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什麼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

什麼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

發布時間:2023-08-21 12:37:45

『壹』 數學課堂如何積累活動經驗

在以往傳統課堂上,教師就像演員,教學中不停地講解、分析,生怕學生沒聽懂、學不會。學生就像觀眾,他們作為接受者很難主動參與到知識的研究中去。被動接受會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只掌握皮毛,不能深入理解,更不用說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了。傳統模式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新課程卻強調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師生角色的轉化。在轉變過程中,教師由原來的包辦代替轉變成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研究數學邏輯、探索數字奧秘、思考數學難題、交流數學應用。這樣的課堂是「活」的,學生要想適應這樣的課堂,就必須具備自己的「經驗」。這里所說的經驗包括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總之,只要是通過自身努力,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時所形成的認識就可以統稱為「經驗」。
課堂教學是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主要陣地,如何在課堂上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以下幾點做法:
一、重視數學實踐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活動是經驗的源泉,不親歷實踐活動就根本談不上經驗。課堂實踐活動是學生運用學具按照學習內容和教師要求進行的實際活動,它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心理學家指出,在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鍛煉兒童的動手操作能力,就可以使學生直接獲取感性認識,掌握知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對於孩子們來講,動手做始終是他們最歡迎的學習形式,只有學生動手操作、體驗積累的數學經驗,才能最終沉澱到他們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因此,在設計數學活動時,教師可以以學生活動為主線,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思考和探索,通過各種動手活動,靈活、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在活動中學習和感悟數學,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如在認識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徵時我就設計了下列的動手活動:1.拿出你的長方形,可以看一看,摸一摸,看看你發現了長方形的哪些特徵?2.這些都是我們的猜測,我們怎樣能確定長方形上下兩條邊是一樣長呢?左右兩條邊呢?學生通過量一量、折一折……很快發現長方形的對邊長度是相等的。
「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學習的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離開了活動過程,這個實踐過程是不會形成有意義的數學活動經驗的。
二、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經驗
數學源於生活、根植於生活。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點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數學看起來很抽象,但在實際生活中數學知識應用的例子卻比比皆是。要想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首先就應將生活當作他們認識發展的活水,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把生活素材、生活經驗、生活情景作為重要資源,提供給學生們去感受、理解和體驗。
1.創設與現實生活情境貼近的教學情境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創設與現實生活情境貼近的教學情境,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
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時前,我認為人民幣的認識離不開現實的換錢、購物活動,就象計算機的學習離不開上機操作一樣。於是這節課上我多處創設了換錢、購物情境,讓學生在模擬換錢、購物情境中認識人民幣。如「小紅要買一個1元錢的卷筆刀,可她手裡都是角幣,有幾個1角的、幾個2角的、還有幾個5角的,她該怎樣付錢呢?誰能幫幫她?」,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有的說付2 個5 角, 還有的付10 個一角, 也有說付5 個2角等等。又如根據購物要求「只購兩種商品,使結果是整元數,應購哪兩種?有幾種購法?」,在開放的生動的現實情境運用中, 學生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經驗,並發展了思維。
2. 創造一些具有「實況性」的學習機會
研究表明,如果教學情境與日後運用知識的情境相類似,那學生學到的知識就更容易遷移,更容易轉化為數學經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幫助學生盡量多獲得一些「實況性」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機會,實現「生活問題數學化」和「數學問題生活化」。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統計」有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1)小記者采訪活動,采訪你本組中的同學生日在幾月,是什麼季節的。2)發現並提出問題:學生交流、收集結果,每組人的記錄結果會各不相同。教師引導:這么多組的數據,我們怎樣才能比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學的生日情況呢?3)合作收集整理製成統計圖表,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記錄、收集他組數據、整理數據。4)展示自己的統計表。
這樣的設計,對學生來說,采訪交流信息、動手收集和呈現數據是一個生活化並且充滿挑戰和 樂趣的過程。學生不僅體驗了活動過程,學會了與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了統計的方法,學會了從數學角度解決實際問題。他們在真正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中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

『貳』 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麻煩告訴我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推進,關於「數學活動經驗」方面的探討研究也成為數學教育的熱門課題,眾多的一線教師和研究者分別對其產生的過程、內涵及意義等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也產生了一批豐富的研究成果,可以說當前對如何幫助學生獲取數學活動的經驗積累,已成為廣大數學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實踐所產生的知識經驗、感性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應用意識。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數學活動過程中的一種體驗,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種體驗越發豐富,成為學生思維的載體。學生原來的數學活動經驗是新的學習活動的基礎,而由此獲取的經驗又可成為後續學習活動的跳板和基礎。可以說,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建立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的,因而,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實現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形成理性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具有豐富而又實效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獲取的經驗積累對其開展數學思考和探索以及領悟等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儲備充足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學好數學、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基礎。

『叄』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積累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

