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真實的,有趣的數學故事
具體到3-6歲孩子的數學啟蒙操作層面,首先是我們選取了20個主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貼近兒童日常生活的,比如食物運動汽車等;另一類是兒童感興趣的好奇的神秘的,比如恐龍宇宙科學等。然後每個主題下創作了不同的數學故事,通過故事來了解真實的世界,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這些故事不僅僅包含數學知識,還包含了通識教育知識,比如在《可以吃的地球》這個故事中,通過製作蛋糕來了解地球的結構組成,將球體結構和地球的知識融合在了一起。在《世界上有多少只虎鯨》中,將神秘的虎鯨與對數量的認知結合在一起。所有的數學故事都來自於真實的世界,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數學。
進階的,開放式問題
而且在每個故事後面設計了六個開放式問題,分成三個難度等級,分別對應不同的年齡段,保證3-6歲的孩子都能參與進來。其中三個問題屬於數學層面,包含了數量、計算、幾何、推理方面的核心概念;三個問題屬於語言層面,從獲取信息,解釋概念,給出觀點三個層次鍛煉批判性思維,語言類的問題也是與數學相關的,兩者相輔相成,比如有個問題是:「內部「這個詞是什麼意思,任何物體都有內部嗎,為什麼。
系統的,游戲化課程
但光有骨架還不行,還要有相應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所以我們接下來還會設計相應的課程,每個數學知識點是一課,對應於故事問題背後的核心概念。力求簡單有效,內容包括游戲素材,游戲玩法,精選習題,生活擴展。哪個問題沒有思路了,不會了,可以快速找到對應的這節課程,然後通過游戲的方式學習,爭取下次再遇到同類問題時能夠舉一反三。
2.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3.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我們在運用數學知識的同時,離不開我們的思維能力。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的一種間接的、概括的反映過程。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實施素質教育開發學生智能,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措施。那麼,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什麼特點呢?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呢?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體會和做法。
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四個特點
小學生直觀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小學生總是對自己見到、摸到、嗅到、聽到的事物感興趣,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年級的學生計算5+2等於幾時,有一部分學生不能馬上回答出來,但如果你叫他數小棒,這時,你再問他等於多少,他馬上就會回答出來。其實,小孩並不是不知道5+2等於幾,而是因為他們的年齡還小,對事物的認識和思維過程總是與具體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的。
小學生抽象概括能力較弱。小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較弱,他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總是藉助於對直觀事物的了解。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我讓學生分組用紙折出或者用小剪刀裁剪出所學圖形,再來總結三角形圖形的特點,這樣學生就容易說出三角形的特徵。
小學生有效思維的時間較短。由於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那麼學生有效思維的時間就較短。如果我們教師一節課大部分時間都在進行新授內容的學習,而不變換花樣,課堂教學效果肯定不會太好。
小學生思維的內容淺顯,缺乏靈活性。例如:「有10個★,先剪掉2個★,再剪掉3個★,還剩幾個★?」教學時,大多數學生都正向思維,先求剪掉2個★後還剩下多少個★,再減去3個★,求出現在五角星的個數。要求現在還剩幾個五角星,可以先算剪掉的★有多少個,再用總數減去剪掉的5個★,得出現在的五角星的個數。這一變化,學生學習起來就困難多了,這與學生年齡尚小的思維特點是分不開的。
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幾項舉措
在觀察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生的思維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而低年級兒童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新鮮、形象生動的事物非常敏感,有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喜歡在歡樂中學習和生活,從而忽略了隱蔽的、本質的東西。因此,在教學中採用多種新穎、直觀的教學方法,運用色彩鮮艷的圖片,生動形象的教具,數學游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興趣,引導兒童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經過自己的直覺思維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達到發展兒童思維能力的目的。
例如:《數一數》這一課時,我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易沖動的年齡特點,先讓學生尋找自己身上的數,學生爭先恐後,興奮地回答:「我有1個腦袋,1張嘴,2隻手,10個手指……」立刻激活了課堂氣氛,學生激起了學習的慾望,思維活躍起來了,大家帶著求知的心理走進新課。接著我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里的數,學生好奇地尋找:「教室里有1張講台桌,2 扇門,4個大窗戶,8盞燈……」最後我又帶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學生興趣盎然。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知道數學是有用的知識,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整節課學習中學生都呈現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
另外,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使靜態變成了動態,以感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小養成自己動腦、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例如,在教學加減法混合計算4-2+3=?時,我在多媒體教室里運用電腦技術,展示了一個畫面:一個池塘里有4隻天鵝,先遊走了2隻,又游來了3隻,提問:現在池塘里有多少只天鵝哪?讓學生認真的觀察,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學生,喚起了他們的求知慾望,激發了思維,使學生很快的掌握了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
在操作中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低年級學生年紀小的特點,學生動手操作是他們展開思維、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動手操作學具,讓他們實際數一數、畫與畫、擺一擺、折一折、拼一拼,符合兒童生性好動、好奇的生理特徵,有利於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促進教學內容的深化,使學生的理解進一步深入,提高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如:講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這節課時,學生對「平均分」這一概念不理解,我在教學中就利用直觀的教具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我先拿來20小棒,按照7、6、4、3的順序分給4個人,然後我問「同學們分得同樣多嗎?」學生回答「不是」。後來,我一個一個的分,正好每人都分得5根。學生大聲說「每個人分得的小棒同樣多,這就是平均分。」在這里學生對「平均分」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藉助直觀的實物來實現的,否則,學生在「平均分」這一概念的理解上不但會不理解,而且還會耗費不少寶貴的時間。
在語言表達中發展兒童思維能力。由於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入學不久,所學知識很少,語言區域狹窄更缺乏數學語言,時常不能用准確的數學語言表達清楚一件事情,這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數學教學實踐表明: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能有力地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特別重要,教師要從認數、數數開始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進行看圖說意,讀句說意,多向說意,說算式,說操作過程,說算理等多種形式的說意訓練,使他們把表象的材料,用准確的語言敘述出來,形成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持之以恆,循序漸進。
