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小學數學如何合理運用教材

小學數學如何合理運用教材

發布時間:2023-06-19 00:41:22

⑴ 如何利用好數學教材呢

首先要勤奮,做到這點你就可以及格了,但是要學好數學,方法必須對路。
1.教材中的定理、公式不僅要記住,它們是怎麼來的、怎麼證明要心中有數。確保一點:這些定理公式不看教材自己也會做。(做到這點,你的基礎就不會差了。)
2.練習。做練習先易後難,由淺入深,教材中的題目是比較淺的,你必須全都會,這樣可以確保你能及格,想要出類拔萃,還要做一些層次較高、有代表性、經典的題目。做完一題,就要把它弄懂,哪怕你花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一天去做一個題目,你把它搞透了,也比一天做一百題,結果兩天後忘的乾乾凈凈強的多。所以:不要以量取勝,質永遠比量重要。
3.交流。與老師交流、與同學交流。要想出類拔萃,這點我推薦你積極去做,不要說害怕錯了丟臉,錯誤的經驗也是通往成功的寶貴經驗,有些自己琢磨出來的想法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你和別人分享你的智慧的時候,別人得到了好處,你自己也得到鍛煉、得到自信,這會激勵你往更深層次去研究和體會數學,所以交流其實就是讓自己的知識升華。

⑵ 如何創造性的使用小學數學教材

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數學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於教材,因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課程標准》為指導,在充分尊重教材基礎上,大膽靈活地處理教材,努力創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內容成為更利於學生自主探索,從而達到優化教學內容和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改革才能落實到實處。下面就創造性地使用小學數學教材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和點滴做法。
一、突破教材,讓教學內容生活化
小學生的學習不少還是感性認知的比較多,他們對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感興趣,而數學恰恰與現實聯系緊密,因為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比比皆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一點就是把數學與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這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才會激發起學習的慾望,才會積極地去動腦、動手、合作、交流。因此突破教材,對教材安排的內容進行必要的生活化拓展和生成無疑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學了整數和整數四則運算以後,我曾經讓學生收集家庭生活中的有關數據,來切實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自然聯系。具體點說,就是讓學生記錄自己家庭每一天吃的、用的等開支情況,然後把統計結果跟老師與同學交流。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充分體會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所起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信心,並且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合理安排開支的習慣。在教學中,我還常根據教材內容靈活設置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多樣化的練習,以引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在知識的運用中,在知識和能力的互動中,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比如,我教會學生用日記的形式記錄家庭的開銷,我在帶領學生春遊的途中出一些拓展教材的算術題,我可以用多媒體設置一種情境,然後用對話的形式展現生活中的數學內容。總之,這些只要稍微留意就可以讓學生強化課本知識的做法我是經常努力去做好的。
當然,不能單純地為了教學內容生活化去生活化,我們更要注重的是舊知與將要學的新知的緊密相連,前後銜接,只有將生活內容與教材有內在聯系的結合才是對教材創造性地運用。
二、合作探究,讓教學內容動態化
教材是《課程標准》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但是,教材的知識是靜止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而學生對教材上的內容往往只能看到它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點上,教師可以通過教學來展示這一過程。因此,教師在備課中,就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加工,讓教學內容變成學生容易接受的知識信息。由於數學教學的行為主體是學生,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將靜態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為解決某些問題而思考、猜測和嘗試,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真正地動起來,思維活起來。從而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王國的奧秘中,分享付出智力代價後數學發現的歡樂,去欣賞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美。比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採用了游戲的形式,使得學習長方體這一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師生一起給長方體「裁衣服」、「穿衣服」。「裁衣」的過程就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由此,學生理解了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組成。其中每兩個對應的長方形面積相等。「裁衣」完成後,把這些「衣服」拿下來,量一量,算一算,就得出了長方體的表面積。這種動態化的「裁」「穿」「脫」的教學形式,不僅使學生興致盎然,而且印象深、記得牢。
三、靈活運用,讓教學內容彈性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科書是統一的,但是教師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是不一致的,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是有差異的。所以,靈活運用,讓教學內容彈性化就顯得相當重要。當教材素材、內容相對於所教班級學生來講不夠充分、不利於學生學習時,教師就應該考慮適當補充一些新內容;當教材內容與當地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在備課時設計一些比較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激發學習的慾望;當教材內容的安排與本班實際的教學進度有前後的時間差時,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安排和教學實際作適當地調整和變動。這些做法,都體現了在不減少教材內容前提下的彈性化教學。
總之,教材是課程理念的文本體現,是一個載體。要適應新課程新教材的改革,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材觀和教學模式,樹立現代的教材觀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從傳統的教材觀過渡到課改後的全新教材觀。因此教師只有認真研讀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領悟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才能用好、用實、用新、用活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凸顯數學教學的本質。

