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
一、重申審題能力的意義及重要性。
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決問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審題。審題能力是一種以大量的知識儲備、認知情感為依託,分析、綜合、處理所獲得信息的能力,此外,其還需要以科學有效的思考方式、良好的讀題習慣做保障。數學審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逐漸的學習和積累過程。審題不過關說到底就是習慣、方法不過關。因此,從小學開始教師就應該明確培養目標,採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其數學審題能力。
審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有計劃地對學生的審題意識進行訓練,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工作。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要自始而終開始,採用科學有效的方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
二、不容樂觀的審題現狀及原因。
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見這樣一些學生,他們積極舉手發言,但經常會答非所問,你把問題重問一下,他們會恍然大悟。做作業或考試時,總是這兒錯那兒錯,看到錯題時,在老師不講評的情況下,他們又馬上會訂正了。讓他們自己談談失誤的原因,會說到自己審題不清。因審題粗略而造成的失分情況比比皆是,幾乎在每個學生的試卷上這樣的錯誤都能佔到一半以上!造成小學生審題能力薄弱有諸多因素,不外乎以下幾個。(1)、馬虎大意。很多學生由於沒有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不能夠仔細地審題,深入地分析題意,整合出有價值的內容,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看錯數、抄錯題的現象,就算在草稿本上的計算是正確的,抄寫到試卷上都會出錯。這些馬虎大意所致的問題造成計算題目失誤連連,這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常見的現象。 (2)、缺乏細心和耐心。數學問題的題目後面有時會註明特殊要求,可有的學生卻因缺乏細心和耐心沒有仔細閱讀。(3)、思維定式的負遷移。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接觸的數學問題數量也在逐漸地增多,其練習的數目也在逐漸地增加,然而通過一系列的專題、專項練習時經常會遇到同一種類型題反復訓練的情況,這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式」,題目稍加變化,思維定式的負遷移現象十分顯著。(4)審題抓不住關鍵.學生在審題過程中,經常會忽視了隱含的條件或者糾結多餘的條件,造成審題失誤。
三、 提高審題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無論什麼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審題。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以夯實解題的基礎和先導這項工作。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主要為計算和解決問題。以下就從計算題和解決問題兩種類型來具體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關於計算教學。
數學學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被稱為「算術」,計算基礎牢固對整個問題的解決的正確率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計算題教學枯燥乏味,四則混合運算是計算教學中的難點內容,也是學生出現錯誤最多的題型之一。因此四則混合運算的審題教學必須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讀准。
「讀」就是准確、規范的讀出運算題。如 (729十527)×2讀作729與527的和乘2。這樣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對語言的理解、能更好的為理解運算順序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多訓練學生這樣讀題,不僅使學生熟練認識到數學術語,而且對數字之間的加減乘除關系理解更為透徹。
2.看清
「看清 」就是先看一看題目里有幾個數,都有什麼運算符號:再看一看運算符號的數都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內在聯系。如4.05 ×(30÷6)十21.36看的結果應是:(1)有4個數,(2)有3種運算,(3)含有小括弧,(4)是一道帶有小括弧的三步計算的四則混合運算題,應按照先算小括弧里的算式,再按照先乘後減的運算順序完成的題目。
3.想明白。
四則混合運算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應用幾大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的題目。題目要求往往是「能簡算的要簡算」,如果學生沒有根據題目特點選擇適當的簡算方法題目的解答就不是成功的 。「想明白」就是在對題目觀察後,看看有沒有一定的簡算的特徵,能適用於哪一種運算定律進行巧算。比如說近期學生學生出錯較多的1.3+4.7×3這道題目,沒有想明白的孩子一上手就是先用加法湊整,最後乘3,這樣就算計算正確率再高都是徒勞無補的。這道題目是不具備簡算特點的,只能按照先乘後加的運算順序來算。教學這部分時,學生對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在具體應用中也特別容易混淆。對此,我採用大量的例子歸類比較,讓學生明確認識到兩種運算律應用的算是特點,如乘法結合律的運用只可能在具有連乘特徵的算式中,而乘法分配率運用的算式基礎必須是具有共同乘數的兩個乘積之和或是兩個乘積之差。如此「想明白」的教學審題,學生的簡算方法先過了關。
(二)、關於解決問題。
