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
作為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老師,我們可能都有一個相同的「困惑」,就是在應用題方面,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如何較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是我們從事小學數學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這一直是我從事數學教學探索的問題,並力求更好地解決它。
解答應用題是一項較復雜的思維活動。小學應用題的教學任務就是要在引導學生正確解答各類應用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則是思維訓練獲得高效率的有力保證。面對學生對應用題的「苦惱」,自己一直在探索這方面的教學方法,現就自己的體會談談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興趣。
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編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應用題,進行講解或練習。這樣的應用題,來源於學生身邊,充滿著生活情趣,學生用自己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興趣。
例如:學習了小數加減法,就可以要求學生自己編一些生活中有關小數加減法的例子,把編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板書在黑板上,讓大家共享。例如:一桶方便麵3.5元,一包餅干2.4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學生列式解答為2.45+3.5=5.5(元)計算出現問題,可能是由於學生只考慮湊成整十數或者只看到末尾的數字就加一塊兒,而忽略了這兩個「5」是不是相同數位上的數字,如果列豎式的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所以,初學小數加減法時,要強調列豎式計算,等到熟練後可以口算。運動會剛結束,可以利用運動會的項目編一些小數加減法,讓學生體會到小數計算的價值所在,提高學習的興趣。例如:跳遠比賽、跳高比賽、400米比賽、接力賽等項目中,小數的計算無處不在,讓學生在計算中找差距,找到差距可以清晰地分析原因,根據差距的大小制定努力的方向和目標,讓學生體驗到小數加減法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看到期中考試中本班與其他班的差距,我把每個班的均分都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讓學生計算本班均分與其他班均分之間的差距,在計算中看到本班在7個班中均分處於哪個位置,然後分析原因,知道今後努力的方向,樹立集體主義榮譽感。
通過學生自編自解和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充分感知到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進一步提高對小數這部分內容的深刻認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意識到學習小數加減法的重要性,學習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做到學以致用,這才是學習數學的關鍵所在。
二、讀題時聯想情境,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教師幫助學生養成邊讀題,邊聯想的習慣。我經常這樣說:假如你就是題中所說的某人,你就是其中的一員,你遇到這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努力將題目中的文字敘述外化成鮮明的圖像。首先要想像出題目中所說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情景。這種情景應清晰到如置身於其中一樣能「看見」、「摸著」;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處處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體現數學的價值所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我在講解加法結合律時,首先出示例題:王叔叔騎自行車旅行,第一天騎了88千米,第二天騎了104千米,第三天騎了96千米。問王叔叔這三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學生在讀題、理解題意後,讓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我有選擇的板書。算式一:88+104+96;算式二:104+96+88;算式三:88+(104+96)。我要求學生觀察算式一和算式三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學生總結出來這么幾條:一、三個加數的排列位置始終不變,(說明沒有交換加數的位置,就沒有應用加法交換律)二、雖然列出的算式不同,但是最後的和不變,三、運算順序不同,(這時我順勢利導,告訴學生,你喜歡用哪一種計算方法,學生會異口同聲的回答第三種,接著追問:為什麼呢?學生會從計算中得出結論,因為第三種的計算順序先算104+96,湊成200,這樣可以使計算變得簡便一些。)這時我把算式一和算式三寫成等式的形式(88+104)+96=88+(104+96)。接著出示書上的兩組等式:(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要求學生算出每組算式的和,把圓圈中填上「>」「<」或者「=」,讓學生在計算中體會兩種運算順序,並且感知到其中的一種運算順序帶來的簡便性,把相加的兩個數湊成整百數就會使計算簡便。接著我要求學生仿照上面的三個例子自己編一個等式,學生出現了加數交換位置情況,這時我讓學生觀察前面的三組等式中的三個加數位置沒有變,接著按要求再編符合要求的等式。最後,觀察這四組等式的左邊算式和右邊算式有什麼不同,你喜歡用哪邊的方法計算?最後把知識系統小結一下,等式左邊和右邊的算式中三個加數的位置沒變,和不變,就是運算順序變了。