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數學歷史典故有哪些

數學歷史典故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7-10 04:07:21

1. 關於數學的故事有哪些

數學名人 故事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些著名數學趣事名人的故事。

1.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於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 人們為紀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於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2.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3.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4.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後35位,後人稱之為魯道夫數,他死後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5.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後,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徵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6.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由他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女數學家--希帕蒂婭

古希臘是數學的故鄉。古希臘人為數學的進步耗費了大量心血甚至生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個文明古國哺育了許多數學家,象泰勒斯、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德、阿波羅尼斯、阿基米德、托勒玫、海倫、丟番圖等。希帕蒂婭(Hypatia)——這位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數學家也誕生在這里。

亂世才女

公元前47年,羅馬統治者凱撒大帝指使縱火焚毀了停泊在亞歷山大的埃及艦隊,大火延及該城,殃及圖書館,代表著希臘文明的大量藏書和五十萬份手稿付之一炬。__興起以後,出於愚昧迷信和宗教狂熱,基督__袖們排斥異教的學問,尤其鄙視數學、天文和物理學,基督徒是不許「沾染希臘學術這個臟東西的」。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以宗教為統治工具,逐漸將數學、哲學和 教育 置於宗教的控制之下。從那以後,基督__希臘 文化 的企圖變得更加大膽和強烈。有些人甚至說:「數學家應該被撕成碎片,或者被活埋。」她出生在一個科學開始衰退、黑暗來臨的時代。

公元370年希帕蒂婭出生在亞歷山大城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賽翁(Theon)是有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在著名的亞歷山大博物院教學和研究,那是一個專門傳授和研討高深學問的場所。一些有名的學者和數學家常到她家做客,在他們的影響下,希帕蒂婭對數學充滿了興趣和熱情。她開始從父輩那裡學習數學知識。

賽翁也不遺餘力地培養這個極有天賦的女兒。到大約十歲時,她已經掌握了相當多的算術和幾何知識。利用這些知識,她學會了如何利用金字塔的陰影長度來測量它的高度。這一舉動得到了父親和他的好朋友的高度贊賞,進一步提高了她對數學的興趣,她開始閱讀數學書籍。17歲時,她參加了一場全市范圍內的 辯論 ,尖銳地指出了芝諾的錯誤:他的推理包含了一個不切實際的假設,即他限制了比賽時間。

這次辯論,使希帕蒂婭僅名聲大震,幾乎所有的亞里山大城人都知道她是一個非凡的女子,不僅容貌美麗,而且聰明好學。20歲以前,她幾乎讀完了當時所有數學家的名著,包括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阿波羅尼斯的《圓錐曲線論》、阿基米德的《論球和圓柱》、丟番圖的《算術》等。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公元390年的一天,希帕蒂婭來到了著名的希臘城市——雅典。她在小普魯塔克當院長的學院里進一步學習數學、歷史和哲學。

她對數學的精通,尤其是對歐幾里德幾何的精闢見解,令雅典的學者欽佩不已,大家都把這位二十齣頭的姑娘當作了不起的數學家。一些英俊少年不由得對她產生愛慕之情,求婚者絡繹不絕。但希帕蒂姬認為,她要干一番大事業,不想讓愛情過早地進人自己的生活。因此,她拒絕了所有的求愛者。此後,她又到義大利訪問,結識了當地的一些學者,並與之探討有關問題。大約公元395年回到家鄉。這時的希帕蒂婭已經是一位相當成熟的數學家和哲學家了。

2、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陳景潤(1933.5~1996.3)是中國現代數學家。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 畢業 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塔里問題的一個結果作了改進,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先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再越級提升為研究員,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陳景潤是世界著名解析數論學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進。60年代後,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於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A?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陳景潤於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鍾 報告 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他所取得的成就和所獲得的榮譽,為千千萬萬知識分子升起了一面不朽的旗幟,反映了三山五山,號召億萬青年前進。陳已經發表了70多篇學術論文。

3、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華羅庚從小聰明好學,念初中時,在數學課上就表現出了特殊的才華。一天王維克老師給全班出了一道數學題,這是一道出自《孫子算經》的題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王老師在讀這道題時,讀得很慢,聲音抑揚頓挫。讀完題目後,王老師把目光掃向全班同學,一張張緊張思索的面孔,一道道疑惑不解的目光盡在王老師的視野之內。突然,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這物品是23個。」這是個熟悉的聲音,這聲音把同學們從思索和疑惑中喚醒過來。大家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

這個最先說出答案的同學就是少年華羅庚。華羅庚在解這道題時是這樣想的:從「七七數之剩二」開始,就是說,七數餘二,那麼七的倍數再加二定是這個數,不防設這個數是7×3+2=23。再對23進行檢驗:23被3除,餘2;23被5除餘3,因此,23符合題目條件。正是由於華羅庚從小勤奮好學,王維克老師加倍看重他的聰明與才華。華羅庚在學校時給王老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華羅庚18歲那年,王維克老師當上了金壇縣中學的校長。王校長愛惜人才,把華羅庚請到學校當會計兼做事務工作。從此,華羅庚更忙起來了。他回憶這段時間的經歷時說:「除了學校繁重的事務外,早晚還要幫助母親料理小店的事務。每天晚上大約8點鍾才能回家。清理小店的帳目之後,才能鑽研數學,常常到深夜。」這就是說,即使在繁忙的事務之後,華羅庚也不忘學習數學,因此,他的數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華羅庚19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借了一本雜志,名叫《學藝》,在這本雜志的第7卷10號上刊登了一篇由蘇家駒教授撰寫的 文章 《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引起了華羅庚的濃厚興趣。通過閱讀與思考,華羅庚發現文章中存在著根本性的錯誤。於是他問王校長,「能不能寫文章批評蘇教授文章中的錯誤?」

