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有哪些

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7-24 06:26:41

㈠ 小學數學教材的組織與呈現有哪些基本的方式

教材呈現形式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內容的呈現應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學中可以採用對話、圖文、表格、信息、漫畫、故事、游戲等形式呈現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㈡ 小學數學課堂組織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一)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是一種最古老的教學方法,也是迄今為止在世界范圍內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講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具體地說,又可以分為講述、講讀、講解三種方式。
講述:教師向學生敘述、描繪事物和現象。
講解:教師向學生解釋、說明、論證概念、原理、公式等。
講讀:教師利用教科書邊讀邊講。
以上三種方式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在教學活動中經常穿插結合地使用。
講授法的優點在於,可以使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系統的知識,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於教學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講授法的缺點在於,容易束縛學生,不利於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而且對教師個人的語言素養依賴較大。
教師運用講授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證講授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教師講授的概念、原理、事實、觀點必須是正確的,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和教學。
2.講授要做到條理清楚、重點分明。講授邏輯清楚,學生才能夠理解清楚。
3.講究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水平直接決定著講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須不斷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首先要做到語言清晰、准確、精練,既邏輯嚴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動形象、富於感染力,這對於小學生尤其重要;再次,還應當注意語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講究抑揚頓挫。
4.注意與其他教學方法配合使用。小學生的注意時間有限,在整節課中完全採用講授法很難取得良好效果,教師應當善於將講授法與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交叉替換使用,避免學生因長時間聽講出現疲勞和注意渙散現象。
(二)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藉助啟發性問題,通過口頭問答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活動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談話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進行學習。
談話法的優點在於,能夠比較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對於學生智力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和提高。談話法的缺點在於,與講授法相比,完成同樣的教學任務,它需要較多的時間。此外,當學生人數較多時,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因此,談話法經常與講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教師運用談話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做好充分的准備。圍繞什麼內容進行談話?提出哪些問題?提問哪些學生?以及學生可能做出什麼樣的回答?怎樣通過進一步的提問引導學生?等等,教師都應當在事前周密考慮和安排。
2.談話要面向全體學生。盡管談話只能在教師與個別學生之間進行,教師還是可以通過努力吸引所有的學生。首先,談話的內容應當是能夠引起全體學生注意的、在教學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問題。其次,教師應當盡可能使得談話對象有代表性,比如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再次,在談話時適時加以適當的解釋、說明作為補充。
3.在談話結束時進行總結。在談話中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表達得不夠准確、精練,因此在談話的最後階段,教師應當用規范和科學的表述對學生通過談話所獲得的知識加以概括總結,從而強化他們的收獲。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某個問題發表和交換意見,通過相互之間的啟發、討論、商量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討論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藉助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
討論法的優點在於,年齡和發展水平相近的學生共同討論,容易激發興趣、活躍思維,有助於他們聽取、比較、思考不同意見,在此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討論法能夠普遍而充分地給予每一個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機會,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且有效地促進學生口頭語言能力的發展。討論法的缺點在於,受到學生知識經驗水平和能力發展的限制,容易出現討論流於形式或者脫離主題的情況,對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這需要教師加以注意。
教師運用討論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選好討論內容。首先,要選擇那些有討論價值的內容,一般來說,討論內容應當是教學內容中比較重要的事實、概念、原理等。其次,要選擇難度恰當的內容,一般來說,過於簡單或過於復雜的內容都不適當,前者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後者則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2.肯定學生各種意見的價值。對於未知的東西,任何意見都是有價值的。學生總是從自己的邏輯出發去理解和思考,因此各種不同意見盡管可能離正確答案相去甚遠,但卻最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想法。教師不應當「裁判」,急於指出各種意見正確或錯誤,而要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充分的討論理解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以及為什麼對、為什麼錯。
