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數學應該怎麼教
孩子才多大啊,現在要二年級學生才開始掌握乘法啊! 現在可以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數學,比如數數吃的,玩的,用的,認識圖形和顏色 去分長短 大小 多少, 孩子的記憶是用圖片記憶的,所以也可以教他認識些字.呵呵,其實認字也跟數學是有關的.數學也要會認字讀題和理解意思.
我基亂是一名幼兒老師,學前教育階段的數學內容及教育方法總結如下:
我感覺下面這些教育內容及方法是比較切實可行的!
數學是一項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數學。數學是一項重要的技能,需要從小培養。其實,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學數學,並以數學的方法讓孩子的思維敏捷。
一、數學的概念
1、數概念
唱數、數數、認寫數字、一一對應、集合、分解合成、加減運算、進位、序數
2、量概念
多少、大小、長短、高矮、輕重、厚薄、面積、體積、容積、單位、時間、快慢
3、圖形空間概念
基本平面圖形、基本立體圖形、空間位置、圖案組成
4、邏輯關系概念
推理、相關位置、分類、部分與全體、序列、前後順序、因果、機率
二、孩子不討厭的數學學習法
1、唱數字
如,:「兩只老虎」「我有一雙小小手,一共十個手指頭」等。
有關的扒睜兒歌
2、 隨興計數
上樓梯時和孩子一起數樓梯的階數;吃水果時一起數「一共5個蘋果,媽媽一個,爸爸一個,寶寶一個,還剩幾個」等 。
3、喝水
水喝一點少一點,如果往杯子里加水,水就多了起來,類似的方法可以教孩子分辨多與少的概念。
4、排隊走路
散步或玩耍的時候,可以一家人排成一排,讓孩子理解前後左右的概念;一家人一起走,可以讓孩子理解遠近、快慢的概念。
5、量長度
可以和孩子一起丈量長度,客廳到卧室要走幾步,寶寶的衣服如果用媽媽的手來量有幾個手掌那麼長,用寶寶的手來量呢?
6、 堆積木
玩積木不僅可以通過數數學得基本的數字概念,還可以通過堆放積木感知尺寸、形狀、重量、體積、對稱、空間關系等基本概念。
7、區別粗細
如:用小棒串珠,有的小棒不能串入串珠(說明太粗),還可以按小棒粗細來排列順序。也可以讓孩子比其它物品的粗細。
8、看日歷
准備一本日歷,媽媽提出問題,和孩子一起觀察得到答案。今年是哪一年?一年有幾個月?數一數一月份有幾天?二月份有幾天一周有幾天?小朋友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是星期幾等
摘自《寶寶啟智文摘》
——————————————
望採納
要成為一名全優的教師,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即師德、師智、師能。師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師智主要指有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業務和敏捷的思搏此檔維;師能主要指具有勝任教師工作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的師德和人格。
因此需要我們樹立良好的幼兒教育觀念 (一)、樹立正確兒童觀
兒童和成人一樣,是享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的需求應受到尊重並得到滿足。因此教師與幼兒交往時的態度、方式都應讓幼兒感到安全、沒有壓力、受重視,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愛和尊重。、
(二)、樹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觀
當我們把幼兒看做是主動的學習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教了,不等與幼兒學了,教師教完了,不等與幼兒學會了。老師准確地把握把「教」,什麼時候「教」, 「教」什麼。在幼兒園中重教育過程,輕教育結果。教育內容是全面地、啟蒙性的,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以培養興趣為前提教育活動。 (三)、良好的教師觀
新的教師觀念認為:教師工作不僅僅在付出,在同時也在發展著自己,完善自己,是教育過程的研究者,是一個不斷充實、完善
的自我發展者等教育觀。
所以,我們幼兒教師應該成為一個終身的學習者,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成長, 才能促孩子發展,才能為孩子一生發展奠定基礎。
二、幼兒教師的基本素質
《幼兒園工作規程》頒布以前,不少人誤將教師畫、跳、唱、彈等技能視為教師的教育素質,但實踐表明,這種想法是片面的。這種個人專業技能方面再好,也不一定是合格的幼兒教師。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覺得,幼兒教師的素質關鍵是教師對幼兒實施素質教育的觀念和能力。那麼幼兒教師要具備那些素質和能力:
(一)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二)要有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必備的專業技能
記得有一位園長說過這樣一句話:當一個好的幼兒園教師的難度,不比當一個好教授的難度小。
(三)教師要有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施教能力
一是生活化,選擇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教育內容,利用身邊現有的材料和場所,二是興趣性和生成性教育內容應該是幼兒感興趣的,不是感興趣的也要通過一定方式讓孩子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每個孩子的情況。
因為都學過教法這點就不多講了。利用我們所學的游戲的方法,用幼兒能接受的教學語言,面向全體幼兒,全面施教。幼兒園
教師要做全才。幼兒園教學是不分科的,各領域相互滲透的。
(四)、要有較強的觀察力(撲捉資訊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對孩子的觀察、對其他事物自然想像的觀察等。比如:落在地上的雪,同樣都是陰面,是土地上的先化,還是落在石頭(鐵蓋)上的先化?為什麼?這就需要做教師的去觀察、主動去探究。再如:世界上最小的鳥是什麼鳥?(蜂鳥)最大的鳥是?(鴕鳥)大家都知道,小動物是孩子最感興趣的,他可能會問老師鳥都吃蟲子嗎?有吃蟲的、也還有吃米粒的(還有吃草葉等植物的鳥),鳥都怎麼吃蟲子?(有的鳥很聰明藉助於小棍捉蟲吃,是人與自然節目播的)。
(五)、要有使用媒體教具和自製玩教具的能力
主要是自製玩教具,因為我們周圍生活中的自然資源很豐富,我們要動腦、動手去製作符合教育需求的玩教具。豐富幼兒的生活,美化環境。另外,實際生活中使用多媒體是必不可少的,如:正確使用實物投影儀、會用電腦查詢資料,製作課件等等。
(六)、要有合作和溝通的能力
要學會與孩子交流方式方法;要學會與同事合作藝術;還要學會與家長溝通技巧。
教育幼兒不單是幼兒園教師的事,家長有義務配合幼兒園工作。與家長溝通不等於告狀,要在溝通中使家長知道幼小的心靈需要我們共同呵護。因此在形式上,對採用一對一的形式,顯示出對孩子的尊重。有的可以一對多,就是採用召開家長會的形式;還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內容上,可以介紹孩子在園一天參與活動
10+6=16
本題,10已經湊好了,
就不需要再湊十了。
這道題根本不用湊十,式子中本來就有10了。
比如9+6
9 + 6=5+10=15
/ |
5 4 —————
18 - 8
把18個蘋果分成兩堆,一堆10個,一堆8個,
小明一堆,小紅一堆,小紅的那一堆事8個,那麼小明的那一堆是多少個。
或者
先把18看成10和8
去掉8個就是10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滿意請採納,謝謝。
可以讓孩子看看哈利學前班可以學數學的=-=
數手指
幼兒數學教育的首要目標應該是
中國的幼兒教育國家檔案檔案中是沒有對數學做課程目標上的規定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自1952年到1981年這期間頒發的、涉及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政策檔案都將「計算」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各年齡階段的課程內容及要求做了詳細說明,數學教育在幼兒園教育體系中佔有自己的獨立地位。但1996年的《規程》開始弱化學科界限,提出綜合組織各領域的內容,沒有再提出學科教學方面的任務要求。 1999新《綱要》更是根據幼兒的生活將教育內容劃分為五大領域,其中「數學」被並入「科學」, 比較而言,新《綱要》只要求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建構初步的數概念」。「感受」與「建構」的結果很可能只是模糊的理解和體驗,與抽象的數學知識相去甚遠。由此可見,新《綱要》的表述弱化了對具體知識掌握的要求。新《綱要》與以往政策最明顯的區別在於,以「數學」來命名幼兒園數學教育,而以往政策都是以「計算」來命名的。「計算」一詞無形中向人們傳遞著這樣一個資訊,即幼兒園的數學就是加減計算,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狹隘理解。因此,新《綱要》用「數學」來命名更能體現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豐富內容。其次,新《綱要》突出了數學與其他各領域及生活的聯絡,指出應引導幼兒感受「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數學不再是抽象的邏輯知識體系,而是貫穿於幼兒生活和游戲之中有待於抽象的事物。這就使幼兒期的數學有了更為豐富的現實源泉和具體內涵。
基於以上背景,中班數學課程目標總體上定位於通過情景設定,引導幼兒感受周圍環境中的10以內的數,簡單的平面和立體圖形,初步建立時間的概念,學會認識鍾表等就可以了.