(1)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審題習慣比掌握科學的審題方法更加重要。習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上幾節指導課就能培養成功的。因此教師首先要有培養學生良好審題習慣的重要意識,並且在課堂上堅持長期指導和訓練,學生就能在教師督促與感受中逐漸養成仔細審題的習慣。其次,學習習慣是一種穩固的神經聯系,形成時間越久,矯正就越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細節,細心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通過個案分析了解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原因,採取相應措施,及早糾正。最後,教師還可以通過評價引導強化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使學生審題習慣的養成.以激勵、激趣等手段建立關於學習習慣養成的相關獎勵制度。
(2)、多途徑促進對題目數量關系的解讀。
很多題目的解決有賴於學生審題時理清其中的數量關系。簡單地說,數量關系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數或代數式之間的關系,如大小關系、倍數關系等。在反復讀題後,能把這些數量關系對號入座抽離出來,那麼離問題的正確解決也就不遠了。在教學審題的過程中,我指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復述題意或是把題意換種說法的方式強化學生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的感知,促進了對題目本身的解讀。具體來說,指導學生會改造和簡化題意,把抽象復雜的關系形象化、具體化,或省略無關的情節,把問題簡化。引導學生在審題時,先學著用簡潔的語言復述題意,再加以分析,可以減少題中非本質信息對學生的干擾。再引導學生理解數量關系就比較容易了。
讓學生把題意換種說法的方法在教學中可以使題意清晰,並與舊知識聯系起來,既可以克服學生不善於主動思考的弱點,又可以讓學生在換種說法中審清題意。如: 做一件上衣用布料1米,比做一條褲子多用0.18米,做45套這樣的衣服一共多少錢? 老師要求學生認真讀題,通過作圖分析,把題目換成一種簡單的說法,學生通過思考,這道題也可以說成「做一條褲子比做一件上衣少用布料0.18米,做45套這樣的衣服共需布料多少米? 如此,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主動地審清比多少的關系,正確理解了題目的數量關系。
(3 )、動態教學法或是圖示結合法。
小學生由於心理素質不穩定,在數學課堂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為了保證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直觀教學或動手操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親身操作中自行發現、思索領悟、比較分析,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准確、豐富的感性材料,使思維有「據」可依,不但學到了知識,弄清了題意,讀懂了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還掌握了分析題目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動手操作和直觀教學的方式,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注意力
B. 如何提高學生初中數學的審題能力
我認為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可以採用以下的培養策略.
(一)、閱讀習慣——審題的前提
實踐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的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數學內涵方面特別無能.的確,許多學生讀題時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況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條件去碰數,影響了解題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重視數學閱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讀准.讀題是解題的起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准備.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應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題目情節,分離條件與問題,理清題目結構.因為數學題目中多讀一字或少讀一字,意思可能會大相徑庭.如:本學期我上的示範課「求一個數上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這節課,在講例題時:「華龍商場共有電視機65台,已賣出25台,賣出的是總台數的幾分之幾?」
我出示例題後,我緊接著出示「審題能力」的(1)讀准:(讀題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或默讀,讀題時不添字、不漏字、更不能讀錯字,應把句子讀通順)
讓學生根據要求讀題,再指名學生展示讀題,看學生讀的是否規范、標准.讀的好的應給於表揚.
2、標記.為了促使學生在讀的同時加強感知,可指導學生在關鍵的、重要的字詞下面做標記,養成認真讀題的習慣,以便讓他們排除一些無意注意的干擾,在解題時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題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較容易忽視或容易混淆的字詞可加著重號,可為正確解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如:進行完讀准後又出示(2)標記:(要求找出題目中的重點字、詞、句子,並做標記)
讓學生找重點字、詞、句子,並做標記.
指名學生匯報.
3、表達.學生「數學語言」的特點及掌握數學術語的水平,是其智力發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標,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理解能力差,理解問題常常發生困難和錯誤.因此,在學生讀題後要重視數學的表達,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題目的情節、問題、條件逐一表述出來,把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通過有聲言語活動,使學生對題目的結構意義達到正確完整的理解.如:最後出示(3)表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括題意)
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括題意.概括好的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表達出:「25台是65台的幾分之幾」.
