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如何設計小學數學教學問題

如何設計小學數學教學問題

發布時間:2023-05-22 11:28:41

『壹』 如何寫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數學教學設計指教師綜合運用各種知鬧段識和技能,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學生的實際,設計體現一定理念的教學,包括掌握和運用課程標准,理解和選擇設計理念,分析和調整教材,了解學生,制定教學計劃,編寫教案。 具體包括以下過程:確立目標,分析內容,了解學生,設計活動,評價結果。
(1)確立目標包括遠期目標,近期目標,過程性目標。
(2)分析內容的目的在於明確學習主沒辯題屬於哪一類目標,它所包含的數學知識、方法有哪些;學生需要具備的數學知識前提是什麼;學習素材與教學目標的聯系是什麼;評價項目可以考查哪些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等。
(3)對學生的了解應關注他們是否具備將要進行的數學教學活動所需要的知識與方法,還要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特徵、對數學的價值取向、學生之間在數學活動方面的群體差異等,這些都是設計合理數學教學的基本前提。
(4)設計活動。學生是數學枯彎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要設計有利於學生 「觀察、試驗、探索、猜想、推理與交流」的活動。(5)結果評價既有形成性評價——其目的在於改進教學,也包含總結性評價——目的是檢查教學是否達到了設計的目標。
對以上內容的研究是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的基本任務,如何運用這些內容和方法來解決教學問題就是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的實施過程。一般地,進行高中數學教學設計首先要對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學習者、學習目標等幾個要素進行分析。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5gHbV1_jMQSY8-Wj4k4rMQ

?pwd=2yjs提取碼: 2yjs

『貳』 小學數學如何教學有哪些好建議

如何更好教好小學數學是每個小學數學老師都追求的目標,關於小學數學教學,你有什麼好的 方法 可以分享呢?本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建議,歡迎閱讀!

小學數學教學建議一:教學准備與設計

第1條教學目標的擬訂須建立在認真學習《課程標准》、仔細研讀教材、作業本和全面分析學情的基礎上,要通盤考慮總體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要善於把課時目標合理地分解為環節目標。

第2條課時教學目標的擬訂要關注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知識技能目標的描述要明確、清晰、可檢測。過程性目標要關注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落實,著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可以從學生的學習任務為視角進行敘述,也可以從教師的教學任務為視角進行敘述。注意三維目標的滲透與融合。

第3條要充分依據教材提供的材料設計教學,因為教材是體現課程標准及教學理論的規 範文 本,其中凝聚著教學 經驗 ,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

第4條教材研瀆要關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結構,理清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及在各學段、各冊的分布情況,並以此為背景研讀課時教學內容,合理劃分課時。

第5條研讀課時教學內容時,教師應熟做每一道例題和習題,深入分析例題和習題蘊涵的知識點,關注例題與習題的匹配與關聯,分清習題的層次。在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同時,要充分考慮知識的形成線索和學生學習的認知線索,在此基礎上通過補充、修改、調換、刪減等方式完善教材資源。

第6條要拓寬教材研讀的視角,除了參考教學用書以外,倡導參閱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條科學的學情分析是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學情分析包括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 學習態度 、習慣與能力,生活經驗和學習環境等要素。對任教班級的整體水平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適時進行分層教學。

第8條平時作業、學生訪談、課前測試和教師經驗等都是學情分析的基本方法與途徑。

第9條教學環節的構建和情境的創設都須注重數學問題的設計。事實上,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一般由若干個教學環節組成,但環節不宜過多。每一個教學環節通常都蘊含著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的有效設計是推進課堂教學進程的關鍵。

第10條問題的設計要關注思考性和挑戰性,有利於課堂生成,有利於展現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同時要預設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充分估計學生可能碰到的困難,思考應如何根據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預設教學指導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建議二:教學組織與實施

第11條課堂組織是指教師依據教學設計,引領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互動過程。課堂組織的內容主要包括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

第12條課堂實施要注意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切人重點要快,盡可能在前20分鍾完成教學的主要任務,倡導先試後講。

第13條課堂調節要注意動靜搭配,數學學習要以學生獨立思考為主,教師可適當通過師生對話,選擇合適的問題和時機,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後四人小組合作。一節課合作學習的次數不宜過多。

第14條教師的教學用語和數學語言要精練、規范,要適時進行解題方法和思路的提煉與 總結 ,關注學生的數學表達,逐步讓學生養成有根有據的說理習慣。

第15條在課堂中要善於觀察學生,關注師生問的有效互動。對哪些學生該提怎樣的問題,學生會回答到怎樣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數,從而起到啟發、引領作用。

第16條要根據教學反饋信息合理調控或調整教學目標及進程。要善於篩選和有效利用課堂生成資源,尤其重視典型錯誤資源的捕捉與利用。

第17條要重視教學重點與難點部分的板書設計,錄音、投影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媒體的選擇與運用要簡易、有效,相互補充,發揮各自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學建議三:作業設計與輔導

