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華為是怎麼吸引國內外頂尖科學家的
這個階段中國的民眾特別關心華為公司的一些現狀,超級大國打壓是不是影響到了華為正常的運轉,作為一個普通的民眾不可能了解太多的內幕消息,但從央視面對面節目對於任正非的專訪可以可以很多端倪,現在的華為公司可能比我們想像還要強大,對於人才的重視對於基礎研發的重視在國內中算是奇葩一朵了,華為公司員工已經超過18萬人,比谷歌,微軟,蘋果公司的員工都要多,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公司了,華為之所以之前不被外界熟知,主要做的領域和普通大眾的關聯不是很強,只是最近華為公司在戰略上做了大調整開始在消費電子上發力,才有了華為智能手機這個版塊,最早華為也是做手機主要做一些運營商的定製機,最早在十幾年前還參與給華為做過一款歐洲的定製機。
華為的這種模式放在全球也是奇葩,這么大的公司竟然沒有上市,所以對於華為的財富報表一直不被人熟知,所以在之前低調是華為公司的代名詞,在很早之前了解華為主要看到和思科的專利案子,轉向消費電子領域屬於大量的宣傳和曝光真正的華為公司才慢慢浮出水面,一家每年投入上千億公司完全靠自己掙的錢養活和發展自己,真正有實力的 科技 公司,現在很多互聯網公司在財務上巨虧,但在估值上一路走高,更多是靠圈地運動加上資本的運作,本質上地盤是站住了但技術實力發展一般,很多人在茶餘飯後談話華為公司如果上市該有多大的體量。
任正非在談話中也提到了華為公司不會上市,不會輕易讓資本進來破壞這種理想主意的規則,完全靠巨大的訂單來養活自己,非常純粹的做生意的原則,沒有資本運作所以華為的憂患意識非常強,生存能力也很強大。資本的本質是貪婪的,如果真的資本進來不可能拿出這么多的錢做更多的戰略投資,這也是華為公司比別的公司的高明之處。
回到題目的華為是如何吸引國內外頂尖的科學家的,首先華為公司有一個尊重技術的情懷,單靠捨得花錢能招來人但留不住人才,華為公司不但能吸引人才的加入,還能長期留住人才,這已經不是單單金錢的東西了,證明華為公司已經有了一整套的人才梯隊機制,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現在就以技術人員的角度來嘗試分析這個問題。第一點華為公司捨得花錢這是在業內有名的,有了挖一個人才可以送上幾倍的工資,一般的人很難抵得住這種誘惑,畢竟每個人都需要生存,讓自己或者家人生活的更好一點,這點比國內很多守財奴公司也好太多了。
第二點華為公司的股份非常分散,創始任正非只不過1點多點,其餘全部散落在6萬華為員工身上,就憑這點很多人公司就做不到,調動集體的力量靠的不是喊口號,需要真金白銀,所以華為員工的收入不僅僅是基本工資,很重要一塊是大量的分紅和獎金,讓很多核心員工都有了非常強的歸屬感,讓很多人覺得這就是給自己打工了,戰鬥力也會幾倍的提升。
看看華為公司的發家 歷史 ,就是無數的不可能變成可能的過程,任正非說到華為公司的員工就是比別人多出點力,少喝點咖啡,其實也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華為公司也不會因為公司已經規模這么大了變得形式化,反而變得務實更加居安思危,這樣的華為公司是技術人員非常理想的出去,痛並快樂著這句話可能更加適合華為公司的技術人員。
要留住人才,首先要資金給足同時給與足夠的尊重,並且納入一個大家的氛圍,這樣規律適合於任何國家和企業,而華為公司的確是做到了,所以在5G技術上做出突破絕對不是偶然,是前面做了N多的積累得出的,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希望能幫到你。
事實上,任正非在此前采訪中就已經表示了他們會在全球去尋找最優秀的人才,比如說在英國建立晶元工廠同時,從德國招聘博士過去處理相關的事情。
與此同時還到各個大學層面,是瘋狂的,招攬優秀的人才,比如說計算機相關領域的競賽排名靠前的學生一般都是華為的目標對象,而任正非也表示他們企業通過高於其他市場五六倍的工資來將這些優秀的人才挖到華為自己手中。
除此之外,在俄羅斯也是提高了工資待遇之後,才會有相關的數學家或者是基礎科學的一些學生,啊,來到華為做相關的研究,而華為從2g到3G的一個專利突破,也就是俄羅斯一個數學家所解決的。
所以可以看出,其實薪資待遇首先對於人才來說是絕對的吸引,馬雲也曾經說過,一個員工能夠離開這個企業,一個是錢沒給夠,另一個則是乾的不爽,對於華為來說幹得爽不爽這另說,但錢肯定是給到位了。
這可以從很多華為員工的反饋看出,而且任正非也表示有很多華為員工討論的時候,他們覺得啊不夠有名氣,但任正非說,錢夠不夠,員工表示錢給夠了,任正非就說那錢給夠了還要求什麼呢?
