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數學教育的價值包括哪些方面
數學教育的科學價值主要包括數學的科學價值、數學教育的科學素養價值。
一、數學的科學價值
數學對於科學的價值,表現在諸如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學科的產生和發展的許多方面。如果從數學的要素來看,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數學知識的應用
科學與數學的結合產生了一些交叉和邊緣學科,如數學物理方程(方法)、生物數學、數學生態學等。
2、數學(符號)語言的應用
數學是科學的主要術語。比如,當代物理學的基本規律--牛頓力學的運動規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電磁場原理,熱力學第一、第二定律,統計力學原理,狹義相對論原理,廣義相對論原理,量子力學定律,電子的相對論波動原理,規范場論等的表述。
3、數學中的科學精神
數學體現的科學精神有:求真、求實、客觀的精神,合理懷疑、批判、創新的精神,民主、平等、合作的精神,不斷探索、頑強執著、鍥而不舍的精神,等等。
4、數學的科學應用
數學的產生和發展同其他科學一樣,來自於問題。這里的問題一般可分為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兩類。科學所研究的自然界無疑是實際問題的源泉,如作為世界上發展最早、歷史最長的天文學之一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它所研究的歷法編算和天象觀測與數學就有著密切的聯系。
Ⅱ 什麼是數學教育觀
數學教育觀是數學教學擾笑活動的看法、態度、觀點等的總和。
涉及數學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數學教學的方式應該是什麼。數學教學的目標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應該教給學埋李神生什麼。基於上述數學文化觀,數學教學應該強調數學文化的教育功能,教給學生數學文化。
數學建模教學。知識絕不是散落的珠玉,而是可以串成串的,是系統的。建模的關鍵是「好的問題」,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問題,讓他們完彎虧整地參與分析、討論、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估計他們應用學過的數學工具。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Ⅲ 小學數學究竟該教什麼,究竟該學什麼培優的大方向究竟在哪裡
小學數學唯一核心課題是自然數
1小學數學科學的唯一核心課題是自然數。2一個孩子的識數過程需要在數年時間中走完人類識數的漫長道路,這絕不可能是一個簡單容易的任務。3扳著手指數數具有超越多對象處理本能的重要意義。4一個好的數學教育者應該知道,加法的原始意義是兩個有限集的無交並的勢。5一個好的數學教育者應該明白,自然數集就是滿足皮亞諾公理的集合,而且應該理解自然數集的無限性,這是人對於無窮的第一個科學認識。6數學教育應按數學發展史順序進行,而不是按邏輯基礎來進行。
Ⅳ 數學教育是什麼
數學教育:1 教人最基本數據感知能力,計數能力,基本數據處理能力。
2 教育人們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 以數學為工具處理一些其他事物
本人只知道這些。不正之處請諒解。
Ⅳ 數學教育學是研究什麼
數學教育學是研究什麼如下:
數學教育學是一門研究數學教學的實踐和方法的學科,旨在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數學教育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此外,數學教育學還是現代社會激烈爭論的主題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碰掘,數學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數學教育學的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發展前景。
總之,數學教育學是研究數學教學的實踐和方法的學科,旨在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數學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包括數學學習論、數學課程論和數學教學論。數學教育學是一個新興的跨學科領域,具塵吵頃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發展前景。
Ⅵ 數學教學,最重要的是思維和育人
有人曾經在上海面向家長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小學畢業以後直到現在,你是否用到過三角形面積公式?調查結果讓人意想不到,200位接受問卷調查的家長中,居然只有一位家長用到過這個公式。
有人問教育是什麼?有人答:教育就是把老師教的知識全部忘記,剩下的就是教育。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體會得到,一個數學老師將來留給學生的知識是微乎其微的,能就給學生最好的就是數學思維和學科育人
我們經常說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我們在盡力拉進數學和生活的關系。然後在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內涵其實是對一個人思維的啟發。上大學時,把《數學分析》這門功課想的特別難理解,書中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證明題,是我最怕的一類題。就像文章剛開始說的,連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都很少用到,更別說三角函數和大學的拉格朗日定理等等了。
但是這些知識有什麼用?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呢?