Ⅱ 怎麼教小孩數學加減法
怎麼教小孩數學加減法
你知道怎麼教小孩數學加減法嗎?在小朋友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加減乘除法的運算。首先就是學習加減法的運算。但是如何教會小朋友加減法運算就成為了一個難題。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分享給大家關於怎麼教小孩數學加減法的方法。
一、給孩子營造一個數學環境
很多時候,家長會認為,教育孩子就是把知識灌輸給孩子,讓孩子記住就可以了。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教育孩子不僅僅要教會孩子知識概念,還得教會孩子使用這些知識。
加減法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數學知識,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營造一個數學環境,讓孩子明白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存在在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
比如:早上給孩子准備早餐時,可以給孩子6塊餅干,讓孩子把餅干都畫在本子上,每吃掉一個,就擦掉一個,然後給孩子講解「6-1=5」的概念,這樣就能夠讓孩子從自己的行為舉動中明白,減法就是去掉。
同理,加法也是這樣。在這種不斷地培養下,孩子就能建立一個對於加減法的基本認識,這樣對孩子學習接下來更多數字的'加減法運算打好了基礎。
二、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運用
當孩子對加減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後,還要進一步提升孩子對於數學運算的感覺,讓孩子能夠更加熟練地掌握加減法的運算。
面對枯燥的數學教材,有趣的方法才能讓孩子對數學更感興趣,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數學。所以,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加減法時,要靈活運用小游戲,既能讓孩子在游戲中學會理解知識、運用知識,又能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比如利用撲克牌與孩子進行游戲。先給孩子10顆糖,然後在草稿紙上寫上「+」、「-」、「=」等運算符號,家長先出一張牌在等式右邊,即結果;再讓孩子擺放合適的牌面數字在等式左邊,完成後家長給出評價,正確就獎勵加一顆糖,錯誤就懲罰減一顆糖。
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夠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運用加減法,既能讓孩子學會理解加減法的知識概念,也能讓孩子對加減法的運用更加熟練。
三、培養孩子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加減法
當孩子學會加減法以後,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應用知識的機會,這樣能夠提升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讓孩子保持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去挑戰更復雜的加減法。
比如,在與孩子逛超市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嘗試結賬:買一件東西5元,再買一件東西6元,一共給孩子20元,最後超市收銀員找回孩子9元。這樣就能讓孩子在實踐中明白「5+6=11」、「20-11=9」的含義,從而更好地將知識記在腦海中。
如何教兒童學數學
1、在家裡給孩子輔導數學,問題要靈活多樣,能激起孩子的思考
好多家長給孩子輔導數學就是呆板的幾道算題,這樣孩子容易厭煩,會覺得數學沒有興趣。如3+7等於多少?7+3呢?8+2呢?這時你如果反過來編題:那兩個數相加得10?這樣的算式共有幾個?如何判定你已經寫完了?有規律嗎?讓孩子找到:0+10,1+9,2+8,3+7,……,10+0這一規律後,又提出那兩個數的和等於11?這樣的式子共有幾個?然後提出兩個數的和等於100,這樣的算式能編出幾道。這些問題可培養孩子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有時,你做家務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題給他做,你可以在紙上畫一個幾何圖形,叫孩子說說這個像什麼?比如畫一個圓,讓孩子去想像。有的孩子說像大餅;像圓圓的月亮;像媽媽漂亮外衣的紐扣等等。只要是圓的,不管說什麼都對,說得越多越好。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及觀察力。
2、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編的題, 能讓孩子體會生活,豐富生活知識