除此之外,華為本身也不是靠基礎工資生活的,企業畢竟華為最大的還是包括股權獎勵,包括一系列的激勵政策,也就是說剛開始兩三年可能還靠著高額的工資,而到後面已經是所謂的分紅機制。
另一個則是華為本身作為高 科技 企業的一個後來者,後來者居上和挑戰者讓這一些工程師包括基礎學科的專家有了更大的成就感,以一個弱者來挑戰曾經的世界巨頭,這顯然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所以對於華為來說,恰恰是做了曾經馬雲所說的那兩件事,一錢給到位,二工作的很爽,雖然我們說加班文化確實是值得詬病,不過從某一種層面來說,或者說從追趕者的態度來看的話,也不得不這樣做,因為與世界級別的巨頭差距如此之大,就需要比世界巨頭付出幾倍甚至10倍的努力。
而這樣的代價則是更多的資金更多的錢哦,我個人覺得從供需角度來看的話,也算是各取所需吧。
古有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擺放有專長的賢人。
但話又說回來了,諸葛亮絕對不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才答應出山,而是在三次攀談中,兩人都覺得臭味相投能夠相互成就。諸葛亮是因為從劉備那裡得到了施展抱負的職位和足夠的重視才決定出山。套用現在的一句話就是錢到位了,工作也開心。
華為作為一家跨國公司,已經不僅僅是招個人然後蹲這個職位的坑位那麼簡單了。華為早已經將人才上升為戰略的層面,並且有與之相對應的組織架構和人才管理模式。華為的人才觀和人才戰略曾一度引起 社會 各界的重視。「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拚死相救」、「猛將必發於卒伍,宰相必取於州郡」、「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等等眾多華為踐行的人才管理金句,被各界學習和採用。
華為這艘大體量的船已經足夠吸引很多人和它一起乘風破浪了試問,如果讓你選擇在小公司、中型公司、大型公司、跨國公司上班,你會選哪個?毫無疑問你會選擇在跨國公司上班。首先薪資待遇和相應的福利待遇肯定是最好的,還會有更多的資源來發揮你的特長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成果,從而獲得職位晉升的資格。
誠如「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在小公司可能工作一輩子還活在老闆的呵斥之下沒有很大的改變,而在大型公司就很難觸碰到天花板,每個人好像自己就是一個「永動機」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並且時時刻刻會讓你體會到前進的緊迫性,你不努力很可能就會被別人取代,所以每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獲得巨大的提升。
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中國太陽》,主人公水娃出生在一個永恆乾旱的村莊里,只靠著水窖中積下的一點雨水過活。他離開了村莊,去向了一個他做夢都想不到的地方,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樹立了一個又一個的夢想。
第一個目標:喝不苦的水,掙點錢。
水娃到了私開的小煤窯,發現吃飯時喝的水是甜的,連洗澡用的水也是甜的,每個月還可以掙到二百。水娃很滿足,但在好友國強的推薦下,水娃決定進城。
第二個目標:到燈更多水更甜的城裡,掙更多的錢。
水娃來到省會城市,在火車站擦皮鞋一天就掙了十四塊。在合租房裡,水娃遇到了固體物理學博士陸海正在為研究出來的納米鏡膜尋找出路。陸海得知了中國太陽工程,於是帶上水娃去北京。
第三個目標:到更大的城市,見更大的市面,掙更多的錢。
水娃和陸海分開後當起了「蜘蛛人」清理高樓的玻璃,每月工資一千八百元。
第四個目標:成為一個北京人
幹了兩年蜘蛛人的水娃熱愛這份工作,並且給了他一種奇妙的滿足感。他悟道:「事情從高處才能看清楚。」於是水娃又觸摸到了一個新的夢想,買房子!當北京人。當水娃再遇已經成為中國太陽的首席科學家陸海時,是陸海為水娃找到了「擦亮中國太陽」的工作。
第五個目標:飛向天空擦太陽
在太空做「鏡面農夫」的水娃在北京買了房子,建立了家庭。更讓他覺得震撼的是他在太空俯瞰地球和星空的那種震撼,遠比在北京當蜘蛛人俯瞰整座城市要震撼多得多。於是他毅然的樹立他第六個目標:飛向星海,把人類的目光引向宇宙深處。
眼界能影響一個人的格局和決策。從農村、縣城、省城、首都、天空、宇宙,每個人的一生能走多遠的呢?而有華為這么大體量的跨國企業又有多少呢?華為這個平台不僅僅能帶來接近ICT行業世界頂尖公司水平的薪酬,還能帶給許多人更大的眼界,樹立更大的目標。
在華為工資並非收入大頭,分紅才是任正非只佔有華為股份的1.01%,而另外的98.99%股份是由「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控制。由員工持股的華為,在世界上都是一個特例。雖然華為工會持有的是虛擬受限股,員工沒有股權憑證,只有分紅權,也不能進行買賣,一旦離職就自動喪失相關權益。但這樣比很多隻知道畫餅的公司好太多,想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還要員工把企業當自己家的企業。
華為的股權結構在某種意義上讓員工分享整個公司的成長,讓每一個有股票的人都會把華為的生意當成自己的生意,主觀能動性上就願意把生意打理好。這樣內部也更容易達成共識,減少了溝通成本。
華為重視技術、重視科學家據此前任正非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華為有一萬五千多名基礎科學家,包括800名數學家、700名物理學家和120名化學家。華為的人才招募計劃也「觸動」了整個 科技 界,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研發工作。
擁有這樣口碑的華為,如果你是一位科學家,華為邀請你,你去還是不去?肯定會去。作為一位有學識的高傲的科學家,一方面希望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自己的研發中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盡快降生而不夭折; 另一方面也希望企業能夠足夠重視並盡快的投入到生產應用中來,而華為恰巧都滿足這些要求,並且還能給每位科學家不錯的回報。
說的簡單點就是待遇;說到庸俗點就是錢!給的錢多,我自然願意去你那研究。我一直認為人生四件事:吃穿住行!當華為將物質問題解決了,才能讓科學家們研究,因為他們是需要吃飯的人,其次才是科學家。
任正非在《面對面》中提到了怎麼吸引國外的技術人才:
如今的華為已經有了將近18萬員工,其中研究人員佔45%;而在華為,至少是有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還有6000多位專門在基礎研究的專家,
我們看看華為的工資待遇:2018年年報中,雇員工資,薪金等1123.03億元;離職後,還有設定受益計劃37.71億元; 定額供款計劃及其他 135.04億元。 我們算一個最簡單的賬,假如18萬員工分著1123億元,每個人一年收入是62萬!我相信這個工資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吧!
