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初中數學課起始章節課如何導入

初中數學課起始章節課如何導入

發布時間:2023-05-11 16:47:56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幾種常用的導入方法

一、溫固知新導入法
溫固知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自然獲得新知識。例如:在講切割定理時,先復習相交弦定理內容及證明,即「圓」內兩條相交弦被交點分成的兩條線段長的積相等。然後移動兩弦使其交點在圓外有三種情況。這樣學生較易理解切割線定理、推論的數學表達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敘述定理內容,並總結圓冪定理的共同處是表示線段積相等。區別在於相交弦定理是交點內分線段,而切割線定理,推論是外分線段、切線上定理的兩端點重合。這樣導入,學生能從舊知識的復習中,發現一串新知識,並且掌握了證明線段積相等的方法。
二、類比導入法
在講相似三角形性質時,可以從全等三角形性質為例類比。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對應線段、對應周長等相等。那麼相似三角形這幾組量怎麼樣?這種方法使學生能從類推中促進知識的遷移,發現新知識。
三、親手實踐導入法
親手實踐導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為180°時,讓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拼在一起。從而從實踐中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使學生享受到發現真理的快樂。
四、反饋導入法
根據資訊理論的反饋原理,一上課就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由學生的反饋效果給予肯定或糾正後導入新課。
如在上直角三角形習題課時,課前可以先擬一個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討論。
五、設疑式導入法
設疑式導入法是根據中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創設一些疑問,創設矛盾,設置懸念,引起思考,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誘導學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種方法。例如:有一個同學想依照親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塊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帶回家就割出同樣的一塊三角形呢?同學們議論紛紛。然後,我向同學們說,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現在我們就解決這個問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導入法
演示教具導入法能使學生把抽象的東西,通過演示教具形象、具體、生動、直觀地掌握知識。例如:在講弦切角定義時,先把圓規兩腳分開,將頂點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畫好的圓上,讓兩邊與園相交成圓周角∠BAC,當∠BAC的一邊不動,另一邊AB繞頂點A旋轉到與圓相切時,讓學生觀察這個角的特點,是頂點在圓上一邊與圓相交,另一邊與圓相切。它與圓周角不同處是其中一條邊是圓的切線。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記得牢。
七、直接導入法
它是一上課就把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的一種方法。如在講切割定理時,先將定理的內容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分清已知求證後,師生共同證明。
八、強調式導入法
根據中學生對有意義的東西感興趣的特點,一上課就敘述本課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種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幾何的重點,而圓是平面幾何重點的重點,它在中考試題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將來學習深造的基矗今天,我們就學習,第七章圓。總之,數學的導入法很多,其關鍵就是要創造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境,充分調動內在積極因素,激發求知慾,使學生處於精神振奮狀態,注意力集中,為學生能順利接受新知識創造有利的條件。

❷ 如何讓數學課堂導入更有效

如何讓數學課堂導入更有效一、課題概念界定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是指用簡潔的語言或輔之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隨之進入課堂教學主體的過程。一堂課導入的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效果。能否在一開始上課便將學生課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轉移到課堂上,並使其處於積極狀態,是上好這堂課的首要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實踐證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語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所以教師上課伊始就應當注意通過導入語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熱烈探求。
所謂「有效性」,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與否,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無效益的惟一指標。具體來說,教學的有效性包含三種含義:
有效果: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
它是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結果考察來衡量。

