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數學活動課程獲得哪些經驗

數學活動課程獲得哪些經驗

發布時間:2023-08-01 19:20:55

A. 初中數學活動經驗有哪些類型

張奠宙與趙小平給我們大致把數學基本經驗分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經驗,社會科學文化情境中的數學經驗,以及純粹數學活動累積的數學經驗。
二、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經驗
(一)含義
經驗,是指由過去的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它是個體立足於客觀世界,建立在感官知覺上的對事物的認識和反映,是人類和個體認識成果的積累。兒童的生活經驗是指學生在生活中通過親身經歷、體驗而獲得的對事物的認識和反映,具有自然性、生成性、發展性等特點。自然性是指學生生活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生活現象都會毫無阻攔地進入他們的認知領域,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經驗」。當然這種經驗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淺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準確的、不科學的,但卻是十分難得和可貴的。生成性是指學生在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對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調用、調整、提升或者重新確立的過程,也存在著對活動中新的認識不斷接受、理解和內化的過程。這些過程實質上就是新的經驗建立和生成的過程。發展性是指經驗的建立和運用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積累、豐富發展的過程,這也是人的內在素質和能力提高的過程。任何學習都是在先前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這種建構的結果又會導致經驗系統的變化,在這種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中,學生的經驗得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學習的質量進一步提高。
生活中的數學經驗,就是生活中的與數、形、位置、大小有關的經驗。
(二)分類
第一類:可以直接拿來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生活經驗。這樣的生活經驗有許許多多。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人民幣等內容時,學生便有不少生活經驗可以直接促進他們的數學學習。我們應當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很好地把握住學生認知的起點。
第二類;可以通過類比來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生活經驗。這樣的生活經驗,從表面上看,似乎不能與數學知識的學習構成什麼直接聯系,但卻可以通過類比來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比如,在學習線段、角的加法運算時,我隨後拿起一隻粉筆,折成兩段,「得到整體=部分之和」這個生活經驗,用它去理解圖形的加減就很容易了。很多時候應用這種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形象、更易於理解。
第三類:可能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負面影響的生活經驗。比如,生活中對角的概念經驗,就會對平角、周角的概念學習產生負面影響。生活經驗的豐富性也必然導致有些生活經驗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有些經驗本身便是錯誤的。對於這一類的生活經驗我們也必須正視,因為經驗無論是正確的、錯誤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強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會影響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應當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加深認識。
第四類:包含著一搬規律的生活經驗。我們能從中提取出一般性的學習方法,問題解決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
(三)關注學生生活經驗
《標准》說,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與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小學數學具有現實的性質,所以教學要基於學生的生活現實,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學習的是與他們生活實踐、活動經驗有著密切聯系的數學。對小學生來說,數學是現實的、有趣的、有用的,小學數學是學生在生活與活動中產生的數學。學生並不是入學後才接觸數學,也不僅僅在學校中才接觸數學。他們在上小學之前,已經遇到許多數學,積累了一些初步的經驗。他們玩過各種形狀的積木,比過物體長短、大小、輕重、厚薄、寬窄,他們知道幾點起床幾點睡覺,他們隨著父母一起外出購物等等。所有的活動都使他們獲得了數量和幾何形體的最初步的觀念,盡管這些往往是非正規的、不系統的,甚至是模糊的,或許還有錯誤隱藏其中,我們有必要對他們的生活經驗即日常數學進行數學化,進行經驗提升,以生成新的經驗,促進學生的經驗從一個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實現經驗改造或重新改組。
長期以來,我們在分析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時往往只關注學生己經學過哪些相關的知識,而忽視了知識之外學生還具有哪些相關的生活經驗。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無處不在的生活現象時時刻刻地進入他們的認知領域,成為他們的生活經驗,並作為學習者原有經驗的一部分構成進一步學習新知的"數學現實"。小學生盡管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仍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例如,「漢字中的『幾何變換』」、「漢字、字母與軸對稱圖形」、「數學成績與近視眼鏡片度數的關系」、「銀行存款與購買保險哪個收益更高」等,使這些生活問題數學化,通過這些問題的探究,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把教學的關注點放在促進學生的認識從模糊趨向清晰,從形象趨向抽象,提升數學活動經驗。並經常在解決問題後的反思中,進一步體驗生活經驗對數學問題解決的好處,積極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去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經驗。
