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到把數學知識生活化,讓數學學習生動起來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當前我們的數學課程改革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著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樹立將數學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的意識,引導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襪晌此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讓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學生盡情地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數學教學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有最佳聯系點,並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將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提高數學修養和實踐應用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強調學生的生活體驗,凸現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使學生學習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創造性地運用。它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課堂教學應以「兒童生活世界」為活動背景,以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為生長點,使兒童主動參與、自主發展,在活動中改變自己並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培養出一種能動的、非順從的、非保守而具主動性的人;二是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全面體現完整的目標,不僅有認知目標、情感目標,還應包括學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和創新意識能力的發展;三是課堂教學應強調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和新身體驗,創造性的實現目標的教育過程,做到學與思、思與行、行與創的統一。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生活是現實的、豐富的,而數學的特徵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難以理解謹租。由此下去,學生就必然會對數學產生厭倦,因此數學教師與學生共同走進生活就顯得十分必要。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原本枯燥無味、難以理解,好多老師只能教給學生公式,讓學生死背硬記,而我在教學時,一開課就創設了有趣的烏龜和兔子比賽粉刷牆面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想分出勝負,必須先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於是學生自主地就投入到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當中。
2、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如結合主題圖問學生「從這幅圖中可以發現那些數學信息?」又如「長短」一課,除了教材中的比鉛筆、比手掌……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還可以利用身邊的哪種「資源」進行比較。再如「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可以想到什麼地方有「位置」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相關的問題。
3、數學教學生活化,還可以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不斷地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並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從而解決這些問題,最後再通過回顧這些問題與結論的可行性推動數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一課時,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參觀,並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存、取,觀察銀行利率牌,「利率是什麼?」「為什麼銀行的利率不同?」……學生會有很多的問題,學生會帶著問題去學習新課,從而找到符合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運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並自覺地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和現實建立聯系。
二、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一)聯系生活實際,從身邊發現數學問題
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在於為學生提供體驗數學的機會,通過數學活動促進學生不斷增強自信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告迅,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生活情景的創設,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色彩,使得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如:在教學《克和千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麵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
如在教學完乘法後,我和學生進行了一節實踐活動課。當時我是這樣來創設情景的: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賞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覽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遊時得帶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單價:麵包2元;飲料3元;梨子1元;話梅2元;餅干3元;瓜子2元……讓同學們用30元去買。這樣的情景創設,學生親身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要做一個有心人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這樣既達到傳授數學知識的目的,又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之效果。
在體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二)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氣氛
生活化的教學氣氛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活潑積極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
1、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
課堂上教師要力求改變優等生和教師一統天下的局面,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不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教師可以把提問分成幾個層次,較難的題目可以讓能力強的學生回答,一般的題目讓普通學生回答,容易的題目讓能力差的學生回答,也可以讓他們把別人的回答重復一遍,這樣,可以讓所有的學生在穩中有降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俗話說:「新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某一教師,必然也喜歡這個教師上的課,形成老師越喜歡我,我越喜歡這位教師上的課,我越學越起勁的良性循環。所以教師要愛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像主持人一樣具有親和力,讓學生有向師性。教師的每一個親切的稱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關切的手勢和充滿愛意的微笑都可以在無形中縮短師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師應越來越多在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的學習夥伴。
