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學學科中如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有效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研究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這一領域的前提,通過對這一課題的實踐研究,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選題(2)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3)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先行於教材知識(4)要充分地展開一個過程(5)要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6)開發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教材。 傳統的教學不太注重把數學與學生熟知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學生接觸的是停留在一張張白紙上的數學;而數的計算、幾何圖形、統計等知識都是按照各自的知識體系,呈直線式的結構發展,學生感受不到它們之間相互的聯系。形象地說,學生眼中的數學知識就像是一條條相互平行的直線,它們沒有交點,形成不了完整的牢固的結構。正是因為這樣,造成了許多學生「強於基礎、弱於應用、強於答卷、弱於動手,強於考試、弱於創造」的局面。《數學課程標准》認為,這些與課程結構有關的問題,應當通過調整課程結構解決。所以《教學課程標准》中把數學知識分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領域的內容。其中第四塊知識對於數學教師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提法,是對數學教學的一個全新視角,也是對數學教學的一大挑戰。所以積極開展有關的實踐與研究對於數學新課程實踐的順利進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如何有效的上好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進行這項實踐研究的前提,通過對這一課題的研究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設計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由於年齡差別,在智力結構、身心發展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師在設計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時應該呈現出不同年齡、不同學段學生的定位差異性。低年級孩子興趣廣泛,但持久性短,對明顯的、有趣的事物感興趣,但缺乏合理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合作意識尚未確立,思想意識水平還很稚嫩。新課程標准實驗稿中對1-3年級的實踐活動提出了三個目標:1、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調查、推理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2、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低年級數學教師在教《人民幣的認識》時,將教室設計成了「文具超市」,每個孩子進行了角色分工,拿人民幣「買」回了自己所需要的文具,還有些孩子大膽的進行了討價還價。這些都是在孩子原有社會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成了社會的縮影。低年級孩子通過不太復雜的開放、自主的活動,品嘗到了動手動腦探究的成功、愉悅。如三、四年級爭當儲蓄小專家(實踐活動),五年級的測量花圃的面積,六年級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得知時候可以利用課後調查長方體家用電器包裝盒的長、寬、高的數據,計算它們的表面積和體積,學習了比的知識後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分小組測量大樹或樓的高度等。 二、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靈活、多樣化的,不一定非得進行研究性的學習,可以是小調查、小製作、小設計,也可以是小課題研究、小研究報告等。如一年級學習統計知識後的繪制「我的作業真棒」實踐活動反饋表,二年級學習確定位置後的「繪制上學路線圖」、「測定方向」,三年級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後的「你的房間有多大」、「家離學校有多遠」活動,四年級學習了簡單的統計之後運用統計知識進行的「六一活動中的數學問題」,學習了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後的班徽設計、家庭裝修中的鋪磚問題,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知識後的「設計正方體的展開圖」,等等。活動可以採用校內外結合的形式進行,可以通過課堂學習方式完成,也可以通過作業形式,要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完成,這一段時間可以延續幾周或者幾個月,即所謂「長作業」。 三、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先行於教材知識的,也可以是復習鞏固知識的。比如一年級學習元、角、分知識前讓學生去超市認識商品的標價,先行了解、接觸人民幣的單位,感知商品的價格。這對於學生的學習可起到一個先行組織的作用。再比如在五年級數學小數的計算後,我便在教室里開展了一次綜合復習已學知識的「生活中的小數計算」主題實踐活動。課前我布置學生回家搜集家裡的一些票據,如電話繳費單、電費單、水費單、超市購物發票、醫葯費收據等,要求學生看懂這些發票,了解如何收費及自己家裡有關的月開支情況。課上組織進行交流,並著重對學校每個月的電費、水費、電話費等進行計算。其間學生綜合地運用到了圖表、數、式等的知識,通過這個活動,學生首先感受到了生活中小數計算的普遍應用,感受到了小數計算與我們生活的息息相關,同時還學會了閱讀各種發票,了解自己家庭、學校的一些開支情況,並受到了節儉從我做起的教育。 四、要充分地展開一個過程。在新課程實踐中我們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這些活動都充分展開了一個過程;(1)提出問題與要求階段;(2)實踐體驗階段;(3)解決問題階段;(4)表達與交流階段。活動的過程以及活動中的收獲與感受,教師都引導學生以數學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擷取有代表性的小文章在學校自辦的刊物上刊出。 五、要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會」,風靡美國和法國的小學科學教育方法「handson」(動手做)來到了我國。這一方法是通過讓教師設置適當的活動和任務使學生投入到真實情境中,在親自動手操作的實踐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對科學的積極態度。對於強調動手實踐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而言,動手做的理念和方法非常實用。在很多的活動中,學生都要經過動手實踐。五年級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後的綜合活動「怎樣測量土豆的體積」,學生實實在在地過了一把親自動手的癮,也確實得出了測量的辦法。 六、開發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校本教材。它結合教材知識,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編寫了的內容可以是:有趣的變化、計算中找規律、生活中的可能性、拉綵帶、有趣的余數、神奇的小珠、擺數游戲、簡單推理、小馬虎、變與不變、生活中的估算、測量身高、體重、時鍾的學問、生活中的重疊現象、分與合、我們的學校等等。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應該是教師和學生合作開發和實施的,所以要發揮教師智慧,積極開發校本教材。