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點:三個位置不變的加數只有兩種運算順序,讓學生觀察左右兩邊的算式,試著自己總結一下:三個數相加,要麼先把前兩個數相加,然後再和第三個數相加;要麼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和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這時我告訴學生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加法結合律,在三個數相加的加法結合律中,只有兩種運算順序,但是,我們要選擇一種能使計算簡便的運算順序去解題,這是我們運用加法結合律的意義所在。在以後的計算中我們就可以使用加法結合律來使計算變得簡便,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把加法結合律用字母表示出來,我是這樣設計的:我這樣出示a+b+c=a+b+c ,讓學生根據三個數只有兩種運算順序的規則,學生很快就加對了括弧變為 (a+b)+c=a+(b+c )。
加法結合律在這樣的情境中去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也潛移默化地體現了加法結合律在解決問題中應用,學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徹。
減法的性質在這一單元也要用到,但是在輔導兒子作業中也出現了減法性質的應用,是純粹的算式連線。例如:算式一:86-37-13,算式二:86-(37+13)算式三:86-(37-13),算式四:86-37+13,開始兒子連錯了,只從表面上看,不去理解算式本身所表示的意義,把算式一和算式三連接,算式二和算式四連接。這時我給兒子舉了一個生活中的問題來幫助他理解。例如:針對算式一:86-37-13,我這樣講解,班裡有86本課外書,第一次借走了37本,第二次借走了13本,現在教室里還剩多少本?先想想,可以根據實際的得數推測算式哪個合理正確,這種題型比較起來容易理解,得出86-37-13=86-(37+13),比較這樣兩種不同的解法,右邊的要比左邊的計算簡便,在解題中也滲透了減法性質的應用;算式四86-37+13和算式三86-(37-13),怎麼聯系在一起,我是這樣編題的:班裡有86本課外書,第一天借走了37本,第二天又還回來13本,現在我們班有多少本課外書?算式四這種解法是解決這道題的一種最普通的方法,而能用算式三的方法去解答此題,說明思維層次又上了一個台階。怎麼幫助孩子理解呢?我是這樣講解的86-(37-13),括弧里37-13算出來表示什麼?(表示現在借出去的只有24本,然後用一共的86本減去現在借出去的24本,就等於剩下的本數。這樣就可以得出86-37+13=86-(37-13),讓孩子明白兩個算式之間的聯系,其實它是解決一個問題的兩種解法的體現,並不是告訴他,括弧外面是減號,加上括弧要變號這樣的死規定,而是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要知其然,然後知其所以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這才是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
三、利用教具、線段圖直觀演示,簡化學生的解題思路。
要想像得出事件中的各數量間是一種什麼關系。這種關系要學生也能達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程度。教師可以讓學生邊讀題邊聯想線段圖或示意圖。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一開始教師可以藉助線段示意圖實現情境外化,由操作演示到線段圖,是一個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過程。在指導學生畫線段圖或示意圖時,注意突出訓練層次:開始時照著教師的圖畫→自己根據題意畫→畫出一個簡單的示意圖→只在腦子里「畫」。即學生只要在腦子里浮現一張揭示數量關系的「線段圖」就行了。利用畫圖的策略解決問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版四年級下冊《植樹問題》例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師先通過手指的間隔,再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學生討論可能得出100÷5=20(棵)。此時教師要有效的導,因為老師的關鍵話語能激起學生的思維,師:「這里共有20個間隔,所以一共要栽多少棵樹」。學生會根據剛才手指間的間隔,想到20個間隔,應栽21棵樹。課堂的生成,就會在靈動的瞬間出現。我們教師要抓住課堂的生成資源,並利用好這些資源,有效進行教學。所以,在教學數學應用題時可以利用教具、圖表直觀演示,訓練學生運用數學語言敘述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在直觀認識了各個已知條件後,再敘述數量關系式。使學生通過利用教具、線段圖直觀演示,這樣學生就比較好理解題意,從而得到解題的方法。這樣久而久之,當學生再讀題時,腦中就會浮現出與此相關的線段圖或示意圖,使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而且應用題的解決能力也上了一個台階,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
四、合理想像,多向探求,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我注意引導學生根據不同條件,展開合理的想像、推理。讓學生掌握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深刻理解數量關系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從不同起點,不同角度,多側面地尋求多種解法,也能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例如:桂花樹的正方形木台四周都要擺上10盆花,共要多少盆花?(通過展示校園中鮮花盛開的美麗景色,創設情境,引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生1:40盆,生2:36盆,
師:到底是36盆還是40盆,要知道哪個答案是對的,怎麼辦?