三、積累生活中的數學活動經驗
圍繞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我們要幫助學生積累生活中數學活動經驗,應該依據學生生活經驗、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生活經驗。
(一)依據學生生活經驗
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但這個聯系必須是自然貼切、合乎學生的情趣。由此可見,在先進的教學理念下,教師不僅僅是為了設計與生活相關的資源,更注重的是學生的生活情趣、生活體驗、生活經驗、生活實際。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案例: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畫: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鳥兒在飛來飛去。突然天陰了下來,鳥兒也飛走了。這一變化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時老師立刻拋出問題:「天陰了,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學生就會很自覺地聯系他們已有的經驗,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認為:「可能會下雨」;「可能會打雷、打閃」;「可能會刮風」;「可能會一直陰著天,不再發生變化」;「可能一會兒天又晴了」;「還可能會下雪」……老師接著邊說邊演示:「同學們剛才所說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其中有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會很小,如下雪。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運用這一情境導入,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含義有了初步的感覺。因為學習「可能性」,關鍵是要了解事物發生是不確定的,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讓學生聯系自然界中的天氣變化現象則為「可能性」的概念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利用學生生活經驗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需要豐富有經驗背景,如果脫離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是難度很大,也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應以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為載體,環環緊扣,教師為學生創設了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充分體現。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其指導作用體現在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從自己喜愛的活動中、提出自己真正關心的、真正想知道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始終要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如《時、分的認識》案例中,教師採用生活化的導入,多媒體出示班中某生的一天作息時間,每一時間有生活場景。這時,老師問:「這是我們班某同學一天的生活情況,你能說
一說嗎?」學生很興奮,認真看屏幕,搶著回答:她6點半起床!7點30分上學!教師追問:小朋友們,時間在我們生活中重要嗎?多重要?學生舉例回答。教師說:看時間需要鍾來幫忙,老師請來了各種各樣的小鬧鍾。出示小鬧鍾問學生:你們會看時間?學生爭著說:會!會!接著教師就考考學生。
教師的例題也很生活化。
先問學生:想知道老師幾時起床嗎?(出示模型)這是老師起床的時間,誰知道?
生:是6點。
師:對,你是怎麼看的?
生:時針指著6,分針指著12,所以是6點。
師:哪一枚是分針?它有什麼特徵?討論分針的特徵。
相同方法教學時針。
師:你能把這個時間寫一寫嗎?一般有兩種寫法,一種是按照我們讀的寫下來(師演示),另一種怎麼寫呢?在哪裡看到過?
生:在電視的右上角看到過,中間有2個小圓點的。
討論小圓點左右的數字表示的意義。
(再出示一個時間)師:這是我晚上睡覺的時間,是幾時?(哇,那麼晚呀)
生:是10時?
師:你怎麼看的?同桌講一講。
生:時針指著10,分針指著12,所以是10時。(指著鍾面講)
寫時間,用兩種方法。
師:這兩個時間有什麼共同特點?
討論,總結看整點的方法。
師:是不是所有的時間都剛好幾點整?你能舉幾個和你有關的生活的例子嗎?(爭先恐後地舉手)
師:很多時間不是整點的,有幾時幾分,請舉個例子?
根據生回答撥鍾面:3時零5分
師:是這樣嗎,怎麼看的?
生:時針超過3,分針指向1,所以是3時零5分。
師:你怎麼知道是5分?
討論分針指著除12外時是幾分,分針走1圈時針走1大格。
師:(演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大格)高個子和矮個子在賽跑,高個子因為腿長,所以總是走得比矮個子快。
師:用兩種方法寫這個時間。
反饋:重點討論第二種寫法的右邊部分,0不能漏。。
師:是幾時幾分?(時間是一位學生舉例的)
生:8時50分。
師:你是怎麼看的?同桌輕輕討論。
生:時針超過8,分針指向10,是50分,所以是8時50分。
寫時間,並校對。
師:比較這兩個時間時針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
師:能說說你自己一天中哪個時間類似這樣,並在鍾面模型上撥一撥嗎?
指名回答,並上台演示。
教師充分估計了學生的起點,考慮到現在許多學生已有了看鍾表的生活經驗,整節課始終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課堂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不過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概念時,要注意學生的日常概念與所學習的概念的內涵是否一致。從前面的教學實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學生看鍾表的生活經驗無疑對「時、分的認識」一課的教學起了積極的作用。但學生頭腦中的「數學」與成人的理解會有不同的含義,學生的日常生活概念與所學習的數學概念的內涵是否一致。由於日常生活概念受生活經驗的限制,有時會忽略了本質屬性,有時又會包含非本質屬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極作用。
例如《三角形的認識》中,不斷出現這樣的問題:當一個三角形正著放的時候,學生很容易畫出它的高(如圖1);但是當三角形斜著放的時候,畫這條底邊上的高,往往就容易出錯(如圖2)。