下面我以《大樹有多高》為例,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會求比值、化簡比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應用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六年級的綜合實踐:大樹又多高,教學時可分兩大環節:第一環節「量量比比」,先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長度不同的竹竿,高度與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這一規律。教學前教師要做好活動的准備工作,如找好幾根同樣長的竹竿,准備好捲尺或米尺;學生測量時教師要巡視學生測量是否准確,操作有無錯誤等,盡量使測量出的數據准確些。第二環節「議議做做」,教師要啟發學生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大樹有多高」的問題,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討論採用怎樣的辦法來測量,然後分組測量,最後進行交流。當學生們都能採用正確的方法測量出大樹高度後,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繼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仿照這一方法來測量出教學樓、旗桿等的高度。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序直接影響活動的質量,所以對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提出了挑戰,課前教師一定要考慮周全,做好小組活動的各種准備工作,以提高活動課的教學有效性。既然是一節活動課,就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感受數學方法的價值和魅力。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比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學習了如何求比值之後安排的一個實踐活動——測量樹、旗桿、樓房的高度。這些物體都比較高,它們的高度很難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過「在同一地點,同時測得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相等」的規律,間接獲得。因此發現和應用這個規律是本次實踐活動的重點。 「量量比比」——發現規律。通過在太陽光下,把幾根同樣長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學生懂得什麼叫影長、如何測量影長並體會和發現在同一時間、同樣長的竹竿的影長相等。在此基礎上再把幾根長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別測出每根竹竿的長度及影長,算出竿長與影長的比值,發現竹竿有長、有短,影長有長、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長和影長的比值是相等的,「議議做做」——應用規律,這一部分,教材沒有把怎樣應用規律測量樹高、樓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體會方法。通過交流,整理出思路:測出1根竹竿的長度和影長,求出竿長與影長的比值;再測出樹的影長,求它的高。並用此方法,實際測量校園里的一棵大樹的高和樓房、旗桿的高。當然,如果沒有同時測量竹竿的影長和大樹的影長,用上面的方法計算樹的高,是不會得到准確結果。因此必須突出「同一時間」測量影長。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可以使得數學學科知識在活動中得到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數學教學中拓展和加深,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也可以和其他學科打通進行。
㈡ 在教學中如何落實數學學科素養
一、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
新課標的修訂,對數學教育有了很大的轉變,從原來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如今的啟發教學,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從課堂主人來說,教師不在是課堂的主人了,新課改的提出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發展並提高,並將學科更加貼近生活,關注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經歷探索問題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注意:首先,讓數學走進生活,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其實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從內心深入來說我覺得數學其實是一門比較有有意思的學科,數學在小學階段幾門學科中也是比較貼近並走進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學習的位置問題,我可以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誰,其次請說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這樣就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蘇教版四年級上冊
第一章升與毫升,這章是及其貼近生活的,我讓學生自己去記錄學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飲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導,讓學生對升和毫升有基礎的認識,以及比較表象的比較。所以在教學中,我藉助孩子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二、關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
原來在教學中,教師更加註重結果,而新課標的改變,卻將過程與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註重培養學生動手以及動腦能力,這就是一個本質的改變。這就是為何老師卻成了學生學習的輔助,而不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學生主體地位的改變使學生更加對學習感興趣,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使學生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發展、提高。我在課堂中注意培養孩子以下習慣
三、學會數學思考,培養數學意識。
我們的小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時,特別是非數學問題時,怎樣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其中的存在的數學現象並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數學意識很重要,數學意識其實是指能主動地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考慮問題或進行思維的習慣,也就是通常說的「數學頭腦」。
