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中學數學什麼教育

中學數學什麼教育

發布時間:2023-08-17 21:41:23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學好數學對於我們每個同學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初中數學的學習,就更重要了,想要學好,又要把成績搞好,重要的是講究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就給大家帶來初中學習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

學習數學方法一

一是讀。對重要的概念、性質、判定、公式、法則、思想方法等反復閱讀、體會、思考,領會其實質及其因果關系,並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以便求教);

二思考的方法。「思」指同學的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離不開思維,數學更離不開思維活動,善於思考則學得活,效率高;不善於思考則學得死,效果差。可見,科學的思維方法是掌握好知識的前提。七年級學生的思維往往還停留在小學的思維中,思維狹窄。

三是問的方法。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不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能解惑,問能知新,任何學科的學習無不是從問題開始的。但七年級同學往往不善於問,不懂得如何問。

四是聽」是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識,而初一同學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果下降。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學習數學方法二

一:課前預習: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提到學習方法必將的一個,話雖老,雖舊,但仍然是不得不提。雖然大家都明白該這樣做,但是真正能夠做到課前預習的能有幾人,課前預習可以使我們提前了解將要學習的知識,不至於到課上手足無措,加深我們聽課時的理解,從而能夠很快的吸收新知識。

二:記筆記:這里主要指的是課堂筆記,因為每節課的時間有限,所以老師將的東西一般都是精華部分,因此很有必要把它們記錄下來,一來可以加深我們的理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嗎,二來可以方便我們以後復習查看。如果對課堂講述的知識不理解的同學更應該做筆記,以便課下細細琢磨,直到理解為止。

三:涉獵課外習題:想要在數學中有所建樹,取得好成績,光靠課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需要多多涉獵一些課外習題,學習它們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如果實在不能理解,可以問問老師或者同學。

四:課後復習:同預習一樣,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課堂的幾十分鍾不足以使我們學習和消化所學知識,需要我們在課下進行大量的練習與鞏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學習數學方法三

一、良好的心理素養、痴迷的學習興趣——學好數學的前提;喜愛也就是做一件事的理由和把事情堅持下去的最強動力。良好的心理素養、近乎痴迷的興趣是高效率學習數學的前提,也是在最後的考試中取勝的必要條件。

二、持之以恆、百折不撓的毅力——學好數學的保障;學習是要吃苦的,是要能忍得住板凳上、台燈前的寂寞。學習就是學習,學習不是娛樂,沒有哪一種學習方法能讓你象看美國大片似的學到博士。這是自然規律。

三、聽老師上課主要是聽老師上課的思路,即發現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的思維過程。既要聽老師講解、分析、發揮時的每一句話,更要抓住重點,聽好關鍵性的步驟,概括性的敘述。特別是自己讀教材時發現或產生的疑難問題。

四、數學學習中的「講」培養良好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習的任務,也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內容,是數學學習的任務之一。數學學習中的「講」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講體會、講思路等。

如何培養初中數學方法

教師要有意識的進行培養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育往往是針對考試的要點進行教學,考試考什麼教師上課就講什麼,使學生完全被應試教育所束縛。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首先教師應該意識到數學思想對於學生的重要性。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多設置問題,大部分問題都讓學生自己思考,獨立解答,教師只起到指導的作用。例如,在講解三角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告訴學三角形有很多種,讓學生舉出例子,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三角形的,並說出有什麼特點,並且有哪幾種三角形是最常見的,三角形都有一個通用的特點是什麼,教師通過一系列任務的布置,學生在自己思考的過程中就會產生許多問題,自己無法得出答案的當然就要向教師提問了。通過這種練習,讓學生習慣發問,擅長發問,從而培養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和科學研究能力。

如何培養初中數學方法

遵循認識規律,把握教學原則,實施創新教育

要達到《數學新課標》的基本要求,須滲透「方法」,了解「思想」。由於初中學生數學知識比較貧乏,抽象思維能力也較為薄弱,把數學思想、方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還缺乏應有的基礎。因而只能將數學知識作為載體,把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教學滲透到數學知識的教學中。

