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淺談幼兒數學思維的培養
實踐一直是少兒數學發展的豐富源泉,數學脫離了現實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代少兒數學教育主張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增加數學問題的趣味性,把少兒數學呈現為孩子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態」。下面是我整理的淺談幼兒數學思維的培養,歡迎大家分享。
一、活動內容來源於幼兒生活
長期以來,幼兒數學以它結構嚴謹,邏輯性強的學科特點一直約束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的確,幼兒數學按其學科的特點必須遵循規律有序地進行,但這種有序只有與幼兒生活情景相結合,才能更加寬泛地體現它的教育價值。當數學回歸到了幼兒的生活情景中,才能激起幼兒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與願望,才給了幼兒將數學思維實踐、運用的機會。新《綱要》中關於數學領域的目標定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可見新課程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已不再過度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注重從生活中感受和體驗數學的實際意義,並嘗試應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發現和解答身邊生動的實際問題。
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們把目標定位在,讓幼兒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序列,從而產生對規律活動的興趣。因此我們選用了大量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作為本課活動的教育素材,如幼兒的衣服,幼兒熟悉的自己幼兒園的環境,媽媽的項鏈等等。我們從觀察幼兒的衣服引入,使幼兒在輕松、自然的氣氛中進入了教師的預設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既能初步的感知規律的含義,又能激發起他們尋找更多事物規律的興趣。有了這樣的鋪墊後,當教師出現幼兒熟悉的幼兒園場景等製作而成的課件時,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尋找這些事物中的規律。在此環節教師引導幼兒進一步感知和理解了規律的這個概念,並復習鞏固了幾種規律,為下一個環節做了鋪墊。
在課件中,最後以媽媽的一條有規律的項鏈結束,目的是為後一個環節——「做項鏈」起到了一個過渡作用。項鏈來源與生活,並且由於它特有的美感很受小朋友的關注,而卻竄項鏈對於幼兒來講也是一個既熟悉又有吸引力的生活活動。這些元素都取材於生活,使整個教育活動顯得更貼近幼兒。
二、操作材料從幼兒生活中取材
操作材料是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物質前提和必要條件,教師提供的材料是否適宜,直接關系著幼兒參與操作的興趣,探索與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響到教育目標的實現。操作材料並非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本次活動中我們提供的操作材料都來源於幼兒的日常用品和玩具,如繩子、木珠、雪花片、吸管等,這樣既避免了新材料對孩子注意力的分散,同時還從另一層面上增加了幼兒操作的興趣,讓他們覺得新奇,原來這些東西也能竄項鏈。
三、活動方法關注幼兒的經驗與學習特點
《綱要》中明確提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幼兒的數學學習活動必須以具體的操作活動作為載體。這是由學前兒童特有的具體形象思維所決定的。我們希望孩子在具體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知數學知識和建構起數學的思維,讓孩子通過與物理世界、教具、同伴、教師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構、整合、修正出屬於自己的數學概念和技能。
在竄項鏈這個操作過程中我們讓幼兒自己運用一種規律來竄,這樣的設計既可以了解每個孩子現有的發展水平,同時又可以從中引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既AABC等排序的形式的學習。在把幼兒竄好的項鏈展出、歸類的過程中通過同伴間信息的交換和教師適當的知識的梳理使每個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有了一個提升的過程,孩子既證實了自己的這種排序方法的正誤,同時在討論同伴項鏈規律的過程中學到了更多的排序方法。就這樣孩子們在於材料和同伴的互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自己對規律這個數學概念的新的理解和認識。
四、活動過程關注幼兒經驗的遷移
杜威曾說:「教育應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備。」幼兒園數學教育不是為純粹的教育而教育,是幼兒生活的本體,是一種以幼兒生活為特徵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要立足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來開展教育。為了讓孩子們更清楚地意識到,有規律地排序這一知識可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廣泛地應用,最後一個環節我們設計為,讓幼兒以自身為客體來體現規律。孩子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按男女孩子間隔排隊,這也完全源於孩子們日常的生活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在知識點上沒有起到鞏固前面知識的作用,因為這里是兩個元素的排序,但是在讓孩子把知識和實際運用聯系起來中卻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銜接作用。在接下來一個環節中我們引導幼兒用流動性的動作來表現規律,因為在律動、舞步等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成人會通過找其中的規律來幫助自己記憶,而孩子這方面能力卻比較弱,我們希望能通過這個環節的活動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定的思維聯系。孩子們可以通過手、腳、頭;拍、踏、搖等等動作組合表現規律,這對他們來講既有經驗又有挑戰,同時使他們的知識經驗得到了很好的遷移。