不僅如此,科學家需要的是研究費用,我研究的時候,你要給我研究的錢:我們在2018年年報中發現,僅僅一年的研究費用,就達到了1015億元。
有工資,有費用,有環境,科學家沒有理由不在華為干呢!
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吧:
1、國內外影響力
現在提到華為,相信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不管是在5G上的領先,還是移動手機業務的突飛猛進,這都讓華為的名氣越來越大。前段時間,美國將華為加入「實體名單」中,同時讓美國企業停止和華為的合作,本以為這樣就能限制華為的海外發展道路,沒想到任正非直接宣布啟動備胎轉正計劃,華為自己研發的鴻蒙系統也已誕生,預示著繼安卓、iOS之後,第三家擁有獨立操作系統的公司出現了。其他就不多說了!
2、胸懷與格局
現在美國正在排外,它的科研就受限了。我們要敢於超越美國公司,最多就是輸,華為已做出這么大貢獻了,垮了也無怨無悔。如果沒有自我批判精神,我們就不可能活到今天。不能說用華為產品就愛國,不用就是不愛國。不能使用民粹主義,這是害國的。因為國家未來的前途在「開放」。
3、不惜重金,愛惜天才之前,由任正非簽發的華為總裁辦郵件顯示,華為對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了年薪制管理。郵件顯示,華為今年將從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往後每年增加,調整隊伍作戰能力。並制定了2019屆頂尖學生年薪制。年薪89.6萬起,201萬封頂。
華為要用頂級的挑戰和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今年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今後逐漸增加,調整隊伍作戰能力結構。一年200萬,一天5000 ......比普通工作月薪還要多,再看華為工作環境,世界500強,上升階段的大公司,食堂也很棒,這樣的工作環境也吸引人吧,這樣的待遇你心動了嗎?但是何謂「頂尖學生」?至少應該也是博士吧。華為對八名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年薪制,這八名員工均為博士學歷,最高兩名員工的年薪為182萬-201萬元;兩名員工的年薪為140.5萬-156.5萬元;最後還有四名員工的年薪為89.6萬-100.8萬元。
總之,華為無論是從品牌、戰略、胸懷、格局、待遇等各個層面,都具備了很高的人才吸引力。
眾所周知,一家公司的核心就是人才!古往今來,任何偉大之創舉都是由人推動,得人才者,方可得天下!所以,有遠見的公司通常都會招攬天下英才為其所用!那麼問題來了,近些年在全球舞台上名聲鵲起的華為公司,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招攬全球英才的呢?我們試著來分析一下!
華為英才何其多?
我們都知道,華為公司奮斗33年,到今天已發展到讓美國動用國家力量來制壓的一家企業!可華為公司的實力。
有數據顯示,華為公司在全球擁有超過8萬研發人員,占總人數45%左右。用倪光南的話來說,華為公司的研發人員比很多美國企業還大一倍,這也是看他好華為公司的原因之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何為人才?就是有本事,或者說有獨當一面能力的人!要想這樣的人才為自己效力,除了錢給到位之外,還要讓他們實現人生價值!
今年8月份的時候,華為在全球招攬人才,涉及計算機科學、物理學、材料學、晶元、智能製造及化學領域。據悉,華為今年以最高201萬元年薪的高價在我國簽下了2019屆頂級畢業生人才,均為博士學歷。
除了現金外,任正非也在不斷降低自己在華為的持股比例,目前僅為1.01%。正所謂,人無股權不富,而且還沒有安全感!華為大多員工都有股份,這大大提升了華為公司的戰鬥力!
正如董明珠和馬雲所說,人才就應該給更多的錢,而不是玩什麼虛假的套路!因為人才不傻啊!
華為的科研投入華為公司沒上市,華為做事就不用看資本市場的臉色。華為每年將賺來的錢都投入了科研投入。
數據顯示,2018 年,華為公司的研發費達 1015 億元,比剩餘 25 個省份的研發費用還要多。華為 2019 年計劃研發投入1200億元。這個研發費用已經遠遠超過了蘋果等公司!
所以我們就不奇怪了,華為在5G領域里有領跑的優勢,那都是背後付出了常人所看不到的艱辛!
結論:用什麼方法能快速吸引人才?我覺得就是2點,錢給到位,讓人才實現自我價值!
首先我們要站在科學家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是你是科學家,你的訴求是什麼?