⑶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靈活處理教材

一、面對不同的學生靈活處理教材
在小學數學課堂實際教學中,面對不同的學生,重點、難點也會有所變化。教學中如果過分拘泥於教材,只把著眼點放在理順教材本身的知識結構上,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大多隻局限於補充、調整一些習題。那麼,學生所學的知識就有明顯的局限性。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根據靈活地根據實際,對教材內容有所選擇,科學的進行加工,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如改變課時的教學順序、結合實際情況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設計練習或例題、重新組合教材等等。同樣的教材內容,同樣的學生基礎,由於教師對教材的不同處理,教學效果就不一樣。
二、寓生活實際於數學教材中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比如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麼?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面盆底、鍋蓋等的圓心在哪裡。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創設說的條件,巧破教材難點
教師要善於為學生創設說的條件,使學生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把不懂的提出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做到:學生能說的不說,學生能提的不提;學生能答的不答。教師應把展示自我的機會完全讓給學生。如在教學角的認識這節課時,介紹到老師和學生使用的三角報的共中一塊,三個角的度數分別是:30°、60°、90°的特殊角。一位學生主即提出這樣疑問:老師,我手上的這塊三角板比你那塊要小得多,我認為它的三個角度數應該比30°、60°、90°小,怎麼會一樣大呢?這個富有探討性的問題提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通過激烈討論,他們終於明白了角的大小概念的形成,可見,教師給學生一個質疑的機會是多麼重要啊!它不但使學生思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更增添了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從而使學生潛在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

⑷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優化教學方法實現教材的整合

現代課程論主張「用教材教」,教師不應只是被動的課程執行者,而應成為課程的開發者、決策者、創造者。因而,對實施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進行創造性使用已是時代的要求,每位教師必須摒棄「教教材」和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確立「用教材教」和「以人為本」的新理念,通過創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數學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於教材,因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現有知識經驗、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和家庭背景等狀況對教材不斷充實與創新,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適當增刪,整合教學內容,使教材顯示出它的生機與活力。在教學材料選擇上,可以從時間與空間考慮,選取一些新的、有聯系的內容,在呈現和組織形式上,可以化靜態為動態。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數學教材,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到有價值的數學。

一、合理利用例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最後還得還原於生活,所以例題應該是學生生活的縮影。因此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數學課程標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說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景中理解數學。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裡,有著許多學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會事物、人的生活行為事件,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可以從中找到例題的原型,再把教材中的例題融入這個原型,進行生活化處理,課堂教學就會充滿生活氣息,使學生易學樂學。

1、替換例題中的現實內容。我們應當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實際,對教材提供的教學範例進行合理的更新,在不改變教材中數學系統知識的前提下,用新的素材和學生熟知的素材換掉原題中過時、生疏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緊密聯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關教學材料,捕捉有益的數學信息,把學生「身邊的數學」搬進課堂,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如:在三年級上冊的「千米的認識」時,教材安排了一個城市的路標圖,而這個地方離學生生活實際太遠,他們很難體會到圖中所標的「10千米」和「23千米」大概有多遠,因此,我把這個例題更新成我班學生比較熟悉的「學校到繼和橋大約有10千米」,「紅坪到野馬河大約有23千米」,「紅坪到松柏大約57千米」。學生基本都去過這些地方,因此在此基礎上比較容易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單位,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1千米的長度觀念。