B. 如何有效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一、引導學生經歷自主、多樣化的體驗過程,積累探究性經驗
積累探究經驗不是通過簡單的活動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強調的是一種真實的情境,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和體驗。因此,教師應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組織適度開放的探究性活動,啟發學生拓寬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獲取多樣化的信息,積累豐富的探究經驗。
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每桌學生准備兩個信封,一個信封里裝有4個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另一個信封里裝有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銳角、直角或鈍角三角形)。然後圍繞「利用信封中的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開放的環節贏得了豐富的課堂回報——有的學生把三角形沿著兩邊的中點剪開,然後再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兩邊的中點,然後沿兩個中點分別作底邊的垂線,再沿垂線剪下兩個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後補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個長方形;有的把兩個相同
的銳角、直角或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從這個單元的教材編排體系來看,這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就是鞏固將一個圖形割補轉化成另一個圖形的方法,「啟下」就是下一節課將要學慣用兩個圖形拼成一個學過的圖形的方法,從學生的思維角度來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豐富的材料使得學生的探究更具價值,學生經歷了如何割、拼圖形進行圖形轉化的活動經驗,積累了從特殊情況出發獲得一般性結論的探究經驗。
探究經驗的獲得是一個不斷猜想、驗證和思辨的過程。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開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領學生在廣闊的數學背景下自由馳騁,學生所積、累的探究經驗將更科學、更豐富。
二、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對接生活的過程,把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經驗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於數學的原始、初步的經驗。對於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有時需要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背景,讓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有效對接」,使得日常生活經驗「數學化」。因此,我們要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教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將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親身經歷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活動經驗的過程,使學生充分積累「數學化」的活動經驗。
學生學習《年、月、日》時,掌握年、月、日的時長不像「分、秒」那樣可以現場體驗。教師在教學時注意提取學生的生活經驗,請學生用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今年春節到明年春節是一年。」「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長大了一歲,也就是又過了一年。」「我爸爸這個月發工資到下個月再領工資的時間就是一個月。」「今天這時到明天這時就是一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年、月、日的經驗構成了其進一步學習新知的數學現實,
數學教學要基於學生的生活現實,把這些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處理,促進學生進行數學思考,以生成新的數學活動經驗。生活經驗用於幫助經歷、體驗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簡單明了,而且生動形象,有利於學生的經驗從一個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實現經驗的改造或重組。
三、引導學生經歷操作與思考的過程,積累有效操作的活動經驗
「智慧自動作發端」,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動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識變成看得見、誹得清的現象,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使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獲得的體驗才會深刻、牢固,從而積累有效的操作經驗。
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師課前為每個小組准備了一些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後引導學生展開如下研究活動——
師:在你們的桌上有一個長方形紙板,你們知道它的面積嗎?怎樣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擺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師:在擺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看看能發現什麼?
(學生操作。)
生:我們的擺法是,每行4個,可以擺3行,4乘3是12。那麼這個長方形的長是4分米,寬是3分米,面積是12平方分米。
師:你是怎麼知道長是4分米,寬是3分米的?
生:每個正方形的邊長是1分米,橫著擺了4個,所以長是4分米……