我覺得科學家的訴求可能是有幾個:
第1個,必須得有一個好的平台,供他們進行科學研究,這個平台包括它的物理條件,包括實驗儀器,實驗設備,信息的獲取,與這個世界的連接度等等,有了這些條件會更加有利於科學家進行科學發明和技術研究的。
第2個,就是生活,如果能夠提供一個比較舒適的環境,當然這個裡麵包括物質待遇,能夠讓科學家和家庭有一個體面的生活,也是吸引科學家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
第3個,就是受尊重。科學家除了物質待遇之外能夠得到足夠的尊重,在所在所在國家的 社會 地位比較高,在企業裡面的地位也比較高,自然也是吸引科學家的重要因素。
這三個問題點實際上就回答了華為能夠吸引科學家加入的最關鍵的因素。
比如華為在歐洲建設有30多個研究所,研究所布局是圍繞歐洲各地的科學家來確定的,科學家在什麼地方,他們就會把研究機構設在什麼地方,包括一些風景如畫的地方,比如法國和瑞士的一些地方,也許這個地方科學家只有一兩個,但是華為可以單獨地為那些科學家設置一個研究機構和相關的組織機構,就是為了那些科學家能夠在靠近家的地方,安心的做科學研究,華為在人才獲取上面是用心良苦。
最近華為老闆任正非說了,他們要在華為成立專門的高端人才定薪科,針對各個國家市場薪資的水平要定高於平均水平的薪酬,來吸引各國科學家加入華為。
這個政策實際上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最近公布的法國數學家加入華為公司,英國BBBC前高管也加入了華為公司等等。
未來華為還要在上海澱山湖打造國際人才社區,依託上海國際化的生活環境和就業環境,來吸引國外的高端人才來中國安家和就業,實際上這個也是一項戰略性的措施和投入。
經過新冠疫情這一年多以來的實踐,讓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都能認識到這個世界最安全的國家其實是在中國,因此很多外國人已經改變了對中國的想法,甚至很多人已經產生了要定居中國、移民中國的想法。
最近上海市政府也發布了相關的一些文件,就如何開放外國高端人才在上海就業,在簽證等等方面做一系列的安排。
總之,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而華為公司作為中國高 科技 的典型代表,在全球人才競爭和人才獲取當中已經有了布局。
在這個基礎之上,華為針對未來3~5年「活下來,有質量的活下來」的戰略目標,做出了進一步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戰略決策,未來我們會看到華為有更大的變化,而華為的變化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高 科技 發展,推動中國在引進高 科技 人才方面的變化。
加油,華為!
就倆字實力
1.錢2.榮耀3.認同感
一是高薪留住人才。二是把工作當事業干都有股份。
2. 華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呢為什麼它可以製造先進的手機晶元,甚至是領導全球的5G事業呢
你好😊
以下是華為公司的部分信息,相信一定能解決你的疑惑。
華為至少有700個數學家,800個物理學家,6萬多工程師!
說起國內最具有創新力的企業,華為應該算是其中之一了,就在前兩天,2018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統計數據也是正式出爐,其中華為以3369件的發明專利位列該數據首位,而在以往幾年,華為同樣是各大專利數據統計榜單的常客,即使放在全球范圍內,華為專利數量也是名列前茅。
就拿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的5G網路來說,華為便是行業中的佼佼者,根據去年9月份的數據,當時華為5G標准專利已達61項,佔全球5G標准專利比例達22.93%,排在行業第一。
而上個月華為高管在接受采訪時也是表示華為目前在全球參加了幾十個5G網路的商用測試,測試數據表明華為目前的技術成熟度比行業其他公司至少領先12個月到18個月不等。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華為5G技術在整個行業中都是領先的,而憑借著技術上的優勢,截止目前華為在全球也是拿下了30個5G訂單,5G基站出貨量也是超過了2.5萬個,5G訂單數量與基站出貨量同樣在行業中處於明顯優勢地位,那麼華為為何現階段在5G技術上有著如此明顯優勢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主要原因無非有二,首先是華為對於科研的重視,早在很多年以前,華為就定下了將每年15%的營收投入到研發,而在過去的10年中華為研發投入超過了4000億元,而根據華為的預測,在未來5年華為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美元,約合6800億人民幣,高額的研發投入為華為帶來了技術上可觀的回報。
其次華為研發人員專業能力也是相當的強,無獨有偶,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近期在接受采訪時也是披露了華為研發人員的具體配置,任正非表示華為培養了大量的科學家,其中至少有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還有6000多位專門在基礎研究的專家,再有6萬多工程師,構建這么一個研發系統,可以讓華為快速趕上時代的進步,搶占更重要的制高點。
簡單概括為一句話,華為強大的研發與創新能力是建立在高額研發投入與高素質研發人才的基礎之上,高素質的研發人才在高額研發投入的加持之下,產生了1+1大於2的效果,華為研發實力想不強大也難,我們常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可以說這句話在華為身上體現的是淋漓盡致。
而經過數十年的奮斗,華為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以及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這一切的背後和華為重視科研是緊密相連的。
望採納感謝!
