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數學解題步驟
一、認真讀題審題
讀題就是為了審題,弄清楚題目所講的意思,明確要求的問題,以及題目中所含的條件。平時就發現,很多孩子題目草草看一下就馬上筆做題,或者就說不會做,這時你只要叫他把題目再讀一遍,他就豁然開朗了。讀題一般讀三遍,第一遍知道大概講什麼,第二遍明確要求的問題,帶著問題要讀一遍,這時要讀慢一點,邊讀邊想,把你認為重要的地方圈出來,想想要求題目中的問題要用到哪些條件,第三遍邊讀邊分析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
② 小學數學說課的基本步驟
一、說教材
1.先說教材地位,如××節是第×冊第×章的第×節,與前後的聯系如何(是基礎/應用/承上啟下……)。
課的學習有什麼幫助或困難。
三、說教法,在教學中採用的方法。
四、說學法,立足學生,要學好這個知識應用什麼方法。
五、說教具,多媒體也算。
六、說教學過程(這是最重要,應占說課環節的一半以上時間)。
1.引入,從什麼角度引入正題,如講故事,看視頻,提問……
2.具體的知識環節,在說的過程中一定要和教學目標與教法相對應。如:我對待這個問題時設計了三個思考問題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思考,是為了突破教學難點中的哪個目標。
3.總結歸結。
4.反饋練習(這個也很重要,不能多也不能丟)
七、說教學反思,即講完這節課後有什麼地方做得好,什麼地方做得不足,仍需努力(如果是課前說課此環節省略)。
③ 在做數學運用策略解決問題時,一般步驟是什麼
小學數學六大基本策略
隨著孩子學習的深入,接觸到的數學解決問題策略也會越來越多。掌握各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真的很重要,可以讓孩子隨時保持清晰的思維。
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的六大基本策略分別是:畫圖策略、轉化策略、列表策略、枚舉策略、替換策略、逆推策略。
畫圖策略
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畫圖的方法,畫出與題意相關的示意圖,藉助示意圖來幫助推理、思考,這是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最常用的一種策略。
常見的畫圖方式有:線段圖、集合圖等。
將疑難問題的文字「翻譯成圖」,能夠立竿見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題策略。
例:某班有45位同學,其中有30人沒有參加數學小組,有20人參加航模小組,有8小組都參加了。問:只參加一個小組的學生有多少人?
分析:畫出集合圖。
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情況一一列舉出來,這樣就能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
枚舉策略
在解決一些特殊問題時,有時候沒有辦法列算式,這個時候列舉出被研究對象的所有可能情況,則能使問題比較容易地獲得解決。和列表策略一樣,在枚舉時也要做到有序思考,這樣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例:已知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50°,它與鄰角之差為30°,求這個三角形另外兩個內角的度數。
分析:根據題目條件,與內角50°相鄰的內角可能是「50°-30°」;也可能是「50°+30°」。於是便有下面兩種可能情況。
(1)當此相鄰內角為50°-30°=20°時,三角形另外一個內角為180°-50°-20°=110°。
(2)當此相鄰內角為50°+30°=80°時,三角形另外一個內角為180°-50°-80°=50°。
答:這個三角形另外兩個內角為20°、110°或80°、50°。
替換策略
「替」,顧名思義就是「替代」;「換」,自然就是「更換」的意思。替換策略是用來解決幾個數量與總量之間的關系問題。運用替換策略能把兩個量與總量的關系簡化為一個量與總量的關系,從而有助於解決問題。
例:體育課上練習拍皮球,四(2)班有44位同學,每人需要一個球。班幹部在課前幫同學們去運皮球。體育室有4個大框和2個小筐,正好裝完44個皮球且每個筐都裝滿。每個大筐比小筐能多裝2個皮球。每個小筐和大筐各能裝幾個皮球?
分析:運用替換的策略,可以把4個大筐替換為4個小筐,則4+2=6個小筐所裝的皮球的總量就比原來的44個皮球少2×4=8個皮球。因此,每個小筐可以裝(44-8)÷6=6個皮球,每個大框可以裝6+2=8個皮球。
也可以把2個小筐替換為2個大筐,則4+2=6個大筐所裝的皮球的總量就比原來的44個皮球多2×2=4個皮球。因此,每個大筐可以裝(44+4)÷6=8個皮球,每個小筐可以裝8-2=6個皮球。
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來、倒過去」推想,也叫倒推法、還原法。就是從事情的結果出發,倒過去推想它最開始是怎樣的。當我們已知「現在」的狀態,要去求「原來」時,常常可以運用逆推策略幫助思考。
例:強強、壯壯、婷婷共有30支棒棒糖。強強給壯壯6支,壯壯再給婷婷8支,現在三人就有同樣多的棒棒糖。原來強強、壯壯、婷婷各有多少支棒棒糖?