然後,教師發給每個小組4個同學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用擺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長方形的面積,並要求學生將數據記錄在表中,看看有什麼發現。
長(分米)
寬(分米)
面積(平方分米)
(學生操作。)
生1:我沿著長擺了5個正方形,沿著寬擺了3個正方形,所以長是5分米,寬是3分米,面積是15平方分米。
生2:我的擺法很快,只用了7個正方形,我沿著長擺5個,沿著寬再擺2個就行了,也能看出一共擺5乘3等於15個。面積兢是15平方分米。(師生評價)
生3:我這個長方形,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面積是6平方分米。
生4: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可能是用長乘寬,但不太確定。
師:我們通過動手擺,求出了這些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還有同學對面積的計算方法提出了猜想。
學生「擺」長方形面積的過程,不僅豐富了感覺、知覺的經驗,而且也為相互之間的思維碰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動手操作不僅僅是直觀、形象的「手指運動」,更是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並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操作經驗與思考經驗、策略性經驗的有機融合,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引導學生經歷抽象概括的過程,積累抽象概括的經驗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規律的關鍵手段,也是建立數學模型最為重要的思維方法。學生學習數學,需要充分地經歷觀察、思考、比較的過程,獲取豐富的感性經驗,再從許多數學事實或數學現象中捨去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屬性。
教學「加法交換律」,師生通過一系列教學環節得到了如下算式:28+17= 17+28,4+3=3+4,20+40=40+20,82+0=0+82……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算式中共同的規律。
生:把相加的兩個數交換之後,它們的結果相等,
師:交換了什麼?在加法中的結果可以說成——和。誰來再說一下?
生: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
師:說得真好,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具有這樣規律的等式你們還能寫嗎?能寫出多少個?
生:能寫,可以寫無數個,
師:看來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寫完,那怎麼辦?有更好的辦法嗎?想一想,也可以商量商量。
學生思考後討論。
生:我用a+b=b+a表示。a表示加數,b也表示加數,位置交換之後結果還是相等。
師:如此好的辦法,真不簡單!掌聲送給你。
……
許多數學問題在貌似不同的數學情景背後,往往具有相同的思維模型。因此,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學生對事物本質的把握,形成一般化的認識,積累了具體問題抽象化、形式化的經驗。
五、引導學生經歷反思推廣的過程,積累情感、思想性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是屬於學生自己的,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徵,就學習群體而言,數學活動經驗又具有多樣性,因此,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需要學生的自我反思,也需要與同伴展開積極的交流。
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在總結環節教師引導:這節課我們研究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研究的,中間你有沒有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學生紛紛發言:我一開始是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面積,但太繁了,後來就覺得應該研究更簡便的方法;我一眼就看出了從平行四邊形中剪下一個三角形,平移到另一邊,就轉化成長方形,這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就方便多了;只要沿著高剪開就能轉化為長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我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彤後,誤以為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兩條邊,後來在同桌的幫助下發現錯了,看來以後學習中還是要細心觀察。接著,教師用課件演示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提出問題:下節課我們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你准備怎麼研究?
我們的教學目標不能僅限於一節課,應有長遠的眼光,立足使學生終身受益。在平時的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解決問題的,運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麼好的經驗……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這種經歷生成的思想經驗才是最具價值的同時,越是復雜的數學活動越需要積極的情感意志相伴,這種體驗性成分也是學生基本數學活動經驗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對於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數學教學需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從而獲得最具數學本質的、最具價值的數學活動經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這樣一個比喻: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後別人的知識才能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有機體的一個部分,因此,要讓學生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中累積,讓經驗的「根」長得更深。