3. 華為這家企業中有多少優秀的數學家
華為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7千多位基礎研究專家,以及6萬多位高級工程師和工程師。因數學最高獎獲得菲爾茲獎的勞倫特·拉弗格Laurent laforger加入了華為。偉大的數學之神已經離開法國高等科學院21年了,這表明華為正在招聘數學等基礎學科的頂尖人才。
由於強大的數字平台,所有行業和組織都變得靈活、高效和充滿活力;通過AI重新定義體驗,讓消費者在家居、旅遊、辦公、視聽娛樂、運動、健康體驗的整個場景中獲得終極個性化智慧。華為向全球發布ICT領域十大數學挑戰,希望影響和推動理論研究的突破方向,共同解決高性能、低資源消耗、DNN可解釋性、超大規模網路優化等世界級問題。
4. 華為是企業,但為什麼感覺有那麼多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任正非在一次采訪中表示,目前華為至少有 700 名數學家、800 多名物理學家、120 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以及六萬多名工程師,這是華為近些年來快速發展的攻堅力量。 那麼,華為作為一名企業,真的有那麼多數學家、科學家嗎?甚至有人說,華為的科研力量已經比清華北大、中科院等985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強大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篇文章,站長就簡單聊聊華為的科研力量。
華為的科研力量01 華為的科研設施
和中科院一樣,華為有遍布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和武漢等地的各大研究所,這些研究所的定位不同,負責的產品線也不一樣:
南京研究所: 專注於業務軟體,數據通信兩大領域的解決方案和關鍵技術的研發。
上海研究所: 無線網路設備,終端旗艦智能手機,海思移動晶元產品和新能源業務。
杭州研究所: 智能攝像機、以及網路雲研發。
北京研究所: 聚焦數據通信金屬的研發。
武漢研究所: 背靠中國光谷,專注於光容量研發和終端研發。
西安研究所: 雲計算,大數據,無線網路,固定網路,手機手錶手鏈等領域。
成都研究所 :存儲研發,無線二次研發,傳輸研發。
除了國內各大研究所外,華為還在 德國、瑞典斯德哥爾摩、美國達拉斯及矽谷、印度班加羅爾、俄羅斯莫斯科、日本、加拿大和土耳其 等國家建立了8個境外研究所,主要依託當地的大學進行產學研合作。
比如, 俄羅斯 在無線射頻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華為早在1999年就在俄羅斯設立了數學研究所,吸引頂尖的俄羅斯數學家來參與華為的基礎性研發。
2001年,華為在 矽谷和達拉斯 設立了兩個研究所,因為美國是CDMA、數據通信和雲計算的發源地。
隨後,華為在 瑞典斯德哥爾摩 設立了3G技術研究所,因為瑞典是3G技術的發源地,這里的愛立信是3G技術的領導者。
此外,華為在 德國慕尼黑 的研究所現在已經擁有將近400名專家,研發團隊本地化率達到了80%。
華為除了上述研究所外,還有一個直屬總部的實驗室——2012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主要面向的是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的研究,比如新一代通信、雲計算、音頻視頻分析、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2012實驗室以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命名,比如 香農實驗室,高斯實驗室、謝爾德實驗室、歐拉實驗室、圖靈實驗室 等。
02 華為的科研人員
截至2019年底,華為的全球員工總數高達19.4萬人,其中科研人員約有9.6萬人,占總人數的49%。
而在這9.6萬明研發人員中,包括 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以及六七萬名工程師。
如此龐大的研發人員力量,比中科院的科研人員數量還要多(不過說實話,中科院的科研人員博士佔比更高)。
截至2015年12月31日, 華為加入了300多個標准組織/產業聯盟/開源社區, 擔任超過280個重要職位, 在IEEE- SA、ETSI、WFA、TMF、OpenStack、Linaro、OASIS和CCSA等組織擔任董事會成員。2014年提交標准提案超過4800篇,2015年提交提案超過5400 篇,累計提交提案43000餘篇。
03 華為的研發投入
作為一個 科技 型企業,華為每年投入研發費用的 20%~30% 用於基礎科學研究,去年有近 900 億人民投入了研發,早就進入了研發開支世界前十的行列。
按照20%的基礎研發佔比來計算,意味著華為每年將有200億左右的費用投入基礎科學研究。
那麼現在200億左右的基礎科學研究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呢?下表是2017年國內大學科研經費的排名情況:
是的! 這個200億元超過了國內科研經費TOP5大學的總和!
華為為什麼要關注基礎科學研究?關於華為要招聘頂尖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原因,任正非在一次采訪中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華為目前在通信領域已經超越了老牌公司,走在了最前面,按照任正非的話說就是已經進入了「無人區」。
而在這一階段,通信技術要想在向前進一步,就要在數學和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上下功夫,而不是局限於現有的理論進行縫縫補補。
而現在無論是國內高校還是國外高校,在這一領域都還沒有可以直接拿來用的理論,所以華為只能招聘數學家自己去研究。
上面一圖是華為任正非總裁接見了Polar碼的發現者Erdal Arikan教授,並給他頒獎。
華為真的能比肩中科院和清北院校嗎?很多人認為,華為無論是在基礎科學的資金投入、科研人員投入還是實驗室數量上都頗具規模,甚至有人認為,華為的科研力量已經超過了中科院和清北一票高校,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科學驛站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華為作為一個公司,盈利是企業的基本目標,而基礎科學研究並不像工程研究一樣,可以在短時間內反哺工業設計,帶來可預期的利潤。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學,它們的研究成果可能要經過上百年的時間才能驗證,而等到可以應用於產品,則又要經過上百年時間,能花這么上百年時間進行持續投入而不求利潤回報的,只能是以財政作為支撐的科研院所。
這也就決定了華為任正非所說的數百名數學家也好,物理學家也好,絕大多數是工程應用型人才,重點在於幫助企業解決一些研發難題。而中科院的數學家則是進行理論研究和 探索 ,實際應用能力不強。
正如數學家 丘成桐 質疑華為有700名數學家的真實性一樣,任正非所說的數學家應該只能算數學工程師,而不是真正的數學家。
所以,華為的研發能力是很強,但在理論研究方面,與中科院及清北高校相比還是遜色不少的,而我們目前最應該做好的,就是讓像華為一樣優秀的 科技 企業與科研院所通力合作,真正做到「產-學-研」的融合。