(讓學生互相爭論)請同學們用自己認為好的方法來驗證到底是需要多少盆?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說一說你的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放手讓學生想一想、畫一畫、說一說,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反饋:你是怎麼想的?(先把學生的方法都出來,再講評每一種方法)
生1:10×2=20,8×2=16, 20+16=36;
生2:10-1=9 9×4=36;
生3、10-2=8 8×4+4=36;
生4:10×4-4=36;
師:你能解釋一下是怎麼想的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路)(通過多媒體投影直觀展示學生的思哪一部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
通過訓練,學生學會多向思維,就能開闊思路,使思維敏捷,達到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五、自我評估,比較鑒別培養思維的准確性。
少數學生對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處於一知半解的程度,或者有一些思維難度較大的題,有些優生解答後總是問老師對不對?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解答了卻不知正確與否。為了杜絕此類現象發生,我要求學生在確定計算步驟,列出算式後,不要忙於計算結果,先要講出算理,看是否合乎題意,是否正確地反映數量關系,檢驗自己的思維是否合理正確。
有的題雖然計算出結果,還應要求學生根據題意驗算結果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題意。
例如:練習冊上有這樣一道題目「兄妹倆買一本書,哥哥的錢買這本書差3.60元,妹妹的錢買這本書差4.80元,兄妹倆合起來買這本書多2.40元。這本書的價錢是多少?」這道題目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有的學生做出來也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這時,我要求學生把答案帶入條件中檢驗一下,是否跟題中敘述的一致,如果完全一致的話,那一定是對的。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3.60+4.80+2.40=10.80(元)驗算過程:根據「哥哥的錢買這本書差3.60元」這個條件,可以得出哥哥原來有10.8-3.60=7.2元,根據「妹妹的錢買這本書差4.80元」這個條件,可以得出妹妹原有10.8-4.80=6元,根據「兄妹倆合起來買這本書多2.40元」這個條件,得出7.2+6-10.8=2.4元。求出的答案帶入每個條件都完全符合,這樣就能充分驗證答案的正確性。教給學生驗證的方法,學生就可以自己去判斷做出來的答案是否正確,沒必要非得問老師,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由於平時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評估能力,學生對各類題目的理解透徹,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思維的正確性明顯增強。
六、一題多問,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多方位地提出一些新穎、合理的數學問題。
例如:在教學課本第六頁例3時,我沒有按照書上的原題直接出示,而是讓學生獨立思考,你准備和誰一起去「冰雪天地」,並算一算需要多少錢購買門票。學生獨立完成後,紛紛匯報自己的想法。學生一:我准備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算式為24+24+24÷2,老師引導學生:還可以怎麼列式呢?學生補充24×2+24÷2;學生二:我准備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去,算式為24×4+24÷2;「學生二」受「學生一」方法的啟示,直接用簡便算式,達到學生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學習的目的。學生三:我准備和爸爸、媽媽,還有哥哥去玩,算式為:24×2+24÷2×2;為了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思維,我接著問學生: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學生們又這樣列出算式;24×3,我問他,為什麼這樣列式?他解釋說:兩個兒童的票價正好是一個成人票,所以,相當於買了3張成人票。受這位同學的啟發,又有學生這樣列式:24÷2×6,也就是兩張成人票相當於4張兒童票,,再加上2張兒童票,一共相當於買了6張兒童票。……通過設計這樣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匯報自己的活動過程及計算情況,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體驗計算過程,明晰運算順序,把解題思路與運算順序緊密結合,在解題過程中正確理解運算順序,自然形成一個正確的表象,而不是教師告訴學生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完全由學生在解題中自己總結得出,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教學課本第十頁例4時,我只給出了題中的已知條件(上午冰雕區有遊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遊人需要一名保潔員,強調一名保潔員只工作半天),沒有直接給出現成的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補充問題。