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學基數是什麼
基數
cardinal number
集合論中刻畫任意集合所含元素數量多少的一個概念。又稱勢。兩個能夠建立元素間一一對應的集合稱為互相對等集合。例如3個人的集合和3匹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 一對應,是兩個對等的集合。根據對等這種關系對集合進行分類,凡是互相對等的集合就劃入同一類。這樣,每一個集合都被劃入了某一類 。任意一個集合A所屬的類就稱為集合A的基數,記作(或|A|,或cardA)。這樣,當A 與B同屬一個類時,A與B 就有相同的基數,即。而當 A與B不同屬一個類時,它們的基數也不同。即。 如果把單元素集的基數記作1,兩個元素的集合的基數記作2,等等,則任一個有限集的基數就與通常意義下的自然數一致 。空集�的基數也記作σ 。於是有限集的基數也就是傳統概念下的「個數」。但是,對於無窮集,傳統概念沒有個數,而按基數概念,無窮集也有基數,例如,任一可數集與自然數集N有相同的基數,即所有可數集是等基數集。不但如此,還可以證明實數集R與可數集的基數不同,即。所以集合的基數是個數概念的推廣。基數可以比較大小。假設A,B的基數分別是a,β,即=a,=β,如果A與B的某個子集對等,就稱 A 的基數不大於B的基數,記作a≤β,或β≥a。如果 a≤ β,但a≠β( 即A與B不對等 ),就稱A的基數小於B的基數,記作a<β,或β>a。基數可以進行運算 。設=a ,=β,且 A∩B=,則規定為a 與β之和記作=a +β。設=a,=β,A×B為 A與B的積集,規定為 a 與β的積,記作=a·β。
㈡ 在數學上什麼是基數
在數學上,基數指集合論中刻畫任意集合所含元素數量多少的一個概念。兩個能夠建立元素間,對應的集合稱為互相對等集合。
基數可以比較大小。假設A,B的基數分別是a,β,即|A|=a,|B|=β,如果A與B的某個子集對等,就稱 A 的基數不大於B的基數,記作a≤β,或β≥a。如果 a≤ β,但a≠β( 即A與B不對等 ),就稱A的基數小於B的基數,記作a<β,或β>a。在承認策梅羅(Zermelo)選擇公理的情況下,可以證明基數的三岐性定理——任何兩個集合的基數都可以比較大小,即不存在集合A和B,使得A不能與B的任何子集對等,B也不能與A的任何子集對等。 基數可以進行運算 。設|A|=a ,|A|=β,且 A∩B是空集,則規定為a 與β之和記作=a +β。設|A|=a,|B|=β,A×B為 A與B的積集,規定為 a 與β的積,記作=a·β。
㈢ 數學中什麼是基數和序數
我為大家整理了有關基數和序數的知識點,大家跟隨我學習一下吧。
基數在數學上,是集合論中刻畫任意集合大小的一個概念。兩個能夠建立元素間一一對應的集合稱為互相對等集合。例如:3個人的集合和3匹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對應,是兩個對等的集合。
集合論基本概念之一,是日常使用的第一、第二等表示次序的數的推廣。序數概念是建立在良序集概念之上的,而良序集又是偏序集、全序集的特殊情形。序數原來被定義為良序集的序型,而良序集A的序型憑,作為從A的元素的屬性中抽象出來的結果,是所有與A序同構的一切良序集的共同特徵。
自然數有兩重意義,一是表示數量的意義,即被數的物體有「多少個」。這種用法表示數量的自然數稱為基數。例如,有48個同學做操。這個「48」就是基數,它表示做操學生的人數。自然數的另一種意義是表示次序的意義,即最後被數到的物體是排列中的「第幾個」。這種用來表示物體次序的自然數,稱為序數。例如,48個同學做操時,如果按照從高到矮的次序排列成一行,進行報數:1,2,3……48。這里的「1」、「2」、「3」……「48」就是序數,它們表示學生的身高在全班中的位置。
以上是我整理的數學中基數和序數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