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方法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
一、積極挖掘小學數學教材內涵,完善課前准備工作
數學作為一門研究現實空間形成以及數量關系的學科,具有嚴謹性以及邏輯性。因此,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對數學形成一個整體的把握,充分挖掘數學教材的內涵,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數學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認識。從整體上來講,合理掌握教材能夠幫助教師建立完整的知識系統,積極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同時,積極挖掘小學數學教材的內涵,是完善課堂的前提與基礎,同時也是提高數學高效教學課堂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教材進行創新設計,綜合考慮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教學環節,明確劃分教學的重難點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進而幫助學生個個突破教學難點積極吸收數學教材的精華,同時在教學反饋環節中,及時完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從而打造更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二、創設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情境,即在特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相對結合的境況,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學習情境,二是社會情境,三是教學情境,四是規定情境,五是戲劇情境。教學情境,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綜合考慮相關的教學環境、設施設備,從而創設教學情感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積極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開發學生的潛能,這是適應當前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要想提高教學課堂的高效性關鍵途徑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首先,教師要積極運用創造性思維,創設與數學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教學畫面,引入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在學習四則運算的過程中,對於加法交換律(a+b=b+a),教師首先要創設運算畫面,引入情境,從而形成表象,讓學生感知這則加法交換律。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市場上的商品交換場景,在畫面的出示中,教師要進行啟發式發問,引出加法交換定律,從而讓學生們觀察、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
其次,教師要深入教學情境,在充分把握數學教材的基礎上,把引入的畫面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從而啟發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以及把握。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把生活商品買賣場景融合到課本之上,如:
李明:我昨天買了一條褲子40元,買了一雙鞋子30元;
王楊:我昨天買了一雙鞋子30元,買了一條褲子40元;
在這個情境教學過程中,假設買褲子花了a元,買鞋子花了b元,李明總共花了(a+b)元,王楊總共花了(b+a)元,因此a+b=b+a。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其實李明和王楊花了一樣的錢,只是他們的說法是相反的。通過深入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加法運算定律的規則,從而開發學生的智能。
最後,數學教師要進行深化情境,從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可以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學生的掌握能力,立足於已經了解的生活常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安排教學任務,在相關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學習。在觀看幻燈片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思維。同時,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數學教師還可以用游戲來導入教學課題,從而讓學生產生新鮮感以及想像力,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三、積極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積極開展自主探究活動,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動性。其次,要立足自主探究活動的創設以及構建,不斷開闊創新視野。由於小學生心智處在啟蒙階段,對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要善於觀察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比如在學習圖形與空間的相關知識時,對圖形的認識以及變換,教師要設置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正方形有幾個內角?”、“正方形的內角之和為多少度?”。教師要積極開動學生的思維,通過利用教學工具,激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例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繪制正方形,利用三角形度量尺來進行測量。在這個學生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能力,是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打造小學高效數學教學課堂,教師必須要積極發揮創造性思維,樹立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創設情境教學,積極開展自主探索式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一、在感悟中激發興趣
外在活動引發的興趣只是暫時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內化為對數學內涵的欣賞和追求,讓學生從感悟中領略數學的魅力。
1.感悟“美”。數學中的'美不同於美術中的線條、造型、色彩的視覺美,不同於體育中的體形、動作、力量的運動美,也不同於各種音響、節奏、旋律的聽覺美。數學本身的內在美瑰麗多姿,充分挖掘數學中的美,讓學生體驗並感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數學對稱圖形時,出示一幅幅對稱美麗的畫面,在學生的贊美聲中,教師進行引導:為什麼大家對這些圖形都說美?是數學中對稱的神奇力量。從而讓學生透過美的現象,感悟到數學的對稱美。當然數學中還有許多的美(如統一美、奇異美等),教師應充分挖掘這些美的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2.感悟“趣”。學生能感悟到數學是有趣的,必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再苦累也是樂而不疲。有趣的數學現象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時,為了鞏固計算方法,必須進行練習,但大量的練習往往枯燥乏味。一位教師充分利用迴文算式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知道計算方法後,出示了63×12,21×36,14×82,28×41四題,計算後發現了什麼規律,你能創造這樣的有趣算式嗎?同學們紛紛進行筆算。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數學中的一些有趣現象,如迴文數等,讓這些材料成為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趣的教學資源。
二、從生活經驗入手,創設情境,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有密切聯系的,新教材中也給出了許多例子,教師要盡量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經驗入手引出學習內容,這樣學生樂於接受。也可以讓學生列舉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小學生有著好奇心、疑問心、愛美心強和活潑好動的特點,數學教師要從這些方面多思考,充分發揮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課堂上創設出學與“玩”融為一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教學除法的簡便計算時,可以結合畫圖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發現、理解除法性質的這一特點。這樣就能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變為通俗易懂的生活情境,以情導知、以知促知,從而使學生真正意識到簡便計算的方便、快捷。
要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的調節作用,給學生以親切感和美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這么多人舉手,太好了!同學們一天比一天聰明,下面一個個地講,看誰講得最好。”“這個問題是難了些,如果誰能回答正確,我們為他鼓掌好不好?”“黃曉全同學講得真好,但這道題還有其他解法嗎?大家還可以各抒己見嘛,說錯了沒關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經常用一些親切鼓勵、催人奮進的課堂用語,激活學生的思維,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幫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1.在課堂上對學困生給予特別的關注。對這部分學生,僅僅靠口頭鼓勵,幫助他樹立自信心是不夠的。由於他們的基礎太差,上課時,即使再降低知識的起點,他們也如同聽“天書”一般。實際上,教師在上課時也不可能為這一部分學生過多地降低全班授課的知識起點。因此,在課堂上,我經常有意無意把比較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回答,使他們覺得還有能聽懂的,從而增強求知慾望。反饋練習時,我常常時出兩種題,要求大部分的學生做完所有的題目,而學困生只要做一組就可以了。這樣對不同的學生,要求的標准就不一樣,使學困生能接受並且基本上能跟上班級整體的節奏。在我巡視學生做題時,主要關注學困生,並及時給予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做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使他們一節課下來有所收獲。長此以往,他們就樹立了“我也可以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2.課後用愛心給孩子補課。對於數學教師來說,即使教學水平再高,面對情況各異的學生,課上也是很難做到既讓優等生“吃飽”,又讓學困生“消化”得好的。因此,對學困生必須予以補課。補課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補課是教師的職責,補課是教師對學生愛心的奉獻。當然這個補課絕不是不加分析地留一大片了。而是基於是學生的基礎不好還是貪玩,或者是行為習慣不好進行“對症下葯”。
四、適當的表揚獎勵是上好數學課的添加劑
每堂課都表揚每一位孩子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回家作業本,與學生進行“書面私聊”:“最近你的數學成績進步很大哦,真不錯!”;“昨天你上課回答的問題非常完整,繼續發揚!”;“這次小考你進步很快哦,加油!”……小小的評語在師生的心靈間架起了愛的橋梁。
