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淺議如何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
一、目標明確,構建知識體系。
首先對教材內容進行整理,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概況能力,引導學生把知識點分類整理,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明白學生要掌握哪些基礎知識,形成哪些基本能力,找出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二、精心設計,提高復習效果。
教師必須抓住教材,圍繞知識重點和難點,巧妙運用典型錯例分析,對易混、易錯的概念、法則及解題方法進行比較、辨析,消除模糊的或錯誤的認識,理解知識的本質,夯實基礎。由於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在學習理解上也有所差異,在復習課的練習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生的練習題,使知識的應用更具綜合性和靈活性,發展性。在每復習一節內容前應設計幾道有針對性的測試題。同時,在例題的選編方面,力求將知識縱向系統梳理,串點成線;橫向聯系,構建知識網路,練習應聯系生活實際,應用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復習課的練習避免簡單機械重復的無效勞動,重視有針對性的練習。既要考慮個性差異,分成練習,又要有的放矢,歸納練習。在練習設計方面,要做到一道題擊中多個知識點。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由於數學復習課的內容大多數都為學生學過的知識,且以習題講解、練習操練為主,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積極性不高。如果注重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創設適合學生心理特徵的情境,比如游戲之內的活動,那麼學生學習時覺得特別輕松。
教師要注重復習方案的設計。找出書中涉及到本節復習內容的題目,設計要富有創意,將要復習的內容作有機的組合,以一種新的問題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有新穎感,由此來喚起學生的注意,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如復習"認識鍾表"時,我借創設商店開業一起去選自己喜歡的物品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在購物中解決問題。注重復習方式的新穎性、趣味性、多樣性,通過生動有趣的游戲和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復習活動中來。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復習。
四、學生是主體,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學是師生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師不再是數學復習課中的"專制者"、"講學者"。教師要不斷創設有意義的數學問題情境或數學活動,組織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勵每一個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再深入研究思考。學生通過整理,一是加深了對已有知識的理解,二是構建了知識體系,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為學生的後續學習打好了良好基礎。讓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自主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從而比較系統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利用學生間的互相提問、小組中成員的合作等多種學生喜愛的活動,讓學生在交流和自主探索中獲得發展。還可以通過做有趣的數學游戲,圍繞一些故事情景設計幾個不同層次的練習或者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學習競賽、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B.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
數學作為一門具有很強邏輯性和連續性的學科,是每個小學生都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小學數學重點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基和學習,學習數學的標准就是能夠對該學籍范圍內的題目進行正確的解答.考察公式概念是小學數學重點要掌握的知識,下面這幾個學習方法帶你學好數學.
(同學們開講)
學習小學數學重點就是注重學習的方法,但是也需要學生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勤學多問不恥下問是學習的良好態度,他們會把你帶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掌握好學習方法,你會對每一天的新知識充滿興趣.