3、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過於整齊劃一的限制,必然會分散學生的精力,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在課堂上可以不對學生作不必要的限制,學生可以站著聽,也可以直接站起來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同時我們也要正確對待愛插嘴的學生,因為循規蹈矩的學生不會插嘴,膽小的學生不敢插嘴,不動腦筋的學生無法插嘴,只有上課精神集中,思維敏捷的學生才會。雖然插嘴有時會打亂課堂秩序,有時還會讓你難堪,但畢竟插嘴的學生在思考,與其因擾亂課堂紀律而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不如順水推舟,讓他當回老師,說不定他會有更新穎的想法,讓他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三)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要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驅力。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不同生活環境,讓學生置身於生活的氛圍中,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慾,不斷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現、思考和認識周圍的世界。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感覺到身邊的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情。同時,在體驗、分析、判斷、理解生活實例的過程中,不斷學會積累思維方法和數學思想。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過游戲、故事造境,環境營造,媒體輔助等來聯系生活、模擬生活。
1.利用游戲、故事,創設生活化情境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於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講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許多的用除法解決的數學問題。教師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要求學生把問題說完整,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
又如:在教學《周長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並講一講龜兔賽跑的故事,然後讓學生續編故事,同時出示烏龜和兔子再賽一次的場地,隨著學生的故事,演示烏龜和兔子比賽的過程,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適時地引出新課「周長的認識」,然後以動物運動會的故事情境貫穿全課,學生在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
俗話說:「聽過會忘記,看過能記住,做才能理解。」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為了使枯燥的計算貼近生活,把課堂設置成玩具超市,給學生平時喜歡的玩具貼上價格標簽,讓學生從中任意挑選兩種自己喜愛的玩具,並算一算共需付多少錢,自然地將本節課的數學知識蘊含在購買玩具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玩套圈的游戲,提出數學問題,進行加減計算……這些活動使學生學到了知識,並且搞活了課堂氣氛,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藉助媒體營造生活化環境
心理學告訴我們,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色彩鮮艷的對象,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由於電教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來模擬或再現生活場境,營造氛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如在教學《6和7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利用媒體播放《五指歌》的視頻動畫,學生被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從歌中進一步鞏固了對1-5的認識。這時教師引出了今天的新內容6和7。學生由於有了「興趣」,思維一下就活躍起來,很自然地提出了許多數學問題,學習更為主動、積極。
又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星期日,小方和媽媽到超市去購物,但是小方不認識商標上的數,不知道表示多少錢?你能幫助他嗎?接著我出示准備好的一段逛超市的錄相,讓學生邊觀看錄相邊幫助小方說出商標上的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這樣學生就自然進入到認識小數的課題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也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生動體現。教學中,教師應再現生活情景,讓所學知識回歸生活,讓學生產生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動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藉助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於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課學完後,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每一章節的知識學完以後,我會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一些類似的問題來解決,完成一定數量的生活化作業,有助於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後,我要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後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通過學生具體搜索信息,並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有利於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
又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讓學生調查本班學生學慣用品的消費情況,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加工數據,然後將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在一串串的數字中不僅提高了應用能力,還知道了同學們學慣用品的種類、消費的金額和哪種學慣用品消費最大,認識到同學們對學慣用品浪費比較嚴重,提出要節約使用學慣用品。
(五)探究生活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1.寫「數學日記」
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裡,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也可以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後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2.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新教材將「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溝通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是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從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目的。活動的主題可以依據教材進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如:調查「學生一周用幾只鉛筆,一共需多少錢」;「家裡每星期買菜要付出多少錢」;「對最近數學測驗同學的得分情況進行調查」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其它綜合素養。
實踐充分證明,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於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讓學生從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做」數學,真切感受「數學是來自生活」的。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日常生活課堂化,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滿足,讓課堂充滿了生活氣息,煥發了師生的生命活力。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
2. 如何將數學教學生活化
怎樣的數學教學,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呢?