華羅庚的提問得到了王校長的肯定回答:「當然可以,就是聖人,也有錯誤,有什麼不能批評的!」王校長是義大利詩人但丁名著《神曲》的譯者。他的一席話給華羅庚以很大的鼓勵。於是華羅庚寫了一篇邏輯嚴謹、說理充分的文章,經王校長過目與修改後,寄給了上海的《科學》雜志。文章於1930年發表了。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了當時不少人的重視。

當時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看到了這篇文章。而且得知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僅有初中畢業文憑的金壇縣初中的青年人,更感到震驚。他看出了華羅庚的才華,馬上寫信到金壇中學,請華羅庚到清華大學工作。

華羅庚接到信後,再三考慮:一方面,他想起在此之前曾因王校長讓他在金壇縣初中教補習班,由於有人向上告狀說王校長任用一個不合格的教員(一個初中畢業生怎麼能有資格教初中),王校長不得不辭去校長職位,而且自己也不再教書;另一方面,由於自己家境貧寒,連去北京的路費都有困難,於是回信婉言謝絕了熊教授的邀請。熊教授接到華羅庚的回信後,這位求賢若渴的「伯樂」又寫信去催。信中說:如果你不來,我將親自去金壇 拜訪 你。

華羅庚又一次收到熊教授的來信,從中得知其邀請的真切與誠意,覺得自己實在不能辜負熊教授的好意,只好由父親出面借了路費,應邀到了清華大學。在清華大學,華羅庚當上了一名助理員。主要職務是管理數學系的圖書、收發公文、代領文具、繪制圖表等。這樣,他可以利用工作之餘讀書、聽課。由於熊教授的安排與指導,華羅庚學業進步很快,學習也更加刻苦,常常自學到深夜。他只用一年半的時間就修完了大學課程,用4個月的時間自學了英語,並能達到讀英語數學文獻的水平。另外,他還自修了德文,特別是他聽了研究生課程後,數學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並不斷取得了新的成果。

4、古代數學家張衡的故事

主要數學成就:《算罔論》、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探求π值的數學家。張衡是我國漢朝時期一位非常出名的大文豪,與司馬相如、楊雄和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張衡的《二京賦》、《思玄賦》和《歸田賦》等都是流傳千年的文學佳品,至今仍被無數的文人墨客把玩賞析。

有的人覺得,文科和理科往往難以並重,那麼張衡可能會打破這些人的固有印象。張衡不僅在文學上展現了非凡的成就,天文學、地理學和數學上,張衡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一代數學家。張衡自小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六藝,而且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在詩歌、辭賦、 散文 上,他才高於世,卻沒有驕傲之情。

5、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小學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裡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鬱的臉孔,心裡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後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 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裡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2. 有關於數學計算的歷史的小故事

1、數字「0」的故事

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

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聖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於是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住,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後來「0」終於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2、田忌賽馬

戰國時期,齊威王與大將田忌賽馬,齊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馬:上馬,中馬與下馬。比賽分三次進行,每賽馬以千金作賭。由於兩者的馬力相差無幾,而齊威王的馬分別比田忌的相應等級的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為田忌必輸無疑。

但是田忌採納了門客孫臏(著名軍事家)的意見,用下馬對齊威王的上馬,用上馬對齊威王的中馬,用中馬對齊威王的下馬,結果田忌以2比1勝齊威王而得千金。這是我國古代運用對策論思想解決問題的一個範例。

3、影子測量

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於是就找法老。

法老問泰勒斯用什麼工具來量金字塔。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4、喝水

唐僧師徒四人走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上,他們又餓又累,豬八戒想:如果有一頓美餐該有多好啊!孫悟空可沒有八戒那麼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夠了。孫悟空想著想著,眼前就出現了一戶人家,門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孫悟空連忙上前,准備把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卻說:「大聖且慢,如果您想喝這杯奶就必須回答對一道數學題。」

孫悟空想,不就一道數學題嗎,難不倒俺老孫。孫悟空就答應了。那位主人家出題: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滿水,再喝1/3,又加滿水,最後把這杯飲料全喝下,問你喝的牛奶和水哪個多些?為什麼?

5、雞兔同籠

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里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

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3. 歷史上有哪些有趣的有關數學的故事

歷史上比較有趣的有關數學的故事是《曹沖稱象》這個故事。小學時候聽到這個故事之後就覺得非常有趣。在所有人都無法完成稱象這個任務時,年紀輕輕的曹沖就能想出這么一個非常機智的辦法,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閱讀全文

與數學歷史典故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