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00多年前,瑞士數學家就開始用什麼表示除
在300多年旁枯以前,
瑞茄李士數學運納洞家拉哈寫了一本數學論著里最先提到了除號,「用一根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來,表示分成幾份的意思。」
❷ 1659年瑞士數學家是誰發明了《代數》這本書呢
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發明了「÷」。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代數一詞悔拿慧起源於阿拉伯語單字「al-jabr」,其出自 al-Kitāb al-muḫtaṣar fī ḥisāb al-ğabr wa-l-muqābala這本書的書名上,意指移項和合並同類項之計算的摘要,其為波斯回教數學家花拉子米於820年所著。Al-Jabr此詞的意思為「重聚」。
傳統上,希臘數學家丟番圖被認為是「代數之父」,的成果到今日都還有用途,且他更給出了敏告一個解答二次方碧答程的一詳盡說明。
❸ 除號的來歷
四則運算的種種符者老戚號是從15世紀才開始逐漸使用的。公元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加號「+」、減號「-」。他把一條橫線含神與一條豎線合並在一起來表示首陵合並(增加)的意思,而從加號「+」中去掉一豎,就表示拿去(減少)的意思。
乘號「×」是在17世紀由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是一種特殊的加法,歐德萊把加號斜過來寫以表示乘。
除號「÷」是在17世紀由瑞士人拉恩創造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
❹ 數學乘號的由來
乘號的由來
人類很早就掌握了乘法運算。在我國,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已出現了「九九」乘法表,在西方也出現了格子乘法。
1540年,德國數學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語乘法「multiplicntio」一詞的第一個字母。
1631年英國數學家W·奧特雷德提出用「×」表示相乘,但是由於「×」號易與拉丁文「x」相混,17世紀末,德國戚培螞數學家萊布尼茨提出改用「·」表示相乘。
在我國,這兩種符號都採用,數字的乘法用「×」,而數字和字母相乘,或字母之間相乘則用「·」或者省略不寫。
高埋數學符號的由來
數學符號是人們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發明的。採用數學符號不僅為了省事、簡化,更重要的是,符號是正確地表述概念,說明方法和建立定理必不可少的。
法國數學家韋達是第一個將符號引入數學的人。韋達的代數著作《分析術新論》是一部最早的符號代數著作。現在的數學符號體系主要採用的是笛卡兒使用的符號。
那麼,你想知道數學符號的由來嗎?請看:
運算符號:+、-、×、÷
加、減、乘、除等數學符號都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到了17世紀,才得以廣泛使用。
「+」號,開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的字頭p。在法國,使用了相當於英語「and」(和)的`詞「et」。隨著歐中察洲商業的繁榮,寫et也嫌慢了,為了加快速度,把兩個字母連平著寫,因此,et慢慢地變成了「+」。
「-」號也同樣,使用英文monus(減)的字頭m,也是為了便於速寫,逐漸變成了「-」。
「×」號表示相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1618年提出來的。「×」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種方法,所以的「+」號斜過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與字母「ⅹ「容易混淆,提倡用「?」表示相乘。後來,「×」與「?」都表示相乘。
「÷」號表示相除,也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提出的,他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橫線」表示除法,如a/b表示b除a。後來有人把這兩個符號合二為一,就得到「÷」。把÷正式作為除法的運算符號是瑞士數學家拉恩,一條橫線將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界的意思。
❺ 瑞士數學家拉恩的故事
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創除號「÷」。他用一條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平均分。
❻ 除號的來歷
除號,是個數學符號,是一個由一根短橫線和橫線兩側的兩點構成的符號,其主要用來表示數學中的除法運算。除號可運用到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多領域。現今之除號「÷」稱為雷恩記號(Rahn's notation),是瑞士人J.H.雷恩於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數書中引用為除號。至 1668年,他這本書之英譯版面世,這記號亦得以流行 ,沿用至今。 此外,萊布尼茲於他的一篇論文《組合的藝術》(Dissertatio de Arte Combinatoria)內首以冒號「 :」表示除,後亦漸通用, 至今仍採用。
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於其出版的《整數算派神術》(Arithmetica Integra) 中以一個或一對括弧作除號(Sign for division),如以 8)24或8)24(表示24÷8;奧特雷德則以a)b(c來表示b÷a=c;J.馬洪(1701年)則以D)A+B-C表示(A+B-C)÷D。至1545年, 施蒂費爾又改以大寫德文字母D表示除(Division),其後塵襲虧,斯蒂文亦採用了這符號,而戈里馬德(1751年)則以反寫字母表示除,如12 4=3及a2b2a2。另外,昆尼亞於1790年出版的《數學原理》中,以平放的 小寫字母表示除。
拓展內容:如何輸入除號
1.在Word中點擊「插入」→「特殊符號」→「數學符號」,然後選擇「÷」即可輸入除號。
2.順次點擊「視圖」→「工具欄」→「符號欄」,然後選擇「÷」即可。
3.打開任意一種輸入法,右鍵點擊「軟鍵盤」圖標,選擇「數字元號」,選擇「 ÷ 」即可。
4.在智能ABC輸入法下,按「V+數字鍵1」,在出現的選擇框中選擇「÷」即可。
5.在Word中依次點擊「插入」→「符號」,在「字體(F)」下拉列表中選擇「Symbol」,然後在第六行第九列選擇即可插入「 ÷ 」。
6.切換到智能ABC或者是全拼。 開啟輸入法小鍵盤。 在小禪模鍵盤上點右鍵,轉換到數學符號狀態。就可以找到「 ÷ 」。
7.在英語輸入狀態「按著『Alt『鍵」再按數字小鍵盤的」247「然後放開「Alt「鍵就有"÷"除號。(同樣方法可按215可得"×"乘號)
8.在搜狗輸入法的狀態時,輸入「ch」,就可以看到「÷」除號。(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找到「×」乘號)
9.選擇這個輸入法,前中括弧鍵
❼ 十,一,x,÷的來歷,是誰創建的,是怎樣發明的。
運算符號:+、-、×、÷
加、減、乘、除等數學符號都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到了17世紀,才簡答得以此咐拍廣泛使用。
「+」號,開始使用的是英文plus的字頭p。在法國,使用了相當於英語「and」(和)的詞「森羨et」。隨著歐洲商業的繁榮,寫et也嫌慢了,為了加快速度,把兩個字母連平著寫,因此,et慢慢地變成了「+」。
「-」號也同樣,使用英文monus(減)的字頭m,也是為了便於速寫,逐漸變成了「-」。
「×」號表示相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1618年提出來的。「×」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種方法,所以的「+」號斜過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與字母「ⅹ「容易混淆,提倡用「?」表示相乘。後來,「×」與「?」都表示相乘。
「÷」號表示相除,也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提出的,他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橫線」表示除法,如a/b表示b除a。後來有人把這兩個符號合二為一,就得到「÷」。把÷正式作為除法的運算符號是瑞士數學家拉恩,一條橫線將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