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養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論文提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基礎。教育心理學家研究表明,興趣是一種帶有情感色彩的認識傾向,是激發學生求知慾、探索欲的必要提前和主動學習的前導動力。所以,有人說:有了興趣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作為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把單調、枯燥、無味的數學符號在推理、運算過程中讓其活起來、動起來,變的有滋有味,使學生感到趣味無窮、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逐步產生濃厚興趣,是數學教學成功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傳授數學知識之外,我們還應該積極去探索、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
一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數學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不少學生覺得它抽象難懂,大多數學生的數學成績不好,乃是由於對數學缺乏興趣所致。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通過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運用數學的環境,引導學生動手參與、積極探討,在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領悟到學習的快樂,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創設問題和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進入「憤」和「悱」的境界。這樣做一方面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影響。 例如:在學習交換律時,讓學生自主探索找到加法(或乘法)的算式,從而得到這些算式的共同點只是加號(或乘號)兩邊的代數式進行了互換,他們的和(積)不變。然後問學生那麼減法(或除法)有這樣的規律嗎?要想在減法(或除法)中運用這個規律我們應該怎麼辦?
所以教師的教法,貴在啟導。精彩的導入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聯系實際,激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准》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景中學習和理解數學」。在講授數學知識時,要注重將知識點放入相應實際問題背景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現實問題的能力和意識。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讓每個學生准備一個三角形紙板,把三個角剪下後擺成一個平角,並抓住時機進行點撥,學生去發現「三內角之和為180度」這一規律,學生學得愉快,記得牢固.
在講述初三兩圓的位置關系時,自製一套幻燈片,結合物理知識,應用運動學的觀點,在幕布上使一圓逐漸向另一圓靠近,使兩圓之間從外離到外切,再到相交、內切、內含的變化過程,讓學生發現兩圓之間的五種位置關系,增強了直觀性,降低了難度,減輕了負擔,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
(3)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多媒體技術圖文並茂、聲像並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可以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延緩學習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時,我將兩個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體技術對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綜合處理,創造出一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從聽覺、視覺等進行感受,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鞏固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樂趣是一種內在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時時學習的願望。請你記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十次說教不如給學生一次表揚,十次表揚不如給學生一次成功。每個學生都願意學,渴望有進步和獲得成功。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應多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將教學內容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則分解成若干遞進層次,把學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學生有能力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注意發現學生每一次的點滴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閃光點,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讓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形成樂學的氛圍,在每個教學層次做到快速反饋,激勵評價,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選題要「有的放矢」,不要搞「題海戰術」。
習題練習,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極重要的環節,只有通過適當地練,才能打牢基礎,形成能力,編擬習題的原則是符合課程標准,可根據教學目標精選習題,力求概念習題化,體現一定的知識點和能力上的要求,採用題組的形式讓不同水平的學生來練習,充分注意題組的梯度,控制難度與數量,不搞題海戰術,不出偏題、怪題來難學生;在習題的形式上,可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出些鞏固概念的、暴露問題的、一題多解的、多題一解的練習等,可以先練後講或先講後練,也可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常常會存在一些問題,出現一些錯誤,有的會因此喪失信心,這就要求教師及時反饋、及時指導、及時講評。並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訂正,然後教師再出一些類似的題目讓學生再練習,從而使學生從失敗中找到成功,使他們在每一節課都能學一點新知識,取得一點進步,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的自信心,看到自身的價值,通過這種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享受成功的樂趣。
二 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自信中學習。
許多學生認為數學學科難度較大,學習信心不足。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急於求成,從發展學生的數學興趣,培養數學素養出發,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計教學過程。
(1)活用教材,消除兩極分化
在新教材中,拋棄了一些偏難的概念、公式,如: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差)公式;因式分解中的分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一元二次方程中根與系數的關系;降低了平面幾何的證明難度等。對這些已省的難度大的知識,不應該再去挖掘、講解。對於課本上較難的概念,不強加給學生,而是採用層層突破的方法,使大面積學生理解掌握。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數學《整式》這節課,概念較多,有單項式、多項式等有關概念共八個,由於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要掌握這8個概念是本節課的難點,可採用下列步驟教學,分解教學難點:(1)概念的形成教學。思考並回答問題:-3x、ab³、-xy這些代數式是怎樣組成的?有什麼共同特徵?先由個體獨立思考,再小組內交流觀點,初步形成單項式的概念,從而引出單項式及有關概念。用同樣的方法教學多項式概念。(2)設計有梯度的練習,突破難點。分三個層面:一是概念的直接應用題;二是開放題:學生按要求設計一個單項式或多項式,小組內交流;三是從實際問題中列出代數式,並指出是單項式還是多項式,應用這八個概念。(3)個別指導,課外補差。一些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從作業的反饋,教師的個別指導中慢慢領悟概念的真諦。這些都體現對教材的「活用」、巧用、對學情的准確把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對《標准》的理解,不僅圓滿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練習中思考,反饋中感悟,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預防了兩極分化。
