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數學老師教研論文 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小學數學老師教研論文: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具體如下: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則是眾多老師困惑的一個難題。
一、激發學生興趣樂於計算: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樂」就是願意學、喜歡學。計算的確是枯燥乏味的。要培養學生計算方面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得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由於計算題是由數和計算符號構成的,比較抽象,沒有生動的情節。因此,必須設計形式多樣,靈活多變,既有針對性、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練習。利用學生「好動」、「好勝」的心理,設計一些數學游戲的計算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每個學生都積極參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用「搶答練習」「找朋友」奪紅旗」「送信」「闖關游戲」「數學接力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多媒體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
同時可以採用計算「免做」的方案(連續三天計算全對者可「免做」 三天計算)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二、講清算理和法則:
算理和法則是計算的依據。
正確的運算必須建築在透徹地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生的頭腦中算理清楚,法則記得牢固,做四則計算題時,就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教學時,教師應以清晰的理論指導學生理解算理,要引導學生把算理說出來。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法則的推導過程,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最後形成計算技能。
如學習一位數除兩位數(被除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整除)的除法。
42÷2時,許多學生會總結這樣的演算法:先用一位數去除被除數十位上的數,商寫在十位上,再用一位數去除個位上的數,商寫在個位上。
當學生得出這樣的演算法時,一定要讓 學生明白為什麼可以這樣做。
教師可以讓學生擺小棒,幫助理解算理。將小棒10根捆一捆,先將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小棒,也就是2個十,再把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小棒,也就是1個一。2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就是21,因此42÷2=21。
學生理清了算理,明確了方法,懂理會法,從根本上提高計算能力,發展思維能力。
要講清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運算順序是指同級運算從左往右依次計算算,在沒有括弧的算式里,如果有加、減,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後算加減。
有括弧的要先算小括弧裡面的,再算中括弧裡面的。
小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跟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完全相同,因此,講清這個運算順序是很重要的。
計算時會出現如下錯誤情況,如:
25+75-25+75(應等於150,而誤得0)
3.6-3.6×0.5(應等於1.8,而誤得0)
7.56÷0.4×2.5(應等於47.25,而誤得7.56)
都是沒按運算順序計算造成的……類似這樣的題,在教學中應加強練習,也可以進行對比練習,以引起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注意。
三、加強口算訓練。
算是學習筆算、簡算和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也是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持口算訓練,不僅能提高計算速度和正確率,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隨著小學各個階段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不同,口算訓練要有針對性。低中年級主要練習一、兩位數的加減法,高年級把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作為基礎訓練效果較好
口算題的難度應當由易到難,要有一個坡度。在口算訓練時,首先要求會算,力求准確,然後再要求方法簡便,加快計算速度。訓練時多練一些湊整計算、常用數據的運算。
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數的平方數;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簡分數的小數值,也就是這些分數與小數的互化;3.14與各個一位數的乘積。這些類型題的訓練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口算速度。
進行口算訓練時,要注意練習形式要靈活多樣,例如:奪紅旗、對抗賽、接力賽、口算游戲等。
四、重視簡便運算。
簡便演算法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讓學生掌握簡便計算的方法,是提高學生計算速度的重要途徑。簡便運算的基礎是一些數學運算性質及運算定律。
計算教學中要讓學生靈活運用加法、乘法的交換律與結合律、乘法分配律,減法的性質、除法的性質、商不變的性質等。如:
182+37+18+263=(182+18)+(37+263)
29×75+29×25=29×(75+25)
15-7.8-2.2=15-(7.8+2.2)、9÷12.5=(9×8)÷(12.5×8)
……
小學數學中簡便運算方法很多,有些計算可利用「和、差、積、商」的變化規律把已知數轉化為整十、整百、整千等的數,也就是我們說的「湊整法」。
湊整法的目的是通過改變運算順序或改變運算數據等來達到簡便運算的目的。如:
327+101=327+(100+1)
9+99+999=10+100+1000-321×9.9=21×(10-0.1)
9999×2222+3333×2222=3×3333×2222+3333×3334=3333×(6666+3334)
……
學生通過簡便運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使復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做到了:變難為易,變繁為簡,變慢為快。
五、易錯題對比練習。
學生在舊知識的學習和強化的過程中掌握了計算方法,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固定的思維方法在運算中有積極的一面,但也有消極的影響。
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往往將過去所用的方法不合理地移用到新的計算中,比如:學習小數乘法時,學生在列豎式的過程中常出現將兩個因數的小數點對齊進行計算的情況。
學了乘法分配後,往往和乘法結合律的計算方法相互干擾,計算8×4×125時,他們就錯做成(8×125)×(4×125)。
通過有目的的練習,使學生糾正錯誤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並及時評價學生的作業,糾正錯誤。如:38.41+5.7和38.41×5.7;(25×40)÷(50×2)和25×40÷50×2;16.9-(8.5-1.5)和16.9-(8.5+1.5);25×(4+8)和25×(4×8)。
在練習過程中,幫助學生詳盡地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通過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避免混淆,以鞏固正確的知識,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確保計算的質量和速度。
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有以下常見錯誤:看錯抄錯題目;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等;計算時不打草稿;一位數加、減計算錯誤導致整題錯;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
學生的計算錯誤,從現象來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尚不夠成熟,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前提。
1、養成良好審題習慣
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要求他們計算時要認真而仔細。
除此之外,還給學生一些方法。如:計算的檢查方法:一對抄題,二對豎式,三對計算,四對得數。
審題的方法是兩看兩思。即:先看一看整個算式,是由幾部分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則應如何計算;再看一看有沒有某些特別的條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簡便方法計算。
學生按照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計算有了初步的保證。
2、養成良好書寫習慣
班級中的學生的態度存在明顯差異,有的學生連書寫都不規范,經常將「3」寫成「5」,「1」寫成「7」等,
通過讓他們去練字等手段來盡可能地使他們的書寫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錯題、不抄錯題。
3、養成良好驗算習慣
驗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我認為要把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重要環節來嚴格要求,
計算完一道題後,或採取筆算驗算,至少也要採取口算、估算驗算;還可以靈活地運用一些檢驗方法,如方程的檢驗則可用代入法。
總結:
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細致的長期教學工作,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經常化,有計劃、有步驟,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教師要注意讓計算教學變得有趣,算理與演算法相結合,演算法多樣化以及演算法的優化,還要注意強調驗算的重要性,做好驗算示範,在豐富學生知識含量的同時,探究新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