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的教案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的教案4篇
每個二年級數學老師要做到教師引導與學生思考相結合,靜與動相結合,知識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數學教學,作為二盯晌年級數學老師的你知道如何寫二年級數學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備撰寫「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的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准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麼辦法?
學生發揮想像,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 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毀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後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並思考:為什麼都是量數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准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准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麼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並不一樣長?
為什麼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准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准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 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麼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准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准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准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 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想說什麼?
五、 隨堂練習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凱余鋒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
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准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准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加深對表內除法、有餘數除法的認識,進一步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
2.鞏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提高混合運算的計算能力。
3.經歷整理過程,構建表內除法、有餘數除法間的知識體系,培養思維能力。
4.在解決問題中感受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價值,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
目標解析:
在問題中經歷表內除法、有餘數除法的整理過程,更有利於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鞏固計算的方法;在對比中明辨混合運算的順序,更有利於學生理解小括弧的作用,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重點:
1.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鞏固有餘數除法試商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余數為什麼要小於除數。
2.鞏固同級、不同級及帶小括弧的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深化對運算及其之間關系的理解,提高計算的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整理除法相關知識,逐步學會整理的方法。
教學准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揭示課題
(一)游戲活動:
教師選12個小朋友上台。
1.分組。
讓其他同學給他們分分組,要求每組人數同樣多,且每組不止1人。
(可以每組2人,分成6個組;可以每組3人,分4個組;可以每組4人,分3個組,可以每組6人,分2個組。)
2.搶答。
分好組後,開始搶答游戲。
( 課件依次演示:)
七八( ) ( )三十 ( )八十一 四八( ) 54÷9=( ) 35÷( )=7 ( )÷8=9 ( )÷2=5
(二)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一起復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形式,既引導學生復習已學的知識,即除法的意義和乘法口訣,從而揭示課題,又調動學生參與復習的積極性,提高復習的效率。
二、回顧梳理,構建聯系
(一)復習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
1.課件出示:
(1)16枝鉛筆,裝在4個盒子里,平均每盒裝多少只?
(2)16枝鉛筆,每8枝裝一盒,需要幾個盒子?
(3)16枝鉛筆,裝在7個盒子里,平均每盒裝幾枝?還剩幾枝?
2.學生分析後列式並計算。
3.學生匯報
(1)三道題如何列式,為什麼用除法列式?
(2)計算時用什麼乘法口訣?
(3)第三題余數是多少?余數與除數有什麼關系?
4.學生自主提問。你還能提出什麼除法問題?並解答。
例如:每3枝裝一盒,至少需要幾個盒子?
5.說一說:表內除法與有餘數除法的異同。
6.練一練:
(1)出示習題:如果每枝鉛筆8角,小英帶了6元錢,她最多能買幾枝?還剩多少錢?(列式並用豎式計算)
(2)匯報交流,並說說用豎式計算的注意事項。
(3)比較: 60 ÷8=6(枝)……12(角) 60 ÷8=7(枝)…… 4(角)
讓學生通過對比,明白第一種錯誤的原因,為什麼不能剩餘12角,(因為12角裡面還有1個8角,還能買一枝鉛筆。)從而進一步理解為什麼余數一定要小於除數。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將表內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串在一起,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經歷知識的整理過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進一步提高計算的能力。
(二)復習混合運算。
1.課件出示: 128-64+36 6+18÷3 48÷8×6 8×(36-29) 64-40÷8
(1)說一說:先請學生說說這些混合運算的順序。
(2)分一分:讓學生將這些算式按運算順序進行分類。
如:第一類: 128-64+36 48÷8×6
第二類: 64-40÷8 6+18÷3
第三類: 8×(36-29)
(3)根據分類結果分別計算。並讓學生自己嘗試舉出類似的例子。
2.練一練:
(1)課件出示: 18-6÷3 (18-6)÷3 18÷6×3 18-6×3
(2)學生計算。
(3)匯報交流計算方法:先看運算順序,然後計算。
設計意圖:混合運算的重點是先看運算順序,因此在復習前出示三類不同的混合運算讓學生說運算順序再分類,既突出運算順序的重要性,又給學生復習混合運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通過有針對性的練習進一步提高混合運算的計算能力。
三、鞏固練習,深化理解
(一)基礎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題。
結合直觀圖鞏固對除法及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溝通兩者間的關系。
2.完成練習二十二第2題。
鞏固除法豎式計算的方法,強化試商的技能。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3題。
以說出「先算什麼,再計算」的方式,突出對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鞏固,同時培養認真審題的能力。
(二)實踐應用。
1.40個圖形如下排列:……第34個圖形是( ),40個圖形中有( )個。
2.小晨准備用一星期(7天)看完一本60頁的圖書,第一天看了12頁,剩下的平均每天看幾頁?