我要求學生補充一個需要兩步以上計算的問題。這樣的要求稍微給學生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學生思考片刻,舉手匯報自己的想法。學生一:上午和下午一共需要幾名保潔員?然後讓全體學生列式解答。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並且盡量用綜合算式解答(能用綜合算式解答是課本第一單元的一個教學要求,同時也是本單元的難點)大部分學生是這樣列式:270÷30+180÷30,部分學生列出:(180+270)÷30,還有一小部分學生這樣列式:180+270÷30,但是這部分學生也是先算加法,再算除法的,就是丟掉了小括弧。學會正確使用小括弧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這時,我就利用這個錯例180+270÷30,讓學生分析:根據以前學過的有加有除的算式中,運算順序是什麼?(學生也知道先算除法,再算加法)那麼,你現在根據本題的解題思路,第一步必須先算加法,第二步才能算除法,那怎麼辦呢?這時,就要藉助小括弧來改變運算順序,所以,先算哪一步就把哪一步的算式用小括弧括起來,因此,正確的算式為(180+270)÷30,這樣在新舊知識的對比中,使學生明白了為什麼要加小括弧以及小括弧的作用,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接著讓學生再提出不同的問題,問題二:下午比上午多派了幾名保潔員?全班學生在「問題一」的啟發下,可以把兩種方法都寫出來270÷30-180÷30或(270-180)÷30,大部分學生也會用加小括弧的簡便方法進行正確解答。這樣,不給學生現成的問題,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且自己解決問題,由於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的,所以學生自己也願意去解答,提高了解題的積極性,提高了解題的效率。
通過以上兩個例題的教學,主要是想說明:我們設計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使學生能自由發揮,體現學生的個性思維。多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與空間,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能感受到成功帶給自己的喜悅,有一定的滿足感。課堂上,學生是主體,通過學生自己去探究、嘗試,然後通過教師引導糾錯,同學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學習,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相信每個學生都會喜歡自主的課堂,自己的課堂自己做主,這是學生所期待的,我們應該給學生創設這樣的機會。
總之,小學數學中的應用題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而且要引導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重點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抓住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舉一反三,精講多練。在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課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理解題意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對題目類型的判斷能力及運算推理能力。因此,教師應精心設置好習題,通過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等思維訓練,持之以恆地開展教學,就一定能夠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標。
Ⅱ 怎麼教育孩子做數學題目
?想了解更多的資訊嗎?一起來看看,以下是我分蔽滾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做數學題目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做數學題目的方法
1、熟悉習題中所涉及的內容
解題、做練習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不是學習的全部,你不能為解題而解題。解題時,我們的概念越清晰,對公式、定理和規則越熟悉,解題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們在解題之前,應通過閱讀教科書和做簡單的練習,先熟悉、記憶和辨別這些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其涵義的本質,接著馬上就做後面所配的練習。
2、熟悉基本的解題步驟和解題方法
解題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對一些基本的、常見的問題,前人已經總結出了一些基本的解題思路和常用的解題程式,我們一般只要順著這些解題的思路,遵循這些解題的步驟,往往很容易找到習題的答案。否則,走了彎路就多花了時間。
3、認真做好歸納總結
在解過一定數量的習題之後,對所涉及到的知識、解題方法進行歸納總結,以便使解題思路更為清晰,就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對於類似的習題一目瞭然,可以節約大量的解題時間。
4、仔細、認真地審題
