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問

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問

發布時間:2023-07-17 05:05:15

① 小學數學課堂老師怎樣有效提問

導語: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問不是課堂教學唯一的手段。現代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所以提問的前提應當是學生充滿興趣、信心的自主學習質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非常必要;要求學生大膽探索,勇於提出問題,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重要。

小學數學課堂老師怎樣有效提問

一、提問要明確

提問的目的性要明確,講究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通過提問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的,就是提問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信口開河,或形式主義地為提問而提問。

所提問題本身要明確,要求用語規范妥帖,答域清晰確定;問題不明確,學生便無法准確地回答,提問就失去了意義。造成提問不明確的原因多種多樣,問句中概念不清,邏輯混亂,答域不明,教師不注意語言的動態變化(指語言的輕重、速度的快慢、語鏈的停連、語調的升降與語氣的強弱等變化)等,都是造成問題不明的主要原因。如有教師問:2千米等於多少米?學生往往會莫名其妙,2000米當然還是2000米啊?若老師的提問讀作“兩千――米――等於多少――千米”,學生就比較容易聽懂你所要表達的意思。

二、提問要通俗易懂

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還不豐富,難以接受深奧、抽象、難懂的數學概念、名詞、術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兒童能夠理解的問題去提供給學生。

1、不用文言文,改說白話文

例如少用“若”、“則”,改用“如果”、“就”,“兩數之和”改稱為“兩個數的和”,等等。

2、盡量少用深奧的近代詞語,改用通俗易懂、兒童化的語言

近來常聽到教師提問低年級學生“你能從這幅圖上提取什麼信息”,或“你如何處理這些信息”。什麼叫“信息”和“處理信息”,兒童能聽懂嗎?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專門數學術語,教師就要慎重對待,有的還必須要像語文教師一樣,先標音,再讀准字音,講清詞義。凡是能用白話文、兒童化詞語代替的話語,決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奧的詞語。

三、提問要有啟發性

教學語言的啟發性,首先表現在提問語言上,能夠啟發思維是高質量提問的標志之一。陶行知先生說過:“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這巧和笨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能啟發思維,提問得巧。

提問的啟發性主要通過形式與角度的創新來體現。例如選擇背面切入的角度,巧妙地利用矛盾來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富於啟發性的提出問題,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學生紛紛思考,順理成章地想與同伴討論解決。

四、提問要形象化

數學教師必須善於運用提問來創造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各種抽象的數學知識。好教師非常注意選用那些表現具體事物的直觀形象語言,運用比喻、摹狀、轉換、形示等形象化的教學方式來增強教學語言的形象性,來幫助學生更為有效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確保學生建立清晰的思維表象。

如教學相遇問題時,有幾個名稱是“三同三相”:同時出發、同時到達、同向而行;相向而行、相距、相遇。它們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我就利用形象化的拍手動作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概念。

五、引導學生提問解疑

1、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是研究課堂提問的一個重要話題。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還有的學者指出:“如果學生能夠自己提出疑惑,學習就不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力量,而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精神解放運動。”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首先,要引導學生敢問。師生是教學活動中的有機整體,教師的作用應體現在營造師生“一體化”的課堂氛圍,實現師生間平等的對話。要善於觀顏察色,當學生不知所措時,當學生眉頭緊鎖時,當學生互相張望時,可能就是有疑惑時,就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出心中的疑團。其次,要引導學生會問。要讓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學會提問,並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經常表揚學生提出的好問題,進行“看誰的問題好”的比賽等,有利用學生提高問題的質量。

2、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只是手段,解決問題才是關鍵。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是指,面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教師要進行合理處理,巧妙地引導學生探索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值得注意的是,學生能夠解答的.讓學生解答,教師不能越廚代庖;學生不能解決的,教師作適當啟發,讓學生試著解答,教師只能充當“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