C. 如何高效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
小學數學復習課該怎麼上?小學數學復習課上得好不好,關繫到教學質量能否提高,學生素質能否增強。我們都知道復習課怎麼上,可是上出來的效果卻總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很好地關注以下四方面的有效實施。教師要組織好學生復習,必須依據復習課本身的特點,以及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生學會學習為目標,以本班學生實際為基礎,培優扶差,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由此在基礎上進行創新。
一、明確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教學目標起著導教導學的作用。我們在確定一節復習課的復習目標時,既要考慮目標必須全面、准確、有度,還要考慮出示復習目標的藝術,掌握目標出示的時機。出示復習目標視需要而定,可直接用小黑板掛出,也可以師生認標或學生之間認標。無論哪種方法揭示目標,最終教師都要引導學生用簡潔、明了的數學語言提出。復習課上教師應緊緊圍繞目標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復習課堂上帶著目標學習。有了方向性,學生才不會迷失方向。
二、知識再現,喚起學生回憶。
復習課的主體是知識的再現,就是學習將已學過的知識不斷提取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方法,設置恰當的問題與習題,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以喚起學生的回憶。基礎訓練要針對學生平時學習時多發病而編擬,以求引導學生辯論,消除、模糊的或錯誤的認識,進一步認清知識的本質。但是,我們大部分教師都只圍繞著課本總復習和一些事先編好的提綱進行復習,這樣就缺乏因材施教,不能發揮復習課的實效性。因此,我們有必要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編擬試題進行因材施教,在基礎訓練中採用小組學習的方法進行,盡最大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引導矯正,力求保持整體學習在這個階段的同步發展。
三、系統疏理,呈現知識聯系。
疏理就是將已學過的知識點按一定的標准分類,實質就是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的思維過程 。我們應引導學生把那些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串聯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知識泛化,做到學一點懂一片,學一片會一面的目標,這些顯然是復習課的一個顯著特徵。這一過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點撥來達到促使學生相對完善知識,逐步趨於系統化。
分層次的練習題的設計應把握知識的連接點,做到一道練習題擊中多個知識點,起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同時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對號入座」,各取所需,選擇基本的一類進行練習,讓每一位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以此來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
四、深化提高,促進學生發展。
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要以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以創造性的綜合訓練為手段。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綜合訓練要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學生間引起辯論、評價,達到能靈活運用知識。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化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本的思想為教學行為。復習課堂應關注評價練習,因為評價練習是一堂復習課效果的檢查,也是對教學目標的驗收,它包括練習中的基礎知識的准確性與正確的理解,也包括對基礎知識的應用,通過學生自己的評價和教師評價來激勵學生學習的熱情,為學生提供一個得以發揮的自由空間。
總之,小學數學復習課要真正上好、上出實效並不容易,需要我們在實際中摸索,根據本班實際,因材施教,靈活選用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炒冷飯」,在分析反思中總結,從而促進復習課走向實效,提高質量。
D.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整理和復習課
一、引導自主復習,注重「理」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與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後引導學生對各自獨創的結果進行分析與綜合的同時,運用「比較」異同這一思維方式逐步構建相同的結果,在學生體驗、交流、反思、辯論中尋求一種最佳的結果。通過「存異——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學生的認知結構也得到充分的發展,即達到「感悟——理解——升華」,促使學生從「無序」思維到「有序」思維再到「科學」思維方式的發展。雖然學生在「求異」過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是正確和簡捷的,也可能是繁瑣錯誤和無序的,但他們這種別出心裁的方法是自己獨創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創新」行為。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的分類」時,課始老師布置學生回憶在小學階段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提示學生可以用圖或表的形式表示它們的內在聯系,有兩個小組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整理、合作討論參與,最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梳理成如下的知識網路。