㈢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大家一貫認為應該是語文老師的責任,其實不然,從教十幾年教了幾個班,也聽了很多堂課讓我感受到,有可能許多學生在語文課上能夠暢所欲言,但在數學課堂上卻會語無倫次。人們常說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人們的認識過程、思維的結果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而數學學習活動基本上是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又是數學的載體。所以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的培養就顯得至關重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每位數學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能正確地應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使學生在數學交流時說准確、說完整,說得有條理、說得合乎邏輯、說得簡練。那麼在平時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呢?下面就簡單地談談這十幾年來的一點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一、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素質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因此,數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的水準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盡力做到用詞准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晰、前後連貫、邏輯性強,為學生做出榜樣,並要求他們認真傾聽,並提供模仿的機會,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並起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的作用。二、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讓課堂更為和諧其實絕大部分的學生不願表達的原因是不敢說,怕說錯了會挨批評或被人笑話,所以教師想切實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創造出師生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做到在課堂上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充分尊重每個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積極發言。上課時要有親切的教態,對待學生要有耐心,即使他們答錯了,也不要給予批評,最好是對他參與發言表示肯定,以鼓勵他再次發言。尤其對於不善於表達的學生,教師不但要有足夠的耐心,而且還要細心地挑選一些難度較低的話題,給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他們的表達興趣。就以我今年接的這個畢業班來說,一開始讓學生舉手回答問題時,一個班最多隻有兩三個,有時甚至一個都沒有,哪怕他知道答案也不會舉手,現在經過這個月的鼓勵、培養、訓練,現在已經初見成效。三、教師要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使學生暢所欲言教學中經常遇到學生做題會做,但是卻不會用語言表達或表達有困難的現象,我們一些教師捨不得花時間,認為有這些時間,還不如讓他們多做幾道練習題或多講幾道題。殊不知教師這樣的行為正好剝奪了學生說話的權利,扼殺了他們思維的能力。語言和思維是緊密相關的,說話訓練過程也是思維訓練的過程。在平時說話訓練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學會閱讀,閱讀不僅存在於語文課堂,在數學學習中也無處不在,數學語言高度抽象,因此數學閱讀需要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必須掌握和具備一定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才能正確理解書中的真諦,為「說」收集語言素材;其次教學時,應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教給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策略引導學生理順思維。如:我在進行計算教學時不單單只是讓學生寫出計算結果,還要要求學生能用語言把計演演算法則和自己的思維過程表達出來;公式教學不僅是告訴學生計算公式,死記硬背地做題,而是讓學生組織語言說說推導的過程;解決問題時,不是只把題的算式寫出來就行了,還要能夠把自己的解題思路,方法過程說給大家聽,教師適時引導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不僅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優化自己的思維程式,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四、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說的機會傳統的授受式教學主要採用講解、記憶的方式,幾乎沒有師生語言的交流。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變得內向、被動,這樣長期下來,學生是越來越不喜歡動腦,越來越不喜歡表達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沉悶,學生逐漸變成了「啞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合作必須以交流為基礎,而有效的交流要以學習和掌握數學語言為前提條件。我縣為了實現素質教育,打造卓越課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訓練,在課堂中採用「五步教學法」:教師導學―個體自學―同伴助學―展示評學―提升延學的訓練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貫徹以「語言訓練為主線、思維訓練為主體」的教學思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並在活動中收集說的素材,給每位學生提供說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要說、有話可說,並在積極的評價中,使學生說的熱情得到激發,說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學生把思維過程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五、要能做到持之以恆的長期訓練發展學生的思維是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並非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恆,堅持到底,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多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反復地說、連貫地說,從而大大提高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使學生運用語言大膽展示自己個性的思維,這樣才能把數學「說」好,學好。
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不但要培養學生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而且教師要用規范的語言,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還要持之以恆地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因而,在教學中我們應逐步要求學生用確切的、簡練的、清晰的語言來表達數學中的一些概念、法則、性質。下面針對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結果。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思維的結果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而數學學習活動基本上是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所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是每一個數學教師的基本任務之一,尤其是小學生的語言的表達能力至關重要。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能正確地應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掌握好數學交流工具,使學生在數學交流時說准確、說完整,說得有條理,說得合乎邏輯,說得簡煉。因此,應該把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將它看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學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數學教學過程伴隨著數學交流的過程。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教材及教學媒體的交流、學生與社會的交流,以及學生的自我交流等。學生通過數學語言,用它特定的符號、詞彙、句法和成語去交流,發展學生的數學語言就是提高學生交流能力的根本。