例如,學習“平均數”,設置問題:“學生去離學校5千米的公園春遊,行走了20分鍾,休息20分鍾,繼續行走了20分鍾到達目的地。同學們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個成績不錯的學生問:“老師,‘休息20分鍾’要不要計算呢?”教師不置可否,把綉球拋給了大家:“你們說呢?”同學們爭論不休,許久沒有結論。就在學生憤悱狀態,教師引導:“請對照我們討論的數量關系‘平均速度=總路程÷總時間’思考一下”。

最後,教師必須針對每堂課的具體特點,根據自身的實際,採用不同的提問策略,在提問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問要適時

提問該作鋪墊時就鋪墊,該作歸納時歸納,要把握最佳時機提問,使之能化解難點、深化認識,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提出相應的問題。

(2)提問不宜太多

一堂課如果有太多的問題,讓學生長時間地處在思考中,學生就會厭倦、懈怠、生成的質量就會明顯下降。要給學生足夠的練習、討論時間,多設計一些問中有練、練中有問的題型,提問與練習兩者互相融。

(3)提問涉及面要廣

有些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面向優等學生,很少叫中等生,後進的學生更加收到冷落。這樣做教師比較省力,提問也一帆風順,但是這與因材施教相違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對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對中等生可逐步“升級”,對後進生可適當“降級”,從而使全體學生都可獲取知識營養,滿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績好中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問。

②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讓提問更有效

1、教學中要緊扣教材,課前要精心設計。

4、因材施教,提出問題難易適當,教師提出的問題,根據不同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問題,對班上後進生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課堂的主題,也體現了教師是引導者,合作者。

5、選擇時機,發展智力。有的時候可以根據班上情況選擇問題,讓學生選擇回答。

③ 小學數學教師要如何提問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數學知識的主要陣地,是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學生學習獲取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研究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原則與技巧是優化課堂過程、優化學生思維流程的關鍵。

小學數學教師要如何提問

一、講究明確適度有效率

有的數學課堂,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實則學生並沒有真正在動腦思考。教師提問過於隨意,問題沒有明確性、適度性和創意性,提的問題沒有價值等,都將導致課堂的低效和無趣。高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是精簡,且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發展。

因此,筆者認為設計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

一是明確性。要求教師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學重難點,使問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為學生指明思考問題的方向,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實現預定的教學效果。

二是適度性。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過於簡單的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對答如流,表面上看似熱烈的課堂氣氛,不僅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還會讓學生養成濫竽充數的`不良習慣;過難過深的問題則會讓學生無從下手,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還會讓課堂瞬間冷場。

因此,要把問題設置在教學重難點與關鍵處,問題要提得必要且有效,不是問題提得越多越好。要結合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設計問題,旨在注重問題的適度性,提升問題的思考性。

二、講究適時追問有藝術

現實課堂中,許多教師過分追求一個問題便能將教學重難點解決,學生卻時常不能一次回答到位,因而影響教學效率。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知識,有時還須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那何時進行追問合適呢?筆者認為要講究提問的藝術。

一是追深度。學生的原有知識有限,回答問題有時深度不足,這就需要教師的適時追問。

例如,教學二上“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時,教師出示了幾道整百數相加的習題,學生匯報得數。列出算式:400+500=900。教師提問:“為什麼等於900?”學生說:“400和500的0先不看,4+5=9,所以400+500=900。”教學僅滿足學生會計算是膚淺的,試想,如果在學生說先算4+5=9時能追問:“這里的4和5分別表示什麼?”便能更加深入地引導學生通過算理理解演算法,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

二是追錯誤。課堂教學中,學生出錯是難免的。試想,如果教師以一個“錯”字堵住學生的嘴巴或者親自把正確的答案加以展示,會抹殺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的熱情。

