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讓數學課堂變得更精彩
【如何讓數學課堂變得更精彩】
新課程理念在實踐中的不斷深化,數學課堂有了很大的變化,很多老師不在是滿堂灌了,但還存在一些流於形式的問題,如何讓數學課堂變得更精彩呢?這就需要我們數學教師不斷更新觀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豐富的教學形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徹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只有做到這幾個轉變,才會使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一、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重視傳授知識向重視創新精神轉變
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教育注重的是傳授確切的和無可置疑的數學知識,從教材的編寫到老師的講課,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都是一個完美的嚴謹的系統的體系,忽視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新課程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新教材一改繁、難、偏、舊的舊教材體系,減少了與實踐生活關系不密切的概念性知識等,增多了能力培訓的內容如探究活動,旨在關注學生一生的發展.新教材的教學目標不再側重於知識的獲得,而更側重於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教無定法,教有定則」是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教學方法可以千變萬化,教學模式可以有所不同,但無論什麼教學方法,什麼教學模式,出發點都應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於學生能力與素質的養成.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往往教師講得多,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或進行大量的重復習題訓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背道而馳的.我們應教給學生:透過數學知識之外的那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數學的思想、數學的精神、數學的思維方式,做人的道理,獨立的人格和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精神品質.讓我們的學生成為有知識、有能力、更有智慧的人.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
新一輪課程改革,實質上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長期以來,教師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一言堂」、「滿堂灌」,缺乏學生參與、缺乏學生獨立思考的課堂教學,怎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又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呢?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初中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運動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規律讓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數學新課程最大的特點是把數學放在了生活中,而學生的潛能則像空氣一樣,充斥著生活的舞台,學生在學數學時發揮著自身巨大的能量.傳統意義上的數學課堂,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從不審視自己的教學是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不關注學生的不參與是否與己有關,當學生出現與課堂教學不一致的行為時,只是怨學生,甚至是批評學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適宜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教師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課堂的魅力,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陶行知先生說過:「時時有創造,處處有創造,人人有創造.」《數學課程標准》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准》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玩」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去經歷數學.學生有了興致,就會激發求知慾,形成積極的「心向」.在教學中,我們應不斷創設與學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喚起學習熱情.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真奇妙!」,從而產生「我也想玩一玩、試一試!」的心理.這樣的教學,除了知識的傳遞,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維的碰撞,使學生萌發出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玩」好數學的願望,從而更加樂意去學習數學,在數學世界裡自由翱翔.
三、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從整齊劃一的要求向鼓勵個性發展轉變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的個性或個體傾向性為本實施教育.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教育總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升學率作為教育教學追求的最高目標,忽視了學生的親身感受和體驗、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的發展.新課程下的數學教育,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因此數學教育,要充分了解和關心學生的個性,善於捕捉和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加以培植和發揮,培養其自信心,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的展示、培養和發展.
學生是不同的個體,來自於不同的生活背景,他們在學習中有著不同的經驗與體會,對同一個問題的解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習慣及見解,教師要為這些不同提供表達的機會,並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小組合作學習是個很好的形式.一個問題,放在小組中,大家經過討論進行有選擇性的商議,這時,思維活躍的學生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而對於不愛發言的學生,在小范圍內也留給了他表現的空間,在大家的充分參與下,對研究的數學結果進行初步的統一,然後把研究的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這時,學生對知識的思考過程進行再現,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思考問題,更有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是快樂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組這種寬松氛圍下大家的參與是積極的,思維是活躍的,不同的人會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使課堂教學更精彩.
相信在全體數學老師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使我們的數學課堂變得更精彩!
⑵ 幼兒園大班建構數學哪裡變了教案
<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實際,注重引導自學,注重啟發思維
八.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作業處理(說明如何布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十.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一.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教案書寫過程的關鍵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溫故而知新,提問復習上節內容
2.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怎樣進行,復習那些內容?
4.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教案實例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2.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啟發、誘導?
3.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樣進行,誰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時間?
(四)歸納小結
1.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
2.需用多少時間?
