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一、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情境創設不當,缺少針對性
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教學和兒童發展需要的情境,是非
常重要的環節。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的課都是從生活中或創設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
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牽強之感。聽課中發現,部分教師過於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為了
創設情境可謂是「冥思苦想」。好像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脫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
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事實說明,有些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
設往往「變味」、「走調」,缺少針對性,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問題二:合作形式濫用,缺少實質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學生的一種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
合作慾望,是確實有合作必要的選擇,而不是教師認為什麼時候合作就什麼時候合作。在
聽課過程中,我們發現幾乎每一節觀摩課上都有小組合作這一環節,少則一兩次,多則三、
四次。一至六年級都在用。有的教師一提出問題,馬上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有的學生還不
知道干什麼,因此看似「熱熱鬧鬧」,但結果卻是「蜻蜓點水」;有的課合作次數過多,
反而削弱了師生間信息的交流與反饋,使教學目標無法在40分鍾內完成;有的合作學習,
教師為急於完成預設的活動,在學生意猶未盡時就終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問題三:教學方式呆板,缺少啟發性
有的數學課堂教學把傳統的"滿堂灌"變成"滿堂問"。「知不知」、「是不是」、「對不對」、「怎麼樣」、「好不好」、「還有嗎?」 之類的毫無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
一方面把整體性的教學內容肢解得支離破碎,從而大大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另一方面
把對話變為問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形式呆板,表面上師生、生生在互動,實質上是用提
問的方式去「灌」。學生很少提出自己的問題,思維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復,師生、生生沒
有真正動起來。就像塗長順老師說的,由原來的「填鴨子」到現在的「問鴨子」了。
問題四:評價形式失真,缺少個性化
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因此在課堂上,經常聽到的是「啪,啪,表揚他!」「棒,
棒,你真棒!」的表揚聲。
其實,過多外在的獎勵並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在上述片段中,教
師用的贊賞實在是太多太濫了,這樣的鼓勵已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如果這些學生
確實提出了有創見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
,或者有明顯的進步,這樣的表揚是適當的。但有些學生僅僅是回答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或者重復別人的發言,那麼這樣的表揚就有違發展性評價的初衷了,更有些教師對一些學生的錯誤回答也不敢馬上加以糾正,長期以往就會造成學生對表揚的「迷失」,就會造成評價的失真。這主要是未能掌握激勵性評價的「度」而造成的。
望採納 謝謝
❷ 初中數學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沒有進行充分的備課
由於目前課堂學習的重點是學生,要將課堂的時間、空間大部分交給學生,讓其主動參與。因此部分教師會抓住其中的漏洞,只是將學生調動起來,便讓自己處於「解放」的狀態。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作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過程,並不表示教師的責任減輕了。相反,教師更要做好備課工作,將學生可能出現的討論結果進行准備。要主動引導學生如何學習,將學生的求知要求作為數學課堂的教學主線,盡量保證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共同探討、研究數學問題。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將他們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將「教材研究」轉化為「教材、學生雙研究」,從備「教材」轉化到備「教材和學生」上面來。
2、課堂提問題頻繁且低效
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頻繁的對學生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這已經成為了數學課堂的明顯特徵。有一項研究調查分析,在一個教授「分式的乘除」的課堂上,老師提出了160個問題,具體的提問環節如下:教學引入環節,教師提問21次,用時88.5秒,占整堂課的3.50%;講解新知識環節提問1次,用時1秒,占整堂課的0.04%;例題講解提問「次,用時193秒,占整堂課的7.62%;學生練習提問6次,用時12秒,占整堂課的0.47%;教師講解練習提問39次,用時166秒,占整堂課的6.56%;課中小結提問9次,用時82.5秒,占整堂課的3.26%;課末總結提問13次,用時42秒,占整堂課的1.66%。在160個提問中,能夠真正激發學生深層次思考的理解性提問只有16個,而封閉性提問卻有144個,佔了總提問數的90%。
課堂研究發現過多的封閉性提問對學生的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不利,只能讓他們進行表面上的思考。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保證師生之間的互動,但是教師不能只是追求量,要重點關注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
3、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度低
在現代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要提倡「以學為本」,教師要提高很好的指導作用。但是從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情況上分析,發現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具有較少的參與度。當然教師的講解環節是不能減少的,它能夠有效的為學生提供一定的點撥、指導、啟發的作用。不過課堂講解上往往也會出現學生已經明白教師講解的內容的情況,但教師又生怕其學生不懂,一直重復的解釋,這樣只能迫使學生跟隨老師的步伐上課,而沒有進行主動的思考。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是有負作用的。
為了保證課堂的有效教學,其中重點的環節就是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課堂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考問題是非常必要的,這樣能夠有效的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技能。組織課堂的練習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是在講完新知識後,就立馬組織課堂練習,並立即進行答案的講解,然後再進行練習。這往往會出現滿堂練的情況,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掌握及消化吸收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雖然這種方式沒有保證學生擁有立體互動及個性解讀的機會。