因此,教師應找機會讓錯誤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例如,在教學五下“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有一道練習:已知教室的長是8米,寬是6?郾2米,高是3米,門窗的面積一共是12平方米。如果要粉刷這間教室的牆壁,一共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有學生這樣列式解答:8×6?郾2+6?郾2×3×2+8×3×2-12,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這是錯誤的。教師追問:“錯在哪裡?”學生:“因為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寬×高×2+長×高×2,他沒有把8乘6?郾2後再乘2,所以錯了。”

此時,教師語調緩慢地問:“那我就給他畫個‘×’?”學生發現教師的變化,與同桌小聲嘀咕。一位學生大膽地說:“其實這種解法沒錯。”教師順勢追問:“為什麼?怎麼沒錯?”學生答:“粉刷教室的牆壁是不包括地板的,所以只要算一個‘長×寬’的面積就可以了,不需要再乘2。”問題迎刃而解,這位教師在學生出錯時,順勢追問錯因,使學生廣開思路,積極思考,達到對長方體的表面積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自如的目的。三是追疑惑。當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時,學生常產生疑惑。

通過適時追問,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情緒,從而對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例如,在教學五上“分段計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出示例題――行駛里程是6?3千米,它的計費標準是:3千米以內7元,超過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計算),求要付多少錢?學生匯報完常規解法後,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做法:(1)1?5×7=10?5(元),(2)7-1?郾5×3=2?5(元),(3)10?5+2?5=13(元)。這時就有激烈的反對聲音,認為他是瞎蒙的。

此時,教師追問:“你的依據是什麼呢?”該生在黑板上畫好線段圖後,邊指著線段圖邊解說道:“不足1千米按1千米計算,所以6?郾3千米就按7千米計算,用一條線段表示7千米,並把它分成7段,先按每千米1?5元計算:1?郾5×7=10?5(元),前3千米少算:7-1?5×3=2?5(元),所以應付:10?5+2?5=13(元)。”同學們聽他這么一解釋後豁然開朗,由衷地佩服他理解之透徹,思考之深入。因此,課堂上,教師應抓住有價值的回答,適時追問,為學生搭設思維跳板,幫助學生理清脈絡,開拓思路,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講究巧設疑問有深度

數學知識是具有連續性的。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課的結尾巧設問題,引導學生在本節課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其實很多教師也都想到了這問題的重要性,但該如何巧設延伸又有深度的問題,這是教師面臨的又一個難題。因此,筆者根據平時的經驗積累,認為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嘗試。

一是設疑。計算教學可以說是數學教學的基礎,而且它們都是一環緊扣一環。

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利用這一點進行設疑提問,以及拓展延伸。例如,在執教五上“小數除以整數”時,當學生對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稍加掌握後,教師就可以留一個問題:“如果是小數除以小數,又該如何計算呢?”這樣的問題,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學生課後繼續探究指明了方向,學生的思維就不會止步。

二是激疑。每一堂課的結束,如果教師能巧妙地留給學生一個疑問,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既能復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解決的過程中得到巧妙的升華,這樣的課堂是不是更高效呢?

例如,教學五上“確定位置”時,筆者是從一條橫線上的點引入,再教學用一對數確定平面上點的位置,從點到面的學習也算是一次飛躍,但筆者並沒有滿足這一點,在課快結束時,又巧妙地運用課件設置一個疑問:“如果是空間上的一個點又該由幾個數字來確定位置呢?為什麼?”這個問題把學生從對平面上點的認識引向了空間,激發了學生思維的動力,知識得到了深化,思維得到了升華,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提問作為數學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理應精心設計,反復推敲,每提出一個有效的問題,就是給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思考、提高的機會,就能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發展。所以,我們要講究提問難易適中,適時追問,巧設疑問,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提問的教學價值。

④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技巧

導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問策略,在選擇與使用時常常會出現偏差,並因而影響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精心設計問題至關重要。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技巧

一、根據教材內容特點,提問要有“點”