2、更換原有例題。新教材已經力所能及地做到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但是每個學校的地理位置、教學設施和課程資源各不相同,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經歷不同。因此,並不是教材中的所有範例都適合我們的學生,所以我們有必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相應地更換原有例題,以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比如把城市的生活情境替換為農村的生活情境,使他們感到格外親切,就容易喚起山區學生的興趣。

3、合並簡單例題,分解有難度例題。由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同,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我們可以把兩個或幾個例題內容合並在一起,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以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新教材有很多比較難的知識,大多數學生理解和接受比較慢,需要更多的時間讓他們消化,此時,我們不能急於求成,可以把一個例題內容或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分散成兩個例題或兩課時甚至多課時來教學,以便學生能接受和掌握。有些生活中的問題需要三步甚至更多步才能解答的,例如三年級下冊面積的綜合應用,學生很難找到解題思路,如果把這樣的例題分解成幾個問題進行解答,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再如二年級的「認識角」一課的容量就相當大,其中「角的比較」是一個難點,要突破難點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操作體驗,就應該劃分為兩個課時來完成比較合適。

二、精心設計課後練習。

大膽而創造性地處理教材,甚至是重組教材,是教師的義務和權利。對於教材中遠離學生生活的練習內容,我們可以根據需要,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取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真切地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

1、對練習題進行大膽合理的改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教學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學生樂於思考、真誠交流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在充滿生活氣息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培養學生喜愛數學、學好數學的情感。我經常將練習題中的人名、地名和情境內容替換成學生所熟知的,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數學的價值。還比如有一些校外調查題目,對於寄宿學生來說很難完成,我就把他改編成能在校內或者在學校附近能夠完成的題目。

2、適當補充練習內容。由於知識的難易程度不同和學生間的各種差異,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會不同,所以在學習了一個新的內容後,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適當地補充一些練習內容,以鞏固學生還比較薄弱的知識點。比如讓學生正確計算從8:30到9:15經過了多長時間,就要多增加一些對時鍾的操作練習,才能保證效果。

3、合理選擇練習形式。新教材較舊教材的練習形式又有了新的突破,比較豐富多樣,我們除了要利用好教材里的「做一做」、「看一看」、「畫一畫」、「說一說」……等練習形式外,還可以把學生身邊的事物和活動,甚至是學生中常見的游戲引入練習中,和所學的知識進行結合,以增強練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例如,在三年級下冊「對稱圖形」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在畫「2」的對稱圖形時沒有進行左右的調換,畫出的還是「2」,我就在一張白紙上寫了一個大大的「2」,讓兩名同學分別站在白紙的正面和反面觀察,讓其他同學猜測他們看到是什麼圖案,通過反復交流和驗證,學生很容易找到畫對稱圖形的訣竅。這樣讓學生感覺既輕松有趣,又體會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三、優化呈現方式。

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知識獲得過程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對於學生掌握知識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因此,我們在鑽研教材時,應深入挖掘知識的形成過程。要根據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創設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研討的問題情境,把教材內容創造性地組織成生動有趣的、有利於學生研究、發現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主動建構。

教材只是以靜態的文本、圖畫形式反映出來,而數學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因此需要我們採用各種手段來展現其動態變化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其中的數量關系,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比較分數的大小中,學生很難直接比較出「2/2」和「8/8」的大小,如果藉助圖形演示,學生就比較容易得出「2/2」和「8/8」是相等的。又如在三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一內容的學習中,教材呈現的雖然是學生比較熟知的事物,但都是靜態的畫面,而實際的「平移和旋轉」都是以動態存在的,部分對這些事物不大熟悉的學生可能比較難體會到「平移和旋轉」的運動方式。因此,我把學生生活所熟知的地球儀等物體搬到課堂上,以動態的切實感知幫助學生加深印象,理解所學知識。