教師要給每一位學生成功的機會,尤其是應“偏愛”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要善於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畏懼心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輔以適當的表揚。激勵性的評價、表揚能讓學生如沐春風、敢想敢問、敢講敢做。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命活力,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現,學生創造、創新的火花才能迸發。如在練習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獎勵“小紅旗”給學困生,有時還主動與他們說上幾句悄悄話。學生得到老師的獎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高了,就會更進一步地發現問題,發揮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從而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極大地發展創新能力。
五、激勵鼓舞,快樂學習
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我想出了一個激勵的好辦法,在作業本上畫“正”字,每次作業一點錯都沒有就記下一筆,連續5次作業全對得一個正字印一朵小紅花,在櫥窗“摘智果”欄目里就捉到了一隻小動物,當捉到4隻小動物時,在結著“智慧果”那棵大樹上你就可以選一種自己喜愛的水果,在上面寫上名字。摘到智慧果的同學就會得到一張獎狀。現在同學們已把寫作業當成一種樂趣,只要能記下“正”字的一筆,都會高興得跳起來,無比幸福,因此教師要重視激勵和鼓舞學生,使各類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總之,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激勵性的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動手實踐中,學生能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在民主教學中,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掌握數學的方法,而且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貳』 如何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
小學數學課堂對於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教師要根據小學生活潑愛動等特點為學生構建一個具有活力氛圍的課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思維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在數學教學當中,激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必須實現的環節,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習到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的一系列思考能力,提高課堂活力。主要圍繞如何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開展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力課堂;合作學習
時代的發展不但帶動著社會的進步,也帶動著教育的進一步進步,在經濟條件飛速發展的前提下,家長對於學生的期望越來越高,所以教師為了滿足家長們不斷變化的需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斷改善自身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出一個既有趣味性,又能夠提升效率的活力課堂,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引用生活化的教學,提高課堂活力
教師在開展小學課堂教學之前,課堂教學的內容以及教材的特點是教師首先要掌握的東西,只有教師熟練地掌握這些內容,才可以進一步進行改編或者創新,將小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納入課堂教學的范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幫助小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學習的知識。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會給予學生很多的啟發,幫助小學生學會將生活的內容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此外,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還可以學會主動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還可以幫助小學生學會融會貫通,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意識,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提高數學課堂活力。
二、營造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
每個人都有著無窮的潛力,小學生的潛力更處於未開發的狀態,需要教師來扮演挖掘潛力的角色,所以教師要為小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真正去用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這樣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夠充分地調動起來。在此基礎上,數學教師要學會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真正地去思考問題,這樣的數學課堂才更具備活力。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用自己思考出來的結果去解決難題,教師還要不斷地用新的數學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前向學生透露相關的新知識,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前預習的項目。在這樣的情況下,課堂上的氛圍就逐漸變得輕鬆起來,學生對於嚴肅的數學課程不再排斥,逐漸體驗到學習為自己帶來的樂趣,達到教學的目的。
三、創新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
新課改作為現今教學的大背景,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模式也逐漸開始淘汰,這時候教師就要開始進行思考,傳統的問答式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所以教師要採用教學方式創新的方法來解決現今的情況,積極地引導學生善用自身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共同創造出更加有創意的活力課堂。例如,「圓的認識」這一知識點對於一些學生來說,學習起來非常困難,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在每個小組當中分發相應的畫圖工具,學生根據教材的指示進行自主畫圖。這樣的任務對於小學生來說會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體會到關於圓的知識,逐漸掌握到本課當中的種種知識。同時,教師還要給學生討論的權力,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最終得出自己掌握的一套畫圓方法,教師在旁進行指點,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熟悉圓的各種性質,逐漸牢牢地掌握關於圓的各種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就屬於創意教學,不僅可以提升教學的效率,還可以節省教師的時間與精力,也符合新課改對於教學改革的要求。
四、培養小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意識
學生在小學生活中需要度過一定時間的適應階段,不僅是學生,教師也是如此。數學課的學習對於小學生來說屬於一個新的探索領域,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發現數學知識非常難以理解,所以數學知識對於他們來說一直是最不感興趣的科目。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尋找解決當前窘境的辦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學生討論過後,教師給學生進行統一的講解,講解過後為學生留下有關當堂課所學知識的習題,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最終由每一個小組選出一個代表來講解本組討論出來的結果。這樣的布置安排不僅滿足了小學生的表現慾望,還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構建小學數學活力課堂有很大的益處。
小學生好奇心強、想像力強、好動的性格是他們的年齡所決定的,這些都是不可抗力元素,教師要想在這些因素的束縛下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首先要對自身的教學手段進行一定的改革,為小學生構建出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吸引小學生注意力的課堂,讓小學生在和諧平等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逐漸實現小學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目標
『叄』 小學數學課怎樣使學生真正動起來
把活動課提高到課程設置的高度來認識與安排,這是國家教委頒發的義務階段的《課程方案》中關於課程設置的重要改革之一,《課程方案》明確指出:「活動在實施與教育中同學科相輔相成。」這就從教學法規的高度明確了活動課同學科課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輔相成」?我想以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與形式為例,談談個人的看法,希望能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原則
原則之一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以小學生的個性要素得到發展為宗旨,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課程方案》對小學階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確的培養目標,這個培養目標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為體現小學階段性質和任務而設計的國家要求,也就是國家關於知識和能力的質量標准;另一方面是為體現小學生身謹塌族心發展的個性發展要求。落實到小學數學課,國家質量標准就是要求小學生具有初步的運算技能、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以及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的能力這四項,這個任務主要由小學數學的學科課(或者叫必修課)來擔當。至於發展小學生個性的要求,《課程方案》明確提出主要由活動課來擔當,其教學目標就是「增強興趣,拓寬知識,增長才幹,發展特長」。有人會提出,這個要求在學科課所包含的實際活動中就能做到,或者開展課外活動就可以實現。我認為這是誤解。誠然,小學數學學科課所包含的實際活動,諸如觀察、實驗、練習等,也能培養學生某些個性要素,但它服務的目的不同,它只是為學科課的教學目標而服務的一種教學手段,是學科課教學活動的一部分,沒有具體教學時間的界限;而小學數學活動課應是以發展學生個性要素為首要目標的課型,每節課教學時間與學科課的教學時間相配合。還有,活動課也不同於課外活動:①活動課屬於課程的范疇,課外活動則是「在教學大綱范圍之外由學生自願參加的各種教育活動的總稱」,它不屬於課程的范疇;②活動課有一定的結構性,它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活動方式,而且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隨著年級的上升而具有層次性,而課外活祥弊動則沒有這種有序的要求;③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要具有一定的規范,那就是活動課必須有教學綱要和活動課指導書,並嚴格按此規范實施教學進程,而課外活動則不具備這個要求。
