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能幫我寫關於「讓數學走進生活」的參考文獻綜述範文~謝謝!~~
走進生活中的數學才會有更強的生命力
[摘要]現狀調查表明,我國數學學習具有較強的自我封閉性,普遍注重「純粹」技能技巧的訓練和題型教學,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即使一些數學技能較好的學生面對現實的數學問題也常常感到困難。我們學生通常認為「數學就是解題」,「學數學就是通過解題求得一個結果」。其實不然,數學應該是一個過程,一種活動,學數學更重要的是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果把數學比作是魚,那麼生活就是數學所需要的水;如果把數學比作是花,那麼生活就是數學所需求的泥土。只有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數學融於生活,走進生活才會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關鍵詞:必要性;現狀分析;教學策略;
一、 數學融於生活的必要性
《課標》中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指人人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數學應滿足學生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能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學習數學是重要的,將數學融於生活更是必要的。
數學的結果的呈現形式往往是一些經過精心組織的、條理清晰的數學結構,它們雖然看上去很完美,但卻割斷了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差不多完全沒有了產生與發展的痕跡。如果教師授課時僅僅把數學結果作為課堂上的內容,學生的參與只能是被動的,他們就很難找到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空間,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就成了空談。比如,教師在講授七年級下的第2章《圖形的變換》時,倘若只是純粹地介紹平移變換,旋轉變換的概念,學生必定很難理解。如果將平移變換與我們平時生活中的纜車的運動,生產線上的產品的移動聯系,旋轉變換與鍾面上時針、分針的運動相結合,我想學生必定能通過生活中這種典型的數學模型,充分理解平移變換,旋轉變換的概念。只有將數學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將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的數學相結合,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這樣才能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二、 現狀分析
雖然現在提倡素質教育,但迫於升學的壓力,現在的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還存在很多的弊端。不管是學校,教師,家長重視的不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是學習的結果,說直白點還是更看重考試分數。
(1) 學習方式以被動為主
表現之一是教學過程中還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時間來獲取知識、得到發展。依靠學生查閱資料、集體討論為主的學習的活動很少。另一表現是學生們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和意見的機會。這樣的教學過程很難使學生達到真正的理解,只是純粹地接受教科書上的知識點。中小學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一般都是獨立於學生生活的「外來物」,是一個封閉的「知識體系」,只是由抽象的符號所構成的一系列客觀數學事實(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這種沒有與生活聯系的數學猶如一潭死水,沒有的生機,沒有與生活聯系的數學學習更是枯燥乏味。
(2) 學習評價單一
現在對學習數學的評價還是以考試的形式為主,以學生考試的分數為標准。對學生而言,他們的強烈感受就是考試次數多,考題和考卷的分量重,考試難度大,導致他們根本沒有空餘時間去思考,學習數學的目的就變成了解題,而不是將書本上的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長時間下去,學生對學習數學就失去了興趣,成了一台考試的機器。
三、 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在生活中體會數學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的知識、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場景中去。新課程標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新理念的數學教學也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創設生活情境,能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創設生活情境,可以從他們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探索新知識。
(2)在課堂訓練中體驗「生活化」。
數學起源於生活,又作用於生活。數學課堂教學應該著力體現「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讓學生貼近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以及做出決策的能力,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真正認識到數學能力與現實問題之間的密切聯系。