在小學數學課中有各種“點”。“點”是每個學生都應當掌握的主要內容,因此圍繞“點”要反復設計提問的問題。要抓住“點”的內容、詞語設問,使學生明確“點”、理解“點”、掌握“點”,從而保持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連續性和穩定性,並為學生進而解答一些相關問題奠定基礎。

1.圍繞教學“關鍵點”設問 所謂關鍵,是指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材的重點處提問,重點就會突出,在教材的難點處提問,難點就容易突破。如在圓面積計算教學中,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整節課的教學難點,理解由圓轉化的近似長方形與圓的各部分間的關系則是教學關鍵所在。

2.通過“連接點”設計問題 數學知識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每個新知識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而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它們內在的共同因素為學生掌握新知識架起了橋梁,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促使學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轉化為已知。

3.抓“致盲點”設計問題 所謂“盲點”是在正常思維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實際運用中又往往會影響學生正確思維的問題。盲點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師應設計恰當的問題,幫助學生自己發現盲點。

4.抓住問題的“啟發點” 俗話說“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樣,教師的提問要問在點子上,啟發到關鍵處。這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提問學生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智力,都是學生有益的。教師要善於從知識結構出發,要把提問的啟發點指向教材的重點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問題,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

二、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課堂提問要分層,因材施教

為了鼓勵全體學生都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關鍵在於是否能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對學習較為困難的學生,在課堂上盡量讓他們回答較為基本或較淺的問題,不論回答的對或錯,首先鼓勵他們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增強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對學習成績較高、能力較強的學生,讓他們回答較難、較深的問題,有時還與他們較勁兒,故意為難他們,訓練他們的能力。還可以把一個問題分解成了解、理解、綜合分析三個層次的問題,讓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主動積極地進入角色,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根據實際的教學目標,提問要創設良好的情境

一個好的課堂提問能夠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定理或專題上;能夠引導學生追憶、聯想,進行創造性思維。

1.設計良好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提問時,應設置有趣的情境或者提供相關的材料,或者給予必要的提問等等,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但有明確的方向,而且有廣闊的思維空間。

2.保持民主的教學氣氛,也是很好的情境創設 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民主的。在提問時,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語氣、表情、行為舉止等,都要給學生一種信賴和鼓勵;要以學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問,不要用強制性的態度來要求學生回答。對應答學生不能表現出不耐煩,應耐心聽取,否則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阻礙問題的解決。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使提問收到較好的效果,要注意一些提問的注意事項:

(1)提問語言要精煉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嚴謹、簡潔,形成符號化。教師提問的語言既要顧及數學得這種特點,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語言表述要准確精煉,不能含糊不清。

(2)提問時機要靈活

教師在備課時,大都對課堂的提問作了精心設計,甚至連讓哪個同學回答、學生回答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有所准備,但課堂教學是個師生雙方互動式的動態過程,因而在問答過程中出現一些老師在備課時沒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見現象,這就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靈活設計出一些提問,以調整和改善教學活動。提問要特別注意把握好時機。

(3)提問思考要留空

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從問題提出到點名讓學生回答應有一個適當的停頓。至於停頓的長短,一般可根據問題的難易和學生的反應情況而定。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應作出及時的明確的反應。

總之,課堂提問的技巧還有很多,如:

比較式提問――教師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眾多答案中進行比較、鑒別;

突破式提問――問題的答案不僅限於所學課本的知識內容,而往往是超越課本知識以外的回答;

連環式提問――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發散式提問――以一個問題為中心,引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實施課堂提問,既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又能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控制,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⑤ 小學數學課堂老師如何提問

導語: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中一個復雜的藝術領域。以上所述,顯然不能窮盡其妙。但是,只要我們數學教師能將課堂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熔為一爐,在平時的教學中大膽創新,努力提高數學課堂提問質量,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課堂老師如何提問

