研究和探索,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注意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與創新能力的發展,整體構建有利於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過程,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的發展。
㈦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模式初探
摘
要: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探索,使學生學會如何利用各種手段處理問題中隱含的信息,學會如何從問題中發現隱含的關系,學會如何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而獲得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導問;探究;應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使學生成為有效的問題解決者,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又是對小學數學教師的挑戰。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探索,使學生學會如何利用各種手段處理問題中隱含的信息,學會如何從問題中發現隱含的關系,學會如何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而獲得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校正在進行小學數學「導問—探究—應用」教學的研究,流程如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合作探究,尋找策略
三、鞏固應用,發展能力
四、共同釋疑,解決問題
五、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㈧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1.歸納法。就是用聯系、運動、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問題,把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某種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容易解決的問題。其實質就是對問題進行變形,促使矛盾轉化。例如:完全歸納法(數學歸納法)與不完全歸納法。
2.假設法。就是先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或問題作出某種假設,然後,按照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推算,根據數量上出現矛盾,加在適當調整,最後找到正確答案的一種解題思想方法。如「雞兔同籠」問題。
3.逆推法。採用與事情發生過程相反的順序思考的解題方法做做逆推法。
4.列舉篩選法。解某些數學題時,有時要根據題目的一部分條件,把可能的答案一一列舉出來,然後根據另一部分條件檢驗,篩選出題目的答案。
5.圖解法。解數學題時,可以設法把條件、問題以及它們的數量關系用線段圖、韋恩圖等圖形反映上來,使我們能藉助圖形進行分析、推理,尋找解題途徑,這種方法叫圖解法。
6.類比法。
「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有些屬性相同,推測它們另一些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在解題中,根據題中所求問題與已知條件相類似的關系,利用類比推理,找類比模型,從而尋找解題途徑的方法叫類比法。
7.小學數學中常用邏輯推理法。
(1)分析與綜合法
分析法是從需證的結論出發,以一系列已知定義、定理為依據逐步逆溯,從而達到已知條件的推理方法。特別是應用題,幾何證明題等。
綜合法是從題設條件出發,以一系列已知定義、定理為依據,逐步推演出所需證明的結論的推理方法。
(2)歸納與演繹法
歸納與演繹是相互聯系著的,歸納得出的結論,可以用演繹法去驗證,演繹的前提是通過歸納得出的。
由特殊性前提引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叫做歸納推理。以歸納推理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研究方法叫做歸納法。一般地,在小學數學課中,運算定律,基本性質,法則等都是運用不完全歸納讓學生從頭從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叫做演繹推理。以演繹推理的主要內容的科學研究方法叫演繹法。一般地,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當以歸納推理的形式得出運算定律,基本性質、法則、公式後,都再以演繹推理的形式進行計算。如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構成)
(3) 觀察與實驗法
(4)聯想法
(5)猜想法
(6)對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