其實,我們最主要學習的就是學習數學問題的一個思考的過程,平時解題的思路就可以映射到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思路。一個解題思路很模糊的人,一個寫題不是忘記單位就是忘記答的孩子,你相信他生活中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嗎?所以說,數學學習不僅僅是學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到思維。
比如說,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們利用「轉化」的思想,通過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禪緩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在《三角形的面積》中,我們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接成一切平行四邊形。在《梯形的面積》中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賀雹模去認真思考,動手操作。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在思維的過程,可以說學會「轉化」的過程,要遠比學會圖形的面積公式要重要的多。
至於育人方面,那就更是重要了。今天剛在學校講了「課程思政」下的一節觀摩課,我是以疫情期間的數據為載體,通過學生收集與整理數據,然後通過做「復式條形統計題」讓學生進一步去分析和預測數據。
第一個環節是出示了三種計數小方法,身體計數、實物計數和結繩計數。讓同學們感受古代人類智慧的結晶,並且體會肆悄我們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同時,也是一個數學文化的滲透,讓同學們充分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間原本設計有一個觀看「疫情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頻短片,由於時間的關系沒有說到。主要通過中外疫情的一個數據對比,讓同學感受到中國之所以控制的好的原因,和國家大政方針方面的一個學習。
最後一個環節是鍾南山爺爺的回信,因為現在鍾南山已經是全民偶像了,婦孺皆知。通過這個回信讓同學們感受理想信念教育。
其實數學教學,每次都應該有育人的環節。在現在這個人人以網紅為目標的信息化時期中,我們應該多給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便是數學學科育人的意義。
1.有布置無落實等於沒布置。文明監督崗已經多半學期過去了,今天發展文明監督崗還有的班主任不知道在哪站。平時檢查人員也已經檢查過多次,但都沒有發現這樣的問題,可見兩者都是不夠重視。有誰真正拿學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也有自己沒有去落實的原因。
2.今天講課的過程中發現,我們學校的學生還是很可愛的,能力很強的。課前,大家都在吧唧吧唧的說個不停,上課時都一言不發,可能由於在大報告廳中上課,並且做了很多老師的原因。當我把話筒放到那些沒有舉手回答同學的嘴上時,他們也可以順利的把答案說出來。看來,他們平時只是不舉手回答問題,並不是真的不會。
3.很多東西確實需要制度去制約。就拿讀書這件事來說,確實應該拿一些制度來時刻提醒自己,明天要去淇濱小學分享交流《教師自我突圍的秘訣》一書,假如要是沒有交流得話,可能就不會再打開這本書,今天再次把這本書打開來閱讀,多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Ⅶ 數學教育是什麼
「數學教育是研究數學教學的實踐和方法的學科。而且,數學教育工作者也關注促進這種實踐的工具及其研究的發展。數學教育是現代社會激烈爭論的主題之一。這個術語有個歧義,它既指各地的教室里的實踐,也指新生的一個學科,它有自己的期刊,會議,等等。
Ⅷ 數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數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四基」,即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基礎知識橡鉛和基本技能是我國數學教育中歷來重視的傳統優勢,在數學課程改革中應當保持並賦予新意。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是數學課程教學中應當特別重視歲如亂的,是數學素養乎檔的重要標志。它們不僅是學生當前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未來學習和終身發展所必需的。
Ⅸ 「數學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認知思維一般能力的發展」是強調
1.關於數學教育目標
當前,數學教育的「三維目標」被廣泛傳播。一方面,這是汪哪新一輪課改提倡的,表明對數學教育目標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從積極的方面看,數學教育目標全面了,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目標,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是在「數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素質」的要求下提出的。但也應當看到,這樣大而全的目標,沒有很好地反映數學學科的特點,導致目標對教學的指導力度下降和定向模糊。例如,在一堂數學課中,規定這樣的教學目標都是不夠恰當的: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科學的思維方式;
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創新的個性品質;
體驗數學的魅力,激發愛國主義熱情,等等。
因為這樣的目標「放之四海而皆準」,不能反映本節課的內涵,有形式主義之嫌。另外還應注意到,「三維目標」的科學性值得進一步探討。當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方法」也是知識,把「過程與方法」從知識中獨立出來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眾所周知,數學具有抽象性、嚴謹性、廣泛適用性和高度精確性的特點。通過數學教育,可以讓學生學會數學基礎知識,掌握處理問題的數學工具;培養幾何直觀能力、分析思考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計算能力等;潛移默化地培養理性精神:實事求是的態度,正直誠實的品格,追求真理的勇氣和信心,尋求一般性模式、追求簡潔與形式完美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追究邏輯的嚴謹性和結論的可靠性的意識;等等。
根據上述認識,本人認為,數學教育目標還是從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數學能力和理性精神(即雙基、能力和理性精神)進行界定更能反映數學學科特點,同時也能體現顯性目標(「雙基」)與隱性目標(數學能力、理性精神)並重,層次清晰,易於把握,可操作性強,容易使隱性目標融合在顯性目標中而得到具體落實。例如,下面的目標表述是比較恰當的:
在探索直線與平面垂直的位置關系的過程中,掌握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體會幾何推理證明的思考方法,基本規則和嚴謹性,發展空間想像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在掌握用圖解法求最優解的基本方法的過程中,體會線性規劃的基本思想,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2.關於數學課程的內容
數學課程內容的選擇,以社會發展、數學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需求,以及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與可能為基本余陵虧原則,這是基本的也是永恆的,不必細說。由於數學的學科體系具有嚴格的邏輯順序,因此數學的學習必須嚴格地循序漸進,例如沒有對數與式的掌握,就很難進入函數的學習。另外,有些內容雖然非常「傳統」而且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但卻是一切後續學習的基石,也是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不可替代的載體,這樣的內容就不能舍棄。例如,平面幾何內容在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應當作為中學數學課程的核心內容。總之,中學數學課程要以數及其運算、函數、歐氏幾何、向量、導數、數形結合、統計思想、演算法等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為主體,而不必在細節上作過多拓展。另外,有些內容,盡管非常重要而必須進入中小學數學課程,但必須特別注意與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相適應,對什麼時候進入要做謹慎的安排。例如,統計與概率內容,豎神由於統計思維與確定性思維有很大差異,依賴於人的辯證思維的發展,而思維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辯證思維從初中二年級(14歲)開始萌芽,因此統計與概率的內容過早進入與學生思維發展水平不相適應。
3.關於師生關系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教學中要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強調師生的平等交流、互動等。但是,師生平等強調的是人格平等,並不是「一切平等」,因為教師的人生閱歷、認知結構等決定了師生交流、互動中的主動和主導地位,即使教師與學生一樣對遇到的問題事先一無所知,但由於教師佔有的數學知識,無論是質還是量都比學生強,因此他對問題的理解深度、廣度以及解決問題的速度等,都是學生不能比擬的。數學教學中,「雙主體」觀能客觀地反映師生關系:學生是學的主體,主要表現在思維的自主;教師是教的主體,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4.關於學的方式與教的方式
改進學生學習方式是數學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國的數學教育比較強調教師的傳授,強調經過學生艱苦努力,反復的練習而達到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視不夠,學生學得比較被動。所以,把發揮學生主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視學生親身實踐,給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使數學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在自己已有經驗(包括數學的和非數學的)基礎上的主動建構過程等作為改革的重點,有現實意義。
然而,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改進學生學習方式就必須排斥接受學習。實際上,接受學習並不一定就是被動的。「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觸類旁通」等都是能動的接受學習的寫照。學習方式的被動或主動,關鍵並不在於它是「接受的」還是「發現的」,而在於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的數學思維參與程度。
本人認為,數學知識(包括數學思想方法)是可以傳授的,學校里的學習要以接受式學習為主。數學教學中,教師的啟發式講解非常重要,否則,學習質量和效益都無法保證。當然,教師應對如何講解精心設計,做到講授與活動相結合,接受與探究相結合,形成互補,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設計與提供豐富的數學學習環境,通過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維、獨立思考,使學生經歷完整的數學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在已有數學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通過積極主動的思維而將新知識內化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去。這里,完整的學習過程應當包含觀察和感知問題情境、抽象和表述數學問題、進行數學推理變換或證明、對結果進行反思修正或推廣以及應用等,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循環過程,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形態。一種表現為對問題情境的觀察、分析、假設、抽象而獲得數學模型,並選擇恰當的數學工具,應用有效的數學思想方法去求解、驗證、解釋模型,必要時對問題情境進行再分析、修改假設、再求解模型。這一過程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數學的學和用之間的關系,在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今天,需要特別關注。另一種表現為在抽象的數學原理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在數學概念、定理、性質等的引導下,通過恰當的變式訓練、知識的實際應用等而達到對知識的理解,並進而逐漸達到創造性地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這是一種高效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書本知識的主要方式。
不同類型的知識需要有不同的學習方式。一般的,明確知識可以接受式學習為主,默會知識則應當以探究式學習為主,因為默會知識往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有設計合適的活動才能使學生領悟其內涵。
5.關於基礎與創新