原則之二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淡化選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學階段的教育是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的教育,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應當強調其普及性,淡化其選拔性。」這個要求不僅在小學階段的教育活動中要落實,更要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落實。學科類課程的教學活動做到人人受益,比較好操作,因為學科類課程所擔負的國家關於知識和能力的各項規定,由統一的大綱和教材所列舉,由國家規范的教學、考查等計劃予以落實和檢查。而活動課是以培養個性特徵為標志的新課型,系統的操作硬體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難處。但是,我們應當這樣理解:小學數學活動課所說的「人人受益」,不應當以分數、成績的提高來理解,應當從學生的個性要素得到發展予以解釋。從活動課參予程度講,不要像組織數學課外活動小組那樣,只允許少數數學愛好者參加,而應要求每個學生都參加。從活動課的課程設計講,在學科課為每個學生打好共同基礎的條件下,為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提供發展空間;從活動課的教學效果講,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衫雹有的學生數學知識、能力和愛好都得到提高,這是受益。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有的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提高不甚明顯,但是通過數學的櫥窗對觀察課外天地,觀察實際生活的興趣產生了,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雖然沒有引起數學的興趣,但這種活動課教學嘗試在學生記憶中留下思維印象,能成為今後處理問題的一種思維,這也應該說是受益。縱或阻塞了他們對數學的愛好,但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促使他們去愛好其它學科,也同樣屬於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學數學活動課的受益,就是指小學生的個性要素,主要指興趣和情感,通過數學的載體而得到發展。
原則之三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注意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保護「童心」。小學生的年齡階段(6~11、12歲), 在心上稱為兒童期(或稱學齡早期)。這一階段,小學生不但身體發育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階段,而且由於從一個備受家庭保護的幼兒變成必須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承擔一定義務的小學生,這就促使兒童心理特徵產生質的飛躍,概括起來,就是產生了在幼兒期沒有的「好奇、好動、好勝」的「童心」。這三個「好」只有「好奇」「好動」充分得到發展,「好勝」的兒童價值特徵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動」的心理狀態健康成長,就必須從以下兩個方面予以控制:①調控環境,促使小學生總是保持向上振奮的心理狀態。小學生向上振奮的心理狀態的形成是立足於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恆程度又依賴於環境(包含教學環境)對小學生接受知識是否有一種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種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圍是調控環境的關鍵。小學數學活動課基於數學學科的抽象特點,愉快教育氛圍的建立,特別要注意杜絕成人期望值的強加與過量過高數學材料的灌輸。就是說,不要設想通過小學數學活動課的教學,個個都成為數學神童;也不要認為,實施小學數學活動課教學,就是灌輸小學數學之外使小學生難以接受的成人處理數學的材料。②樹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與習慣。小學生的「好動」,是建立在模仿基礎上的好動,通過模仿,一旦成為小學生穩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為了促使小學生形成穩固的知識、能力體系和健康的行為習慣,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應當提供學生認為有趣的、益於拓廣知識的模仿典型。小學數學活動課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據數學的特徵以及小學生的知識、能力條件,通過游戲、觀察、拼圖、製作、不完全歸納等思維及操作辦法,讓學生得到學科課內所沒有的、又能激發學生求知興趣的數和形的一些結論(但是不要證明)。這些結論,要求學生都記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過程則是教會模仿的本意。只有這樣,「好動」的心理特點才可以說在數學活動課里得到健康地培育。
原則之四 小學數學活動課,必須突出具體形象思維,給學生以能力的鑰匙,不給知識的包袱,促進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小學生的思維,在四年級之前,是以認識「具體實例」、「直觀特徵」為標志的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四年級之後,則向掌握「主要屬性」、「種屬關系」、「實際功用」為標志的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不過這種抽象邏輯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為支柱。作為小學階段思維訓練的一門主課,小學數學的學科課和活動課,責無旁貸地要促使小學生思維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為了實現這種過渡,可採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數和形的具體形象材料,讓學生拓廣知識,擴大眼界。怎樣選擇這些材料?荷蘭數學教育家凡·希勒(Van Hiele )認為:人類認識數和形有五級水平,小學四年級以前學生,應選擇認識「形象級水平」的材料,就是學生通過圖形和數的整體形象,而不是通過性質去認識數和形。四年級之後的學生,可選擇「性質級水平」的材料,即通過圖形和數的性質去認識數和形。至於後三種水平材料的認識,則是中學以後的事情了。這種認識可作為小學數學活動課選擇充足有趣具體形象材料的依據。②通過設懸念,設問題情境,積極啟發小學生從已知到未知,促使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轉換,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以及讓學生掌握不完全歸納法之類的數學方法。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活動課的思維材料的選擇上,一要「不超綱」,即所涉及知識不應超出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動課的教學進度與學科課的教學進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識與能力訓練盡量做到前後配合。在活動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表現為要當學生智慧的啟迪者,不要當真理的恩賜者,更不能藉活動課之機,把學生當成「倉庫」,拚命向學生灌輸他們不願接受的成人化數學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壓,感到不耐煩。否則,數學活動課就不能促使學生個性要素的發展,增長才能的數學目的就會落空。
二、小學數學活動課的開設形式
1.數學游戲。
數學游戲是對四年級以前學生進行活動課教學的一種好形式。好的數學游戲應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應是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興趣與數學知識而然地同步增長。為此,設計數學游戲的思路,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游戲要通過豐富而新穎的形象來包裝。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知開始的。然而,數學教師慣用的數學概念形象化,雖然最初的數學概念能從形象化入手,但最後總下降為單調而呆板的數學概念和「符號」,成人化的思維痕跡很深,這種教法特別不能激發低年級小學生的興趣,我們中應當盡量避免。正確的數學概念的形象化包裝,必須結合低年級小學生思維在具體形象方面占優勢的認識特點,結合他們的實際生活愛好來制定關於數學概念的教學形象設計,要不顯露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符號」,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豐富而新穎的游戲之中,從而起到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感官,在小學生頭腦中樹起鮮明的形象,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戲展開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戲劇性活動來實現。低年級小學生,剛由家庭進入,一切都新鮮,好動和不滿足是他們進步的第一要素。數學活動課教學要抓住這一特點,設計適合他們口味的戲劇化數學游戲,把學生引入求知的好動中,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戲劇化處理這座在具體與抽象間的橋梁,把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引到抽象思維,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維永遠處於興奮之中,實現活動課的目的。③游戲結構要是美的結構形式。數學游戲美的結構,是指美的語言、美的教學態度、美的板書設計及教具運用。最能直接打動低年級小學生心靈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學結構形式,是一股推動低年級小學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數學活動課的游戲結構也應按此來設計。
2.數學講座。
小學四年級後開展數學講座,這是有利於抽象邏輯思維的,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這種以數學講座為內容的數學活動課取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取材於學科知識的擴張,發展學生能力。這類教學內容可分為三種類型:①智力型,如找填數,奇數和偶數運用,巧妙等;②實用型,如利用圖形的合理分類的計算題,投資的基本計算知識等;③動手型,如繪制圖表,用圖形解題等。另一方面是取材於數學名人的故事,取材於數學史上的典型成果。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而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3.數學實踐。
小學四年級後的數學活動課可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這是拓寬學生視野的又一種好形式。如去銀行了解什麼是年息?年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什麼是月息?月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也可到市場去了解怎樣用統計表處理變化的市場價格?怎樣利用已學過的圖形拼成優美的商標圖案等等。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不僅會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能使學生知道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有廣闊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這一大課堂的錘煉,鍛煉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勇於解決實際的堅強個性。
4.數學牆報。
這是繼數學實踐之後,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活動課的好形式。這種活動的開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而且會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組織能力以及美的欣賞能力,宜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中廣泛開展。