四、整合教學內容。

對知識的有效整合也是《新課標》所強調的一個重要理念之一,這里的整合不僅包括數學知識本身之間的縱向整合,還包括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橫向整合。

1、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各個知識點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和承接。教材把這些知識按難易程度分布在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也就是說學生在每個階段所學習的知識只是數學知識體繫上的某個環節中的某個知識層面。因此,在學習一個知識點時,我們可以把它與以往學生所學的有關知識進行適度整合,在喚起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以更好地掌握新知,在學習新之的基礎上鞏固舊知,達到溫故而知新。

2、與其他各學科進行有機整合。新時期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通才,所以我們的任務不只是教好自己的學科,更重要的是盡可能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沒有一門學科是完全獨立的,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有機地整合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使學生的知識「貫穿縱橫」,從而更加全面、和諧地發展。例如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就可以與美術知識進行整合。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建立在教師對現行教材的准確把握和對學生情況的全面了解之上。對新課標的學習使我感受到,教「教材」是傳統的「教書匠」的表現,「用教材教」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姿態。教學實踐更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師只有創造性地活化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趣味性和挑戰性,更適合本班學生的原有認知基礎和學習方式,才能使數學學習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使教學立足於現有水平,挑戰潛在水平,服務於學生的發展。數學教學內容開發是無盡的。如何使教學為學生服務,這應該是我們數學教師長期思考的問題。

⑸ 如何活用小學數學教材

小學數學怎麼樣學?隨著小學數學教材的不斷更新,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算數題,而是將許多的生活中運算加到小學的知識中,這樣一來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學數學的成績加大了難度.那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怎樣掌握方法才能學好小學數學?

以上九點是有關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提出相關的方法.希望能給你帶來借鑒和參考的價值,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正確的方法提高成績.

