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如何實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如何實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發布時間:2023-05-30 07:52:07

⑴ 如何做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做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呢?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魯迅先生說:「沒有興趣的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教材中生活化情境就比較多。如:一年級下冊「生活中的數」單元採用的情帶轎景圖就是學生所熟知的「數鉛筆」;第六單元「購物」呈現給學生的是文具商店貨架;三年級「對稱、平移和旋轉」單元則出示了許多美麗的剪紙……,教學情景圖的作用體現在數學知識生活化,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不知不覺中由內在興奮轉化為外在興奮,將參與慾望外化為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情境,使數學知識成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抽象的數學貼近生活,讓多彩的生活為數學服務。創設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思維的慾望。例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可以創設玩撲克牌游戲,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張牌,再把兩張牌上的數合起來,然後,說出兩道加法算式,兩道減法算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枯燥的數字加減運算融入玩撲克牌的游戲中,學生興趣盎然,每個人都動手、動握鏈口、動腦,個個積極投入其中,這樣將每位學生的思維都激活起來。又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原有的教學範例已經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把原來的例題改為:下面是開發區中心小學食堂段行孫價目表,你中午打算買哪幾樣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錢?學生自然很感興趣。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更主要的是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自主輕松的學會了小數的加減法。
二、日常生活問題數學化
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有意識地把日常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上處處離不開數學」,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數學、創新性運用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低年級教學中,我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你今年幾歲啦?多高呀?身體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同桌誰重……這些都是小學生經常遇到的問題,而要准確地說出結果,就需要我們量一量、稱一稱、算一算,這些都離不開數學。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利息、日常購物問題均發生在身邊,我們買東西、做衣服、外出旅遊,都離不開數學。在教學四年級「求平均數問題」內容時,我在課前布置了這樣一個預習題:請同學們回家後到超市去進行一項社會調查,調查同一類商品的5種不同價格,看一看哪種牌子的最貴?哪種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他們平均價是多少?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數學走向生活。
三、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數學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就要求我們把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主動地觀察、思考、分析、揭示規律,再用於指導生活實踐,體驗研究的價值,感受數學魅力所在。例如,在教學「前後」時,上課前,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座位在誰前面?在誰後面?然後調換個別同學的位置,讓學生再說一說。採用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由於參照對象的不同,前後順序具有相對性。又如,在教學「時、分、秒」時,因為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事物表現出來,它比較抽象。因此,我設計了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學生喜歡的活動,有數脈搏、跳繩、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親身感受、體驗到1分鍾、1秒鍾的長短,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四、組織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如何給學生一雙「慧眼」去觀察、讀懂這個世界的數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在教學中,常常組織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利用課前、課後布置學生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
1、在學完「直角」以後,我讓學生在家裡找找有哪些關於直角的物品。有的學生找到了電視機、床、書桌、窗戶、門……
2、在教學「線段」時,我利用課余時間,帶著同學們一起到校園里到處尋找線段。同學們興致勃勃,去教室門口找,去操場上找,還牽著我的手要去洗手間找。這次活動不僅使學生學到活生生的數學,感受到數學存在於生活中,而且使學生經歷了一次愉悅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3、在學完常見的數量關系之後,我安排「為秋遊准備午餐」的作業。讓學生先到超市調查有關麵包、紅腸、蛋糕、巧克力、牛肉乾、可樂、礦泉水、茶葉蛋的價格,並製成價目表。要求學生根據調查所得的食品價格幫助本組同學設計出搭配合理、經濟實惠的購物單。調查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解數學題,而是在更為廣闊的社會情景中,利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分析現狀、合理安排、解決問題,讓學生理解數學的現實性和重要性。
通過長時間的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經歷生活歷程中感悟數學,實現了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構的目的,培養了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提高了學生以生活經驗理解數學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即數學來自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⑵ 如何實施數學教學生活化

從生活經驗入手調動課堂氣氛
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於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於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問:「我家裡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裡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於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後,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創設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老師可以把學生春遊中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同學們去春遊,爭著要去劃船,公園里有7條小船,每船乘6個人,結果還有18個人在岸上等候。」在課上,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結合生活進行實際演練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為了使學生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他們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他們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筆者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鍾後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裡,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也可以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後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⑶ 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生活化