五、教育目標應關注幼兒的終身發展
幼兒數學教學中既要注重數學的嚴密性,給孩子正確、科學的數學知識,同時還應注重數學的內在邏輯性,讓幼兒在思考、推理、解釋、調整的過程中形成數學的思維方式。我們認為在幼兒的數學活動中,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與它的答案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成人應在讓幼兒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著重啟迪幼兒的思維潛力,這意味著賦予他們了一種數學學習的潛力,給了他們一把開啟數學知識大門的鑰匙,為幼兒在日後的學習中更快、更好地獲取新的數學知識和解決新的數學問題打下基礎。
本次活動因為考慮到大班孩子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排序知識和經驗,許多排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對大班孩子來講都顯得比較容易,於是我們就把切入口定位在讓孩子自己探索和發現中去學習新的規律上。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沒有顯性地給孩子任何的學習模式,而是在游戲、操作、討論、交流等過程中不斷地給孩子呈現問題,如:這些場景中哪些東西是有規律的?是怎麼樣的規律?請你自己想想要用怎樣的規律來穿項鏈?我們可以設計出怎麼樣有規律的動作?孩子們在綜合地、創造性運用各自已有的排序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這些非單純練習題式的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數學的思維方式。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是被動地接受一個數學的定論或結果,記住一種排序的模式,而是通過主動的探索、主動的學習,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對規律的理解。
總之,我們應走進幼兒的生活,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點來選擇幼兒真正感興趣的數學活動,同時在活動中我們既要注重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又要注重幼兒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數學教育才是真正有利於幼兒終身發展的教育。
摘要:
數學是一門創造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本文從更新數學教學觀念,學習興趣的培養,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優化教學過程等方面論述了在幼兒數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
數學教學;創造性思維;培養
法國數學家文森·拉弗格16歲時曾以中幼兒的身份參加過北京舉行的第31屆國際中幼兒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並獲得金牌,我們國家代表隊也有5名人獲金牌。10年之後,文森·拉弗格成為譽滿全球的數學家,而當時與他一同獲金牌的中國幼兒又有幾個成為國際知名的數學家呢?這是一個令人覺得很尷尬的疑問,但要應該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21世紀需要開拓型、創造型的人才,創造性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是人們完成創造性活動的基礎。眾所周知,教育能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數學是一門創造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數學教育不僅能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還可以培養其創造思維。這些年我在大班通過數學領域中開展各種創造性的活動,嘗試來發展幼兒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獨特性、培養幼兒探索發現的積極性,從而開發幼兒的創造潛能力。
為此,我在現行的各種數學教育途徑中滲透創造教育的精神與做法,在實踐中探索促進創造力發展的教法。
一。教師必須要更新數學教學觀念
幼兒的數學活動實際是一種准備性的學習,是幼兒初步建立數概念、形成邏輯思維循序漸進的過程。實驗表明,幼兒期特別是4。5"6歲階段是幼兒認知發展的一個關鍵期,幼兒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和形成數概念,萌發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的,此時孩子的數學思維異常活躍。我們應該正確地把握這個關鍵期,提供適合其學習特點的數學教育。
幼兒數學學習能力表現在數學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數學活動的創造性、數學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其中的核心是數學活動的創造性。也許有人會說數學需要什麼創造嗎?3加2等於5,還能創造出別的嗎?不錯,這個結果是等於5,然而3加2等於5的.問題情景為幼兒創造性活動提供了條件。面臨不同的問題情景,幼兒不僅要回憶、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還要對當前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判斷、比較,靈活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操作方法。幼兒數學學習的創造性與積極性就是在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數學教育:重邏輯思維能力、重計算,輕創造、輕應用的培養人的觀念和傾向。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樹立既不失去創造性,也不削弱基礎知識的學習;幼兒不僅要理解基礎知識,也要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觀念,重視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創造性培養,幼兒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才會得到有效的培養,教學質量才能不斷提高,為我國培養更多的數學創新人才,而不是數學工匠而做出努力。