比如在講授「比例線段」時,我有意把學生帶到廣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廣場邊的旗桿的高。如何測量?同學們開始討論,想辦法,正當同學們議論紛紛的時候,我適時取來了一根長2米的竹竿,筆直插在操場上。我啟發學生思考:如果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旗桿高的辦法嗎?一位同學搶答道:這時旗桿的高也是它影子的2倍。我馬上肯定了那位同學的想法,然後讓學生們分組合作,分別同時測量竹竿的影長,旗桿的影長及竹竿的長度,算出了旗桿的高度。接著,我又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桿高的公式嗎?」於是得出:竹竿長:竹竿影長=旗桿高:旗桿影長或竹竿長:旗桿高=竹竿影長:旗桿影長……學生意猶未盡,完全沉醉於探討活動中,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我有意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運用,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作用。目的是培養學生多用數學眼光看問題,多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意識。
(3)探究生活中數學問題,讓數學充滿趣味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求知的最佳驅動力,只要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就等於拿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手拿這把鑰匙,學生會主動地去開啟智慧之門。「讓講台成為舞台,讓教室成為社會,讓學生成為演員,讓教師成為導演」,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
例如,讓學生了解附近市場或超市的銷售情況,提出進貨的建議。這需要學生了解市場的貨物的種類、每天的銷售、哪些商品的銷售額高等情況,在此基礎上才能給出進貨的建議。又如,讓學生測算粉刷房屋的費用。這需要學生首先測定房屋的粉刷面積,了解市場上有哪些塗料、價格如何,確定選用哪種塗料,需要多少塗料,粉刷的工錢如何計付。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創造條件和機會,還要鼓勵學生在現實中尋找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正如要讓一個人學會游泳,必須把他放到水裡一樣。
總之,數學教學要更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習數學變得有趣、生動、易懂,並會把數學運用於實踐,才能使得數學變得更有活力。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融於生活,才能使得數學更有生命力。
祝你好運- -
2. 文獻綜述-淺談數學中的美
感受數學美,愉快學數學
如果只在單純知性和機械的層次上理解教育和知識的概念的話,那麼美不是知識也是不可教的。因此如何欣賞和體會的問題不能用數學本身的方式——定義、公里、推論、定理的方式來回答,反過來應該問你自己究竟是怎麼理解數學美和想怎樣去欣賞它。這就激起一種主體的自覺,自動地去要求對數學的理論形式的極大了解,並在這一過程中對數學的本質有了直觀的洞見。這樣美就成為了主體的自身之物,而在上面這個問題中,美還是一種外在物。單純作為外在物的美是不存在的。當初我看過一本書《誇克與美洲豹》,提到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帶著一支鉛筆和幾張草稿紙到處旅行,隨時隨地的進行思考,就對這樣一種思辨的生活產生了興趣,因而報考了數學系。現在個人的數學造詣依然無從談起,但是這樣一種興趣依然讓我感到數學是一種美。
新的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對學生實施美的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善於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享受美、從而形成美的心靈、美的靈魂。數學中的美,不是以藝術家所用的色彩、線條、旋律等形象語言表現出來,而是把自然規律抽象成一些概念、定理或公式,並通過演繹而構成一幅現實世界與理想空間的完美圖像。只有數學內在結構的美,才更令人心馳神往與陶醉。它的博大精深與簡明透徹都給觀賞者以巨大的美的感染。羅素說過:「數學在使人賞心悅目和提供審美價值方面,至少可與其它任何一種文化門類媲美。」
數學的美在哪裡?如何將數學的美貫穿於教育教學之中呢?筆者在長期的教學中感悟頗多,現寫出來與各位同行商榷探討。
一、簡潔美
愛因斯坦說過:「美,本質上終究是簡單性。」他還認為,只有藉助數學,才能達到簡單性的美學准則。物理學家愛因期坦的這種美學理論,在數學界,也被多數人所認同。樸素,簡單,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實清秀,又底蘊深厚,才稱得上至美。
數學基本概念、理論或公式所呈現的簡單性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簡潔美。而且這一種簡潔美中,往往又包含了物質世界的偉力和完美性,使學生學得既輕松又有味。
圓的周長公式:C=2πR,就是「簡潔美」的典範。世間的圓形有多少?沒有人能說清楚。但它們的周長C、半徑R,都必須服從剛才所給出的公式,一個如此簡單的公式,概括了所有圓形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驚嘆不已?在數學中,像周長公式這樣形式簡潔、內容深刻、作用很大的定理還有許多。比如: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平方。