教師要把握好滲透的契機,重視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解決問題和規律的概括過程,使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展開思維,從而發展他們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形成獲取、發展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忽視或壓縮這些過程,一味灌輸知識的結論,就必然失去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機。

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數學的思想和方法。

初中學生數學知識積累較為欠缺,對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理解能力還很薄弱。對初中學生的數學教學必須以講述數學知識為主,在課本教材的基礎上,將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平時的教學當中。教師從開發學生的思維出發,將數學思想和方法慢慢地傳授給他們,不可盲目地灌輸數學知識和技能。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融會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時機和方式,讓學生在接受數學知識的同時,學到數學的思想和方法。

吃透教材,把握傳授數學思想方法的層次。

數學思想內容是龐大而豐富,方法難易有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層面。對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融會,要依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知識積累和理解能力狀況,對學生分層次的進行思想和方法的灌輸。這要求教師掌握整個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對數學教材進行分析整理,把數學的思想和方法與教材的內容知識相結合,合理地將數學中的思想和方法教給學生,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學習習慣。

在練習訓練中,領會數學思想與方法的內涵。

數學知識的掌握需要各種的方法的配合才能牢固,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學習也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生需要通過自身的不斷訓練才能真正的體會。教師應幫助學生在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意識,構建自己的數學思想方法體系,優化自我的數學知識結構。例如,教師在講授數學方法時,對於同一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讓學生們在對比中理解掌握。

❷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主要理念是哪些

基本理念是數學課程的核心指導思想,是初中數學教學中對數學與數學課程、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學評價以及課堂教學技術與教學手段改革認識的基本准則,是指導人們建立起初中數學教育教學的新的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習觀、教育評價觀、信息科技觀。

(一)基本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程觀

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既要體現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又要體現數學的工具性、語言性、創造性和文化性。

傳統的初中數學課程過分強調數學的科學性而忽視了數學的教育功能,過分追求邏輯嚴謹和體系的形式化,因而學習內容存在著"繁、難、偏、舊"的現象,造成了初中數學課程及初中數學教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局面,導致許多的初中學生對數學產生了一種畏懼。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制定過程中,有人曾經抽取了九所普通中學的九個班,對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進行了初步調查,與學生進行了直接交流。

調查表明,學生感到數學內容有的太難,學不懂,也覺得學了沒有用。

對數學內容普遍的意見是"要記的概念、公式太多";"計算題有的數據多而繁";"應用題和幾何證明題太難";"作圖題不知所措;""函數題弄不懂"。

21.5%的學生最不喜歡的是幾何。

對於初中數學要教給學生什麼樣的數學、如何引導學生認識數學,基本理念提出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的觀點。

湘教版的教材中就體現了這種精神。

如七年級上冊第二章代數式2.1用字母表示數(p.70)、2.2列代數式(p.75)、2.3代數式的值(p.82),都是從生活實際中引入問題。

強調了數學的實踐性、探究性與合作性內容。

(二)基本理念指導下的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觀和學習觀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生動豐富的數學內容被機械枯燥的定理定義和公式取代;數學學習就是老師講學生聽,背熟定理和公式,記住各種題型。

教師教得死,學生學得死,使得數學學習索然寡味。

新課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師教學觀和學生學習觀:

1、教師的教學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學生的學習觀:"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例如湘教版七年級上冊p.105剪紙的方法;p.187從統計數據中獲得不同的信息;p.191收集數據的步驟。

就體現了這種新的教學觀和學習觀。

(三)基本理念指導下的數學教育評價觀

基本理念認為新的評價觀的核心是:"要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納入評價的視野;要拓展多樣化的評價目標和方法;要促進教師改進教學。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育評價以量化為特徵,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這種量化又演變成以"扣分"為主要特徵的排隊考試。