第18條作業可分為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要合理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注重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和層次性,以求實效性。作業設計的要求是“緊扣目標、促進思維、形式多樣、分層要求”。提倡探究性、開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創意的作業設計。

第19條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具有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功能,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練習時間,可以將練習穿插在新知學習過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練習的時間。

第20條布置的課外作業要適量,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教師要先做一遍。除書面作業以外,可根據需要布置調查、游戲、設計製作、數學 日記 等實踐性作業,並根據不同作業樣式給定不同的時間要求。

第2l條教師要規范學生的作業格式,在學生做作業時,教師要進行巡視,及時進行指導,尤其要關注學困生的作業情況。

第22條要發揮作業的診斷功能,布置的作業要及時批改和反饋.對於作業中的錯誤要督促學生及時訂正。面批是一種有效的批改方式,對學困生應堅持多些面批。在批改作業時要重視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對於典型錯誤,要有意識地摘錄並歸類整理,分析原因,以改進教學。

第23條要發揮作業的激勵功能,除了運用一些約定俗成的符號進行批改外,能通過合適的批語來達到提醒、幫助和激勵學生的目的。

第24條個別輔導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教師工作的一部分。個別輔導的內容包括學習診斷、學習矯正、心理輔導等。個別輔導時,要引導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發揮同伴作用,但不能讓“小老師”過多代替教師進行輔導。

第25條在對學困生進行個別輔導前,教師要查閱、分析他們的平時作業、單元形成性測試等情況,找到問題症結所在。以對症指導。在個別輔導時,要多讓學生發表想法。要做到:熱情鼓勵,幫助樹立信心和決心;細致指導,既補知識能力的缺漏,也重視學習習慣和 學習方法 的培養;降低起點、放緩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條對學有餘力、有個性特長的學生,教師應為他們制訂合適的指導方案,拓展他們的學習 渠道 ,如開展豐富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等。

小學數學教學建議四:命題與學業檢測

第27條紙筆檢測作為學業檢測的主要手段,目的在於診斷和反饋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情況,以改進教學。教師在編制試卷前,應根據《課程標准》要求和教材內容確定檢測范圍,理清知識點,及相關知識點的目標要求,形成試卷編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條編制的試卷要有效度、信度與區分度。試題的難易要適度,敘述要明確,語言要規范,防止產生歧義,杜絕偏題、怪題。

第29條檢測結果要及時反饋,通常以等級制呈現給學生。根據需要,也可以向家長反饋,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第30條要重視試卷講評。講評前,教師要認真分析試卷中所反映的問題,要對問題進行梳理和歸類;講評時。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多角度展示解題思路,切忌就題論題,以提高試卷講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附: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創設情境的方法

1.藉助 故事 創設問題情景。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心靈。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於學生發現問題,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驗證來創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認識沖突,使學生處於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老師提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的條件,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猜想與驗證中得到促進和發展。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是這樣導課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同學們,一般的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麼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望油然而生。這時老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引導他們進入新課。

同時,教師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 辯論 。教師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並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而學習知識後又將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們的數學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的問題情景也要從實際出發,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應用題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通過社會調查,收集、整理數據,提出數學問題。課堂上學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素材提出問題並加以解決,學得很有興趣,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4.利用問題創設問題情景。

好奇心和自我表現欲是學習的內部動機,小學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現欲特別強烈。因此,有意識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能激發和迎合他們的好奇心理和表現欲,為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氛圍。

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一開始就讓學生計算下面四個圖形的面積:①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②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邊形。③半徑是2厘米的圓。④半徑是3厘米的圓。在計算出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後,學生提出了下面的問題:圓的面積計算還沒有學過,該怎樣辦呢?圓的面積大小到底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系?我們能否用割補法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那樣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這樣,情景由教師創設,問題由學生提出,方法由學生去研究,課堂呈現出濃厚的探究氛圍。

5.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努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這是義務 教育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編寫意圖之一,游戲中創設問題情景正是落實編寫意圖。

在課堂上,教師要當好"導演"和"教練",誘發學生"入境",使學生產生"入境始入親"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若能善於結合教學實際,巧妙地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產生好奇,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協調地參與到教師所設定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規律的揭示、形成過程,必將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6.通過設立疑點創設問題情景。

現代教學論認為,激疑是教學的重要策略。教師要善於激疑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會導致創造意識的萌發。因此,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適當設置疑點,創設教學的最佳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如教學《乘法分配律》這一節的開始,設置了這樣的懸念:列出如下一組算式後,我很快地說出了它們的得數。①9999×9+9999=?②127×36+127+63×127=?③(100+8)×125=?④98×35=?