鞏固練習時也按照「審題能力
(二)、分析綜合——審題的核心綜合是指從條件推出問題,即從因到果;分析是指從問題追溯到條件,即問果索因.隨著學生思維自覺性的增強,在審題時,不僅讀懂題意,而且在頭腦中通過分析綜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橋梁,溝通兩者之間的聯系,這是審題的核心,也是解題思維過程的核心環節.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審題過程中的分析綜合能力.
(三)、圖中會意——審題的突破應用題呈現的問題情境總是精煉、概括、抽象的數學語言,像工程問題、相遇問題等工農業生產中的一些專用詞語或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儲備,給題意的理解帶來困難.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將題目包含的信息轉化成一定的直觀形象(如線段圖、表格等),依靠對直觀的感知來支持抽象思維,使審題有所突破,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了圖這一具體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觀地揭示題目中各種數量關系,有些學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關系了,審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審題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數學能力,抓好審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以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從無到有,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從而提高數學的解題能力.這也許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同學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加油!
C.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的審題能力
審題,顧名思義就是對題目的含義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正確地把握問題,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確定答題方式等。審題是合理、正確解題的基礎,是獲取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第一步。學生只有通過讀題,才能明確題意,為進一步的思考作準備。解決問題的前提是需要學生理解題意,明確題意,審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審題的能力,就談不上解決問題,更會影響學生的應試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審題是很關鍵的。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學得很認真,課堂氣氛也很好。可做作業卻錯了一大片;考卷發下起來以後,學生後悔地說:「我都會做,怎麼就做錯了?」「這么簡單的題,當時怎麼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學生和部分老師常常歸結為不認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後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我們開始反思,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何會如此薄弱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與我們的教學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
一.分析學生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師教學方面的原因。(1)
對學生審題習慣培養不夠重視。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擔心教學內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備課時准備的內容講完,教師把課堂教學看成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學生應該學會些什麼?學生學會了多少?(2)包辦代替使學生形成依賴。課後練習除了鞏固知識、反饋信息外,也有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培養的功能,教師的包辦代替,讓學生失去了這種機會,學生等待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有了依賴性。潛移默化中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到了考試暴露問題時,老師自認為自己教得很好,講得很明白,而學生沒學會,就覺得是學生能力不行,其實這都是老師急於求成的後果。2.
學生自身的原因。(1)知識儲備少
小學生識字量有限,在讀題中往往會遇到不認識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於是便有了「讀半邊字」或者索性就跳讀的現象,導致弄不清題意;即使能勉強讀完的,但或者停頓錯誤,或者不明白字詞意思,也會弄錯題意。例:一些學生不認識題目要求中生字,蒙著來,就不能正確地理解題目含義。(2)消極的心理因素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心理障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傾向中分析出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分析一下學生審題中產生障礙的主要表現:①思維定勢思維定勢也可稱為思維慣性,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傾向。是指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自然地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其進行思考與處理。思維定勢有利於學生處理單純的學習問題,但對於新的相對復雜的問題,則往往表現為處理盲目,思考缺乏廣度與深度。做題時孩子們往往沒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辦事。學生一看到題目便以為是平時做過的,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
②懶惰心理懶惰是一種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缺少時間觀念的心理表現。小學生的懶惰表現尤為突出,不僅僅體現在平時的活動中,更深深地影響了思想。有的由於平時的依賴性較強,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便主動放棄,希望依賴別人。表現在審題上,便是遇到題目比較長,比較難讀通,難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認真讀,內心主動把它歸為不會做的題目。(3)不良的審題習慣
很多學生作題急於求成,讀題時,缺乏耐心、細心,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讀題時不能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吸引,如題目中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等。遇到長的題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讀完,斷章取義,遇到不認識的字時,隨便猜測,而不去認真的朗讀思考。
二.教給孩子有效的審題方法
(一)、動口朗讀是審題清晰的基礎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1、認真仔細,讀准確。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司空見慣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
。低年級的學生識字少,沒有達到一定的默讀能力,我要求學生出聲輕讀、用手指讀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後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2、咬文嚼字,讀懂題。咬文嚼字就是要善於抓住閱讀題、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難點是學會審題的最高境界。學生一旦能在讀題的過程中能找到的重點詞和關鍵句,並能在此處仔細品味、認真思考,從中發現文字背後的含義,便會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學生要分三步讀:第一遍閱讀要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為流利閱讀掃平障礙,第二遍,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畫出重點詞語。第三遍,仔細推敲字、詞、句的准確含義,已達到理解題意。只有學生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時,一邊圈圈點點,把重要的字詞做上記號,提醒自己注意。當然,所謂的大聲朗讀只能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真正考試時只能是默讀。3.