有效率: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100%。
有效益:指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意義
1、國外研究現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C.特耐(C.Turney)等人提出導入功能為:引起注意、激起動機、構建教學目標、明確學習任務以及建立聯系。他們認為,在新的教學內容開始時,吸引學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慾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導入要構建學習目標,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心理准備狀態,全神貫注地有意義地開展學習;導入要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順利地導入新課。
2、國內研究現狀:在國外學者對課堂導入進行研究的同時,國內的學者和教育家們對此話題同樣很感興趣,並從多個方面撰文研究。胡淑珍(1996)提出導入也叫開講,她認為導入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一環,它可以是一堂課的開始,有時也貫穿於課堂教學之中,對導入的功能、類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闡述。閻承利(1999)研究了課堂教學最優化的導入藝術,提出了新課導入、設計導語應遵循的一些原則,並介紹了某些學科課堂教學最優化的一些導入方法。李如密(2000)首先把課堂教學的導課環節作為教學藝術中的導課藝術,認為導課藝術講求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吸住。並認為不同特點的導課也會產生不同的教學功能。王寶大(2001)等編著的《導入技能結束技能》一書中指出導入是指在講解新知或教學學生思維狀態分三個階段,即思維水平逐漸集中階段,最佳思維階段和思維水平逐漸下降階段。常規教學中學生思維變化呈如下規律:在課堂教學的第一個10分鍾內,學生的思維逐漸集中;在10—30分鍾內,思維處於最佳活躍狀態;而在最後10分鍾內思維水平則逐漸下降。這一規律揭示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集中程度變化的規律,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在授課時應盡量延長最佳思維活動時間。具體的在第一階段,新課一開始,教師要加強信息強度,以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佳水平、以最快的速度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學目標上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遵循學生的課堂思維規律,精心設計教案,特別對新課導入的設計,要反復斟酌,力求科學合理,恰當安排,巧妙組織,靈活運用。心理學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
計,期望精心設計的導入能夠帶來一堂課的精彩,讓學生對一堂課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麼如何設計課堂教學導入,使其產生這樣的效應呢?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研究。 三、理論依據:
鮑里奇在《有效教學方法》一書中提到,教師進行有效教學至關重要的五種教學行為是:
1、清晰授課。我認為教學設計的導入應清晰精煉,突出邏輯性。 2、多樣化教學。課堂教學的導入也應體現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也應是多樣化,多媒體的視覺效果應多樣化。
3、任務導向。任務明確,讓學生主動學。
4、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所以導入要多考慮學生的主動參與。 5、確保學生成功率,導入應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
四、研究目的、內容、方法
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
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探索教學管理新機制,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管理。 4、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學數學科研隊伍,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內容:
1、理解導入技能的意義和導入技能的作用,掌握導入技能運用的基本要求和各種類型。
2、能設計和編制合理的導入教案。
3、能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選擇恰當的導入類型應用於教學之中。
4、導入技能水平比訓練前有提高,課堂導入效果好,導入達到目的性、針對性強。
5、能按導入的要求對本人或他人的導入技能進行評價。 方法:
為切實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優課率,充分發揮課改所帶來現代教育教學課堂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也為了保障課堂教學的科學有效,我們根據以往學校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研究課題,課題研究能促進我們圍繞一個中心,有計劃有重點進行研究性地工作,並有動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本學期,我校立項了《小學數學新課導入有效
性的研究》,已經從教育的大環境以及學校的實際論證了該課題研究的必要性、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我們將潛心學習,努力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情況作一些大膽的探索、延伸和發展,使我們的這項課題取得進展。
1、文獻法:查閱、收集與本研究課題有關的國內外學者專著、論文和資料。通過浙師大圖書館、學術期刊網、天宇資料庫、萬方資料庫,上網搜索等方式查找有關導入設計及相關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們已經做的研究工作,明確研究課題的科學價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2、內容分析法:大量收集數學課堂典型導入案例並進行全方位的分析
(1)課題開展的過程中,按年份分為春學期和秋學期兩個階段開課題研究課,展示階段性研究新經驗、新成果,並對這些課進行研討、交流,剖析,找出優點,發現不足及暴露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反省。從而汲取經驗教訓,以利於下一階段的開展。
(2)收集相關聽課評課資料,以及數學課堂教學評價表,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及時統計分析,聽取學生對研究課,特別是「新課導入」環節的感想和建議。
(3)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新課導入」的相關研究,如課堂教學環境、教學模式、評價制度,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典型分析和專題總結。
3、教育實驗法:將精心設計的導入案例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
4、調查法:調查實施課堂導入對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程度,學生對課堂導入的滿意程度等情況。採取學生與數學老師談心的口頭問答形式進行,以說自己的課堂表現為主要內容,以對課堂導入環節的認可度為參照,讓他們暢所欲言,表達心中對導入環節實施的滿意和批評,以此進行反思,作為下一步研究和實踐的指南。分階段組織師生交流座談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該課題中來,讓他們成為該課題的主人和最終受益者,也讓他們幫助我們認清不足,糾正錯誤。
5、展示法:通過撰寫本課題屬性的論文和案例,敢於把觀點和研究性推介出去,接受更為專業更為科學的業內專家和外部同行的評價和指導。
五、研究步驟和保障措施
步驟:
1、籌備階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
召開課題啟動會,組建課題組,設計研究方案,初步確定實驗框架,完成課題開題報告。
2、課題啟動階段(2007年3月-4月)
舉行開題會,課題組提出改進意見,完善課題方案,制定課題組課題實施方案和研究計劃,開展各種學習與培訓活動。
3、課題實施階段(2007年5月——2009年2月)
(1)2007年5月,課題組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學業成績等進行實驗測量,形成基礎研究數據,建立研究檔案。
(2)2007年6月——2009年2月,課題組按學期進行實踐性
研究,開展課題組成員之間的交流、研討,積累階段成果,作好每學期末的研究工作小結和課題階段研究報告,調整並確定明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4、課題深化、總結階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 進行實驗後測;對比研究數據,進行研究資料分析,撰寫相關論文、案例與課題研究總報告;接受總課題組驗收。
保障措施:
1、組織保證。成立課題領導小組做到認識統一,責任明確,目標一致,團結協作。
2、制度保,重證。制定課題管理條例,規范學習,研究制度,使課題研究制度化、規范化,運用激勵機制獎科研成果,對研究成員評優、晉級等政策傾斜,激勵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和科研興校。
3、經費保證。學校設立專項課題研究經費,確保課題研究活動正常開展。
4、課題研究與學校工作相協調。課題研究與學校日常工作相結合,做到學校教育教學與教育科研同步發展,共同提高 六、研究過程
1、加強學習豐富理論。
我們在實驗過程中,根據課題的研究的需要,積極動員和組織全體教師廣泛學習有關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種材料形成一定的學習制度。學校以教研組和備課組為單位,每周組織教師進行一次學習,同
時,還要求每一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訂閱一本教育刊物,精讀一本課改書籍,摘寫一本讀書筆記,交流一次學習心得體會。課題組老師除了要求摘抄筆記外,還要求結合學習和教學撰寫寫教育故事、教學隨筆和課後反思。為了提高研究人員的教研水平,我們還重視骨幹教師的培訓提高工作,選派優秀教師帶著課題(問題)、領著任務,走出校門參加培訓學習。通過學習、培訓、教研,增強了教師課程改革的自覺性,豐富了「主體性發展課堂教學機制」的先進理論,提高了課題組教師的研究水平。
2、分析教材明確法則
一堂課要有好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要演好序幕,一篇新聞要寫好導語,一部好樂章要奏好序曲一樣重要。開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維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因此,課前導入要做到以下幾點(1)、導入要有目的性、針對性,突出一個「准」字。(2)、導入要把新舊知識銜接起來,突出一個「趣」字。(3)、導入要有直觀性,突出一個「形」字。(4)、導入要有啟發性,突出一個「奇」字。(5)、導入要有藝術性,突出一個「巧」字。(6)、導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個「精」字。
