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教學手段及策略有哪幾種
小學數學教學手段及策略有哪幾種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達到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內容所採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教學的有效策略是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理論支撐。因此在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索教學的有效策略,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那教學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結合我的學習和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傳設情境,培養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人們探索某種活動的心裡傾向,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力,所以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境」實質上是人為優化了的環境,是促使兒童能主動地活動於其中的環境。低年級學生好奇心特強,容易受外界條件的刺激而激動、興奮。因此,合理傳設學習環境,可以引起兒童對學習的興趣。
1、故事導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成功地導課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入渴望學習的訓練狀態,為整節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學習課堂興趣,關鍵是教師課要上得「有趣」,因此我們要把愉快的有效的東西跟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因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創造,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師可設計引入一些於內容密切相關故事,笑話等等導入新課。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師:「今天我們班可真熱鬧!你們看,老師還把誰帶來了」。課件出示藍貓。藍貓:「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朋友藍貓,今天我想帶你們一起去冒險島尋寶,想去嗎?」一看到熟悉的藍貓要帶自己去尋寶,學生的興趣馬上就被激發起來了。接著我又安排他們在與藍貓出發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鳥大哥分餅引起大家的不滿的情節,創設了這一問題:要怎麼分才能兩人一樣多,才公平。你有什麼辦法?有學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師: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一半嗎?學生被問住的同時,他的學習興趣也因此被激發了,求知慾望也增強了。
2、創設操作性情節,調動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
我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六冊認識分數(分一分)時,我安排了兩個的操作情境。一是塗出教具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樹葉、衣服、六邊形紙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圓、長方形、正方形紙片,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創造出其他的分數來。
兒童往往是在操作中進行思考的,學生提高操作親身經歷了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認識和掌握了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盡情展現自己的才能,增強實踐探究的慾望,培養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有助於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變「學會」為「會學」。
3、營造「競爭」情境,激趣樂學。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好動、好新、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我經常在課堂中創設一個競爭的情境,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大多數學生,恰當地開展一些游戲競賽的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和成功的機會。把新知識寓於游戲競賽活動中,通過游戲競賽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注意力處於高度集中狀態,在游戲中得到知識,發展能力,提高學習興趣。教學中做到多鼓勵,為學生創造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機會,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用競爭來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了北師大版第四冊的混合運算後,我安排了這樣的游戲環節:四人一組,每人出一張撲克牌,看誰先湊出24,誰算出來牌就歸誰,最後誰的牌最多誰就獲勝。這不僅讓學生復習了表內乘除法和運算順序,而且極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勝心,讓他們領略了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 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數學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以外,還有應用廣泛的特點,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以往我們的數學教學忽略了這一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就應該盡量使問題更實際,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把數學與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讓數學在孩子的眼裡,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從而使學生從枯燥的公式中,從抽象的符號中解脫出來。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一課時,學校忽然停電了,鬧鈴不響了,大家不知道下課了沒有,於是我就說道:我們使9時25分上課的,一節課40分,現在使10時7分,你們算算看下課了沒有?不僅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而且又在應用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本次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學《旅遊中的數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開展活動,學生馬上進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學生當導游,告訴大家離目的地還要多長時間,有的學生負責租房子,有的學生負責景點的門票,有的學生負責中午的午餐搭配。
採用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時優生的才能得到了發揮,中等生得到了鍛煉,學困生得到了幫助的提高,學生不僅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口頭表達能力、自學、思維、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互相交流、公平競爭,促進了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台,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
四、師生關系融洽,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溝通,主要靠語言,教師語言情感的流露,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影響特別大,學生們會隨著你富有激情的語言進入到興趣中去,隨著你鼓勵的語言投入到認知中去,隨著你贊揚的語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除了要准確、清晰、精煉,更重要的是要親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勵性。低年級學生心靈比較脆弱,教師過多地指責和過高的要求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們的創造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個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好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所以我在教學中盡量採用「你真棒!」「再想想」「誰有更好的辦法?」「你能當一名合格的郵遞員嗎?」等等富有激情的語言。
五、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有學生把本人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例如在教學《分一分》一課時,我不是局限於讓學生只會折1/2,而是給他圓、正方形等圖片,讓他們自己探究,自己創造,使他們對分數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數的知識。
六、注重教與學的反思,保證數學教學更有成效。記得有人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後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這就要求教師每上完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的吻合狀況、學生學生狀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進行總結,找出帶有規律的東西。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不斷「反思」中學習。當數學活動結束後,要引導學生反思整個探索過程和所獲得結論的合理性,以獲得成功的體驗。
總之,教師在數學學習中,只有做到「心中有學生」,保證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善於創造條件,讓教學准備的預設更加全深多元、富有彈性,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益,使學生能習;改進數學教學方法,不斷加強教與學的反思,使學生會學。
『貳』 在數學中什麼是上位知識 數學上位的定義
1、上位學習的定義:在原有幾個觀念的基礎上學習一個概括和包攝水平更高的命題,這種學習稱為上位學習。經過上位學習,學習者的認知茄含結構檔納野無論是量的方面還是質的方面均發生了變化。例如,在學習了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基礎上,再學習新命題:圓、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統稱為圓錐曲線,這種學習是上位學習。
2、例如:在平面幾何學習中,如果學習已經知道行喊正方形、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內角和都等於360°,現在來學習新命題:四邊形的內角和等於360°,這種學習是上位學習。
『叄』 在做數學運用策略解決問題時,一般步驟是什麼
小學數學六大基本策略
隨著孩子學習的深入,接觸到的數學解決問題策略也會越來越多。掌握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真的很重要,可以讓孩子隨時保持清晰的思維。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的六大基本策略分別是:畫圖策略、轉化策略、列表策略、枚舉策略、替換策略、逆推策略。
畫圖策略
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畫圖的方法,畫出與題意相關的示意圖,藉助示意圖來幫助推理、思考,這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最常用的一種策略。
常見的畫圖方式有:線段圖、集合圖等。
將疑難問題的文字「翻譯成圖」,能夠立竿見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題策略。
例:某班有45位同學,其中有30人沒有參加數學小組,有20人參加航模小組,有8小組都參加了。問:只參加一個小組的學生有多少人?