對於一道具體的習題,解題時最重要的環節是審題。審題的第一步是讀題,這是獲取資訊量和思考的過程睜盯。讀題要慢,一邊讀,一邊想,應特別注意每一句話的內在涵義,並從中找出隱含條件。讀題一旦結束,哪些是已知條件?求解的結論是什麼?還缺少哪些條件,可否從已知條件中推出?在你的腦海里,這些資訊就應該已經結成了一張網,並有了初步的思路和解題方案,然後就是根據自己的思路,演算一遍,加以驗證。
有些學生沒有養成讀題、思考的習慣,心裡著急,匆匆一看,就開始解題,結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資訊,花了很長時間解不出來,還找不到原因,想快卻慢了。很多時候學生問問題的時候,老師和他一起讀題,讀到一半時,他說:「老師,我會了。」所以,在實際解題時,應特別注意,審題要認真、仔細。
5、學會畫圖
畫圖是一個翻譯過程。讀題時,若能根據題意,將對數學語言的理解,畫成分析圖,就使題目變得形象、直觀。這樣就把抽象的思維變得形象,題目一目瞭然。尤其是幾何題,若不會畫圖,簡直是無從下手。畫圖時應注意盡量畫的准確,准確的畫圖,有時候能讓你一眼就看到答案,再進一步演算就可以證實了;反之,如果作圖不準確,就可能被帶入「歧途」。
總之,學習是一個不斷深化的認識過程,解題只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你對學習的內容越熟悉,對基本解題思路和方法越熟悉,背熟的數字、公式越多,並能把區域性與整體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形成了跳躍性思維,就可以大大加快解題速度。
教育孩子做數學題目的建議
第一,對於小學數學的學習,家長首先應強調它訓練思維的功能,其次才是講數學的實用性。
凡事需要追根溯源,從探尋數學的源頭開始,就會讓孩子覺得數學其實是一門十分有趣的學科。
很多家長認為提高孩子數學成績的最好途徑就是讓他們多做題, 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做題是為了訓練思維,要掌握適當的量。大多數數學偏弱的孩子都有過題海戰術的痛苦經歷,如果只是機械地做題,孩子就會產生厭惡情緒,自然學不好數學。
第二,家長要對小學數學一年級教材有所了解,現試從下述幾個方面作些介紹:
1.一年級數學第一學期的內容及要求:
11到10各數的認識、寫法和加減法。包括:實物圖,數10 以內的數,1到5各數的認識和寫法,5以內的加法和減法,0的認識和寫法,加0、減0和得數是0的減法,6到10各數的認識和寫法,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連加、連減題。
211到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包括:數11到20各數,十和幾組成十幾,11到20各數的讀法和寫法,鍾面的認識會看整點鍾。
3 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減法。包括:20以內的進位加法,加法和減法的簡單應用題。
4 認識圖形。長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認識。
2.第二學期的內容及要求:
1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2 100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包括:數100以內的數,認識個位、十位,100以內悉並和數的讀法和寫法,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整十數加一位數和相應的減法,元、角、分的認識和簡單的計算。
3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包括: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不進位,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不退位,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
4認識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初步認識。
第三,家長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數學學習能力。
這里不僅僅是指生活中數學的運用,而是要超越數學本身,讓孩子多讀課外書,不拘泥於某個學科,應廣泛涉獵,尤其是科普書、名人傳記等等,要讓孩子從書中體會知識的無窮魅力,不斷尋找學習的精神動力。
第四,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數感」。
有的孩子在上到小學一年級後,還會把加法運算當做減法來做,多數有兩種可能:一是孩子比較粗心大意,還有可能是孩子尚未理解加、減的意義,混淆概念造成失誤。家長不要因此過多責罵孩子,最好藉助身邊的實物給孩子講解加、減各代表什麼。
一般小學一年級學生通過一學期學習訓練後,20以內的加減運算不必再靠手指,可憑心算得出答案。但不排除有5%~10%的孩子,由於數感較差,又缺少獨立思考的習慣,導致心算能力難過關。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能失去信心,首先要跟孩子的數學老師溝通,希望老師在校期間能給予適當訓練,並及時鼓勵。同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數感。比如:帶孩子買東西,讓孩子幫忙算算該付多少錢,該找多少錢,讓其感受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以及對生活的影響。
第五、抽象的題目可用特殊例子來找規律
小學數學相對來說難度不是很高,很多家長都會親自指導孩子學數學。但不少家長也感慨不好教。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難教,是因為他們總是以成人的思維去指導孩子。」張翼文說。
舉道例題:已知被除數+商×除數=72,求被除數?