分析:根據現在三人的棒棒糖同樣多,可以先求出現在每人有30÷3=10支棒棒糖。然後分別運用逆推策略進行思考,還原到變化之前每人的棒棒糖有幾支,從而簡潔地解決問題。
強強原來有10+6=16支棒棒糖,壯壯原來有10+8-6=12支棒棒糖,婷婷原來有10-8=2支棒棒糖。最後,再通過加法檢驗一下。16+12+2=30支,總和的確是30支棒棒糖,說明做對了。
在孩子解題時,家長要鼓勵他們使用不同的解題策略,如果是碰到難題,更可以提醒他們試一試不常使用的策略,說不定靈感就會突然爆發。
同一個知識內容,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思維方式,所選擇的解題策略也會有所不同。
我們平時要盡可能多地掌握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在遇到具體問題時靈活判斷和選擇相關策略進行綜合運用,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解題效率。
④ 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一般包括什麼
小學數學學習過程可以從總體上劃分為三個階段:習得階段、保持階段、提取階段。又可細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動機階段:把學習者的期望與實際學習活動聯系起來,並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整個學習的開始階段。
(2)了解階段:也叫領會階段。在該階段,學習者的心理活動主要是注意和選擇性知覺。在知覺過程中,學習者會依據他的動機和預期對信息進行選擇,把注意放在那些和自己的學習目標有關的刺激上,所以,為了使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選擇性知覺,教師應該採用各種手段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改變講話的聲調、手勢動作等。
(3)獲得階段:也叫習得階段。獲得階段指的是所學的東西進入了短時記憶,也就是對信息進行了編碼和儲存。教師要幫助學習者採用較好的編碼策略,以利於信息的獲得。
(4)保持階段:經過獲得階段,已編碼的信息將進入長時記憶的儲存器,這種儲存可能是永久的。
(5)回憶階段:也就是信息的檢索階段,這時,所學的東西能夠作為一種活動表現出來。這一階段,線索很重要,提供回憶的線索將會幫助人回憶起那些難以回憶的信息。因此,教師就要提供一些有利於記憶和回憶的線索,教會學生檢索、回憶信息的方法和策略。
(6)概括階段:學習者要想把獲得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首先要依賴於知識的概括,同時也依賴於提取知識的線索。
(7)操作階段:也叫作業階段。也就是反應的發生階段,就是反應發生器把學習者的反應命題組織起來,使它們在操作活動中表現出來,因此,作業的好壞是學習效果的反映。教師在這階段要提供各種形式的作業,使學習者有機會表現他們的操作活動。
(8)反饋階段:通過操作活動,學習者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這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反饋,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作業是否正確。
⑤ 兒童數學怎麼教
第一步:會數數
要求:
1、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 12開始數。
3、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 12開始倒數。
注意要點:
數數是小班的學習內容,我們老師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 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手、口、眼一致,開始是自問自答,如數完問「一共有幾個?」「3個」,一定要再讓他看一遍,即你要給復習一遍,實際上是在告訴他為什麼是「3個」,這就叫「3個」,繼而可以先問他有幾個,然後要看他的反應,點數穩定以後,目標又提高了,即點數的「內化」,就是你幾個東西,孩子能用目測的方法告訴你是「幾個」,內化也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可靠方法。
第二步:知順序
例如:
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 數,往後數,從11往前數,往後數。
第三步:知大小
7與8哪個 大?12與4哪個大?