數學的這種簡潔美,用幾個定理是不足以說清的,數學歷史中每一次進步都使已有的定理更簡潔。正如偉大的希而伯特曾說過:「數學中每一步真正的進展都與更有力的工具和更簡單的方法的發現密切聯系著」。
二 、 和諧美
和諧性也是數學美的特徵之一.和諧即雅緻,嚴謹或形式結構的無矛盾性.,所謂"數學的和諧"不僅是宇宙的特點,原子的特點,也是生命的特點,人的特點(高爾泰語)。數學的嚴謹自然流露出它的和諧,為了追求嚴謹,追求和諧,數學家們一直在努力。
一切空間圖形都可以簡化抽象為點、線、面、體,這充分顯示出數學和諧的美的規范。這種美感既是精細的,又是深邃的。
和諧的實例中最負盛名的是為開普勒稱為歐氏幾何學兩顆明珠之一的黃金分割。它成為人們普遍喜愛的美的比例,並為廣泛應用。藝術家利用它塑造了令人贊嘆的藝術珍品,科學家利用它創造了豐碩的科技成果。象徵黃金分割的五角星在歐洲也成為一種巫術的標志。這神聖的比例值也被抬高了身價,而被稱為黃金數了,成了宇宙的美神。人體最優美的身段遵循著這個黃金分割比;令人心曠神怡的花憑借的也是這個美的密碼,就連芭蕾舞藝術的的魅力也離不開它。真是:哪裡有黃金數,哪裡就有美的閃光。
數學的和諧美還體現在公式、圖形的對稱性之中。
畢達哥拉斯有句名言:「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小最美的是圓形」。而圓和球形正是幾何中對稱美的傑出體現,圓是關於圓心對稱的,也是關於圓心的任一條直線對稱的。球形既是點對稱,又是線對稱,還是面對稱的。正是由於幾何圖形中有這些點對稱、線對稱、面對稱,才構成了美麗的圖案,精美的建築,巧奪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給我們帶來豐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
是不是只有幾何中才有對稱美呢?下列是對稱的楊輝三角。美嗎?當然!
1
1 1
1 2 1
l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三、奇異美
數學美奇異性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數學奇異美是學生創新的內驅力。而學生在創造性學習活動中又能感受到數學奇異美,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數值計算中的反常設想,奇異的分法,美妙的結果都是數學在奇異美,這種奇異美可以揭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培養創新精神,同時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能體驗到數學奇異美;應用題教學中,學生表現出新奇獨特的、不拘一格的方法,正是學習高明的創新思維能力的體現,在此過程中,學生體驗了數學美,從而激發了創新慾望;在幾何形體知識的教學時,學生所採用的巧妙方法和產生奇異結果,能使學生在驚異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時使學生產生追求、嚮往使用巧妙方法和產生奇異結果,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例如:數值計算經常會產生一些奇異而美妙的結果。
3×4=12
33×34=1122
333×334=111222
3333×3334=11112222 ……
這一系列美妙的結果顯示了一種規律:m個3構成的數與其直接後繼的積是一個2m位數,其前m位為1,後m位為2。數學美的奇異性是客觀物質世界奇特性的反映。奇異的結果,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會使人感到興奮,受到吸引,產生美感,精彩之處能使人心靈震撼、心盪神馳。這些都是激勵學生克服疑難,不斷創新的極好動力。奇異、新穎的外表,又常常蘊含著獨特而又有創新性的內容和思想,能給學習者以啟迪,幫助其增強求異、創新的能力。因此,數學奇異美是學生創新的內驅力,而學生在創新過程中又能感受到數學的奇異美,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四、統一美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作為反映客觀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屬性和規律的數學概念、定理、公式及法則等也必然是相互聯系的,在一定的條件下處於一個統一體系中。數學美的統一性正體現了數學知識的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系。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又是特殊的四邊形。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概念之間、公式之間的比較,綜合、歸納,在搞清楚數學知識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分類和整理,組建完整的知識網路。正如新標准強調的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學會獲取知識的能力,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這樣,學生對四邊形就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我們老師的每一節課,不僅要總結出規律,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善於從表面現象中發現規律,教給他們一種善於質疑,善於總結的思考習慣,也只有這樣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能力才能不斷提高。
揭示數學中的統一美,不僅能更好的組建數學知識體系,還能幫助學生接受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會用變化、運動、發展的觀點看待貌似孤立、靜止的數學知識系統。