4、過於追求形式,忽視課堂的效果【文章編號】2095-3089(2013)9-0156-01
為了提高課堂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保證課堂形式的多樣性。因此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創設一定的數學情境。數學情境是按照教學的目標及內容創設的。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學生的教學知識及技能的掌握情況。將枯燥的數學知識,以豐富形象的數學情境表示出來,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但是一些教師由於過多追求課堂形式的多樣性,而將傳授知識技能的重點問題忽略,並減少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探究。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沒有進行相應的思考與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的質量。因此,要控制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不能過分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課堂的實際效果。
對於課堂存在的問題提出的解決對策
1、制定相應的備課大綱
隨著課堂改革的進行,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已被重點關注。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備課的重要性,因為備課的質量將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水平。為了幫助教師對數學課程教學目標有更深的認識,我們建議教師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理解教學目標,通過參考一些先進的備課大綱進行備課,要充分保證其教學質量。教師的備課大綱大體上可以分為課程目的、課程標准、開始新課、新課教學、評估學生的掌握程度、課堂練習、分級指導、結束新課這八個方面。教師在新課的教授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新課的教學。在制定備課方案時,一定要注意結合我國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備課大綱。
2、要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進行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是通過面向全體學生的方式,將數學知識的思維過程進行講解,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新能力。教師要及時有效的引導學生進行認真嚴謹的思考、敢於探索,增加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慾望。在數學課堂中,要盡量創設一個民主合理的學習環境,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問,並設置合理的教學環節,適時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問環節中,要減少無效且低效的提問。有效的提問主要是要擁有合理的提問內容及教師適當的提問語速及音調。在課堂提問中,要盡量減少封閉性的提問,其難度要適中,進行識記性的提問、理解性的提問或是創造性的提問。要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證提問的質量。
3、加強業務學習
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交叉性、整合、綜合性,教師傳統的專業知識儲備已經不能滿足實施新課程教學的需要,教師必須加強自學自研,不斷充電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把加強自學自研作為職業發展的需要來對待,要積極探索適合本校、本班初中生數學學習的教學方式,時刻保持研究和創新的態度,以淵博的學識、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來影響學生,引導學生。
❸ 初中數學課堂提問還存在哪些問題
初中數學課堂提問還存在哪些問題
數學學習,從本質上來說,是思維的過程。一切思維均是從問題開始的。而學生的「問題」需要人為地去設置,尤其在新知識的學習階段,教師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面臨思維困境,引起學生求知的慾望,激起思考。所以,課堂教學的實質是提問。相比其他學科而言,提問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性更為突出。提問是否得法,直接影響著數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實現。如何有效地優化課堂提問,在當今以學生為主、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新課程改革中顯得更為重要和突出。本文就此進行一些探討。
(一)當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課題《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的調查結果,在目前課堂教學中提問的現狀並不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提問次數局部過密,重復過多。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大部分課堂提問次數占課堂時間的30%到50%,整體的提問頻率趨於合理。但存在局部提問次數過密,重復過多的問題。筆者在一篇論文中看到在一次公開課上,以「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為課題的觀察中,在這節45分鍾的課上,老師提了56個問題,在某個提問「高峰期」的5分鍾內,就提了12個問題,平均每分鍾2.4個問題;圍繞著某個教學內容,老師一下子提了8個問題。這樣的提問有些是重復的,沒有思考的價值,使教學步驟重復較多。對學生的思維鍛煉沒有幫助。用一些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影響學習的效果。
2、問題指向性不明確,學生難以回答。
一個提問,必須是准確、具體、不產生歧義的。有些教師所提的問題,表述含糊不清,學生無法作答。例如在講解有理數的乘法時,學生計算出「(-3)× 7」的結果後,教師問「確定了符號以後,再來確定什麼?」,學生答「結果」。「結果中除了符號還有什麼?」學生無所適從,不知如何回答。又如教學「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時,課伊始,教師出示各種物品的包裝盒,提問:「你能給這些物體分類嗎?」由於問題指向不明確,學生不知從何回答。這樣的提問措詞不清,對學生缺乏引力,學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達。
3、侯答時間偏短,學生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
從問卷調查中可以看出,大約有45%的學生認為老師給的應答時間「有些短」。學生回答問題需要醞釀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在極短的時間就叫停,學生的思維無法進入真正的思考狀態。往往造成啟而不發。
4、提問缺乏對學生的尊重,忽視課堂的生成。。
有些教師提問時雖然給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但是仍然會很不放心地打斷學生的回答,或者當學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預設問題的答案上時,就把學生的答案晾在一邊,草率地加入個人的評價,左右學生個人想法的表達。下面是一位年青教師上匯報課「一元一次方程」時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 如何解方程3x-3=-6(x-1)?