這種"排隊"有著積極的一面(對學生有激勵作用),但是其側重的是"甄別"與"選拔"。

連續不斷地用分數排隊來評價學生的優劣,容易使原本充滿學習熱情的學生在因為一些偶然的原因一兩次"掉隊"後開始懷疑起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學習的熱情隨著"掉隊"而消退、喪失,以致對數學學習變得畏懼甚至厭惡。

課程標准根據基本理念,對初中數學教育提出了五條評價建議:

1、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2、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3、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4、評價主題和方式要多樣化。

5、評價結果要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呈現。

第二題: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如何教好一堂初中數學課。

數學課程標准為數學教學樹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學數學教學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學數學教師應積極、迅速地反思過去和現在的數學教學,理解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觀。

(一)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有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基於這樣的理念,數學課程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樹立其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也要關注情感態度。

也既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問題解決,也要關注數學思考過程。

也既將結果和過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系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自我概念)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目標重心在於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度、培養性格和促進技能發展,完成社會化的任務。

學生的目標在於通過規定的學習與發展過程盡可能地改變自己,接受社會化。

只有縮小這種目標上的差異,才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

這首先要求教師轉變三種角色。

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師以新角色實踐教學。

這要求教師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高高講台,走進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甚至行動,努力當學生的顧問,當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系,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一旦課堂上師生角色得以轉換和新型師生關系得以建立,我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正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和完成。

師生間要建立良好的互動型關系,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從學生知識狀況和生活實際出發,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學會有關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經驗與認知水平,讓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發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之中;應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來看問題,懷"童心"來想問題,以"童趣"來解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夥伴。

(三)引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例如有位教師在嘉興上《一百萬有多大?》時,首先問學生:"我們嘉興在兩會期間五芳齋食品創收了近5.9億美元,你知道5.9億美元有多大嗎?""……""那麼誰還在其它地方見過這么大的數嗎?"這種談話方式學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產,學生自然感到既親切又自豪,再從特產聯繫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類似的大數,引入自然、親切而又貼近生活,為學習新知陳設了一種民主、科學、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

這種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

(四)選用開放性的教學內容

新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數學學習並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要成為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開放性的教學內容首先表現在開放題的應用上,以開放題為載體來促進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彌補了數學教學開放性、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不足。

數學開放題的類型很多,如:例1,某中學搞綠化,要在一塊矩形空地上建花壇,現徵集設計方案,要求設計的方案成軸對稱(可以用圓、正方形或其它圖形組成),如何設計?(這是一道結論開放題)例2,有一種螃蟹,從海上捕獲後不放養最多隻能存活兩天,如果放養在塘內,可以延長存活時間,但每天也有一定數量的蟹死去,放養期內蟹的個體重量基本保持不變。

現有一經銷商,按市場價收購了這種活蟹1000千克放養在塘內,此時市場價為每千克30元。

據測算,此後第千克活蟹市場價每天上升1元,但是,放養1天需各種支出400元,且平均每天還有10千克蟹死去,假定死蟹均於當天全部售出,售價都有是每千克20元。

(1)如果放養x天後將活蟹一次性出售,並記1000千克蟹的總額為q元,請寫出q關於x的函數關系式;(2)該經銷商將這批蟹放養多少天後出售,可獲最大利潤(利潤=銷售總額-收購成本-費用)?最大利潤是多少?(這是一道方案探索題,這道條件開放題給出問題中要求設計不同方法(案),並尋求最佳方法(案),有助於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精神。

)等等。

在開放題的使用中要注意,開放題中所包含的事件應為學生所熟悉,其內容是有趣的,是學生所願意研究的,是通過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夠解決的可行的問題;開放題應使學生能夠獲得各種水平程度的解答,學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開放題教學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因而好的開放題應滿足非常規性、參與性、趣味性和挑戰性、開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徵中全部或數個。

其次還表現在學習的材料應不局限在教材這一點上,生活事件、實踐活動、成長經歷等都可作為學習的材料。

(五)採用多樣性教學方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也即要求教學中教師要採用多樣性教學方法。