首先,強調對「雙基」的深刻理解,強調經過適當訓練使「雙基」得到落實,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極其重要。數學教學最主要的是要把學生的基礎打好,使學生通過主動思維和有意義學習而掌握嚴肅、本質的數學。因為基礎中體現的思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從中學會的方法和思想遷移能力極強,所以越是科技突飛猛進、瞬息萬變,越要重視基礎,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堅實寬厚的基礎知識是良好適應能力的根基,是在環境變化中迅速更新知識技能的保障。當然,基礎中還應包括積極學習的願望和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能力不可能憑空出現,它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而來的。任何認為強調創新就可以離開或削弱數學知識傳授的想法或做法都是錯誤的。在這方面,國際數學教育改革已有深刻教訓。20世紀8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提出「問題解決為學校數學教學的核心」,在課程的設置及內容選取上,忘記了數學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想使學生學會「問題解決」,試圖「以問題解決帶動知識學習」,結果把數學知識體系搞得支離破碎,學生學得似是而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得不到嚴格的訓練,導致數學學習質量嚴重下降。
人的知識基礎、閱歷、推理能力、思維方法決定著他的創造力,這是學校教育所起的不容忽視、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培養人的過程中,我們決不能追求短期效應,而要著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人的終身發展。因此,數學教育中,應以「雙基」為載體,在使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向書本挑戰、向權威挑戰,提倡在學習過程中的爭論、質疑、討論,養成凡事問個為什麼的習慣,敢於提出問題並勇於表示自己的見解,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逐漸培養。
打基礎的過程可以培養創造力。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以問題引導學習,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概念的概括過程,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使基礎與創新融為一體。有效的數學活動是落實「雙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根本保證。數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數學思維是對人類思維實踐的理性總結,也是對思維過程的形式概括,包括概念與判斷、辨別與比較、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等,它們既是數學思維活動的一般規律,又是獲得數學知識的有效手段。教學中讓學生開展數學思維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在思維訓練過程中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並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因此,數學教學中,學生的任何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在對學生的思維,特別是邏輯思維的訓練上。另外,在數學思維過程中,觀察、分析、比較、類比、歸納、綜合、抽象、概括等時刻都在發揮著作用,這些正是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最好素材,因此,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完全可以融合於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數學思維訓練的過程之中。當然,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應當有高觀點,也即要以培養數學能力、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
6.關於數學知識、數學能力及數學素養
數學知識是人類認識的一種成果,包括人對周圍事物「數」與「形」方面的經驗和「有秩序的論理體系」兩個方面。當前,人們把數學知識分為明確知識(如數學事實、數學原理等)和默會知識(如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等),這是比較科學的;數學知識、技能類化(系統化、概括化)的結果就成為數學能力;一個人數學素養的高低,主要體現在是否能「數學地看問題」和「數學地思維」。
數學知識與數學能力密不可分。數學能力的發展決定了一個人掌握數學知識的速度與質量;數學知識則為數學能力的發展提供基礎,「無知者無能」,沒有數學知識的人不可能有數學能力。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清楚表明,一個人不能「數學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數學知識,所謂的「隔行如隔山」就是這個道理。概念形成的能力、思維和語言表達的能力需要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加以培養的,正是由於已掌握的數學知識的廣泛遷移,個體才能形成系統化、概括化的數學認知結構,從而形成數學能力。豐富、系統的數學知識不僅是創新所不可或缺的材料,而且還能直接激發創新的直覺或靈感。只有具備了充分的數學知識,才能進行有目的、有方向、有成效的探究性活動,數學學習效能才有保障,否則就只能是嘗試錯誤。結構功能優良的數學認知結構是一個人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具有開闊的視野與靈活的思維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創新意識,並獲得創造性的思維成果。因此,佔有大量數學知識是形成數學能力的基礎。離開數學知識的學習來培養數學能力,那是紙上談兵。
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是數學素養的基本要素。由於數學能力是在數學活動中體現的,因此數學能力是數學素養在數學活動中的外化形式,數學素養訴諸於數學實踐就表現為數學能力,離開數學能力,數學素養在數學活動中就無從表現、觀察、確證和把握。數學能力作為數學素養在數學活動中的外化,屬實踐活動范疇,更容易操作與評價。
在數學活動中體現的數學素養對數學知識具有決定性依賴關系,數學知識在人的整體素質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基礎性地位。數學知識的獲得主要依賴於正規的學校學習。正是有了學校教育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傳授,人在數學上的發展才得以突破個體經驗的局限,學會分析和理解數量與空間關系,具有理解自然和洞察社會的能力,養成數學地思考和行動的習慣,這是當代合格公民必須具有的基本素養。個體數學素養的高低,取決於他所佔有的數學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正是在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過程中,個體才建構了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及相應的數學思考和行為習慣。