謝謝您的問題。華為有很多數學家、物理學家,說明任正非極其看重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作用。
我們普遍認為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都應該在大學課堂,研究所;而在企業,似乎難以理解。而在華為,至少有700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
華為,感覺就是「企業大學」,因為在華為18萬的員工中,有8萬研發人員,而在公司佔比45%左右,而在十年的投入研發費用超過了3940億元,可以說華為的研發從來沒有停過。而,華為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等等,其實都是為了讓華為能夠在競爭中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我們知道在1月24日,華為發布了5G基站晶元,天罡。而截止到24日,華為已經在世界簽訂了30份合同,出售了2.5萬個基站。可以說華為的5G成果,是華為在這些年的沉澱而獲得。任正非可以驕傲的對媒體說:全世界能把微波和5G同時做好的,只有華為。
其實,華為注重對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的注重,更說明了華為對於研發的投入,而華為的發展並非一朝一夕的成就,它是是 科技 深耕,花大時間投入的結果,而重視教育就是一個企業能夠長久深耕必須要堅持的內容。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華為是全球第一大通信製造業公司,一些通信方面的技術,華為的研發已經進入了無人區,需要更多的基礎科學的支持,這也是為什麼華為有這么多基礎領域的科學家的原因。
說到華為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就不得不提一下,曾經的通信業里的聖殿--貝爾實驗室。 在通信業里,曾經有一個實驗室,被稱為通信業里的聖殿,那就是AT&T旗下的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是商業科研的頂峰,它曾經的地位,可以說是全部的通信業研發人員嚮往的聖地。
美國貝爾實驗,是晶體管、激光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數字交換機、移動通信網路、數字計算機、通信衛星、長途電話網路、有聲電影、立體聲等多個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發明的發源地。
同時,計算機行業的UNIX和C語音也是出自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一共獲得了8次諾貝爾獎,其中7次是物理學獎,1次是化學獎。
無線天文學的發源地也是貝爾實驗室。
通信業里比較公認的美國通信業的衰落的一個非常重大的原因,就是AT&T被拆分,而導致貝爾實驗室研發資金不足,從此才開始了美國通信業失去了把持通信業發展方向的能力。
足夠的利潤足以支撐華為投入巨大的資金進行研發,而研發投入也是華為可以保持行業領先的關鍵。 華為是全球第一大通信製造業企業,在全球的通信業里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在多個涉及通信業的領域之中,華為都保持著全球領先的水平。
在當下最熱門的5G領域,華為也保持著全球第一大的標准必要專利所有者的地位,這也是華為持續投入研發的結果。
而通信業的研發,是離不開數學、物理這些基礎的理論的,數學和物理是通信業的基礎。
而化學則是一次材料學的基礎,對於華為的產品的性能也可以起到很強的促進作用,也讓華為的產品的適應性更強大,現在華為的產品可以遍布全球,也有化學家的努力在里邊。
總而言之,華為有著很高的利潤,可以養的起很多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化學家,而這些科學家的研發,也可以反哺華為,使得華為保持著通信業里的領先地位,這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共贏。
華為能有今天的偉大成就並非一朝一夕得來的,歷經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創始人任正非身患癌症、糖尿病等幾種疾病,企業差點被自己培養的接班人、任正非最為器重的干兒子李一男打垮!任正非不止一次的想自殺,2003年華為賣身摩托羅拉的協議都簽好了,摩托羅拉後來反悔了,華為詮釋了一句名言:所有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華為很多年前年前就開始大規模投入研發了!華為真的是把歐美人喝咖啡、度假的時間用來埋頭研發!多年的艱苦研發、從別人看不上眼的基礎數學、基礎物理、化學、演算法、統計學開始孜孜不倦,歷經千辛萬苦,最後形成大量專利技術的積累,才有今天的厚積薄發,水到渠成!
華為擁有相當牛逼的、獨一無二的財散人聚的利益分配機制,配合永遠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佛擋殺佛、神擋殺神的兇猛的狼性文化,加上高薪水、巨額研發費用、巨額收入、高瞻遠矚的超前眼光、敏銳的市場嗅覺、劃時代的企業戰略、提前布局未來,企業競爭力達到了恐怖級別!
華為擅長整合全球最好的資源,這點也很厲害!華為聘請了世界生產管理最牛逼的豐田退休高管做精益生產顧問,述職制度是挖微軟高管來搞的,高薪聘請了不少俄羅斯的世界頂級數學家!財務顧問是鼎鼎大名的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
華為不僅僅手機、晶元、電信設備牛逼,華為在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AI)、大數據等新ICT領域持續創新,數據中心、企業園區、智簡網路、全快閃記憶體、eLTE和企業通信方案在政府、能源、交通、金融、製造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
一個華為,帶動了中國極其龐大的上下游產業鏈企業一起發展壯大!華為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海外!累計向國家上交的稅收超過10000億!
華為對中國的貢獻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相提並論!華為才是真正的最牛逼高 科技 公司,阿里、騰訊、網路、京東,倒下了,分分鍾就會有公司取代,華為如果倒下了,沒有任何公司可以取代!華為與蘋果、高通等公司的競爭就是中國與美國的競爭!華為敗,則中國敗,華為勝則中國勝!支持華為!!
也感覺到了華為各類科學家或基礎科研人員多,故參與作答,謝謝!
1 兩個大不同
(1)基礎科研隊伍
各類基礎科研人員多,明顯多於不少其他中國 科技 企業,在華為里,圍繞著通信主業,置身科研領域前端,與其他科研人員構成了1個實際存在的科研院,又共同與非科研人員組成了1個企業。
各類基礎科研作用大,明顯大於不少其他中國 科技 企業,有共知的成果和其轉化應用為證。
(2)整體 科技 實力
正是由於科研院的存在和作用,特別是由於有基礎科研作深層的支撐,華為才成為了1家貨真價實且又底蘊深厚、領先世界的高 科技 公司,才能夠在1個世界高 科技 最強的國家限制之際,實時亮出高 科技 的備胎,還不止一個。
而之所以被限制,正是因為之前亮出了早就轉正的更先進技術和更高端產品。
華為,遠不止與幾個世界高 科技 巨頭企業在作對決!
