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離散數學中的公式層次什麼看呀
(1)單純A作為變元或者常元是0層公式;
(2)在此基礎之上,每添加一個符號計算,運算加一層,
(3)注意,在同一括弧內的相同符號計算不得再次相加;
公式層次:單個的命題變項A是0層公式。
如果A是n層公式,B是m層公式,那麼¬A是n+1層公式;C=A∧B,C=A∨B,C=A→B,C=A↔B的層次是:max(n,m)+1。
(1)離散數學公式怎麼用擴展閱讀:
集合論公式分層,公理集合論術語.指集合論公式的分類方法.設乏,與II(nEw)為按下列遞歸方式定義的公式集: 1. }o(=IIa)為受限公式集. 2.若抓x)E}},x為滬中的任一自由變元,則 日xyx)任}.}+i } b}x}p(x )任Il.}+} " 3.若抓x)En.,}x為滬中的任一自由變元,則 3 x}p(x )任乏,+,,dx}pCx)任刀n+}
⑵ 離散數學命題公式化簡的思路
命題公式/命題形式/合式公式/公式:
1、可滿足式:非重言的可滿足式
重言式/永真式
2、矛盾式/永假式(不存在成真指派)
命題公式不是命題,只有當公式中的每一個命題變項都被賦以確定的真值時,公式的真值才被確定,從而成為一個命題。
命題邏輯的等值演算:
A⟺B:A和B有等值關系。對任意真值指派,A與B取值相同。A⟷B為永真式。
等值關系一般通過真值表法或者等值演演算法得到。
而不等值,只能通過真值表法,找到某個真值指派使得一個為真一個為假
德摩根律:┐(A∨B)⟺┐A∧┐B、┐(A∧B)⟺┐A∨┐B
蘊含等值式:A→B⟺┐A∨B
吸收律:A∨(A∧B)⟺A、A∧(A∨B)⟺A
歸謬式:(A→B)∧(A→┐B)⟺┐A
⑶ 離散數學中的CP規則,是怎麼運用的啊
運用方法就是:
1、附加前提規則,如果從給定前提集合Γ與公式p(附加前提)中推出結論s,則給定前提Γ,能推出p蘊含s。
1、使用P規則,把R當作一般前提(就像S一樣)來使用;但應加以說明:附加前提。
2、當推導出C之後,可直接寫出最後的結論:R→C;這一步的說明是:CP規則。
(3)離散數學公式怎麼用擴展閱讀:
離散數學的學科內容
1、集合論部分:集合及其運算、二元關系與函數、自然數及自然數集、集合的基數。
2、圖論部分:圖的基本概念、歐拉圖與哈密頓圖、樹、圖的矩陣表示、平面圖、圖著色、支配集、覆蓋集、獨立集與匹配、帶權圖及其應用。
3、代數結構部分:代數系統的基本概念、半群與獨異點、群、環與域、格與布爾代數。
4、組合數學部分:組合存在性定理、基本的計數公式、組合計數方法、組合計數定理。
5、數理邏輯部分:命題邏輯、一階謂詞演算、消解原理。
離散數學被分成三門課程進行教學,即集合論與圖論、代數結構與組合數學、數理邏輯。教學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 課後有書面作業、通過學校網路教學平台發布課件並進行師生交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離散數學
⑷ 離散數學公式
等值演算公式,
1,A可為非非純枝陸山A(雙重否定律)
2,A可為AVA(做悉敏冪等律)
3,A可為A^A(冪等律)
4,AVB可為BVA(交換律)
5,A^B可為B^A(交換律)
6,AV(BVC)可為(AVB)VC(結合律)
7,A^(B^C)可為(A^B)^C(結合律)
8,AV(B^C)可為(AVB)^(AVC)(分配律)
9,A^(BVC)可為(A^B)V(A^C)(分配律)
10,非(AVB)可為非A^非B(德摩根律)
11,非(A^B)可為非AV非B(德摩根律)
12,AV(A^B)可為A(吸收律)
13,A^(AVB)D可為A(吸收律)
14,AV1可為1(零一律)
15,A^0可為0(零一律)
16,AV0可為A(同一律)
17,A^1可為A(同一律)
18,A^非A可為0(矛盾律)
19,AV非A可為1(排中律)
20,A→B可為非AVB(蘊含等值式)
21,A等價B可為(A→B)^(B→A)(等價等值式)
22,A→B可為非A等價非B(假合易位)
23,A等價B可為非A等價B(雙條件否定等值式)
24,(A→B)^(A→非B)可為非A(歸謬論)
(1,0分別代表永真式,永假式)
⑸ 離散數學計算層次怎麼算出3層4層的! 說詳細點! 噴子勿噴!求大神回答!