3、組內分析尋找問題
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並不是所有的課前導入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導入設計不好也會對課堂教學產生不小的影響。實驗過程中,學校每學期都組織一次全校性的公開交流課,課題組教師根據聽課情況
總結出了小學數學課導入常見的幾個問題:
(1)、談話導入過於繁瑣
有位老師執教《分蘋果(分數的初步認識)》,是這樣開始的:師:現在是什麼季節?生:夏天。師:夏天有什麼特點?生:熱。師:同學們喜歡吃水果嗎?生:喜歡。師:喜歡吃什麼水果?(由於前面的引導,許多學生說喜歡吃西瓜。)師:還有嗎?(終於有個學生說喜歡吃蘋果。)師:老師也喜歡吃蘋果。如果有兩個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該怎樣分?生:一人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蘋果」(板書課題)。老師用了7個問題,將近5分鍾的時間才引出了課題。老實說,我們開始沒聽明白老師想問什麼問題。在小學課堂,一節課一共40分鍾,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課堂前半段的時間顯得尤為寶貴,導入時間過長,會喧賓奪主,主次不分,會使重點內容的教學和練習時間緊張,而且像第一位老師那樣繁瑣的問話,離題遠,問題多,對學生的思維也是一種干擾。所以,談話導入要力求簡潔,指向明確,避免繁瑣。
(2)、情境導入過於生硬
我們有位老師在講《5的乘法口訣》時,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導入,問:2008年要在北京舉辦哪個盛會?全班學生只有2名同學知道是奧運會,更別說那個五環旗了。顯然,這個導入的情境對這些學生來說顯得太過陌生。情境導入是為後面的教學服務的,為學生創設有趣的、現實的情境導入課題,有助於學生聯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較好的,但由於各地情況不同,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生活出發,適當地改造情境,使
它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現實的教學,而不是生搬硬套,閉門造車。
(3)、多媒體導入過於雜亂
信息技術普及以後,多媒體進入課堂,把枯燥的說教變成了有趣的動畫,把抽象的公式進行了生動的演示,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是凡事都要講個度,工具手段都有個適用的范圍,超越了這個度和范圍,就會適得其反。有位老師講《等量代換》一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等量代換的含義,想出了用曹沖稱象的故事來導入,這本來是個不錯的創意,可是老師選用的動畫是網上下載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無厘頭的情節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場景中而忽視了對現象的思考,預期的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還浪費了時間。所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導入要有所選擇,突出主題,切不可虛圖熱鬧,華而不實。
(4)、活動導入過於形式
學習本身就是活動,在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師在用活動導入時要注意活動設計一定要合理,難度不宜過大,活動時間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為活動而活動,要與後續的教學活動建立有機的聯系,才能真正使學生在活動中提煉出問題,引發積極的思維活動。
4、集體交流總結方法
學校每個實驗階段都組織課題組教師進行課堂導入方法的交流、總結。大家認為課堂導入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作為教師應該靈活的根據各個教學內容和本班的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最恰當、最有針對性的導入方法。下面就幾個實例具體得談一談:
轉化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等你們學了今天的課後就知道了(出示課題),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
(3)、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如教《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先出示3×5和4×4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學生說: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同學說:用一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老師在肯定了同學們積極主動精神後,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我們國家的土地面積還能用這種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不實際。「那麼,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到底怎麼求它的面積呢?」疑問萌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被如何「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這一問題牢牢吸引,積
極動腦,自主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藉助故事趣導新知
如教《分數的基本性質》上課伊始,只見屏幕上正播映著歌曲《三個和尚》,正當大家聽得正入神的時候,歌曲突然中斷了,隨之傳來了一陣爭吵聲,是怎麼回事呢?乍一看,原來是三個小和尚因分東西而爭吵。只見他們都搶著那3/6的,不要1/2和2/4的。接著教師伺機設置了疑念『三個小和尚所搶的那份是否真的最大呢?大家能不能幫他們證明?』由此自然地導入了新課。精彩的課堂開頭,就吸引了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使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整堂課,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充滿生機,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教師也成功地達到了教學目的。此導入使學生在故事裡盡情暢游。進入故事也就進入課堂,進入了課堂也就產生了迫切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自然學得津津有味。
(5)設置懸念誘導新知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指出:375這個數能被3整除嗎?學生一時不能說出。教師接著說,我們能直接判斷任意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請同學們報數我來判斷,這時學生紛紛報數,教師對答如流,學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後教師說,今天我就來教你們這個本領(出示課題),這樣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輕松地接受了新知。
(6)、直觀導入引導探究
如「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先出示「7.00元」,移
動小數點,讓分別讀出所表示的實際錢數,使體會到小數點移動能使小數的大小發生變化,再設問引入課題。
5、課堂研討,促使進步。
開展觀摩課、研討課是課堂教學研究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我們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上一節課題研討課,根據「課堂教學評價表」對教師的公開課進行評課,同時應用問卷調查、課後檢測、學生訪談等方法,收集課堂教學信息,分析評價一堂課。通過專家、同伴的評點和執教者的教後反思,讓教師們學會評課,從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長處和不足,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促進全校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七、科學研究取得成果
在課題研究活動中,展示課是我們課題組的重要項目,我們深知,新課導入屬於課堂的需要,也是課堂的藝術,也需要在課堂課堂上來展示和檢驗。為此,我們課題組在每年春學期和秋學期分兩次開研究課,並且從小學數學學習的不同領域進行研究,以期通過實踐獲得更泛的認識和經驗。如洪萍老師主講的《認識線段》、胡建英老師主講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張冬霞老師主講的《5以內的加法》、鄒華勇老師主講的《找規律》等研究課,都能夠獲得真切的實踐體驗,並通過課堂教學評價表,學生對新課導入的滿意度專項調查問卷等形式來反饋和表現。
其次課題組還得到了學校教科室的支持,與全校年輕老師一起,開展了《經驗之談—新課導入》的沙龍活動,從不同學科,不同人員
的層面,大家都高度重視,因為新課導入的研究不是數學學科的專利,畢竟是所有老師要涉及的課題,成功的導入也是他們追求的教育教學目標之一。所以在大家的精心准備,友好而熱烈的學術探討的氣氛中,取長補短,精益求精,形成了相當豐富的信息和經驗匯總,形成了課題研究形式的一大特色。會後把成功經驗成文,並積極向市教育信息網投稿。
付出總有回報,一份辛勤一份收獲,在課題組老師的精心努力下,我們的研究初獲成效。張冬霞老師撰寫的課題組階段性小結《讓學生迅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課題會上交流;洪萍老師撰寫的《淺談如何實施「活動式」課堂導入教學》一文和胡建英老師撰寫的《恰當的「導」才能有效的「入」》一文獲得市級論文獎,課題組老師的多篇有關新課導入的論文和案例也獲得了縣級獎。 八、存在困惑努力方向
目前課題的研究正在進行中,我們在欣喜地看到研究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之時,也為幾個方面而感到困惑:
1、各學習領域的新課導入所能夠建立的模式究竟有多少,尤其是細化到什麼程度,我們的研究究竟是否科學。
2、鑒於課題組年齡結構的老化,人員流動性大的事實,課題研究工作如何更優化,更富有成效。
3、在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面前,我們何去何從,依託農村小學一個課題組的師資配備,是否能科學地分析清楚其中的原因,控制相關變數,變被動與主動,在現在的信息時代,如何與其他學校聯手,讓
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研究共進等。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期待在今後的課題研究中,我們稟承求真務實的態度,勇於實踐的精神,讓我們左右逢源,讓問題迎刃而解。