[生] 老師,我還沒有開始計算,就已看出來了,x=1!
[師]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來才算對。
[生]先兩邊同時除以3,再……(被老師打斷了)
[師]你的想法是對的,但以後要注意,剛學新知識時,記住一定要按課本的格式和要求來解,這樣才能打好基礎。
這位教師提問時,對學生新穎的回答中途打斷,只滿足單一的標准答案,一味強調機械套用解題的一般步驟和「通法」。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長此以往,必將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實,學生回答即使是錯的,教師也要耐心傾聽,並給予激勵性評析,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認識,又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教師不僅要會問,而且要會聽,會傾聽學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資源,否則,問題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二)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對策。
根據對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對提問內容的設計,對提問對象的態度和課堂提問情境都影響著數學課堂提問的實際效果。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從這三方面入手來改進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提問效率。
1、優化提問內容。
(1)問題設計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預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標:或為引出新課,或為教學前後聯系,或為突破教學重難點,或為引起學生爭論,或為總結歸納等等.例如在講解「三角形邊的性質」時,針對總結歸納三角形邊的性質,可設這樣的問題,「如果任意給出三條線段,它們一定可以組成一個三角形嗎?」通過此設問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及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性質,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
(2)問題設計應注重層次性。
教師面對的對象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學生的水平不盡相同。就要求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不同的有梯度的問題。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在課堂上盡量要他們回答較為基本或較淺的問題。鼓勵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對學習成績較好,能力較強的同學,適當安排回答較難、較深的問題。在問題設計時,注重問題的層次性。例如在一堂 「一元二次方程應用題」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題:用10米長的木條製作一個長方形風箏架ABCD,為使風箏不變形在中間訂一根平行於長方形長AB的木條,當寬AD長為多少時,長方形面積為4平方米?這位教師在教學中,不是將問題全盤托出,而是將問題分解為若干問題:①用一根10米長的木條製作長方形風箏架有幾種方法?②這幾種製作方法中,什麼一樣,什麼不一樣?③什麼時候面積最大?④為使風箏不變形在中間訂一根平行於長方形長AB的木條,設寬AD=x,則AB等於多少?⑤當x等於多少時,風箏架是一個正方形?⑥當寬AD長為多少時,風箏架面積為4平方米?⑦風箏架面積能達到5平方米嗎?這樣的設計既降低了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整理,學會分析問題,看清問題的本質。
(3)問題類型應重「內化、理解和引申」。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起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要針對教學的重點,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以疑促思,以思促學。在落實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引申,適當提一些創造性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教師可設計下列問題:①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②如果兩個三角形能夠拼成四邊形,你能求出四邊形的內角和嗎?③是否所有的四邊形的內角和都可以「轉化」為兩個三角形的內角來求得呢?如何「轉化」?④N邊形的內角和是否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試一試。⑤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可以較好地抓住求證的關鍵,尋找到解證的方法。這樣循序漸進,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奠定了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
又比如:在利用函數圖象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時,對方程x2 = x+3的求解所有學生都是將方程化為x2 - x-3=0,畫出函數y= x2 - x-3的圖象,觀察它與x軸的交點得出方程的解。針對此現象,可以設問:「這樣畫圖象麻煩嗎?」「能否將它看成y= x2 和y= x+3兩個函數圖象交點的橫坐標呢?」「你認為還有幾種變化方法?」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思路,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在解決了這個問題以後,還可進一步提問「對於如x =x2 +3的方程有幾個解?」就這樣,把上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了的升華,從而更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
(4)問題應答要講究課中的生成與變化。
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教學活動的發展有時和課前預設相吻合,而更多時候和預設有差異。作為教師應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或錯誤信息,並利用其指導學生學習。筆者在聽課中曾遇到一位老師進行「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教學時,寫了兩道題目請兩名學生上黑板板演。過了幾分鍾,多數學生准確地完成了練習,這時一位同學舉手發言了:「老師,我發現了一個規律:當x項的系數、y項的系數和常數項是連續的整數時,這樣的兩個二元一次方程組成的方程組的解都是x=1,y=-2 。」 本節課的內容只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並沒有涉及解的規律。任課教師聽了這一問題,看起來有些驚訝,他在備課時應該也沒有考慮這一問題。但這位教師沒有急於轉變話題,而是充分抓住這個契機提出問題:「大家看這個規律正確嗎?」 「請嘗試再寫出幾個並解出它?」學生馬上編寫符合這樣條件的方程組來檢驗那位學生發現的規律,結果都是正確的。教師因勢利導「如何驗證這個規律?」 學生用代數式表示符合上述條件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得到一般式,並解得它的解為x=1,y=-2.這位教師的提問無疑是機智的,通過師生的互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尊重提問對象。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是現代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提問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他們,才能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具體實施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1)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時間。