C. 數學活動總結

不經意間,一個有意義的活動又告一段落了,想必你會開拓了視野,寫一份活動總結,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的狀態吧,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數學活動總結(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數學活動總結1

上周二第一片區三年級數學教師在xx路小學進行了片區教研活動,內容為三年級數的計算新知探究課,課後對本節課的課堂實況進行了探討交流,形成以下兩個方面的收獲:

一、規范說課的基本要求:

1、說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說學習目標:本環節的重點是學習目標的設計思想,解讀學習目標。

3、說本節課的重難點。

4、說導學案的設計思路和導學案的各部分設計意圖。

5、說課堂環節的操作思路,突破重難點的策略和方法。

二、總結了提高中、低年級學生課堂評價的方法:

中、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認知水平、能力等各方面有限,所以在課堂學習中對其他學習小組的展示評價往往起不到促進本節課學習目標達成的作用,他們的評價很多時候針對了展示者行為方式進行評價,弱化了對知識的評價和質疑。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通過我們片區教師的集智討論,提出我們的建議:

1、對學生的積極評價、大膽發言應當給予鼓勵、肯定和支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2、要注意評價的有效性,既要對課堂中的表現進行評價,更要注意對展示者所展示的知識進行評價,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在參與學生的學習的過程中多一些示弱性追問,這樣不僅可引導學生重視知識的生成,解決疑難問題;同時也可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學會質疑的習慣,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作用,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請老師們閱讀、思考、運用!同時感謝張xx老師的展示課,葉xx、陳xx、王xx、趙xx、劉xx等老師們共同協助!

數學活動總結2

學期已近尾聲,看到孩子們的成長,回顧一學期數學班活動的點點滴滴,頗感欣慰,現將本學期的數學班工作總結如下,以便下學期不斷改進,逐步完善。

一、提升了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本次數學活動使用的教材重點突出了數學「童話」的趣味性。所以,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孩子們再也不像以前一樣感到數學的乏味,而是對數學充滿了興趣。能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去發現。他們被童話里的人物所吸引,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數學知識。隨著"童話數學"的深入,我們將幼小銜接很好地和童話數學里的知識連接起來,使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得到充分培養和提升,

二、支持幼兒的個性發展。

教師是幼兒數學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每個幼兒學習數學的方式、速度是不同的,具有非常明顯的個性化。因此,活動中我們允許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速度探索學習。這樣,幼兒在數學活動中獲得了愉快、成功的體驗,促進了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

三、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知識的同時,重點培養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是幼兒思維能力的真正體現。通過對現實中數學問題的探索,不僅利於體現幼兒對數學活動的價值,而且還使幼兒體驗到了數學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思維歷程,激發了幼兒數學學習的內部動力。

活動中,有收獲的同時也有不足,如:孩子們在掌握了數的分合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後,產生了浮躁心理,對知識的掌握不是很牢固,有掰手指頭計算的現象。這需要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加強引導。

我相信,有了老師正確的指引,孩子們積極的探索,一定能有更多的收獲。

數學活動總結3

本月我組的教研活動能夠每周如期開展,教師們能夠准時積極地參加。現將本月活動的實施情況總結如下:

一、教案作業檢查情況

本月教研活動一共檢查了三次教案兩次作業,教案檢查是在10月x日、10月x日和10月x日,作業檢查是在10月x日和10月x日。

從教案的檢查情況來看,我組教師能夠認真按照要求書寫單元教學計劃和課時計劃,能夠做到超周備課,能夠做到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教材內容的特點出發,恰當的把握教學目標,上好每一節課。在作業上,能夠做到批改及時、訂正及時、作業布置適量、無錯批漏批現象。

二、活動開展情況

本月教研活動開展了小課題研究經驗交流、教學經驗交流《精彩課堂來源細節》、教育教學專題講座《與學生一起歡笑》活動。在組內開展了評課活動,評葉英老師在市級「實踐與綜合運用」大賽上的課。葉英老師在大賽中獲得了二等獎。在集體備課中,一同備了五年級《解簡易方程》課,使崔娜教師備課上課能力有所提高。在「六個一」活動中,教師們能夠認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寫學習筆記,認真總結個人的教育教學心得和點滴經驗。