養金魚是小孩子挺喜歡的事。為讓孩子做減法,可編制「金魚缸中有5條金魚,死了一條,還剩下幾條?」有過養金魚經驗的孩子不一定就簡單的回答4條,他要提出這條死了的金魚撈出來了沒有?這樣他就有兩個答案:4條或5條。多思考這樣的問題可培養孩子全面考慮問題的習慣,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豐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為兩類。按什麼方法分,由孩子自己決定。特別是孩子多的時候,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動、植物分,或按海產類或非海水類分,也可按炒菜、湯菜分;冷盤、熱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適當的提示,讓孩子學一點分類思想,還豐富了生活知識。
3、能動手操作的題,父母不要給出答案,讓孩子去操作、體驗、領悟
為考孩子的智力,家長會給孩子提出:一張長方形的紙片有四個角,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孩子會脫口而出,3個。這時家長不要告訴孩子答案,要孩子親手去剪一剪。一剪才發現有5個角。繼續剪,看能不能剪出3個?孩子都看過能伸縮的活動推拉門或防盜窗,這些門或窗的結構是四邊形的。問他們為什麼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邊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圍一個四邊形和三角形,然後壓一壓,看那個會變形。讓孩子領悟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通過自己動手,動腦,能領悟出某些結論,為創造發明打下基礎。
Ⅲ 怎麼教孩子學數學
1.愛上學習數學,首先要啟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首先要給幼兒建立數學認知,把數學生活化、游戲化、兒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2.有意識的進行數學教育:通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情,使孩子不知不覺中接觸到數字「1」的概念。例如在給孩子喂飯的時候,可以說「寶寶乖,先吃一口,再吃一口」,這樣子對孩子日後數字教育會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3.和孩子做游戲互動:游戲室孩子最喜歡最能接受的學習方式,也是最有利於親子關系的方式。例如,和孩子爬行比賽,或者比賽撿東西的游戲等。通過游戲,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和運動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觀察力、耐力和競爭意識,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發展非常有好處。
4.教孩子做比較:數學啟蒙除了數數,還涉及到圖形幾何、時間空間、邏輯推理、比較分類等。家長們藉助生活中的事物,教孩子大小比較、形狀配對知識。例如吃飯時讓孩子比一比誰的碗更大,裝的東西多,甚至可以引導孩子動手操作一下,怎麼才能裝滿它。
5.教孩子數數之前要懂的:很多父母一提到數學啟蒙,就想到教孩子數數,其實數數隨時都可以進行,並不單純讓孩子背數字,而是讓孩子理解數字。在教孩子數數前,家長應該多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到大小快慢、輕重高矮等的不同,然後才引導孩子去認識數字1234,理解數字。
Ⅳ 怎樣教孩子學數學
導語:一個很簡單的正循環擺在我們面前,所以說,學好數學,調動孩子的興趣是關鍵。因為我喜歡數學,所以我願意去學它,所以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任何艱難險阻也願意去克服;克服困難所得來的成功體驗又增強了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所以我更喜歡學數學了。
調動興趣的方法有:
1.親其師,信其道。
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
1)展示能力,讓孩子佩服。比如可以在孩子面前秀自己知識淵博、計算和解題能力很強等,孩子們個個佩服地一塌糊塗。
校信通在做優秀大學生數學學習規律調查中也發現,很多學生喜歡某一個老師,甚至是因為老師隨手就可以畫出很標準的圓、橢圓。
2)展示人格魅力,讓孩子敬服。
教育者人格中很突出的一點或幾點魅力很容易感染到孩子,比如幽默、嚴謹等等。一般來說,一位老師要儲備至少200—300條笑話,便於在課堂上讓學生輕鬆快樂學習。也有很多孩子喜歡老師的理由是:“她認真負責到家了,天天都有新花樣,辯論會什麼的,幹啥啥行!”
3)用心關愛孩子。
如果想讓所有孩子都喜歡您,那就平等對待他們吧!課堂上,如果有成績不好的學生舉手發言,明知他會回答地一塌糊塗,也要鼓勵和支持他。
如果您想改變某個孩子的話,那就去“偏愛”他吧!“我喜歡這位老師,是因為她待我象待自己的妹妹一樣。”“有一次我數學考砸了,老師在我的作業本里夾了一張紙條,問我是不是有什麼心事?我感動極了!”