一、數學語言生活化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語言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程教學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鑒於此,教師的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認識「<」「>」,我引導學生順口溜:「大於號、小於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於,開口在前是大於,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情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區分。又如把教學比大小說成「排排隊」;把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二、數學情境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因而我們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多創設生活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走進課堂,使他們覺得我們所學生的內容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新課程提倡生活情境化,特別是蘇教版實驗教材,幾乎每一節都有情境主題圖。如:一年級下冊「生活中的數」單元採用的情景圖就是學生所熟知的「數鉛筆」;第六單元「購物」呈現給學生的是文具商店貨架;三年級「對稱、平移和旋轉」單元則出示了許多美麗的剪紙……,教學情景圖的作用體現在數學知識生活化,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不知不覺中由內在興奮轉化為外在興奮,將參與慾望外化為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
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說,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本身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地理區域、認知限制以及學校具體教育資源的差異使得情景圖內容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地、每校、每班。此時,就需要教師根據本地、本校、本班實際情況和學生認知水平對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作適當的調整,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新課程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乘法教學中關於電影院座位的計算,由於學生進電影院次數有限(農村孩子則更少),相對來說,結合學校實際,如:算一算學校報告廳、多媒體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再如,相遇問題應用題教學,教師採用學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現的方法,把抽象的相關的各種數學術語讓學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快樂的、有積極意義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新知。
三、例題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題是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設置的。但我們的數學教材,題材老化,情節內容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實在太少,我們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味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例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我並沒有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月底,小強的爸爸和叔叔領了工資,去蘇果超市購物,超市裡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滿目。小強的爸爸看中了一雙球鞋,價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塊手錶,價值397元,他身上有465元。他們該怎麼付錢呢?怎樣想付得更快?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六年制數學第七冊「認識幾分之一」時,把例5改成「第28屆奧運會冠軍劉翔在110米跨欄比賽中,他跑了全程的十分之一,你能用線段表示這個分數嗎?」通過多媒體電腦課件展示:課件播放劉翔在110米跨欄中的情景,再把110米跑道抽象成一條線段,然後,讓學生說出表示的哪那一部分線段。這樣,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 教學方法生活化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於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以「面積單位」一課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出示大小比較接近的兩個畫框(面積分別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請學生觀察比較面積的大小。起初學生意見發生分歧,發現僅靠前面學習的觀察法已經難以解決問題。教師適時引導:提出:「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的探索慾望被激發了,各種想法層出不窮,有的說:「可以用尺子量,因為我發現爸爸在計算房間大小的時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說:「我把兩本本子重疊就可以比較出大小,可以把這兩個畫框也重疊比一比」。有的說:「可以用同樣大小的小紙片擺一擺,看看可以擺幾個。」教師則抓住學生回答閃光點把握時機,把畫框反過來,呈現出畫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觀察法、測量法、重疊法的基礎上數格子法應運而生。同時學生的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經歷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學習數學的方法。笛卡兒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通過不斷創設問題解決的情境,使學生不斷經歷「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認知過程,自主總結發現了比較面積大小的多種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生活經驗啟發數學學習,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個性發現帶來的樂趣。使知識形態的數學呈現給我們的不是「冰冷的美麗」,而是「火熱的思考」。教師則因勢利導,「該出手時才出手」 ,通過知識內化,方法掌握的教學過程,增進學生數學理解和用多種策略解決生活問題的信心和能力。
五、練習設計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由此可知,數學應用是數學教學的第一重要要,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由於課堂時間短暫,課後練習是學生理解、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課後練習的生活化,可以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後,我布置學生回家測量家裡客廳的長和寬,求出客廳的面積,再測量一下地磚的長和寬,並算出它的面積,最後估算一下客廳里鋪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塊?如果一塊地磚50元,一共需要多少錢?我在教學中又開展了「設計你的卧室」數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要求學生先做好地面的設計,包括傢具擺放的位置,還要選擇適合室內空間的地板、傢具、粉刷牆壁和天花板的塗料、電器等。設計好圖紙後,再做市場調查,通過各種途徑調查建材規格、型號、價格等一系列信息。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既能將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又要考慮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使學生興趣盎然,親近數學,真正讓數學走近學生,讓數學走入生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總之,數學教學要教得輕松,學的主動,只有讓學生從單一的書本、封閉的課堂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活動中、生活中學習,把無聲的「數學文本」演繹成鮮活的「生活文本」。讓數學回歸生活,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使每一名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3.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慾望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更加的接近生活。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讓學生學以致用。那麼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去做呢?