三、不足處和今後努力方向

在教研活動中,不足之處主要是集體備課准備不充分,沒有按照一人主備,小組研備,上課檢驗,課後反思評價的流程進行。

在今後的教研活動中,我會積極努力,加強學習,提高教師的思想和業務素質;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完善集體備課的模式,努力促進個人集體備課質量的提高,發揮集體備課的集體智慧,調動教師們的積極性,使教研活動真正達到目的,提高教師們的教研教學水平。

數學活動總結4

在元旦期間小學數學教師們迎來了20XX年的最後一個數學教研。這次數學教研活動分三個步驟進行,首先是張組長就這學期的工作做一個簡要的總結,並簡單陳述了一下下學期的數學工作安排,接下來是在數學教學中比較有特色的數學教師介紹了一下自己的成功經驗,最後是老教師精彩的說課、上課評課。

對我們剛工作的教師來說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這次數學教研活動讓我受益匪淺,體會頗深。

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本來我認為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都有足夠的能力去教好我們的小學數學課程。但是通過這次活動,我覺得這遠遠不夠。人無完人,我們還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對於我來說,我覺得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加強。如提高口算能力,駕馭課堂的能力等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

不斷完善課堂教學。

應該說每一次數學教研活動,我們都會從中汲取很多好的教學方法。也就是說,很多數學老師在平日繁重的教學過程中,都在不斷地的學習,琢磨,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從而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雖然我們的課本不變,但是我們的數學教學不是一層不變的。我們需要不斷地改變、完善。精心設計課堂活動,注重實效。在教學中我們都追求一個目標——讓學生學會知識並學會運用知識,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不能只搞花樣,而沒有實效。

重視評價,關注學生的情感。

數學並不是簡單的計算一下,比較一下後就此結束,而是一個綜合體

學生學的每一單元內容都是有思想的,都是一些很好的教育材料,我們應該讓學生接受到數學的情感教育。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培養。

數學活動總結5

本學期,我們教研組開展了以「計算課堂教學結構和諧性的研究」為主題的教學研究,扎實有效地開展主題化系列教研活動。以一個主題、四個環節(學習思辨、實踐探索、研討交流、總結反思)為主線,做到主題明確、過程清楚、環節到位、成效顯著,以學校中心教研組為龍頭聯動全體年輕教師積極參與。現將一學期的工作小結如下:

一、學習思辨階段

在學期初,我們全體數學教師集中在一起,圍繞市「課堂教學結構和諧性的研究」這一指導性的大主題,切合我校的實際情況,以及真正考慮到計算教學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探討確定了本學期要研究的課題。同時組建了新一屆數學中心組成員:孫科鋒董雪容蔣海雷江盈娜卓昂傑汪傑。組織全體教師分頭收集相關理論資料,並於校園網上發布。老師們都認真地閱讀,並結合自己的體會寫了心得,我們於第五周進行了心得與收獲的交流,每位老師紛紛上台,把自己對主題的看法進行了發言,思維進行了碰撞。

二、實踐探索階段

之後,我們緊扣研究主題,集體設計教案。高段教師選擇備《小數乘除法總復習》,中段選擇《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低段教師選擇備《十幾減九》。然後再根據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嘗試,同組教師間互相聽課、評課,完善教案。

三、研討交流階段

根據上一次集中活動時大家的意見,上課的老師進行教案的修正,形成教研組的最佳方案,在12月16日舉行了全街道研訓活動,進行了課堂展示和互動式的評課。同時請柳永平教研員作了生動的點評與引領。

四、總結反思階段

全體教師根據主題以及三個階段的一些感觸,通過些反思的方法進行交流,同時中心組成員一起回顧整個階段得失。

數學活動總結6

按照本學期初制定的社團活動計劃,本學期我們組織並開展了多次活動。通過活動,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加強。下面就這學期數學社團的活動所得作一次小結。

一、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社團活動,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很大的提高。

學生觀察生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數學社團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改變原有的課堂教學方法,組織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開展活動。