二、幼兒對數學興趣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關鍵
教育學家烏申說:「沒有絲毫興趣的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幼兒探求真理的慾望」。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興趣也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動力。
首先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恰如其分地出示問題,讓幼兒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問題難易應適度,可以激發幼兒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幼兒有了興趣,就會積極思維,並提出新的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從而培養了創新思維的能力。
其次,幼兒期的孩子可以說是個個好奇、好聞、好探索,他們生機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圍世界。他們什麼都想知道、他們的問題沒完沒了,幼兒天生就有調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但如果在學習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屢試屢敗,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幼兒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有必要的。組織一些有利於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活動,如開展幾何圖形設計比賽、邏輯推理故事演說、生活數學游戲活動等,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體會數學給幼兒帶來成功的機會和快樂,進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另外,通過充分利用數學中的圖形的美,在教學中盡量把實際生活中美的圖形聯繫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設計中,產生共鳴,使他們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慾望,驅使他們積極思維,勇於創造,從而使創造性思維能力得以提高。
三、培養幼兒發現問題的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創造性思維本身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過程。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真正的進步。」對於幼兒來講,探索的過程遠比很快得出結果重要的多,因為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體會和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的過程,正是促進幼兒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兒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與發揮的表現。
培養幼兒發現問題的能力,首先要鼓勵他們敢於置疑和善於置疑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好奇心便會逐漸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對問題的淡化的重要原因。愛因斯坦回憶自己的幼兒時代時,曾批評強迫式的灌注教學方法。:「無論多好的食物強迫吃下去,總有一天會把胃口和肚子搞壞的。純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會漸漸地熄滅。」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揚民主,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愛護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鼓勵幼兒敢於置疑,善於提問,從而增強他們的問題意識。
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不置疑,就無問題可言。思維的創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見異、異中見同和平中見奇,能從一般人不易覺察的地方看問題。如果說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端,那麼置疑就是發現問題的起點。因此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必須積極鼓勵他們敢於置疑,培養他們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四、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每個幼兒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無論這些方式是否有效,他都使幼兒智力活動方式的體現。但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求幼兒按教師和書本之導向去記憶和吸納知識,所以從小學到中學,幼兒的學習幾乎完全依賴教師。幼兒既沒有創造性思維的壓力,也沒有相應的訓練。所以要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品質。首先,應培養幼兒獨立思維的品質。要培養幼兒獨立思維的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應強化三方面的心理意識:(1)大膽而合理的懷疑;(2)增加不盲從於大多數的抗壓心理;(3)培養他們不斷否定自己的心理。其次,要培養幼兒發散思維的品質。培養幼兒發散思維的品質就是要培養幼兒的思維速度,使其在短時間內表達較多的概念、列舉較多的解決問題方案;從不同的角度靈活考慮問題的良好品質;大膽突破常規,敢於創新的精神。即應逐漸培養幼兒的流暢性、變通性、新穎性。另外,要注重幼兒想像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一般是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有意識的想像產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像是創造心理的起點和必經過程。事實上培養幼兒的想像力是完善其創造心理品質的重要環節,正如哲學家康德所說:「想像力是一股強大的創造力量,它能夠從實際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創造出第二自然。」因此,想像力的培養應落在以下兩個方面:(1)保持和發展好奇心;(2)拓寬知識面