二、指導復習方法,注重「建」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要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准把有關知識、概念作縱向、橫向聯系歸類、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所復習的知識要點條理清晰,知識結構脈絡分明。教給學生整理與歸類的方法,使學生在獲得比較系統的知識的同時,不斷構建和完善認知結構,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在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和周長》時,在自己課前整理的基礎上,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很多組都能夠整理出下面的網路圖。很好地再現了面積的公式推導中各個平面圖形的關系。
復習課為我們提供了重新組建學生認知結構的時機,我們必須充分運用,而且高度重視在復習課中對學生所學知識、認識事物的方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進行高層次的歸納、概括、提煉,使新、舊知識完美融合為一體,達到構建學生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的目的,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三、重視生活聯系,注重「用」
學習數學要以一定的經驗為背景,復習課的設計應該為學生提供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探索數學的情境。要給學生充分的機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感知、操作等活動來認識數學,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給數學知識更重要。讓學生「做數學」的途徑之一就是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數學情境。
例如,復習「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可設計這樣一道綜合題:城北新區有一塊正方形空地,面積是3600平方米。(1)如果要在這塊空地上圍出一個最大的圓,並鋪上草坪,這塊草坪的面積有多大?(2)在這塊空地上設計一片花圃,使花圃的面積占正方形面積的25%。請你設計方案。這樣聯系生活實際,把空間與圖形的知識與百分數知識相聯系,讓學生設計方案,有利於考查學生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及整體設計思想、優化策略、創新精神和審美意識。
總之,習題的設計在內容上要「全」,在形式上要「精」,在方法上要「活」,在時間上要「足」。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演練機會,為學生的評價提供豐富的資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注重拓展延伸,注重「延」
在復習課中精心設計開放性、綜合性的習題,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表現個性、激勵創新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復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安排如下一道開放題,「李阿姨於2006年6月20日將5000元存入銀行定期5年,可今天(2009年6月20日)李阿姨的丈夫突然病重住院,急需5000元錢交住院費,可銀行規定,定期存款不到期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李阿姨該怎麼辦?」
教有法而無定法。復習課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課上,比如我們現在經常運用的讓學生辦數學小報、寫數學日記進行梳理;然後在課上,孩子們可以對數學小報,數學日記進行展評。從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比如高年級可以讓學生根據單元知識,或者是需要復習的知識,讓學生畫一些樹形圖,把知識進行梳理,並內化自己的已有認知當中。六年級的學生還可以採用小老師授課制,由學生來當老師。當然了這時教師不是閑了而是更忙了。
E. 如何上好小學一年級期末數學復習課
如何上好一年級數學復習課,還在於教師精心設計,認真准備。我覺得上好復習課,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新授課要創設情境,復習課同樣也不能缺少情境。因為復習課內容本來就缺乏新意,如果不弄點有趣的情節,學生不容易感興趣。根據一年級的孩子的特點,喜歡聽故事、喜歡有趣的動畫、喜歡表演、喜歡競賽,喜歡獎勵。所以在復習計算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將題目蘊涵在故事中、在動畫中、在表演中,學生學得肯定很有興趣。等到做題很熟練的時候,我們可以開展各類競賽活躍課堂氣氛,同座位之間競賽、小組之間競賽或全班開展競賽。贏得同學可以獎勵紅花、紅旗等等。總之,讓學生開心起來,學起來就不覺得累了。
二、適度的給予指導。
復習課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整理、歸納知識,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討論。對於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尤其在解題方法上,要教會學生如何走捷徑,這一點我覺得很重要,這就是點撥。這不是偷懶,是提高效率、是變通。而且學生很喜歡走捷徑,顯得自己有本事。
三、精心設計練習。