家長一般會用推理的方式指導:因為被除數=商×除數,所以原式子=被除數+被除數=72,得出被除數=36。
顯然,這樣的推導方式在成人看來很容易理解,但對低年級的孩子們來說很抽象。所以建議,家長教這類題目,要「退」到孩子比較好理解的思路,即從具體例子著手,讓孩子們從中發現規律。
「因為12÷3=4,所以12+3×4=24;因為18÷2=9,所以18+2×9=36……」幾個例子下來,孩子就會發現規律,原來「被除數+商×除數=和」,現在回過頭再去解剛才那道例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六、應用題「去情境化」可以從實物入手
在小學三年級,涉及「消元法」的應用題是一個重難點。很多家長抱怨說,孩子知道如何消元,但一旦把問題放到生活的情境里,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如果孩子去情境化的能力比較弱,那不妨從實物開始著手。」
不要怕麻煩,也許通過實物的例子來循循善誘地指導孩子做題很花時間,但是這樣孩子理解起來更容易,以後遇到這類應用題就不怕了。
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做數學題習慣
養成良好的課堂、課後學習習慣。
教師應要求學生認真聽課,積極思考,獨立完成作業,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學會正確的做題方法。
孩子做數學題的時候,要養成看到題目,首先審題的習慣,這樣計算起來方法會更正確、更合理,計算速度會不斷提高。
學會認真書寫。
學生計算出現差錯,錯寫、漏寫數字和運運算元號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導好學生認真書寫也十分重要。規范的書寫格式可以表達運算的思路和計算步驟。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時緊時松,只有堅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另外,老師也應以身作則,板書時,批改作業時,都要作出表率。
Ⅲ 應用題怎麼講解孩子容易懂
應用題怎麼講解孩子容易懂:
1、小學階段數學的學習除了計算,概念定義的考核,最為重要的就是應用題了,解答應用題在小學6年了一直都是很多孩子的攔路虎「攔路虎」讓孩子十分懊惱。因為它不但綜合應用了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法則、公式、數量關系等基礎知識,還需要同學具有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能力。這才是為什麼讓孩子覺犯難的主要原因。
2、對於小學生來說應用題的確有點難度,但是家長們也不要著急,這個是需要一個過程。平時子輔導孩子的時候不要過於著急,直接給孩子說出答案。要耐心得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然孩子自己知道找到解題的方法才是關鍵。
3、從小學數學每年的考試可以發現,出錯最多就是應用題了,小學應用題大致有5-6道題左右,一般前面一兩道都比較簡單,中間稍難,最後一道題是最難得。簡單的應用題都是含有基礎的計算關系,一兩步運算就可以解答出來,基礎的千萬不要出錯。
小學應用題分類:
1、歸一問題2、歸總問題 3、和差問題4、和倍問題5、差倍問題 6、倍比問題7、相遇問題 8、追及問題9、植樹問題 10、年齡問題 11、行船問題 12、列車問題 13、時鍾問題14、盈虧問題15、工程問題 16、正反比例問題 17、按比例分配 18、百分數問題 19、牛吃草問題 20、雞兔同籠問題21、方陣問題 22、商品利潤問題 23、存款利率問題 24、溶液濃度問題 25、構圖布數問題 26、幻方問題 27、抽屜原則問題 28、公約公倍問題 29、最值問題。
中學應用題分類:
有方程應用題、不等式應用題、一次函數應用題、二次函數應用題、統計應用題、幾何應用題等。
就這幾年中考試題中的應用題來說,各種題型都有出現,涉及背景問題的有行程問題、增長率問題、東西部人均收入差距問題、用車費用問題、商品打折問題、廣告印刷問題、拱橋、隧道設計問題、小區規劃問題、儲蓄問題、環境污染問題、鋪地磚問題等等。
Ⅳ 在小學數學中如何教給學生准確分析應用題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應用題的占的比率很大。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所學到的應用題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費用的支出和收入、盈虧問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等等。因此,可以說應用題是生活的需要,無所不有,無處不在。其實應用題的學習是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其數學素質。因此,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引導學生怎樣解應用題