一、讓學生在游戲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曾說「數學好玩」。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師應盡量把適當的內容設計成學生的游戲學習活動,把數學知識教活,使課堂變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活動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
例如,教學一年級「幾和第幾」時,讓學生模擬動物園里小動物排隊買票的情景來區分幾和第幾。這樣就把靜止的畫面變成生動的場景,變枯燥的圖解為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易於感知接受,易於理解內化。同時,學生現場表演的靈活性,既加深了學生對基數與序數的認識,又培養了學生處理現實問題的靈活性與可變性。這樣的表演生動、真實,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情趣與算理交融中,學生積累了生活經驗和數學活動經驗,課堂煥發了生命的活力。
二、讓學生在操作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兒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學生在動手操作體驗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促進思維的發展,而思維的發展又會指導兒童的雙手更靈巧地活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心靈手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像。
例如,教學三年級「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准備的長方形、正方形,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用三角板擺一擺等,去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在初步感悟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之後,設計畫一畫長方形和正方形、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用兩副同樣的三角板拼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在這樣開放的探索空間中,教學過程呈現出雙向的交流、動態的建構,學生在一系列有效的活動中不僅掌握了新知,同時還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讓學生聯系生活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圍繞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我們要幫助學生積累生活中數學活動經驗,應該依據學生生活經驗、利用學生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生活經驗。
(一)依據學生生活經驗
在數學教學中要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但這個聯系必須是自然貼切、合乎學生的情趣。由此可見,在先進的教學理念下,教師不僅僅是為了設計與生活相關的資源,更注重的是學生的生活情趣、生活體驗、生活經驗、生活實際。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案例: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畫: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鳥兒在飛來飛去。突然天陰了下來,鳥兒也飛走了。這一變化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時老師立刻拋出問題:「天陰了,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學生就會很自覺地聯系他們已有的經驗,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認為:「可能會下雨」;「可能會打雷、打閃」;「可能會刮風」;「可能會一直陰著天,不再發生變化」;「可能一會兒天又晴了」;「還可能會下雪」……老師接著邊說邊演示:「同學們剛才所說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其中有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會很小,如下雪。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事情可能會發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發生?哪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運用這一情境導入,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含義有了初步的感覺。因為學習「可能性」,關鍵是要了解事物發生是不確定的,事物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讓學生聯系自然界中的天氣變化現象則為「可能性」的概念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利用學生生活經驗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需要豐富有經驗背景,如果脫離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是難度很大,也難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應以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為載體,環環緊扣,教師為學生創設了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活動,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充分體現。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其指導作用體現在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從自己喜愛的活動中、提出自己真正關心的、真正想知道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始終要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肆』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積累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