精選題可以是書上例題,或學生平時作業、試卷里錯的多的題目,或一些綜合性較強的題目。這就要求教師做個有心人,平時注意收集,到復習時,再給學生講解並練習。不會的提前先講,讓學生弄懂了再獨立做,這樣,既能檢測學生上課聽的質量,又能檢測出學生這一段時間的復習情況,可謂一舉兩得。設計的練習盡可能的涉及到多方面的訓練。如:復習看圖列算式時,可以將條件和問題進行互換;或者將其中的一個條件改動一下,問題不變;或條件不變,問題變一下,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進行訓練。對一些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省得他們沒事做,自我感覺太好,還可以避免滋生驕傲情緒。
四、教一些考試的技巧。
低年級的學生認字較少,考試一般老師都讀題,因此一定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弄懂題目的意思再解答。還要檢查是否漏題,一年級學生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另外,書寫也不能忽視,經常有學生在在考試時吃了書寫的虧。還有一些學生,如果遇到一道難題,會花好長時間一直在苦苦糾纏,結果後面題目也來不及做了。這些方面教師都應教給學生如何應對。
這樣有針對性的講解、練習,有效的鞏固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只要堅持下去,復習課一定會變得精彩紛呈。
F. 怎樣上好小學數學低年級復習課
小學數學復習課通常都要「理一理」、「練一練」「說一說」、「評一評」。「理」就要理清楚,讓學生明晰知識脈絡,形成知識系統;「練」就是要練實在,突出基礎性、針對性、綜合性;「說」就是要說透徹,引導學生在理一理、練一練等復習活動的過程中表達思考過程,提高思維水平;「評」就是要評到位,一方面通過評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另一方面通過多樣評價引導學生反思復習過程及學習質量,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
小學低年級數學復習課與中、高年級的數學復習課在教學方式及教學過程上都表現出不同。一是中、高年級學生的「理」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建構知識網路,而低年級學生自主理出知識脈絡則比較困難;二是低年級學生自評、他評、互評的能力相對中、高年級學生較弱,說說、評評的能力還不強,中、高年級學生在學習評價上相對好一些。在不同年段數學復習課表現出的不同,究其原因是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學力所致。
然而,這些不同往往被一些教師所忽視,甚至不為所知。這樣,在低年級復習課中很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如,「以練代理」問題,也就是就題做題、就題講題,缺乏「理」的滲透和「理」的過程,如同練習課一樣,沒有體現出復習課的基本特點。又如,「以講代思」問題,即教師在復習課中把復習課中的練習當作新知教學中的練習來處理,講解指導過多、過細,處處「扶」而不「放」,學生缺少獨立思考和交流想法的時空,主動學習受到遏制,數學思考得不到重視。再如,「以測代評」問題,復習課中以大量做題和過關測試為主,缺少必要的評價,即使有少量評價,也大多數是教師的一兩句並不發自於內心的表揚,教師關心的是學生把題做對,而不是學生解題時的感受及需要的幫助。
那麼,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復習課的質量、解決復習課中存在的問題呢?下面結合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期末復習中的「復慣用乘、除法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對此談幾點想法:
一、要明確復習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復習課也不例外。「復慣用乘、除法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這節課,要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乘、除法含義的理解;讓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收集(選擇)、整理和加工信息的過程,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提高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養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中應用。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乘、除法含義的理解。
二、要清楚復習課的教學方式
什麼是復習?復習做動詞用,即重復學習學過的東西,使其鞏固。期末復習課是建立在新授課、練習課及階段性復習課基礎上的課,其教學方式應當區別於新授課、練習課以及階段性復習課。幫助學生理一理、練一練、評一評是復習課的基本特點。基於這樣的特點,教師需要認真研究復習課的教學方式。「復慣用乘、除法計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這節課,教材上安排了三道題,即第7、第8、第9題。第7題是應用乘法的含義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第8題是應用除法的含義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第9題是應用乘、除法含義解決實際問題。這三道題都有一個收集信息(審題)、整理和加工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的過程。在教學方式上,每道題都應體現出「先扶後放」,都要抓住「比較」的數學思想方法,說出列式的依據或對列出的算式進行適當的解釋,從而體會數量關系,進一步加深對乘、除法含義的理解。
三、要把握復習課教學的本質
第7、8兩題中的比較是教師幫助學生「理」的恰當時機,在這一過程中結合板書,讓學生適當對算式進行解釋或說出列式依據是必要的。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另一方面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第7題列出3道算式後,通過比較、解釋,學生很容易加深理解「求幾個幾相加的和用乘法計算」;第8題的第(1)問「每人搬2盆,多少人才能把花全部搬完?」,更能體現除法的本質。即:「一個數連續減去若干個相同的數,直到減完為止,求一共減了多少次。」由7、8兩題可知,「乘法,本質是加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法,本質上是減法——連續減相同的數,減完為止,求一共減多少次」。數學模型的建立就是在抽取這些本質的過程中形成的。