當然,家長也要積極引導孩子喜歡老師。比如通過和孩子討論老師的授課方式、性格特點等,引導孩子關注老師的閃光點,發現老師值得自己學習的思考方法、習慣和品質等。
2.化抽象為生動。
比如在講例題的時候,結合題目給學生講一些順口溜、數學故事、數學發展史、生活中的數學等。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比如華羅庚的數形結合順口溜“數與形,本相依,焉能分作兩邊飛。數缺形時,難直覺;形缺數時,難入微。代數幾何本一體,永遠聯系莫分離。”生活中的數學包括身邊的事、新聞時事等,比如:讓學生適度參與現在很多父母都熱衷的股票問題;自己家裡每月消費多少米,多少油,多少鹽等,人均消費多少;今年淮河流域出現洪災,泄洪時就需要考慮上游水位和下遊河道寬的關系等等。
此外,還可以利用游戲和活動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日歷中的方程》、數學專題黑板報等。
3.化抽象為形象。
現在的學生大都對電腦感興趣,如果從這一點入手引導學生學數學,是個很好的辦法。鄭州一所重點中學的劉老師用幾何畫板讓學生形象直觀的體會數學知識,學生在學幾何畫板的同時,學數學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了。
4.成功體驗的積累。
興趣與成就感往往有很大關系。每個孩子都有想成為研究者、發現者的內在願望,都有被認同和賞識的需要,都希望取得成就和進步。教育者應該善於發現學生的一點點進步,給不同學生提不同的要求,讓他們有機會成功,體會成功時的成就感。
具體做法有:給孩子講題時不要一下子把思路都講完,要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獨立思考,或講一半,留一半讓孩子自己思考。如果孩子沒有能力思考下一半,至少要讓孩子獨立思考到下一步。當然,家長還要適時給予言語鼓勵,一方面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並讓孩子體會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另一方面,家長也會在鼓勵孩子的過程中改進對孩子的認識,培養孩子對同一問題深刻思考的能力和習慣。
小貼士:成功記錄本
也可以鼓勵孩子專門准備一個筆記本,寫自己的成功記錄。錯題本很重要,但只有錯題本,孩子就只能多關注自己的失敗經驗,用成功記錄本記錄自己做出某一道對自己來說比較難的題目的過程,記錄下今天對比昨天的點滴進步,增強成就感,增加學習興趣。
5.營造學數學的環境。
比如家裡的書架上可以放一些數學相關的書籍如《速算秘訣》《中學生數理化》《好玩的`數學系列》《訓練思考能力的數學書》《故事中的數學》等,並推薦孩子閱讀。學校里也可以營造這樣的氛圍。有位老師說:“我每天課間時間都會坐在教室門口,拿起一本書來看。總會有幾個學生來問我看的是什麼書,一問一答之間他們就對我手裡的書感興趣了。幾天後我就會發現,有一兩個學生帶頭借了這本書。再過一陣子,這本書就風靡全班了。”
首先就是調動孩子對數字的興趣,讓孩子的玩耍喝吃飯的過程中最大程度的接觸數字,包括寶寶經常吃的小零食(記得有一種數字餅干),在孩子的身邊多設置“數字”的“熏陶”。
為了強化孩子對數字的人是和理解,家長們不妨給孩子多玩一下撲克牌游戲,先把撲克牌裡面的J、Q、K、A以及大小王拿掉,剩下的就是純數字了,和寶寶玩不同的數字識別和加減游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對於大一點的寶寶,家長們還可以採用一家人集體玩關於數字的游戲進行數字只是的強化:比如認識紙幣、利用紙幣玩賣買游戲、或者是在逛超市的時候利用商品的價格標簽來強化數字概念。
家長還可以准備孩子的諸多玩具,來和寶寶講解一下加減法的運算規則和方法,先從簡單的1+1開始,把一個玩具放在另外一個的旁邊,再幫助孩子數一下總共玩具的個數。
此外還要記得,家長們還要把簡單枯燥的數字加減法“演變成”孩子們喜歡的東西:比如香蕉的個數、自己小板凳的個數、橡皮鴨子的個數以及自己玩具熊的個數,讓抽象的東西具體化。
家長們還要李泳豪外出遊玩的機會,來強化寶寶的數字概念,路邊的電線桿、自家的車牌號、動物園裡面的長頸鹿個數,都可以幫助寶寶強化數字概念,家長們在教學期間一定要耐心、細心。
1、能動手操作的題,父母不要給出答案,讓孩子去操作、體驗、領悟。