1、新課導入中創設生活情境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好動又好奇,對於枯燥的數學公式或是練習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厭煩。實踐證明,設計富於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並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的教學,一定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由被動到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使注意力變得自覺,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像力變得豐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中如何做好導入呢?我認為可以這樣做:如在教《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學生平時會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際,首先老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到超市購物的畫面,引起學生的注意,問學生:「我們去超市買東西會用到是什麼?」這時有學生就會說是人民幣。這時候老師可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並說:「我們買東西就要用到人民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這樣課堂就活躍起來了,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知識,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無形中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2、在教材例題中創設生活情境
學生生活在社會之中,並最終走向社會,所以課程教學理所當然應該將學生校內外的生活經驗與需求作為一個重要的來源與依據。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不能受教材的束縛,要學會靈活處理教材,把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例如:教《乘法應用題與常見的數量關系》時,可以讓學生課前收集超市購物結帳時的清單,從清單上找到單價、數量、總價,知道已知單價和數量用乘法就可以算出總價來,讓學生認識到「單價X數量=總價」這個數量關系式,這樣就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枯燥的數學公式,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因此,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置於教學情境中,不但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與思維積極性的激發,而且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練習中創設生活情境
如果學習內容是以生活情景和實驗情景呈現的,並包含有一系列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慾望的生活性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能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不斷建構知識意義,而能使思維不斷的擴展,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新的問題,並產生進一步研究的動力。在練習中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通過練習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過程中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合於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如教《認識人民幣》一課,在學生對人民幣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後,練習中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用學具(人民幣)按出示的物品標價付給小組中的收銀員,收銀員按標價收錢並負責找錢,其他同學評價他們的交易是否正確。這樣用模擬的生活體驗把人民幣的應用掌握起來,讓學生通過買賣物品,在生活中體驗知識,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這就是從生活中讓學生提煉數學知識,然後在情境中鞏固所學的新知識,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二)、解讀生活數學 感受數學生活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數學教學中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讓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體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達到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羅傑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數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我們了解客觀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師要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過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的慾望。
如在教「千克和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麵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
教「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可以這樣設計:人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例,你們知道嗎?邊劃邊講,腳底長與身高的比是1:7,如果你是一名偵探的話,只要發現罪犯腳印就可以估計罪犯的身高了。這些都是用身體的比組成的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或者是:出示五星紅旗,美麗的雅典神廟、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發型設計,問這些美嗎?知道為什麼這么美?然後介紹希臘數學家利用線段找到世界上最美麗的幾何比—黃金分割,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揭示課題。
相信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入手,就可以使學生分析數學的現象。生活中到處有數學,關鍵是教師能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挖掘數學中「生活例子」,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親近感,激發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三)、強化應用意識 促進數學生活化
生活化意識,眾所周知,就是從生活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這一點上,美國「木匠教學法」很成功。「木匠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識來源於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本原則,也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1、巧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中無數的數學問題等著開發、利用。教師要充分創造條件,創設生活情境,把有限的生活知識源於無窮的生活情境中,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如學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後,讓學生給自己的相片裝飾上精美的邊框;學了面積後,讓學生回家去幫父母並計算地面的面積,計算地板磚的數量和購買所用的錢。這樣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的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
2、優化數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包含著數學知識。數學可以美麗人生,數學可以智慧人生。研究數學在生活的應用,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同時,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可以鼓勵學生寫下自己的、在生活中的研究、發現,以數學日記、數學小論文等的形式進行交流、匯報。在教「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引導學生探索:課桌椅搖晃該怎麼辦?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椅子;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可不可以?為什麼?……通過這樣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體會到數學能應用於生活,我們可以研究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這樣能使我們的生活更便捷、更美麗,以此使學生更熱愛生活。
3、靈活運用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各種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它,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逐步獲得數學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應用數學意識。結合有關數學知識的學習,安排「游樂園中的數學問題」、「最佳設計方案」等小課題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數學,再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此來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