四、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低年級復習課解決問題的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復習,也需要重視滲透解決問題的步驟訓練,收集(包括選擇)信息的過程實際上是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細致觀察圖形及數量、認真閱讀題中文字也是認真審題的過程。整理和加工信息的過程實際是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這一數量關系本質上是乘、除法的含義。第9題,根據含一個已知條件的問題,需要選擇相關條件,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問題的能力。這道題的三問所蘊含著的解決問題的「分析法」和「綜合法」教師是要明白的,學生也是要在經歷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的,這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落腳點和關鍵。
五、要重視復習課中的評價
周玉仁教授指出:「數學的學習是從厚到薄,又從薄到厚。復習課中可以延伸、拓寬,但要有個度」。有效評價是把握好這個度的一個好方法,評價的方式有師評、生評、組評、自評等。無論何種評價方式,目的都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心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G.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整理復習課的幾點體會
花橋小學 祝圭菊 復習課難上,這是所有數學教師的共識,如何上好整理復習課,這也是許多數學教師的盲點。對於我來說,整理復習課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總認為可以上成練習課。但是自從學校布置了要寫一篇關於《整理與復習》的論文後,我查閱了大量這方面的資料,才深深體會到整理復習課不能等同於練習課,整理復習課是檢驗教師把握教材的能力,是體現老師對所教學科知識歸類整理的能力的一堂課。如果老師把整理復習課上成了練習課,只注重練習,而忽略了對知識的整理及學生整理知識能力的培養,如果每節課如此反復地進行,學生練得多覺得累,老師講多了也累,到頭來師生雙方都弄得疲憊不堪。從而對整理復習課感到厭煩。那麼,如何開展好整理與復習課的教學,使整理有序、復習有效,達到查漏補缺、鞏固提高的目的呢?在此談一談我對這方面教學的一些看法。 整理與復習課,其基本含義有兩點:一是整理,是指把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歸類、對比梳理,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將容易模糊的知識清晰化;二是復習,是指重新學習。但絕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基礎上對原先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行高層次上的再學習,它更多的是一個加深數學知識理解,擴大數學知識聯系,進一步提高數學知識掌握水平,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和技能的過程。 一、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新授課要創設情境,復習課同樣也不能缺少情境。因為復習課內容本來就缺乏新意,如果不弄點有趣的情節,學生不容易感興趣。根據一年級的孩子的特點,喜歡聽故事、喜歡有趣的動畫、喜歡表演、喜歡競賽,喜歡獎勵。所以在復習計算題的時候,我們可以將題目蘊涵在故事中、在動畫中、在表演中,學生學得肯定很有興趣。等到做題很熟練的時候,我們可以開展各類競賽活躍課堂氣氛,同座位之間競賽、小組之間競賽或全班開展競賽。贏得同學可以獎勵紅花、紅旗等等。總之,讓學生開心起來,學起來就不覺得累了。 二、重視習題的設計,突出學生的個體差異 練習是整理與復習的重點,因此練習習題設計是復習整理課的靈魂,教師要在練習的設計上多下功夫:一是練習有坡度,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二是練習形式要多樣,對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形式的練習,習題應突出知識的綜合性、靈活性、發展性、實踐性和創新性。 三、關注方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教給學生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學習的方法,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整理中,教者不僅要關注對知識的梳理,而且要注重對本單元所用學習方法的整理歸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及遷移類推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的後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四、聯系實際,提升學生的理解運用能力。 整理復習課的練習設計應區別於並高於新授課,不能停留於新授內容的簡單重復,要充分體現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延伸性,讓學生得到新的、更深層次的發展。因此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設計練習,巧妙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整合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現實具體的情境中用數學,在活潑愉快的氛圍中達到放飛學生思維的目的,同時也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H.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數學復習課
提問
寶寶知道
育兒全能助手,辣媽交流社區