目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行動起來,如「數學知識調查活動」、「故事會」、「數學園地設計」等,人人帶著任務參加,從籌備策劃到具體實施,從查找資料到總結成果,從頭至尾參與,能得到全面鍛煉。開展活動,可以使客觀事物在學生的頭腦中產生感覺形象,並依賴感知覺進行思維,形成抽象概念,使學生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物,同時學生在活動中得到自我表現和發展的機會。

三、組織社團活動要挖掘內部因素,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長久。

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獵奇,是不能持久的,只有轉向內部動力才能長久保持,真正體驗到寓教寓樂的意境,通過組織數學社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陶冶了情感、磨煉了意志、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數學愛好者和特長生的隊伍擴大了,組織數學社團活動可以使學生樂學、會學、健康發展。

當然,這項工作還存在不足。下一學期如有可能我相信能夠將得到更快的完善,更好的發展。

數學活動總結7

為了舉行20xx年院級數學建模競賽,考慮到高職學生的數學基礎、專業知識、計算機水平都很薄弱,各專業數學知識側重點不同,而建模競賽選手的綜合素質要求知識面寬、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為此,開設《數學建模與實驗》選修課,每周4課時,為期半年。選派優秀中青年教師承擔教學和指導任務,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我們既照顧了初學者了解建模基本思想的需要,又拓寬了高職學生知識面,也大大擴大了受益面,讓更多的新生能有一個培養創新意識、提高應用數學知識的平台。

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和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的人才培養要求,本著「必需、夠用」的基本原則改革教學體系,堅持以實用性和針對性為出發點,把教學的側重點定位在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上。實行「邊學習、邊備賽、邊實踐、邊創新」的教育方式,寓學於賽,學以致用。通過把備賽思想引入課堂,增強學生應用技能、實踐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逐漸形成一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應用數學能力、上機操作能力、創新精神的教育新機制。

5月14日我院20xx數學建模競賽順利舉行。本屆數學建模競賽,是在認真總結以往比賽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本次比賽有48名學生參加,與以往相比,本屆競賽組織更加周密,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比賽過程中,參賽選手嚴守紀律,表現出了良好的賽風。

總之,本屆競賽,准備充分,組織嚴密,協調得力,賽事圓滿。通過比賽,鍛煉了教師隊伍,對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起到良好作用。同時,通過院級競賽選出10個隊代表我院參加20xx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D.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哪些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

正《2011版數學課程標准》 明確指出了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性,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所開展的各式各類活動中,有體驗、有感悟,形成的相關經驗是後續學習的重要源泉,也能有效提升本身 的數學思維能力,帶動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累積有效活動經驗。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加以嘗試。一、將生活經驗"引"進來"數學來源於生活",很多數學經驗可以由生

E. 幼兒園教師數學課堂的上課經驗

導語:在數學教學的整個活動中,教師和幼兒雙方都在“動”,只不過“動”表現的形式、方法不同,教師的“動”即發揮主導作用,就是要激發幼兒活動和發展主體的自主性、積極能動性。因此,教師應通過各種形式,提供各種機會,讓幼兒可以自己選擇,積極地去探索發現。

幼兒園教師數學課堂的上課經驗

1.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

數學活動的實質是要讓幼兒利用材料進行操作來主動探索和發現其物體間的數學關系,因而操作材料是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要讓幼兒“動”起來,就必須要有“動”的材料,這些材料,教師應根據教育目標,教學和幼兒的實際水平來提供。它不是單一的,而是比較豐富、充足的,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選擇的。如中班學習“比較5以內數的多少”時,我提供了4種不同的材料:看實物畫線,按數字貼紙球,實物比較,印比5少的點子等。能力弱的幼兒可先完成第一、二組活動,能力強的幼兒可以進行後兩組的活動,這樣每個幼兒都有了“動”的機會,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同時,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不僅能滿足幼兒正規的教育活動,即數學課上使用,我還把它放在數學角等活動中,讓幼兒在區域游戲中自由選擇,進行操作,去發現、去探索。