『肆』 如何做到把數學知識生活化,讓數學學習生動起來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當前我們的數學課程改革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著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樹立將數學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的意識,引導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襪晌此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讓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學生盡情地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數學教學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有最佳聯系點,並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將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提高數學修養和實踐應用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強調學生的生活體驗,凸現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使學生學習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創造性地運用。它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課堂教學應以「兒童生活世界」為活動背景,以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為生長點,使兒童主動參與、自主發展,在活動中改變自己並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培養出一種能動的、非順從的、非保守而具主動性的人;二是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全面體現完整的目標,不僅有認知目標、情感目標,還應包括學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和創新意識能力的發展;三是課堂教學應強調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和新身體驗,創造性的實現目標的教育過程,做到學與思、思與行、行與創的統一。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生活是現實的、豐富的,而數學的特徵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難以理解謹租。由此下去,學生就必然會對數學產生厭倦,因此數學教師與學生共同走進生活就顯得十分必要。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原本枯燥無味、難以理解,好多老師只能教給學生公式,讓學生死背硬記,而我在教學時,一開課就創設了有趣的烏龜和兔子比賽粉刷牆面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想分出勝負,必須先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於是學生自主地就投入到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當中。
2、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如結合主題圖問學生「從這幅圖中可以發現那些數學信息?」又如「長短」一課,除了教材中的比鉛筆、比手掌……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還可以利用身邊的哪種「資源」進行比較。再如「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可以想到什麼地方有「位置」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相關的問題。
3、數學教學生活化,還可以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不斷地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並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從而解決這些問題,最後再通過回顧這些問題與結論的可行性推動數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一課時,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參觀,並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存、取,觀察銀行利率牌,「利率是什麼?」「為什麼銀行的利率不同?」……學生會有很多的問題,學生會帶著問題去學習新課,從而找到符合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運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並自覺地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和現實建立聯系。
二、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一)聯系生活實際,從身邊發現數學問題
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在於為學生提供體驗數學的機會,通過數學活動促進學生不斷增強自信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告迅,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生活情景的創設,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色彩,使得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如:在教學《克和千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麵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
如在教學完乘法後,我和學生進行了一節實踐活動課。當時我是這樣來創設情景的: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賞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覽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遊時得帶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單價:麵包2元;飲料3元;梨子1元;話梅2元;餅干3元;瓜子2元……讓同學們用30元去買。這樣的情景創設,學生親身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要做一個有心人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這樣既達到傳授數學知識的目的,又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之效果。
在體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二)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氣氛
生活化的教學氣氛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活潑積極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
1、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
課堂上教師要力求改變優等生和教師一統天下的局面,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不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教師可以把提問分成幾個層次,較難的題目可以讓能力強的學生回答,一般的題目讓普通學生回答,容易的題目讓能力差的學生回答,也可以讓他們把別人的回答重復一遍,這樣,可以讓所有的學生在穩中有降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俗話說:「新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某一教師,必然也喜歡這個教師上的課,形成老師越喜歡我,我越喜歡這位教師上的課,我越學越起勁的良性循環。所以教師要愛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像主持人一樣具有親和力,讓學生有向師性。教師的每一個親切的稱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關切的手勢和充滿愛意的微笑都可以在無形中縮短師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師應越來越多在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的學習夥伴。
3、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過於整齊劃一的限制,必然會分散學生的精力,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在課堂上可以不對學生作不必要的限制,學生可以站著聽,也可以直接站起來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同時我們也要正確對待愛插嘴的學生,因為循規蹈矩的學生不會插嘴,膽小的學生不敢插嘴,不動腦筋的學生無法插嘴,只有上課精神集中,思維敏捷的學生才會。雖然插嘴有時會打亂課堂秩序,有時還會讓你難堪,但畢竟插嘴的學生在思考,與其因擾亂課堂紀律而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不如順水推舟,讓他當回老師,說不定他會有更新穎的想法,讓他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三)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要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驅力。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不同生活環境,讓學生置身於生活的氛圍中,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慾,不斷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現、思考和認識周圍的世界。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感覺到身邊的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情。同時,在體驗、分析、判斷、理解生活實例的過程中,不斷學會積累思維方法和數學思想。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過游戲、故事造境,環境營造,媒體輔助等來聯系生活、模擬生活。
1.利用游戲、故事,創設生活化情境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於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講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許多的用除法解決的數學問題。教師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要求學生把問題說完整,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
又如:在教學《周長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並講一講龜兔賽跑的故事,然後讓學生續編故事,同時出示烏龜和兔子再賽一次的場地,隨著學生的故事,演示烏龜和兔子比賽的過程,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適時地引出新課「周長的認識」,然後以動物運動會的故事情境貫穿全課,學生在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
俗話說:「聽過會忘記,看過能記住,做才能理解。」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為了使枯燥的計算貼近生活,把課堂設置成玩具超市,給學生平時喜歡的玩具貼上價格標簽,讓學生從中任意挑選兩種自己喜愛的玩具,並算一算共需付多少錢,自然地將本節課的數學知識蘊含在購買玩具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玩套圈的游戲,提出數學問題,進行加減計算……這些活動使學生學到了知識,並且搞活了課堂氣氛,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藉助媒體營造生活化環境