一、問題設計要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注重質量

每個教學單元都有其重點、難點,每堂課提問應該圍繞這些重點、難點進行。知識是無邊的海洋,不突出重點、難點,舍本求末,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謂課堂氣氛活躍,就不能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提問要考慮它的價值性,不能隨心所欲。原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認為提問方法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遠沒有解決的教育學上的問題。

他要求採用“教育上合理的提問方法”。如果提問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並且學生又不可能照搬課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認為,進行了“教育上合理”提問。

二、問題設計要適應學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難度

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需對全體同學的綜合情況(主要指個性;知識;素質;能力;基礎等)全面分析和正確把握。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的實際需要,掌握好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

如果問得太平直、太淺顯,如問學生“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能不能”等,學生幾乎不用通過思考就立即回答,齊答了事,整堂課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則流於形式、華而不實,這樣的提問對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沒有任何益處。而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則易造成“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的尷尬局面,就會損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教學也沒什麼好處。

三、問題設計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注重趣味

課堂提問就是有意識地挑起學生認識中的矛盾,促使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

四、問題要有結果和答案,注重評價

有問必答,這是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在教案設計的`時候,教師應把本課時該提哪些問題,該作哪些回答,標准答案怎樣等詳細程序全部編入設計,還要估計學生對這問題可能有幾種解答,可能會出現哪些差錯,該怎樣引導等。

如筆者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有這樣一個片段: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分數後,提出了一個問題:“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

話音剛落,全班學生已分成兩個陣營,有的說對,有的說錯。面對學生的不同答案,筆者沒有判定誰是誰非,而是鼓勵雙方進行辯論,於是有了下面一段學生課堂辯論。正方(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反方:“是!是!”正方舉起其中的半個圓:“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正方:“既然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不同意這種說法?”師:反方同學,你難道不想說什麼嗎?反方(從圓紙片上撕下一小塊),高舉著分開的兩部分大聲問:“這是分成兩份嗎?”正方:“是。”反方(把小小的一份舉在面前):“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正方(小聲的):“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二分之一,為什麼你要同意這種說法呢?”正方服氣地點了點頭,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中。自始至終,教師以微笑鼓勵著學生,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

辯論結束,教師緊握著反方學生的手,說:“祝賀你們,是你們精彩的發言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後深情地握著正方的手:“謝謝你們,正是因為你們問題的出現,才給咱們全班帶來一次有意義的討論!”教師彬彬有禮地向他們深深鞠了一躬,孩子們笑了。

教師接著向全班學生說:“從上面的例子可以體會到,‘分成兩份’和‘平分成兩份’是不一樣的。我們一定要仔細認真。”在這節課中,正是教師延遲了對標准答案的判定,才有了這個精彩片段,它使成功者體會到快樂,使暫時失敗者也深刻地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體現著教師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體現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只有成竹在胸,上課提問之後才能很好地組織討論,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及時恰當的評價:全對的,要肯定其成績,並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方向發展;全錯的,教師要耐心傾聽,讓學生把話說完,並設計好糾錯方法,及時更正,同時要注意給予學生激勵性評價;

不全對的,應重點引導學生如何將問題考慮得全面些,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深刻性;錯中有對的,既要肯定學生什麼地方答得好,又要指出什麼地方答得不夠完善,不夠正確,並點明原因,使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切忌對學生回答只用“好”、“對”、“不對”之類過於簡單的評語一評了之或作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評價,甚至不作評價。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藝術,也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課堂提問,能給教師帶來無盡的教學趣味,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提高。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努力探求課堂提問妙法,使學生在課堂提問中迸射出創造的火花,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⑥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提問

導語: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技能、情感等的重要手段。但是,提問不是課堂教學唯一的手段。現代教育思想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所以提問的前提應當是學生充滿興趣、信心的自主學習質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非常必要;要求學生大膽探索,勇於提出問題,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非常重要。

小學數學教師怎樣提問

一、精心設計,指向明確

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有明確的目的:是課堂組織的定向性提問,還是了解學情的摸底性提問,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性提問,或是知識理解的啟發性提問等。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1、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原梯形面積的幾倍?梯形面積又怎樣計算?梯形面積為什麼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還要除以2?