分析:畫出集合圖。
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情況一一列舉出來,這樣就能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
枚舉策略
在解決一些特殊問題時,有時候沒有辦法列算式,這個時候列舉出被研究對象的所有可能情況,則能使問題比較容易地獲得解決。和列表策略一樣,在枚舉時也要做到有序思考,這樣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例:已知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50°,它與鄰角之差為30°,求這個三角形另外兩個內角的度數。
分析:根據題目條件,與內角50°相鄰的內角可能是「50°-30°」;也可能是「50°+30°」。於是便有下面兩種可能情況。
(1)當此相鄰內角為50°-30°=20°時,三角形另外一個內角為180°-50°-20°=110°。
(2)當此相鄰內角為50°+30°=80°時,三角形另外一個內角為180°-50°-80°=50°。
答:這個三角形另外兩個內角為20°、110°或80°、50°。
替換策略
「替」,顧名思義就是「替代」;「換」,自然就是「更換」的意思。替換策略是用來解決幾個數量與總量之間的關系問題。運用替換策略能把兩個量與總量的關系簡化為一個量與總量的關系,從而有助於解決問題。
例:體育課上練習拍皮球,四(2)班有44位同學,每人需要一個球。班幹部在課前幫同學們去運皮球。體育室有4個大框和2個小筐,正好裝完44個皮球且每個筐都裝滿。每個大筐比小筐能多裝2個皮球。每個小筐和大筐各能裝幾個皮球?
分析:運用替換的策略,可以把4個大筐替換為4個小筐,則4+2=6個小筐所裝的皮球的總量就比原來的44個皮球少2×4=8個皮球。因此,每個小筐可以裝(44-8)÷6=6個皮球,每個大框可以裝6+2=8個皮球。
也可以把2個小筐替換為2個大筐,則4+2=6個大筐所裝的皮球的總量就比原來的44個皮球多2×2=4個皮球。因此,每個大筐可以裝(44+4)÷6=8個皮球,每個小筐可以裝8-2=6個皮球。
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來、倒過去」推想,也叫倒推法、還原法。就是從事情的結果出發,倒過去推想它最開始是怎樣的。當我們已知「現在」的狀態,要去求「原來」時,常常可以運用逆推策略幫助思考。
例:強強、壯壯、婷婷共有30支棒棒糖。強強給壯壯6支,壯壯再給婷婷8支,現在三人就有同樣多的棒棒糖。原來強強、壯壯、婷婷各有多少支棒棒糖?
