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
學校教育的改革必須著眼於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是全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問題,已經是擺在每個數學教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那麼何謂素質教育,准確地說: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進行的教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完整結合。素質教育相比較以前的教育方法,更加明確、全面。小學數學教學必須為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服務。這里既包括文化素質又包括思想素質;既包括心理素質又包括身體素質;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下面談談個人在實踐中的點滴體會:
一、教學的落實要面向全體學生
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實質。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要面向全體學生,關鍵在於教師要更新教育思想,樹立現代教學觀念,以人為本,還學生學習主體位置。為此,數學教學應解決好幾個問題:一是切實擺正教與學的位置關系。教學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每個教學環節、手段、方法要切實建立在有利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形成能力基礎上;二是切實改革「以講代學』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師生真正從「教師什麼都講清楚,學生什麼都聽清楚」這種不正常的關系中跳出來,大膽引導和放手讓學生通過主動去感知和領悟知識,促進學生「自主化」學習;三是切實改變「以少代全,忽視一片」的現象,既重視「個性發展」又注重「全體積極參與」。
要面向全體學生,就要精心設計「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過程。為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讓每個學生都有通過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並形成能力的機會。尤其是中、慢生,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當學習有了成績而受到鼓舞,才會產生對學習的興趣。」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減輕心理壓力,引發他們積極參與的意識,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
二、採用層次化的教學結構
教學結構是教學過程的總體設計。教學結構層次化,一方面是在課堂上盡量增加學生活動的時空——課本讓學生看,思路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錯誤讓學生析,充分發揮教科書的資源作用和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注意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把握全體,分層推進,根據學生學習的水平差異,參與程度和學習障礙等條件,因勢利導,以學論教。比如,教學「除法兩種分法的比較」時,課堂上首先組織學生根據學過的方法分析條件、問題,在自學的基礎上列出算式,並思考總結出第一種分法和第二種分法各是知道什麼數量,要求什麼數量,接著指導學生圍繞「總數、份數、每份數」這三個數量關系進行討論第一種分法與第二種分法的異、同點。其結果,學習一般的學生能理解掌握其異同點,解同類題的思路,思維較活的學生已基本能運用知識去解決除法應用題的提問題和填條件了。由此可見,課堂上採用層次化的教學結構,是開發學生智力、發揮學生潛能、提高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
三、重視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他們的聯想能力
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前幾年小學數學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我認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也就是讓學生學會聯想,因為聯想是創造的翅膀;聯想是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是培養能力,發展創造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維方法。傳統教法中,教師總是喜歡把知識嚼爛了喂給學生,如果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總是不放心,不放手,怕這怕那,但無論怎樣,都不能放棄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如我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是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一拼呢?於是就引起學生尋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慾望。學生們閉上眼睛,聯想到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隨即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只有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精神,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四、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審美教育
積極健康的情感一般都具有美學意義,因此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就成為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能力,使他們能夠用美學的眼光發現數學知識所蘊藏的豐富的美的內容,以此來凈化自己的心靈和情感,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乃至激情。我在教學中常常製作彩色直觀教具,使學生在直接感知的過程中感受到色彩美;計演算法則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嚴密,培養學生思維邏輯美;合理設計教學結構,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練習和反饋由淺入深,層層深入,使之嚴謹有序,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體會到整個教學過程的和諧美;再配以富於啟發性、結構性的板書,使學生在
2.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
一、採用層次化的教學結構
教學結構是教學過程的總體設計。教學結構層次化,一方面是在課堂上盡量增加學生活動的時空——課本讓學生看,思路讓學生講,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錯誤讓學生析,充分發揮教科書的資源作用和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注意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把握全體,分層推進,根據學生學習的水平差異,參與程度和學習障礙等條件,因勢利導,以學論教。比如,教學「除法兩種分法的比較」時,課堂上首先組織學生根據學過的方法分析條件、問題,在自學的基礎上列出算式,並思考總結出第一種分法和第二種分法各是知道什麼數量,要求什麼數量,接著指導學生圍繞「總數、份數、每份數」這三個數量關系來討論第一種分法與第二種分法的異同點及其結果。學習一般的學生能理解掌握其異同點,解同類題的思路,思維較活的學生已基本能運用知識去解決除法應用題的提問題和填條件了。由此可見,課堂上採用層次化的教學結構,是開發學生智力、發揮學生潛能、提高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
二、以練習為主,提高數學教學實效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去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訓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數學教學應以練習為主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練習題的設計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1.練習的時間長短,數量多少,都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來確定,以便在不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條件下,盡可能取得好的練習效果。
2.練習題的設計、編排要體現教育性原則,做到「低起點小步子、快節奏、大容量」,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3.針對教材內容,精選練習題。如為了引入新課,設計知識銜接題;為鞏固概念,設計基礎變式題;為糾正錯誤,設計判斷選擇題;為拓寬思路,設計多變多解題等,從而實現訓練目標,提高課堂實效。
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注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是目前國際數學課程發展的一個趨勢。實踐能力是人們在改造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中所能勝任某項任務的能力。小學數學實踐能力,就是學生在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活動中,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使學生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了解數學存在價值的重要環節。通過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逐步形成。
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操作、觀察、討論、合作學習、猜想、畫圖等都是實踐活動,到社會上調查、收集數據、提出問題、建構模型等也是數學實踐活動。抓好實踐活動的開展和指導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如在教學「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時,我先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擺一擺」,使學生親身感知「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演變為「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的那種數學知識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的動態過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去領悟、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為學生掌握新知掃除障礙。
四、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和其它學科一樣把德育教育貫穿在教學全過程,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
1.依教材內容實施素質教育
數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自然學科,有著它自身固有的規律和特點,所以在教學中,緊緊地把握學科特點,把思想品德教育和數學學科的特點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實施思想品德教育。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重點應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結合知識傳授,在教學中滲透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和應用題」時,搜集我國改革前後經濟發展變化的資料,通過對比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從小努力學習的精神。
2.結合教學過程滲透德育教育
數學課不同於思想品德課,教師只能結合教學過程適時滲透思想品德教學知識點,還要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詞一句進行滲透,如教學「時間的認識」時要求學生不僅會看鍾表認識時間,而且要做時間的主人,教育學生從小要珍惜時間,講求實效。
五、要注意麵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的素質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素質教育的第一要義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和諧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體現素質教育的全面性,要通過傳授數學知識和技能,利用數學所具有的價值和數學思維的特點來實現學生素質的提高。對優等生,教師要竭力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數學素質差的學生要多關照,課上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開拓思維,發展思維,盡量給他們更多的「參與」機會,並通過個別輔導,幫助他們增強學習信心,逐步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更新觀念是關鍵,學生是中心。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注重能力的培養,發展思維,培育創新;既重視學會,更重視會學,這是數學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