心理學告訴我們,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色彩鮮艷的對象,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由於電教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來模擬或再現生活場境,營造氛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如在教學《6和7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利用媒體播放《五指歌》的視頻動畫,學生被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從歌中進一步鞏固了對1-5的認識。這時教師引出了今天的新內容6和7。學生由於有了「興趣」,思維一下就活躍起來,很自然地提出了許多數學問題,學習更為主動、積極。
又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星期日,小方和媽媽到超市去購物,但是小方不認識商標上的數,不知道表示多少錢?你能幫助他嗎?接著我出示准備好的一段逛超市的錄相,讓學生邊觀看錄相邊幫助小方說出商標上的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這樣學生就自然進入到認識小數的課題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也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生動體現。教學中,教師應再現生活情景,讓所學知識回歸生活,讓學生產生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動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藉助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於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課學完後,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每一章節的知識學完以後,我會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一些類似的問題來解決,完成一定數量的生活化作業,有助於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後,我要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後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通過學生具體搜索信息,並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有利於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
又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讓學生調查本班學生學慣用品的消費情況,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加工數據,然後將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在一串串的數字中不僅提高了應用能力,還知道了同學們學慣用品的種類、消費的金額和哪種學慣用品消費最大,認識到同學們對學慣用品浪費比較嚴重,提出要節約使用學慣用品。
(五)探究生活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1.寫「數學日記」
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裡,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也可以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後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2.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新教材將「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溝通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是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從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目的。活動的主題可以依據教材進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如:調查「學生一周用幾只鉛筆,一共需多少錢」;「家裡每星期買菜要付出多少錢」;「對最近數學測驗同學的得分情況進行調查」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其它綜合素養。
實踐充分證明,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於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讓學生從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做」數學,真切感受「數學是來自生活」的。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日常生活課堂化,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滿足,讓課堂充滿了生活氣息,煥發了師生的生命活力。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
『伍』 小學數學課中怎樣的動手操作才有效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也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是的,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充分地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幫助學生學生豐富活動經驗,深入理解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數學課如何讓學生把手動起來,在動手實踐中達到深化理解、有效教學的目的?結合《簡單的分數加法》一課的教學,談談我在引領學生動手操作的做法和體會。
一、在動手中領悟知識
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對於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更容易讓他們獲得形象的感性認識,形成自我體驗,達成對數學知識要點的理解及內化,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小學生上數學課時思維單一,想像力匱乏的問題。例如,在教學「」時,雖然課本上已經給出了直觀圖,我也板演示意圖,但由於學生還難以理解算理,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操作:每人准備同樣大的一個圓,同桌分別表示出和的扇形圖,再合作,得出個圓和個圓正好拼成一個整圓。再分別讓學生說一說「==1」的思維過程。經過多次訓練,反復操作,學生在動手中感知,在動手中領悟,抽象的道理在學生一雙雙小手的翻轉中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活知識,課堂教學收到了「千言萬語」難以達到的效果。
重視操作,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深化,記憶才會牢固,對數理的感知更為直接,體驗更為深切。
二、在動手中掌握方法
「授人之魚,只供一飯;授之以漁,受用終身。」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本領,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優化方案,並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簡單的分數加法》例一中:「一張長方形紙,做紙花用去,做小旗用去,一共用去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我出示長方形紙條(貼在黑板上),並標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然後讓學生在圖中指一指用去的一共是幾分之幾?所以說為什麼列式為+ ?學生根據題意動手操作:先拿出准備好的長方形紙條,通過折一折,平均分成5份,先取下做紙花的,想一想有幾個;再把做小旗用去的取下來,2個加上1個是3個,就是。因此+=,分母不變,分子是由兩個加數的分子相加所得的和。因為有了動手活動的過程,學生在課中積極參與,人人動手、動腦,通過觀察、比較、討論,在輕松愉快的操作中很快明白了+=的算理,並以此引伸,舉一反三,掌握了同分母分數相加的基本方法。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方法往往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中積累形成。這個教例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擺、弄弄,豐富他們的體驗,使之在探索中對思考、尋找規律,並用得出的方法去解決新問題。因此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三、在動手中發展創新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成為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數學課上的動手操作,可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簡單化,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促進概念形成和知識內化,又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激發其潛在的創新意識。
上完例1、例2,我就讓學生做練習二十三頁第4題:「課桌寬米,長比寬多米。課桌長多少米?」為了進一步理解、鞏固分數的特徵和同分母分數加法法則,我還是以直觀教學為主,以一張長方形紙代表課桌,要求學生把它平均分成10份,用分數表示其中一份或幾份。學生自主操作,在演示中以「不同的」方法「求」出課桌的長度是米。有的把長方形紙平均分成10份,標出其中的6份,再標出其中的3份,並把合起來的9份畫上斜線或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有的分別把其中的3份、6份剪下來,重新組合在一起,答案一目瞭然。不同的做法,相同的結果極大地鼓舞著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創造熱情,在接下來的課堂實踐中,學生紛紛以身邊的物品為素材編做同類型的數學題,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充分體驗生活問題的生動性和解決方法的多樣性,促進了他們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發展。
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識建構過程,讓學生動手操作,手腦並用,確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是的,凡是學生能自己幹得來的事,就要鼓勵他們自己去干,教師決不替代。數學課上,充分利用學生的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及媒體優勢,使學生自由地參與活動,進行討論,操作,交流。一個個新知必然會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動手操作的親身體驗探索中得以突破。
在《簡單的分數加法》教學中,我適時創造機會,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演練,學生在這自由,自主的空間里,情緒始終是「積極興奮的」,思維始終是活躍的。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動起來,必將引領著學生愛上數學課,上好數學課,確實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真正實現「有趣數學」與有效教學和諧交融,相生共進。
『陸』 如何讓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睜緩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說,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數學課堂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教師要給數學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在數學的天空飛翔,那麼怎麼才能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呢?