「生活數學」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4. 試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課堂氣氛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公共情緒狀態,它是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良好的數學課堂氣氛,對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優化教學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如何創造良好的數學課堂氣氛呢?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研究表明,制約課堂氣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構建良好課堂氣氛的各種要素,只有通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才有可能整合為良好的課堂氣氛,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教師在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課堂氣氛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
1、把握最佳的教學心態
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要保持教學是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准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准備工作,特別是對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課前准備充分,是教師形成教學最佳心態的重要條件,這也是教師獲得課堂教學自信心的基礎。其次,進行教學要投入。教師一旦走上講台,就要純凈雜念,快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用教學激情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教學藝術去煥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得體地運用手勢、動作、表情、神態等體態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染學生的情緒,與學生一道分享數學知識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師教得投入,學生才能學得專心,良好課堂氣氛才能順利形成。此外,還要善於發揮教學機智,妥善處理課堂中的偶發事件。同時,教師要提高對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終保持最佳的教學心態。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加籍華裔江紹倫教授指出:"在課堂情境中,重要的事就是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的師生關系……與教師的態度和師生關系相比,學校里的一切材料、設備和場地的重要性便居於第二位了。"師生關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與學雙方都會沉浸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之中。教師講解激情滿懷,生動傳神,學生學習全神貫注,興趣盎然。反之,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必然會感到一種心理壓力,教師教學也不能得心應手,課堂氣氛勢必沉悶、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創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的基礎。平日,教師要注意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心靈的差距,真誠地關懷和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尊重他們,信任他們。要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質疑問難,對他們充滿愛心、關心、熱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撥動學生的情緒之弦,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教"。
3、發揮教學的藝術魅力
數學內容比較抽象,因此,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正確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數學教學藝術的獨特魅力,將數學知識的科學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用藝術的形式訴諸於學生的感官,激起學生的學習需求。力求使陌生的材料熟悉化,乏味的材料趣味話,抽象的材料具體化,靈活調控課堂教學節奏與進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時而出現疑問,時而得到啟迪,時而產生頓悟,時而獲得成功,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有困惑、有驚訝、有焦慮、有激情、有歡樂的起伏跌宕的情感變化過程,成為一個認知與情感和諧發展的過程。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就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在教學中,我們見到許多教師都善於利用數學游戲、啟發談話、學具操作、童話故事等方法,在課始就抓住學生的心,誘發學生求知的渴望心理,使學生在感奮的情景下,躍躍欲試地進入新課學習,從而創造出"憤"和"悱"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
二、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要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關鍵在於教師能否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1、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心態
任何學習過程都存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學生學習的表現與效果截然不同。當學生處於最佳心理狀態時,學習情緒高漲,專心致志,課堂氣氛熱烈而愉悅。為此,教師應注意:(1)把微笑帶進課堂--以情感情。微笑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愛的微笑可以征服學生的心靈。當學生思想走神、思緒信馬由韁時,充滿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學生"迷途知返";當學生答問受挫時,滿懷鼓勵和依賴的微笑,能使學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當學生板演成功時,飽含肯定和贊賞的微笑,能使學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強的求知慾。教師親切的教態、愛撫的目光和鼓勵的言語,能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融洽的合作氣氛,使學生形成和保持積極主動的良好學習心態。(2)
5. 如何實施數學教學生活化
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於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於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問:「我家裡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裡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於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後,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遊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遊,爭著要去劃船,公園里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在課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結合生活進行實際演練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為了使學生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他們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他們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筆者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鍾後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裡,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也可以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後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6. 如何讓生活味的數學課堂多些生活味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選擇了「教學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改革理念與教學策略,可以說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次革新。不可否認,教育其實也是一種生活,而且教育的生活是以人為中心的。