2、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仔細觀察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你有什麼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麼關系?怎樣求梯形面積?

比較之下,後者所包含的思維容量較大,突出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這個重點,達到了教師問得精,學生想得深的效果。

二、難易適度,深題淺問

課堂提問,教師首先要鑽研教材,其次針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找到問題的切入口,問題應難易適度。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簡單地答“是”或“不是”,要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 既能讓學生得到,又不能輕取,這樣才能起到有效激發學生思維的作用。

如在教學“10以內的連加”時,有一位教師是這樣處理主題圖的:(多媒體演示課件,一個小朋友在喂5隻小雞)師問:“院子里有幾只小雞?”生齊答:“有5隻。”教師一邊繼續演示課件一邊問學生:“你們看到跑來了幾只?”學生又一起回答:“跑來了2隻。”教師一邊繼續一邊又問:“你們看到又跑來了幾只?”學生再一次大聲地回答:“跑來了1隻。”課件演示到這里,教師又提了個問題:“ 要計算一共有幾只小雞,應該怎樣列式?”學生很快列出了算式5+2+1,教師也帶著學生進入了計算方法的教學。

透過以上片斷我們不難發現教師所提問題都只停留在表面,學生沒有實質性的思考,導致了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降低,缺乏深刻性。

同樣一個片段,另一位教師這樣設計,先播放課件並引導學生:“你剛才從屏幕上看到了什麼”,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信息。然後再問學生:“你們能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並列式計算嗎”? 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我想這樣的提問,對於學生來說,這樣的活動有助於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同化、完善,並最終使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最近發展區”上升為“已知區”,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創激亮度,激活思維

創激亮度就是提出的問題,講究感情色彩,創造出一種新鮮的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的情境,使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沖突而產生心理失衡,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得到迸發。好奇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

四、層層深入,拾階而上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其不僅表現在問題的設置上,還表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設計的問題不能空洞面廣,要有梯度。

如教學“一個數除以分數”,本課難點之一是要求1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先求出1/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再乘以5。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設計了這樣一組提問:

a、(出示一張15厘米長的紙條)你有辦法知道這張紙條的長度嗎?(生:用尺子量)

b、(師出示一張比尺子長的紙條)現在你能用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認為可以把這張紙條三折或四折,先量出這張紙條的1/3或1/4,再乘以3或4,就可以求出紙條的全長。

教師這樣深化知識的提問,步步入深,引人入勝,即啟迪了學生智力又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關鍵。

五、面向全體,有效評價

提問活動是全體學生同教師的信息交流,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出現“遺忘的角落”,要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期待,從而營造出一個主動積極的集體思維氛圍,轉而推動每個學生更主觀能動地進行思維活動。選擇恰當的提問對象,要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喜悅。例如,對優等生提問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理解性的、發散性的、綜合性的問題,激勵其鑽研;中等生則以一般性問題,助其掌握、鞏固知識、提高學趣,培養良好的思維情緒;而後進生宜問一些淺顯的,如簡單判斷性、敘述性的,比較直觀的問題,並設法創造條件啟發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發思維的激情。

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要認真傾聽、及時評價,否則不但會影響提問效果,而且由於對學生的回答置之不理,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評價時,學生回答正確的應給予充分肯定;回答有錯的應及時糾正;回答時表達不暢的應給出示範;對創新性的回答應適當重復,並進行表揚。