3.善於引導。教師應當在學生討論時全面巡視、注意傾聽,善於捕捉討論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在討論遇到障礙、深入不下去時教師適當點撥,在討論脫離主題時加以提醒,在討論結束時幫助學生整理結論和答案,等等。這些對於討論法的運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四)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各種練習,從而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練習法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一種實踐性學習。
練習法的優點在於,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各種技能技巧。任何技能技巧都是通過練習形成、鞏固和提高的,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各種及時、集中的練習,能夠在這方面取得比較迅速的效果。
教師運用練習法,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進行練習,怎樣才是達到了練習的要求,使學生的練習具有目的性和自覺性,避免練習的盲目性和機械性。
2.指導正確的練習方法。教師要在練習之前講解和示範正確的練習方法,並且保證學生基本掌握,以便提高練習的效果。
3.合理安排練習步驟。教師應當使練習有計劃地進行,循序漸進。
4.科學掌握練習量。技能技巧的練習需要一定的練習量,但並不是越多越好,超過學生承受能力的練習會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確定練習量。此外,一般來說,分散練習比過於集中的練習效果更好,將某種練習分成時間較短的幾次完成要比一次性安排更為科學。
5.及時給予學生反饋。要使學生及時知道練習的結果,以便糾正錯誤和鞏固成績。
6.練習方式要多樣化。要防止單一、重復的練習方式,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實際,將口頭的與書面的、記憶的與操作的、課內的與課外的……等不同方式結合使用。採取多樣化的練習方式,可以保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提高練習的效果。
4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七)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五 )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六) 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 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學法指導方法
學法指導應體現多層次多形式;通常有這樣幾種形式。
l、滲透指導
這是教師在課堂上見縫插針,隨時滲透。
2、講授指導
這是開設學法指導課,向學生直接講授學法知識。
3、交流指導
這是教師組織學生總結交流學習經驗,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4、點撥指導
這是學生在學習迷茫時,教師給以恰當點撥提示。
5、示範指導
有些方法僅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效仿
小學數學學法指導
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我們認為小學數學學法指導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基本的學習方法是學法指導的基礎,也是一項重要的常規性工作。可以根據教學的各個環節,讓學生掌握基本學習方法的訓練途徑。比如,怎樣預習,怎樣聽課,怎樣記筆記,怎樣練習,怎樣做作業,怎樣復習小結等。針對每個環節的特點,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比如數學概念、算理、法則、公式等各類基礎知識的學法研究也屬於這個范疇。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讓他們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過學生動手、動腦等親身的感受,才能透徹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學習數學要會讀、會聽、會想、會說、會寫,「會想」也就是會「思考」,教會學生學會思考,掌握—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是數學教學成功的標志。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基本的思維方法,並在教學活動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久而久之,學生就一定能夠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另外,在教學中,進行思維方法訓練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運用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只有讓小學生眼、耳、手、口、腦都用起來,思維能力才能得以充分訓練。在思維訓練的同時,要注意強化求同、求異思維對比訓練。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形成離不開思維活動,所以教學要創設間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深層次的參與。在思維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思維的方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
3.教給學生解決間題的方法解決問題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實踐活動,通過解題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教學實際內容讓學生逐步把握對應、假設、轉化、化歸、集合等數學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要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學會將生活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從而通過數學問題的解決而解決實際問題。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這方面實踐、探索,把課內學到的知識與課外實際結合起來,學會發展,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4.教給學生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閱讀是獲得書本知識的基本方法。讓學生掌握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就會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教會學生閱讀數學課本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第一步,是養成良好數學閱讀習慣的關鍵一環。
小學數學教學指導學生閱讀課本.
一是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本,對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先自學,看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課堂上帶著間題聽課。這里要注意的是,學生看書往往重結果輕過程,而我們應指導學生重點看過程。
