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發布時間:2023-06-10 08:12:36

①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論文

一、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形成學生動手操作的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於設疑,敢於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實踐活動,去發現事物的奧秘,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後,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測量計算學校操場旗桿的高度,如何測量?面對如此高難度的問題,多數同學搖頭,少數幾個竊竊私語,有的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倒下來量,還有人提議量升旗的繩子,再除以2。這可是個好辦法,可頂上有一部分,怎麼辦?教師適時取來一根長1米的米尺,筆直插在旗桿邊。這時正陽光燦爛,在旗桿影子的邊上馬上出現了米尺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0.45米。於是啟發學生思考:從尺長與影子的比,你能想出測量旗桿高度的辦法嗎?學生開始議論紛紛,也不斷地猜想,不斷地假設,終於得出:旗桿的高度與它的影長的比等於米尺的長度與它影長的比。(教師補充:「在同一時間內」。)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後,學生們很快從測量旗桿影的長,算出了旗桿的高。於是舉一反三,學生興趣盎然。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在活動中經歷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二、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具體操作
在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並非無目的地放手讓學生去「實踐」,而應該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結論。
1、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
(1)在動手操作前,讓學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對象或解決得問題;
(2)引導學生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3)教給學生必要的操作步驟並指明注意事項;
(4)指導學生從具體操作中分析、比較、概括出結論,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並參與討論;
(5)教師對學生操作過程和得出的結論作精要的評價。
2、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在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時,教師不能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地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驟去模仿,限制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教師應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辦法,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造性操作。如:教師可以適時地問: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3、注意引導學生從具體實踐中抽象出數學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動手操作之後,教師應該以語言為中介幫助學生將形象思維抽象為數學知識,再應用於實際,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動手操作階段,學生只能做到「理解」,談不上掌握和應用,也無從談動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師經常讓學生說說動手操作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一種思維向另一種思維轉化的過程。
三、根據不同操作類型採取多種方法,促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形成
在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自願參加,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大綱的要求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為認知型操作、形成型操作和發散型操作。下面,就這三種類型,具體談談訓練的方法:
1、認知型操作
認知型操作是指學生通過嘗試性的動手操作,對被研究的數學對象獲取一定感性認識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認知型操作能力對於概念的教學有很大的作用。
(1)自製教具。在教學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自製學具,可以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取對象的表象認識。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師要求學生以8人為一組,領取材料(橡皮泥,圓球,小棒)製作一個長方體模型和一個正方體模型。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少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由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的特徵所造成的。因而在觀察自製模型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時,學生藉助形象思維很容易找到結論。
(2)感知體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對事物進行感知體驗,也可以直接獲取概念的表象認識。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教師拿出一個用三根木條釘成的三角形模型,一個用四根木條釘成的四邊形模型。先讓學生說說它們的邊有什麼特點,然後請兩位學生來輕輕拉這兩個模型。通過感知體驗,學生便認識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3〕創設生活情景,引導操作。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來引導操作,可以幫助學生順利地獲得事物的表象。
例如: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師創設情景:這里有10支鉛筆,你能幫助老師平均分給5個同學嗎?
學生踴躍舉手,根據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很容易就將10支鉛筆分給了5個同學。
教師再提問:你是怎麼知道自己分對了呢?
生:因為每個人手上現在拿的鉛筆一樣多,都是2支。
通過教師創設的情景,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很容易理解平均分就是每個人都分得同樣多的概念。
2、形成性操作
形成性操作是指在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知識或結論後,教師藉助一些方法或途徑,幫助學生將具體的實踐操作形成的表象轉化為數學知識或能力的過程。
(1)藉助圖式表象。教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圖式表象抽象出來,幫助學生從具體操作中獲取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9+2=11」。盒子里有9個小球,盒子外有2個小球,求共有多少個?教師引導學生擺弄小球:從2個球拿出一個球放到盒子里,湊成10個。通過實踐操作,學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1個。但這還是直觀感知階段,教師再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圖式表象並使其外化。教師提出:通過擺弄小球,知道9加2等於11,那麼在算式上如何計算呢?9與什麼數湊成10?2分成幾和幾?9加1得幾?10加1得幾?所以9加2得幾?在通過同一形式的幾道題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相應的圖式表象,學生就能概括出「湊十法」口算,掌握20以內進位加法的法則。

