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數學與生活的實際聯系有哪些啊請各位給我答案,寫具體些,謝謝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關系的精彩描述。而據學生調查問卷,他們認為:最枯燥、最難學、最討厭的學科,「數學」均列首位。為什麼數學在學生的眼中,總是板著面孔,高深莫測的呢?華老一針見血地分析道:「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數學教學脫離了實際。」針對此種現象,《數學課程標准》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強化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和實用性。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去體會數學的價值,促其「數學化」。
一、創設情景,促使數學課堂「生活化」。
「回歸生活、關注兒童現實生活」的新課程理念是當前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首要特徵與發展趨勢。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注重數學課堂中的生活化的數學理念遵循了兒童生活的邏輯,它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它從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生成活動主題,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具有鮮活的教改生命力。
1、創設「生活情景」,引出數學問題。
新課標指出: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景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就會體會到生活中充滿數學、生活真有趣、學習真有趣、數學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課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時,課始,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皇塘每6分鍾有一輛中巴車開往常州(向東),8分鍾有一輛中巴車開往丹陽(向北)。現在剛好有兩輛中巴車同時分別開往常州和丹陽,問再過幾分鍾,又有兩輛中巴同時開往常州和丹陽?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去,努力地去探索新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再如:學慣用字母表示數時,有位老師出示一則招領啟事:三年級一位同學拾到人民幣a元,請丟失者到少先隊總部辦公室領取。學生通過分析可以理解,啟事中的人民幣數目不能寫出來,所以要用一個符號表示,啟事中的字母表示錢數,使學生初步認識體會用字母表示數,也是來自生活的數學問題,從而引入新課。
2、聯系「生活經驗」,探究數學問題。
研究表明: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將影響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聯系學生實際,藉助他們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去學會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例如:「十幾減9」這一部分知識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並不是新知識,而是一種舊的知識,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早有這方面的體驗。因此,當出示主題圖中買氣球的畫面,以「還剩幾個氣球?」作為問題情境,引入算式「15-9=?」以後,有位教師就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思考,讓他們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來計算「15-9=?」的結果,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都想出不同的計算方法,有用較直觀的點子圖數出結果,有用破十法求出結果,也有用做減想加求出結果,還有的用減的方法求出結果……由於學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因此,課堂中探究的氣氛濃厚,學生的情緒飽滿,教學效果也較好。
再如:在教學「體積單位」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時?先讓學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個指節大小;然後拿出一個粉筆盒告訴學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筆盒大小。1立方米這個空間概念多大呢?上課時老師讓全班學生每8人為一學習小組。每組發三根米尺,讓學生用米尺在牆角圍一個棱長為1米的正方體。於是學生明白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就是1立方米。為了讓學生實際體會1立方米的空間到底有多大,老師讓學生分組鑽進這1立方米的空間里,親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當學生一個個都擠進去時,他們既高興,又驚訝。原來,1立方米的空間這么大,能擠進這樣多的同學。這樣,在同學們既興奮又驚訝的目光中,完成了對1立方米這個體積單位的認識。
3、回歸「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
「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有些數學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我在教學「土地面積單位『公頃』」時,就先讓學生在操場量教師先畫好的邊長為10米的正方形,讓學生算出它的面積。然後告訴學生100個這么大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公頃。再讓學生討論1公頃應該等於多少平方米?應該是怎樣的一個正方形?然後讓學生用測繩量出100米的邊長來,讓大家體會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後請學生估算一下我們學校大約佔地多少公頃。在學生激烈的爭論中結束了這堂課。
再如:學習「相遇問題」應用題,在學生對此類應用題的結構和解法有了基本了解時,有位老師布置了這樣一個活動: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應用題中的情節作表演,並口頭編應用題,再解答。在活動時,兩位同學站在兩個不同的地方「兩地」,面對面地站著,喊「預備走」,一齊面對面走來(同時相向),經過一定時間,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相遇)……那麼,如果沒有同桌幫忙,你一個人可以表演這個節目嗎?學生興趣很濃,紛紛舉手示範:將兩手掌豎直,掌心對掌心,慢慢靠攏,經過一會兒兩手掌合在一起。經過活動,學生對「兩地同時相向(對)、相遇」等有了實實在在的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結合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走進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數學化」。
新課程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學生生活情景、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1、開展「數學活動」,認識生活世界。
研究表明: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認識現實中的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而認識生活世界。