分析:根據現在三人的棒棒糖同樣多,可以先求出現在每人有30÷3=10支棒棒糖。然後分別運用逆推策略進行思考,還原到變化之前每人的棒棒糖有幾支,從而簡潔地解決問題。
強強原來有10+6=16支棒棒糖,壯壯原來有10+8-6=12支棒棒糖,婷婷原來有10-8=2支棒棒糖。最後,再通過加法檢驗一下。16+12+2=30支,總和的確是30支棒棒糖,說明做對了。
在孩子解題時,家長要鼓勵他們使用不同的解題策略,如果是碰到難題,更可以提醒他們試一試不常使用的策略,說不定靈感就會突然爆發。
同一個知識內容,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思維方式,所選擇的解題策略也會有所不同。
我們平時要盡可能多地掌握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在遇到具體問題時靈活判斷和選擇相關策略進行綜合運用,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解題效率。
『肆』 蘇教版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和以前的解應用題有什麼區別
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的編寫,特別是將「應用題」轉變為「解決問題」,這樣做去掉了脫離實際、機械模仿的內容,擴展了「解決問題」的實踐特點,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我在教學中總結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走進情境,獲取信息。
二、處理信息,啟動問題。
三、數量分析,尋求策略。
四、梳理思路,練習鞏固。
五、實踐運用,拓展訓練。
解決問題的價值:
一、能夠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密切、自然的聯系。
二、能夠讓學生改變以往的學習方式,學會獨立思考、合作交流。
三、能夠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數學生活經驗。
四、能夠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抽象性、廣泛性。
解決問題的主要策略
解決問題的策略很多,對於小學生猜帶來講,一要比較基礎的,適用面寬的。二要適宜小學生學習,與他們的數學知識、生活經驗相接近,與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相接近,這樣的策略不會過度加重學習負擔。
分析是把整體分解成若幹部分,通過對每一部分的研究,實現對整體的了解。分析這種思維方法汪兆橘應用於分析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就是「分析法」,把所求問題作為思考切人口,推理出需要的條件。綜合是把幾個有關系的部分,按某種聯系組織成整體。這種思維方法在分析實際問題的數量關困團系時,就是「綜合法」,從研究條件間的聯系切入,逐漸向所求問題逼近。實際問題里有許多數學信息,包括已知條件、所求問題以及相互聯系,共同組成完整的、可解決的問題。挖掘、整理數學信息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理解問題、形成思路、找到解法。這是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必不可少的思考,所以說,綜合與分析是最基本的策略,學生必須學會。
整理、畫圖、枚舉、倒推等策略都具有可操作性,能直接引發解題行為。這些策略對解決問題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幫助理解問題,促進綜合、分析思路順利展開。如整理和畫圖,直觀明了地整體呈現出實際問題里的全部數學內容,呈現出數學信息的相互聯系。經過整理或畫圖,題意就清楚了,數量關系就明顯了,解題思路就形成了。二是能巧妙、便捷地解決一些具有特殊性的問題。如有些問題列式計算比較困難,如果把屬於答案的對象一個一個地找到,問題就解決了,這就是用枚舉策略解決問題。
假設、轉化是比較上位的策略,符合現代社會思想解放、思想開放的特點,能夠解決許多新穎的、非常規的問題,應用時需要相對下位的策略來支持。假設作為一種策略,只是開辟了解決問題的一條思路,假設是否符合題意,需要驗證。假設不符合題意怎麼辦,需要替換調整。可見,假設還需要替換、驗證、調整的配合才能解決問題。轉化策略有化新為舊、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作用,轉化策略的實施離不開圖形的運動變化,離不開數形結合、圖形直觀,離不開消元、替換……學生一旦形成比較上位的策略,站位就高了,眼界就開闊了,能力也就強了。
策略的教學是長期的、逐步進行的,一、二年級在教學l0以內數的分與合,以及兩位數的組成時,蘊含了最初步的分析與綜合的思想;在認識多邊形的時候,將圖形進行分割、拼補、移位,繼續滲透分析與綜合的思想;在教學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時,有些比較開放的題,要根據條件提出問題,根據問題選擇條件,孕育了綜合法與分析法思路。這些平時的滲透,為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作了極好的鋪墊。表面上看,策略的教學內容不很明顯,其實解決每一個實際問題都要分析數量關系,都在應用綜合法或分析法思路。
策略的形成是漸進的,小學數學只能初步體會策略,隨著以後的學習與工作,策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能進一步提升。因此,給小學生解答的非常規問題不要過難、過繁,要求不能太高。
『伍』 初中數學教學策略有哪些
班級里邊總是有很多的聰明人,但是他們的數學卻是他們的黑洞,而那些學習好的學生我也沒見的他們比誰聰明多少了,那為什麼會有學習好和差呢?為什麼別人總是學習好的呢?那是因為他們用對了學習數學的方式方法了,所以提高分數會很快.那麼怎麼樣學初中數學就能超過那些比自己學習好的人了呢?
輔導數學作業
第四點:數學所學習的公式都是必須要記住的,因為會在題目中用到,而且很關鍵,所以每天都要背一遍,在睡前在背一遍,第二天早上醒來在背一遍,以此類推,永久就不會忘記了.
最後,要仔細的對待數學這門科目,這可是能決定你以後上哪所大學的關鍵呢!怎麼樣學初中數學的方式方法到這里就結束了,希望同學們可以按照上邊的方法做一遍,是會收獲到很打的驚喜哦!
『陸』 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
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是統一的。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往往通過例題的學習來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又通過練習題的應用,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說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數學例題學習的核心,作為一名教師要知道小學數學中常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下面嘗試列舉一二。
模擬操作是通過探索性的動手操作活動來模擬問題情境,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通過這種策略的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比如,在解決火車過橋問題時,讓學生將文具盒當做橋,將自己用的筆當做火車,自己模擬火車過橋。通過類似問題的模擬,把這種不清晰的數量關系很直觀地表現出來,這種問題就容易理解解決了。
當然,解決問題的策略還有很多,在解決一個問題時,往往是多種策略的綜合運用。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重視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而逐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