2.創設表述的機會

幼兒掌握數學要領要經過一個逐步抽象和內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分三個階段,即通過操作獲得經驗_斗用語言表述動作的結果_用符號記錄表述結果。因而,讓幼兒進行操作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我們還應為他們提供表述的機會,“動”的機會多了,既能促進其思維的發展,又能使教師的“動”有了依據。

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我通過提問、組織討論、開展同伴間的講述活動、師幼共同評價活動結果等形式,為幼兒提供表述的機會。如在大班學習自編加減應用題時,我請個別幼兒進行編題,然後根據幼兒出現的問題,組織大家討論:這樣編是否正確?為什麼7在相互討論、相互商量的過程中,促進幼兒對編題條件的理解,也使老師對幼兒的思維過程有比較正確的了解,為教師的指導提供了方向依據。

3.拋棄不必要的情境設計,直接切入主題

記得兩年前,我去某中心小學參加觀摩課,這節課老師講的是“倒數”內容。課程一開始,數學老師拿出了兩張精美的卡片,上面:分別寫著“金生麗水、玉出昆岡”“I like you.”老師讓學生把這兩張:卡片上的句子倒過來念即“網昆出玉,水麗生金”,“You like I”學・生都大聲地念出來了,表而上看,學生都積極踴躍地參與到了教學過程中,而且也實現了完美的教學互動。但事實上,這樣的情境設計跟老師接下來講述的“倒數”的關系究竟有多深,又有幾個學生能揣測出老師讓他們倒念以上句子的良苦用心呢。與其花精力、費時間地苦思冥想這些情境,倒真的不如開門見山地告訴學生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沒有必要為了每一個新知識點的教授匹配一個情境。

4.減少不必要的.提問,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不少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針對要講述的新課程精心設計了讓學生參與的小游戲。可往往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老師針對學生犯下的小錯誤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慮,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參與過多,使得原本設計得很好的教學游戲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其實學生自己組合數字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獨立與綜合思考的過程,學生在組合數字的過程中,可能會獨立思考到單個數字的大小與數的位階的關系,哪一個數字放錯位置對最後生成的數的大小的影響。

看似簡單的小游戲,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如果老師在學生獨立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指點過多,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降低孩子獨立思考的積極性,甚至會導致學生對老師和數學產生厭煩感。

5.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標准強調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全過程,但又不能放鬆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有的老師針對全過程設計了全面翔實的教學情境,使孩子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嚴格按照老師的備課教程走,走完所有的教程就達到了經歷全過程的目的,這固然很好,但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

6.課前准確要充分

課前准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先決條件。課前准備包括老師的物質、經驗准備還包括幼兒的知識經驗准備。只有師生課前准備充分了,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幼兒園大多數的課都需要老師和幼兒共同做好物質、經驗准備。如:前不久我上了一節美工課《背上烏龜殼》。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和孩子們都做了很多的准備工作。我讓每個孩子收集一個塑料籃子,並在籃子的兩邊繫上繩子或帶子,繩子(帶子)的長短與幼兒腰的粗細相當。收集來的塑料籃子我們統一放在一個地方,並給每個籃子寫上幼兒的學號,以免弄錯。

利用下午活動的時間和幼兒一起做裝飾塑料籃子用的半成品如:愛心、小樹……。在美工課上我還給幼兒准備了許多的材料,有漂亮圖案的掛歷紙、有各色皺紙、彩紙、小碎布等。有了充分的物質准備,幼兒大膽想像,把塑料籃子裝飾成一個個漂亮的烏龜殼,孩子們背上自己做的烏龜殼,互相欣賞著,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當我看到孩子們背上烏龜殼愉快地學著烏龜跳著舞的時候,我也感到無比的開心。

對於幼兒教學老師來講,我們手中的刻刀應該雕刻出的抽象性、嚴密邏輯性和它的實際應用性,而不能僅僅為了追求華麗的形式,虛華的情境,選擇光亮但沒有韌性,經不起考驗的刀片。我們要用自己手中的小刻刀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那份質朴與純真,還教學真的本色。

閱讀全文

與數學活動課程獲得哪些經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