五、重視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學習,培養幼兒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模擬的方式再現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讓幼兒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使得幼兒學習起來更感輕松、自然和真實。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形、量無處不在,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是具體的,貼近幼兒的,非常適合孩子的學習特點,所以幼兒學數學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在中班「學習順數、倒數」的活動中,我們通過幼兒「搭建樓梯」的操作活動,讓其感知樓梯從低到高和從高到低的變化規律;通過「小老鼠米里上樓梯」的情節,讓幼兒在操作擺弄中動手動口,達到手口一致地順數、倒數;通過生活中的「紅綠燈」、「倒計時」聯想,形象地感知並發現順數、倒數時的數序規律。又如主題活動《美麗的秋天》中,我們以「秋遊」為主線,設計「乘公交車去公園」的情節,引導幼兒學看「路線圖」,比較線段的長短、疊加結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適的線路;由於活動內容來自生活,活動情節豐富有趣,激起了幼兒參與活動的極大興趣,滿足了幼兒自我探索的願望。幼兒在大量的生活活動中感知、發現周圍世界中的各種數量和空間形式,這樣的經驗積累過程對幼兒理解各種簡單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大有裨益。幼兒在大量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對事物現象的簡單規律進行思考與提升,以獲得思維層次上的發展。
六、通過教學過程的優化,為激發幼兒積極思維創造有利條件
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條件、環境、手段和管理都對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直接相關。因此,我們的整個教學過程應符合幼兒的思維規律,因勢利導,富有啟發性,使幼兒的思維處於積極狀態。要優化教學過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改進數學教學的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落實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重要因素。傳統的教育方法顯然不能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只有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幼兒的想像力和思維力,多採用啟發、引導、積極參與等方法,指導幼兒勇敢大膽地探究問題。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應從幼兒園實際出發,根據數學教學中的不同內容、不同教學目標、幼兒的個性差異,選擇一種或幾種最優的教學方法,綜合加以運用,靈活多變。如:教幼兒學習三者以上的測量或比較時,用筆測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從杯子比筆矮,瓶子比筆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給幼兒自己思考的時空,才能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我們在發揚自己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吸收和借鑒國外教學方法的優點,取長補短。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
提供一個愉快、和諧、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來學習。如:教「果汁吧」活動中,課前在數學角裡布置一個果汁店的情景,店裡擺滿了空果汁瓶數個、白開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樣大小的紙杯10個、彩色筆等等。老師當果汁店的老闆。選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讓幼兒輪流當老闆和客人。這樣使幼兒在愉快、寬松的環境中學會了瓶子和杯子之間的容量關系,從而又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和大家分享了開果汁吧的樂趣,使數學知識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操作材料的多變性
操作材料對於幼兒學習數學有特別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幼兒動作的發展影響並決定著思維的發展,動作方式越多樣,思維的內容就越豐富。因此我供給他們多變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兒在操作中進行多變的探索。如:在計算區,擺放許多顏色、大小、形狀、厚薄各不相同的幾何圖形。教師有意識地啟發幼兒擺出多種有規律的幾何圖形接龍。有的按大小規律去擺,有的按顏色規律去擺,有的按數量規律去擺,有的按圖形順序去擺。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的思維更加活躍,敏捷,更富有創造性。
(四)引導幼兒在探索中自我發現
「發現」和創造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讓學習者自身去「探討」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種於形成創造的態度和培養創造的能力。這是因為:探索的過程有種於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因此在幼兒數學的創造性活動中,我積極為幼兒創設探索的環境,提供發現的機會,促使幼兒在探索中通過發現進行學習。