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不但要培養學生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而且教師要用規范的語言,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還要持之以恆地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更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因而,在教學中我們應逐步要求學生用確切的、簡練的、清晰的語言來表達數學中的一些概念、法則、性質。下面針對小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談幾點我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要用規范的數學語言來影響學生
教師的言語和行動,是一種不可估量的無形教材。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因為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數學語言規范的教師他的學生表達能力也較強,表達也較准確、清楚、簡練。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准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後連貫、邏輯性強。有些教師偶爾也把不規范或不科學的語言帶進課堂,這些不科學、不規范的語言,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通過教師語言的示範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但是,長期以來,數學語言的教學沒有得到我們足夠的重視, 很多老師對數學語言表達的教學地位存在片面性認識,認為語言表達教學應附屬於識字、閱讀、寫作教學,並沒有從思想上引起重視。導致學生因沒過好語言關而學習起來困難重重。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課堂上對數學語言資訊的敏感度差,語言之間的轉換不流暢,思維顯得緩慢,從而造成數學知識接受、處理困難。在我教學中和聽課過程中,我注意到在小組活動交流時,只有幾個學生爭相發言,絕大多數學生變成了光聽不說的「木頭人」,即使被迫發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見時,語言羅嗦、詞不達意、條理不清,有的乾脆站立不說,這是教學中出現的較為普遍的現象。許多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是講得過多,學生說話的機會少,有的甚至是「滿堂灌」,把課堂教學的「多邊活動」變成了「單向活動」。教學實踐表明,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的數學理解力也差,以至隨著年級的增長在解決數學問題上出現了重重障礙,所以,數學思維的發展是離不開數學語言的同步發展的。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認識中的讀數和寫數時:在講授的過程中學生對二十幾的數字的讀作和寫作時總是寫成二一,二二,二三……,經過我和家長溝通發現:孩子這樣讀的原因是家長在日常生活和給孩子學前教育的時候沒有正確的讀數,使孩子養成了不正確的讀法, 為了讓孩子改正錯誤的讀法,我讓孩子先讀三十幾、四十幾、五十幾……讓孩子自己發現讀法,再回過頭讓孩子讀二十幾,這樣孩子就能夠較准確的讀出。雖然有些人認為讀數無關緊要,只要孩子會數就可以,沒有必要強要求,但是我認為當學生學會說一句正確和完整的話,掌握了最簡單、最基本的思維模式後,就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學會說幾句連貫的話,能夠有條理的思維和表達。因此,應該從點滴做起規范的使用數學語言。
二、教師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
(一)、培養學生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
數學語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學會有關的數學術語和符號,正確依據數學原理分析邏輯關系,才能達到對書本的理解。理解是表達的基礎,要培養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必須先培養學生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如理解和、差、積、商、擴大、縮小、質數、合數等概念。對學生語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點疏忽。例如問:「什麼是質數?」有的學生答:「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的數叫質數。」於是老師問:「4能被1整除嗎?能被它本身整除嗎?4是不是質數?」學生立即意識到自己錯了,應該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叫質數」。
同時數學有它的精確性,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的詞彙,結論錯對分明。要想真正的學好數學,使數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得到落實,使數學不再感到難學,我覺得必須重視數學語言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的讓學生會用,會說數學語言。
(二)、隨時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1、教師和教材的示範是學生掌握數學語言的方法
小學生在表達數學思想時有兩個弱點:第一,不善於正確使用數學術語。第二,不善於講算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學語言的科學性、邏輯性、嚴謹性等的示範作用,努力使語言形象化、趣味化。盡力避免「這樣做怎麼樣」、「對不對」、「好不好」「同意嗎」等類習慣問語,消除學生說「半截話」或者用一兩個字「好」、「不好」、「是」、「不是」、「對」、「不對」等簡單作答的語言環境。
其次,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學生自讀教材,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鑒於教材編寫要求簡潔、明白,不可能把什麼都寫進去,需要在教學時加以指點。如一年級數學「長方形、正方形」一課,教材形象直觀地描述了這兩種圖形,至於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就要靠教師引導學生去認識,邊讀邊交流,然後形成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正確表象。