⑦ 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有哪些技巧

一、在新舊知識銜接處提問
在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時候,教師通過設計出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地設問,可以啟發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達到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的目的,從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
如教「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這樣設問: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已學過的什麼圖形?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麼?④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圖形面積的多少?⑤怎樣來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⑥為什麼求三角形面積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這樣的提問既有邏輯性又有啟發性,不僅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
二、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
善於圍繞教學中心抓住課堂教學的關鍵提問,能起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倒數的概念。老師在引導學生歸納了倒數概念之後進行提問:你對這個概念是怎樣理解的?(突出三個要點:積是、兩個數、互為)這里的積是1的兩個數是指什麼樣的兩個數?誰能舉例說明如果學生沒有講到「1?=1,這個例子,老師可以繼續提問:1有倒數是多少?(1的倒數是它本身)你對「互為」是怎樣理解的?請舉例說明。由於問題提在關鍵處,學生圍繞關鍵處觀察、思考,所以理解得深、記得牢。
三、在相似易混淆處提問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形式相近、聯系緊密的概念、法則、公式等極易混淆,影響學生准確掌握和運用。因此在這些相似易混處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如:「除法的兩種分法對比」是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教師可以採用圖解配合設問的方式辨折。 提問:(1)把6隻小兔平均放在3個籠子里,求每個籠子放幾只,是什麼意思?(把6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怎樣分?用什麼方法列式計算?(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6÷3=2);算式每部分表示什麼意思?(2)把6隻兔子每2隻放在一個籠子里,一共需要幾個籠子?是什麼意思?(把6按每2個分一份、可以分成幾份,怎樣分?……(學生回答後,老師板書:6÷2=3)。通過以上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兩種分法的異同點比較,經過對比,可以溝通過兩種數量關系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兩種應用。如:「除法的兩種分法對比」是易混淆的兩個概念,教師可以採用圖解配合設問的方式辨折。
四、探索規律時提問
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不僅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在探索規律中提問,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維,對知識獲取鮮明的印象。
如: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首先讓學生在方格中進行7連續加7的計算,然後再出示1條用7個三角形擺的魚圖,提問:一條魚共用了幾個三角形?怎樣列式並算出得數。(7×1=7)「7×1=7」表示什麼意思?誰能根據算式表示的意思編一句乘法口決?(一七得七)「一七得七」表示什麼意思,擺2條魚共用幾個三角形,怎樣列式計算,(7×2=14)誰能根據算式表示的意思編一句乘法口訣?這樣通過圍繞所提問題進行擺、看、說的活動,就能獨立編出其它幾句有關7的乘法口訣,從而對編7的乘法口訣有了較深刻的印象。重要的規律出之學生之口。在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中,也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五、在總結知識的規律處提問
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根據算式:60÷20=3,則 (60×2)÷(20×2)=3 (1)
(60×100)÷(20×100) =3 (2)
(60÷4)÷(20÷4)=3 (3)
(60÷10)÷(20 ÷10) =3 (4)
設疑:1.比較上面4個算式的商有什麼特徵?2.以原式為標准,(1),(2)式與原式比較,被除數、除數是怎樣變化的?(都擴大了2倍、100倍……)商怎樣? 3.追問:「都擴大」是什麼意思?(同時擴大)經過、分析上面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就能概括出商不變的性質。這種提問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
六、在知識的對比處提問
如教學小數加減法,整理計演算法則之後,可以向學生提問: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經過討論得出,相同點:(1)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2)從低位算起。不同點:對位的方法不同。整數加減法是末位對齊,小數加減法是小數點對齊。通過計演算法則的對比,學生更加理解和掌握整數、小數加減法的計演算法則,發展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七、在知識的變化處提問
如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數的大小的變化」時,根據:(1)0.004m=4mm, (2)0.04m=40mm, (3)0.4m=400mm,(4)4m=4000mm。設疑:以(1)式為標准,從上往下觀察,小數點的位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小數點向右移動了一位、兩位、三位,追問:原來的數字4所在的數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回答後,繼續追問:小數的大小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這樣提問,有層次地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綜合,悟出小數點位置移動的規律。
總之,對待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師應精心設計、科學安排,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既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又能實現對教學目標的基本控制,使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

閱讀全文

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9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8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7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2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