淺析怎樣讓小學數學教學走向生活化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為此,我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
一、例題生活化,體驗、感受數學
一提到數學這個詞,大家都覺得只是「題」、是「數字」,學生學數學只要做題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了,數學本身不只是「數字元號」,它有更豐富的內涵,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數學教學中,要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碼擾,在講解直角三角形的時候,有這么一道題:一個長為10米的梯子斜靠在牆上,梯子的頂端距地面的垂直距離為8米。如果梯子的頂端下滑1米,那麼底端滑動的距離是1米嗎?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應是下滑了1米,我讓學生互相交流,並且動手建立模型、操作,發現答案並不是1米。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小組內的交流,讓每個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解法,相互學習,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從而學會了解決數學問題。
二、導入生活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備灶,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舊知識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如在講解圖形的軸對稱問題時,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問學生:會剪「囍」字嗎?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麼特點?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發現軸對稱的美,發現這些圖形的變換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無形中產生了學習的動力。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教學生活化,產生親切感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天天與數學打交道,卻對生活中的數學熟視無睹,對數學缺乏興趣,缺乏良好的數感,學與做無法同步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學和用的分離,把數學學習和生活需要割裂開來。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很有必要讓數學回歸生活,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如在講一次函數問題時,我先出了這么一道題:學校為了鼓勵節約用水,對自來水費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過10噸,每噸按0.8元收費;若超過10噸,超出部分每噸按1.5元收費。①王老師六月份用了8噸水,應交水費多少元?②李老師六月份用了12噸水,應交水費多少元?③陳老師六月份平均水費為每噸1.0元,則陳老師六月份用了多少噸水?應交水費多少元?當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後,我再讓學生拿來當月的水費單子,讓學生思考水費的計算公式,當用水量超過多少時,水費的單價會提高,從而讓學生得出水費的一般計算形式。這個生活實際問題的提出,既讓學生了解了分段函數,也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產生了興趣,同時對學生進行了節約用水的教育。
四、練習生活化,提高操作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這樣一道題目:用一張正方形的紙製作一個無蓋的長方體,怎樣製作使得體積較大?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①無蓋長方體展開後是什麼樣?②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怎樣才能製作一個無蓋長方體?③製作的無蓋長方體的體積應當怎樣去表達?通過這樣題目的實踐練習,學術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空間觀念,體會了函數思想以及符號表示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進而體驗了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發展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要生活化,但也要考慮學生實際。例如,以按揭購房、房屋裝修、超市購物等充滿城市文化氣息的素材來創設「生活化」情境遲滾旦,會讓城市學生感覺親切和熟悉,但是對於農村學生來說似乎是「天外來客」。「現行課程中的城市文化氣息太濃,鄉村文化缺乏體現。新教材中反映農村生活經歷和實際問題的材料太少,而與農村生活有較大距離的背景內容又太多。」所以教學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外,還必須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收集生活素材,積累經驗,更好地認識數學和生活的依存關系。
數學課堂通常被認為比較枯燥、缺乏生動和激情,因此,努力創建既寬松、富有人情味又便於學生善於思考、樂於探究的教學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⑷ 淺析怎樣讓小學數學教學走向生活化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當前我們的數學課程改革十分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著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樹立將數學應用於現實生活中的意識,引導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從數學教學的需求出發,讓學生從生活經驗、生活實際中去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讓學生會因為數學學習而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學生盡情地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數學教學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有最佳聯系點,並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將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提高數學修養和實踐應用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就是通過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強調學生的生活體驗,凸現教學的實踐性和開放性,使學生學習的生活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創造性地運用。它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課堂教學應以「兒童生活世界」為活動背景,以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為生長點,使兒童主動參與、自主發展,在活動中改變自己並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培養出一種能動的、非順從的、非保守而具主動性的人;二是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全面體現完整的目標,不僅有認知目標、情感目標,還應包括學生意志、交往合作能力、行為習慣和創新意識能力的發展;三是課堂教學應強調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和新身體驗,創造性的實現目標的教育過程,做到學與思、思與行、行與創的統一。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生活是現實的、豐富的,而數學的特徵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數學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難以理解。由此下去,學生就必然會對數學產生厭倦,因此數學教師與學生共同走進生活就顯得十分必要。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原本枯燥無味、難以理解,好多老師只能教給學生公式,讓學生死背硬記,而我在教學時,一開課就創設了有趣的烏龜和兔子比賽粉刷牆面的生活情境,一下子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想分出勝負,必須先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於是學生自主地就投入到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當中。