查查中國 歷史 ,有沒有出過這樣大不相同的企業?
2 兩個很相同
史上、當下,也有在總體人員構成、基本運行模式上與華為相同,進而技術先進、產品高端的中國 科技 企業或集團公司,只是一直少。
世界上則多,如空客、波音、洛克希德、高通、蘋果、三星。
但是,無論中外,都還沒有作為1家企業被最強1國那般地限制以及被多個強國圍堵過,華為被限制和圍堵後才嶄露頭角,凸顯出前面的兩大不同。
3 最主要原因
(1)與華為相同的
華為與一些中國 科技 企業有上邊的兩個很相同,怎麼看?
概而言之,應該說都與遠見卓識沒多大關聯,華為與相同的中國 科技 企業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是為什麼要組成科研、製造以及銷售三結合、全鏈條的企業集團。
對具體道理這里就不用說了,局外人也普遍清楚。
(2)與華為不同的
不少 科技 和高 科技 的民企與國企,即使創立總年頭比華為長很多、隊伍總規模比華為大很多, 科技 尤其高 科技 的實力和貢獻也根本比不過華為。
主要原因是什麼?
對基礎科研,口頭說重要、實際作次要以至不要,於是,對基礎科研人員也是這樣,置於邊緣,甚至閑置,更不予激勵,以至連待遇都不及其他科研人員的。
對建立基礎科研隊伍、進行基礎科研的目的很清楚,對基礎科學及其綜合與現代科學和髙 科技 的關系也都明白,只是,都沒有實際地落實,或沒有較好地落地。
華為是企業,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呢?對於一家企業而言,它需要的是盈利,而不是基礎的研究,但是華為明顯不同,更加註重基礎學科的作用,這就是華為的偉大之處,能以敏銳的目光洞察到沒有到來的一些事情。
我們都知道,一家高 科技 企業的發展是離不開人才的,而華為的發展則是因為全球的人才匯聚到了華為,對於硬體和演算法這個非常具有難度的問題來說,演算法一直是華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為什麼華為這么多年以來一直堅持發展演算法,發展基礎學科的根本原因了。
而且在前段時間,華為總裁任正非在接受央視采訪的時候就說過,人類 社會 進步的道路,是基於基礎的學科的,這裡麵包括的范圍很廣的,比如說物理,化學,數學,這些都是最為基本的基礎學科。
華為任正非最近在接受中央台采訪時說,華為有700多數學家、800多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華為為什麼需要這么多基礎學科的科學家呢?這確實讓很多人感覺到震驚和納悶!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基礎學科的科學家都是在大學、研究所做教學、研究工作,企業里最多就是一些搞應用 科技 的工程師。但想不到華為公司有那麼多基礎學科里的科學家!這在我國民營企業里確實是很少見的。但這個情況在歐美一些跨國公司里並不少見。
企業雖然是以做產品為目的,但作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要想作技術的領導者和創新者,就必然會遇到一些 科技 難題需要自己突破,而真正的發明創造都需要基礎學科知識的支持。應用技術都是建立在基礎學科的研究基礎上的。如果企業遇到基礎學科上問題都向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求助,不僅效率低,而且因此而形成的專利技術產權也難以界定。華為立志做通訊行業里的創新先鋒,面臨美國的技術封鎖和打壓,必須立足自己解決 科技 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復雜難題。例如要解決網路大數據的作用,就需要數學和統計學方面的專家支持;要解決手機和機站硬體設施的一些質量問題,就可能用到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特別是一些通訊領域新材料的應用,更需要大量的化學家的支持。
因此,只要你想成為某個領域里的開拓者和領導者,招收一定數量的基礎學科領域的科學家是非常必要的。願我們有更多像華為這樣的企業,胸懷大志,廣納賢達,成為世界上更多行業的領導者。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不是一個夢!
任正非表示:華為至少有 700 名數學家、800 多名物理學家、120 多名化學家、六七千名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各種高級工程師、工程師。
華為這樣的配置,是因為前沿的技術研究,需要學術的推動!
你要知道,華為的技術在通訊領域上已經是全球頂尖的了了,尤其是通訊設備商中,華為的實力是最強的。
這就意味著一個問題,你是在最前沿了,完全沒有任何的問題人可以教你了。只能靠你自己去研發,自己摸索。
所以華為需要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專家去研究基礎學科,研究最新的結果,並且把需要基礎的研究員把成果轉化為商業機會。
這也是任正非重視基礎研究的原因,因為我們很多技術都在基礎學科上演變過來的,演變總有盡頭,如果基礎研究和基礎學科不突破的話,這是沒有辦法再在技術上進行突破的。
所以,華為需要這么多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專家去研究。
華為任正非在接受「 面對面 」專訪的時候,專門解答了這個問題。
華為不僅僅在人員構成上偏向於研發,並且每年研發的經費也在逐年遞增,2018年的研發費用已經高達千億元。正因如此, 科技 研發給華為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動機,即便在美國的封鎖打壓之下,華為依然可以穩步的向前發展。
科研是華為的發展基石,立足之本,一起來看看任正非是如何說的吧!
任正非對於華為擁有眾多科學家的看法
任正非在「面對面」專訪時談到,華為公司有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還有六千多為專門在基礎研究的專家,六萬多名工程師。那麼,華為為何要儲備如此多的科學家呢?