歸納為四類:教師引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師引導。

盡管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知識基礎,但他們學習的更多的是人類文明的間接經驗;盡管他們在學習上處於主體的地位,但這並不能削弱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反而對教師的組織、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平行公理"、"四則運算"等,作為約定俗成的間接經驗,如果讓學生自行探索,也許耗時費力低效,而老師只需適當引導即可解決。

實踐操作。

中學生的思維在很大層面上藉助於間接經驗與直觀感受,有時簡單的操作活動與實踐經歷即可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數學,如對展開與折疊的理解、計算器的使用和從不同的方向看等,說百句不如動一動,教師應善於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

自主探究。

學習過程是一個對外界知識的內化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為新課標理念下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充分給予學生這種權力。

如學了解方程之後,發現分數基本性質和比的基本性質等具有密切關聯的知識,教師的放手,能收到更為好的效果,學生能更為自主、有效地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建構其良好的知識結構。

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合作交流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多利用小組學習、活動游戲等方式,促進學生的合作與交流,一方面能促進學習更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合作的習慣、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動學生發展。

(六)展開參與性的教學過程

新課標不僅重視知識技能目標,還特別強調過程性目標,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探索感受。

因而,充分展開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非常必要,為順利有效地展開這一過程,我覺的應做好這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識,激勵主體參與,重視主動評價。

提高自主意識。

展開過程的前提是學生應主動參與過程,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把學習當作自我的一種主體行為,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應尊重學生主體,給他們個體活動的機會,並且在活動中體驗感受,享受成功、獲取收獲,這也正是《標准》所強調的教學要求。

激勵主體參與。

學生學習不是接受灌輸的過程,而是主動獲取的過程,只有促使學生主體參與學習過程,才能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效。

重視主動評價。

評價作為杠桿,不僅決定學生學習的結果,也決定學習的行為。

作為學習主體,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僅依靠教師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也與學生主體對自我的評價相關。

在學習中,教師應給學生參與學習過程評價的機會,參與結果評價的權力,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評價,就能加強其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成為自覺、快樂的行動。

❸ 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

「瓜傻式」教學法----將數學那種嚴密的邏輯演繹過程還原為生動活潑的知識生成過程。通過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感知知識的的產生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過程,這種方法,可以極大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創作欲。使枯燥干澀的數學概念演繹變得生動起來。

方法/步驟
自主探索式學習----重點在於學生親自體驗學習過程 , 其價值與其說是學生發現 結論 , 不如說更看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自主探索式學習重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 驗 , 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 「 再創造 」 有關數學問題口在這個過程中 , 學生不僅獲得了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 還對數學 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 , 特別是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思考方法和數學的價值。合作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效益高的較少 , 有的只是流於形式。有的研究者認為 , 小組學習有獨立型、競爭型、依賴型、依存 型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們用得較多的是學生獨立學習後相互交流 , 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來研究或者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還太少。「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知識。……無論是「優選」還是「創新」,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的選用或創新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原則;二是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特點,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三是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變化特徵和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四是必須符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另外,在指導思想上,教師應注意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各種教學方法。正所謂「教無定法」。
常用的教學方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整個教學領域的深入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一方面對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完善與改造,一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我國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競相涌現。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一)發現法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給出一道題如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9+9+9+3+3+3+3=39(塊)↓↓↓↓↓↓↓3+3+3+1+1+1+1=13(人)(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9+9+9+9+3=39(塊)↓↓↓↓↓3+3+3+3+1=13(人)(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30+3+3+3=39(塊)↓ ↓↓↓10+1+1+1=13(人)(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30+9=39(塊)↓ ↓10+3=13(人)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二)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❹ 如何認識數學教學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數學中,包括定義、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們之間存在的聯系以及人們從一定角度出發,用某種觀點去描述這種聯系和作用,總結規律,歸納為一個系統,這就是知識結構。

初中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即思維活動的教學,在進行某種思維活動的教學之前,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教師只有及時准確地掌握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才能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維水平,只有考慮清楚新舊知識的聯系,以及學習新知識時學生原有基礎知識是否夠用,過渡性的目標與支持性的條件是什麼等等,才能明確選擇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來完成初中數學教學任務。