為考孩子的智力,家長會給孩子提出:一張長方形的紙片有四個角,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孩子會脫口而出,3個。這時家長不要告訴孩子答案,要孩子親手去剪一剪。一剪才發現有5個角。繼續剪,看能不能剪出3個?孩子都看過能伸縮的活動推拉門或防盜窗,這些門或窗的結構是四邊形的。問他們為什麼不做成三角形而做成四邊形呢?叫孩子用竹棒圍一個四邊形和三角形,然後壓一壓,看那個會變形。讓孩子領悟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通過自己動手,動腦,能領悟出某些結論,為創造發明打下基礎。
總之,孩子良好的學習素質一半來自家長的熏陶。給孩子提問題,也要講究方法,讓孩子積極地想,愉快地做,能激發興趣,開發智力,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
2、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編的題, 能讓孩子體會生活,豐富生活知識。
養金魚是小孩子挺喜歡的事。為讓孩子做減法,可編制“金魚缸中有5條金魚,死了一條,還剩下幾條?”有過養金魚經驗的孩子不一定就簡單的回答4條,他要提出這條死了的金魚撈出來了沒有?這樣他就有兩個答案:4條或5條。多思考這樣的問題可培養孩子全面考慮問題的習慣,在餐桌上,如果有一桌豐盛的菜,叫孩子把菜分為兩類。按什麼方法分,由孩子自己決定。特別是孩子多的時候,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分的方法很多:如按動、植物分,或按海產類或非海水類分,也可按炒菜、湯菜分;冷盤、熱菜分等。做父母的要作適當的提示,讓孩子學一點分類思想,還豐富了生活知識。
3、在家裡給孩子輔導數學,問題要靈活多樣,能激起孩子的思考。
好多家長給孩子輔導數學就是呆板的幾道算題,這樣孩子容易厭煩,會覺得數學沒有興趣。如3+7等於多少?7+3呢?8+2呢?這時你如果反過來編題:那兩個數相加得10?這樣的算式共有幾個?如何判定你已經寫完了?有規律嗎?讓孩子找到:0+10,1+9,2+8,3+7,……,10+0這一規律後,又提出那兩個數的和等於11?這樣的式子共有幾個?然後提出兩個數的和等於100,這樣的算式能編出幾道。這些問題可培養孩子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有時,你做家務忙,但孩子要求你出一道題給他做,你可以在紙上畫一個幾何圖形,叫孩子說說這個像什麼?比如畫一個圓,讓孩子去想像。有的孩子說像大餅;像圓圓的月亮;像媽媽漂亮外衣的紐扣等等。只要是圓的,不管說什麼都對,說得越多越好。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及觀察力。
Ⅳ 如何教孩子數學
第一、3-6歲學前的第一階段關鍵是積累和興趣。積累首先是要積累大量的生活經驗;第二、6-8歲的第二個階段,兩個關鍵是基礎和習慣。首先,一二年級計算的基礎非常重要。第三、在8-12歲第三個階段,是三到六年級期間,注重的兩個關鍵是運用和獨立。孩子的整個學習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3-6歲學前,第二個階段是6-8歲一二年級,第三個階段是8-12歲三到六年級。3-6歲學前的第一階段的關鍵詞是積累和興趣。所謂積累首先是要積累大量的生活經驗。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好奇,會問大人很多奇怪的問題,所以家長要盡量的回答孩子這些問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盡量用一些具體的食物給進行講解,比如3+5=8,孩子大腦里是沒有3+5的概念的,比較抽象,所以我們要拿出三個蘋果,5個梨合起來等於8個,讓孩子看到才會有感覺。 第二,積累很多的素材提升孩子幾何空間能力,比如拼插玩具、樂高、還有一些積木、手工活動、陶藝等。空間幾何能力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孩子有經驗,這方面能力就會很好。興趣方面,我們要給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來讓他學習數學,了解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喜歡故事、食物、水果、動物、好玩的或奇怪的聲音、語言、音樂等,在整個過程當中,家長不要太多的替代孩子做什麼,孩子能做的要盡量讓他做就好。在6-8歲的第二個階段,兩個關鍵詞是基礎和習慣。首先,一二年級計算的基礎非常重要。我們常說在小學解決了孩子的計算問題,就解決了數學一半的問題。在一二年級尤其是這樣。如何能夠練好計算?雖然有一些巧算的方法,但整體上看,計算沒有捷徑。