圖式表象還可以在幾何形體的認識和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中得到運用。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有利於學生分析理解數學知識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2)實物測量。實物測量是只教給學生測量物體的方法和步驟,讓其在生活中利用實物進行具體操作實踐。
例如:在學習了「米的認識」後,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測量黑板、桌子、門、窗戶、操場等的高度;在學習了重量單位「克」之後,讓學生用天平測量小物體的重量等。
通過實物測量,可以使學生掌握測量的方法和步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感到數學知識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了學生數學意識的發展,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畫統計表和統計圖。畫統計表和統計圖,可以幫助學生從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抽象出數學模型,提高其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學「統計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實地統計上午7:30-7:50之間經過校門前公路的各種車輛數。採用畫「正」字方法記錄,然後填寫統計表,畫出相應的統計圖。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統計表和統計圖,了解該時段中不同車輛的流量,並告訴他們要注意安全。
該活動既說明了統計知識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和積極性,更形成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己畫統計表和統計圖分析問題。
3、發散型操作
發散型操作是指在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後,教師再引導其作創造性實踐的過程。
(1)游戲。利用游戲中營造的輕松愉悅的環境,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樂於動手。
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後教師在課外活動中組織拼圖游戲。要求學生用紙或布剪一些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圓形等,再以這些「圖形」作材料,拼成自己想像的圖案。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非常認真的又是剪又是拼,最後拼成了各種不同的圖案,如房子、機器人、孔雀等。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價值和創造力,更促進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手工製作。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指導其進行手工製作,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它能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興趣,培養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後,教師設計了一堂活動課,要求學生做一些圓柱型的實物模型。教師提示:製作圓柱時必須先畫出圓柱底面和側面的展開示意圖,再沿線剪下拼貼而成。學生通過想想畫畫、剪剪貼貼製作出各種不同的圓柱型模型,有油桶、水桶、口杯等。
(3)小設計。利用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和基本的技能提出實際的問題,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解決方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引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
四、提倡多樣的自我評價,讓學生在成功中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課堂教學中,自我評價往往被教師和同學評價所掩蓋,當學生的學習成果展現在師生面前時,往往會由於自己的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受到嘲笑。許多原本對學習充滿好奇心,渴望發展和表現自我的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高,對學習的熱情與好奇反而降低了。這其中的原因就可能緣於學生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評價被逐漸地放在了次要位置。所以導致學生要麼形成了依賴教師、家長或同學的外部評價的順從心理,要麼是對外部的評價一昧地抗拒而形成逆反心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應大力提倡學生個體自我評價、組內合作自我評價,一方面,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果負起責任來,為其真正投入學習活動打下動機基礎;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如:在「質數和合數」的學習中,學生根據1-12個自然數約數的特點給它們進行分類。獨自分類後,讓學生先自定評分等級,闡明評分原因,然後再聽取別人的評價,最後結合別人的評價由自己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
五、研究效果
通過多年來的實踐,我們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們發現教師、學生的觀念都有了很大的轉變:
1、真正意義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中,利用操作材料、操作活動的特點,變教數學為做數學,使以往一人演示眾人看的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人人動手實驗的主動探索式學習。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更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求知慾,使他們樂學、善學。
2、優化了教學過程,加深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活動。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擴展了數學教學直觀手段的內涵與外延,而且有助於調動多種感官、多種心理因素的優勢形成合力,化靜為動,可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從而有效地調和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兒童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
3、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動手操作的目的在於學生通過操作去獲取知識,這個過程中不僅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空間想像能力等也得到了發展。而且學生在主動地參與過程中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現代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培養的效果如何,關鍵在於教師有意識地引導,有步驟地組織。對小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應該滲透於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甚至延伸到學生的課外生活當中去。我們一定要注意實踐活動不能脫離教學而變成單一的、機械的、無目的性的操作,否則,不但不會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反而會讓學生對其厭煩,降低學生的興趣而得不償失。