❺ 如何在中小學數學教育中進行數學文化教育

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深入推進,數學的人文價值更明顯地凸現出來,已普遍受到重視。數學文化觀的理論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許多學者參與了有關數學文化的研究和討論,從文化這個特殊的視角對數學作出分析,並發表了很多相關的論文與專著。但這些研究成果相對集中在理論領域,而對於數學文化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缺乏實踐性的指導。本文即是對數學文化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所做的一些初步探究。
一.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意義
無論是從教育的價值方面考慮,還是從已有的理論成果以及一線數學教師的經驗考慮,數學文化都是現實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追尋數學家成長的足跡,可以了解數學先輩們刻苦鑽研的作風、富有啟發性的治學經驗和崇高的思想品德。它們是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激勵學習積極性、學習科學方法和弘揚民族精神的極其生動的思想養料。可以激勵學生勇攀科學高峰,並養成尊重科學發展的規律以及求實、說理、批判、質疑等理性思維的習慣和鍥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展現數學知識的產生背景以及數學概念的形成、發展過程和數學定理的提出過程,引導學生了解數學科學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追根溯源,開闊眼界,有助於全面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文化素養。
介紹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現代應用,展示數學與其他自然科學、交叉科學之間的聯系,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和社會需要,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以糾正其觀念中數學最主要的作用是為了計算,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考試等錯誤的認識,激勵學生的創造慾望,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欣賞數學中的美,體味數學的統一美、簡潔美、對稱美、奇異美,可大大改變目前數學課枯燥乏味的現狀,讓學生學得情趣盎然,在得到美的享受、思維的啟迪和素質的陶冶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數學審美能力,促進他們人格個性、情感體驗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理論基礎
荷蘭數學教育理論家弗賴登塔爾的基本觀點主要有:(1)、數學起源於現實。數學教育必須基於學生的「數學現實」。而且每個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數學現實」。數學教師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構造數學現實,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他們的數學現實;(2)、數學教育的過程是學習「數學化」和「形式化」的過程。形式化是數學教育的特徵。數學教學不能停留在直觀和操作的水平,必須發展到「形式化」階段,在抽象的層次上思維;(3)、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創造,把前人已經創造過的數學知識重新創造一遍。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能夠熏陶學生思維從事物的數量和空間形式的層面去認識世界,分析各種現象和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表述、交流,進行數學處理,即以「數學的頭腦」看待問題,發現規律,解決問題,這與「數學化」的思想不謀而合。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能吸引學生自主性地參與學習活動,促使他們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獲得必需的數學,這與「再創造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當前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數學文化已逐步走進中學數學課堂,但我們看到,現在的教學實踐仍然只過分地強調數學的工具作用,弱化數學的文化價值,忽視數學對其他學科的影響,使得數學長期以來成了一種看不見的文化。目前,學校滲透數學文化的方式一般只開展數學史的介紹,教師都以一倆句話來介紹某個數學發展階段,相互之間沒有挖掘任何聯系,也沒有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形式單一、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系統性、實踐性是當前中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現狀。試問,如此的教學怎能達到滲透數學文化的目的,進行數學的文化傳承,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呢?