2、每節課都是學生形成數學語言的過程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要抓住每一節課的每個教學環節,結合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說話訓練,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說圖意,說算理,說思路,說解題過程,說操作過程,說分析過程。在低年級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做好看圖說話訓練,我對學生進行了一些引導:①先學會看圖。要求學生能全面觀察,看清圖,能簡單說出圖中有什麼,並且有幾個。②認真思考,弄懂圖意。在看圖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能對圖的內容進行分析、口述,理清圖中的數量關系。③發揮聯想,要求學生能把看到的東西,能串聯起來。④開口敘述,要求學生能盡量用自己的話進行闡述,並且中心明確,有條理性。這時語言的連貫性是需要有針對性地重點訓練的;中年級可以要求學生有條理、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如:在應用題教學中,可以利用教具圖表直觀演示,訓練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敘述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問題,分析思路和解題過程。通過讓學生口頭敘述解題思路,口頭敘述數量關系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解題能力,發展了思維的靈活性。高年級則可要求學生逐步運用數學語言准確、簡練且有根據地進行表述。通過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准確性。
3、小組討論是學生展示數學語言的最佳方式
小組討論是課堂中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在每個小組中選出小組長、記錄員等,當學習中有疑難時,便可請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後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本組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為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都處於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效率。但是,小組討論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小組討論組織的不好,就會成為個別學生的表演時間,而學習困難的學生和內向的學生就會變成聽眾或者成為局外人,長久下去就會形成兩極分化,說的人越說越好,不說的人一句不說。因此,組織小組討論時要注意人員的搭配和組織的方式,最好是讓每一位學生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讓那些不愛說的學生從被動的參與變成主動參與。
4、同桌交流是學困生形成數學語言的好途徑
小組討論雖然是展示數學語言的最佳方式,但是由於小組討論時人數相對來說比較多,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沒有機會或者害怕說不好怕大家嘲笑自己,而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發表見解、培養語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別是新授課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語言及時地總結。同桌二個人比較熟悉,交流起來也沒有陌生感,學習困難的學生就不會產生恐懼,能夠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同桌間的互相交流使學生掌握思路,並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而班級中的學習困難生,也可在同桌的帶動下,在同桌的帶動下,逐步學會敘述、正確解答、大膽發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活了學生思維,更提高了教學效果。然而同桌交流只有兩個人,如果同桌兩個人正好都是學習困難的孩子,他們在交流的時候效果就不會太好,因此,在安排學生座位時要注意人員的搭配,最好是把表述好的孩子和不愛說的孩子搭配的坐,這樣他們會互相影響,從而取長補短。
5、學生小結是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小結能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憶出本課的要點。小學生雖然表達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確引導,學生便能正確地概括。如在課堂小結時,老師問學生:「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學生在回憶整理之後,就會紛紛舉手發言,而且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和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很積極。有些學生話雖簡潔,卻抓住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也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經常進行有目的的課堂小結,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分類等邏輯思維能力,達到智慧並進,全面育人的目的。
6、操作是強化學生的數學語言的手段
操作是學生動手和動腦的協同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 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可以豐富感性認識,通過有條理地說操作過程,可以把外部物質操作活動轉化為內部思維活動,以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使兒童的數學語言得到強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表述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感知有效地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活動,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三年級進行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為了使學生透徹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一折、二看、三塗、四想、五說」進行。一折:讓學生用一張紙折成均勻的四份;二看:引導學生觀察以下幾個問題:1,幾種不同的分法;2,一共分成幾份?3,每一份的大小怎樣?三塗:塗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想:出示塗色的紙,思考怎樣用分數表示?五說: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想的過程?分數的意義是怎樣表述的?等等。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引發思維和用數學語言表達,不僅加深了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還可以檢查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情況,同時也培養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