立即下載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1]
拍照搜題秒出答案,下載作業幫立即下載
滿意回答
復習課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單元的結束、學習階段的結束、學期的結束時,每一位數學教師都要上這樣的課。復習就是鞏固、深化所學的知識,是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環節。但是一到復習課,大多數教師習慣性地先復習概念等基礎知識,再做試卷,最後分析、講評、訂正,重點講解容易出錯的題及難題。有些題目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是稍作變化,學生又不會做了。那麼,究竟該如何上好復習課,進行有效復習呢?以下是我的幾點思考。
一、激趣引出復習內容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身心會處於最活躍的狀態,從而為參與學習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備。但是,在上復習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學生的表現不像在新授課時那樣有興趣、有激情,教學氣氛比較沉悶。
因此,我認為要上好數學復習課,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上復習課的興趣,應該讓學生掌握、鞏固、彌補新授課解決不了的問題。《數學課程標准》指出: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復習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已經學過的,為了避免簡單重復,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渴望學習的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
二、對基礎知識進行歸納整理
對概念、規律等基礎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以達到深化、鞏固的目的,是復習課的重要環節。我們通常會利用填空、填表、框圖、知識樹等形式引導學生整理復習內容。但如果教師不能引導學生理順知識的內在聯系,只是單純地講述,那學生的認知就錯過了最佳的時機。我們都知道數學復習課上概念知識的簡單重復是枯燥而低效的,而「以題代綱」要好得多。所謂「以題代綱」,就是不經過列知識框圖,直接將復習的有關定義、定理、公式等編成練習題,讓學生看到題目就能想到所要用的概念、定理、公式。此時題目要簡單一些,但要求覆蓋面廣,把一些基礎知識組合起來,重點要突出,條理性強。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回顧、整理學過的基礎知識,完成練習,效果比教師單純地講述好得多。
如「平面圖形的面積總復習」,在引入復習內容的時候,創設情境:「六一」節快到了,學校要舉行黑板報比賽,你們打算怎樣布置?自然地將有關面積和周長的知識引出,從而揭示問題,再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圓六種圖形的面積等知識進行梳理,使多種基礎知識再現,並將情境貫穿於練習中,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及時查漏補缺
在復習過程中,對學生掌握較好的知識點,可以一筆帶過,對學生比較容易出錯的內容,可進行形式多樣的練習。通過這些練習,可以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練習的內容要注意算理、規律或知識技能、知識的縱橫聯系,必須有一定的基礎性、綜合性、啟發性、代表性與典型性,幫助學生從中找出解題的規律與方法。抓住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的契機,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使學生通過練習不斷得到啟發,在練習中進一步形成知識網路結構。在練習的設計中,可通過典型多樣的練習,幫助學生系統地整理,設計對比練習,幫助學生辯析。
有時教師還可以精心設計一些開放題,開闊學生的思路,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創造不同的學習機會,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歸納總結,形成認知結構
復習課的主要任務不僅要回顧、鞏固已學知識,還要對相關知識進行聯系、溝通,把平 時學的知識點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逐漸形成認知結構。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要將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以創造性的綜合訓練為手段,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要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在學生間引起辯論、評價,達到能靈活運用知識的程度,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貫徹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
根據近幾年的教學經驗,我發現低年級的學生,盡管學齡前接受過不同程度的幼兒教育,但還是處於知識啟蒙期,好奇心特別強,大腦也特別興奮。但是到了高年級,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普遍減弱,甚至有個別學生對數學課一點都不感興趣了。從授課的角度看,我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在上復習課時沒有完全集中注意力。所以上復習課時教師要及時掌握課堂動態,根據學生的反應,進行針對性講解。
I.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總復習課
許多小學數學教師每到畢業總復習階段時,經常發出「復習課難復習,除了做題就是練習。」 確實如此,復習課不像新授課有「新鮮感」,也不像練習課有「成就感」。但是它擔負著查漏補缺、系統整理以及鞏固發展的重任。那麼,如何上好總復習課,使學生在復習課中樂此不疲,提高復習效果呢?