古代哲學家、數學家普洛克拉斯說得好:「哪裡有數,哪裡就有美。」數學的美,她需要人們用心、用智慧深層次地去挖掘,更好地體會她的美學價值和她豐富、深隧的內涵和思想,及其對人類思維的深刻影響。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能與數學家們一起探索、發現,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美的享受,那麼我們就會不斷深入其中,欣賞和創造美。
人類語言雖有無數分支,但語言藝術都是相通的,數學的美也是相通的。數學家們盼著有一天,我們的眼前有著一個美妙的數學世界。那裡沒有繁雜累贅,沒有斷壁殘垣,處處是自然的過渡,處處是流暢的銜接,處處是吹著魔笛的可愛的數學精靈,讓美妙的數學旋律縈繞在每個人的耳邊。
3. 數學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麼寫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
文獻綜述與「讀書報告」、「文獻復習」、「研究進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們都是從某一方面的專題研究論文或報告中歸納出來的。但是,文獻綜述既不象「讀書報告」、「文獻復習」那樣,單純把一級文獻客觀地歸納報告,也不象「研究進展」那樣只講科學進程,其特點是「綜」,「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總之,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4. 教育類文獻綜述範文(數學類的)
不知道是你想要的嗎?呵呵
中學時代是人生的春天,是青少年長身體、長知識、形成人生觀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但在此學習階段,卻有一部分學生對數學感覺到很吃力。因此,明確為什麼學數學,怎樣學數學,是每一個中學生必須認識和學會的問題。
數學知識像海洋那樣遼闊,像大山那樣宏偉。一個人無論天資多麼高,精力多麼充沛,毅力多麼頑強,學習條件多麼優越,也不可能把所有數學知識學到手。有的同學總想學到一切,他們希望一串串熟了的葡萄旁邊又開放著朵朵鮮花,可是,事實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呀!我們必須從第一步起,一步一個腳印,腳塌實地的走下去,才有可能度過那個遼闊的大海、攀上那座宏偉的大山。
數學知識的學習,單靠認真聽講、死記硬背是不行的。相傳有一個人巧遇一位仙翁,仙翁點石成金送給他,但他不要金子,而要仙翁點石成金的指頭。這個人為什麼要指頭呢?因為他懂得,不管送自己多少金子,金子總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點石成金的指頭,那就可以隨心所欲了。我常常給學生講這個故事,但我卻啟發學生:仙翁的指頭固然好,但那畢竟是別人的。如果我們拿來使用是否靈呢?可見,我們更應該學到仙翁的點金之術。古人說:「受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已漁,則終身受用無窮」,也就是這個道理。
數學學習方法是數學學習時採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徑。學法是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和運用的。掌握良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只有每天堅持不懈,日久天長,數學學習才可能成為自覺的行為,從而掌握數學學習的主動權。所以,數學學習方法並沒有什麼捷徑,它只是踏踏實實、刻苦學習的程序以及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的各項具體措施。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智力相同的兩個學生有無學習計劃,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科學的利用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有計劃的學習,這是科學學習方法的一條重要原則。所以數學學習缺乏計劃性是一些學生天長日久感到吃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提高數學學習效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做學習的主任,應把握幾個步驟:
第一步:抓好課前預習。
在預習過程中,邊看,邊想,邊寫,在書上適當勾畫和寫點批註。特別是,要運用數學學習閱讀法,即不能像語文閱讀一樣,從頭看到尾。對於有些例題,則是仔細審題,然後合起書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做一做。之後再翻開書對一對,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所做,及時檢查預習的效果,強化記憶。同時,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找出重點和不理解的問題,嘗試做筆記,把預習筆記作為課堂筆記的基礎。
我國古代軍事家孫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指對自己和自己的對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後,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備,也才可能克敵制勝。預習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備工作,就好像賽跑的槍聲。雖然賽跑的規則中不允許搶跑,但是在學習中卻沒有這一規定,不但允許搶跑,而且鼓勵搶跑。作好數學預習,就是要搶在時間的前面,使數學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