❸ 初中數學新課導入的方法有哪些

初中數學新課導入的方法有:
1.情景導入法
2.置疑導入法
3.實驗導入法
4.復習導入法
5游戲導入法
等等,若要各種方法的具體說明,請查閱相關論文。

❹ 初中數學課的導入_淺談初中一節數學課的導入方法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學習情境中,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好的導入,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了基石。不好的導入窒息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給學生一種消極的心理定勢,成為教學取得成功的障礙。因此,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上好每一節課的導入,充分利用40分鍾時間,使新知識的傳授真正體現在會熟練應用數學公理、定理、法則、及計算方法去解決數學問題,並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裂橘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堂課的導入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通盤考慮、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它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著教學風格的光華,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
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數學課堂中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類比導入法
初中數學中的類比,處處可見。何為「類比」, 波利亞曾說過:「類比是一個偉大的引路人」。在中學數學中,由2個數學系統中所含元素的屬性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維形式被稱為類比推理,運用類比推理的模式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稱為類比法。類比既是一種邏輯方法,也是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
這是我的一堂新課導入;
本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四節的「一元一次不等式」。這一節課是這一章的重點,難點內容。本節的難點也是這一章的難點,突破本節難點,本章後面的問題就好解決了,因此這節課的導入顯得尤其重要。
課前3-5分鍾導入部分,我用單刀直入式引出問題, 再導入主題。為了讓學生一開始就能從根本上弄清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能明白每一步的算理,真正地掌握一種學習的方法,在講授這節內容時,我類比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這樣的講解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例如分兩大組,第一組是復習前面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時對基礎差的學生給與幫助。四人一組比賽看哪組算得又快有準。
(I).解一元一次方程:
2x+6=3-x
解:移項得:
2 x+ x=3-6
合並同類項得:
3 x=-3
系數化為1得:
x =-1
(II).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x+6﹤3-x
解:移項得:
2 x+ x﹤3-6
合並同類項得:
3 x﹤-3
兩邊都除以3得:
x ﹤-1
有第I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使全體學生都投入到課堂中來,並且四人一組比賽解此方程,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全體學生投入到第II組討論中來,優等生能利用類比的思想開始做題,同時帶動基礎差的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肆磨團並能簡單的講解其原理,達到我們本節課所要的教學目標。做完後再回頭逐一分析、總結,發現學生只要注意最後一步:系數化為1時,不等式的兩邊如果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改變即可。通過這種類比,學生掌握起來就容易得多了,並能輕松得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其實在講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時,學生由於剛剛接觸不等式,對不等式本來就不是很熟悉,對不等式的解法也就感到陌生。如果照著書上的例1直接進行講解,學生可能會感到有點模糊,不那麼得心應手,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來解題,就會照著按部就班的做題,以至於沒有掌握解題的方法,思維會有點混亂。當然,在經過大量的類似練習後,單純地通過記憶性質本身,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但是我們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要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種學習方法,才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在我們教學中還有很多很多的數學問題都可用類比的思想來解決。因此,類比思想是數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數學方法。它可以使一些問題簡單化,也可以使我們的思維更加廣闊。
總之,「導入有法,導無定法」,不論以哪種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課,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都必須使問題情境結構、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結構三者和諧統一;都要簡明扼要,緊扣課題,不游野拖泥帶水,不影響正課進行。通過導入,使學生在課堂上最終達到集中注意力,激發求知慾,明確學習任務,形成學習期待的目的。

