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年級數學讀後感
讀後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
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㈡ 數學讀物的五年級讀後感
數學讀物讀後感5年級
我們學校進行飄書活動,我於三月份看了戴曙光老師的《簡單教數學》一書。此書是福建省小學數學界被出版社認可、面向全國發行的個人專著。這本書從「什麼是簡單教數學」、「如何打造簡單數學課堂」、「簡單數學課堂賞析」三個方面闡述了簡單教數學在理論實踐上的價值和意義。
戴老師在書中用簡明的語言,具體的教學事例深入淺出地將他一路走來的思索和心聲娓娓道來,戴老師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使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孩子們喜歡的數學課堂,他的教育經歷告訴我們:當我們把教育教學工作作為一項事業,就會為之奮斗,無怨無悔;當我們把教育教學工作作為一門科學,就會不斷的探索,樂此不疲;當我們把教育教學工作作為一種藝術,就會追求更加美好的境界,創造出神奇的效果。
戴曙光老師告訴我們,要想真正簡單地教數學,先要解決學生的興趣,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你;其次是讓學生體驗數學本身的魅力,從而喜歡數學;其次是努力把復雜的知識變簡單,把高深的數理變簡單,把枯燥的知識變有趣,讓學生學得快樂。「簡單」的課堂顯得更加厚重、更有思想、更有學科味,學生更為喜歡、學得更為輕松。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學習的目的是使人變得越來越聰明,而不是培養機械、呆板的人,所以在教學中必須讓例題變活,抓住問題的根本,弄清數量間的關系,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開展討論,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只有學生活學活用,才能達到教學目標。只有鼓勵學生自己學,其次讓學生發現、總結、推廣自己的學習經驗;其三引導學生有方法地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真正做到簡單地教數學的根本保證。
「簡單的教數學」揭示要體現數學教學的簡約性,從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過程與環節的簡約、教學方法的優化以及知識的歸類壓縮,使教師的教學簡單有效,使學生的學習輕鬆快樂。
戴老師認為學生的發展區細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智力任務;二是通過學生之間互助完成的學習任務;三是學生獨立或合作都無法完成的學習任務。那麼學生能獨立完成的應該讓學生自己完成或合作完成,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解決生獨立或合作都無法完成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就教的簡單了。
然而,在日常工作的真實環境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浪費了很多時間?教師付出的勞動到底有多少價值?課堂上是否要承載得滿滿當當?學生做的、教師改的作業發揮了多大作用?……特別對作業的批改,深有同感。每天累得要命把厚厚的四摞作業本批改完(有時還多)發下去,要求學生訂正。可是學生對經過老師批改,相隔一天的作業的重視度已經降低,他們的.注意力早已放在新作業上了。
戴老師通過:1、課內及時改。2、快速的改。3、學生批改作業。做得快的學生老師批改完後,幫助老師批改別的學生作業。當堂批改的作業當堂訂正,當堂訂正的作業當堂返改,學生更正後的作業給批改的學生檢查,如果還不對,就幫助他,直到理解為止。甚至可以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盟批改作業。做法是先批改他們的作業,在輔導做錯的題,然後讓他們批改作業。有時他們遇到困難就請教老師,又給老師提供了指導的機會。在批改的過程中,優秀作業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這樣目的就達到了。嘗試是孩子的天性,學習是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要鼓勵學生去做,勇敢去試,只有讓學生嘗試才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組織討論交流提煉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集中解決通過合作討論仍不解決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師教得簡單,學生學得實在