總之,從邏輯關系看,數學素養是屬概念,知識和能力是種概念,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構成了數學素養的主要成分。對學生而言,系統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主要來自於課堂教學。否定系統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必然會導致數學教育質量的嚴重下降。因此,我們應發揮課堂教學這一數學學習主渠道的作用,通過教學改革,使學生在掌握大量數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數學能力、養成數學地思考和行動的習慣,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有人認為,「知識爆炸」時代的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所學知識可能明天就會過時。因此,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而學什麼數學、學多少數學都是無關緊要的。有人甚至提出,要變過去「以數學知識為中心的教學」為「以數學能力為中心的教學」「以素質為中心的教學」,主要應當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種把「素質」「能力」與「知識」對立起來的觀點,對數學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害的,應當引起大家的警覺。
二、我們應當有怎樣的態度
我國數學教育需要改革,唯有不斷改革才能有數學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這是數學教育界的共識。實際上,我國數學教育改革的步伐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是,改革不是另起爐灶,而應建立在已有發展的基礎上,沒有繼承就不會有真正高水平的創新與發展。這就需要對我國數學教育的歷史和現狀有正確估計,這是改革的依據和出發點。只有對我國數學教育的已有發展有正確定位,對哪些應當堅持、哪些應當改進、哪些應當革除等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本著繼承傳統但又不完全依賴於傳統的思想,通過一系列經過深思熟慮、科學論證、精心組織的階段性變革來適應社會發展對數學教育的挑戰,才能使我們的改革走向繼承、發展與創新的良性循環。簡單否定我國數學教育的傳統,在沒有認真研究我國數學教育已有經驗的情況下就急於否定,這會造成改革的先天不足,給數學教育的發展帶來隱患,甚至造成數學教育的混亂和災難。「矯枉必須過正,創新只能在否定過去的前提下進行」的觀點是落後的、不可取的。我們需要那種「不走極端而到達頂點」的智慧。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數學教育改革涉及教育思想、學術觀點、課程教材、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以及評價方式乃至價值觀的變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不同觀點的碰撞,需要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需要科學的論證和實驗。我國幅員遼闊,教育發展很不平衡,地區差異巨大,改革中面臨的問題也會各不相同,因此,應當允許改革的不同思路、不同方案的存在,真正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用一種理念、一個標准來衡量全國的數學教育的做法不能滿足我國數學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有悖於國際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任何改革舉措,如果脫離中國具體國情,割斷數學教育的發展歷史,不注意處理好繼承、發展與創新的關系,都是註定要失敗的。這是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超越中國社會發展現實,提出一些難以實現的所謂先進理念,並以某種手段強制推行,其結果只能是擾亂教師的教學思想,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無所適從,原有的優勢不能保持,新的發展難以形成,從而極大地損害中國的數學教育事業,甚至動搖我國數學教育的根基。
三、我國數學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我國數學教育的優勢是明顯的。在我國數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中,「雙基」一直受到重視,我們很早就提出了「三大能力」的培養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根據時代發展對數學教育的新要求,20世紀90年代初又增加了「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和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2000年又明確提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大綱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三大能力」、個性品質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內涵作了明確、具體的界定,形成了「雙基」、能力和個性品質並重的數學教育目的觀。我國中小學數學教材有體系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語言敘述條理清晰,文字簡潔、流暢,有利於教師組織教學,注重對學生進行基礎訓練等優點。我國學生的數學基礎扎實,運算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強。
我國數學教育的不足也是明顯的。從數學教育內部看,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學沒有真正抓住數學的本質,常常糾纏在細枝末節上,存在脫離數學本源的現象,學生訓練得太多太苦,時間、精力投入太大,教學效益不理想。具體地,以下問題是主要的。
(1)數學教學「不自然」,強加於人,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內部動機都有不利影響;
(2)缺乏問題意識,解答「結構良好」的問題多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少,對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不力;
(3)重結果輕過程,結論記憶多關注知識背景和應用少,「掐頭去尾燒中段」,導致學習過程不完整;
(4)重解題技能技巧輕普適性思考方法的概括,方法論層次的內容滲透不夠,導致機械模仿多獨立思考少,數學思維層次不高;
(5)「講邏輯而不講思想」,強調細枝末節多關注基本概念、核心數學思想少,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不利。
四、數學教育改革的幾個基本點
針對上述問題,本人認為,數學教育改革中,我們應當在「親和力」「問題性」「思想性」「聯系性」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
1.親和力:以生動活潑的呈現方式,展示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激發興趣和美感,引發學習激情。