教師提出問題後,一般要停頓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後再回答。有的教師一提出問題就馬上要學生回答,學生沒有思考時間,不可能回答好問題。到底停頓多長時間較合適呢?這要隨問題的難度、學生的知識准備情況和已形成的學生能力結構中思維敏捷程度而定。通常對比較簡單的鋪墊性、過渡性的問題,或為了考查學生對某個問題熟練程度和反應速度的,停頓時間可以短些;對比較關鍵的問題或為了鞏固復習而提出的問題,停頓的時間可稍長一些;對較重要的問題提出後,要讓學生思考較長一段時間後再叫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問題之後,有時教師還可再等待一定時間,讓學生的答案在大家腦子里迴旋一下,然後再指定學生補充和評價,或轉入新的問題。研究表明等候時間至少在3到5秒鍾。這3至5秒的時間可能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課堂實踐表明,教師使用等待技巧,學生的回答會發生一些重大變化:1、學生會做出更長的回答。2、會有更多學生自願回答問題,3、學生回答根據分析性,創造性。4、學生回答不出問題的現象有所減少。6、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成就感明顯增強。
(2)注意提問的全體性。
課堂提問應吸引全班學生的注意,不能為了教學順利只問優生,而應使全班學生都積極參加到思考活動之中。一般情況下,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全班學生思考,再指定某個學生回答。重要的問題,可多叫幾個學生回答,回答以後,還可叫其他學生議論補充。這樣做可使每位學生都認真思考,都必須做好回答問題的准備。尤其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有助於提高他們發言的積極性。
(3)及進行問後點評。
及時的問後點評對學生思考和學習的積極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講評時要遵循「表揚為主」的原則。對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並有創見的回答應及時肯定,鼓勵大家效法;對和教師預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如確有道理也應該肯定;如果學生解答的根據待考證,可以作為不同理解,留請大家課後思考。教師應把注意力放在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上,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根據課堂情況及時追問或補問。「這種思路可行么?為什麼?——還有其他解題方法嗎?——你能理解XX同學的思路嗎?——你是怎麼想的?能描述一下你的觀點嗎?——你能再解釋一下,把意思說的更明白,更簡潔嗎?」通過一系列追問和補問,給學生實踐思考,讓他認清不同情況出現的答案,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提問能力。
3、營造和諧的提問氛圍。
(1)創設問題呈現的情境。
問題的情境是指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以促使學生去質疑問題、探索求解。創設問題情境的最大優點是使學生更容易突破難點。創設問題情境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慾望,促進學生的思維,有利於教師教學內容的展開。調查表明,青春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影響了課堂提問學生回答的外在表達的效果。有時僅僅是因為回答問題的學生緊張,就影響了課堂提問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想辦法營造有利於提問的良好氛圍。例如:在講「黃金分割」時首先就問:「在舞台上報幕員或獨唱演員為什麼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在美術、攝影方面,為什麼畫家和攝影師都不把畫的主體形象放在正中?為什麼成年女士喜歡穿高跟鞋?」連續提問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和生活背景聯系起來,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內容變得妙趣橫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
(2)合理應用非言語行為。。
非言語行為包括神態、眼神和肢體動作等,提問時教師應用非言語行為的最大優點在於把教師的問題和學生思維作答融於一體。一個好的問題應該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而非言語行為是激活思維火花的催化劑。在課堂教學中,許多細小的問題都可以輔以非言語行為。例如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用眼神、微笑來表達期待,並不時地點頭贊許,學生回答完畢,老師未評價先鼓掌(有時,如果教師正好在這位學生身邊時,教師可以拍拍學生的肩膀以示贊許)。這對這位同學以後的學習會有多麼大的鼓勵啊!可能他從此會熱愛數學這門學科,喜歡這位教師的數學課。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別恩的實驗說明: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和動作。可見,非言語行為在信息的表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營造良好的提問氛圍,不是把學生帶到教師預定的圈子裡,求得一個預定的統一的答案,也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真誠相待與鼓勵,而是要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位置,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最重要的還要指導學生會問。一方面:在教學中鼓勵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層層深入,探求問題的本質。另一方面:面對學生繁瑣的問題,教師要學會傾聽,保持興趣和耐心。認真地對待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解決的途徑。
善教者必善問,課堂提問是「問無定法」。歸根結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要以學生為重心,創設使課堂教學能有效開展的問題情境,將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恰當的方式呈現出來,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為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❹ 幼兒園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導語:有些幼兒園教師對數學教育活動的目標、價值和功能、幼兒數學學習的心理機制等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幼兒數學教育活動課堂氣氛沉悶,效率低下。