可以說,這個時代對當前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實踐必須結合生活實踐活動,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聯系,注重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讓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學習數學,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本人將針對目前學校實施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了構建生活味的小學數學課堂,即讓數學課堂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回歸於生活。一、創設生活情境,讓數學課堂更具生活體驗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脫離實際。」教學中應盡量優化以「生活」為背景的教學內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引進和提供給學生去理解去體驗。例如在教《找規律》一課,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引入——周一的菜譜(肉丸子、白菜、冬瓜)讓孩子們按一葷一素搭配起來,使學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義。 展開——周三的菜譜(排骨、魚、青菜、豆腐、油菜)讓孩子們按一葷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過程中體驗有序搭配的必要性與價值,從而使學生產生有序搭配的內在心理要求。鞏固——周五的菜譜(肉丸子、蝦、白菜、豆腐、冬瓜)讓孩子們說一說,按一葷一素有哪幾種搭配方法,並想一想怎樣搭配不容易重復和遺漏。應用——超市購物(出示超市食品櫃台,自由選一瓶飲料、兩樣主食、三樣副食)。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引入學生生活實際,可以使學生學起來更加感到自然、親切、真實,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種心理體驗,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也讓學生更加樂於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二、密切聯系生活,讓數學課堂服務於生活實際我嘗試在教學中引導組織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深切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這樣,既可以鞏固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例如,教學《加減混合》後,我創設了讓三個學生模擬爸爸、媽媽、兒子的角色,爸爸買了5個梨,兒子吃了4個,媽媽又買回7個梨,現在有多少個梨?讓學生在角色的扮演中把《加減混合》的數量關系理解得更加透徹,學得更加輕松。又如在學習完長方形體的表面積後,可以讓學生製做粉刷教室費用的預算。要想做好預算,學生就要去測量教室的長寬高,計算去掉門窗後需要粉刷的面積,去了解塗料或油漆的價格以及僱用工人粉刷的工費等。這樣即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又可以讓學生在活學的基礎上學會活用,真正做到數學知識貼近生活,用於生活。因此,把數學恰當地運用於生活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三、堅持生活導向,讓數學課堂回歸於生活構建回歸生活世界的小學數學課堂,不是簡單地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聯系,而是在教學中堅持生活化的價值取向,立足於兒童的現實生活,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利用生活世界中的各種資源、經驗、手段和方法來處理教學中的問題。同時在課堂中凸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教學的生動性、開放性和主體之間的交互性。例如: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時,我讓學生動手做一些長方形、正方形,再把它們拼成一個長方體。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也讓學生在操作中認識物體和圖形的特徵,使情感體驗在感悟中獲得發展。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數學發展的動力不僅要從歷史的角度考量,更要從數學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中去尋找。生活又是數學的大課堂,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回歸生活世界的數學教學,能使學生認識到原來數學就來自我們身邊的現實世界,體會到數學學習並不是那麼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生活化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多媒體教學已是必不可少的了。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想像力,而且在提高課堂效果,優化課堂結構等方面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多媒體將現實生活情景濃縮,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覺的參與解決問題,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現代教育理念。總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去感受、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達到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
7. 如何營造輕松的數學課堂氛圍
僅供參考
課堂氣氛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公共情緒狀態,它是課堂教學能否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因素。良好的數學課堂氣氛,對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優化教學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如何創造良好的數學課堂氣氛呢?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研究表明,制約課堂氣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等,但是其中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構建良好課堂氣氛的各種要素,只有通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才有可能整合為良好的課堂氣氛,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教師在創造良好課堂氣氛的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課堂氣氛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
1、把握最佳的教學心態
教師教學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情緒,它是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反映,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要保持教學是最佳的心理狀態,首先,課前准備要充分。課前應認真仔細地做好准備工作,特別是對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學各主要環節能歷歷在目,做到教學過程清新、結構合理、方法恰當、內容適度,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課前准備充分,是教師形成教學最佳心態的重要條件,這也是教師獲得課堂教學自信心的基礎。其次,進行教學要投入。教師一旦走上講台,就要純凈雜念,快速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用教學激情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用教學藝術去煥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得體地運用手勢、動作、表情、神態等體態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感染學生的情緒,與學生一道分享數學知識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師教得投入,學生才能學得專心,良好課堂氣氛才能順利形成。此外,還要善於發揮教學機智,妥善處理課堂中的偶發事件。同時,教師要提高對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終保持最佳的教學心態。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加籍華裔江紹倫教授指出:"在課堂情境中,重要的事就是以相互信任為基礎的師生關系……與教師的態度和師生關系相比,學校里的一切材料、設備和場地的重要性便居於第二位了。"師生關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與學雙方都會沉浸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之中。教師講解激情滿懷,生動傳神,學生學習全神貫注,興趣盎然。反之,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必然會感到一種心理壓力,教師教學也不能得心應手,課堂氣氛勢必沉悶、呆板。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創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的基礎。平日,教師要注意深入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縮短師生心靈的差距,真誠地關懷和幫助每個學生,充分尊重他們,信任他們。要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允許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質疑問難,對他們充滿愛心、關心、熱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撥動學生的情緒之弦,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教"。
3、發揮教學的藝術魅力