❺ 【初中數學課堂導入技巧初探】 初中數學課堂導入案例

在課堂教學中,導人這個環節,是整堂課的成敗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把握好開頭的四、五分鍾,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增強他們的求知慾,從而提高整堂課的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初中數學課堂導入的技巧。
一、關注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開始學習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數學課程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體驗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運用的過程。在課程導入時應該充分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發展的要求創設問題情境。例如,在教學前謹舉絕對值知識時,用估算學生家與學校直線上距離的問題創設情境,學生都能踴躍的估算出大致距離,這時再問學生:「這個距離跟你家在學校的哪個方向上有關嗎?」接著問:「生活中還有隻考慮距離,不考慮方向的實例嗎?」(計程車打車費用、耗油問題等),從而自然的過渡到數軸上的距離。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這樣的導入感覺新穎,興趣濃厚,為後面的教學開了一個好頭。同時這樣設計導入,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感受,得到對新知識的認同,並以此為學習新知的思維起點。因此,只要教師能細心觀察、精心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圍繞教學目標創設問題情境,就一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製造懸念,引發學生的揭謎慾望,層層解疑,步步深入
「疑」是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究,才有所得。當學生面臨的問題需要新知識來解決時,他們才會積極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向學生巧妙地設置懸念,有意使學生暫時處於困惑狀態,促使學生積極的投入到揭開「謎底」的活動中來,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
例如,我在教學「有理數乘方」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出示一張紙,問學生:假如把這張紙對折再對再對折,這樣經過多次對折,假設紙足夠大且不能撕開的情況下它的厚度能否超過你的身高嗎?再問:能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嗎?大部分學生回答:不可能!然後,我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學生一定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好!下面我們就到「有理數的乘方」這知識的海洋里去尋找正確的答案,這樣學生為了要自己能有一個爭論的結果,自然而然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了。
三、設計新穎活潑的課堂游戲,使學生經歷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有意無意地把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隔絕開來,尤其體現在所謂「純理性」的數學概念教學的課程中。如果希望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數學學習活動之中,那麼就需要讓學生面對自己熟悉的生活問題情境,在情境體驗的過慧碧程中學習數學知識。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恰當的教學活動,讓數學概念融入可以讓學生「親身經歷」的數學活動過程中,主動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與生動的生活背景聯系起來,讓他們在課堂上通過自主探索、親身參與,經歷和體會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從而達到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確定與不確定」一課時,我就是通過這樣一個摸球的小游戲來引出概念的:
准備三個封閉的紙盒箱,裡面裝有一些大小形狀完全一樣,但顏色不同的小球,邀請學生上來和教師一起做一個游戲:以三個學生為一組上來認真的摸一摸,看看摸出的各是什麼顏色,以摸出紅色的為勝。通過幾組學生的實驗,發現有一個盒子不管誰摸摸出的都是紅球,而有一個盒子不管誰摸摸出的都是白球,還有一個盒子有的學生摸出的是紅球,有的學生摸出的是白球。引導學生思考這其中是否有什麼竅門,有什麼秘密呢?
為了揭開這一秘密請一個學生上前晌源分別打開這3個盒子,於是謎底揭開:原來第一個盒子里裝的都是紅球,所以不管誰來摸都會取勝;第二個盒子里裝的都是白球,所以不管誰來摸摸出的都是白球,都不可能取勝;第三個盒子里既有白球,又有紅球,所以可能會摸出紅球,可能會摸出白球。在此基礎上就能很自然地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的概念了。
通過親身經歷、體會概率產生的過程和計算方法,從具體的生活知識中抽象出數學概念,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了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例如,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這節課,可以這樣導入:為了改善張、王、李三村吃水難的問題,市政府決定新建一個水電站,向三個村莊供水,要求水電站到三個村莊所輔設的管道長相等,你能幫助他們找出建水電站的位置嗎?如果將三個村莊抽象成三個點A、B、C,如何求作一點P使PA=PB=PC?這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結合他們的討論提出問題:這個點在哪兒?這個點怎麼找?也就是說如何滿足同一平面內一點到其他三點的距離都相等?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可以構造以P為頂點的等腰三角形APAB、APAC、APBC,而如何構造這樣的等腰三角形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線段的垂直平分線。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實例導入,有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需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進而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五、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圖片進行導入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多媒體課件以其形象直觀、生動活潑、信息量大等特點正在逐步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教學手段。數學教師也應該充分利用電教媒體,設計出模擬現實的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以提高數學課的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不僅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喜歡這門學科。

❻ 初中數學復習課怎樣導入

筆者認為初中數學復習課的導入方法有:
第一:根據學生實際及其所要復習的內容,設計好本節課要講的知識,典型例題、熱點問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導入的過程中先讓學生回顧知識點,生生補充,教師點化並板書強調.再列舉實例,引導學生分析解答,待學生交流達成共識後教師做示範性的講解.最後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提高.
第二:根據學生實際及其所要復習的內容,設計好本節課要講的知識:在導入的過程中先以實際問題的探究和解答的過程,讓學生總結、提煉其知識點,再以練習來鞏固其知識點.