設計意圖:本環節復習題的選擇突出了不同層次,由簡單鞏固到實際應用,不僅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還充分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暢談收獲,總結提升
談話:通過本節課的復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學會了哪些方法?還有哪些疑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運用有餘數除法解決問題,練習學生的生活實際
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具准備:
課件
教法運用:
講解法 分析法 引導法 練習法
學法指導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預習) 復習
1.能填幾?(指名口答)
( )×6<25 8×( )<38 7×( )<40 指名回答 通過復習鞏固了舊知
二、初學新課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
1.尋找信息:有22人、每條船限乘4人
2.提出問題:至少要租幾條船?
3.解決問題。
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4.讓生仔細觀察圖弄懂題意。
5.讓生獨立思考。
6.進行小組交流。交流時圍繞: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怎樣回答問題。 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
三、引導釋疑
(合作學習)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22÷4=5(條)……2(人)
至少要租6條船。
你認為怎樣分配合理?請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可能出現如下方案
(1)其中5條船,每條船4人,還有一條2人。4×5+2=22。
(2)其中4條船,每條船4人;另外兩條船,一條3人,一條3人。4×4+6=22。 1.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擺一擺,擺出你的分配方案。(讓學生各抒己見)
2可讓學生在草稿本上用紙畫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據擺的圖列出算式。
1.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四、拓展學習
(深入探究)
1.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應用了有餘數除法的知識來解決簡單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要結合實際來思考,如上面租船的問題……至於這6條船怎樣分配更合理,我們要動腦想一想,但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定。
強調:我們在各項活動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違反安全規定的事。
2.全班交流總結。
分配時不能違反「限乘4人「這個規定,進行交流。 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五、當堂檢測、練習鞏固
(學習診斷) 完成練一練1,2,題
第1題配合問題串鼓勵學生再次經歷有餘數的除法實際問題進1的過程:先弄懂題意在列式解決
1.先弄懂題意
2.在列式解決
3.指名匯報。
4.集體訂正。
5.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六、課堂小結
(梳理歸納)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你覺得你學的好嗎?
1.小組交流。
2.指名匯報。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板書設計:
租船
22÷4=5(條)。.....2(人)
答至少要租6條船。
㈡ 小學二年級數學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怎麼做
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目的是為了認識銳角、直角、鈍角,方法如下:
一、用硬紙板裁出兩個長條,或者使用冰棒棍、吸管都行;
(2)二年級上冊數學書的活動尺怎麼做擴展閱讀:
讓小學生自製簡易數學教具,有利於提高注意力、提升學習效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上課中的關鍵問題和強化某些知識點,還可以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注意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習效率,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自製並使用自製教具還能培養學生的美學意識和審美情趣,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製作過程中,需要全身心投入,因此也是訓練、考驗和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的過程。
㈢ 小學二年級數學怎樣用尺子測量書的長度
估測物體長度選用合適長度的尺子,對准零刻線目光與尺面垂直進行讀數
㈣ 二年級學生!老師要求做一個活動角、請問怎麼製作謝謝
用兩個硬紙片分別在兩端縫上摁扣的兩個部分,然後按在一起可以隨意變換角的大小,即實用又簡單。
方法如下:
1、准備一張卡紙,如下圖所示:
動手操作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展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教學的目的。
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㈤ 小學二年級數學活動角怎麼做
用兩個硬紙片分別在兩端縫上摁扣的兩個部分,然後按在一起可以隨意變換角的大小,即實用又簡單。
方案(Ⅰ)中判定PM=PN並不能判斷P就是∠AOB的角平分線,關鍵是缺少△OPM≌△OPN的條件,只有「邊邊」的條件。
方案(Ⅱ)中△OPM和△OPN是全等三角形(三邊相等),則∠MOP=∠NOP,所以OP為∠AOB的角平分線。
判定法:
1、銳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中最大角小於90度。
2、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中最大角等於90度。
3、鈍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中最大角大於90度,小於180度。
其中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統稱為斜三角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