一、復習課的設計要體現自主性
復習復習以「復」為「習」,復是前提,習是基礎。可是許多教師在復習課上對學生總是不放心,要麼不停的講解,不停的提問,力求面面俱到;要麼就是大量練習,只求結果,不重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表面上容量很大,但事實效果不佳,因為沒有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因此,復習中教師必須現讓學生「說」,再從學生的角度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在「習」這一環節中感到習題舊而舊,達到進一步理解、鞏固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復習「數的整除」這部分內容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各個概念之間的異同點,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當你看到1、2、3、6、9、19、51、75、90這幾個數時,你想到了什麼?你能用『數的整除』的有關知識說幾句話嗎?」讓學生邊說邊思考,從而喚起他們對「數的整除」一系列相關概念的回憶,他們邊回憶、邊辨析、邊整理,最後形成系統的知識網路。這樣,通過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他們在復習中也體驗到主動探究的快樂,從而提高了復習的效果。
二、復習課的內容要體現綜合性
復習課的目的是系統整理知識,提高學生靈活性思維和創造思維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設計綜合性、開放性的習題,有利於啟發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正好與復習課的目的相吻合。
例如,在復習「比例尺」時,可編擬了這樣一題:下圖是按照一定比例尺畫出的小紅家到學校和少年宮的路線圖,知道小紅家到學校的實際路程是1000米,請計算她家到少年宮的實際距離。
學生在量出小紅家到學校的線段和是4厘米,到少年宮的距離是6厘米後,可以通過用比例尺、用比例方法、用整數應用題方法、用分數應用題的方法等途徑來求小紅家到少年宮的實際距離,從而為學生創設了開放性的思維空間。
又如,在復習「體積計算」時,設計的題目是:
如何測量一塊重200克左右的不規則石塊的體積?請你設計出測量方案。
器材准備:
設計過程:
再如,在「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復習中,可設計這樣的練習:長方體火柴盒的長5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把10盒火柴包裝在一起,可以怎樣包裝?算一算需要多少包裝紙?(重疊部分忽略不計)你認為哪種包裝方案比較合理?這個問題需要學生通過進行模擬包裝或畫圖或想像來分析、比較等一系列實踐活動過程,方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結果。通過這道題的解決,學生還悟出了要使包裝紙用得最少,必須使重疊部分的面積最多的道理。
三、復習課的過程要體現合作性
學生的認知基礎、思維方式不同,學習水平不同,相應地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和能力也必然有所區別。在復習中,當學生遇到有困惑的問題時,或探索開放性問題時,教師要創設一種研究探討的氛圍,捨得花時間為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合作討論中發揮自己的潛力,並相互受到啟迪。
例如,在「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復習中,設計了這樣的題目:
1、某校有一塊長方形空地,長80米,寬60米,要在這塊空地上留出一半的面積種植花草,請問你是如何設計的?畫出草圖。(至少畫出四種,用比例尺1:1000)
2、張大叔准備在圍牆邊用30米的柵欄圍一塊盡可能大的菜地,你認為他怎樣圍比較好?