1、讓課堂更和諧,讓學生敢說。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最常見的現象是有的學生因為准備不足無話可說,有的學生因為怕回答不好或回答不完整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這些因素的存在,阻礙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正常發揮,進而影響健康的交際心理的形成。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成功的教育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課堂人文環境的建設,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關愛這些人文因素注入課堂,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援的、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安全感、寬松感、愉悅感。研究表明,在愉快輕松、平等民主的氣氛中,學生發現問題、積極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啟用。只有在這種氛圍里,學生才會感到有話可說,感到自己的尊嚴。在教學中,教師放下架子,不再有一副「師道尊嚴」的面孔,不再把自己當作權威,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的朋友,在朋友面前什麼都可以說,學生自然就無拘無束,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當學生主動說之後老師一定要對每一位學生的回答有所反應,對說得不好的學生給予鼓勵和幫助,使其充滿信心,增大勇氣,不怕說錯,大膽表達。當學生說不出時,可以和藹地說:「不要緊,慢慢想,下次你一定能說的。」;當學生說得不太完整時,要幫助地說:「不錯,如果你能注意到某個地方,答案就更完整了。」;當學生說錯時,要友善地說:「沒關系,你可能某個地方沒有考慮清楚,再想一想。」;當學生有獨到見解時,教師應該毫不吝嗇地給予表揚和鼓勵:「你真肯動腦,有新意。」當學生中出現彼此嘲笑的現象時,教師應及時進行了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嘲笑別人是不文明、不禮貌的行為,明白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難免會出錯,不應該嘲笑別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交際心理,為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同時,為學生下次主動說打好了基礎,從而養成了把自己的想法主動的說出來的習慣。
2、要求學生說話要正確、完善、准確、精煉。比如有的學生說:「8是倍數,2是因數。」「圓錐體的體積等於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說都不準確,雖然學生明白意思,但是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有時候一字之差所表示的意思就完全不同,教師應該及時的給予糾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3、說話要有根據、連貫、通順。如:「19是質數還是合數?為什麼?」要求學生回答:「因為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的數是質數,又因為19隻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所以19是質數。」在很多時候老師只注重孩子回答的結果,對為什麼是這個結果不去追問,因此,有些學生的答案是聽別人說的,有些學生知道結果,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或者說不清依據,更有甚者是根據老師和同學的表情、口氣瞎猜的答案;所以當學生回答後教師應該多問個「為什麼」這樣不僅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完整性和邏輯性。
總之,學生的語言表達過程反映的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在數學課堂上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能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靈活性、准確性,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注意多向學生問幾個「你是怎樣想的?」「你能給我們大家說一說嗎?」「可以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想法嗎?」等問題,把握時機為學生提供語言表達的機會,循循善誘,應用多種方法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使學生養成科學使用數學語言的良好習慣。
㈣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落實新課程標准
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是教師認真地講,學生專注地聽,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淡薄,對教師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並忽視了學生發現與探究的過程,從而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學生僅僅是接受書本知識,學生的學習成了純粹被動接受的記憶過程。這種學習方式會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僅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其職責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實踐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可見,要真正貫徹落實新的課程標准就迫切需要實行教學活動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 1.加強誘導,實現傳統講解型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型的轉換 以往的教學活動,教師往往習慣於依照教科書上的說明進行所謂的「權威性」講解,實行「標准答案式教學」,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極其不利,過多的「規范及權威」很大程度上會禁錮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形成僵化的思維模式。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是人類的一種固有的活動,是主體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一系列變革客體的過程。數學不是教出來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應只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現成的結論,而是學生親自參與的一個充滿豐富生動思維的實踐活動,經歷一個主動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具體地說即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在教師引導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參與演練運算;學會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數學材料,獲得學習體驗,並作類比分析、歸納總結,漸漸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即靠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出來的。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數學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為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狀態,促使其主動的學習,可以在教學中實行了「巧導精練」的嘗試。即通過設置情境,促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教學嘗試。對於許多數學問題,教師不是過早地給出答案,而是「把球踢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討論,並學會在爭論與探討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尋找正確的答案。