❼ [對初中數學教學中課堂導入的探究] 初中數學課堂導入案例

所謂「萬事開頭難」,開好了頭就等於成功了一半。教學導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導課藝術講求的是「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學生吸引住,後邊的課上起來就順了。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為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在上課伊始就運用啟發性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必能有效地引起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熱烈探求。
一、新課導入的作用
(一)導入技巧是老師在課堂教學開始或某個教學敬山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導入的作用在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明確學習目的、要求,為學好新知識創造良好的前提。
(二)有效的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有經驗的教師非常重視導入的設計和使用。新課的開始,教師用貼切而精煉的語言,正確、巧妙的導入新課,可以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未知慾望,引起他們的濃厚興趣。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和動力則進行教育的有利因互,對鼓舞學生獲得知識、發展智能都是有用的。
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情緒,使他們愉快而主動地進行學習,並產生堅韌的毅力,表現出高昂的探索精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如果有了未知慾望和學習興趣,便會產生一種廢寢忘食的學習積極和百折不撓的亮蘆中意志力。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如果老師在導入新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精心設計好導入的方法,就會達到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因此,這節課一開始就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全神貫注、精神振奮、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去接受新知識。教師的講課語言像涓涓的小溪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就會撥動學生的心弦,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鼓起學習的風帆,這樣就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好的導入可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拓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思維是各種能力的核心,課堂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導入採用形象化的語言敘述或設計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智慧。因此導入新課也應該看作是一種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創造性活動。它不僅能夠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使學生在思維過程中體會到思維的樂趣,而且能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
二、新課導入的基本方法
(一)溫故引新導入法
在講授新知識這之前,先復習已學過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這樣既可以使嘩頌舊知識得以鞏固,又能調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分式」,先復習「分數」;在講開方的概念時,可先通過加減,乘除互為逆運算來理解開方和乘方互為逆運算。
(二)作用導入法
講課前先把所要講的知識作用介紹給大家,以激起大家的學習慾望。如講解比例的應用時,我們開頭就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誰能不爬樹就能測出我們教室門前這棵大樹的高?」(學生沉默)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方法:用比例知識解題。
(三)懸念導入法
懸念,即暫時懸而未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刨根問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教師發出的信息。上課伊始,教師要善於結合所教內容的性質,根據教學目標,把所要講授的問題轉化為懸念,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學目標上來。比如說在講解「任何不等於零的數的零次冪都等於一」這個知識時,教師直接提出問題:「5的零次冪等於幾?」(學生猜測)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四)作業導入法
先根據新授課的內容和目標,布置一定的作業,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可以使學生產生壓力感,讓他們急於聽教師講解。作業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既可有筆答的,也可有口答的。
(五)實物直觀法
教學中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一些實物,激發其直觀思維,引出新課題。例如,在講授「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時,可讓學生在長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組成三角形.通過實際操作,學生會發現,任取三根木棍,有時能組成三角形,有時卻不能,揭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這個新課題自然而出
(六)轉換導入法
把課堂復習或提問中的題設或結論加以改變,或顛倒位置,導入新課。例如,「因式分解」教學的新課導入可以這樣設計:先給出一個「多項式乘法」的板演練習題,由學生板演得到結果:(y-2+3x)(2-3x+y)
={y+(2-3x)}{y-(2-3x)}
= y2-9x2+12x-4
老師分析:等式左側是兩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右側得到的結果是一個多項式;反過來,如果我們知道了多項式y2-9x2+12x-4,如何將它化為兩個(或幾個)整式的積的形式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問題:「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上課開始的導入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勤於動腦肯於鑽研,新穎別致的藝術導入方法是不難設計的。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導語的科學性、時間性,一定要精煉、靈活,不要嘩眾取寵,更不能喧賓奪主。要緊扣課堂教學中心,簡明、實用,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導入的作
三、如何提高導入技巧
(一)思想上重視
要搞好新課導入,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視。如果思想上沒有足夠的重視,認為新課導入可有可無,不如把時間放到正課上去好,當然對新課導入缺乏興趣,也就不可能千方百計地去想辦法、找資料設計新課導入;如果在思想上認識到新課導入的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那麼就一定會在如何搞好導入新課的資料、技術、經驗等上下功夫。
(二)准備充分
要搞好新課導入,必須做好充分准備。即在備課時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掌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然後根據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確定相應的導入材料,並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確定導入的形式。對初中生,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心強,好動性強,所以在數學課的導入形式上應多用實驗、游戲、故事等;備課時還應注意所用資料的可靠性、科學性。
(三)注意日常積累
要想得心應手地進行每節課的導入,必須靠豐富的資料和生動形象的講演才能達到。豐富的素材,要靠平時的積累,要多看些科普雜志、書籍,教研資料廣泛涉獵知識,並做好記錄及摘抄。到時就信手拈來,組織成多種導入材料。成功的新課導入,是和教師的表達能力分不開的,所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包括講演、板書、板畫以及動手操作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把導入材料表現得更充分,更形象,使課堂教學生態活潑、引人入勝。
總之,運用正確的方法導入新課,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明確思維方向,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內在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新課的一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境界,為整個教學過程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❽ 初中數學課 新課引入有哪些