第四步:會念題
誤區:
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 -」的方式,卻不知道讀法。
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 到「加」時,就是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第五步:知排位
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15,個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計算
1、數手指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指,15後面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 是14, 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2、個、十位相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1,那麼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1-0=1,那麼15-2=13。
⑥ 小學數學探究教學的基本步驟
小學數學基本教學模式
一、計算題教學模式
1.建立遷移的心向,打下遷移基礎
教師應從本節內容出發,指導學生建立相應的知識准備與心理准備。小學計算題課型的教學中知識准備有兩種: ①口算:根據課題的內容,教師准備形式多樣的口算訓練 可採取搶答、自答、互答,可全班進行,也可小組或個人進行,但應注意全面,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 ②提問與本節內容相關的定義,規律,計演算法則 心理准備,就是明確地告訴學生要用准備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給學生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知識的順利遷移打下基礎。
2.利用遷移規律,總結計演算法則
①指導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正遷移的形成。首先取決於知識間的共同因素,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啟發學生抓住新舊知識的相同點,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②抓住新舊知識的本質進行比較,區別。當學生找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後,教師應將兩者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對此分析,抓住本質進行區別,防止負遷移的發生。 ③計演算法則的概括 這是一個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過程,由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踴躍說出計算規律,一個人說不完整,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在這個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正確的計演算法則。
3.嘗試計演算法則,加深知識理解。
授課之後,教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多種形式的習題,讓學生嘗試計演算法則的運用,通過練習,發現錯誤,教師及時指導,矯正補缺。 4.鞏固計演算法則,教師評估小結
緊扣教學內容,教師把難易適中的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同時准備難度較大的思考題給掌握較快的學生做。通過集體批改,對普遍性錯誤及時矯正講評提出要求。
二、應用題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應用題課堂教學模式程序一般為「復習導入,理解新知,練習鞏固,檢測反饋,矯正總結。」 ①復習導入 這是教學的起始環節,教師可針對學習新知識所需要的關鍵性舊知識,重點技能技巧,組織學生學習,為學習新知掃清障礙,創設情境,把學生能動推到新舊知識的聯系點上。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 ②理解新知 這一環節,按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計算,驗算與答案四個步驟進行。 a.理解題意 要教會學生讀題:一讀明白事理。讓學生知道題目中說了一件什麼事,並引導學生找出題目中的已知量和所求問題。二讀復述題意,要求學生能說出題目大意,把注意力集中到數量關繫上,為分析數量關系做好准備。 b.分析數量關系 在分析數量關系時,由於思維過程不同,可分為綜合法和分析法,前者由條件推向問題,即「由因導果」,後者由問題推向條件,即「由果索因」,對於內容簡單,數量關系直接的應用題、通常用綜合法分析。對數量關系復雜的應用題,通常用分析法分析。當然,在很多的情況下,對復合應用題的分析採取「分析法、綜合法」並用的方法,教學時要通過分析找出已知數和未知數之間的相依關系,確定運算的先後順序。 c.列式計算 在明確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根據四則運算概念判斷出每一步的計算方法,列成算式。選擇演算法,確立算式是解應用題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步驟。因此,教師應特別注意抓住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基本訓練,要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分析解法,並且尋找思維過程簡捷,運用簡便的方法。 d.驗算與答案 驗算方法,一種是根據題意,對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過程進行全面復查。另一種方法是把計算出的得數當作條件,把一個條件當作問題,改編成一道新應用題,解答後看計算出的結果是否與原來數量相符,在確保整個列式和計算過程全部正確的情況下寫出合理的答案。 ③練習鞏固 授課之後,再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習題讓學生練習,設計的習題要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 ④檢測反饋 問題的擬定,要緊扣本節教材要求,難度適宜,不超教材,注意覆蓋面,同時要為學習較好的學生准備具有一定難度的思考題,體現因材施教。 ⑤矯正總結 矯正採用多種方法。一是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評定,互教互學,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二是教師講評,針對重點問題和帶有共性的問題;三是對個別學生出問題進行面對面的指導,總之,要及時矯正補缺,達到「當堂清」。
三、「概念」教學模式
基本程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1.概念的引入 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①從實際引入概念,即從小學生比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 ②在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當新舊概念聯系十分緊密時,不需要從新概念的本義講起,而只需從學生已學過的與其有關聯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導得出新的概念。 ③通過計算引入新概念