一、激發學生興趣,給課堂注入生機
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充滿心理活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小學生認識和掌握知識的規律,以及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凱早孫征,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盯鏈到樂學的境界。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以純真的情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使整個課堂成為一個多方向的感染場所。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帶著自己內心感受和情感去觀察、想像,去理解、掌握,有利於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要善於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進程始終對學生有足夠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學「統計」時,我用故事引入:「小朋友們,動物王國正在開展春季田徑運動會呢?你們願意去看一看嗎?」然後多媒體出示動態的情境:大象正在組織動物們報名,有30米、50米、100米、200米四個項目,動物們七嘴八舌各報各的名,大象忙得不亦樂乎,不知所措。這時我問學生願意幫大象的忙嗎?這一問便把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推向高潮,他們躍躍欲試,要幫大象整隊,有序地統計參加各項目的人數。從而積極的投入學習活動中。
2、開展知識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根據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比賽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面向大多數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競爭和成功的機會,恰當地開展一些有益的比賽活動,用競爭來消除課堂中常有的枯燥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競賽,我常常以「開火車」、「接龍比賽」、「爭冠軍」等方式的比賽練習,做得好的同學立即給予表揚,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消除學生學習的疲勞,一舉兩得。
3、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它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裡,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他們會在為實際中能夠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而沾沾自喜,由於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認識地圖上的方向》時,我把認識方向與祖國的一些城市及每個城市的特徵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會數學的同時,還能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的祖國。
二、鼓勵學生提問,給課堂注入活力
對學生來說,創設一些他們想解決而未解決且富有挑戰性、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快樂地探索思考。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提問呢?1、設置懸念,產生疑問
要想讓學生提問,教師首先要給學生一片帶著問題的土壤,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播下問題的種子,一點點的生根發芽。例如: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是這樣提問的:「同學們,你們今年幾歲了?誰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幾月幾號?」學生回答後,老師故意設置懸念:「我們班大部分同學都是8歲了,過了8個生日。小紅也是八歲了,可他卻過了兩個生日。學生就會自己提出疑問,為什麼八年只過了兩個生日呢?這樣懸念設疑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刺激,使教學緊緊扣住學生的心弦,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起學習新知的強烈興趣,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2、樹立信心,敢於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盡管我們精心創設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試圖啟發學生提問,但是會提出問題的學生還是少得可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1)教學氣氛過於嚴肅,學生對老師有恐懼感,不敢提問;(2)有些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怕提出不合適的問題讓老師或同學笑話,所以乾脆不問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可親可敬的形象,不能處處擺出權威者的樣子,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壓力。要用平等、寬容和友善的心態來對待學生。努力做好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合作者。積極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能夠積極思維,敢於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並及時的鼓勵和肯定每一個學生的提問,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讓學生敢於提問,樂於提問。
三、加強師生互動,給學生一雙翅膀
新課程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基本理念,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適應發展的粗昂新精神。這些發展體現在教學上就是要求教師要給學生一雙翅膀讓學生學生動起來,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才有助於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我們的課堂高漲氣氛才能經久不衰;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靈性和活力。
1、讓「興趣點」成為學生飛翔的「起點」
興趣是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他們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前邊我們已經說到了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只有有了興趣,學生才有想飛的慾望。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興趣點」,讓它成為師生展開有效互動所必須的動力,讓它成為學生想要飛翔的起點。
2、讓「知識點」成為學生飛翔的路徑
讓學生在數學的天空自由飛翔,這里的自由並不是漫無目的的,作為引導者,教師要把握好學生飛翔的一個路徑,那就是要圍繞知識點去飛,在數學課堂中無論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是生生之間的互動,都要圍繞教學內容,不能脫離教學知識點,更不能讓一些教學手段(多媒體,知識競賽,教學游戲,創設的情景等)喧賓奪主,教師要把握好這個方向,給學生一條通往知識目標的教學途徑,讓學生朝著最終目標,沿著這個途徑展翅飛翔。
3、讓「收獲」成為學生飛翔的動力
在教學結束時,教師不僅要總結一節課的知識內容,還要幫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有了收獲,學生才有成功的喜悅,才有下次還要努力的動力。
『柒』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活力與靈氣
新課程實施以來,小學數學課堂正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課堂教學目標多元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內容情境化……課堂已逐漸成為一個充滿探索、充滿情趣的學習樂園。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在認識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導致課堂形、實不一致,教學內容不明確,學習目標定位不準確,課堂教學中存在普遍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課常教學結構落後僵化。課堂結構設計不清晰,課堂教學缺乏讓學生有效探索體驗的過程,學生學習表面化,多數教師基本上還是採用了蘇聯凱洛夫的五環節課堂結構,即: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這種為傳統教學方法設計的固定的課堂活動結構,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重知識,輕能力;重講解,輕探討;重訓練(熟能生巧—熟能生厭---熟能生笨),輕思維;重結論,輕過程;教學效率低下。鑒於此我們提出「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的研究與探討」課題研究,努力構建清晰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模式。
回顧我們課題研究過程,課題組教師的一節節充滿智慧神采飛揚的研究課,一次次問題討論時面紅耳赤的交鋒,一本本字跡清晰傾注心血的實驗記錄簿,歷歷在目如同眼前。課題組的成員有過成功的喜悅,也有過失敗的彷徨,但更多的是難以舍棄的對課題研究的摯愛和追求。
三年的課題研究,我們探究出符合新課改理念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同時,課題的實施也讓我們欣喜的發現:課堂變了,老師變了,學生也變了。
一、構建了多元的課堂活動結構一般模式,優化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傳統課堂結構把人看作是機器。當我們的「學生觀」從「機器」轉為「變化發展的人」時,這種課堂自然就要突出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課堂上我們看到了以人的能力因素構建現代課堂結構的出發點應是知識與能力並重,能力與知識相互促進,並在能力培養中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
1、「以實驗操作為主線的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結構」模式:「課前准備→復習引入→學生操作探究、驗證→教師演示總結→鞏固與應用」。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對材料的實驗性操作為起點,通過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分析比較,以獲得新的結論為特徵的。這時,嘗試實驗的方式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探索體驗和發現則成了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這種教學活動結構模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眾多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鼓勵每一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自己去獲取知識,將教學過程徹底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