1、教學活動目標單一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關於數學教育,明確地提出了四個方面的目標,但是我們認為,在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應該實現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慾,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訓練幼兒做事認真細致,具有主動性、堅持性、條理性和創造性,教育幼兒勇於克服困難,培養幼兒學習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項目標,為孩子今後發展打好基礎。然而,我們接觸到的一些教學活動計劃,只提出有關學習數學知識單方面的目標。教師如果對數學教育的目標缺乏全面的認識,每次教學活動僅以學習數學知識為唯一目標,那麼,《綱要》所規定的其他目標就無法完成。
2、忽視幼兒的思維特點
幼兒期思維發展和趨勢是從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尚處於萌芽狀態。幼兒學習數學,主要通過四個階段,即實物操作——語言表達——圖像把握——符號把握,從而建立數學的知識結構。每一次數學活動都必須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才能達到目標,不是通過一兩次活動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師不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忽視幼兒的學習規律,甚至過高地估計幼兒的接受能力,其教學效果當然是不會理想的。我們還發現這樣一些現象:有的教師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強加給幼兒;有的教師設計的活動是跳躍式的,跳過實物操作的環節,直接進入圖像把握和符號把握這兩個環節;有的設計則是辯冊單純的從符號到符號的過程。然而,數理邏輯順序的建構決不是這么簡單就能完成的,幼兒階段的思維特點決定了這樣的教學悉液是不合適的。
3、數學概念模糊
數學教學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教學活動,它要求教師准確把握數學概念的屬性,並能用幼兒容易理解的數學語言來表達。這對幼兒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是極為重要的。
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錯誤的情況。例如在教中班幼兒按兩個特徵進行分類時,先按一個特徵分一次,再按另一個特徵分一次,活動就結束了。其實,這一活動還應該有一次對同一批物體按兩個特徵進行分類的活動環節。再如,教幼兒序數時,由於對序數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義理解不透,在教學過程中,使序數詞和物體之間發生固定不變的關系,從而使幼兒錯誤地認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間房」。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著。
我們認為,教師加強對數學理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數學理論以及科學全面地理解數學概念,才能將數學概念正確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例如,集合是人們所感知的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事物的整體。教師如果充分認識到集合概念在幼兒計數和數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麼就會在多種活動中讓幼兒根據著眼點的不同,認識種種不同的新集合。通過對實物的交叉分類,不僅可以活躍幼兒的思維,而且可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因此,教師僅僅做到知其然是不夠的,還應做到知其所以然,這就必須去學習數學理論,弄清數學概念。
4、教師的語言不嚴謹
教師的語言表達是否正確、明白、易懂,直接影響著向幼兒傳授知識的效果,影響到幼兒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和幼兒思維的特點決定了幼兒學習和理解數學概念是有困難的。
因此,教師的語言表達對幼兒正確理解數學概念及有關知識是相當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師對數學語言的規范性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語話不作推敲、顛三倒四、前後矛盾等缺乏邏輯性、表達不明確的現象隨處可見。如教幼兒感知2的數量時,教師問:「誰能在我身上找出什麼是27」這個問題叫攜陸宏幼兒無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兒按顏色特徵進行分類時,當幼兒按要求將相同顏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後,教師又問:「你們為什麼這樣分?」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那答案就是教師叫這樣分的。其實應問:「你們是怎麼分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問得很不明確,叫幼兒甚至成人也無法解答。有的則表達不明確,語言啰嗦。
5、忽視評價的教育作用
我們這里所說的評價,是指以幼兒為對象,對幼兒活動、幼兒在教育過程中的受益情況和所達到的水平作出價值判斷。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該是科學的、合理的評價,是能激發幼兒自信心,保護幼兒的自尊心,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促進幼兒發展的。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沒有考慮到幼兒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每個幼兒都希望得到教師的承認和贊許等實際情況,而往往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要求和評價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
例如,有的教師在幼兒回答不出問題時,常常給予批評、挖苦;在幼兒回答錯了的時候,向全班小朋友說:「大家說××說得對嗎?」導致全班幼兒大聲否定。這樣做不僅會傷害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嚴重時還會造成幼兒的心理障礙。
有的教師的評價語言很貧乏,在一次活動中不斷出現「不錯」、「很好」、「真會動腦筋」等詞語。這樣的評價缺乏針對性,不能對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指導。操作活動結束時,有的教師往往注意對操作材料的收拾整理,而對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動狀況不作任何評價,這不僅不利於對教學過程的調節、控制和反饋,而且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也不能及時強化或糾正.幼兒渴望得到評價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滿足。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的不斷變革,幼兒園教育也逐漸被人們重視。幼兒園教育是兒童的啟蒙教育,對於兒童未來的`學習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做好幼兒園教育的相關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從當前幼兒園數學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措施兩個方面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