3、一種液體飲料採用長方體塑封紙盒密封包裝。從外面量盒子長6厘米,寬4厘米,高10厘米。盒面註明「凈含量:240毫升」。請分析該項說明是否存在虛假?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各種觀點不作任何評價,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假設展開討論、交流,並通過計算一一驗證,直至達成最後的共識。通過合作交流,學生及時鞏固了一系列相關的知識,學生獲得的不只是如何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猜想──驗證──結論。
四、復習課的練習要體現針對性
有的放矢,就是指在復習時設計的練習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要針對學生的知識缺陷、誤區、重難點、疑點來設計,讓學生通過比較、鑒別、互評等方法,加深理解,填缺補差,完善知識體系。
例如,在「比和比例」的總復習中,根據學生重演算法輕算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毛病,可以設計如下習題,既練習又說理。
1、將 改寫成比例(),依據是()。
2、用20以內四個奇數組成比例(),並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檢驗()。
3、先判斷下列各題中的數量成什麼比例或不成比例,再舉例說明。
①一個人的年齡和他識字的多少;
②分數值一定時的分子和分母;
③正方形面積和邊長;
④圓周長一定時的圓周率和直徑;
⑤互相咬合的兩個齒輪的齒數與轉數。
總之,教師在復習中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手段和方法,既要迎合學生的口味,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復習活動中,又要幫助學生彌補知識缺陷,促進知識結構轉化為認知結構,使復習課動人而不累人。
J.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復習課初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復習課原本就是對已學過的知識的再學習,由於學習內容對學生來說已失去新鮮感,較難再引起學生注意,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創設適合學生心理特徵的情境,學生學習時就會覺得特別輕松、愉快。復習課前,教師首先要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進行富有創意的設計,將要復習的內容有機的組合,以一種新的問題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有新穎感、驚奇感,由此來喚起學生的注意,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我在復習二年數學第二單元「人民幣的認識」時,我創設「商店開業一起去選自己喜歡的物品」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在購物中解決問題。這樣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數學從學生的生活中走出來,使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明顯提高,課堂上學習的氣氛更加濃厚、每個孩子都參與了進來。
二、找准位置,以生為本
新課標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復習課也該如此。如果由教師代學生歸納、整理,雖然完成了對知識的系統化,但學生僅僅是作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在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和能力發展方面收到效果微乎其微。對單元進行復習時我首先引導學生設想從哪些方面來整理,構建出一條主線,然後讓學生分小組去按自己所想的進行整理和復習,學生有章可循,又得到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最後闡述自己的整理結果和思維過程。整個過程中教師不是旁觀者,要發揮「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作用。利用學生整理的結果引導梳理,教授方法。形成可持續發展。
例如,我在復習二年數學第四單元「2-5的乘法口訣」時,我引導學生匯報知識要點,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總結提煉,最終得出本單元知識構架:1、熟記2-5的乘法口訣,理解每句口訣的意義。2、能根據一句乘法口訣寫出有關的乘法算式。3、能熟練得進行表內的乘法口算。4、能運用乘法口訣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提煉的基礎上,學生再小組合作學習,既不偏離方向,又成為學習的主人。沒有一名學生游離在課堂之外。
三、精講多練,查缺補漏
通過練習查缺補漏是復習課的一個重要內容。很多學生在梳理知識時已經經過了一次查漏補缺,這是對知識系統化的梳理補充,但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認知水平肯定存在著差異,各有所短,不是每個學生通過知識梳理就能把所學知識完全掌握的,知識梳理時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面面俱到、不厭其煩,也因為學生個體參與意識的不同存在差異。這時通過練習,讓學生知道自己哪方面知識沒有掌握,通過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先獨立思考,不會的問組內成員,在小組內共同探究,集思廣益,取人之長,也許在其他同學的提醒下提問的學生就想起來了,這過程讓會的學生產生自豪感,體驗成功的快樂。同時,提問的學生對於自己遺忘的、疏漏的好好撿拾,有針對性地復習,通過合作探究進行查漏補缺,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完善認知。因而,復習需要關注學生主體積極投入狀態下的個性化查缺與完善。讓學生通過復習得到不同發展。
例如:小學數學第三冊教材第一單元的復習加減混合兩步計算應用題時,由於二年級學生對應用題、文字題的理解能力有限,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不容易搞清楚,一旦題目出的文字太長或者復雜時,學生就很容易做錯。如應用題:第一小隊收集廢電池32節,第二小隊收集廢電池36節,第四小隊收集廢電池的節數比第一小隊和第二小隊的總和少32節。第四小隊收集了多少節?學生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這樣發揮小組的功能,組員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理清了題意,提高了能力。在學生表述有困難的時候,我應用畫圖的方式加以引導,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總之,小學數學復習課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把復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理清知識系統,彌補之前學習知識的不足;練習落到實處,及時引導矯正。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習慣和態度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