導致如此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功利性的教學目標。在中考的指揮鞭下,學校數學教學仍以貫徹「數學雙基」為教學目標,以提高升學率為主要任務,於是,數學課堂教學一般採用講授法進行,教師更注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要爭取在有限的時間灌輸更多的數學結論,做更多的應用練習,自然,就忽略了數學文化的滲透。其實,中學數學教學應以培養有數學素養的人為目標,而不是機械計算的工具!這樣,滲透數學文化所起的作用就不可忽視了。
其次,單一的評價體系。考試是當前中學教學唯一的評價體系,而書面考試只能從某種程度上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卻無法全面地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數學素養,也不能全面反映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數學教學的評價體系應當多樣化,既重結果又重過程,更要重視影響教學過程和結果的各方面因素。正確的評價體系應包括四個方面:對課程教材的評價、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對學生學習表現(主要是指學生數學思維)的評價以及對學生在社會上適應度的評價。
再者,孤立的學科建設。中學各門課程都是相對孤立地進行教學,各門課程往往都只注重形成學科內的知識體系而忽略學科間的知識聯系,比如科學記數法,在「科學」中幾乎一開學就用上了,而「數學」的科學記數法卻在七年級(下)才學習。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時刻注意體現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這亦需加強數學文化的滲透。
四.中學數學教學滲透數學文化的途徑
1營造數學文化氛圍
(1) 介紹數學家的故事,感受數學家的科學精神
數學家們廢寢忘食、孜孜不倦的態度;屢遭失敗、永不放棄的意志;身處逆境、矢志不渝的精神都將極大地鼓舞學生。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尤應利用這份精神食糧,結合教材向學生介紹數學家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家的科學精神,激勵學習。譬如,介紹完全平方公式時可以介紹楊輝的事跡和成就;開始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向學生介紹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對解析幾何所做的貢獻;利用書本「讀一讀」的豐富資源……還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課外讀物、網際網路查找古今中外數學家的童年故事及他們嚴謹治學、勇攀科學高峰的事跡,然後將收集到的故事編印後分發給學生相互交流。
(2) 查找數學符號來源,體會科學發明過程
學習數學,是從學習數學符號開始的。每一個數學符號,它的產生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歷。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對它們尋蹤探源,可以讓學生在了解數學發展史的同時,體會到數學符號並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滿著智慧靈光、閃爍著生命活力。如學生學習算術平方根的時候,查到平方根「 」1220年義大利數學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為平方根號.十七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在他的《幾何學》一書中第一次用「 」表示根號。「 」是由拉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個字母「r」變來,上面的短線是括線,相當於括弧。數學符號故事也將會引發學生對數學的強烈好奇心,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3) 探訪歷史數學名題,領略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
在數學活動課上,根據學生掌握數學的程度,適當地安排介紹古今中外數學史上的一些名題。如向學生介紹中外數學家解決「幻方」的不同策略:楊輝法、羅伯法;介紹歐拉哥尼斯堡的「七橋問題」、牛頓的「牛吃草問題」等等。這些歷史數學名題,因其精妙的解題思想與策略,向學生展現了數學的無窮魅力,將會深深地吸引著他們,啟迪著他們的心智,激盪著他們的心靈。
案例1:勾股定理名證欣賞片段
如圖1,△ABC 為一直角三角形,其中∠CAB為直角,在邊 AB、BC 和 AC 上向外分別作正方形ABFG、BCED 和 ACKH,過點 A 作直線AL垂直於DE交DE於點L,交BC於點M,連接CF、AD。
圖1 歐幾里得證明