幼兒園;數學教育;問題;措施
數學知識的學習對於培養兒童的思維邏輯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幼兒園一定要重視兒童的數學教育。幼兒園數學教學與學校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對於教師教學方法以及耐心的考驗更為嚴格,所以對於當前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一定要給予重視,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從而推動幼兒園數學教育質量水平的提升。
一、當前幼兒園數學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幼兒園數學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學目標較為單一。當前很多幼兒園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的教授時,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讓學生明確某一個知識點,缺少對學生思維邏輯的培養,教學目標過於單一;第二,教學內容局限。當前很多幼兒園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的教授時,缺乏對教學知識的深度挖掘與廣度拓展,將教學內容局限在課本上;第三,缺乏對學校資源的利用。幼兒園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非常多,但一些教師卻很少能對其進行有效的利用,不僅浪費了教學資源,而且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第四,缺乏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一些幼兒園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的教授時,缺乏時代性,不能靈活的使用教學方法,致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不高,教師的教學效果也不明顯。
二、提高幼兒園數學教育水平的主要措施
1.完善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做好教學目標的設定,然後根據教學目標進行相應的教學。幼兒園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在教授兒童數學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根據有針對性的對兒童的思維邏輯進行鍛煉。此外,幼兒園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還應該注重對兒童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不要讓兒童產生厭學的心理,也不要使兒童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恐懼感,而是讓其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相關知識,為其以後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豐富教學內容
幼兒園在進行教材選定時,一定要選擇適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教材,從而為提升教學質量做出保障。在選定優秀的教材以後,幼兒園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要僅僅局限在教材氛圍內,而是應當根據班級兒童的學習情況,對兒童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幼兒園教師在教授兒童十以內的加減法的過程中,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拓展,如果班級學生掌握的比較好,教師可以根據十以內加減法的規律,引導兒童學十以內的加減法。
3.利用教學工具
幼兒園的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常常在挺教師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就會溜神。教學工具的使用,可以有效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回,幫助教師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等分實物或圖形這節內容時,如果只是乾巴巴的口述不僅很難讓學生明白,而且也會很無趣,無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如果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的圖像,還會浪費很多課堂時間,不利於課堂教學的高質量完成。因此,教師就可以在事先准備一些小道具,在課上教授兒童實物的認識和辨別時,只要拿出道具,就可以讓學生快速了解,並且學生看到新奇的事物,注意力也會較為集中,這樣可以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推動教學的高效完成。
4.改善教學方法
改善教學方法,使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對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熱烈的教學氣氛具有重要意義。這要求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能夠掌控課堂,並且能夠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選取正確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例如,教師在教授幼兒園的學生認識元角分時,可以實現准備一些現金,然後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元角分,並且掌握其中的關系;再例如教師教授學生認識星期時,可以通過做游戲的方式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在班級選出七個人,分別代表一個星期內的七天,然後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在這樣一個輕松的氛圍中完成內容的學習。
三、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幼兒教育也越來越受關注。雖然幼兒園教育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但當前的幼兒園數學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需要幼兒園教師要根據學生發展的特點,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幼兒園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彭沖. 農村幼兒園開展數學活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05:129-132.