數學內容比較抽象,因此,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正確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數學教學藝術的獨特魅力,將數學知識的科學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用藝術的形式訴諸於學生的感官,激起學生的學習需求。力求使陌生的材料熟悉化,乏味的材料趣味話,抽象的材料具體化,靈活調控課堂教學節奏與進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時而出現疑問,時而得到啟迪,時而產生頓悟,時而獲得成功,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一個有困惑、有驚訝、有焦慮、有激情、有歡樂的起伏跌宕的情感變化過程,成為一個認知與情感和諧發展的過程。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就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在教學中,我們見到許多教師都善於利用數學游戲、啟發談話、學具操作、童話故事等方法,在課始就抓住學生的心,誘發學生求知的渴望心理,使學生在感奮的情景下,躍躍欲試地進入新課學習,從而創造出"憤"和"悱"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
二、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要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關鍵在於教師能否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1、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心態
任何學習過程都存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學生學習的表現與效果截然不同。當學生處於最佳心理狀態時,學習情緒高漲,專心致志,課堂氣氛熱烈而愉悅。為此,教師應注意:(1)把微笑帶進課堂--以情感情。微笑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愛的微笑可以征服學生的心靈。當學生思想走神、思緒信馬由韁時,充滿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學生"迷途知返";當學生答問受挫時,滿懷鼓勵和依賴的微笑,能使學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當學生板演成功時,飽含肯定和贊賞的微笑,能使學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強的求知慾。教師親切的教態、愛撫的目光和鼓勵的言語,能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融洽的合作氣氛,使學生形成和保持積極主動的良好學習心態。(2)把成功帶給學生--因材施教。教育心理學認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有種種誘因或手段,成就動機則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種,它應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動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和不同的收獲,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個別要求。如在課堂作業的配置與處理上,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並通過當堂批改或講評,及時滿足學生急於知道作業正確與否的迫切心理需求,開闊學生解題思路,使那些解題中"別出心裁"的學生得到贊譽。這樣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形成一種樂於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
2、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新知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教師應以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為己任,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新知,可採用:(1)展示知識魅力,激發探究興趣。數學知識本身蘊藏著一些有趣的規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師創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內在魅力,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強烈的探究慾望。(2)激發需要的火花,不斷激起認知內驅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不僅要在課的開始創設情境,揭示矛盾,引發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究興趣,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精心設計"跳一跳,摘得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常地處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矛盾之中,不斷從內心迸發出需要的火花,始終保持一種緊張的、富有創造性的精神狀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3)設計多種活動空間,吸引學生參與。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設計多種活動空間,引導學生利用以優質使,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學活動之中,使他們在操作中建立其豐富表象,在討論中思維互相碰撞,在練習中獲得知識的內化,經歷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學習過程,從中體驗到探究知識的樂趣。
3、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學習
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和提高,這也是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的關系,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起點,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幫助,讓他們都有自我表現、自我成功的機會,都能獲得知識、能力和自信心。這既是小學數學教學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對暫時後進的學生充滿愛心和信心,用滿腔摯愛和熱忱,營造出祥和的心理環境,消除他們學習的心理障礙,使他們置身於教師的期望之中,在無卑無怯、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中抬起頭來學習。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說明,師愛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能激起後進生學習的良好興趣,而且能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內部動機,從而提高智力活動的積極性。
8. 怎樣讓小學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情趣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這讓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學習數學的枯燥和乏味。 那麼,如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快樂、充滿生機、充滿激情、充滿活力呢?筆者以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點滴體會。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巴班斯基說:「教師是否善於在上課時創造良好的氛圍,有著重大的作用。有了這種良好的氣氛,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得特別富有成效,可以發揮他們學習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學生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慾,但他們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必要的活動,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從發現中櫻脊尋求快樂,主動獲取知識。比如我在執教《平移和旋轉》一課中,讓學生充分運用多種感官來感悟平移和旋轉的特點,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的現象,觀看游樂場中的活動畫面,生動、直觀地感悟平移和旋轉,進而通過動手操作活動進一步探究平移和則腔旋轉,整個課堂充滿了童趣,孩子們在互動活動中感悟到了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數學來源於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因此,我們的教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的問題情景也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這也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創設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空間,模擬的貨架上、櫃台里擺了水果、蔬菜等各種生活用品。請每個學生猜一猜:這一堆雞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洗衣粉、鹽估計又有多重呢?學生置身於這樣一個購物情境里,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稱一稱,弄個究竟。因此課堂氣氛高漲,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學習數學的實踐活動,感到既輕松有趣、又特別難忘。