當學生聽老師說出得數後,感到驚奇不已,這是我趁機導入新課:學習了這節課之後你就會知道老師是怎樣很快算出得數的。這樣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學習興趣特別濃厚,急於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別迫切。讓每個學生都處於驚奇、探索和發現的學習過程中,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

7. 編擬童化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級 兒童 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創設問題情境,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共鳴,且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掌握新的學習內容。

例如,人教版低年級新教材中許多主題圖,都可以編成童化故事,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故事情境中,產生問題意識。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比大小”時,可以編個“猴子比聰明”的童化故事。一天猴媽媽給兩個猴孩子帶來一些禮物,先讓猴孩子猜帶來的是什麼禮物?多媒體展示帶來的梨、桃、香蕉。

猴媽媽接著說:咱們分別數一件帶來的禮物,並用數字表示,看誰數得對,數字表示得正確,誰就是聰明的猴子,也請咱們班的同學們評判一下,看誰做得又對又快。多媒體展示猴子們是如何數的,用什麼數字表示。猴媽媽接著問:我們有幾只呢?都數成了兩只,誰也沒有數對。這時教師及時問同學們,他們為什麼沒有數對呢?請同學們幫幫猴子們。猴媽媽又問,我們每隻猴吃1個梨、1個桃、1根香蕉夠不夠?誰能動腦筋想出來誰就最聰明。同時教師鼓勵引導同學們都來幫猴子們想一想。多媒體展示3隻猴對3個桃子,3隻猴對2根香蕉,3隻猴對4個梨的圖。從而觀察比較出3等於3,3大於2,3小於4。

在猴子比聰明的過程中,通過猴媽媽提出的問題,猴子們的比一比,同學們的評判參與、幫助參與等,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置身於創設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探求問題的解決。

8. 利用生動有趣的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喜歡做游戲。利用游戲創設問題情境,有助於把探求新知和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到的情感結合起來,啟發吸引學生喜歡學、樂於學,使學生在愉悅中盡情地學習。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級上冊“5的乘法口訣”教學的過程中,在鞏固記憶5的乘法口訣時,可採用多形式對口令游戲,且師生共同打手勢判斷對否的方法,說5的乘法口訣。

練習時,可以使用不同的組合形式進行對口令。如師生對口令,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全體(或部分學生)說得數,然後讓學生全體(或部分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說得數。也可採用男、女生互對,同桌互對,小組互對等。對口令的過程中,師生要評判對口令是否正確。這樣做,教師與學生的活動溶為一體,生生交流、師生交流與學生的全體參與相結合,使學生在多形式的互動中,訓練了思維,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且根據所學的知識迅速准確地回答問題的能力。

9.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創設問題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會使學生的手腦達到有機結合,學生的思維將會更加活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會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拿出課前准備好的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紙盒,沿棱剪開,再展開,讓學生數一數各有幾個面?量一量每個面的大小有什麼關系?每個面的長和寬與原來的長、寬、高有什麼關系?想一想表面積如何算?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在操作活動中得到解決。

又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一節練習課,出示這樣一道題:有2個長方形木框,長都是4厘米,寬都是2厘米,拼成一個圖形,求它的周長。大家可以用實物操作一下,把周長指給同位看,再算一算。這樣的操作會牢牢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課堂氣氛輕松熱烈,學生得到的結論既准確又全面。

10.設置懸念創設問題情境

“懸念”是指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求知慾強,好奇心切等特點,創設具有科學性、新穎性,足以引起學生探索活動的各種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懸念”在這里就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誘因。

在課堂中故設懸念這一情境,定會把學生引入到一種新的思維境界之中,利於引發每個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學“分數化成小數,即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徵”時。首先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裡面是有秘密的,老師已掌握這個秘密,不信你們可以出一些分數來考考老師,老師能很快地判斷出每個分數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數,並請學生用計算器進行驗證,使學生明白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確是有秘密的。從而產生有什麼秘密的問題“懸念”,來創設出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迫切感。

又如:在教學“能被2、5整除數的特徵”一課,教師布設了讓學生隨便說一個多位數,師不計算就能判斷這個數能否被2整除,當學生對老師的這一快速判斷持有疑問,利用計算機驗證又准確無誤時,定會被老師的敏捷反應充滿欽佩,定會沉入到一種思考當中,為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徵研究奠定思維基礎。

11.巧設室外活動創設問題情境

巧設數學課堂的室外活動情境,易於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化”的本質內涵,利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正反比例應用”一課時,我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請3名同學分別組織全班其餘24名同學進行隊列訓練(不能重復),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發現,每行站的人數和行數成反比例關系,並利用這一關系快速解答了老師指令下的隊行每行人數。

緊接著老師又指著旗桿說:“若學校想要更換新的旗桿,你能幫助算一算旗桿應有多長嗎?”“以小組為單位先研究方案,在確立實施的方式方法。”學生很快利用桿高和影長成正比例這一知識設計出方案。