數學讀物讀後感5年級
克萊因是美國當代數學家、數學史家、數學教育家。克萊茵用了39章的篇幅介紹了古今思想,從數學的起源到代數幾何中的「曲面的代數幾何」。
讓我們看一看20世紀人們對這門學科的態度。首先,數學主要是一種尋求眾所周知的公理法思想的方法。這種方法包括明確地表述出將要討論的概念的定義,以及准確地表述出作為推理基礎的公理。具有極其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的人從這些定義和公理出發,推導出結論。數學的這一特徵由17世紀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論及數學和科學時,以某種不同的方式表述過:「數學家們像戀人……承認一位數學家的最初的原理,那麼他由此將會推導出你也必須承認的另一結論,從這一結論又推導出其他的結論。」
如果數學的確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那麼驅使人們去追求它的動力是什麼呢?研究數學最明顯的、盡管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動力是為了解決因社會需要而直接提出的問題。商業和金融事務、航海、歷法的計算、橋梁、水壩、教堂和宮殿的建造、作戰武器和工事的設計,以及許多其他的人類需要,數學能對這些問題給出最完滿的解決。在我們這個工程時代,數學被當作普遍工具這一事實更是毋庸置疑。
數學的另外一個基本作用(的確,這一點在現代特別突出),那就是提供自然現象的合理結構。數學的概念、方法和結論是物理學的基礎。這些學科的成就大小取決於它們與數學結合的程度。數學已經給互不關聯的事實的乾枯骨架注入了生命,使其成了有聯系的有機體,並且還將一系列彼此脫節的觀察研究納入科學的實體之中。
進行數學創造的最主要的驅動力是對美的追求。數學,如果正確地看它,則具有……至高無上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種冷而嚴肅的美,這種美不是投合我們天性的微弱的方面,這種美沒有繪畫或音樂的那些華麗的裝飾,它可以純凈到崇高的地步,能夠達到嚴格的只有最偉大的藝術才能顯示的那種完美的境地。一種真實的喜悅的精神,一種精神上的亢奮,一種覺得高於人的意識——這些是至善至美的標准,能夠在詩里得到,也能夠在數學里得到。
除了完善的結構美以外,在證明和得出結論的過程中,運用必不可少的想像和直覺也給創造者提供了高度的美學上的滿足。如果美的組成和藝術作品的特徵包括洞察力和想像力,對稱性和比例、簡潔,以及精確地適應達到目的的手段,那麼數學就是一門具有其特有完美性的藝術。
盡管歷史已清楚地表明,上述所有因素推動了數學的產生和發展,但是依然存在著許多錯誤的觀點。有這樣的指責(經常是用來為對這門學科的忽視作辯解的),認為數學家們喜歡沉湎於毫無意義的臆測;或者認為數學家們是笨拙和毫無用處的夢想家。對這種指責,我們可以立刻作出使其無言以對的駁斥。事實證明,即使是純粹抽象的研究,也是有極大用處的,更不用說由於科學和工程的需要而進行的研究了。圓錐曲線(橢圓、雙曲線和拋物線)自被發現兩千多年來,曾被認為不過是「富於思辨頭腦中的無利可圖的娛樂」,可是最終它卻在現代天文學、仿射運動理論和萬有引力定律中發揮了作用。
實用的、科學的、美學的和哲學的因素,共同促進了數學的形成。把這些做出貢獻、產生影響的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除去,或者抬高一個而去貶低另外一個都是不可能的,甚至不能斷定這些因素中誰具有相對的重要性。一方面,對美學和哲學因素作出反應的純粹思維決定性地塑造了數學的特徵,並且作出了像歐氏幾何和非歐幾何這樣不可超越的貢獻。另一方面,數學家們登上純思維的頂峰不是靠他們自己一步步攀登,而是藉助於社會力量的推動。如果這些力量不能為數學家們注入活力,那麼他們就立刻會身疲力竭,然後他們就僅僅只能維持這門學科處於孤立的境地。雖然在短時期內還有可能光芒四射,但所有這些成就會是曇花一現。