計算就像一門技術,比如騎自行車,只有自己去多騎多練,才能夠騎的好騎的快。所以說計算也是一樣,在這里推薦一種方法,就是多做計算練習題,但是給孩子加上一個計時去練習,只有達到一定的計算速度以後,計算效果才會出來。同時在這個階段,要給孩子打下思維的基礎,我們發現到了三年級,很多孩子成績就跟不上了,因為這是一個分水嶺。如果一二年級思維基礎沒有打牢,思維不夠深不夠廣,我們就要做很多跟思維類相關的游戲,比如速度游戲,再如下棋、黑白棋、五子棋、七巧板、四巧板、推箱子、漢諾塔等很多益智類游戲,孩子經常練習,那麼他的思維強度就會比較好。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注重養成好習慣,首先是按時的習慣,包括按時做作業,按時吃飯等按時做任何事情。第二是寫字的姿勢要好,寫字要標准,並且養成一個愛檢查的習慣。在8-12歲第三個階段,也就是三到六年級期間,注重的兩個關鍵詞是運用和獨立。運用就是要多加練習,這個階段題量會變大變多,知識量暴增,所以需要很多的練習,讓孩子進行內化,那麼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提供相應的題目。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也需要去藉助老師的輔導,因為有很多問題,家長可能也不太會,所以家長要做好橋梁,幫助孩子和老師來打通,輔助孩子學習。 在這個階段,要注重培養孩子獨立做事情的能力,包括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等,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養成很好的學習品質,培養自學能力,這些將陪伴他終生!
Ⅵ 怎樣教孩子學數學入門
數與物品的對應。如一堆是3個,一堆是5個,給二個3和5的卡片,讓孩子在數完後放對位置,判斷是否會了,數與物品的對應或稱物品與數的對應是為下一步教加減法做准備工作。
數的組成和分解:正常情況下應先教數的組成、分解,再教加減法,這也是孩子的數學發育過程,還是舉例5,先拿出5個物品,告訴孩子5可以分成3和2、1和4,反之組成也是這樣。
(6)怎麼跟孩子講解數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要重視數學本質。數學核心素養中的數學抽象是數學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維的重要基礎,反映了數學的本質特徵,貫穿在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應用的全過程中。
所謂掌握入手點,就是要掌握基本思想方法,通過分析其本質特徵,熟練掌握其適應范圍,掌握基本問題的基本解法。
Ⅶ 家長指導孩子數學的方法
數學是很難的,所以也需要家長的配合。我在這里整理了家長指導孩子數學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家長指導孩子數學的要點
1、讀題三遍,理解題意
第一遍,看清每一個字
孩子用手指指著題目文字,家長領讀一句,孩子跟著讀一句。太長的句子可以斷開分兩三次讀。
這個過程是孩子們看清每一個字的過程,所以可以較慢或者斷開讀。孩子們經常看著字讀,就會慢慢認識這些字,一段時間以後就可以先讓孩子們自己讀,遇到不認識的字家長教一下。
第二遍,完整地讀一遍題目要求,說說題意,勾出關鍵字詞
讀完以後家長不要忙著給孩子解釋題意,而是鍛煉孩子,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要求是什麼意思。
如果發現孩子沒有理解正確或者理解不全面,再讓孩子讀一遍,盡量讓孩子自己去發現題目給出的要求。
如果孩子經過幾遍讀題還是不能理解正確,家長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進行分析,常用的提問方式有:
①題目要求我們做什麼?(畫圈、連線、塗色、填空、計算……);②要求怎麼做?(把誰圈起來?把什麼樣的連起來?把什麼塗上顏色?……)。
例如:「把同樣高的塗上相同的顏色。」提問:做什麼?(塗色);把誰塗上顏色?(同樣高的);塗什麼顏色?(相同的顏色)。
孩子正確理解題意後讓他選出關鍵字詞勾畫出來,幫助自己加深理解和記憶。上面這道題就可以這樣勾畫:把同樣高的塗上相同的顏色。
第三遍,正確理解後再讀一遍,加深記憶和理解,然後動筆做題
2、不要給孩子檢查
關於檢查作業這件事,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做,家長不需要代勞去檢查,而是引導孩子掌握方法!