2、數學教學生活化,可以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要從小做起。如結合主題圖問學生「從這幅圖中可以發現那些數學信息?」又如「長短」一課,除了教材中的比鉛筆、比手掌……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還可以利用身邊的哪種「資源」進行比較。再如「位置」一課,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還可以想到什麼地方有「位置」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聯想到影院、列車、書架等生活中與「位置」相關的問題。
3、數學教學生活化,還可以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不斷地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並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從而解決這些問題,最後再通過回顧這些問題與結論的可行性推動數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例如,在教學「利息和利率」一課時,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銀行參觀,並以自己的壓歲錢為例,讓學生模擬存、取,觀察銀行利率牌,「利率是什麼?」「為什麼銀行的利率不同?」……學生會有很多的問題,學生會帶著問題去學習新課,從而找到符合需要的儲蓄方式。這樣學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運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習慣,並自覺地將所學的數學知識和現實建立聯系。
二、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一)聯系生活實際,從身邊發現數學問題
教師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在於為學生提供體驗數學的機會,通過數學活動促進學生不斷增強自信心,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享受成功的喜悅,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生活情景的創設,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色彩,使得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如:在教學《克和千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麵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
如在教學完乘法後,我和學生進行了一節實踐活動課。當時我是這樣來創設情景的: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賞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覽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遊時得帶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單價:麵包2元;飲料3元;梨子1元;話梅2元;餅干3元;瓜子2元……讓同學們用30元去買。這樣的情景創設,學生親身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要做一個有心人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這樣既達到傳授數學知識的目的,又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之效果。
在體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二)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氣氛
生活化的教學氣氛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活潑積極發展的基礎,也是學生愉快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知識創新的重要條件。
1、創設良好的人際環境
課堂上教師要力求改變優等生和教師一統天下的局面,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而不是充當旁觀者的角色。教師可以把提問分成幾個層次,較難的題目可以讓能力強的學生回答,一般的題目讓普通學生回答,容易的題目讓能力差的學生回答,也可以讓他們把別人的回答重復一遍,這樣,可以讓所有的學生在穩中有降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
2、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俗話說:「新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某一教師,必然也喜歡這個教師上的課,形成老師越喜歡我,我越喜歡這位教師上的課,我越學越起勁的良性循環。所以教師要愛每一個學生,教師要像主持人一樣具有親和力,讓學生有向師性。教師的每一個親切的稱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關切的手勢和充滿愛意的微笑都可以在無形中縮短師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師應越來越多在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的學習夥伴。
3、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過於整齊劃一的限制,必然會分散學生的精力,有利於學生積極思維。在課堂上可以不對學生作不必要的限制,學生可以站著聽,也可以直接站起來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同時我們也要正確對待愛插嘴的學生,因為循規蹈矩的學生不會插嘴,膽小的學生不敢插嘴,不動腦筋的學生無法插嘴,只有上課精神集中,思維敏捷的學生才會。雖然插嘴有時會打亂課堂秩序,有時還會讓你難堪,但畢竟插嘴的學生在思考,與其因擾亂課堂紀律而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不如順水推舟,讓他當回老師,說不定他會有更新穎的想法,讓他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
(三)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要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課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因素,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驅力。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不同生活環境,讓學生置身於生活的氛圍中,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慾,不斷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發現、思考和認識周圍的世界。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生活與數學的密切關系,感覺到身邊的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情。同時,在體驗、分析、判斷、理解生活實例的過程中,不斷學會積累思維方法和數學思想。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過游戲、故事造境,環境營造,媒體輔助等來聯系生活、模擬生活。
1.利用游戲、故事,創設生活化情境
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寓數學知識於游戲活動和故事情境中,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講小狗汪汪過生日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許多的用除法解決的數學問題。教師讓學生互相提問、解答,要求學生把問題說完整,在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親身經歷了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