這個證明巧妙地運用了全等三角形和三角形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關系來進行。不單如此,它更具體地解釋了「兩條直角邊邊長平方之和」的幾何意義,這就是以ML將正方形分成BMLD與MCEL的兩部分!這就是各種證明方法中最為著名的歐幾里得證明法!
在這種證明方法中體現著一種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幻燈片演示:圖2):

本案例以勾股定理的證明為介紹內容,分面積法、拼拆法、剖分法、直接法四種典型的思考方法進行介紹。通過介紹歷史上一些有名的證明方法,如:歐幾里得證明方法及其動態演示、趙爽的弦圖證法、伽菲爾德證明方法等等,引導學生在欣賞歷史上的勾股名證時體味數學家思維的精妙,數學證明的靈活、優美與精巧,感嘆數學的美!
在傳統的勾股定理教學中,教師往往對證明方法一筆帶過,而將重點放在定理的結論介紹與應用訓練上,探究文化內涵也只是利用其「誰比誰早多少年」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設計這樣一堂「勾股定理名證欣賞課」,將多元文化引入數學課堂,我們就會發現「誰比誰早多少年」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數學是全人類共同的遺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數學思想、數學創造都是根深葉茂的世界數學之樹不可分割的一枝,從而消除民族中心主義的偏見,以更加寬闊的視野去認識古代文明的數學成就,同時,通過不同數學思想方法的對比,如介紹的各種方法中所涉及的進與退、分與合、動與靜、變與不變、數與形、一與多等等的辨證思想,可提高學生數學創造性思維能力,並學會欣賞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
在教學的過程中,可安排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自己動手進行拼、補、湊的實踐活動,親自體驗發現的過程,感受動手的樂趣。
2.再現知識生產發展的過程
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發展史給我們提供了關於數學概念、方法、語言發展的歷史道路的重要信息,它常常指示我們在學校教學中形成和發展的這些概念、方法、語言的途徑。可見,數學教學應當充分利用數學史的知識,向學生展現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1) 揭示知識產生的背景
數學知識的產生與自然客觀的需求是分不開的,它昭示著人類進步與發展的歷程。向學生闡述知識產生的背景,能幫助學生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知識。如學習平方根時,讓學生意識到人們對平方根進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就需要產生一種新的數——無理數。學生清楚地看到知識出台的原因,就能揭開數學神秘的面紗,消除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使他們在內心深處親近數學。
(2) 展示知識形成的過程
弗賴登塔爾認為:每一個學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實踐來獲得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要防止重結論輕過程現象的發生,要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活動,對知識的形成過程建立清晰的表象,主動地完成知識的建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准備透明的方格紙和剪刀、直尺等學具,要求學生或者獨立思考、或者小組合作,探討面積計算的方法。有的學生通過數方格求出面積,有的通過剪、移、拼,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求出面積。最後學生發現這兩種方法其實質是相同的,都可以歸結為底×高。
(3 ) 預示知識發展的前景
數學中前後知識間的聯系十分緊密,先學的內容往往為後繼學習作知識與方法上的准備。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瞻前顧後,給知識的發展留有餘地。如學習實數時,我們發現無論是有理數還是式或實數,加、減、乘、除運算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其學習方法在某種意義上講存在著一定的規律,亦可加深學生的理解。
數學既是創造的,也是發現的,數學教學應當努力還原、再現這一發現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對於充實他們的數學文化底蘊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
3.欣賞數學的美學價值
美學的價值不僅在於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直線的剛勁平穩、曲線的對稱柔和、波浪起伏的圖象、黃金分割……正如數理哲學家羅素所說:「數學如果正確看待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這種美正是數學家們將自己的勞動成果按他們的美學觀以自己最滿意的形式總結出來並獻給人類的美,具有特殊的美學價值。
4.滲透數學中的哲學理念
Bordas Demollin說:「沒有數學,我們無法看穿哲學的深度;沒有哲學,人們也無法看穿數學的深度;若沒有兩者,人們就什麼也看不透。」相對而言,數學教材中的辨證因素比較隱蔽,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有「深挖」的意識,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辨證因素,也就揭示了知識之間的本質聯系。
案例3:探索勾股定理
在講解勾股定理時,教師向學生指出: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邊a、b,斜邊c,則a2+b2=c2;在銳角三角形中,a2+b2<c2;在鈍角三角形中,a2+b2>c2。這樣既使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同時又加深了唯物辯證法的理解,使學生站在辯證法的高度來理解數學中質、量變化的關系。
5.豐富課外作業的形式
(1) 撰寫數學日記、自辦數學小報
學生因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有著強烈的個性色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有條理的記錄下來,這不僅可以掌握學生的思維動向,也可以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反思,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督促學生在課余撰寫數學小日記,出版數學報,是滲透數學文化,拓寬數學視野,營造數學氛圍的好方法。
(2 ) 製作手工模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工具」。結合教材進度,布置一些動手操作類的作業,如製作鍾面學具、設計建築模型、繪制學校平面圖等等。這些作業,需要學生綜合地應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加以完成。而這些課外作業,可以留給學生更大的探索餘地和思考空間,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閱讀全文

與中學數學什麼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