(五)作業安排
1.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
⑶ 數學發展史時間軸
一般分為:1.數學的萌芽時期;2.常量數學時期;3.變數數學時期;4.現代數學時期。
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為古中國六藝之一,亦被古希臘學者視為哲學之起點。數學最早用於人們計數、天文、度量甚至是貿易的需要。這些需要可以簡單地被概括為數學對結構、空間以及時間的研究;對結構的研究是從數字開始的。
數學發展史的分期,一般來說,可以按照數學本身由低級到高級分階段進行,也就是分成四個本質不同的發展時期,每一新時期的開始都以卓越的科學成就作標志,這些成就確定了數學向本質上嶄新的狀態過渡。
(3)數學活動哪裡變了擴展閱讀:
數學史對數學教育意義的意義
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是數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數學能力和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是對數學教育來說十分有意義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並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能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還可以通過數學史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還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品質,培養良好的科學精神。
在數學史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在教材中穿插相關的數學故事,來發揮激勵和榜樣作用,可以揭示數學發展的曲折歷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可以在教學中追憶數學家的成敗歷程,吸取有益的教訓,還可以考察歷史上的數學思想方法,強化數學素質教育。
⑷ 數學活動是什麼意思
數學活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參加的與數學學習有關的各種活動。正確組織和吸引學生參加這種活動,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發展數學才能。
活動內容有:群眾性的數學普及講座,紀念數學家,數學游藝會,數學園地刊物,數學競賽,數學小組,以及學生個人的課外閱讀、翻譯、撰寫數學小論文等。
學校和教師要注意選擇和組織富有教育意義、適合學生年齡特徵、內容豐富多采、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自願參加, 並有組織、有目的、有成效地開展,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它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可以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稱為「第二課堂」.正確組織和吸引學生參加數學課外活動,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才能和特長,為進一步學習數學和選擇職業創造有利的條件。
活動的方式可以是製作教具,指導閱讀數學書刊,辦數學牆報,編數學論文集,進行專題報告(如中外數學史、著名數學家的故事、某些現代數學理論的通俗介紹等),辦數學故事會,進行數學競賽,舉辦數學游戲,實地測量等。
(4)數學活動哪裡變了擴展閱讀
一、有助於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個性特長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單一化的數學學科課和教材,主要考慮的是如何適應兒童、少年心理結構的共性,而遠遠適應不了兒童、少年心理結構的個性發展和愛好、興趣、特長的培養。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對於國民數學素質的要求應該是多方面、多層次、全方位的,也就是說,重視個性培養、加強激發興趣、發展特長,因材施教是必需的。要完成這一任務,數學活動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個性是指人的特質和品格,是認識、情感、氣質、性格、價值觀等各種特質的總和,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表現的最基本因素。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探討、解答能充分表現個性,也在活動中形成個性,使他們初步具備較為完美的個性。
二、有助於拓展思維空間,培養創新意識
縱觀課堂教學,學生在具備相應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以及一定的數學能力以後,往往就不再滿足於課堂上所學的內容,很自然地會把注意力轉向課外,容易對一些數學現象、數學、難點產生興趣。給學生一個拓展思維、發展創新能力的空間,數學活動課為我們提供了可能。
三、有助於調動手腦結合,培養動手能力
數學活動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既動腦又動手,可以使學生手腦結合,心靈手巧。「手是意識的偉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者。」
在活動課中,教師應善於領悟教材的編排意圖,從學生的知識需要及興趣出發,有目的、有計劃地多組織一些可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剪剪、拼拼、折折、量量、畫畫、算算等充滿「游戲」的活動中,培養動手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
如教學一位數乘法後,可以指導學生製作練習轉盤;教學正方體的特徵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正方體展開圖的類型;教學體積計算後,可以引導學生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等。
這種活動,教師在課前要精心設計操作內容步驟,同時要預計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課中要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指導要適當。
四、有助於強化學以致用,溝通理論與實踐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加強溝通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活動課為數學教學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渠道。
五、有助於豐富精神生活,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學生豐富的精神生活,對於實現「和諧的教育」有著重要意義。學生在較長時間的課堂學習之後,往往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在生理上表現為動作不協調、不準確、肌肉痙攣、麻木等;在心理上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反映速度下降、情緒怠倦等。
開展數學活動課,讓學生參與活動,一是調節了學生的緊張情緒,從課本中解脫出來,投其所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自由探索、自由發現、自由創造,不受空間限制,學習變得主動而積極。
二是活動課聯系社會現實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了大量的數學常識,學到了許多課本上根本無法學到的知識,開闊了眼界,愉悅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對學習的目的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數學課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