這種室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把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情境之中,與只讓學生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說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擬的。

12.利用新舊知識連接點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雲“溫故而知新。”我們在新舊知識密切聯系的關鍵處,創設情境,製造沖突,學生自然會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來聯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可創設這樣的情境:“過去我們運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請同學們試試。”

『叄』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一、注重現實生活情境,提取有效數學信息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發問總是以積極思考為前提的,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不斷提高獲取數學信息的能力,進而解決數學問題。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讓他們學會觀察情境圖,提取數學信息尤為重要。
一年級多學一些圖畫情境題,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身臨其境地進入角色,進而理解題意,但是我們不能只停留於此,也不能過分留戀,應注意引導學生會讀圖,讀懂圖,然後再去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解決問題。
二、合理運用圖表文字,提取有效數學信息
《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是新課程的一個特色,新課程對這一領域的安排已經從純文字標准格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呈現方式除了文字的、還有情景性的、拓寬了問題的結構空間。題目不一定是結構良好的,情景可能是復雜的,數據需要取捨,學生對有效數學信息材料的提取顯得尤為重要。以前應用題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圖形法、分析法、綜合法、假設法、推理法等,我覺得仍需繼承,仍有其價值所在,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各種方法是相互滲透的,相輔相成的。
只要學生學會了從真正意義上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會了如何利用各種手段(圖、表、文字、實物等)收集和處理問題中隱含的信息,學會了如何從問題中發現隱含的數量關系,學會了如何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學會了分析信息與信息之間,信息與問題之間的關系,也就學會了舉一反三,獲得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四則運算意義,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新課程改革將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數與運算學習的自然組成部分,數的認識和運算內容的引入與展開,都力求來源於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接觸數學起就建立起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天然聯系,發展學生根據實際情景和運算意義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一年級教學的「加減混合計算式題」時,通過創設接近學生生活的「公共汽車上的上、下乘客」現象來導入,學生學起來就不覺得計算乏味,由於情景接近學生生活實際,通俗易懂,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運算順序掌握的也較好。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取有效數學信息,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通過溝通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不僅有助於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還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肆』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步驟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學設計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
2.小組學習,自主探索
解決問題是學習的目標,學生要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學習。
3.協作交流,釋疑解難
交流的過程促進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增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團結、協調、合群共事的群體協作精神。為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4.匯報成果,解決問題
學生在小組內探索、交流、達成共識後,由各組組長匯報學習的成果。學生的回答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師可提出適當的建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5.課外延伸,實踐運用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任務。所以課後要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地運用。

『伍』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技巧

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技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技巧

開放 教學 方法 ,引導自主學習

學習方式體現自主性,教學空間體現開放性。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開放教學方法,以生活化的教學形式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掌握、運用數學知識。

學生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存在的,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引導他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 經驗 和社會生活經驗,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和探究,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是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教師應進一步拓寬思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把活動的空間延伸到校外、課外……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數學知識。

重視課外拓展,實施全面評價

《 課程標准 》指出:「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應用意識……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應貫穿整個數學課程之中。」所以,一方面,在開展課堂教學的同時,我們還應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通過這一過程來鞏固其課堂學習效果——使他們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應用、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能力也得到相應發展。另一方面,我們要改變以往數學學習評價中只重書本知識學習、只重課堂學習的做法,把學生參與課外拓展學習的情況納入學習評價,確保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我們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其目的也就是深入貫徹《課程標准》的上述要求,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盡量豐富其現實經驗,讓他們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只有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走向生活,才能實現「知」與「行」的和諧統一,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2數學教學技巧

加強數學實踐活動,實現生活化教學

1.設計數學游戲。數學游戲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如數學 謎語 、數學診所、數學擂台、數學接力、數學迷宮等。數學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生在游戲中動手、動腦、動口,開心地合作,積極地思索,既激發了學習熱情,又學習了知識,理解了概念,訓練了技能,開發了智力,培養了創新意識,全面綜合地發展了學生的能力素質。

2.注重數學實踐。「實踐是知識的源泉」,數學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動手摸一摸、試一試、做一做,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感性材料,而且鍛煉了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如讓學生了解附近工廠近幾年的發展情況,製成統計圖表,並分析調查結果;製作圓柱與圓錐硬紙模型,加深對圓柱與圓錐的認識;測算各家客廳面積與鋪地磚塊數,進一步認識長、正方形面積與比例知識等等。

學以致用,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

例如,在講授「利息」的知識點後,筆者安排了這樣的課外作業「自己做一次小小會計員」,讓學生去銀行了解現在的利率,然後讓他們把積攢的零用錢存起來,怎樣存最合算?這樣的作業學生極有興趣。在這一系列的調查、分析、計算、反復比較的實踐中,學生對利率、利息這一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而且此次活動.還可以是對學生不亂花錢的思想 教育 ,實現教知識和育人的統一。這樣聯系實際的教學,將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返回到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內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求知的心理願望,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同時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