②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近些年來,隨著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已越來越被更多的教師所重視。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多種感受和參與學習過程,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有利於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數學知識,有效地促進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發展。 一、形成型操作 1、實物的測量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我是這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先讓學生畫個任意三角形,然後我對學生說:請大家把自己畫的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量出來,只要你們把其中的兩個內角的度數告訴我,我定能猜中第三個內角的度數。教師這么一說,學生興趣很濃,都想考考教師,看教師能不能猜中自己的,都認認真真的測量。許多學生把量出的兩個內角的度數告訴教師,結果第三內角的度數很快被教師猜中了。學生很想知道教師是怎樣知道第三個內角度的。我在學生興趣正濃之際,讓學生把三角形剪下來,並指導學生把兩個角撕下,拼在第三個內角拼在一起拼成了什麼角?結果每個學生都拼成了一個平角。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得出:任何形狀、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三個內角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角。2、畫統計表和統計圖畫統計表和統計圖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從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抽象出數學模型,提高其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認知型操作 認知型操作是指學生通過嘗試性的動作操作,對被研究的數學對象獲取一定的感性認識過程。培養學生的認知型操作對於概念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搭配中的學問》一課時,剛開始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3件上衣和1條裙子、2條褲子進行搭配,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感覺到有許多種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亂,難以統計。這時,不少的學生就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幫助記住呢?於是,我把思維的空間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討論、實踐,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又有效的方法。可見,動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而富有創造力的思考,不僅能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增加了學生自強自信的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的目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讓學生先觀察幾幅圖,想想這些圖形是什麼,是怎麼組成的?用在什麼地方?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幅圖畫,發揮他們的想像能力,自由自在地表達想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而學生也爭先恐後的想上台介紹自己的作品。他們的熱情讓我感動,也讓我深深地發現學生的想像空間是無限的,他們的創造力是我們所無法預見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③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動手操作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到實際中驗證,到生活中運用。這樣,學生對知識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質也回得到和諧發展。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呢?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形成學生動手操作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氛圍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於設疑,敢於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去發現事物的奧秘,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 精心設計動手操作的步驟,使教具、學具直觀手段發揮應有的作用。動手操作前,先讓學生明白動手操作的目標,即研究什麼事物,觀察什麼現象,或分析一種什麼關系。然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動手操作要求,提示操作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由課堂走向生活,學以致用。 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具體操作。在對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並非無目的地放手讓學生去「實踐」,而應該構建合理的培養模式,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結論。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抽象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時候應注意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拌以思維和語言的表達,把重點放在基礎比較薄弱,動手操作比較困難的學生身上,對那些成績比較好、思維敏捷的學生,多鼓勵他們創新,能否採用多種方法去動手操作; 其次,在學生發現和感受到一種知識或一種方法後,要組織學生相互交流,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分析,形成共同認識。最後,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形成正確、清晰的數學概念。動手操作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仔細觀察、分析,而且要指導學生進行總結,真正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和飛躍。特別是低年級,老師如不適時加以指導和總結,小學生就會玩教具和學具。老師只有適時加以指導和總結,才能把學生從玩中引到學習上來,完成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和飛躍。 前人說過,聰明在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的目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一課時,讓學生先觀察幾幅圖,想想這些圖形是什麼,是怎麼組成的?用在什麼地方?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幅圖畫,發揮他們的想像能力,自由自在地表達想法。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但提高了對知識的掌握,而且也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而學生也爭先恐後的想上台介紹自己的作品。他們的熱情讓我感動,也讓我深深地發現學生的想像空間是無限的,他們的創造力是我們所無法預見的。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充分地讓學生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④ 淺談在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有許多數學知識、概念對於小學生而言,往往抽象難懂,只有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動手操作,才有助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人的大腦思維的角度來說,小學生只有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實踐過,在大腦中才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學中的做法是:不僅要讓學生聽、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還利用小學生好動又好奇的心理特徵,因勢利導,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下面我就本人的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讓學生動手實際操作,在操作中質疑
傳統數學教學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分削弱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大攬大包,學生被動接受。長期下去,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煩,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讓學生拿出自備的9根小棒,擺一擺,可擺幾個三角形;幾個長方形,還剩幾根。學生操作後,教師問:大家發現了什麼?剩下的還能再擺一個長方形嗎?怎樣列式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板書)「有餘數的除法」。剩下的1就叫余數,由此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產生疑問,既激起了學生的探究,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餘數的除法。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愛好,激發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是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凡是沒有發自內心的求知慾和興趣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因此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在常規教學中,我注意培養他們的動手興趣。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五章多邊形的面積的練習十五中的第7題題目,用木條做成一個長方形,長18厘米,寬15厘米,它的周長和面積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有變化嗎?這種題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學生們都很想知道,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面積到底有沒有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我知道學生的興趣、求知慾上來啦。為了加深他們的印象,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我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把上課前准備好的硬紙條用圖書釘釘成長方形,讓學生分別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周長和面積。然後拉一拉,把它拉成平行四邊形,讓學生看一看手中的平行四邊形它的底實際就是長方形的長(沒變),它的高即隨著平行四邊形拉得越扁就越短,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面積=底×高,那麼它的面積就越來越小,由此可見它的面積變了嗎?怎樣變?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變了,變小了。」通過學生的拉一拉的動手實踐,很快地就達到我要的教學效果,我體會到只有學生帶著求知慾,帶著興趣去學,才會學到他們想要學的東西。
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
在小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這一特點,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發現規律,根據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時機,讓學生通過實踐和觀察發現規律,拓展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例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種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我讓學生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畫一條10厘米長的線段,每隔2厘米種一棵樹(兩端都要種)。看一看,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21厘米長的線段每隔3厘米種一棵呢?28厘米長的線段每隔4厘米種一棵呢?通過比較分析和總結後發現:用總長度除以間隔距離再加上1,就會等於總棵數。這時我就告訴學生:如果兩端都要栽的話,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同時板書:總長÷間隔距離﹢1=總棵樹。利用實際動手操作得出公式,很快學生就可以把例1完成,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得出的概念公式,既發展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參與,藉助操作啟動思維,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到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學生這樣一次次地自我探索,自我發現,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了數學思維水平。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為學生學到數學知識而服務的,動手操作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動手操作的運用還要與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習數學,能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整體提高學生素質,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會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所以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很重要。

閱讀全文

與在小學數學中如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