淺談初中數學課導入的藝術
紫金縣上義中學 邱偉明
摘要: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在於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技能,並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應用。導入新課的方式,必須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的切入點,採取不同的語言和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才能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關鍵詞:數學 導入 藝術
所謂導入,就是教師在講課之前,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的一種教學語言與方法,短則一兩分鍾,長也不過五六分鍾,導入要導入本課體現的重點、難點的宗旨,具有的概括力要求具有趣味性,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具有鼓動性,能調動學生的課堂情緒,使之躍躍欲試;具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的智力活動,引起思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情感性,起到縮小師生之間心理距離的作用。精彩的導入,是開啟新課的鑰匙,引導學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啟後的橋梁,使學生循「故」而知新;是樂章的序曲,使學生感受到整個樂章的基本的旋律,是感情的博器,激起學生心海的波瀾。應該精當、精彩,卻忌龐雜繁瑣。精彩的導入,會使下面的教學活動更加流暢,因此,初中教學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中,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實際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
1、 以舊帶新的導入
從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在我們的教學中是被大家經常和廣泛應用的一種引入新課的方式。這種方式不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為學生學習新知識鋪路搭橋。教師在引入課當中應注意抓住新舊知識的某些聯系,在提問舊知識時引導學生思考,聯想,分析,使學生感受到新知識就是舊知識的引申和拓展,這樣不但使學生復習鞏固舊知識,而且清除學生對新知識的恐懼和陌生心理,及時准確的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系,達到「溫故而知新」效果。如教學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復習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引發學生思維,為梯形中位線定理證明奠定理論基礎,通過對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的思考,從而進行類比聯系,引入梯形中位線定理,通過這樣的引入最後定理的證明這一難點就會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使復習時間大大縮短,保證新課質量。但這種引入新課的方法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精心選擇復習內容,使以舊知識為新知識開辟道路,達到知識的遷移。
2、 聯系生活實例的導入
日常生活中包含許多數學知識,採用學生熟悉生活實例引入新課。如講「解三角形」時可以這樣導入:提問學生「不過河,能否測出河面的寬?」;講授「直角坐標系」時要求學生說出自己處在班級第幾排第幾列。或給他一張電影票,問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在學生了解生活實例的基礎上,教師再講「直角坐標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3、提問,質疑的導入
「一石激起千重浪」,就是演藝術,在平靜湖水中激起波瀾,那就是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學「負數」時不是象書上那樣講「零上」與「零下」,「上升」與「下降」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而是先問學生「2-1=?」,「1-2=?」。這樣的問題對初一學生來說,很有吸引力。對被減數小於減數的問題,學生會說:「不夠減」。教師接下來會問「欠多少才夠減?『欠1』」。這時可引進記號「-1」表示「欠1」,並指出:除0以外的數前寫上「-」(稱為負號)所得的數叫負數。這樣引入新課既讓學生了解負數的意義,又弄清引入負數的目的。這樣引入新課能有效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自覺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也是常用的引入新課方法。但需要提出的是:所提的問題難度要適當,既要學生面對適當的困難,以達到引起探索的興趣,又要不能太難,要使大多數學生能夠入手,不然,就達不到引入新課的目的。
4、設置懸念的導入
好奇心理人皆有之,探求結果人皆可求,在教學中激發學生探求問題奧秘的興趣,就是「設置懸念」。如講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時,可以讓學生先思考這樣題目:「方程5X2+X-4=0的一個根為X=-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個根X=?」,教師可以先給出X=__÷(-1)=__,請同學們驗算。當學生得到答案正確時,就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就使學生產生急於想弄清「為什麼?」此時教師接著說明「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之間其實存在一種特殊關系,也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再使用現代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更能「錦上添花」。當然,設置懸念要掌握分寸,不「懸」學生不思其解,就達不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太「懸」學生望而生畏,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5、「開門見山」的導入
上課不繞圈子直接說出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上課就出示本節課要學習的目標,並且講述教學目標再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最本質最主要的問題研究之上。如在學習「有理數減法」時可這樣導入「在學習了有理數加法的基礎上,我們來學習有理數減法,那麼有理數減法法則是什麼?它跟有理數加法有聯系嗎?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主要問題」。這種引入新課方法適合教學內容與前一課有緊密聯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課,有時一節課容量很大而舊知識又很熟悉,也可以使用「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6、趣味性實驗的導入
以用趣味性實驗引入新課,旨在激趣。如在講乘法運算時用「拉麵」引入新課,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學生可以在課前、後去拉麵館去,觀察廚師操作。或要求學生用一張報紙對折再對折(報紙不得撕裂)直到無法對折為止。讓學生猜猜看這時報紙有幾層?再把結果表示出來引出乘方概念。這種引入新課方法,必須符合數學本身的科學性,違背科學的引入即使生動、有趣也不可取,甚至會出現「喧賓奪主」的後果。
7、實際應用的導入
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的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如果在教學中以實際應用引入新課,必須吸引學生,使學生學習精力集中,興趣盎然。但所提出的問題必須就是學生思考過,但又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果學生帶著求知目標投入到學習中,必然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用字母表示數」時,有的老師就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實際當中經常使用符號表示某種意義,如天氣預報圖標,交通標志,五線譜等資料給學生看,或舉一個「失物招領」的例子:「小明拾到人民幣a元,請失主到教導處認領」,引導學生思考「a表示什麼?」「用a表示有什麼好處?」來引入新課。當然列舉實際應用的例子要貼近生活,要使用大多數人熟悉的例子。否則會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教學中的任何的導入方式,目的都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生活和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得到提高,最終服務於人類。