⑹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正確理解把握教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用新課程理念來解讀和實施新教材,即如何從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人認為可把握住這樣的原則,在教學中讓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基於教材,但又不為教材所束縛,使教學源於教材,但又高於教材,真正體現出數學教學的簡單化。在此過程中要把握好「解讀」和「活用」二者間的關系。一是正確「解讀文本」。包括獲得自己所需資源,理解編者編排意圖,疏理知識點,確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這是教學的「血肉」,「活用」的根基。二是「活用教材」。將教材中所獲得的「資源」,經過轉化、整合、思考、簡單化、生活化等優化教學活動,創新設計來攻破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這便是教材的「活用」,也是教學的「靈魂」。現淺論如下: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正確「解讀文本」。 「解讀文本」是我們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解讀文本是否到位直接關繫到我們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關繫到教學設計、教學效果等,結合我的教學實際,我認為解讀文本需注意三方面:1、讀懂文本編排意圖,搞清文中插圖和旁註文字、提示語。 現行人教課標版數學教材中有大量插圖,包括實物圖、示意圖、表格圖、線段圖、幾何圖等,在插圖旁還標注文字、提示語,這些有機的編排成分能配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進行思想教育,能溝通數學與社會、自然的聯系,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著數學的思想方法。例如:人教課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中「可能性」例1插圖的旁註文字:①哪個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紅棋子?②哪個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綠棋子?③哪個盒子里可能摸出綠棋子?這三方面的旁註文字、提示語就指出了教學的授新知識點、重點與難點,它可讓學生在比較中不斷猜想、把握知識要領、啟發學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導教師設計比如摸綵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猜測——實踐——驗證,通過實踐活動中的體驗,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對生活中可能性事件作出描述。2、讀懂例題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題與習題的關系,疏理授新知識點。 例題是數學教材的核心內容,它具有典型性、規范性。它能讓學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類,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讓老師疏理出授新知識點,能讓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始終把握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學重難點,確立教學目標及構思教學設想。習題的作用及難易,教師要心中有數,弄清習題與例題相配合的基本題、變化題、探索實踐題,提高題等的分布情況,正確解讀習題不是例題的簡單重復,而是必要的補充、發展和延伸。例如: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統計中簡單的數據分析」中例1的主題圖:一家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要知道下周該進些什麼品牌的礦泉水,根據該例題教師不難疏理出本節課授新知識點:會看橫向、縱向條形統計圖,初步會製作橫向條形統計圖,會根據統計圖及數據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等,這樣有利於教師確定教學重難點、教學設計。例如:練習十中的習題除了讓學生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以外,還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這樣,也就有必要在設計教學流程中始終圍繞:學生獲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據獲得的數學信息提出些數學問題嗎?來展開創造性的教學構思。3、解讀教材整體結構與新舊知識聯系。 解讀教材整體結構與新舊知識聯系,要把握:①通讀全冊,理解單元教學內容,理清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處理好各年級之間數學知識的銜接。②細讀單元,理清知識點,弄清新舊知識聯系點,分析數學新舊知識結合點,分析學生學習新知的思維過程:平衡(舊知)——不平衡(不懂新知)——引發沖突(關鍵)——交流、合作、探究(課堂效果)——新平衡(學懂新知)。解讀本單元的目標,在每節課,每個知識點、每個例題怎樣才能得到落實,達到宏觀與微觀,新知識與舊知識,教學目標與達成構思等的統一。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活用教材」 在解讀文本之後,教師應根據解讀文本中獲得的自己所需數學教學資源,疏理授新知識點,真正確立起「教什麼」,確立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著手進行構思具體的教學設計,確定教學流程,牢牢把握「怎麼教」。設計出簡單、實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學流程,真正體現活用教材,也就是說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轉化為教案,而是在對教材有深刻的解讀的基礎上創新設計、大膽取捨、整合轉化、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精讀活用,設計合作流程。 在活用教材、大膽取捨,構思合作流程中,教師要針對教材預設的一些教學對象和教學情景,分析教材意圖、思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不宜「照本宣科」沿用這些思路,因為:①教材是一種文本化材料,由於文本條件限制,它並不能完全呈現其豐富、獨到的內涵與教學思想,教師應用時必須對其進行合理思考,大膽取捨,分析文本所暗含的精髓,進行程序化、動態化改造;②教材設計思路並不一定能夠恰當反映課程標准思想,教師必須對其進行合理反思,有必要時,需打破文本禁錮,批判性繼承,個性張揚地構思創新設計流程;③教材文本設計中的對象、場景、難度、文字提示、旁註未必適合當時、當地的教學,這樣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教學中對文本進行再加工,真正做到「精讀文本、活用教材」。例如在人教課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可能性」教學一課來說,教材中安排的是摸棋子的游戲,教材編排中兩個盒子里的各種顏色的棋子都直接呈現給了學生,如果按教材編排思路,在游戲前預先告訴學生紅棋子、綠棋子的個數及盒裝情況,再讓學生做摸棋子游戲,這樣就使游戲失去了懸念。這時我們在教學中就應針對當時、當地及學生特點對教材進行一些大膽改造,即:把各種顏色棋子換成各種色彩的乒乓球,預先不告訴盒子中裝球個數及顏色,然後開展「猜測——實踐——驗證」的摸球活動,這樣就能更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攻破教學重、難點,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探究渴望。 綜上所述,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新教學觀、新理念,我們只有更新觀念,正確到位的解讀文本,靈活應變的活用教材,我們的教學才不會偏離方向。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課改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學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新的教材觀強調:教材是教學主要材料,也是為學生提供所用的學習材料,它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媒體。我們知道,每所學校、每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地理位置是不相同的,如果只是照搬教材進行教學,無疑會給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帶來不利的因素。因此,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數學課程標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研究教材的編排特點,學生通過學習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使內容生活化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現在數學教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
二、讓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是:復習鋪墊→講授新知→鞏固練習,課型單一,形式單調。而新課程下的教學形式多樣,如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教學類型變化和形式的多樣,使課堂氣氛活躍,動靜交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例如:在《軸對稱圖形》一單元中,通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自己操作、實踐,充分認識到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名稱,與此同時,學生通過自己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在這一單元結束後,還設置了數學實踐活動課——《奇妙的剪紙》,這給了教師和學生一個廣闊的教學空間和發展餘地,從課外的情況反應來看,教學效果相當好。
三、將知識過程化
教材上的知識是靜態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於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學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荷蘭數學家弗賴登達爾認為,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模式,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作為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內容,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所學知識過程化,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中,如果是以往的教學,只需要讓學生熟記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以寬,正方形的面積等於邊長乘以邊長,何須費時40分鍾去解釋呢?但如果是這樣,那要在練習中鞏固多少遍才能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運用熟練呢?所以說,在現代教學中,更加註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為什麼會有這個面積公式?長即一排可以擺多少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寬即可以擺這樣的幾排,所以才會產生長乘寬的面積公式,並且在全過程中,都是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擺一擺,進一步思考得出,這使得學生體驗更加深刻,掌握知識更加牢固。
四、把過程網路化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一課時,採用故事導入,生動形象的畫面,伴以美妙的音樂,很快讓學生進入教學過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忍,讓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會兒,八戒抱著一個大西瓜回來了。孫悟空說:『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聽了不高興了,叫喊說:『西瓜是我找來的,不給我六分之一,也得給我五分之一。』悟空樂了,趕緊切了五分之一給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著肚皮說:『我真傻,為什麼比先前分得的還少呢?』大家聽了都笑了,而八戒卻還是莫名其妙。」(學生們都笑了)這時教師停止故事的播放,問:「同學們,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想)學了今天這節課的知識,你就知道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情景,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變教師以教為主為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數學教師應該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把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生活化,使學生不僅掌握數學知識,而且喜歡這門學科。
五、令結尾懸念化
在每節課結束時,設法在學生心理上留點「餘味」,為以後的課塗上點「神秘色彩」,激勵他們進一步探索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被3整除的數時,提出疑問:能被9整除的數是不是也有什麼特徵呢?又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提出哥德巴赫猜想,讓學生感覺其中的奧秘無窮。再如新授小數除以整數,除總結好本課內容外,還可提出:「17.25÷15,小數除以整數,如果把15縮小100倍,17.25÷15→17.25÷0.15,小數除以小數,又怎樣計算呢?」這樣留尾既總結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又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了孕伏,促使學生去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主動建立新知結構。
總之,教師使用教材是一種極富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學校、學生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去感受數學的內涵,體會數學的真正價值。