例如:「學慣用自然物測量」。過去的教法是讓幼兒都用一樣的測量工具模仿都是的作法,而我在分組活動中為幼兒准備了許多粗細不同的飲料瓶,裡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動中,幼兒沒有強烈的目的性沒有固定的行為模式,不受規范、習慣的約束,思維空間較大,他們可以真實、自由、無修飾的表現自己的創造力。有的幼兒僅通過目測就盲目地說出結果;有的幼兒找來兩個完全一樣的瓶子,將兩瓶水分別倒進去量一量,發現它他一樣多;還有的幼兒僅找來一個與其中一個完全一親的瓶子,將另一瓶子里的水倒進去,比一比它們的液面是不是一樣高。在探索中幼兒發現:不能只看哪個瓶子里的水高,就說哪瓶水多,也不能只看哪個瓶子粗,就說這個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進兩個一樣的瓶子後再比較它們的多少。
這么做不僅使幼兒學習了測量,還能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滲透了守恆的概念。同時,在這創造過程中,既滿足了幼兒好奇的慾望,又使幼兒在自我發現的創造過程中獲得愉悅的體驗。
實踐證明,在數學這個領域中開展創造性的活動是可行的,它不僅有利於幼兒掌握數學的概念,有利於幼兒創造性思維3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幼兒創造性的個性品質。同時也正如德國心理學家戈特弗里德海納特指出的「倘若把創造力作為教育的目標,那麼實現的前提就是創造型的教師」。因為教師是落實教育目標的執行者和實踐者,所以我們只有先使自己富於創造精神,在教育中不斷有新設想、新追求、新探索,才能充分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㈡ 在幼兒園開展的哪些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的數學邏輯思維
一、一一對應練習
一一對應是將兩類事物(集合)建立關系的數學思想,是小學數學學習的起點,也是初高中函數和方程思維的基礎,尤其是高年級的應用題,都需要孩子理解題意,運用條件,找到其中一一對應的關系,才能解答。讓幼兒練習一一對應關系,需要難度適中、有趣,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在孩子的探索中逐步提升難度,比如下圖是針對幼兒園的孩子的練習,讓孩子根據對應關系填空。
二、根據坐標找物品
事實上,這是一一對應練習,只不過是升級版,對應的關系由1個屬性變成了2個屬性,讓孩子進一步形成函數思維,同樣能鍛煉孩子的空間思維,分析推理能力,針對的孩子依然是幼兒園階段,如下圖,根據坐標填空:
三、推理分析
推理分析對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有非常大的幫助,比如受人歡迎的動畫片《名偵探柯南》,對鍛煉孩子的推理分析能力就有很大的幫助,但畢竟只是動畫片,對於幼兒教育來說,可操作性並不強,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可操作性更強的方法,如下圖,用我家在哪裡的熟悉場景,再給出孩子幾個簡單條件,讓孩子推測結果,同時鍛煉孩子的圖形思維:
四、拼圖游戲
拼圖游戲是幼兒益智游戲中比較出名的一個,對孩子觀察力、分析能力、圖形認知能力等都有非常好的鍛煉效果,同樣也是鍛煉邏輯思維的一個非常好的手段,這也是數學思維課常用的一個鍛煉思維能力的一個手段,但對於幼兒園孩子來說,一定要先從簡單的入手,比如下圖,用剪刀沿著黑線剪開,打亂順序,讓孩子拼接到一起:
五、積木游戲
利用積木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事實上也是拼圖游戲,只是除了圖形認知能力的鍛煉,還多了空間思維的鍛煉,需要注意的同樣是要從簡單的入手,如果上手就讓孩子玩特別復雜的拼圖,會讓孩子覺得非常難,打擊孩子的自信,失去玩拼圖的興趣,如下圖:
六、尋找規律
科學就是尋找和發現規律的過程,鍛煉孩子找規律的能力,能提升孩子數學歸納能力、觀察力、專注力等等,規律也要從簡單逐步提升難度,如下圖:
七、分類游戲
分類游戲同樣是鍛煉孩子邏輯思維的一個重要方法,因為幼兒認識事物是以直觀思維為主,他們眼中的事物,往往只是片面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等,玩分類游戲的時候,盡量先從單一的屬性入手,比如顏色,逐步擴大到兩種、三種屬性,但不建議超過三種屬性,這同樣鍛煉孩子的集合思維。
㈢ 數學思維是什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是什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孩子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而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培養的重點和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理由是什麼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泛化的反映。包括間接性和概括性兩個主要特徵。數學思維不是一種知識,而是一種能力,或者更通俗的東西,一種感覺。無處不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數學思維包括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空間抽象思維等。思維發展的時間是2歲左右,2歲前是思維的准備時期。幼兒早期思維以直覺行為思維為主,主要依賴知覺和動作。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主要依賴形象和表象。幼兒晚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主要依靠詞彙的概括。4~12歲是兒童數學教育的最佳啟蒙時期,12~18歲是最好的發展時期。現階段數學能力的培養對孩子思維方式的培養有決定性的影響。
㈣ 如何培養大班幼兒的數學思維
如何培養大班幼兒的數學思維?學前 教育 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要把幼兒的興趣引導到對數概念的認識和運算上,有意識地發展幼兒思維,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如何培養大班幼兒的數學思維,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如何培養大班幼兒的數學思維
幼兒教師要更新數學教學觀念。