2.概念的形式 在概念引入的基礎上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為依據,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活動,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形成概念。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為形成概念的物質基礎 ②引導學生加以抽象概括找出全體材料共同的本質屬性 ③要提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3.概念的鞏固 教學概念一旦形成,就要注意在實踐中的應用,即鞏固、概念的應用,是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①在應用中鞏固概念 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引導學生鞏固概念。 練習的類型有:a.應用新概念的練習 b.關鍵問題重點練 c.對此練習 d.判斷性練習 e.改錯練習 ②以新帶舊,體現練習的綜合性 注意既藉助綜合性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引導學習、復習、鞏固舊概念。
4.概念的發展 學生掌握某一概念後,並不等於概念教學的結束,要用發展的眼光教概念。 ①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一個概念總是嵌在一些概念的群體之中,它們之間有縱橫交錯的內在聯系,必須提示清楚。 ②在一定階段形成一定的認識,抽象概念不要超越教材要求,否則會超越學生的承受能力。
四、定律(性質)教學模式
1.引導觀察 一切知覺都有選擇性,學生觀察事物的選擇性受到教師提出的觀察任務的制約。學生要在觀察前就明確觀察任務,這樣學生在觀察時,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觀察事物就會獲得比較完整、清晰的表象。便於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
2.比較分析 通過練習觀察,學生已獲得較為清晰的表象,然後進一步提高要求,先按具體的數說式子,再用簡練的話說出定律(性質)這既是一個理解教學關系的過程,也是一個訓練概括的過程,兩個過程互相促進。 3.歸納概括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再有前面觀察的感知作基礎,學生對例題稍加比較分析,既可概括出定律(性質),收到點石成金,水到渠成的效果。
4.鞏固練習 ①基本練習 學生通過對例題的觀察比較,掌握定律(性質),然後趁熱打鐵,再針對定律(性質)設計一些基本練習,綜合練習等進一步鞏固,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形成技能技巧。 ②變式練習 學生通過基本練習和綜合練習的訓練,掌握了定律(性質) 要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變式練習,讓學生靈活掌握定律(性質)的規律,說出運算的依據,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變通的教學效果。
5.檢測矯正 ①緊扣教材,擬定難易適度,突出重點和難點的檢測題進行與測驗,以小組為單位集體評卷。 ②教師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矯正和課堂總結。
五、幾何求積計算教學模式
首先交待目標,培養情感,檢查學具,板書課題,然後按六步進行授課。 1.直觀認識,形成表象。 直觀認識一般指實物直觀,圖像和模型直觀,形象化語言直觀三種。在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動手摸一摸,教一教,擺一擺,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畫一畫,做一做等等。讓學生的眼、腦、手、耳多種感管,積極參與,使學生帶著好奇和興趣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
2.識圖作圖,掌握本質 圖解是直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具體與抽象橋梁,同時也要求積計算的基礎前提,因此,要求學生學會識圖,作圖,或根據圖形敘述相應題意進而掌握不同形體的本質屬性,並能達到圖物對號之要求,為看圖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3.推導公式,解答例題 要使學生對公式掌握好,記憶牢,運用准,就要讓學生親自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公式的推導並廣泛敘說公式的由來,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強調重點,使學生真正弄懂各形體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在此基礎上再運用公式解答例題,得心應手,接著進一步看書鞏固或提出疑問。
4.練習鞏固,分別指導 當堂練習內容應緊扣例題知識點,注意形式多樣,要有梯度,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
5.考查測試,獨立完成當堂測試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掌握新知的達成度,以便有的放矢地跟蹤補缺。測試內容不超過教材,題量以中等學生能做完為宜,優等生增設思考題,差生也可只列式不計算,教師巡迴了解情況,學生獨立完成。
6.反饋矯正,評估總結。 教師公布答案,讓學生交換對批試卷,對個別有錯的同學教師當堂指導糾正。或自習課另外給予輔導。然後對本節知識掌握情況作一概括和總結給予鼓勵,提出希望與要求。
六、法則教學模式
1.定向思維 ①知識定向 教師根據所學法則,抓住法則之間的聯系,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編制復習題,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鋪墊。 ②思維定向 緊扣新知實質,給學生明確思考范圍,思維定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a.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定向。 b.創設疑問定向 c.利用法則的遷移定向 ③目標定向: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探究新知 ①提示課題:激發學生探討新知的慾望 ②研究算理 a.給學生提供足夠數量的素材,引導學生逐個加以分析研究。 b.在分析研究過程中,教師應主要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絡點,思維的轉折點,引導學生自己測算理。 c.概括法則 在分析研究完所有的素材並講完算理以後,應讓學生聯系實際計算來總結概括法則。 a.強化記憶 教師在學生語言概括完後,出示法則條文,強化學生記憶
3.形成技能 掌握計算的技能與技巧必須通過練習來實現,練習形式可採用如下幾種。 a.單式練習,以突破法則的重點為主。 b.模仿式練習:題目與例題相仿。 c.反例練習:出示錯題讓學生判斷、糾正、講理。 d.對比練習 把一些有聯系的法則進行對比,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 e.定時練習: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習題
4.小結 對本節學習內容作概括總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評價,對學生提出希望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