任正非認為正常的研發順序應該是由科研機構、大學高校提供理論依據之後,交給企業、公司去進行實踐,開發出最終的產品。但是,華為發展速度較快,科研機構以及高校研發的速度相對滯後,華為只能夠通過自身來進行理論研究。
華為對於人才的重視
華為充分認識到人才對於公司的重要性,2019年華為將會從全世界招聘20至30名天才少年,2020年預計將會從世界招聘200至300名。前不久華為就已經招聘到了八位天才少年,年薪基本在百萬之上,可見華為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
華為的人才並非是純粹的理論學者
丘成桐認為華為公司的700名數學家並不符合真正意義上的數學家,只能夠是通過數學來解決工程問題的數學工程師。當然,這里存在著對於數學家定義的不同理解。能夠看出華為的人才並非是純粹的理論學者,而是能夠將理論轉化為工程應用的應用型人才。
無論如何,華為能夠實現高速發展與這些科學家密不可分,與華為重視人才的戰略密不可分,與華為高額的研發投入密不可分。
關於華為擁有眾多科學家的事情,您怎麼看?
5. 對比丘成桐和華為的「數學家」,他們的區別在哪裡
數學大師丘成桐談到數學不僅可以解決工業界問題,本身就很重要。為此他提了一嘴華為的「數學家」。
華為有多少數學家呢?
任正非的說法是:
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6000多個基礎研究的專家,6萬多個工程師。
這些人如果你采訪他們,問你是不是數學家,恐怕許多人會說自己是「數學工作者」,當不起「數學家」的稱呼。中科院數學研究所大部分是做基礎數學的,那麼華為的「數學家」呢?
對此丘成桐有說法。
「我在報紙上看到,很多大公司的負責人講他們有多少多少數學家。不過,到底是數學家,還是做數學的工程師?」
華為
呂克:這是一個好問題。首先,澄清一下,過去華為公司內部基本上沒有純理論研究的科學家,研究物理、研究化學、研究生物學底層的東西,華為是一個商業公司,更多的要解決應用創新和工程創新的問題,不解決理論創新,也不解決最基礎的創新問題。理論創新和基礎創新本身是院校、學校。大家都在用學校的這些東西。所以,在過去對科學家的考核,更多的是基於他的產出。
比如說有目標,就像AI技術,AI技術應用到手機這就很具體,看你能不能做出來,效果怎麼樣。這種考核本質上看和公司的考核差不多,是基於結果導向,爭取可度量,不能度量也看應用的效果。
現在正在進行一些改革,華為碰到最大的變化是很多東西無法跟隨,有些技術業界有現成的理論。比如說半導體,原來半導體有摩爾定律,每18個月翻一番,現在18月翻不了一番,通信行業頻譜的利用率,2G、3G、4G、5G,頻譜的利用率不同,香農定律在裡面起作用,香農定律已經到極限了。
晶元、信號這兩個方面極限了,怎麼打破這個極限?不打破極限產業發展面臨瓶頸,不可能無限上去。如果這個極限不打破,產品成本優勢不能體現。最後同質競爭,這時面臨的挑戰是怎麼打破理論。
華為5G
科學家過去華為沒有純理論研究,更多是工程、應用、集成創新上,真正的理論家在院校,跟國內大多數的企業是一樣的。所以對於一些科學家的考核更多的是怎麼技術轉換成商品,本質上跟工程師一樣,只是所做的問題難度、深度更廣一點而已。
現在行業發展到一個瓶頸期,有最基礎的理論要打破,香農定律、頻譜利用、摩爾定律的密度要打破這時華為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挑戰。這時人才結構發生變化,更多招一些純理論研究的人員,更多跟基礎理論人員掛鉤。我們對博士的招聘力度大多了,原來不需要進行一些研究,博士和碩士沒有嚴格區分到底怎麼用,這兩年博士來了以後使用方法不一樣了,會組織起來在2012實驗室關鍵方向上,頻譜利用、散熱等形成一個高精尖的團隊,他們去研究用什麼樣的方法、用什麼樣的理論、什麼樣的機理改善,有大量的研究。
對他們的考核也發生了變化,原來是結果導向,現在是要尊重科學研究研究,從0到0.1是先研究方法,0.1到1是變成科學樣機,1到10是變成商業樣機,10到N是大規模復制的過程,創新由四個階段構成的,過去因為很多應用,基本上在1到10、10到N的狀態,現在考核機制完全延伸。
一段時間內證明了理論可行,0到0.1,哪怕證明了不行也是一個道路,就能拿到相應的獎金。極化碼的專家就是這樣,他解決了0到0.1的問題,我們跟他一起解決了0.1到1的問題,把它變成商用化,接下來我們公司把1到10做出來,把技術變成產業化。我們也給他發了100萬獎金。對科學家要基於里程碑,科研通過里程碑獎勵,而不是通過最後的結果,最後結果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都用結果來做,沒有人願意干,因為至少有50%以上的結果失敗,就沒有吸引力了。現在正在調整。
如今,全世界的企業都在研究華為、學習華為,老闆要學,中層要學,員工也要學習,老闆學習華為的管理思維,員工學習在企業中的定位。
咋們中國的很多企業在國外已經揚眉吐氣,這里有一套中國商界風雲人物傳記,包括騰訊的馬化騰,阿里巴巴馬雲,萬達的王健林等等。
6. 中古古代的數學領域有什麼超越世界的建樹
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全球招攬各類英才的消息一波又一波,足見華為對人才的重視。有關資料顯示,華為至少有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等等,每年的研發投入超1000億元。
我國數學一度輝煌,近代幾乎停止不前,到現代我國數學比歐美國家落後很多。如,數學界可與諾貝爾獎媲美的最高獎項——菲爾茨獎,我國大陸還沒有一人獲得。這種反轉,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