⑻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

課堂教學是事實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學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和使用。新課程標准指出 「用教材去教數學,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做到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完全照搬教材,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下面我就結合實際情況來談一談我粗淺的觀點和看法:一、正確認識 一般認為,在教育活動中依據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選擇出來的教育內容,作為教學時的材料,就是「教材」。一言以蔽之,就是「使之學習某種內容的材料」。傳統觀念認為教材是教學的出發點、內容和目的,教學是由教師到學生的單向傳輸過程,是「教教科書」;而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材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媒介、一種工具、一種源,教學是「用教科書教」。二、研讀教材 教材是經過專家學者、專職編寫人員和有經驗的教師、教研人員等精心編制,經過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相關的專業人員審定通過後再推廣到基層學校使用的學術性著作。作為使用者的教師,首先應該尊重教材,一般不要輕易改動和更換。現在使用的新教材在功能和理念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想有的放失的教學我們首先要分析好教材,只有真正領悟新教材的內涵,才會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收獲。 在研讀自己使用的教材時可以參考課標和教參書。例如: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個單元,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共安排了3個例題,期中例3是「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通過研讀教材和教材發現在這里編排這個例題的目的並不是只為了比較大小,而是為了鞏固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教學重點是: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理解其本質,只是片面的認為例3的根本目的就是比較大小,那麼在教學時就容易走偏。三、活用教材 「用教材去教,而非教教材」。教材本身是可變的,它應為教師的教學服務。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水平選用教材,並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進行適當的取捨或調整,使教材內容和教學活動更貼近學生的實際。 在教學中,老師要聯系生活實際,引進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這樣,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數學知識融入了生活氣息,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對數學知識有了新的認識。