強化訓練,及時鼓勵。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及熱情鼓勵,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在平時教學中,對於圈對關鍵詞並解答正確的學生,我還給予作業或考試卷上加分法來激勵,正是基於這種多形式,多渠道的對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指導和訓練,因而,所教學生的審題能力及解題的准確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觀察是審題全面的保證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同時,觀察與思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1.
觀察要有順序地進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題圖,學生總是雜亂無章地觀察著,還有的孩子重復著回答別人已經回答過的數學信息,這種現象我們經常會遇到。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往往被情景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麼就什麼就說什麼,缺乏條理性,因此,教師在學生看例題圖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給學生觀察圖畫的順序,這樣學生就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順序地觀察插圖上的景物,說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避免出現遺漏或是重復的情況了。2、觀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
(三)重視學生的認知基礎。
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大不相同,這不僅與他們的年齡有關,還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關。高段的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而言較強些,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一些較為復雜的題目也能自己審題分析並有序地做下去。而低段的學生不管是認知能力,還是理解能力都比較弱,如果高估他們的認知能力,將自己理解起來簡單的題目想當然地認為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容易,那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會出現各種類型的錯誤,練習的效果很差。因此,在平常的練習中,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讀題、審題、分析題意。對於學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講解,直到學生理解為止,注重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學生在以後的練習中能自己解決相關的題目。
(四)、作業講評。
作業講評是學生獲得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學生中的作業錯誤,都是由於審題的不仔細所造成的。通過作業的講評,分析解題中造成的錯誤原因,溝通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益於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通過作業的講評,學生能認識存在錯誤的原因。教師利用講評,進一步補充一些練習題供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把學生的思維活動積極地調動起來。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它幾乎無捷徑可走,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而教師的包辦代替只能扼殺學生的思想。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D. 如何讓孩子提高數學審題能力
一、 審題的重要性 「面對已經做過好幾遍,講了好幾次,強調好幾回的題,學生怎麼又錯了?」這樣的報怨,大家太熟悉了吧!現在你可以靜下心來想一想這是誰的錯?當你讓學生認真做題,學生卻還是錯了,原因是什麼?當你讓學生改錯時,你不講他也會做對,原因又是什麼?那就是沒有認真審題,因此,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審題是一個非常重要、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的環節.無論對什麼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審題,可以說,審題是解題的基礎.
二、 何謂審題
1、審題,即看清題目,理解題目所表述的意思.
2、審題是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的重要過程: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便是這樣的道理.
3、審題是學生挖掘信息、遷移信息的過程:審題過程是挖掘信息的過程,也是遷移信息的過程,它是對問題所含信息的提取、組合、加工和表達的過程,只有通過細心、認真的觀察,抓住關鍵的信息,方能認識問題的本質,合理地選擇解題方法.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許多孩子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在拿到題目時往往看見數字就去加、減、乘、除,有老師對部分學生開玩笑說是加減乘除打架,誰打贏了就用誰.對於一些簡單題目來說,這或許還看不出什麼問題,但對於那些喜歡「拐彎」的題目來說,就會發現問題來了.例如一道這樣的習題:「三位老師帶領82名同學去坐纜車.每輛纜車只能坐2人,至少需要多少輛纜車?」很多學生都沒有將三位老師算進去,因為他們只看見了阿拉伯數字82和2,而似乎忘記了「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