1、認真閱讀題目。很多學生一直認為只有語文才需要一遍遍地讀。數學是一門很省力的科目,不需要怎麼花時間讀題的。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數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科目,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要求相當高。同時讀題也是解決應用題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自己感知信息數據的過程。讀,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數學應用題的讀不是泛泛而讀,要求的是讀通、讀透。很多學生之所以做錯,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讀題時走馬觀花,完全沒有看懂題目問了什麼,很隨意的就開始動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做錯了題目,甚至有的題目錯的非常的離譜,讓老師無法理解你是如何做出來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應用題也不例外。甚至可以這么說:「與其讓學生抄題目,不如讓學生認真讀題目。」這當中的道理,就像讓學生抄不認識的字一樣,不論抄多少遍,學生還是同樣不認識、不理解。認真的讀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而且也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捕捉信息數據的能力,為學生理解題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2、圈重點。在做應用題的時候一定要把重點的詞圈下來。這里所謂的重點詞並不是指同一個詞語,因為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他們眼中重點的詞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有多有少,但不管怎麼,圈出的詞一定要為你做題服務。例如:在教《分數加減法》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題目,一塊地共多少公頃,其中多少種大豆,多少種棉花,其餘種玉米,玉米的種植面積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
這道題主要是讓你區別給你的分數是分率還是一個數。這個時候我就要求學生必須把有單位名稱的數字圈出來,這樣可以提醒自己,數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進行加減法。同時劃出「幾分之幾」明白的告訴學生求的是一個分率,和公頃無關。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以提醒學生在今後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細小的地方,以免出現不該有的錯誤。
二、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在應用題教學中,必須採用「聯想法」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像。可讓學生找出題中關鍵詞來引發聯想,由題中的一個詞語或數量想到與之有關的另一個詞語或數量,以弄清題中的數量關系。如:五年級同學要澆300棵樹,已經澆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澆完,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題中出現「要澆、已澆、剩下、3次、平均每次」等字眼,教學時可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像,展開一個由「要澆」、「已澆」想到「剩下」,由「剩下」、「分3次」想到「平均每次」的合理想像過程。又如:一塊長方形的蘿卜地,長15米,寬6米。在這塊地里一共收蘿卜135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蘿卜多少千克? 解題時只要學生能從「長、寬」想到「周長」或「面積」,或由「平方米」想到「面積」(平方米是常用的面積單位),就能確定必須先求面積了。這樣,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三、讓學生分析應用題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推理方法,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謂分析法,就是從應用題中欲求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首先考慮,為了解題需要哪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條件都能在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甲車一次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運50千克,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
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甲車運的和乙車運的)?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甲車運的),哪個是未知的(乙車運的),應先求什麼(乙車運的300+50=350)?然後再求什麼(兩車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通過分析推導出題中要求的問題。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知道甲車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車運煤重量(300+50=350),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車一共運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過上面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四、培養學生多練習的習慣