克萊茵用了這么大的精力來寫作《古今數學思想》其意圖是什麼呢?如果把他與我國的司馬遷相比較,會發現,司馬遷只是忠於事實,作好歷史備查,供後人對歷史評價,從中提示當朝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地發展社會。而克萊茵從一開始就帶了寫作觀點,明確地表達出:數學是來源於人類在生活、生產、勞動中實際需要之必然。數學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要與各種上帝和霸權勢力及悲觀思想的斗爭中發展前進的。所以說克萊茵的寫作真實意圖在於鼓勵人們不斷地克服各種干擾積極勤奮地發展數學,相信數學能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巨大的作用。
我們人類社會的生活、生產、科研是絕對離不開數學的運用。數學的發展會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扛桿作用。千萬不能小瞧這根扛桿。在學校各科教學中,多數學生最容易掉隊的首先就是數學學科。盡管如此,我們的文理科高考還是統有數學科。這保證了數學的社會普及性需要。我們作為數學數學教師,更是重擔在肩,知難也進,義不容辭地做好本職工作。
㈢ 《數學在哪裡》讀後感五年級下冊
五年級下學期快要結束了,數學課程也已全部學完。可在這學期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我們所使用的數學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存在一些不足與矛盾,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最令人奇怪的是,這些不足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三章《約數與倍數》之中。在講約數與倍數的意義時,書中先為我們介紹了「整除」的意義:整數a除以整數b(b≠0),除得的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整數a便能被整數b整除。也就是說,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在後面講約數與倍數時,書中說「一個數最大的約數是本身,最小的約數是1;最小的倍數是本身,沒有最大的約數」。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0不能是任何數的倍數或約數。但講整除的意義時,只是說整數b不等於0,沒有給整數a一個明顯的界定。假如我用0作a,除以b,按照意義0就是b的倍數咯?定義並沒有說a不能等於0啊!可如果是這樣,不是與後面所講的內容有矛盾之處嗎?再翻到第三章的第2講《能被2、5、3整除的數》,說到奇數和偶數時,也證明了整除的意義:0能被2整除,所以是偶數。既然0能被數整除,為什麼不能做某數的倍數呢?除了上面有矛盾之處,我還發現了一個更加明顯的錯誤。就在這一講,對能被2、5、3整除的數的定位。「個位是偶數的數,能被2整除」,「個位是0或5的數,能被5整除」,「一個數的各位數字之和能被3整除,就能被3整除」。如此說來,124。5能被2整除,20。1能被5整除,3。4能被3整除咯?我想,在「數」字的前面添上個「整」字,定律才算成立吧!書的最後一頁寫道:限於編者水平,這套教材難免有缺點和錯誤,歡迎提出批評和修改建議。我雖然找到一些矛盾和缺點,但為了謹慎起見,大家也來討論一下,看看這些缺點是否真的存在。
㈣ 《數學在哪裡》五年級下冊讀後感400字急用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㈤ 五年級數學報我讀後感二百字3篇。
這個假期我很開心,不僅是玩得開心,而且是有了一份很大的收獲,這個收獲可不是過年收的壓歲錢,而是交到了一個好朋友,想知道是誰嗎?其實就是我們發得《小學生數學報》啊!
沒有想到吧!《數學報》里可不僅僅只有數學題,還有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呢!我特別喜歡看裡面的小故事,不僅好玩有趣,還能學到很多數學知識,像名師大講壇里會講到課本里沒有教過的解題方法,它開闊了我們做題的新思路。比如,我遇到這樣一道題:「沿一條大道,每隔3米栽一棵樹,從頭到尾一共栽了301棵,這條大道共長多少米?「這時我想到了有一期中講到的「扳手指數空數」的方法,馬上想到301棵樹中間的間隔就是301-1=300(個),300×3=900(米)。我很快就解開了這道題。
我以前不喜歡畫線段圖來解題,可是看了《數學報》後我發現畫線段圖真的是解題的好方法,我也喜歡上了用這個方法來做題。如果現在有地同學還在為做不對數學題而困擾的話,我建議你就去讀讀這個報吧,一定很有幫助的。
報紙上還有一些同學自己寫得文章,我覺得他們寫得非常好,像半斤八兩,韓信切糕啊,好多小故事呢!原來從古到今,數學知識就和我們的生活關系這樣的密切啊!
《數學報》是一個非常好的朋友,我真喜歡它!