[2]王殿雙. 對小學數學教育中美育問題的思考[J]. 中國校外教育,2015,11:84.
[3]羊小華. 農村幼兒園數學活動的現狀分析與改進策略[J]. 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2:149-152.
[4]李北平. 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探究[J]. 學周刊,2015,04:50-51.
❺ 教學數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數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對創設教學情境重視不夠。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只重視運算原理、運算順序和運算技巧的教學,忽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忽略在教學中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2、忽略新舊知識的銜接。任何學科的知識都是相互聯系的,通過復習舊知識可以成功導入新知識,而學習新知識又離不開舊知識做基礎。基於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認真分析,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更加全面、系統,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3.
師生間交流和互動不夠。受傳統應試教育影響,教師注重學習成績的提高,但是卻忽視了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改進數學教學的措施
1. 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小學生認知事物還處於感性認識階段,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動態的認識,致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積極為學生搭建自由發揮的學習平台,通過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知識有感性的認識。
2. 加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及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至關重要,通過師生間的交流,便於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以及掌握知識的情況,以便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有針對性地學習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 把理論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由於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不容易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針對小學生對身邊事物感興趣的特點,把學生熟知的事和教學聯系起來,使學生對課堂上無法理解的知識在實踐中得以解決。
❻ 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一、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問題
現在的學生在課堂內外主動學習的能動性差,課堂上老師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一旦離開了教室,知識就拋之腦後。這樣的學習不僅效率低,而且師生雙方都容易產生教學疲勞。或許有的教室懂得通過一些笑話、情境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久而久之學生也會習慣,甚至專注於此而忘記學習本身。這樣的問題屢見不鮮,也是大多數老師所困惑的地方。
二、教師教學理念上的問題
許多老一輩教師,教了幾十年書,用的同一套方法,也許曾出過優秀的學生,但在如今,卻很有可能是行不通的。他們的教學手段相對陳舊,教學方式也很封閉,甚至仍有教師使用「填鴨式」教學,這與課改初衷相悖,也不適用於現代全面的素質教學。又或許有的教師是給出題目讓學生自己求答案,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但從本質上來說,這並沒有改變一個思路上的桎梏,學生依然是按著老師的路子來走,這樣的教學是走不出發散性、創新性思維的。
三、學習過程中「會學不會做」的問題
老師講的時候明白,一旦換一種形式就不會做了,這樣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相信很多教師都面臨過這樣的煩心事,明明自己在課堂上講的十分清楚,卻偏偏有一些學生在課後練習的時候面對題目無從下筆。這樣的問題有學生反映過,也有老師專門思考過,但真正碰到的時候,往往就讓人感到棘手。究竟該如何讓學生既能聽懂,又能舉一反三,學會做題呢?
四、「優差生」分級造成的問題
有的班上同學成績好,有的成績差。分數的差異造成了學生之間分成兩派——「優等生」和「差等生」。這也是許多教師所默認的,認為「優等生」就該聚在一起討論學習,而「差等生」則隨便教教就算了,千萬不要影響了「優等生」。
這樣的分化是扭曲、錯誤的。新課改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以及學生是一個整體,相互之間都不存在著優和差的隔閡,課堂上師生平等,教學上民主同思,才是能使教師與學生相互受益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