二是課堂上看書。一般是新課之後,讓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留有質疑的餘地。有時老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質疑,以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是課後閱讀課本。其目的是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品味,如一些文字長或難記憶的概念,則需要學生加深理解。另外,課後學生還可以閱讀一些數學課外讀物』,以豐富自己釣知識。5.讓學生學會操作方法小學生數學概念、技能、算理、公式的形成都是藉助操作活動,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對照、比較、分析、概括而獲取的。當然,操作活動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佔有重要位置。正確、科學、有序、合理的操作,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操作要有很強的目的性,操作是手段,是過程,不是目的,不是單純為操作而操作。教師要善於將學生操作這一外化行為內化為學生的理性認識,進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不斷形成和擴展他們的數學認知結構,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6.使學生形成質疑問難、敢於提問的好習慣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環境,使學生敢於向老師提問,哪怕提出的問題不盡合理,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教師也不要加以指責,而是要鼓勵他們多思、多問,保護他們好問的積極性和熱情。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大家討論得到解決,會極大促進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另外,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問。問題一般在這樣幾個環節尋找:一是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找;_
二是在知識的「怎麼樣」上找;
三是在知識的「為什麼」上找;
四是在知識的歸納或分類上找;
五是在知識的作用方面找等等。在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處處都可能存在問題,只要廣大小學生不斷產生疑問,不斷解決疑問,積極動腦思考,這樣的學習才會是既生動活潑又積極主動的,這樣的學習效果才能是最好的。教學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學困生的發問,要鼓勵他們張開嘴巴,勇敢地發問。只有這樣,才能使所有小學生的數學素質普遍提高。7;教會學生整理知識脈絡,總結學習過程數學教學要重視數學聯系的教學,即老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本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這樣有利於數學知識形成一個清晰的網路,有利於學生組建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教學中,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回憶學習過程、總結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把一些零散的知識納入一定的知識結構中去,以便發現規律,進而自覺地運用規律探索新知,進一步完善數學知識結構,增強其自主學習的精神和動力。8.教會學生進行數學交流數學交流就是要求學生通過聽覺、視覺、觸覺,以游戲、閱讀等方式來接受他人的數學思想,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數學思想以動作的、直觀的、口頭的或書面的、兒童語言的或數學語言的形式表述出來,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教會學生進行數學交流就是要教會學生「會聽」數學、「會讀」數學、「會寫」數學、」會思考「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運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述數學對象,只有多交流、多討論,才能促進學生能力不斷提高,智力水平迅速發展。
二、數學學法指導的原則
1.自主性原則。學法指導應把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放在首位,注意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法指導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掌握的方法去主動獲取新知乃至去創造新知。因此,教師在學法指導時,應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去吸取、借鑒、完善知識體系,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
2.滲透性原則。數學方法寓於數學知識之中,因此,教師應將學法指導寓於教學方法之中,教學既教知識又教方法,二者同步進行。
3.差異性原則。學生的數學基礎、個性特徵乃至學生情況等多種因素不盡相同。因此,在進行學法指導時,要區別對待,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指導。
4.操作性原則。為了便於學習和掌握,教師提出的學習指導要求要具體明確,具有一定的操作J性。大凡學習指導要求太繁、過簡或籠統含糊都不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5.整體性原則。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為—了發揮學習指導的整體效應,各個學科應從不同的角度、側面,不同的層次、渠道全面進行學習指導滲透。如各個學科應「以學定教」,通過導人—新授—練習—小結—作業等滲透習方法,通過講授—提問—板書—答疑等提示、點撥、總結學習方法。
三、數學學法指導的途徑
1.講授指導。講授指導就是教師將自己掌握的學習數學的方法直接地講授給學生,然後讓學生照法去實踐。
2.滲透指導。這是教師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是在教師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傳授知識中指導方法,隨時滲透。讓學生既知道學習結果,又掌握學習過程,既懂學習步驟,又會學習技巧。
3.示範指導。學生掌握學法過程的規律告訴我們,有些學法僅靠教師的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去效仿。
4.提示指導。這種指導方法要求教師在適當時機加以適當點撥、提示,學生便能抓住要點,迎刃而解。即在教師的點撥下,讓學生自己悟出道理,掌握方法。
5.交流指導。此指導就是教師組織指導學生總結、交流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方法,以達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之目的。這種方法有很多好處,首先通過總結與交流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其次通過總結與交流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學習方法;再者通過總結交流,更容易推廣他們的經驗。
6.歸納指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領悟到許多學習方法,但可能是不太系統的。因此教師要幫助分析、歸納、總結,使學生的學法得到鞏固。我們認為,數學學法的研究要與數學的教學研究有機結合,教法的研究有助於學法的研究,學法的研究能促進教法的研究。研究任何一種數學教學都必須與學法研究緊密聯系,同步展開,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教法」為主導、「學法」為主體的相互依賴的辯證關系。我們要變教為學,著眼點是以學生思維和學習的進程、知識的發生過程來設計教學。