又如:在教學《周長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並講一講龜兔賽跑的故事,然後讓學生續編故事,同時出示烏龜和兔子再賽一次的場地,隨著學生的故事,演示烏龜和兔子比賽的過程,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適時地引出新課「周長的認識」,然後以動物運動會的故事情境貫穿全課,學生在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技能。
俗話說:「聽過會忘記,看過能記住,做才能理解。」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為了使枯燥的計算貼近生活,把課堂設置成玩具超市,給學生平時喜歡的玩具貼上價格標簽,讓學生從中任意挑選兩種自己喜愛的玩具,並算一算共需付多少錢,自然地將本節課的數學知識蘊含在購買玩具的生活場景中。讓學生玩套圈的游戲,提出數學問題,進行加減計算……這些活動使學生學到了知識,並且搞活了課堂氣氛,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藉助媒體營造生活化環境
心理學告訴我們,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色彩鮮艷的對象,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由於電教媒體具有生動、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電教媒體來模擬或再現生活場境,營造氛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體驗。如在教學《6和7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利用媒體播放《五指歌》的視頻動畫,學生被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們從歌中進一步鞏固了對1-5的認識。這時教師引出了今天的新內容6和7。學生由於有了「興趣」,思維一下就活躍起來,很自然地提出了許多數學問題,學習更為主動、積極。
又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小數》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星期日,小方和媽媽到超市去購物,但是小方不認識商標上的數,不知道表示多少錢?你能幫助他嗎?接著我出示准備好的一段逛超市的錄相,讓學生邊觀看錄相邊幫助小方說出商標上的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這樣學生就自然進入到認識小數的課題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也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生動體現。教學中,教師應再現生活情景,讓所學知識回歸生活,讓學生產生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動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藉助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並被廣泛應用於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於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課學完後,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每一章節的知識學完以後,我會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一些類似的問題來解決,完成一定數量的生活化作業,有助於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後,我要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後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通過學生具體搜索信息,並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有利於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
又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讓學生調查本班學生學慣用品的消費情況,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加工數據,然後將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在一串串的數字中不僅提高了應用能力,還知道了同學們學慣用品的種類、消費的金額和哪種學慣用品消費最大,認識到同學們對學慣用品浪費比較嚴重,提出要節約使用學慣用品。
(五)探究生活問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將學生運用數學的過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1.寫「數學日記」
學生運用語言表達出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新思想、新發現,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讓學生編寫「我和數學」的故事,寫「數學日記」,可以培養對數學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與生活聯系緊密。如讓學生寫在家裡,爸爸媽媽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上商店買東西,又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記「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明白了數學知識不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用,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也可以了解學生有沒有較強的「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使以後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2.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新教材將「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生活世界」溝通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是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驗證、去應用,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從而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以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目的。活動的主題可以依據教材進行,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或學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如:調查「學生一周用幾只鉛筆,一共需多少錢」;「家裡每星期買菜要付出多少錢」;「對最近數學測驗同學的得分情況進行調查」等等。通過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不僅可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其它綜合素養。
實踐充分證明,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的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於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讓學生從多方面的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做」數學,真切感受「數學是來自生活」的。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日常生活課堂化,讓課堂教學生活化,使課堂教學充滿了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滿足,讓課堂充滿了生活氣息,煥發了師生的生命活力。
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