檢查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題檢查方法不一定相同,但是都有一個總的原則就是不能只看答案,而是要再看題目要求,對照題目要求檢查過程、最後才是答案。如果是填空題,最基本的訣竅是讀一讀看是否通順;是計算題一定要再算一下。
家長可以根據題目的類型指導孩子相應的檢查方法。
3、引導孩子掌握檢查方法
1.A類:粗心的錯誤
家長發現錯誤後先不做任何提示,只是提醒他再看題目要求、圖或者文字,然後對過程、答案進行思考。
孩子如果自己發現並改正了,就讓他在這道題的序號下面寫一個A,表示這類錯誤是由於粗心造成的,完全可以自己改正,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要再粗心。
2.B類:方法、知識錯誤
孩子自己不知道為什麼錯,家長可以給他提示。
例如:某題:下面哪一行不一樣,在它後面的括弧里畫「√」。
(1)1、2、3、4、5()
(2)2、4、6、8、10()
(3)5、6、7、8、9()
孩子能夠理解題目要求是選擇不一樣的一行,可是不知道哪一行不一樣。家長可以這樣提示:「第一行的數字在發生什麼變化?每次增加多少?第二行呢?」孩子根據提示去思考,而不是家長直接告訴他答案。總之,能讓孩子去思考的,家長決不代替。
孩子根據提示作出來以後讓他在這道題的序號下面寫一個B,表示這類問題自己還有一些困難,是自己的薄弱點,需要以後多思考、多練習。
3.C類:無法理解的問題
有些錯誤家長提示方法以後都不能解決,必須家長講解方法、過程,幫著孩子做出來的,這類問題請在序號下面寫一個C,表示這是孩子的難點,提醒孩子在老師講解類似問題的時候注意聽。
這些A、B、C符號的標注,其實就是孩子對自己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找到發生錯誤的根源,同時也幫助孩子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
例如:對於A類錯誤,需要仔細讀題,認真檢查;對於錯誤,需要上課時認真聽老師和同學的方法,多思考,多練習。
家長可以針對B、C類錯誤,再設計類似的題讓孩子練一練,力爭能夠在下一次不再成為薄弱點、難點。
4、記錄每天作業時間
時間寫在每次作業的後面,例如做練習冊第9、10頁,就把時間寫在第10頁最後,不要寫在家庭作業的記錄本上。
記錄時間會給孩子壓力,這樣可以督促孩子集中注意力,專注地完成作業。同時為了追求速度,孩子會有意識地尋找解決問題有效、簡便、快捷的方法,對孩子開動腦筋很有幫助。
初期家長可以幫著看時間,建議現在就買一個時鍾,讓孩子慢慢學著認鍾表,自己記錄時間。鍾表的認識本身就是一年級的難點,這樣還可以幫助孩子學習鍾表知識。
這些專注、高效的作業習慣,在孩子們上了初中、高中以後會有很大的作用。
家長指導孩子數學的方法
作業之前的「三問」
當孩子放學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先和孩子聊幾分鍾,了解學校今天都發生了什麼。等孩子進入聊天的狀態後,再自然而然地問孩子有關作業的事情,這里有三個問題比較重要:
1. 今天各科都有多少作業?
只問一句「今天作業多嗎?」是不夠的,不夠專注的孩子往往會避重就輕,把麻煩的作業放在後面,而孩子覺得作業麻煩,是因為孩子沒學會分解麻煩。
2. 各科作業的難點是什麼,為什麼覺得難?怎麼去解決?
分析各科的作業是體力活兒還是腦力活兒。體力活兒是指類似抄寫生詞之類的,這類作業適合在孩子精力不濟的時候去做。
3. 今天計劃先從哪一科開始做,為什麼?
精神好就從難點開始搞定,精神不好就先干「體力活兒」。
在上五年級的萌萌,最怕背誦古詩詞。學校布置作業要求孩子們每周背誦幾首。作為萌萌的學習難點,她媽媽就最先讓她背古詩。指導她如何學會高效背誦古詩,比如教會她發現這首詩壓什麼韻,找出寫景的關鍵字詞,有時會找出配有畫面的朗誦視頻給她看,幫她理解這首詩在講什麼。
這樣背誦起來就快多了,她也不害怕了,心情輕松的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