另外還可運用反例論證法,讓學生在分析比較中享受探索的樂趣。 如:「等邊對等角」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以前教這條性質定理,為不耗費過多的時間,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一般是根據命題,畫出圖形,然後引導學生構造出全等三角形進行證明。新課程標准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此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出等腰三角形與不等邊三角形的模型,並用量角器或對折法進行度量、比較,使學生獲得第一手感性材料,通過比較猜想、再尋求作輔助線構連全等三角形。這樣,雖然時間上會拖得長一些,但學生的收獲會大得多。 實踐證明,通過知識發現過程,多方誘導,讓學生勤於思考親自動手,勇於探究實踐,學生就會學得更主動更有趣。同時,對於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也更有幫助。 2. 啟迪思維,提倡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與家庭環境,這種特定的生活和社會文化氛圍,可導致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教師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並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因而,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和演算法的多樣化,並允許存在不唯一的答案,這樣既「省力又見效」。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慣於把成人的思維方法模式強加給學生,只讓學生學會用一種解法去解決某一問題,人為地扼殺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然而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實踐中學習解決數學問題策略和演算法多樣化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對此,《數學課程標准》強調,「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課程標准》特別是作為具體的教法建議,更從這樣的角度突出強調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因此,根據教材特點,可以先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讓他們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動手操作等多種形式去主動積極地探索,再啟迪他們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尋求一題多解,從而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3. 強調合作,實現權威的講授形式到合作交流形式的轉化 數學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雙邊活動,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故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力求在課堂中形成一種「研究問題」的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倡導學生積極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數學課程標准》將學生的合作與交流分別隸屬於解決問題和情感與態度這兩項重要的目標中。如在解決問題目標中指出「在解決問題中,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體會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在情感與態度的目標中提出「要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藉助於數學方法來解決,並可以藉助於數學語言來表達和交流,認識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能從交流中獲益。」 例如:在上「線段中點的作法中」,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為保證各小組間的平衡,每小組選一個組長,討論時要求小組中的每個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大家發表個人的觀點討論。小問題小組里解決,大問題由組長代表本組提出,在班上由其他小組的學生或教師來指導解決。這樣課堂上討論氣氛熱烈,學生成了主角,小組內部學生團結合作,各個小組之間互相競爭,有的學生按照課本上的介紹的方法:①利用先度量再計算的方法,找出線段的中點;②利用尺軌作法;③有的平時學習不夠好的學生反而用游戲法,他們用截一段與所作線等長的紙條,然後把紙條對折,找出中點,然後在圖上畫出中點; ④有的同學用白紙描印出所作線段,然後對折,再利用對稱性找出中點。最後有部分學生提出第二種方法作圖的科學依據是什麼?這時,教師在肯定學生主動探究的前提下,還應做到不失時機的點撥。這種師生互動平等對話的數學教學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師要拋棄「我在給學生上課」的觀點,形成「我與學生一起上課」的氛圍,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自主性發展,個性發展的促進者。只要喚醒學生的表達慾望,給予他們自由表達的空間,數學課堂就會出現一個美麗新奇,富有靈性的世界。 4.注重探究過程的反思,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必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不斷摸索、嘗試、實踐、總結規律,教學反思就十分必要。主要表現在: 課堂設計的反思,具體實施的反思,教學得失的反思。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也必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反思,改變傳統教學中僅由教師歸納總結重難點知識,而忽略學生自身反思和體驗的狀況。教師可提出如「探究過程給你什麼啟示?你是如何學習這節課的,怎樣得出這條規律的?對於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何感想?」等問題。這些開放性問題沒有標准答案,但學生的回答能體現出他們的個性和思考方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從反思中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僅僅只是結果。 新的數學課程標准,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者角色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應有大的改變,教師單一的「解惑」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要求,學生單純被動地聽講和孤立的埋頭作業已適應不了時代的發展,作為實施課程標准改革的數學教師,應積極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各種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親自實踐與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認識數學,掌握數學的核心內容,並通過數學學習,促進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並指導他們直接運用數學知識去積極參與各項數學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