(2)轉換方式,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學是一個教與學雙邊的活動過程,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多是老師備課、講課,學生聽課。課堂上的主動權多被教師掌握,教師的教學活動占據整個課堂,這種模式極不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將教師的教學活動轉化為學生的主動求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轉變傳統的備課方式。教師在備課之前不僅要針對文本、教參,擬定本課應涉及的知識點、問題設計等,更要考慮到學生在預習作業中反映出來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備課,當課堂上老師涉及的東西是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時,學生自然願意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第二,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質疑能力。「學起於思,思源於疑」,但傳統教學使學生在「無疑」狀態下被動接受,思維被束縛在教學的圈子裡,個性受到壓抑。因此,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挑戰權威。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在「疑」中產生興趣,在「思」中迸濺創新的火花。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能輕易地否定,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來自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機會和動力。
(3)要學會評價學生
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評價學生過於關注結果,即形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折射到教學中勢必造成教學評價重心的偏移,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活動,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呆板的機械記憶和模仿練習,學生缺乏對數學的體驗、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成為數學教學活動過程的重要表現形式,學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殺,個性發展受到摧殘,創新思維的形成成為泡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不用同一個標准評價所有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個性奔放。老師要知道,創造性只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培育,創造性是教不出來的,但不適當的教育足以把創造性扼殺在萌芽中。教師要堅信每個學生都能成才,全體學生應該是「生態」式存在的,教師沒有任何理由挑剔自己的學生。
三 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一部分後進生在數學上費功夫不少,但學習成績總是不理想,這是學習上不得法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要加強對他們學習方法的指導,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另一方面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
(1)教會學生學會「提問」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只有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善於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創新。這就要求教師善於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努力保護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例如,學習公理「在所有連接兩點的線中,線段最短」時,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從上海到廣州,一般乘火車路程約為1811米,也可以坐輪船航程約為1690米,還可以搭飛機,只有約1200米。學生仔細閱讀後,教師可引導提出;「為什麼三種行程各不相同呢?飛機的行程最短呢?」然後引導學生將問題抽象,發現並得出公理內容,進而啟發學生在現實世界中找出應用這個公理的實例。教師構建「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引導探索——得出結論——提出新問題」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的求知慾(問題意識)不斷增強。逐步養成敢於質疑,善於提問,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知識的奧秘。
(2)教會學生學會「參與」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有助於學生自覺掌握科學知識和相關的思想方法,獲得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發展的主動權,形成良好個性及健全的人格。學生參與教學應著眼於所學知識的發生、發展、抽象、完善整個過程中。例如,「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節教學中,可作如下嘗試:(1)學生動手練習尺規作圖:已知線段a、c(c>a)作△ABC,使∠C=90,一條直角邊CB=a,斜邊AB=c;(2)學生小組討論思索:滿足上述條件的直角三角形的個數唯一,還是形狀大小唯一;(3)小組討論思索:為什麼對一般三角形來說,有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而當其中一邊的對角是直角時這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解除了困惑,認識了數學,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
(3)教會學生學會「感悟」
學貴有悟,感悟是學習的高境界,而學生的感悟能力不是與身俱來的,這與我們的培養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講授「弦切角」一節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設計弦切角的三種不同情形,通過圖形的動態變化,讓學生思考、感受這三種不同情形,體味、感悟出特殊弦切角的證明方法。培養學生「感悟」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只要教師平時多注意毎一個細節,循循善誘,可以相信,必將為數學教學增添活力,賦予靈性。
四 建立民主和諧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
(1)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與認識過程是相聯系的,任何認識過程都伴隨這份情感。初中生對某一學科的興趣與學習情感不可分,他們往往不是從理性上認為某學科重要而去學好它,常常因為不喜歡某科任老師而放棄該學科的學習。作為師生間雙向信息交流的教學活動,這種交流是以信任為基礎,以情感為載體的。師生間關系融洽,就會讓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松,不但教師樂意「教」,學生也樂意「學」,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師要放下架子,既做關心學生的朋友,又做學生心靈、智慧的雙重引路人。為此,教師應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走進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達到愛屋及烏,「怕」能達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學習任務。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和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特別要對後進生以及家庭困難的學生熱情輔導,真誠幫助,從精神上多鼓勵,學法上多指導,樹立他們的信心,提高他們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與組織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彼此才能敞開心扉,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2)善用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的言語、行為、情趣、人品是影響學生發展成長的關鍵因素。教學是通過語言、肌體動作來進行的,有時一個貼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話、甚至一個眼神、一個無聲的手勢都會像童話里的魔棒一樣,使學生全神貫注,饒有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和情感,同時,教師本身也要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慾、熱愛數學學科的情趣及廣闊的知識,帶領學生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就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巨大的影響。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興趣,進行高效教學的前提。教育現實呼喚教師改變以往的姿態,要學會傾聽、鼓勵學生訴說自己的問題,學會與學生交流,相互溝通,學生「親其師」,自然會「信其道」,學習興趣自然會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主動地發展學生的思維,適時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觀察思考、獨立分析和歸納的能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創造機會,讓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的思維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培養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是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對提高數學質量有著很大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興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顯成效的,它需要在教學中長期堅持,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預期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