三、留足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們的數學課堂要摒棄了過去教師講的多、學生聽的多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使學生學得生動、學得積極。如:我在執教《商的變化規律》一課中,設計了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學習「商不變的性質」,由故事導入新課,當學生回答:「誰是聰明的一笑?」之後,我讓學生說出原因(算式),隨機板書算式,然後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一起總結出「在除法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第二個環節,我還是應用剛才的故事,給學生限定被除數800,然後讓學生把800個桃子分給不同只數的小猴,(即改變除數),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接著計算,並提出問題:「通過計算你能發現什麼?」每個學生自由計算,思考,小組討論總結,最後進行全班匯報。學生通過計算、發現、交流、辨析、整合,發現「在除法里,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縮小)幾倍,商就縮小(擴大)幾倍」。第三個環節,我拋出問題:「你還能自己設計一組除數不變的算式,通過計算,找出一些規律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運用知識的遷移,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探索空間,學生通過嘗試、探究、猜想、思考,總結了「當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或縮小幾倍,商就擴大(縮小)幾倍」的變化規律。這堂課由學生先學習「商不變的性質」延伸到商的變化規律一、二,學生自始自終的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數據都來自與學生,比較真實,讓學生參與發現規律、探究規律、總結規律的過程中,讓孫頌衫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嘗試、交流過程中,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四、善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煥發活力
任何一個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賞識。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的亮點,贊賞學生的點滴進步,激發學生學習信心和學習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宜採用籠統空洞的語言:「不錯,很好,你真棒!」來實施評價,而要注意評價方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採用不同形式的激勵性評價。例如,言語激勵「你的想法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真不錯!」「我很佩服這個同學的分析。」「我們為他精彩的發言鼓鼓掌吧」「你真是一個善於思考的孩子」。」 「你的眼睛真亮,發現這么多的問題!」 「對××同學的發言,你想說點什麼?「你有數學家的感覺,我們來握握手」。肢體賞識:給學生報以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贊許的點頭,或豎起大拇指,鼓鼓掌,拍拍肩膀,摸摸頭,以示表揚和鼓勵。實行獎勵:口算又快又對的評為「口算之星」,誰提的問題多就稱為「智慧之星」,字寫得漂亮的就被譽為「書寫之星」,或給予簡單的物質獎勵。教師及時的肯定與鼓勵,學生參與性的評價,使課堂形成了一種互評互析的評價夥伴關系,實現學生對自己學習行為的自我調控的過程,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活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留足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善用激勵性評價,讓學生煥發活力 。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才會充滿魅力、靈性,充滿生命的活力。
9. 如何使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
新課改的《數學課程標准》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下面結合實踐從兩個方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現代數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如學習《購物》單元「買衣服」一節時,我帶領學生分小組到服裝商場參觀學習,讓學生認真觀察買衣服的具體情景、過程,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匯報,讓學生親自用人民幣演示購物的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了計算中的算理。然後,再讓學生用學到的計算方法,到市場或商店買東西。從而深刻體驗並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1、數學語言生活化
在小學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但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樣,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堂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許多生動有趣的東西。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從而樂學、愛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將學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證數學本身的科學前提下,教師有時還需要列舉通俗的實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於學生的理解。如在教學生解應用題的過程中,先後尋找多種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東西:工程隊、鴨子、粽子、大餅等,最終終於讓學生從新認識了數學:數學就是生活。
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領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愛數學。
2、數學概念生活化
學生對於數學缺乏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不能理解數學中的術語,即概念。特別是在新授課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學對有些數學概念一字不解。這就需要我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其循循誘導。
如循環小數的概念,可以讓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再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引出「循環」的概念,便會帶給學生具體深刻的理解。
3、數學問題(例題)生活化和實用化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不僅有助於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也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遊要帶多少錢,才夠回來等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又如在學了「年月日」這一課之後,讓每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閏月還是平月,如此切身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學數學的價值所在。這對於更好地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數學學習生活化
由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藉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而學具、實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顯性活動。
如教了「元、角、分的認識」後,教師在每張座位上都布置一個簡易商品店,標上「一隻書包31元,一隻文具盒8元7角,一塊橡皮5角,一支鉛筆1角,一個削筆器28元3角」。並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換好的零錢,讓同桌位各輪流扮演營業員和顧客,買你最想買的一件商品。此時,學生的學習慾望大增,興趣高漲。在學生對錢數有了感性認識之後,師問:「老師給你40元錢,誰能告訴老師最多可以買哪幾樣商品?」學生的想像得到了激發,定會爭先恐後地想為教師出謀劃策。
5、數學作業生活化
現在小學里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如在教長方體的特徵時,布置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模型。學生要思考:什麼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長方體有什麼特徵,怎樣做才美觀大方。第二天學生帶著自己製作的長方體到課堂時,長方體的特徵根本就不用教師講解,每個學生已有體會與同學交流,個個胸有成竹,爭先恐後發言,這個的課堂能不充實、活躍嗎?
布置學生「觀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幾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費用是多少」,記錄下來,製成表格,再進行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於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於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
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會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10. 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聯系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
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
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 聯系,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
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
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