⑸ 如何使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

新課改的《數學課程標准》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下面結合實踐從兩個方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現代數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如學習《購物》單元「買衣服」一節時,我帶領學生分小組到服裝商場參觀學習,讓學生認真觀察買衣服的具體情景、過程,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匯報,讓學生親自用人民幣演示購物的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了計算中的算理。然後,再讓學生用學到的計算方法,到市場或商店買東西。從而深刻體驗並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1、數學語言生活化
在小學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但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樣,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堂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許多生動有趣的東西。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從而樂學、愛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將學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證數學本身的科學前提下,教師有時還需要列舉通俗的實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於學生的理解。如在教學生解應用題的過程中,先後尋找多種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東西:工程隊、鴨子、粽子、大餅等,最終終於讓學生從新認識了數學:數學就是生活。
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領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愛數學。
2、數學概念生活化
學生對於數學缺乏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不能理解數學中的術語,即概念。特別是在新授課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學對有些數學概念一字不解。這就需要我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其循循誘導。
如循環小數的概念,可以讓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再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引出「循環」的概念,便會帶給學生具體深刻的理解。
3、數學問題(例題)生活化和實用化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不僅有助於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也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遊要帶多少錢,才夠回來等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又如在學了「年月日」這一課之後,讓每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閏月還是平月,如此切身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學數學的價值所在。這對於更好地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數學學習生活化
由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藉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而學具、實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顯性活動。
如教了「元、角、分的認識」後,教師在每張座位上都布置一個簡易商品店,標上「一隻書包31元,一隻文具盒8元7角,一塊橡皮5角,一支鉛筆1角,一個削筆器28元3角」。並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換好的零錢,讓同桌位各輪流扮演營業員和顧客,買你最想買的一件商品。此時,學生的學習慾望大增,興趣高漲。在學生對錢數有了感性認識之後,師問:「老師給你40元錢,誰能告訴老師最多可以買哪幾樣商品?」學生的想像得到了激發,定會爭先恐後地想為教師出謀劃策。
5、數學作業生活化
現在小學里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如在教長方體的特徵時,布置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模型。學生要思考:什麼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長方體有什麼特徵,怎樣做才美觀大方。第二天學生帶著自己製作的長方體到課堂時,長方體的特徵根本就不用教師講解,每個學生已有體會與同學交流,個個胸有成竹,爭先恐後發言,這個的課堂能不充實、活躍嗎?
布置學生「觀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幾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費用是多少」,記錄下來,製成表格,再進行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於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於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
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會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⑹ 如何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新的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應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數學教學應要從孩子們比較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特別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孩子們能藉助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孩子們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的活力。讓孩子們體驗用有的數學和數學的樂趣與魅力。作為一名農村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與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是數學學習不在枯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一、 讓孩子們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數學
農村的孩子接觸的事物大多與都與數學有聯系,那麼在孩子們生活的廣闊的數學空間里,教師要善於利用好這些資源為教學服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通過寫「數學日記」讓學生寫家裡日常生活中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數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又明白了數學在生活中作用。
二、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
我們每個人都有零花錢很多時候自己都去小賣部買零食和文具,買這些東西需要多少錢?應付多少錢?找回多少錢?這些問題都是基本的數學知識,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將學生引入場景中去開動腦筋,這樣教學結果會事半功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在教學時空手講得再好也不如給學生創造一個好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中好。
三、設置生活化的作業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並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小學數學中必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要精心設計作業,使作業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按比例分配》教完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校王老師家3口人、劉老師家2口人合租一套面積100平方米的房子,其中客廳20平方米、衛生間5平方米公用。房間面積王老師家35平方米;劉老師家房間面積40平方米。如果月租金1500元,怎樣分配才比較合理?課後同學們討論得非常激烈,有的說:「應該平均分。」有的說:「家庭人數不同,不應該平均分,應該按人數的多少來分配」有的說「應該按住房面積多少來分配」等等,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使大多數同學理解了什麼是按比例分配。又如:學習了「百分數應用題」後,可設計這樣的題目:一個家庭去某地旅遊,甲旅行社的收費標準是:如果買3張全票,則其餘人按半價優惠;乙旅行社的收費標準是:家庭旅遊算團體票,按原價的
80%優惠,這兩家旅行社的原價均為每人1000元。
(1)如果你家去,你准備選擇哪家旅行社呢?
(2)看到這些信息後,你對其他家庭去旅遊有什麼建議呢?
這樣的作業,能讓學生對所獲信息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會得到不同的解決結果,並從中發現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閃爍著學生獨特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體驗到思考的快樂和創新的成就感。
總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利用身邊的資源,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入手教學選擇發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切合實際找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分析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只有這樣的數學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