例如:在教學「利息稅的計算」時,課前老師介紹:我國國務院規定個人儲蓄存款要交納個人所得稅,其納稅額為利息的20%,並要求學生到附近銀行了解當前各種期限存款的利率,幫助爸媽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稅是多少的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紛紛向銀行職員提出:為什麼交利息稅?有什麼意義?目前主要有哪些儲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間有什麼關系?怎樣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稅?這樣通過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情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培養了自覺地把所學知識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
2、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後,在運用的過程中,讓學生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體驗數學的價值,體會學習的快樂,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當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後,教師應及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嘗試用所學知識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完「土地面積」這一節知識後,就聯系生活出了這樣一道題。「如果你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公司的總經理,現在你想要競標一塊好地,你應該做哪些前期准備?」請你訂出一個計劃。同學們一聽當老總,個個踴躍,積極發言,有的說要先了解土地面積;有的說要先了解每公頃值多少錢?有的說應先了解市場環境、地理位置等等。最後一致歸納為三方面:1、了解土地面積。這一條應該運用所學知識,算出土地面積。2、了解市場。搞清這土地的價值,估算出每公頃多少錢?一共多少錢?3、參照自身實際,拿出投標價。這樣設計在學生的腦海里造成強烈興趣,教師自然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綜合運用知識,既使已獲得的知識記得牢固、理解透徹、運用靈活;更重要的是學生再一次體驗到生活中到處充滿數學;而學好數學將來才能更好地生活的道理。
再如:學習了「圓的基礎知識」,可請學生思考車輪為什麼不能做成方形、三角形、橢圓形,而要做成圓形呢?又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問學生為什麼電桿支架、自行車支架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長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學習了「長、正方形面積計算」後,請學生計算如果給教室鋪地磚,需要多少塊地磚等等,這樣學以致用,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觀點看事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總之,「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帶著孩子們走進數學的天地,讓數學植根於生活的土壤,做到課內外知識與生活相連,讓學生感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做數學」、「用數學」和「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讓數學回歸「生活化」。
Ⅱ 生活中涉及到數學知識有哪些
1、數學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數學已逐漸成為了設計與構圖的主要工具,其不但屬於建築設計的智力資源,還是降低技術差錯以及建設實驗的有效方式。
比例,以及和比例存在著緊密聯系的布局、均衡以及尺度等均屬於組成建築美感的重要因素。正確、和諧的尺度與比例則屬於體現建築結構的主要條件,特別是對黃金分割比例的應用能夠讓建築物所具備的美感達到極致。
2、數學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統計工作、統計資料和統計科學。統計工作、統計資料、統計科學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統計工作的成果是統計資料,統計資料和統計科學的基礎是統計工作,統計科學既是統計工作經驗的理論概括,又是指導統計工作的原理、原則和方法。
3、數學不等式在購買中的應用
去水果店買蘋果,購買蘋果方式不一樣:每次花一樣的錢,不管蘋果的價格是怎樣的,只買這么多錢的蘋果;每次就買同樣重量的蘋果,也不管蘋果的價格怎樣。那麼,可能就有一個問題提出來了:在購買相同次數情況下,哪種方式的買蘋果的平均價格最少,這就涉及到不等式的應用。
4、數學概率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它反映隨機事件出現的可能性(likelihood)大小。隨機事件是指在相同條件下,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的事件。概率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如抽獎、體彩、工廠次品率等的估算。
例如,從一批有正品和次品的商品中,隨意抽取一件,「抽得的是正品」就是一個隨機事件。設對某一隨機現象進行了n次試驗與觀察,其中A事件出現了m次,即其出現的頻率為m/n。經過大量反復試驗,常有m/n越來越接近於某個確定的常數。
5、數學利率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信用卡渠道在銀行規定的期限內歸還資金,一旦超過了規定期限,則就是根據時間的長短對利息進行收取。在對利息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就會運用到數學利率,若熟練的掌握這方面的知識,那麼就能夠通過數學利率來計算各大銀行信用卡在逾期利息方面的收費標准。
Ⅲ 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告慧。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
Ⅳ 數學和生活的關系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植根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以生活實踐為依託,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也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數學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產生的蹤跡。
關鍵詞:數學;生活;實踐;聯系
數學知識本身來源於生活,並最終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將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地結合起來,那麼數學知識的學習將不再枯燥乏味,學生學起來就會感到自然親切。無疑,這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觀察周圍豐富多彩的事物,進而增強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其能力,發展其智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
一、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素材來源於生活