中學數學的絕大部分內容,是人類社會長期實踐中經過千錘百煉的數學精華和基礎,其中的數學概念、方法與思想的起源與發展都是自然的。如果你感到某個概念不自然,是強加於人的,那麼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過程,它的應用,以及它與其他概念的聯系,就會發現它實際上是水到渠成、渾然天成的產物,不僅合情合理,甚至很有人情味。因此,數學內在的和諧自然,也是增強數學課程親和力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努力選取那些與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的、豐富的、學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創設能夠體現數學的概念、結論及其思想方法發生發展過程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到數學是自然的,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引發學生「看個究竟」的沖動,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在體現知識歸納概括過程中的數學思想、解決各種問題中數學的力量、數學探究和論證方法的優美精彩之處、數學的科學和文化價值等地方,用適當的方式啟發學生的美感,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不斷引發學習激情。
2.問題性:以恰時恰點的問題引導數學活動,培養問題意識,孕育創新精神。
提問是創新的開始。以問題引導學習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要使學生「看過問題三百個,不會解題也會問」。通過恰時恰點地提出問題,提好問題,給學生提問的示範,使他們領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藝術,引導他們更加主動、有興趣地學,富有探索性地學,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孕育創新精神。
具體的,可以在知識形成過程的「關鍵點」上,在運用數學思想方法產生解決問題策略的「關節點」上,在數學知識之間聯系的「聯結點」上,在數學問題變式的「發散點」上,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提出恰當的、對學生數學思維有適度啟發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動,使他們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維的基本過程,切實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
Ⅹ 數學課堂應關注什麼學生從數學課堂學什麼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新數學課程突出了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從過去的尖子生教育轉向全體學生的大眾教育;把學生從單純的解題技巧和證明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學習真正的數學。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將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轉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化,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應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和實踐,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數學課堂應「以人的發展為目標」,「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數學教學是「通過數學的教育」,不再是「純粹的數學教育」。按《標准》的理念來說,就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中要把握好彈性原則,不必對每一位學生強求一律,應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差異的存在,允許同一問題的不同程度的理解,不同層面、不同方法的解決。
「關注學生的發展」,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體驗。讓他們了解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可以用數學知識和各種有效的方法探索和解決周圍的數學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了解探索數學問題的不同方式。
「關注學生的發展」,還體現在教學模式的轉變上。學生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經驗、靈感、興致和思考,參與數學活動。他們是一支支有待點燃的火把,是未來文明的創造者。只有今天培養他們敢於質疑、敢於批判、善於思考、富於智慧,明天他們才會善於創造、善於超越。所以教學模式應從「教為主」轉變為「學為主」;「教」應從「學」的角度考慮,從「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以激勵學生為特色,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模式。通過創設好的問題情景,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處理新的任務,並構建他們自己認可的意義。讓學生用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
關於「再創造」,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H.Freudenthal是這樣解釋的:「將數學作為一種活動來進行解釋和分析,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教學方法,我稱之為再創造方法。」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應由學生本人在數學活動中去發現或創造出來,而不是由教師「灌」給學生。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自身的探索、發現與創造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也許有的老師會問這樣的問題:「學生探索不出來,發現不了怎麼辦?」,這里就有一個老師的引導作用問題。假如你是「拋一個足球讓大家去搶」似的讓學生活動和探索,當然很難有所發現。假如你能通過反復研究,創設好的問題情境,活動的效果自然就不一樣了。有人也許又會問:「沒有好的問題情境,找不到好的問題情境怎麼辦?」,在你看來「沒有」和「找不到」,並不表示這樣的問題情景不存在,只是你找不到而已。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勤於學習、勤於鑽研,就有一個「資源共享」的問題。如果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一定會找到更多更好的情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