創新教育要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問題情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能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新知的慾望,引導他們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從而促進創新性思維的發揮。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時,設計一個有趣的問題,誰能在5、50、500後填上適當的單位,並用等號將它們連接起來?學生為之感到新奇,議論紛紛。有的說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說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時教師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單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來,於是學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對於這幾數之間是否相等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小數的性質」,這樣的情境創設,形成懸念,培養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3數學教學技巧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孩子各種創造力,求知慾的原動力,只要孩子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就會無止境地去追求、去實踐、去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求知願望強烈,數學素質會得到較快發展。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從轉變學生的 學習態度 、學習情感人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只能來源於自身的學習活動。打破上述僵局,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他們自主發展,是培養學生具備各方面能力的需要。現實中,對學習有厭倦的學生.往往對體育活動、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興趣濃厚.我們應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把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的動機與學習數學聯系起來,去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教學將會事半功倍。

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相融合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是它被應用於其中的活動背景和 文化 的產物,學習就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建構新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去貼近學生生活,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使課堂充滿生活氣息。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知識。

創設生活畫面情境。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來源於生活實際,但生動的內容被列入教材後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創造性地再把教材還原於現實生活,將數學教學與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畫面」,就可幫助學生學好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大家有信心學好它嗎?」又如,認識幾分之一時,我們創設一個分蘋果的情境,這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思考,讓學生對幾分之一有了清晰的認識。

4數學教學技巧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生活化

1.教學方法生活化。從教學方法看,教師要堅持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他們自己發現和掌握有關規律。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所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實際問題還是理論問題都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並編擬成科學的探究程序,使學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思路。為發掘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敢於質疑,自覺地進行求異 思維訓練 。例如教學「簡單的條形統計圖」時,我設計這樣一道題:哪一張統計圖是銷售 游泳 衣的?哪一張統計圖是銷售羊毛衫的?學生可以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游泳衣的銷售高峰在第二季度:夏天;羊毛衫的銷售高峰在第四季度:入冬。迅速得出哪一張是銷售羊毛衫的,哪一張是銷售游泳衣的。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題的依託,思考方法,促進了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展。

2.教學手段生活化。從教學手段看,教師要重視觀察和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中,經歷觀察、實驗、猜想、推理、證明等活動,發現數學知識的特徵及其與其他知識的關系。另外,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合理、恰當地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現代氣息,使他們感受到現代科技成果對教學的促進作用。

立足生活需要,確定教學目標

《 課程標准 》指出,小學數學教學的總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圍繞這一總目標,根據學科和學生生活實際,制定出具體的、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目標。

例如,「24時計時法」跟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掌握這一內容,能幫助學生珍惜時間,科學地安排時間,進而使他們從中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我把這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使學生了解24時計時法,掌握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換算方法;使學生在探索、認識24時計時法的過程中,體會這一方法在自身日常生活里的應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引導他們愛惜時間;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意識,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技巧相關 文章 :

★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模板

★ 小學數學教案《認識角》教學設計

★ 小學數學如何有效地進行應用題教學設計

★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方法大全

★ 2020小學數學學習方法有哪些?