⑺ 淺談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聯系生活實際

新課程標准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1]為生活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麼,在他們的眼裡,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這樣,學生才會對數學產生興趣,我們的教學才是有效的。如何使數學教學生活化?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引入新知。使學生有興趣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或熟悉的故事引入新知,會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切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更重要的是會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比如,在教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互化時,我抓住學生喜歡看《西遊記》,喜歡其中的人物形象這一特點,安排了這樣一段導入:同學們,你們看過《西遊記》嗎?知道裡面的主要人物都有誰嗎?學生的興趣馬上高漲起來,一個個面帶笑容,眼睛睜得圓圓的,爭先恐後地脫口而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牛魔王、白骨精……學生如數家珍地報出許多人物的名字。我微笑著點點頭說:有一天,唐僧師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感到十分睏乏,師傅唐僧說:''八戒,你去前面化些齋飯來。''豬八戒答到:''遵命。''就去找吃的,不一會兒,豬八戒回來了,只見他手裡拿著三個一樣大的餅,嘴裡還不停的嘟囔著:''三個餅,我們四個人吃,這可怎麼分啊?''同學們,你們能幫豬八戒解決這個難題嗎?能同學們齊聲回答。請拿出事先做好的三個同樣大的圓形紙片代替三個餅,動手分一分,說一說,他們師徒四人各得幾塊餅?如果是9個餅呢?學生紛紛動起手來,……這樣的導入就是利用學生喜聞樂見、感興趣的故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的參與新知識的探究。一節課中,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的、主動參與的學習狀態中,我自己也感覺到從未有的輕松。再如,在一年級新學期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我們可以這樣設計:我們的校園非常美麗,道路兩旁擺放著許多盆花,你知道每邊有多少盆花嗎?今天大家都高高興興的坐在教室里,你知道我們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嗎?全校共有多少人嗎?我想同學們對這些問題都想知道答案,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大家有信心學好它嗎?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數學的學習之中。

由此可見,學生通過這些喜聞樂見的故事和有實際生活背景的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學習的一開始就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二、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新知,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對於一些教材中實踐性較強的數學知識,我盡力為學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課堂教學的主陣地轉移到室外,讓學生處於實際環境中學習新知。比如,學習小數的乘法應用題時,我帶著學生到商店去了解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簽,學生在實際的觀察了解中,體會到日常生活離不開小數,小數就在我們身邊,而且,我們時時刻刻運用小數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藉助這些觀察,我就讓他們算一算:一包方便麵1.80元,2包多少元?5包呢?……結果,這節課教學效果出奇的好,就連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學習困難生王瑞也對新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輕松的接受了新知。試分析,這樣身臨其境的教學與讓學生坐在教室里出示:一包方便麵1.80元,2包多少元?5包呢?讓學生憑空想像的計算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前者學生感興趣,他們經常買東西,在平時買東西時有意無意的已經在用小數的乘法來解決生活問題了,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學習,容易接受新知。而後者學生就沒有那麼大的興趣,他們總覺得這是書本上的題目,枯燥、乏味、抽象難以理解。其次,前者是在動態的、需要的情況下主動地接受新知,而後者是靜止的、被動地灌輸知識,學起來很不情願。

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挖掘現實生活素材,鞏固新知。以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知識需要得以鞏固,才能使學生牢固掌握並熟練應用。在教學中,如果能結合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進行練習或實踐,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將數學應用於實踐的過程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如,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後,我就引導學生算一算:如果給一個圓柱形水池表面貼磁磚,算一算

⑻ 小學數學如何跟生活相結合

1. 導入生活化,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最容易被學生接受,類似的學習對象容易被學生感知,並能促進知識的遷移。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 教師要善於從生活情境導入課堂,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創造性地把教材中的數學問題轉化成生活問題。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數學廣角——搭配(一)」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了一個外出春遊的活動,外出時出示紅白兩件上衣和黑綠藍三件褲子讓學生搭配出不同的穿法去遊玩。不同的學生會搭配出不同的套裝,有的學生喜歡白上衣和黑褲子、有的喜歡白上衣和綠褲子、有的喜歡紅上衣和黑褲子等。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喜好出發,帶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新知識。

2.教學生活化,結合生活實際探究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為了使學生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讓教學內容成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的題目。例如,在教學五年級《長方體的認識》時,課前安排學生動手製作或者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長方體盒子,課堂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實物,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發現這些長方體都有什麼樣的共同點,從而概括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徵。這樣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為切入點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使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有形象感知過渡到建立表象的層面。同時也讓學生在愉快的玩中學習,通過親身經歷而學到的知識,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