教師應明確幼兒的數學活動是一種准備性的學習,是讓幼兒初步建立數概念、形成 邏輯思維 循序漸進的過程。幼兒時期正是人認知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幼兒數學思維異常活躍,教師通過一定手段來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和積極性、創造性等。同時,幼兒時期的數學教育與小學數學有本質的區別,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數學教育觀念,轉變重視邏輯思維能力、重計算,輕視創新、實踐的教學傾向,而應該在幼兒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重視幼兒邏輯思維能力,尤其是幼兒的創造力,讓幼兒從小形成具有發散性和創造性的邏輯思維。
例如,明明數積木,教師給了明明三塊積木,說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這些積木,好不好?來1-2-3",明明很認真的跟著老師一起數"1-2-3","那我們一共有幾塊積木呢?"明明茫然地看著老師,搖了搖頭。老師隨之說"我們剛才不是數過了嗎?現在你自己來數一數"!"1-2-3","一共有幾塊積木"?"不知道"這一教學案例就說明教師對幼兒的數學教學不是簡單的數數,而是要培養學生一定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數學教學觀念必須更新。
在游戲教學中培養幼兒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游戲是一種輕松、愉快的活動,游戲也是幼兒階段主要採用的教學方式,不斷是幼兒語言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等,都可以通過游戲來對幼兒進行知識的引導,而數學教學也是如此。由於幼兒所處的階段好玩、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師就要利用幼兒的這些特點來創新教學方式,在游戲中進行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很有必要。《幼兒園工作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師要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在游戲中感知量的多少、方位、時間和空間等。
如果教師只是採用說教式來讓學生練習數學題,一方面幼兒會對數學產生厭倦情緒,另一方面幼兒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也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因此,教師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將游戲與教學相聯系,游戲中蘊含數學邏輯,數學邏輯促成游戲的進行,從而實現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看誰最快能夠用自己的 方法 測量桌子的長短,看桌子有幾個鉛筆長,文具盒有幾個橡皮寬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小游戲確蘊藏著深奧的數學邏輯,幼兒在游戲中使用不同的工具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這也是數學的奧妙所在。
2如何培養幼兒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幼兒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幼兒期的孩子對生活充滿好奇、興趣、探求欲,他們什麼都想知道,什麼都想嘗試,探索是 兒童 的本能沖動,好奇、好問、好探索也是兒童的顯著特點,同時,數學也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因此,教師就需要根據幼兒本身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將生活情境與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幼兒教學指導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實際進行",把生活情境引入課堂,通過模擬再現生活情境的方式,讓幼兒重新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他們充分展現自我,教師通過巧妙的引導來實現潛移默化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幼兒在更加真實、快樂、輕松的環境中學習,並形成幼兒自身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對幼兒進行了基礎的大小、多少、形狀、顏色等認知的培養後,教師可以組織一次生活購物活動,"大家一起去購物"中,教師扮演收銀員,兩個幼兒扮演爸爸媽媽,一個幼兒扮演寶寶丁丁,全家一起去超市購物,丁丁去超市拿了很多東西,有香蕉、橘子、橡皮、鉛筆、牛奶、餅乾等等,然後去結賬,其他幼兒一起觀察,最後,教師向幼兒提問,丁丁都買了什麼?哪些是圓形的?哪些是長方形的?你最喜歡那個顏色?哪些是水果?哪些是文具?等等類似這樣的問題,通過購買的東西讓幼兒對事物進行感知,並通過自身的認知能力對事物進行分類,這就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幼兒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善於觀察,在幼兒一日活動常規中尋找教育契機
對幼兒的教育應該是全面、普遍的,要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讓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時刻感受到數學的存在,體驗到數學給生活帶來的方便,讓幼兒由內而外地感受到數學之美。
在幼兒喝水、吃飯、如廁時經常會出現擁擠推拉,這時可以讓幼兒主動提出解決辦法,有的幼兒就說可以分組,將所有小朋友分成幾組,然後按照次序依次進行;在幼兒戶外活動時經常會搶先要做,這時可以要求他們排隊、報數,按照次序依次活動;在幼兒入園離園時,家長要出示接送卡,這時可以安排一些幼兒值日,幫教師把收到的接送卡依次放在指定位置,並報出接送卡總數,統計還有幾個小朋友沒來等。類似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細小環節中,說明幼兒生活中確實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教育時機和內容,只要教師心中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有對數學學科的了解,善於觀察和思考,就能抓住教育的時機,支持並創造條件讓幼兒大膽猜想探索,幼兒就可以學會解決問題,獲得主動發展。