㈥ 《數學在哪裡》讀後感
我喜歡《數學在哪裡》這本書,有兩個原因:
第一,它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
第二,它能把這些數學變成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
我希望一些枯燥的數學書,都能有些像這樣有趣的小故事,這樣一些不喜歡數學的同學就會愛上數學。
我們的生活主要是有由語文和數學組成的,在生活中經常會遇見語文與數學,並且用到的地方特別多。
比如,家裡書架上的書,書的數量,就是用數學的數數法才知道書的數量。
有一次我把72寫成了27,媽媽看見了,對我說:「你爺爺今年72歲,凡是6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獲得一個價值1000元的春節大禮包,你在替爺爺填寫表格的時候,把72寫成了27,你爺爺不但不能得到這1000元大禮包,反倒因為只有27歲需要上交1000元供給60歲以上的老人。」「那這樣等於損失了2000元。好多呀。」我說。
媽媽說:「這就是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如果你馬虎了,就會受到重大的損失。」
還有,去郊區的路程遠近和所用的時間,這是用到了數學的時間與長度。
又有一次,我算錯了時間和路程。媽媽說:「假如你去坐火車,你坐的火車九點就要開,可是,你算錯了時間,現在八點,你把半個小時當成一個小時,然後你就睡了一個小時,當你到火車站的時候,發現火車早就開走了。如果你不計算好時間,就是耽誤了你的行程。」
所以說數學在生活中特別重要。
那如果把這些跟數學有關的小事故都寫下來就會需要用到語文,因為寫作文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到的是語文的漢字,詞語,句子。
生活中的語文數學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多學才能更好的掌握和運用。
2018年3月4日 董伊寧
㈦ 數學在哪裡讀後感-簡書
讀了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把文章的主要內容用簡單的語言概括出來。然後根據文章中的道理。或者是精彩的段落。來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必須是由讀這篇文章而引發的真實感想。
㈧ 《數學在哪裡》讀後感400字
語言就彷彿一座橋梁,教育科學就是通過這座橋梁變成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能力的。」「教師的語言,是感化學生心靈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藝術,首先是靈犀相通的說話藝術。」教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從其說話藝術上體現出來的。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認真地揣摩自己的語言,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訓練自己的語言。語言有有聲和無聲之分,我要說的是有聲語言,即教師將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從無聲化為有聲的語言進行施教的魅力。
第一,數學教師的語言要准。
教師的語言要科學、准確。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平年2月只有28天,閏年2月有29天」這句話如果說成「平年2月有28天,閏年2月有29天」就不科學了。還有諸如「26這個數字」這樣的話也不科學,因為在阿拉伯數字中只有0——9這10個數字,26是一個數而不是一個數字。數學是一門科學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不能犯科學性的錯誤。
第二,數學教師的語言要精。
能用一句話說的,就不用兩句話去說。必要時,當學生有積極主動地學習行為和發言慾望時,你甚至可以不說話,要學會「不為」,先做一個旁觀者,在旁邊觀察,伺機引導。「此時無聲勝有聲」,教育過程中應該多留給學生一些寧靜與沉思的時間。一個好老師,不應該是一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口若懸河,鋒芒畢露的形象,而應該是一個懂得適當地「藏巧」,會激發學生潛能的智者,應該學會等待。教育是一門藝術,在適當的時候教師可以表現得低調一點,弱勢一點,因為這樣做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機會,提供更多的獨立思考的機會,提供更多的涵泳的時間。
第三,數學教師的語言要傳情。
教師的語言應該象催化劑一樣,深入學生的性格特徵和情感、知識基礎之中,與其匯合,發生反應,從而啟發學生的心智,振奮學生的神經,促其深入思考,這樣的語言對學生才有吸引力,才能開啟學生思維。
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盡相同。當學生的回答有失偏頗的時候,以往大多數老師便以「錯了,請坐!」「不對!誰再來?」這些單一的語言來否定學生的回答,並期盼其他學生的正確回答。而現在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老師們善於運用自己巧妙、機智的語言來糾正、鼓勵學生的回答,注意情緒導向,做到引而不發。
第四,數學教師的語言要激趣。
如果你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那麼就會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你的語言親切,飽含思想與感情,與學生的智慧和心靈進行活生生的交流,學生就會信服你,跟隨你,這樣就會形成良好的互動。
師生之間需要一種心犀相通的交流,需要對話。「對話」不是「對答」。「對話」的實質是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心理與社會的相互作用,是在學習過程中,師生腦海里固有的知識、經歷、觀念、信息與文本的碰撞,是師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和升華,它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流與美好生命的共享,具有生成新思維、新思想的特質。對話的質量表現為:或者增長見聞,或者增強技能,或者提高認識,或者升華精神。
總之,作為教師應該樹立一種信念:用一生的時間去打造自己,錘煉教育教學語言,立志成為一個講究審美與教育藝術的教育家。讓我們把文化、思想和對學生的愛與責任的理想、信念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教育教學語言,因為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武器、工具,是用來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