㈢ 小學課堂教學常用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課堂學習過程中基本組織形式,就是指教師採用一定的方式,運用一定的協調機制等來組織而形成的課堂學習活動的過程模式。例如有:

(一)環套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一整套的、系統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問題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不斷地去探索、發現,直至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課堂學習兩位數乘法(例題:17×32)是,教師就可以通過下列一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①17×32表示什麼?能否用算式表示?②第一步先算什麼?為什麼先算17×30?③再算什麼?兩個結果怎樣相加?④怎樣用豎式相加?為什麼這樣對?找到什麼規律?

(二)迴旋式的組織形式

指通過教師編制的一個引導學生對問題情境的探索、思考與發現的系統,來組織學生的學習。並且這個系統不是直線式的,而是一個循環式的迴路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情景①」和「情景②」之間構成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而「情景②」與「情景③」又構成了一個不斷比較、探索、思考和修正的迴路。如此往復不斷地通過嘗試、比較、修正,來逼近問題目標。

㈣ 小學數學教學的組織形式有哪些

教師精講讓生多做練習。注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回答問題要形式多樣。課堂氣氛要活躍。師生配合默契。

在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課堂成為實施與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重建課堂,意味著我們要按照新課程的理念研究、改變和重塑教學,意味著教師必須改變慣常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意味著課堂教學應該發生一種結構和性質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應該體現在教師的思維中,而且應該體現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更應該體現在現實的課堂中和學生當下的學習和發展中。為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我們依據新課程理念和教育教學規律,制定「新課程背景下推進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的意見」,運用行政力量予以實施。下面介紹我們的具體做法:

1.加強新課程理論的學習,轉變教育教學思想,更新教學觀念。

正確的教育思想是課堂教學的靈魂。當前有些教師的教學與其說是方法的落後,倒不如說是教育思想的陳腐,教學觀念落後。也就是說,傳統教育觀念中的不合理部分還相當嚴重地支配他們的行為。陳舊的教育思想束縛著他們的手腳,使他們擺脫不了舊的教學模式,跳不出傳統教學的框框。因此,我們把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理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至少閱讀1本關於新課程理論的專著,閱讀5-10篇相關論文,學校提供參考書目,印發學習材料,定期組織培訓、交流,並對教師的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進行常規檢查。通過理論學習,要使教師轉變七種觀念,樹立七種意識: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樹立目標意識;

(2)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改變,樹立個性教育意識;

(3)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樹立主體意識;

(4)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樹立訓練意識;

(5)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轉變,樹立反饋意識;

(6)由居高臨下不和諧向平等融洽轉變,樹立情感意識;