多練即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解應用題的訓練。練習中,教師要注意照顧全體,輔差培優,這樣既可穩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練習可分為課堂練習和課外練習。設計練習題時應恰當運用口答、板演、書面練習和動手操作等多種練習相結合的形式,注意「質」與「量」的有機統一,發揮每種練習的獨特作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使練習收到實效。比如:既要設計一些選擇、改編、補充條件或問題等基本形式的練習,又要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如答案不唯一,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餘條件、條件不夠等。讓他們在點點滴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輕松與快樂。
五、引導學生學會「假設」
假設是指將題中的某一條件先假設為與其相近的另一條件,從而使問題的解答趨於簡單、明朗。如練習題:「一批煤,原計劃每天燒16噸,實際每天燒12噸,結果多燒5天。原計劃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假設實際燒煤的時間與原計劃燒煤的時間相同,則實際燒煤的總噸數要比原計劃燒煤的總噸數少12×5=60(噸)。總噸數差60噸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實際比原計劃每天少燒16-12=4(噸),60噸里包含幾個4噸,就是原計劃燒煤的時間。根據實際少燒的噸數和實際少燒的時間,就能求出總噸數。
12×5÷(16-12)=15(天)
六、讓數學與生活相結合
我們應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孩子的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如教學圖畫應用題時,可以編一道這樣的文字應用題:過春節了,爸爸買了一籃子又紅又大的蘋果共10個,給姥姥送去4個,還剩幾個?這樣似乎累贅,但很明顯學生感覺到四個蘋果是從籃子里拿出來的,拿出來即「去掉」,「去掉」就用減法,從10個里去掉4個,則用10減去4得6個。這比讓學生說籃子外面和裡面共有10個蘋果,籃子外有4個,求籃子里有幾個蘋果,讓學生列式計算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學「小明要寫9個字,已經寫了6個,還要寫幾個?」這一道應用題時,教師就畫9個田字格,在6個格子中寫6個字,指著剩下的空田字格問學生「還要寫幾個」。寫一個字就相當於去掉了(手勢)一個格(因為這個格子寫過了就不能再寫了),寫6個字去掉了幾個格?去掉用什麼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快地理解了,還要寫幾個用減法,用總數減去已經寫的個數。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至於怎樣表述更有利於不同的學生理解,就在於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導方式了。
總之,教無定法,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教導學生,學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題方法也就越豐富靈活。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得出正確的結果,而要進行必要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做到活學活用,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在數學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Ⅳ 孩子數學應用題不會做怎麼辦做好五步得高分
孩子數學應用題不會做怎麼辦?做好五步得高分:
一、禁用學習軟體
學習軟體上有現成的答案,孩子自製力本來就差,過於依賴學習軟體,孩子會變得不愛動腦和思考,最後乾脆將答案抄在作業本上。
二、熟記數學公式
特別是應用題中涉及到的公式,如果不會公式,那麼套公式的應用題,即使簡單也不會做。
三、提高理解能力
尤其是二、三年級的孩子,無論應用題會不會做,首先認識題中每個漢字,其次能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最後知道整道題要解決什麼問題。
四、教T解題思路
無論哪種類型的應用題,都要教T解題思路,從哪裡開始分析,怎麼分析。先給孩子講一遍,然後再讓孩子給你講一遍。
五、要多做多練
先讓孩子吃透數學課本中的應用例題及課後練習應用題,再做配套的應用題練習冊。做得多了,也就會了。
Ⅵ 如何提高兒童的做數學應用題的能力
鏈接: https://pan..com/s/1gnk709GDxbXkNuvVZZrw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