3幼兒數學思維的培養
1.抓住「數學敏感期」,循序漸進,發展數學思維。人類的學習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有具體到抽象;所以在面對數學這種純抽象概念的知識時,讓孩子覺得容易的 學習方法 ,也只有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為起始,從「量」的實際體驗,,到「數」的抽象認識,逐漸培養孩子的數學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邏輯概念。
2.以「趣」導航,激發幼兒內在學習動機。興趣是幼兒學習活動中最活躍的成分,是激勵幼兒有效學習的內驅力,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推助器,由於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因此幼兒對數學學習感到枯燥。合理的游戲設計情景,讓幼兒在玩中學,如:在教幼兒學習分類時,與其讓幼兒坐在位置上將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幾何卡分類,不如帶幼兒一起掃「落葉」在教室撒下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背面有算式的「落葉」,然後將幼兒分組,要求各組動腦將「落葉」合理拾成幾堆放在一起。這樣就很容易引發幼兒的興趣,他們在游戲中發現可以將同顏色的樹葉堆在一起;可以將同一形狀的樹葉堆在一起;也可以將算式的答案相同的樹葉堆在一起,在此游戲中,所有的幼兒都自主參與,不同水平的幼幼兒均能得到練習,提高,使得他們的個性、創造性也得到發展。
3.營造賞識氛圍,激發幼兒自信。自信心在人的一生發展中占據著基礎性的地位,它決定著人的能力,而賞識氛圍是一種微觀的心理環境,它是建立自信心的「孵化器」因此我們首先要建立尊重幼兒,相信幼兒的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因為這種環境能讓幼兒有安全感,從而使他們產生思維與創造。其次要建立一種激勵、鼓勵、感化和召喚的環境。這種環境能讓幼兒保持開放的心態,有利於他們產生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機會。
4.在操作體驗中發揮幼兒主動性,發展幼兒思維能力。操作活動是聯系幼兒周圍環境和心理結構的一個較好的紐帶,幼兒只有通過自身的各種操作實踐活動這一紐帶才能獨立、自主、自發地獲得有關數學感性 經驗 。那麼我們就要採取探索式的操作方法,幼兒在認識三角體的基礎上進行「圖形拼搭」操作,幼兒並不能預知組合出什麼圖形,而正是「未知」吸引了幼兒,促使其主動作用於單一圖形的材料。在反復的操作中,發現一個又一個的圖形組合,通過主動探索,將未知變已知發展了幼兒思維;同時在拼搭的過程中,發揮了想像,釋放了創造力。
4對兒童數學思維能力培養
從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只有讓它紮根於生活土壤,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小學數學的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如果充分利用這些原型,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喜歡上學習數學。數學學習是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讓學生接觸社會,貼近生活,讓學生做生活化的練習,才能更好地使他們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如我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每個學生准備一個小紙箱,講清「表面積」的含義後,就讓學生自己測量、計算所准備的小紙箱的表面積,交流計算方法後,我又親自帶領學生實際測量、計算學校的一個空水池的表面積(這個水池沒有頂)。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很快就掌握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整節課學生都興趣高漲。又如在教學「統計和可能性」這部分內容時,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引入,請學生調查了解學生喜歡吃的水果、喜愛的 體育運動 、喜歡看的動畫片等,在調查的基礎上填寫統計表,繪制統計圖,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被激發起來。這些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數學一旦「回到」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會張開想像的翅膀,躍入學生渴求知識的腦海中。
利用 謎語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樂於猜謎語,教學中緊密結合教材,用猜謎語的形式組織教學,對激發學生的興趣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時,首先我讓學生猜謎語:兩棵小樹十個叉,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幹活不說話。話剛說完,學生立刻猜出是「手」。
然後追問:「其實,我們的手上蘊含著很多數學問題呢,你能找到嗎?」學生回答「每隻手有五個手指,有四個間隔。」我再問:「手指數與間隔數之間是什麼關系?」學生很快答出「手指數比間隔數多1,間隔數比手指數少1。」這樣,謎語導入新課,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幫助學生認識什麼是「間隔」,然後,藉助實物圖,讓學生認識各種各樣的間隔,增強學生對「間隔」的理解和認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會高漲。
相關 文章 :
1. 3歲怎麼培養幼兒思維能力
2. 如何培養數學思維
3. 如何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4. 大班孩子的思維特點
5. 大班幼兒具有的思維特點
㈤ 孩子數學思維怎麼培養
幼兒園練習數與量的關系,包括比較大小。小學練習些與思維開拓有關的,比如數獨游戲,圍棋 象棋 軍棋 跳棋 五子棋 從比較好玩的飛行棋可以先開始比較科學。
㈥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方法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方法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方法,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培養總是非常慎重,在小的時候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對孩子長大之後的學習和發展是有很大的幫助的。為大家分享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方法。