★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轉型方法

★ 小學數學圖形剪紙教案

★ 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心得3篇

★ 數學教學設計讀書心得

『陸』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一、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教
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預先設定的可能達到的結果。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
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例如,同樣的「確定位置」一課,由於兩位教師確定了不同的
教學目標,因而形成了兩種不同水平的教學設計。一
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基於這一目標,教師給每
個學生發了一張寫有第幾列、第幾行的卡片,讓學生手拿卡片到前邊站好,然後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應的位置。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匯報是怎樣找到位置
的,最後達成了教學目標。從這節課的目標確定與教學過程設計來看,認知性教學目標是主體,盡管教學設計質朴,也考慮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但卻
造成了學生的單一認知發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體驗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另
一位教師對「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使學生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
確定物體的位置;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自主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並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在該目標的指導
下,教師首先讓學生嘗試用最簡捷的數學方法描述班級中一名同學的位置,然後把同學們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類比較,在此基礎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
特點──都是用「第3組、第2個」描述這位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的。此時教師指出,其實這名同學的位置還可以用(3,2)來表示,這種方法在數學中就叫「數對」。在師生共同研究了「數對」的讀寫方法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游戲活動──教師用手指一個學生,請這個學生用「數對」說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學生判斷正誤;教師說「數對」,請坐在相應位置的學生起立,其
他學生用手勢判斷對錯。最後教師還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砸蛋游戲,把代表每個學生位置的「數對」輸入電腦,同學們隨機叫停,這位幸運的同學就到前邊,在正確用
「數對」說出想砸的金蛋或銀蛋在方格紙上的位置後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後,電腦上會出現一句祝福的話。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不但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對」確定
物體位置的簡捷性、唯一性,同時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系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享受了成功,體驗了快樂。通
過對以上兩個教學設計的對比,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要確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就必須正確地處理好課程標准、教材和學生水平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關注認知、情感與
動作技能等目標的不同層次。布盧姆以學習者的外顯行為作為目標分類的基點,以行為的復雜程度作為劃分目標的依據,提出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的六級分類──知
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克拉斯沃爾等人於1964年提出了情感
教學目標分類,並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將其分為五級:接受、注意,反應,價值化,價值觀的組織,價值或價值系統的性格化。辛普森將動作技能依次分為知覺、定
向、在指導下做出反應、機械化動作、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標分類為我們確定教學目標提供了基本依據,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要
對這三個目標領域統籌加以考慮,並把較高水平的目標當做影響內容的主題和根本目的來看待,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二、合理分析與組織教學要素(一) 分析學生情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必須進行學情分析,應著重分析學習者的起始能力、已經形成的背景知識和技能及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1.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加
涅對學習結果的分類及其關於學習條件的思想,為學習者起始能力的診斷提供了理論基礎及診斷的基本思路。加涅將學習的結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認知策略、言語信
息、動作技能及態度五類。根據智慧技能學習的不同復雜程度,他又在該范疇中分出若干個亞類,即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解決問題)。辨別是概念學習的
基礎,概念是規則學習的基礎,運用若干個簡單的規則是解決問題獲得高級規則的基礎。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學生需要通過實驗,自己總結與概括三角形的面
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內容屬於規則學習的范疇,而規則學習的前提條件是獲得運用有關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這個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積」「等於」「底」「高」「乘」「除」七個概念,如果這七個概念中的任何一個概念沒有掌握,規則學習都將無法進行。同時,
學生必須掌握「剪」「拼」「轉化」等策略,否則將不能自主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因此,准確地診斷學習者的起始能力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基本前
提。2.學習者背景知識的分析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總要與背景知識發生聯系,以有關知識──包括正規和非正規學習獲得的知識來理解知識,重構新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背景知識的分析,不僅包括對學生已具備的有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舊知識的分析,還包括對不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背景知識的分析。一位教師根據學生背景知識的不同,對「質數與合數」一課做了三種不同的教學設計。設計一: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根據農村中心校學生已經掌握了自然數、分類、奇數、偶數、約數等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16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2~16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分成兩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概括這兩類數的特徵,進而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下,師生共同概括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設計二:在校際交流活動中,根據縣實驗小學學生已經掌握的背景知識,首先讓學生把班級同學的學號數──1~59根據奇數與偶數進行分類。接著讓學生找出1~59各數的所有約數,並根據約數個數的特徵把這些數進行分類(應該分成三類)。在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獨立嘗試概括、討論交流、匯報辯論,揭示出質數、合數的概念,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設
計三:在「省優秀教師教學成果匯報會」上,根據班級學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渠道已經知道了質數、合數的概念(盡管學生知道概念,但並沒有真
正理解概念),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理解質數、合數的概念,在師生的共同辨析爭論下,使全體學生真正理解質數、合數的內涵與外延。通過對「質數與合數」一課三種不同教學設計的分析,我們認識到,正確地分析學習者的背景知識,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3.學習者是怎樣進行思維的埃
德·拉賓諾威克茲在《思維·學習·教學》一書中說:「作為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也許,我們只
是自以為了解了他們。」的確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了解學生,其實不然。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更多關注的是怎樣進行教學,而很少考慮學生是
怎樣學習的,學生是如何思維的。一位教師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復習體積單位並出示相應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
方米的正方體木塊,然後讓學生估計一個比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接下來讓學生用正方體的小木塊擺大小不同的各種長方體,並記錄得到的數據。在此基
礎上讓學生自主概括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在實際進行教學時,學生並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估計這個較大的長方體的體積大約是多少,而是說這個長方體的長大
約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寬大約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約是40厘米、50厘米、55厘
米等。在記錄數據的過程中,同樣沒有按照設計者的思路記錄長方體的長、寬、高及體積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記錄了小木塊的個數。造成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差異的
主要原因就是設計者缺乏對學生是如何進行思維的基本判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但要對學習者起始能力進行診斷,對學習者背景知識進行分
析,還應關注學生是如何思維的。另外,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的分析對達成教學目標也十分重要,也是進行教學設計時不能忽視的內容。(二)組織教學內容組
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教學內容是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解決「教什麼、學什麼」的問題。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編寫特點,領會編者的意圖;
其次要把握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應分析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並通過合適的內容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一位教師是這樣組織「比一
比──求平均數」一課的教學內容的:上課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組(男生每組5人,女生每組4人)
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每組的記錄員記錄比賽的成績。根據每組夾球的總個數評出男女生的冠軍組。再從男女生的冠軍組中選出最後的贏家。由於男女生冠軍組的人
數不等,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問題──求平均數。教師出示兩組夾球情況統計圖,在師生共同根據統計圖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數的
方法並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之後,讓學生解決三個實際問題──求平均氣溫,求五名同學的平均身高,求同學們平均每周的飲水量。之
所以如此組織教學內容,是因為教師首先認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幾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圖和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並
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利用統計圖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為了讓
學生認識平均數的特徵,教材結合「比一比」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根據統計圖討論哪個組學生的整體實力強,引出平均數的概念,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
性,並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教師沒有讓學生比較兩個組投籃球的情況,而是現場組織學生分組進行夾玻璃球比賽,以
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男女生組各自的冠軍時,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據夾球的總個數確定最後的贏家時,則能引起學生的
思維沖突,從而引出問題──求平均數。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為學生准備了男女生冠軍組夾球個數的統計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究求平均數的
方法。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最後又安排了三個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三)選擇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不但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人特點、學生年齡特徵選擇教學方法,還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確定的:1.通過豐富的實例,以統計為背景,使學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3.了
解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滲透對應思想,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實現以上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
設計時,首先組織學生進行夾玻璃球比賽,由於是學生自己親自參加比賽,他們非常積極主動,通過實際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讓學生決定男女生
最後的冠軍組激起學生的思維矛盾,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組人數不等的情況下,用男女生組夾球的平均數決定最後的冠軍是公
平的,從而了解求平均數的必要性。接下來讓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根據現場比賽結果製作的統計圖,思考當參賽人數不同時,怎樣確定冠軍組才是公平的。教師選擇了
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數」 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
法。為了了解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設計了三個實際問題讓學生獨立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了運用知識,還體會到了數
學的實際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展開學生的學習活動,最大限度地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盡情的發揮。三、教學效果的正確評價教
學設計中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
過程;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一位教師在「統計」一課的設計中,做了如下的教學效果評價設計。問題一:你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感覺怎麼樣?請
全體同學合作進行現場調查,看一看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有多少名同學很快樂、比較快樂,又有多少名同學不開心,把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製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根據
統計表和統計圖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並回答問題。另外,請采訪不開心的同學,了解他們為什麼不開心,並幫助不開心的同學,爭取讓他們也能快樂地學習和生活。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能讓全體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的全過程,嘗試根據收集到的數據製作統計圖表,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並回答數學問題,學會看統計圖表,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為改進教學提供基本的依據。問題二:給統計圖命名。下面是一個畫好的統計圖,請觀察統計圖並回答問題。