❾ 初中數學課堂如何精彩導入

「萬事貴乎始」,人對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為主的,同樣的,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課堂導入手段,合理的導入方式能使一節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數學課的導入設計,不僅要體現數學學科特點,還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教師生動精彩的導入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導學生樂於思考,積極主動的參與探討,自始至終參與教學活動,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❿ 例談初中數學教學之課堂引入 初中數學課堂引入實例

「萬事開頭難」,作為一堂課的「頭」――課堂引入是至關重要的。適當的課堂引入設計能夠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實際背景和形成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使他們經歷合作交流的過程,豐富數學活動經驗,最終完成自身知識水平的一次新的構建。
和眾多的同行一樣,在工作之初的日常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剛開始上課時,學生興致勃勃,可時間一長,真正進入課程學習時,學生們卻打不起精神了。我按照課本認真備課,可在課堂教學當中,學生的反應卻很冷淡,興趣索然。在備課的時候面對教材中安排的課程導入,有時候感覺沒有這個必要,尤其是概念課的教學,往往是直接給出這個概念。當然,如此課堂引入之後的課堂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隨著教學實踐經驗的豐富,慢慢認識到,是在課堂引入中出現了問題。
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1.創設的情境過長,而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由此造成了學生的認知疲勞,影響了新知的建構。2.創設了無用的情境,情境創設得再精彩,如果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也是不利於課堂教學開展的。作為教師要學會對教學素材進行合理取捨。3.創設脫離學生生活的情境或創設的情境難度過大,學生無法理解,難以融入情境中。
因此,若想做好初中數學教學的課堂引入,教師則應為學生創設恰當的思維情境,以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主體」的角色當中。那麼,如何創設適當的思維情境呢?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和嘗試。
一、情境的態棗設計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情境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例如,《一元二次方程(1)》這堂課的課堂引入就可從學生了解的「求長方形的長寬」等生活實例談起帆迅拆。
【案例與分析一】「一元二次方程(1)」課堂引入片段
情境創設:
問題1:綠苑小區住宅設計,准備在每兩幢樓房之間,開辟面積為900平方米的一塊長方形綠地,並且長比寬多10米,那麼綠地的長和寬各為多少?
分析:若設長方形綠地的寬為x米,可列出方程:
x()=900,整理可得 (1)
問題2:學校圖書館去年年底有圖書5萬冊,預計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萬冊。求這兩年的年平均增長率。
分析:設這兩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x,我們知道,去年年底的圖書數是5萬冊,則今年年底的圖書數是5 萬冊;同樣,明年年底的圖書數又是今年年底的( )倍,即5(1+x)(1+x)=5( )2萬冊,可列得方程:5( )2=,整理可得(2)
評析:本節課的重點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意義和一般形式。通過提供兩個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經歷通過對實際問題中數量關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使學生認識到一元二次方程源於實際,從而體會到學習方程的意義和作用。
二、情境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
情境的設計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程度並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在新舊認知沖突過程中,體會新知識的實質。例如,分解因式這堂課的課堂引入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因數分解入手,進而引導學生探究因式的分解。
【案例與分析二】「因式分解(1)」課堂引入片段
情境創設:
1.用簡便方法計算:
(1)375×2.8+375×4.9+375×2.3
(2)12×0.125-63×0.125+61×0.125
2.整式的乘法,計算下列各式:
(1)x(x+1)= ; (2)(x+1)(x-1)=.
3.討論:630能被哪些數整除?
我們知昌信道,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把630分解成質數乘積的形式:63=
4.既然有些數能分解因數,那麼類似地一個多項式可以分解成幾個整式的積嗎?把下列多項式寫成兩個整式的乘積的形式:
(1)x2+x= ; (2)x2-1=
評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學會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意義雖然不是本節課的重點,但是了解因式分解的意義以及它與整式乘法的關系是能夠正確進行因式分解的基礎。通過乘法分配率的逆向運用的計算題和因數分解,使學生經歷將多項式寫成整式積的形式的探索過程,進而認識到何為因式分解。
三、情境的設計要融入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分式的運算的教學引入,就可以從學生已掌握的分數的運算入手,通過類比,得到分式的運演算法則,滲透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案例與分析三】「分式的運算(1)」課堂引入片段
情境創設:
1.計算下列各式:
(1)■×■=
(2)(-■)×(-■)=
2.類比分數乘除法,你認為:
■×■=?■÷■=?
評析:本節課的重點是分式的乘除法法則及其運用。學生通過觀察、計算、小組交流,並與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類比,明白字母可代表數、代表式,從而順利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四、情境的設計要有多樣化的活動形式
根據情境可以設計問題串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式目標探究活動等。
【案例與分析四】一次函數與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2)
情境創設:兄弟倆賽跑,哥哥先讓弟弟跑9米,然後自己開始跑。已知弟弟每秒跑3米,哥哥每秒跑4米,觀察圖像回答下列問題:

(1)何時弟弟跑在哥哥前?
(2)何時哥哥跑在弟弟前?
(3)哥哥跑出多遠後追上弟弟?
(4)誰先跑過20米?誰先跑過50米?
評析:本節課的重點是利用函數圖像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選擇」的問題,其根本就是要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因此,本節課以問題串的形式結合一次函數的圖像引入,符合學生的認知,層層遞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將圖像上的點的坐標與實際問題相聯系,做到「數形對應」,為接下來的「數形轉化」「數形分工」做好准備。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設使學生積極參與、樂此不疲的問題情境,盡力營造出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也只有當學生處於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才能更加喜愛數學,數學學習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穩步提高。
(責編 閆祥)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閱讀全文

與初中數學課起始章節課如何導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