例如,在「統計」教學中,教師有意將各種水果圖片雜亂無章的擺在各組桌面上,問:「你們能將他們進行統計嗎?」學生經過小組分工,都饒有興趣的參與了動手操作。他們把水果圖片先進行分類,然後每人統計一種或兩種水果,並擺放整齊,形象的製成了統計圖。所要學習的內容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活動做中通過體驗得出的,可以是在「活動中體驗」,也可以是在「體驗中活動」。但「活動」強調學生的參與,決不僅僅是學生的表演,也包括學生的「說」、「講」等。該課堂活動結構的設計,將靜態的知識結論變為動態的探索對象,引領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在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
在2010年4月7日課題匯報會上,六年級的陶慧靜老師執教的《比例尺》,就成功地應用此模式,課堂上教師引導到位,學生活動中體驗,體驗中活動,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高漲,使教學高效,獲得課題組教師的一致好評。
2、「以問題解決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數學問題→探究、驗證→解決問題→鞏固延伸」。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學生以問題的定向思考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嘗試性探索為特徵的。這時,良好的問題情境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嘗試性問題解決的探究活動則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
事先不強求學生預習教材,教師可利用用課堂上的實驗演示呈現一些自然現象,一面改變條件一面觀察現象的變化,進而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剛剛學過的知識聯系以前學過的知識求解,包括猜想、試誤、綜合和分析,讓學生們不斷否定錯誤。不斷得出新的設想,最後上升到新知識新結論或規律。全體學生被這樣生動的過程吸引住了,結果教科書上用幾頁文字敘述的內容,被學生們用幾十分鍾自己「發現」了。他們從中不但獲得了新知,還親身經歷了一種「創造」體驗。
3、「以自學嘗試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自主學習→嘗試解疑→抽象概括→數學建模→當堂檢測」。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面對問題,形成認知沖突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自學,並在集體質疑或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為特徵的。這時,正確的抽象概括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嘗試發現並構建數學模型則成了學習過程的主要活動。
教師讓教材、學習提綱和教學目標與學生直接見面,讓學生自學,學習提綱由教師擬定,可以寫成一些問題形式。這樣做的好處是:可區別對待學生事實上的不同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各取所需。允許優生超前於教學計劃或超出課程標准;差生可落後於教學計劃,並給予一定方式個別指導或學生互助,在師與生、生與生、書與生之間有一種「彈性」,這樣做雖然差生的學習可能慢些,但是比聽不懂而陪別人坐幾十分鍾要強些。對於中等水平的學生,可有更多的時間集中精力弄清楚自己不懂的部分,這種結構有利於教師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並給予集體解答。學生在煞費苦心百思而不得其解後,聽教師的解答,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其收獲與注入式課堂教學相比肯定大不一樣。同時也有利於訓練和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並在治學方法上獲得優化。
2010年11月26日下午,安慶市宿松縣河塌中心小學黃立鰲校長帶領的外地36名數學教師參觀考察團來校調研學校教科研工作,課題組方雪嬌老師為考察團開設的六年級《百分數的意義》課題成果展示課,以自學嘗試為主線,學生主體自學、教師積極引導學習為活動結構特色,向考察團展示課題研究成果。良好的學風、清晰、優化的課堂活動結構,輕松扎實有效的課堂,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4、「以信息探索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呈現信息激發興趣→提取信息尋找方法→組合信息獲得認知→改變信息鞏固新知」。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面對教師呈現的信息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觀察和辨析,以獲得知識重組為特徵的。這時,有效的信息重組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迅速的觀察、比較和歸納則構成了學習過程中的主要活動。
首先,教師要以課標為依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合理的處理教材,提供符合本課內容的信息資源。准備的信息,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信息資源、媒體與網路信息資源,也可以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信息資源,或者是新舊知識的連接信息資源。如徐慧老師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這一內容時,先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拍攝了教室、校園,讓學生從一組組照片中欣賞自己的學校,再分別思考它們各從哪個角度拍的。其次,引導、點撥,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信息中獲取有效信息,及時為自己探索、解決問題提供第一手學習材料。如在教學二年級《克與千克》時,先安排學生預習,完成練習十八第3題,再將教學從課堂向課外延伸,課外找一找香皂、洗衣粉等物品的重量,作為課堂探究的內容。再次,教會學生去偽存真,學會恰當地選擇、靈活地組織信息,提出合適的問題。例如在教學二年級《除法應用題》時,要求學生在教室中找信息,學生當時找到的信息有:教室里有27人,有男生12人,女生15人,教室里有3 組,每一組有9人;有15張課桌,排成3 排;教室里有8盞燈,分成了兩排;有6扇窗戶,左邊2扇,右邊4扇……這里學生找到的信息比較雜亂,此時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進行選擇。要求學生找一找哪兩個信息聯系比較密切,對所有信息進行分類組合,從而拋去與學習要求無關的信息。這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哪兩條信息可以提出一個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學生又一次的進行討論,並合作組合了與教學相關的有效信息,提出了符合題目要求的問題,並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獲得新知。最後,可以通過改變條件或問題信息,把一道題改編成幾道不同類型的解決問題,讓學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從而形成知識鏈,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2010年4月6日課題匯報會上,二年級的徐慧老師執教的《克和千克》,就成功地應用此模式,課堂上教師引導到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高漲,使教學高效,獲得課題組教師的一致好評。
5、「以小組討論為主線的課堂活動結構」模式:「問題情境→合作討論→建立模型→解釋、運用於拓展」。這種活動結構模式是以學生對問題情境的表徵為起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小組合作,以獲得新的認知為特徵的。這時,小組交互的方式、過程以及質量等,構成了學習活動的主要因素,而學生的提出計劃、團隊合作的問題解決以及合理的表述則構成了學習過程的主要活動。
向學生提供許多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這些內容取材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成為學生主動觀察、猜測、實驗、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的主要素材,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討論;主要特徵是討論,是「由學生與學生討論,學生與教師討論」。這就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形成教學整體:「採用討論的方式,大家提出問題,彼此解答、辯論、糾正、補充」。
『捌』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動起來
新教材用全新的視角展示了新理念、新形式、新內容、新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明確了「教與學」的關系,突出了學生的「學」,以學生為本,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在活動中老師們熱情高漲,使出渾身解數試圖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但結果仍是死氣沉沉,不盡人意。分析原因: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不情願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說的:「在中國教室里,從形體上看,坐著的是學生,站著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恰恰相反,站著的先生占據著至尊地位,而坐著的學生之軀體卻掩藏著一個戰戰兢兢地站著甚至是跪著的靈魂。」如此看來,如何創造出符合數學課教學規律、教學目標和高效、高質量的數學教學模式是我們現任數學教師刻不容緩的任務。而這個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
從學生解答情況分析,概括為「不授不會,新題不會」。就是說,題目所涉及的知識是教師沒有在課堂上講授的或講授得不全面的,學生不會解答;題型新穎或問題方式不同於課本題目的,學生不會解答。究其根源發現,教師只是教給學生被動的去接受知識,而沒有教給學生怎樣主動的去吸收知識,導致了學生只會機械的模仿,更不用說創新思維的培養與應用了。因此教師努力構建和諧高效課堂,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動起來,棗鎮埋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徑。譬如:
一、 預習課——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和自由討論空間,提高積極性。
以前上課總是希望學生一下子聽懂凳螞、學會,哪知學生只會忙於收拾,或者只會依葫蘆畫瓢,很難有應變思維,更談不上創造思維的培養。到底怎樣讓學生積極主動去學習呢?