離散數學2:基本概念
公式層次:單個的命題變項A是0層公式。
如果A是n層公式,B是m層公式,那麼_A是n+1層公式;C=A∧B,C=A∨B,C=A→B,C=A↔B的層次是:max(n,m)+1。
比如(_(p→_q)∧((r∨s)↔_q)的層次計算就是:
01001
211
32
4
4層公式
設p1,p2,p3?pn是公式A中的全部與命題變項,那麼給它們各指定一個真值,這就是A的一個賦值/解釋。若使A=1,則是成真賦值,否則就是成假賦值。
所以含有n(n≥1)個命題變項的公式有2n個不同賦值。
真值表:把命題公式A在所有賦值下取值情況列成的表。
例:寫出(_p∧q)→_r的真值表,並求它的成真賦值和成假賦值。散孫帆
(5)離散數學公式怎麼用擴展閱讀:
學科內容
1.集合論部分:集合及其運算、二元關系與函數、自然數及自然數集、集合的基數
2.圖論部分:圖的基本概念、歐拉圖與哈密頓圖、樹、圖的矩陣表示、平面圖、圖著色、支配集、覆蓋集、獨立集與匹配、帶權圖及其應用
3.代數結構部分:代數系統的基本概念、半群與獨異點、群、環與域、格與布爾代數
4.組合數學部分:組合存在性定理、基本的計數公式、組合計數方法、組合計數定理
5.數理邏輯部分:命題邏輯、一階謂詞演算、消解原理
離散數學是傳統的邏輯學,集合論(包括函數),數論基礎,演算法設計,組合分析,離散概率,關系理論,圖論與樹,抽象代數(包括代數凱賣系統,群、環、域等),布爾代數,計算模型(語言與自動機)等匯集起來的一門綜合學科。離散數學的應用遍及現代科學技術的諸多領域。
離散數學也可以說是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核心學科,在離散數學中的有一個著名的典型例子-四色定理又稱四色猜想,這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
它是在1852年,由英國的一名繪圖員弗南西斯·格思里提出的,他在進行地圖著色時,發現了一個現象,「每幅地圖都可以僅用四種顏色著色,並且共同邊界的國家都可以被著上不同的顏色」。
那麼這能否從數學上進行證明呢?100多年後的1976年,肯尼斯·阿佩爾(KennethAppel)和沃爾夫岡·哈肯(WolfgangHaken)使用計算機輔助計算,用了1200個小時和100億次的判斷,終於證明了四色定理,轟動世界,這就是離散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相互協作的結果。
離散數學可以看成是構築在數沖雹學和計算機科學之間的橋梁,因為離散數學既離不開集合論、圖論等數學知識,又和計算機科學中的資料庫理論、數據結構等相關,它可以引導人們進入計算機科學的思維領域,促進了計算機科學的發展。
⑹ 離散數學中的CP規則,是怎麼運用的啊
先說一下,即使不用CP規則,只用P規則和T規則(即直接證明法)也可以實現所有證明。引入CP規則,只是為了簡化證明過程。不過CP規則的適用范圍不像P、T規則那樣具有普遍性——當被證明的結論本身是一個條件復合命題時,才會用到CP規則。其內容是:
若要證明:(S)=>(R→C);——S是前提,R→C是結論;
只需證明:(S∧R)=>(C);——即:把R當作附加的前提,引入推理過程;
具體運用方法就是:
(1)使用P規則,把R當作一般前提(就像S一樣)來使用;但應加以說明:附加前提;
(2)當推導出C之後,可直接寫出最後肆李型的結論:R→C;這一步的說明是:CP規則;
需要注意:單純來看(2)中的這一步推理,其實從C到R→C是可以直接推出的。【C=>R→C】本身就是一個重言蘊含式(也就是推理公式),在直接證明法中可直接使用T規則完成這一步的推理。但是,在這里是不行的。
因為,推導C的過程中我們用到了R這一前提,但這個前提不是用純正的P規則引擾春入的。R是作為「附加前提」引入的。可以說,C這個中間結論(以及所有藉助R推出的中間結論)並不是純正的結論。事實上,這個中間結論可能根本就是個假命題。——雖然這並不影響我們的最終推理,因為我們的目標並不是C,而是R→C,但是,這種情況在直接推理中是絕對不允許的:在直接推理中,包括中間結論在內的每一步都必須是真命題。
這也就是CP規則與P、T規則的區別所在。所以,在這樣的推理中,必須對CP規則的使用作出說明。
如上所裂猜說,CP規則的使用被分成了(1)、(2)兩部分。這兩部分所依據的規則都與純正的P、T規則不同,所以都應作出特殊的說明。至於具體的措辭,還是參照你教材上的說法吧。我這里用的也是一本書上的說法,不過可能和你的教材不一樣。
⑺ 離散數學中的合式公式是什麼意思定義和舉例、謝謝!
若用,…表示真值確定的簡單命題,則稱,…為命題常項,命題常項的真值是確定不變的,不是為1,就是為0。
若用,…泛指簡單的陳述句,則稱,…為命題變項,此時,…是變數,它們的取值為1或0。
命題公式是由命題常項、命題變項、聯結詞、括弧等組成的符號串,但不是由這些符號任意組成的符號串都是命題公式。因此,必須給出命題公式的嚴格定義。
定義1.6
(1)單個命題常項或變項是合式公式;
(2)如果A是合式公式,則也是合式公式;
(3)如果A,B是合式公式,則,,,也是合式公式;
(4)只有有限次地應用(1)~(3)組成的符號串才是合式公式。
今後我們將合式公式稱為命題公式,或簡稱為公式。
為方便起見,規定,等的外層括弧可以省去。在公式的定義中,引進了A,B等符號,它們代表任意的命題公式,稱它們為元語言符號。
根據定義,,,等都是命題公式,但等都不是命題公式。
所謂元語言,是用來說明對象語言的語言,而對象語言是指用來描述所研究的對象(指數理邏輯)的語言。
例
用定義說明是公式。
解
①是公式
由(1)
②是公式
由(1)
③是公式
由①、②、(3)
④是公式
由①、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