簡言之,數學預習就是上課前的自習,也就是在老師講課前,自己先獨立的學習新課內容,使自己對新課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的過程。預習抓的扎實,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第二步:掌握聽講的正確方法。
處理好聽講與做筆記的關系,重視課堂思考及回答問題,不斷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學生必須上好課、聽好課,首先作好課前准備、知識上的准備、物質上的准備、身體上的准備等;其次要專心聽講,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參與課堂內的全部學習活動,始終集中注意力;第三要學會科學的思考問題,注重理解,不要只背結論,要及時弄清教材思路和教師講解的條理性,要大膽設疑,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善於多角度驗證答案;第四,學生要及時做好各種標記、批語,有選擇的記好筆記。第五,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課堂練習本要隨時准備,並要保存完好,以便復習使用。每節課都要針對所學內容,認真練習,並鞏固所學知識。
上課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數學的基本形式,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根據數學教學大綱的規定一個學生在中學上數學課的總數大約有五千多節。把每節課四十五分鍾積累起來,這將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啊!學習成績的優劣,固然取決於多種因素,但如何對待每一堂課則是關鍵。要取得較好的成績,首先必須利用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鍾,提高聽課效率。
聽課時應做到以下四點:1、帶著問題聽課;2、把握住老師講課的思路;3、養成邊聽講、邊思考、邊記憶的習慣,力爭當堂消化、鞏固知識;4、踴躍回答老師提問。這樣就基本上掌握了聽課的要求。
第三步:課後復習應及時。
針對數學學科的特點,採取多種方式進行復習,真正達到排疑解難、鞏固提高的目的。
課後要復習教科書,抓住復習的基本內容;嘗試回憶,獨立的把教師上課內容回想一遍,養成勤思考的好習慣;同時整理筆記,進行知識的加工和補充;另外,針對每天所學內容,多練題,勤鞏固。課後還要看參考書,使知識的掌握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形成學習上的良性循環。
復習是預習和上課的繼續,它將完成預習和上課所沒有完成任務,這就是在復習過程中達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進而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使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並且通過歸納、整理達到系統化,把知識真正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知識鏈條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復習過程中既調動了大腦的活動,又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也在理解問題的基礎上得到鞏固記憶。從某種意義上講,知識掌握的如何,由復習效果決定。
第四步:正確對待作業。
獨立思考、認真完成、理解提高是學生對待作業的正確態度。
首先要做好作業的准備工作,把預習、上課、課後復習銜接起來;其次要審好作業題、善於分析和理解題目;第三要理清解題的思路,准確表達,獨立完成作業;第四要學會檢查,掌握對數學作業進行自我訂正的方法。
托爾斯泰說過:「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思維得來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無論學那一節功課,課堂上老師講的,筆記本上記的,課外閱讀的… …等等,都是書本上的知識,要把他們轉化成自己的知識,使自己能夠自如的運用,就必須通過作業實踐來轉化。
究竟為什麼要做作業呢?作業的作用主要有:1、檢查學習效果;2、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3、提高思維能力;4、為復習積累資料。
在做作業時,審題是非常重要的。怎樣審題呢?1、要看得(理解)准確。失之毫釐,差之千里;2、要善於解刨,深刻領會其中含義;3、要把握聯系,運用相關知識解之。
第五:課外涉獵要廣博。
要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規律,包括打好基礎,循序漸進,溫故知新;搞好課外學習,包括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參加課外實踐活動;要掌握正確的課外學習方法,如泛讀法、精讀法、深思法;要掌握讀書要求,如博專結合、讀思結合、學用結合、逐漸積累、持之以恆等等。
課外學習能有效地使課內所學知識與社會生產實踐、生活實踐密切地聯系起來,幫助同學們加深對課內所學知識的理解,擴大數學知識的眼界,拓寬思路,激發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與習慣,增長數學才幹。這也就是常說的:「課內打基礎,課外出人才」。
總之,課前要抓好預習,課中聽講要領悟學法,課後完成作業要鞏固學法,課外學習要運用學法,要不斷總結優化學法,努力探索適合自己個性的數學學習方法。把數學學習看作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單純的為學好數學而學習。這樣你就會學得輕松,「吃力」自然就會離你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