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數學建模大賽適合什麼專業的人報
我只想說,任何專業,只要你喜歡數學建模。
因為我是學的管理,基本上數學不多,但是建模不是一個人的事,我的組員是計算機,機制的,這樣管理的優勢就是可以比較輕松的書寫文字,建模本來就是敘述一種模型。
而且我也喜歡數學的。
我們建模對還是有學文科的同學,只要一個原因:只因喜歡。
建模用到的數學知識不一定以為復雜,但注重計算的邏輯性。
我不否認需要數學功底,但是我們學校集訓隊選人,不是考察數學基礎,面試考察的是有數學的思維方式,就是能把實際問題轉為數學的角度去思考。
話說回來,數學基礎好更好,因為這是 數學 建模。
所以啦,綜上:數學建模需要:數學知識理論,論文寫作能力,思維能力,。。。
這都是團隊的能力,你應該說:怎樣的隊伍才適合報大賽。
⑵ 參加數學建模比賽有什麼好處
最重要的是看興趣,我覺得數模拿獎最重要的是給自己增加信心和成就感,對我而言這個最重要。
第二,有好多學校將國家賽作為2月份美賽的選拔賽,只有國家賽拿獎的人才能參加美賽,我們學校是這樣,但不知道你們學校如何。
再次,獎學金,這是個現實的問題,不過我不是太看重。
最後,對於保研的人,競賽成績很重要,雖然數模的獲獎面比較其它比賽稍稍寬一點,但是畢竟是全國大學生的四大競賽之一。研究生導師相當看重,而且數學是理工科目的基礎課程,所以無論你是什麼專業數模競賽還是會讓導師對你非常青睞。而對於出國的人,2月份的美賽對國外學校的導師也具有很大的說服力,美賽也可能是很多中國大學生唯一能接觸的國際公認的比賽。而要在美賽上拿成績,其它數模比賽的經驗是至關重要的。
其實還有一點是,數模競賽的比賽過程比較特殊。國賽三天三夜,而且是團隊配合,如果你堅持到最後,並且竭盡全力地去完成,無論結果如何,你都會非常興奮,欣慰和滿足,這種經歷和感覺是其它活動很難帶給你的。而如果你中途放棄,或者團隊配合出現了問題,對於很多參賽選手,都會讓你非常痛苦和失望。這種感覺是非常奇妙的,所以我也認為它是數模比賽最吸引人的地方。
我從大一開始參加數模比賽,賽到大三,應該說經驗和成績還是非常不錯的,所以也算是和數模感情很深了。所以鼓勵你堅持下去,無論是賽前准備還是在比賽時都全力以赴,其實比賽時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會讓你崩潰。但如果你真的堅持到最後,那種感覺不言而喻,除了最後的榮譽,更重要的是你對自己意志,協作能力等心智上的認可。加油吧。
⑶ 學習數學建模有什麼利用價值
可以讓學習者勤於思考,鍛煉開發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因為期間一切問題都應該自己解決。
同時在建模過程中學會MATLAB和lingo等軟體的使用。
我們書記說如果這對考研也有一定的幫助,在面試中如果和主考官說自己參加過數學建模培訓,能增加面試分,因為你已經掌握了研究生必備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老師當然喜歡省心的學生啦.....在我們學校,如果可以參加比賽還能加創新學分,這也算好處之一吧!
⑷ 數學建模中模型的優劣如何評價
怎樣的模型才能叫做好的模型?例如對Internet建模,Inet,AB,BRITE,GLP等等模型層出不窮。每種模型都在關注著某種實際問題的生成機制,當然也能在一定意義上反映真實世界的結構。但其價值究竟應該如何評價?Internet是超級復雜的問題,比不了經典模型的簡單深刻。是不是必須使用多側面的和分布式的認識才能刻畫它的性質?
還有那個經常被使用的模擬方法。考慮問題的基本機制是建模必要的方法,完全唯象的模型,比如搞個擬合什麼的(除非精度夠高而且有原理上的說明),對問題並不能達成真正的理解。但究竟應該如何界定這種方法的有效范圍?
徹底的模擬模擬不一定能給我們帶來有關問題的理解。模擬只是實驗,實驗條件是否有真實意義,實驗結果是否足夠可靠,事實上都不確切。即使可靠,許多時候也只有工程上的意義,可以看作是一種較為節儉的實驗方式。但如果問題還存在人們不清楚的復雜機制呢?對機制究竟如何認識則很難從模擬本身得出。需要對模擬條件和結果之間的關系作進一步的研究,這可以說完全是另一個更困難的過程。
「理解」該如何理解?基於邏輯系統、因果推理和嚴格計算的解釋堪稱典型的「可理解的」模型。但只通過模擬和模擬,得到的「經驗性」解釋可以作為另一種「理解」的方案嗎?
神經網路等方法和模擬等思路其實有某種共同特點。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能給出結果,但是不能給出解釋。正如經過訓練的神經網路,即使效果非常出彩,人們也完全不可能知道每個連接的權重到底「意味著什麼」。整體的效果,是「分布」在網路整體上的。這種分散性的理解和模擬很類似,網路結構和權重是模型的「深層」,正如模擬的基本機制是模型的「深層」。最終的結果是「表象」,「深層」的原理怎麼控制「表象」的?對不起,承上啟下的那個「中間層」是什麼,我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