數學是研究現實生活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今天,數學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領域上,包括科學、工程、醫學和經濟學等。數學對這些領域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學習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例1 有兩位小青年來到賣螃蟹的李大爺跟前問:「螃蟹多少錢一斤?」李大爺說:「60元一斤。」甲青年說:「我喜歡吃身子,只有一半應按30元一斤算。」乙青年說:「我喜歡吃爪子,也應按30元一斤算。」於是李大爺就把螃蟹分下來賣給了他們,回家的路上,李大爺仔細一算才發覺上了當,請你們用數學知識來解釋一下李大爺為什麼上當了?被這一情境引發了好奇心,由好奇引發需要,因需要而進行了積極思考,這樣,既培養了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真正意義。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
Ⅳ 到今天為止,數學都有哪些分支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數學分支有數學史、數雹搭理邏輯與數學基礎、數論數肆亮、代薯寬數學、代數幾何學、幾何學、拓撲學、數學分析、非標准分析、函數論、常微分方程等。
Ⅵ 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經歷過學生時代的我們都知道「數學」這門學科,其實數學不僅與我們的學習之旅密切相關,它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程度是非常高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可以用一句話表達,那就是:「數學來源於生活,而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是因為人們發現可以用數學理念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而生活離不開數學,是因為人們發現現實中很多東西的製作都需要運用到數學知識。比如,三角梯子的發明,是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原理,即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圖形,所以三角梯子的安全性是極佳的。
Ⅶ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首先,在生活中找數學:
大物理學家伽利略曾經說過:「自然界的偉大的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我們生活在受精確的數字定律制約的宇宙中」。生活與其中的我們,時時處處都在感受著數學的存在。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首先就要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數學,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地應用。
比方說:使用139全球通手機,月租費50元,每分鍾通話費0.4元;而某一人用136神州行手機,沒有月租費,每分鍾通話費0.6元,而這個人用136手機,每月計費150元以上,若他要換用全球通手機合算嗎?」這些題目,是學生接觸過的,又很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讓學生來計算,既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對加深了對現實生活的了解,又很好地創造了生活的新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在生活中隨時都在用數學,真切的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既然數學源於生活,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應聯系生活、貼近生活。這樣才能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的內在知識潛能,使他們主動的動手、動腦、動口,想辦法來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及其成果,以達到對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一種滿足,獲得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從而進一步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
其次,在生活中用數學:
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價值,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並掌握數學知識,這並不是我們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數學內容與我們的生活情景越接近,學習自覺感知程度就越高,所以我們要善於挖掘數學中的生活情景。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數學源於生活並反作用於生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歸宿,我們做教師的要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從而體驗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如:學習了「概率」後,我就鼓勵學生尋找生活中有那些事情可以用概率知識來解決?比如:摸彩票時,你中獎的機會是多少,中一等獎的機會又會是多少?再比如:我們在推鉛球時,鉛球的行進軌跡是拋物線,怎樣推才能更遠,學習了二次函數,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還有,在足球比賽中,守門員如何站位,才能縮小對手的射角,(就是對球門的張角)當然真正的足球比賽情況會很復雜,我們可以用「三角形的外接圓」知識從靜止狀態加以思考。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大家知道茶葉筒為什麼大部分都是圓柱體嗎?買東西,重量長度、搞科學研究。衛星的發射,銀行用數學,會計、出門旅遊、坐車等等。我們生活離不開數學,不僅讓學生在數學應用中、在生活實踐中使知識得以驗證,得以完善,而且使他們真切的感受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增強了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激起了學生熱愛數學、樂於實踐的願望。
Ⅷ 現代數學包括哪些分支分別在什麼階段學習
現代數學的三大分支是:代數、幾何、分析。數學的定義是研究集合及集合上某種結構的學科,是形式科學的一種,集合論和邏輯學是它的基礎,證明是它的靈魂。由於它與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關系極為密切,有時數學也被歸為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數學中未被定義的概念是集合,其他的一切都是有定義的。數學的標准形式是公理法,即給集合和集合上的某結構下一組公理,其他的一切理論都由這組公理推導證明而來。集合上的結構就是定義在幾何元素或子集之間的一些關系,原始分為三類:描述順序關系的序結構,描述運算關系的代數結構,描述臨近關系的拓撲結構,這些結構可以互相結合成為其他一些復雜的結構,比如幾何結構,測度結構等等。由這些結構構造出來的各種集合或者說空間,就是不同數學分支研究的內容。代數學研究具有若干代數結構的集合,比如群、環、體、域、模、格、線性空間、各種內積空間等等,這些結構最初都是由初等代數,或者說初等數論和方程式論的研究中抽象出來的。代數學包括:初等代數、初等數論、高等(線性)代數、抽象代數(群論、環論、域論等)、表示論、多重線性代數、代數數論、解析數論、微分代數、組合論等等。幾何學研究具有若干幾何-拓撲結構的集合,比如仿射空間、拓撲空間、度量空間、仿射內積空間、射影空間、微分流形等。最初是由歐氏幾何發展而來。幾何學包括:初等(歐氏綜合)幾何、解析幾何、仿射幾何、射影幾何、古典微分幾何、點集拓撲、代數拓撲、微分拓撲、整體微分幾何、代數幾何等等。分析學研究帶有若干拓撲-測度的集合,以及定義在這些集合上的函數空間比如可測-測度空間、賦范空間、巴拿赫空間、希爾伯特空間、概率空間等等,由微積分發展而來。分析學包括:數學分析、常微分方程、復變函數論、實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變分法、泛函分析、調和分析、概率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