⑼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研讀教材、教師用書才有效

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研讀新課標,明確教學目標 1、明確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目標。課改實驗教師,只有首先從客觀上整體把握數學新課程標准對整個基礎教育階段所提出的要求才能達到高屋建瓴的境界。 2、明確每冊教材應該達成的目標。對每冊教材的整體架構和主要知識板塊,課改實驗教師必須做到全面掌握,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在時間分配和重點處理上有的放矢,科學合理。 3、明確每個單元應達成的教學目標。對每個單元的重點知識點必須清楚明白,並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採取合理的學習方式。 4、明確每節課應達成的教學目標。把每一課、每一幅圖中蘊涵的教學因素都發掘出來,要根據教學實際合理地組織教材,在此基礎上再備課。 二、研讀教材內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作為一名教師要輕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課,首先要做的就是吃透教材,很好地領會教材的內涵,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只有對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上才能駕馭自由。如:每個知識點的主題圖是什麼意思,例題反映了什麼內容,練習要達到什麼目的,等等。充分發揮教科書的資源作用。當然,這也不是說教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教師應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尊重教材和靈活處理教材相結合,並注意教材體現的幾個特點。 1、挖掘教材內涵,為學生提供現實背景 實驗教材的編者費了很多心思在現實生活中尋覓小學數學的精彩鏡頭,並從中選取了具有特定數學信息的現實背景。教師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資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比一比」中的「小兔蓋房」,教材就提供了較完整的引人入勝的童話故事作為學習新知識的背景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學生熟悉的情境,讓他們進行比較,充分感知「同樣多」「多」和「少」的含義,努力給學生提供一個熟悉的背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注意教材體現的數學與**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新教材的內容編排非常注意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教育思想。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對教材的延伸與拓展。 如「分類」教學,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去觀察商店物品的擺放。「認識時間」教學,可以讓學生為自己製作作息時間表、了解學校的作息時間表,這些都能夠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數學知識,又如「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貼近生活的情景資源。課一開始,我們可以問:「你們喜歡去公園玩嗎?星期天有許多小朋友來到這兒,看看他們在干什麼?」這時候,學生開始觀察整幅圖,回答出有的氣球、風車,有的猜謎、套圈。再引導學生觀察單一的情境圖如習氣球。在學生感受情境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設問提出「還有多少個」的問題,接著讓學生思考「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把學生的注意力又轉移到探討計算方法上來。 這樣的數學題材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現實,學生不僅感興趣,學習熱情高,而且可以知道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需要掌握它。 3、重視教材提供的數學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在「位置」這一知識教學中,可以把書上的電影院的畫面放回到實際中來,先把教室模擬成電影院,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排數以及座位號的排列規律,為下面找位置的實踐活動做准備。然後學生分組討論,在一系列的准備工作以後,活動開始,學生每人一張電影票自行進場找座位,允許有困難的學生與同伴交流,這時候,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再如教學「平均分」時,我設計了一個元宵節里自己給家裡人分湯圓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把盆子里的15個湯圓平均分在5個小碗里,學生的參與熱情也十分高漲。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了愉悅的學習體驗,同時使他們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4、注重拓展其他學科資源的聯系 數學與其他學科有密切的聯系。教師要從其他學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提升學生的素質。一位教師在教「百分數的意義」時,讓學生根據「百發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穩」這三個成語說出百分數,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一位教師在教「軸對稱圖形」時,讓學生從字母中、漢字中、國旗中、交通標志中找軸對稱圖形。這樣,加強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拓展了學科視野,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得了很好的落實。 新教材真正體現了標準的理念,在編排設計上體現了教材只是教學的基本資源,為教師留下了較大的改進空間,並提示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經驗體驗,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發揮教育智慧的空間,教師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學生的條件,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效果更佳。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如何合理運用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3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