(1)你認為這幅統計圖可能用來表示什麼?(2)請按照自己的想法給這幅統計圖起名。(3)請寫出根據這幅統計圖你所能想到的事情。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解答時需要一定的創造性。評價教學效果時設計這樣的問題,不僅能考查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學生是否具有統計的意識,是否具有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對現實問題的了解情況。教學效果評價的方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課堂上的應用練習,也應結合課堂觀察、對學生的訪談、作業分析等綜合加以設計。通過比較全面的教學效果評價,了解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提供比較科學的依據。教
學設計是由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諸要素的分析與組織、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組成的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的整體觀認為,只有各組成部分和諧地統一、協調於系統的整
體之中,才能達到整體的優化。所以,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時,不僅要掌握每個子系統的特點、功能以及各子系統設計的方法與策略,還要對各子系統之間的相
互聯系與相互制約有深刻的認識,洞察每一子系統與整體教學目標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綜觀全局,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進行整體優化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

『柒』 小學數學怎樣設計課堂問題

1

小學 數學怎樣設計課堂問題

小學數學怎樣設計課堂問題?提問是解疑的重要方式,把握提問原則、運用提問技巧、掌握提問時機是提問中的幾個重要方面。還今天,朴新比小編給大家帶來與數學有關的方法。

(1)教學中所提問題要兼顧難易程度。問題類別雖有層次的不同,卻無絕對的好壞之分。良好的提問,應包含各層次問題在內。如創造性問題是以認知記憶性問題、推理性問題及評價性問題為伴。另外,問題過小、過淺、過易,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對答如流,表面上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質流於形式,不僅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而且還會導致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具有思考性,要求所提的問題必須難度合適,即提出的問題必須介於「已知、已學」和「未知、未學」之間,並且能夠使學生意識到「已知」和「未知」之間、「已學」和「未學」之間的連接,產生認知和思維中的矛盾。也就是說,質量高的問題應該既使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壓力,又使學生感到有解決的信心。問題的難易程度,正好介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