1、精心設計預習提綱,讓學生自己去「探索」
通過嘗試,我不再害怕浪費課堂時間,不再片面追求提高學生方法運用能力,而是結合教學內容,將學生學習本節課應該掌握的知識、方法、規律、竅門都編織成一個個問題,形成預習提綱,使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或探究,感知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從而形成技能,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自己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真正旅皮成為認知的主體,盡量讓學生體驗「發現」的樂趣,增強求知慾,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2、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討論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合作交流」
我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互相匯報自學結果,同時提出疑難問題互相解決。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繼續學習的心理支持,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就在「你的身邊」,可以隨時對你的學習提供幫助。
二、 展示課——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增強自信心。
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扮演好引導的角色,創設學生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和情景,給他們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機會,也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放開思路,勤於思考,從而改變以往那種以教師為中心,容易使學生疲累、生厭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另外展示中教師的點評也很關鍵,教師點評時要給於肯定和贊揚,並不斷鼓勵他們,要讓學生經常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三、 反饋課——復習鞏固,達標檢測,滲透知識,靈活應用。
展示課後,不同層次學生是否都能順利達到預期目標「吃飽吃好」,需要進行反饋。我利用學生之間的兵教兵活動,讓組中同學進行幫扶,各組長對本組出錯的同學進行點評,並且出錯的同學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進行自我剖析,但對於極個別待轉化生小組長也無能為力的,我就及時進行個別輔導,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達成學習目標,不讓一個同學掉隊,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學到具有生活意義、力所能及的數學,獲取不同層次的數學知識,從而提高不同層次的能力。每節課我通常一個組抽三名好中差生進行檢測,因此,這些同學從預習課開始,不會就主動問,展示課也積極爭取機會參加,有效地促進了差生的達標、中等生的進取、優生的競爭。
讓學生動起來,絕不是擺花架子,也不僅僅是讓學生多發言,課堂上所採用的一切手段的最終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動起來,絕非是用強制的手段使他們動起來,而是通過教師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使他們自發地動起來。教師主導作用的最大發揮是創造性地創設學生生動活潑的主體活動,其操作的關鍵是學生主體活動的創設,標志是主體活動是否生動活潑。因此教師的作用就是千方百計地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開動腦筋,使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玖』 怎樣才能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雖然從事教育事業不久,但我覺得要想使小學數學課上得生動活潑,就必須使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充滿趣味。只有巧妙地創設課堂教學環境,科學而又合理地組織好數學的課堂教學,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自己去發現知識、獲取知識,給學生留下充分思考的空間,才能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都充滿無限趣味。
一、使課堂教學充滿趣味
沒有幽默的生活是單調而乏味的,沒有幽默的數學課堂教學也同樣是枯燥無味的。美國的保羅希地博士曾經對9萬多名學生進行過調查,他從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是具有幽默感的老師。尤其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的老師如果能夠巧妙而靈活地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來啟發和誘導學生,就能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更輕松、更愉快、更有趣味。我們現行的數學課教學內容單調、枯燥,如果我們按書上的數學程序來講解,很可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變成一支催眠的曲子。而如果我們能夠恰當地運用幽默的語言教學藝術來處理數學教材,增強課堂數學的趣味性,化枯燥為生動,變深刻為淺顯,化單調為肢歷豐富,變沉悶為活躍,化平淡為神奇,變抽象為具體,就可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教學真、假分數時,有一部分學生老是記不住概念,我就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想一想,一位母親和她的親生兒子,誰的年齡大?」學生回答:「當然是母親的年齡大。」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鄭重其事地說:「母大於子是真的,否則就是假的。」學生聽後在笑聲中記住了真假分數。
二、使課堂教學飽含「活」味
傳統的課堂教學,被「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老師寫,學生記」的教學模式所禁錮,那些生性活潑、想像滿懷「好奇愛動的學生,在教師的教學專制下,主體性被扼殺得一干二凈,被老師牽著鼻子痛苦地在知識的沙漠里艱難跋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與教師「一言堂」、「傳話筒」、「搬運工」的陳舊教法有關;另一方面是教師缺乏「童心」和「圓飢備童趣」。「愛動」是兒童的天性,如果教師以成人的心態去組織課堂教學,學生無疑會失去「動」的本能,這樣的教學沒有一個不失敗的。我們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必須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活」起來,用活潑多樣的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動」的積極因素,使師生共同圍繞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學習、探討。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兩個方面工作:
1、「活」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基礎學科,研究不同的問題,就得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方可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不同課型的教學,如實驗課、討論課、實踐課、自學課、活動課等。學生在不同的課型中,能拓寬視野、發展思維、積極探索,自主學習的波濤會在愉悅的享受中一浪高過一浪,永不止歇。
2、「活」的課堂教學訓練方式。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使學生養成了一種等知識、要知識的習慣。框架式的教學又會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即使是最好的知識,他們也沒有興趣去學。其實,他們自己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容器,是等著老師去往裡灌。我們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首先教師要改變「灌」的教法,訓練學生養成自己動手、動口、動腦、動筆去尋找知識、學習知識的習慣。如講面積公式時,我讓他們動手操作,通過數、拼、割、補等方法推導出了公式;講應用題時,我讓學生從讀、劃、畫、寫、列中進行審題、分析、解答;在講計算題時,我讓他們用學過的知識試著解,從中得出方法……不同的訓練方式,不但能使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三、使課堂教學富於韻味
寫詩是這樣,數學的課堂教學也應該如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講透,要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留足學生思考的餘地,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懂得怎樣學、學會如何用,自奮其力,自品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才能使課堂教學放射出數學知橘毀識的韻味。如教學三年級在學習乘法簡算時,出示例題25×24,讓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去解答。
有的學生竟用了五種解法:25×24=25×4×6;25×24=25×6×4;25×24=25×8×3;25×24=25×2×12;25×24=25×20+25×4。尤其是第五種解法,學生用超越教材內容的方法解,自然理由也是超常人的。當學生用「24個 25相加也可以分成20個25和4個25相加」來解釋時,我也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從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他們在充足的思維空間里想出來的。課堂教學要富有韻味,關鍵是教師的引導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盤授予,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充分享受「含英咀華」的樂趣,讓他們從「馬啼香」中歸來,去尋找「踏花」的樂趣,從中悟出發散性思維的真諦。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是推動學生探求內部真理與獲取能力的一種強烈慾望,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如果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心,對學會知識有自信心,那麼他們總會主動積極、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注意發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構建有趣味的數學課堂。
『拾』 怎樣讓小學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作為小學教師,怎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是值得重視思考的問題.學生為什麼不願學習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即如何結合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去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我們要時刻注意發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 ,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愉快地探索。
一、課前懸念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誘發學生從新課剛開始時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是至關重要的。喚起學生的愉悅感,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並由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發展間接興趣。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開頭導語,用別出心裁的導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使數學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現行通用教材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大量的直觀圖,通過具體形象的實物來說 明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數學知識。這樣做不僅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數學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對學生來說,獲得數學知識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知識,而是學生親自參與的、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實踐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基礎,通過學生動口、動手和動腦的操作實踐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古人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所以我們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去體驗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