3.知識生活化,從虛擬化到現實化

數學知識的「生活化」,就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世界的客觀事物數學化,把數學概念、數學命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將數學知識回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中,使生活世界中的經驗得以提升成為「數學」。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常用的容積單位升、毫升的認識時,教具准備了學生們所熟知的「一盒牛奶250mL、一瓶礦泉水550mL、一桶桶裝水25L」這些不同的實物。通過這一系列的實物,讓學生看到了、摸到了升、毫升這些單位所表示的大小。最後讓學生舉例說明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體積可以用大約1L、100mL、500mL、50L來做單位。這樣,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經過討論、探索、交流等活動,獲取了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的認識及其進率的轉換,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⑼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慾望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更加的接近生活。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讓學生學以致用。那麼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去做呢?
1、新課導入中創設生活情境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好動又好奇,對於枯燥的數學公式或是練習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厭煩。實踐證明,設計富於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並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的教學,一定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由被動到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使注意力變得自覺,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像力變得豐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中如何做好導入呢?我認為可以這樣做:如在教《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學生平時會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際,首先老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到超市購物的畫面,引起學生的注意,問學生:「我們去超市買東西會用到是什麼?」這時有學生就會說是人民幣。這時候老師可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並說:「我們買東西就要用到人民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這樣課堂就活躍起來了,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知識,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無形中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2、在教材例題中創設生活情境
學生生活在社會之中,並最終走向社會,所以課程教學理所當然應該將學生校內外的生活經驗與需求作為一個重要的來源與依據。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不能受教材的束縛,要學會靈活處理教材,把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例如:教《乘法應用題與常見的數量關系》時,可以讓學生課前收集超市購物結帳時的清單,從清單上找到單價、數量、總價,知道已知單價和數量用乘法就可以算出總價來,讓學生認識到「單價X數量=總價」這個數量關系式,這樣就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枯燥的數學公式,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因此,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置於教學情境中,不但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與思維積極性的激發,而且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練習中創設生活情境
如果學習內容是以生活情景和實驗情景呈現的,並包含有一系列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慾望的生活性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能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不斷建構知識意義,而能使思維不斷的擴展,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新的問題,並產生進一步研究的動力。在練習中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通過練習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過程中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合於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如教《認識人民幣》一課,在學生對人民幣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後,練習中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用學具(人民幣)按出示的物品標價付給小組中的收銀員,收銀員按標價收錢並負責找錢,其他同學評價他們的交易是否正確。這樣用模擬的生活體驗把人民幣的應用掌握起來,讓學生通過買賣物品,在生活中體驗知識,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這就是從生活中讓學生提煉數學知識,然後在情境中鞏固所學的新知識,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二)、解讀生活數學 感受數學生活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數學教學中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讓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體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達到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羅傑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數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我們了解客觀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師要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過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的慾望。
如在教「千克和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麵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
教「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可以這樣設計:人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例,你們知道嗎?邊劃邊講,腳底長與身高的比是1:7,如果你是一名偵探的話,只要發現罪犯腳印就可以估計罪犯的身高了。這些都是用身體的比組成的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或者是:出示五星紅旗,美麗的雅典神廟、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發型設計,問這些美嗎?知道為什麼這么美?然後介紹希臘數學家利用線段找到世界上最美麗的幾何比—黃金分割,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揭示課題。
相信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入手,就可以使學生分析數學的現象。生活中到處有數學,關鍵是教師能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挖掘數學中「生活例子」,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親近感,激發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三)、強化應用意識 促進數學生活化
生活化意識,眾所周知,就是從生活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這一點上,美國「木匠教學法」很成功。「木匠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識來源於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本原則,也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1、巧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中無數的數學問題等著開發、利用。教師要充分創造條件,創設生活情境,把有限的生活知識源於無窮的生活情境中,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如學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後,讓學生給自己的相片裝飾上精美的邊框;學了面積後,讓學生回家去幫父母並計算地面的面積,計算地板磚的數量和購買所用的錢。這樣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的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
2、優化數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包含著數學知識。數學可以美麗人生,數學可以智慧人生。研究數學在生活的應用,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同時,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可以鼓勵學生寫下自己的、在生活中的研究、發現,以數學日記、數學小論文等的形式進行交流、匯報。在教「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引導學生探索:課桌椅搖晃該怎麼辦?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椅子;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可不可以?為什麼?……通過這樣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體會到數學能應用於生活,我們可以研究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這樣能使我們的生活更便捷、更美麗,以此使學生更熱愛生活。
3、靈活運用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各種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它,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逐步獲得數學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應用數學意識。結合有關數學知識的學習,安排「游樂園中的數學問題」、「最佳設計方案」等小課題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數學,再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此來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
「生活數學」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實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