數量
包括唱數、計數。唱數是1、2、3、4、5……計數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幾個,比如幾根手指等。這兩種家長都比較重視,卻常常忽視另一種——測量,包括對刻度、重量等單位的感知。不妨抽空帶孩子拿一個棍子,量量跑道有幾棍子長,或拿橡皮量量鉛筆盒有多寬,讓他知道測量是用一個個單位去量,並且這個單位是統一的,讓他能在最簡單的測量中理解和感受單位。
計算
多數家長可能是掰著指頭教孩子算加減法的,這不夠。我們不是主張讓孩子在小時候一定學會計算多少數,而是在算的過程中,更多地讓他去理解,而非死記硬背。比方說,小明有10顆糖,毛毛有8顆,小明比毛毛多了幾顆?豆豆有20顆糖,他分給小朋友8顆,還剩幾顆?雖然都用到減法,但實際不同,前者是比較型,後者是剩餘型,家長重要的是幫孩子去理解兩者間有什麼不同,而非算出最後的結果。
分類
想讓孩子思維發展,必須重視多元化分類。比如:一個三角形、一個圓形、一個三角形,你會把三角形歸屬一類;但把這三樣變一下,一個藍色三角形、一個紅色圓形、一個紅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狀,也可按顏色,把紅的歸為一類,這就是多元化分類,它能更好地鍛煉孩子思維的清晰程度。不過,在孩子剛接觸一個高的、矮的、粗的、細的等新概念時,可以先單一分類,當這些概念形成後,再開始多元化分類。
集合
從小學開始,所有計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後解決問題會好很多。比如:小明10顆糖,毛毛8顆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兩集合比較相減,就得出了小明比貓貓多幾顆糖。當孩子感知集合以後,就能分析出兩種集合之間有何相關或完全不同之處,也有助分類。
時間
除認識鍾表,讓孩子知道這個針走到哪兒是10分鍾,要讓他感知時間,親身感受一下多長時間是10分鍾。
空間
除讓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後、里外等方位詞,還要培養孩子的空間建構能力。拼積木、拼圖等游戲都是在進行空間建構。拼積木是隨意的、創造性的、立體的空間建構;拼圖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間建構。
對應
小貓對應小狗、小狗對應動物等等,找相同、找關系的對應,是家長常給孩子布置的'連線游戲。除此以外,空間對應就比較欠缺。事實上,老師排座位,在黑板上列一個座位表,下面的同學根據排表找到自己座位,這就是空間對應。
排序
現在家長比較重視孩子的循環排序,比如一說三角形、圓形、三角形、圓形,你就知道下面跟著的是三角形、圓形。但是,還有另一種排序的能力是「第幾」,比如小朋友們排排隊,從左到右第幾,從右到左第幾,以及讓孩子把一些東西從大到小排序或從高到低排序,這些能增強孩子對序數的感知力,和以後數學學習密切相關。
抽象
抽象思維的意義就不再多講了,怎麼培養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看媽媽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麼不同?」孩子就要通過思考,在提取一個個信息比較後,分析出不同在哪裡。
解決
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解決問題,它絕不像語言那樣是用來背的,更多地體現在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過程最重要,結果不是最重要。因此,讓孩子去解決一個問題時,你要給他留下一定空間,讓他去思考,自己去琢磨,不求結果。
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
讓孩子創造性地思考
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和數學有聯系,數學也可以和所有的東西聯系起來。例如,跳躍、行軍步和爬樓梯都是練習數數的方法。
當孩子們認識圖畫,玩組合形狀時,他們不僅在學習幾何學,而且還可能在嘗試了解視覺藝術、建築學和科學。當孩子們讀故事的時候,他們會用「眼睛大如碟子」或「巨魔在橋下」這樣的短語來描述場景和人物的精神畫面。
所有這些都是「空間」的概念,它們實際上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幾乎所有的思維中我們都需要使用空間概念。孩子們長大以後將會利用空間觀念來思考通訊網路,分子的結構,地理,等等。
事實上,空間思維也是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基礎。有研究表明,通過玩組合形狀的玩具或者模具,兩到三年後能提高孩子們的數學成績。
所有的思考都涉及數學,聽起來似乎有些誇張,但卻是事實。所有的思考都可以歸結為邏輯和數學的一個分支,這是人類思維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部分。盡管邏輯似乎對幼兒學習使用數學來說是最抽象、最不可能的領域,但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兒童從小就有使用邏輯的現象。
例如,3歲的盧克(Luke)就展示了早期問題解決能力的一個明顯例子:當他看著父親在貨車下面尋找掉下來的洗衣機並且失敗時,盧克說: 「你為什麼不把車開回去所以你可以找到它?」盧克比他父親更善於運用手段分析!
小孩子其實表現出了驚人的創造性思考能力。家長要鼓勵你的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調思考問題,而不是「催促」他或教他如何解決問題,這是滿足他創造性智力活動需求的一個極好的方法。
如果我們提出問題,並鼓勵孩子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解決,我們會幫助孩子把他們非正式的知識和他們以後要學的更正式的校內數學聯系起來。
每天幫助孩子建立與數學的聯系
幫助你的孩子把她對事物的理解與數學聯系起來。換句話說, 她的「直覺思想」可以成為數學。
幼兒通過交談、閱讀、寫作、畫畫和玩耍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和數學又什麼關系?關系可大著呢!
例如,一些常見的故事與數學就有著深刻的聯系。《三隻壞脾氣的小山羊》的故事裡在標題里就包含一個數字。為了理解這個故事, 一個孩子還需要了解排序的概念 (小、中、大),來往通信 (在山羊的大小和聲音之間),關系 (山羊越大,他的蹄子越響亮),模式 (重復對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