(7)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樹立特色意識。

2.加強集體備課和集體教研,努力提高教學預設水平。

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無疑是教學預設的結果。教學預設構成預期的教學過程,而教學過程的展開則構成教學的各個環節和教學現場。一般來說,教學預設水平決定著教學過程,也決定著教學現場、教學各環節和教學細節。沒有好的預設,很難有好的過程、現場、環節和細節。只有好的預設才能產生好的預期教學。根據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實施要求,教學預設應突出教學設計的環節,要強化通過集體備課和集體教研,使教學預設落到實處。我們除每周在規定時間、地點集體備課1次,討論下一階段教學內容、進度,探討教材教法、重點難點疑點外,同時不拘形式,不拘時間、地點,及時開展研討活動。教學設計和備課的重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要落實新課程的理念,達到本學科的培養目標,對如何將「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統一的目標具體落實到教學環節中去,進行整體布局和設計。二要對形成新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習方式改變,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主動、積極、充分地發展,進行具體而周密的設計。三是要對教師如何改變教學方式,形成新的教學行為,充分顯示自身的優勢、個性和創造性,以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進行充分的考慮和設計。此外,強力推進校本教研活動,形成相互聽課制度。行政人員、年級組長每周必須聽課3節,其他教師每周聽課2節,新教師原則上要聽1節上1節。聽課後要開展評課活動,及時與授課老師交換意見。

3.加強師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師生間的一種特殊交往。其特殊性表現在,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的橋梁和主要形式。在師生交往中,必須堅持平等的交往原則,同時,教師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中起主導和示範作用。「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師必須更新觀念,轉變自己的角色行為,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必須把學生視為「發展的人」、「有個性的人」、「有獨立意義的人」。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必須在平等的原則下,具體做到:

(1)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心海,洞悉學生的喜怒哀樂,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適應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需求和期待。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出現困難時及時送上精神和物質的援助。

(2)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對學生滿腔熱忱地給予鼓勵和肯定,對學生充滿信心,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給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自我安排學習時機的機會。使教師和學生互教互學,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寬容學生。善於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課堂上允許學生出錯並鼓勵、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歧視、不厭棄,誨人不倦、耐心幫助、期待進步。

我們組織行政人員、共產黨員和班主任與後進學生、家庭困難學生和特殊家庭學生結成對子,「一對一」助學,幫教助困,組織任科老師與班內學生建立導師關系,實行導師制,目的就是為了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使雙方精神敞開和接納,情感平等與溝通,從而在教學對話中實現師生間的平等交往和民主互動。

4.加強課堂教學方式的變革,開展師生教學互動,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就要求師生間開展教學互動。而所謂教學互動,就是把教學過程看做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相統一的交互影響的過程,就是把教學活動看做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溝通的過程。為了能有效地開展師生教學互動,我們對教師作了如下要求:

(1)開展課前預習活動。新課程強調課前的預習。預習本身就是一種自主探究。任科教師課前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預習活動,採用多種形式布置預習提綱或預習練習,促使學生預習,並在課前或課堂上作適當的檢查。

(2)設置學習目標:根據課程標准、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狀況確立每堂課的學習目標,目標要具體、明確、有層次、可操作,既要有知識、能力目標,又要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習目標可在預習提綱中呈示。

(3)創設情境並設問:圍繞學習目標創設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採用多種手段和形式(小黑板、現代教育技術、實物、圖示等)呈現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同時,設置有層次、能促使學生探究的問題,設問應具體指向教學目標的達成。

(4)誘思探究:啟發、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自主性學習活動。每堂課至少組織學生開展2次小型討論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在10人次以上。教師講授總時間控制在20分鍾以內,學生思考、探究時間不少於15分鍾。

(5)歸納檢測:對所討論、探究的問題,教師要作適當歸納小結,也可讓學生自己來歸納。每堂課至少預留5分鍾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堂即時檢測,及時反饋,了解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

每堂課必須留5分鍾時間讓學生回顧、總結、反思、提問。

主動探究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探究什麼?怎樣組織學生探究?這是開展自主探究、提高課堂效率的核心問題。我們認為,必須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提出有效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行為。有效的問題是主動探究的起點。學生不同於成人,他們一般不可能很自覺地進行學習。他們更不是科學家,他們的探究活動可能是幼稚的、漫無目的的。他們開展探究活動,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需要問題的激發和調動,有效的問題能創設出一個充滿張力的情境,能造就一個充滿誘惑的現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