設計比較型問題,培養學生求同思維能力

著名物理學家開普勒有一段名言:「我珍愛類比勝於一切,它是我可信賴的主人,它們了解自然的所有秘密,它們可能在幾何中被忽視了」。烏申斯基也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沒有比較,人類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不可思議的。求同思維就是從已知的各種材料中,進行比較、歸納、總結,得出規律性的知識,尋求問題的同一答案,從求同思維能力的形成過程及其規律來看,比較型的問題,與培養學生求同思維能力,密切相關,這是因為,求同過程是從彼此相關聯的大量具體材料中抽出規律性結論的過程,從各種材料中尋求共同的過程。

因此設計一些比較型的問題,能夠培養學生求同思維能力。例如:學完「相似三角形」後,我讓學生從定義、判斷、性質等方面比較「相似三角形」與「全等三角形」,找出異同點,指出聯系及區別;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時,引導學生把不等式和方程的意義、不等式和等式的性質、不等式的解集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進行類比等等。這樣的總是設計不但溝通了知識間的橫縱聯系,有利於知識的記憶、理解、掌握、應用、深化,而目使學生思維活動的抽象程度和對事物本質規律的理解水平逐步提高,求同思維能力得到培養,對優化思維深刻性品質大有裨益。經常設計比較型問題使學生學會將相關聯的知識整合起來研究,學會用類比的思想思考問題,學會用對比的眼光觀察問題,學會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

3

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策略

(1)穿插一些小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學習「認識分數」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一個學生都熟知的小故事:「羊村的村長要分配食物,只剩下一個餅了,可是喜羊羊和懶羊羊都想要這個餅,那麼村長應該怎麼分才能讓他們擁有一樣多的餅呢?」這時,有的學生就會回答一個人分一半。那麼教師就繼續問,如果一個餅可以用數字1表示,那麼半個餅要怎麼表示呢?學生就不知道了,這時他們的興趣就得到了有效激發,想知道老師到底怎麼用數字來表示半個。當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被調動起來,教師就可以循序漸進地給學生們講解二分之一這個概念。這樣,使得學生們在娛樂的情境下記住了本節課要學的知識,進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營造一定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依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個性特點,要以學生為主體來設計課堂教學方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定的競爭環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比如,進行「加法減法」及「乘法口訣」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入小游戲,讓學生進行分組比賽,看哪個組記得又快又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理。同時,設計一定的問題,將新知識融入到所設計的問題當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並為學生提供積極展示自己的機會,減少傳統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枯燥乏味的問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引入實踐。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也要注重引入實踐,加深學生對於本節課知識的認知。比如,在學習「我們的試驗田」這節課時,教師講完書上的例子,可以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對書桌和凳子進行丈量,並提出問題:「你能估算一下自己課桌和凳子的面積嗎?」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進行實際操作,充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並且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積極地參與進課堂教學的活動當中,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處,讓學生明白自己學到的知識在身邊隨時隨處可以用到,進而讓學生明白自己學到的這些知識是非常有趣而且實用的。

4

構建有效互動的數學課堂

課堂教學中的互動方式

1. 語言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育人為本,培養並灌輸學生的主體意識。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多的是通過語言的形式,以知識為載體展開的。教師在教學中應經常採用直接教學:提問、設疑、反問、表揚等教學方式,這樣做有助於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參與度。在這個環節中需要良好的教學節奏、言語措辭、語氣停頓和及時反饋等。這一舉措不但使學生有了學習熱情,也便於教師通過學生的表現來了解學生的掌握能力,還為後面的講解和新問題的提出做好了准備。同時,教師在語言互動中的細心指導、講解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2. 情感交流。真摯的情感互動是師生互動的快樂音符。用情感的力量去啟發學生,從而在師生互動中營造良好的氛圍,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也需要用情感交流。「親其師,信其道」。教師一個會意微笑、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關愛的動作,都會在學生的心田裡盪起一陣陣漣漪,那些在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學業發展潛力具有積極評價、賞識態度的學生,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得到肯定的愉悅與滿足,這無疑增加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慾。相反,教師對學生的消極評價和態度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 創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教育是平等的,這里不僅僅表示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更代表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只有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下開展師生互動、開展小組合作,才能使學生真正發展,真正融入到教學中來。

2. 問題提出要具有針對性。教學中,要緊緊圍繞教學目的進行互動,不能忽視教師在互動過程中的引導作用.開展有效教學、有效探究,使學生有組織、有目的、有分工地進行小組探討,切忌問題空洞,不切合實際。而在師生互動中,應多創造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這樣,既讓學生學得扎實,又讓學生學得輕松、快樂。

3. 關注學困生。一個班級中,雖然學生存在個性和特點差異,但後進生一般都希望把學習搞上去,往往是由於各方面的因素而力不從心。其實,他們像其他學生一樣,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幫助。作為教師,應該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可以讓後進生展示小組成果,這樣既讓他們展示自己,又讓他們重拾信心,從而促進學困生更大的進步。

閱讀全文

與如何設計小學數學教學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