那如何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呢?下面我就結合《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來談一談自己的一點想法。
一、置身生活場景,將生活經驗提升為數學活動經驗;
生活是數學教學的源泉。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離不開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環境,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將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充分發揮生活經驗在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中的積極作用,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師:今天的會場還來了這么多的客人,那你們說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歡迎他們的到來呢?(學生鼓掌)謝謝同學們的掌聲!
師:現在大家看看剛才我們鼓掌時兩只手接觸的地方。
生:(學生做鼓掌時的動作,觀察。)
師:鼓掌時相接觸的這個面就是手掌面。那誰想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呢!看看誰是這節課老師認識的第一位小朋友?
生1:從上向下摸
師:瞧他摸得多規范呢,像這樣從上向下摸就把老師的整個手掌面都摸到了。(師與學生握手)認識你真高興!
師:誰還想來摸一摸?
生2:從下向上摸
師:他是從下向上摸的,看來你是一個很愛思考問題的學生。
生3:從左向右摸
師:看得出你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
師:剛才的三位同學雖然摸的方向不同,但卻把老師的整個手掌面都摸到了】
在這個片段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生活經驗與教材內容發生交互作用,誘導學生激活了自己原有經驗的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生生之間的相互啟發促進中用不同的方式摸全老師的手掌面,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數學,感悟數學,獲得體驗,將生活中的摸的方法這一數學現象的經驗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加以總結與升華,豐富與發展學生的數學事實材料,將生活經驗提升為數學活動經驗,為學生接下來更好的感知面積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使經驗的構築與知識的習得溶為一體。
[案例二]教學「乘法的分配律」。利用本班教室內的24套課桌椅進行探究。
師:我們班有多少個同學?有多少張桌子?有多少把椅子?
生:(很快回答出)
師:如果每張課桌85元,每把椅子45元,你能算出購買這批桌椅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列式計算,匯報演算法。(85十45)×24
85×24 +45×24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1:我是先求去一張課桌和一把椅子的價格之和,再乘以24套,就得到總價。
生2:我是先求桌子總價,再求椅子的總價,最後再求和。
師:這兩種演算法有什麼關系?
生:相等。
師:能試著用語言來說一說等式的兩邊表示的意義嗎?
生:嘗試用數學語言口頭表述兩式的意義,小組內進行互說交流。
……
這個教學片斷,有效地利用學生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進行實際計算,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支撐起計算和語言描述活動,為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提供可依託的數學事實,同時運用生活經驗的表象作用,引導學生深入進行「數學化」的探究,事實、經驗、知識相互作用,有利於經驗的逐步累積並順利上升為數學模念。
二、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思維的跳躍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播放繪圖的片段】
思維是根本,活躍的思維是課堂不可缺失的靈魂。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和學生共同經歷了畫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及塗色的過程,通過操作、交流、觀察、思考等活動,把抽象的知識化為具體的、形象的、可操作的知識,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思維被激活了,同時我更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學生在猜測、驗證、總結的過程中,既深深地感受到封閉圖形的面積,理解不封閉圖形面積是不能確定的這一抽象的知識,同時又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跳躍中積累 「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讓學生在「親歷」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學者史寧中曾說:「我們必須清楚,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親身經歷。智慧並不完全依賴知識的多少,而依賴知識的運用、依賴經驗,教師只能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磨煉。」
可見,活動是經驗的源泉,不親歷實踐活動就根本談不上經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對於孩子們來講,動手做始終是他們最歡迎的學習形式,只有學生動手操作、體驗積累的數學經驗,才能最終沉澱到他們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因此,數學教學應強調「做數學」,通過做數學讓學生來體驗、理解數學的內容、思想與方法,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充滿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在實踐中獲得活動經驗。
【師:請大家拿出2號學具袋中最小的正方形,動手量一量他的邊長是多少?
生測量 1厘米
師:(出示、課件)像這樣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 面積是1平方厘米(板貼)
讓我們一起來記住這位新朋友,仔細看,用心記,把1平方厘米印在你的腦海里,頭腦中有1平方厘米了嗎?
師:好,現在就畫一個1平方厘米,但不能用格尺,也不能用1平方厘米的學具。
學生畫
師:同桌之間互相檢驗,你想對他說什麼?
生:我的同桌畫的太小了,在大一點就好了、、、、、、
師:誰畫的比較接近1平方厘米,請舉手。
師:這就是數學美!畫的不準的同學再畫一次,相信你這次一定會有進步的。
生:老師,我畫的正好····
師:很激動,是嗎?這就是數學帶給我們的不一樣的樂趣!
師:你能在身邊找一找1平方厘米嗎?
生:大拇指甲的面積、紐扣面的面積、、、、、、】
這是在認識1平方厘米時設計數學活動,這一活動的設計目的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思考和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和感悟數學,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個過程中的測量、徒手畫、同桌評價、在身邊找,這就是一個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過程,一個幫助學生獲取具有數學本質的數學活動經驗,建構數學模型、數學思想方法的過程。
「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學習的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離開了活動過程,這個實踐過程是不會形成有意義的數學活動經驗的。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往往就是靠這樣的同伴自己動手實踐、同伴分享、觀察思考悟出新知,知識的獲得不是靠老師教,而是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的。
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我們更應該站在為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努力與學生一同實踐,在教學中開展一切有現實意義的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提升數學活動經驗,為學生的數學素養從「雙基」向多元發展作出自已不懈的努力!

『伍』 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學生對「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日益成為目前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過程。下面簡單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在學習「體積概念和單位」時,先讓學生講《烏鴉喝水》的故事,通過故事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對「體積」的概念比較生疏。通過小試驗,讓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繼而讓學生觀察比較不同大小的物體所佔有的空間是不同的,從而總結出體積的定義就是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這樣就很順利的引進了體積的概念。在教學體積單位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實例,激發學生慾望,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首先回顧關於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以及1平方米的表象。舉一反三在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體。讓學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等實踐活動。學生真正是在親身經歷和體驗下認識體積單位,從而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有助於以後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這一環節中學生說到了很多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體中讓學生依次進入,結果能容納6個學生,學習氣氛更是達到了高潮,教學效果良好,同時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就在身邊。通過體驗學生積累了數學經驗。在學習誰先上場---可能性時,老師准備盒子和各種顏色的乒乓球。讓學生通過「摸球」實驗來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再比如:師問盒子里放有白色和黃色的球共10個,不過兩種球的數量不相等。如果不打開盒子看,你們有辦法知道哪種顏色的球多嗎?」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學生會充分調動自已已有的經驗來試著解決。有的同學用猜的方法,隨即因其結果的不確定性被同學否認。也有同學認為可以用摸球的方法,每次摸出一個看看顏色,然後放回去搖勻再摸,多摸幾次,最後看摸到哪種顏色的球多,就說明這種顏色的球多。此時的動手操作和實驗成為了學生探究的需要,由於學生對實驗的結果充滿渴望,因此在這類探索活動中,學生所積累的數學活動經驗也因需要而充滿了活力。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載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2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6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