用詞准確。首先要正確使用單位名稱,如一棵樹、一朵花、一個人、一架飛機等。其次是准確運用數學術語。結合操作,演示觀察圖形,教學生說一句完整的、准確的數學語言,如帶有方位名詞的句子及誰比誰多、誰比誰少的句子等。最後結合數的認識和計算的教學,指導學生說幾句連貫的數學語言,如敘述計算的說理過程等。
說完整句子,表達完整意思的口頭訓練。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做一般應用題時,可先讓學生審題,指出它的已知條件和所求,並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有理有據地確定解題思路,然後引導學生用清楚、准確和有條理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
口述數量關系,運算過程,解題思路和訓練。例如,在教學一位數的減法時,要結合教具,要求學生看清楚教具的擺放過程說出題意:老師走左手裡有8根小棒,拿走3根小棒,剩下5根小棒,即8-3=5。經常對學生進行看圖說話的訓練,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簡單應用題打下了基礎。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要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把看與說、做與說、想與說、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感受到的情景中接受語言訓練,由形象到抽象,疏通了學生思維與語言上的障礙,使新知識更清晰,更明確,同是也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與思維密切相關,數學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努力中,不僅要考慮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要深入數學活動和數學思維的特點,尋求數學活動的規律,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4. 在小學數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摘 要: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是學生認識數學、喜歡數學、掌握數學的一條有效途徑,更是學生創新意識培養的基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在加強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深挖教材,創新教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抽象思維;學具;語言;發展;個體差異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的設計理念當中明確規定:「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於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不僅是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基礎,而且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這段話中,我們夠清楚地知道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抽象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應。對學生進行抽象思維的培養,有利於鍛煉學生的思維活動能力,這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現就對學生進行抽象思維培養的方法方面,說說自己的一點兒看法。
一、有效利用學具
在小學階段,學生
5.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怎麼培養數學思維
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它們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數學教學的過程,應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
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入手,積極促進學生的思維。
在數學基礎知識教學中,應加強形成概念、法則、定律等過程的教學,這也是對學生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然而,這方面的教學比較抽象,加之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學習時比較吃力。學生學習抽象的知識,是在多次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飛躍,感知認識是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直觀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途徑和信息來源。我在教學時,注意由直觀到抽象,逐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的能力。在教學「角」這部分知識時,為了使學生獲得關於角的正確概念,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張開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接著再通過實物演示,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根,直觀地說明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並讓學生用准備好的學具親自動手演示,用運動的觀點來闡明角的概念,並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備。
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引伸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我每教一點新知識都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如在教加減法各部分的關系時,我先復習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然後引導學生從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後兩算式的得數實際上分別是前一個算式中的加數,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加數的公式: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小學生的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於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看到什麼就想到什麼。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示範、引導、指導,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獲得一些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在思維的活躍狀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材重點和學生的實際提出深淺適度,具有思考性的問題,這樣就將每位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激活起來,通過正確的思維方法,掌握新學習的知識。
進行說理訓練,推動學生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外殼,加強數學課堂的語言訓練,特別是口頭說理訓練,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好辦法。在學習「小數和復名數」這一章節時,由於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需要綜合運用的知識較多,這些又恰恰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怎樣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好這一部分知識呢?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說理訓練。在學生學完例題後,啟發總結出小數與復名數相互改寫的方法,再讓學生根據方法講出做題的過程。通過這樣反復的說理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要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