第二,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空和自由度,去經歷探究過程。這一探究過程包括以下連續且形成迴路的七個環節:面對問題情境→產生探究慾望→出現探究行為→接受反饋信息→調整探究行為→獲得探究成功→嘗試拓展學習。在每一個探究環節中,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

此外,我們對教師布置的課後作業輔導及教學反思和課改論文也作了具體規定:

課後作業及輔導:下課後必須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復習內容及復習要求,課後作業要精選,量要適中,要有必做題和選做題;作業必須全批全收,對部分學生要面批,對有典型性錯誤的題目要進行個別或集體講評、輔導,要培養學生規范答題、細致運算的習慣。作業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改。」

㈤ 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有哪些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課、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五個環節,沿用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雖然不斷有所變化,但仍離不開這一框框。這種教學模式,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提問,學生答,當學生的答案不是教案中預想的,教師就會不厭其煩地提問其它學生,直到滿意為止。這種「劇本式」的教學,學生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培養不出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新課程的教學模式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根據實驗區教師不斷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一般採用創設現實的、有趣的、有思考性的問題情境;然後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獲取知識;最後拓展應用。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實際,又應用到實際中去。這樣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意識,在參加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去感受和體驗,體現「以人為本」。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課堂上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了,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使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要把數學活動組織得「有序」「有效」,有序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每個活動要有秩序,步驟明確,分工合理,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另一曾意思是活動之間有層次,逐步遞進。有效,就是要有實效,即多元化教學目標的實現。下面請看廣西柳州市公園路小學陳進老師組織數學活動的片斷,怎樣使二年級小朋友初步感受事物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必然性。師生談話: 〔說明〕:從學生經常玩的游戲引入,這是非常符合低年級兒童特點的,使學生體會到在司空見慣的游戲中有可以研究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研究數學的興趣。 {說明}:教師適時地介紹拋硬幣在比賽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活動1:拋硬幣 (1)識別硬幣的正反面(投影硬幣的正反面) (2)合作拋硬幣 師:大家想來試試對吧!游戲規則是同桌兩人合作,一人拋幣,一人猜,輪流進行,每拋一次,都要先猜一猜,再看一看硬幣落地後哪面朝上?可以找空地進行,游戲開始。 (3)全班交流 活動2:摸球 (1)師生摸球 (2)學生合作摸球 師:老師給每組同學都准備了一個裝著3個白球和3個黃球的紙盒。摸球之前。請聽清楚游戲規則:第一,摸的時候眼睛不能看,也別讓猜的同學看見;第二,每人連續摸四次,摸出來之前,小組其它成員先猜摸出來是什麼顏色的球,再出示給大家看,還要把球放回去,再攪一攪,接著摸第二次。最後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對了嗎?為什麼?看哪個小組的同學最抓緊時間,游戲開始。 (3)全班交流 {說明}:活動二是在活動一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一是拋一個硬幣,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活動二盒子里有3個黃球和3個白球,任意摸一個,可能是黃球,也可能是白球,體現了活動的層次性,加深學生對不確定現象的認識。 〔NextPage〕 活動三:摸獎游戲 師:小朋友們,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摸獎游戲。(盒子里都是白球,沒有給學生看) 老師這里有一顆小星星,誰從這個盒子里摸出黃球就獲獎,這顆小星星就送給他。看誰最有秩序。(在學生一個一個到前面摸獎的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有沒有不滿情緒)。 師:有的同學說穿了老師的把戲了,老師跟同學開了個小玩笑,盒子里放的都是白球,可能不可能摸到黃球?(板書:不可能) 同學們想一想,從這個盒子里可不可能摸出紅球?可不可能摸出黑球?可不可能摸出白球以外其它顏色的球?(不可能) {說明}通過摸獎游戲,老師給學生開一個小玩笑,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同時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陳老師通過組織三個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實驗、推想等活動,獲得一些數學思考的體驗,注意引導學生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啟發學生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閱讀全文

與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7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