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

發布時間:2022-03-15 00:39:52

『壹』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

輕松愉悅的師生互動,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使學生對數學興趣濃厚。然而由於學生間的差異,教師之間的差異,導致師生在課堂互動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有的課堂互動放得過多收不回來,導致課堂混亂效率低;而有的教師怕課堂不易控制不敢放,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

『貳』 在數學課上應該怎樣做

學好數學有3個步驟:1.預習學的問題,例題.2.上課一定要聽明老師講的內容.3.學數學一定要多問多想!

『叄』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 立德樹人

一、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學生。 德育教育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陶冶學生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教師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深遠的。其中教師的示範作用以及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感染學生,我們要以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上課時,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明白、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板書設計、語言表達、教師的儀表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受,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感受了美的教育。

輔導「問題生」要耐心、細致,使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老闆著面孔,死氣沉沉,則教室的氣氛必然緊張、嚴肅,學生容易產生一種壓抑感,他們學習的潛能就挖掘不出來。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將師生的感情、融於認知活動中,使學生在一個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在課堂的理性灌輸中融進形象化情感,使教與學產生和諧的共振效應,德育就會進入新的境界並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情景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師根據內容創設情景)教學過程中的合作學習都可以很好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教育,讓學生學會尊重、謙讓、團結協作和關心他人。另外立德樹人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實踐活動和數學主題活動來進行德育教育。列如,在學習折線統計圖(水土流失情況統計),學生可以從題目中聯系生活實踐考慮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利用課後時間調查統計,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三、以前輩數學家的事跡和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教育對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數學教學中適當的介紹一些數學家的事跡,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教學六年級數學《圓的周長》,當教師講到圓周率時,可用有文字和圖片結

合的課件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約在1500年前就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7位的人。並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個故事可感召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人生,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勇於創造、執著追求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使學生了解我國光輝的科學史,激發民族的自豪感和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立志為振興祖國的科學事業而勤奮學好數學。

四、利用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培養過程中強化德育情感----立德樹人。

在教學過程中,使數學德育理論具體化、操作化,同時,又可以使數學德育實踐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對於小學數學教育,宜採用如下幾種方法:

1、轉化法。就是把數學中的原理和方法,轉化成學生的一般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例如,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拼拼擺擺,動腦思考,順乎自然地推導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從中領悟出「實踐出真知」的觀點。

2、比較法。就是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對不同的算式、圖形、解題思路進行比較,可使學生從中發現規律。例如,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中年級應用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高年級教材中分數應用題的互相轉化等等,在數學中,可以把他們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一方面使學

生有比較,有鑒別,掌握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領悟出事物發展變化的原理。

3、遷移法。這一方法要求把已知遷移到未知、把此一類知識遷移到另一類知識中,使學生受到相互滲透、影響和轉化的觀點的教育。這也正是《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的「要將數學與其他學科密切聯系起來,從其他學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例如,學習統計知識,可結合小學五年級《綜合實踐》下冊統計「白色污染」,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將數學知識遷移到其他學科,使學生不僅提高了知識學習的效率,而且逐漸樹立起普遍聯系、轉化的觀點。

4、實踐法。組織有趣的數學課外活動,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在課堂上,教師不僅寓德育教育於數學過程,還應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社會調查等途徑搜集資料,從中受到教育,這樣不僅智力得到發展,學生還在人際交往、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方面得到鍛煉,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於學習之中,寓教育於活動之中。

五、循序漸進,掌握好小學生立德樹人的原則。

1、情感性原則。情感是促使學生知識內化的催化劑。教師要創設情感氛圍,藉助情感動力,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之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 形成廣闊的心胸,和諧地發展各方面的素質。

2、科學性原則。進行思想教育,必須做到旗幟鮮明、觀點正確、說理明白。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給學生以正確的認識導向,使學生信服地接受教育,並指導自己的行為。如四年級上冊的數學廣角中,講

到合理利用時間問題,讓同學們都科學的安排自己的時間,珍惜時間。

3、層次性原則。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必須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體現德育滲透的梯度。如低年級引導學生認識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初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有學好數學的信心。中年級則要有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使學生初步學會分析、歸納的方法,有獨立克服困難的願望和體驗.高年級則要把數學和社會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猜測、探索、比較、概括、合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肆』 怎樣在課堂上進行數學講課

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是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要使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應當對學生做出更為深入和具體的分析,為教師本人備課及實施所用。好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的層次感,研討的核心問題和關鍵點等都基於對學生的了解。好的構思和創意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都需要對學生有真切的了解。對學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學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過及時反饋調節教學的重點與進程,就能適時進行質疑、把問題引向深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伍』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機智」

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前提要有愛心和耐心,其次要講究藝術和方法。作為一個教師要「多用情,少發火」。要以情感人、親切和藹、心平氣和。由於課堂教學環境的不同,出現的課堂偶發和突發事件的類型也有所不同。總的來說有這樣幾種類型:外部干擾型、教師失誤型、學習困擾型、課堂異常型等等。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前提要有愛心和耐心,其次要講究藝術和方法。作為一個教師要「多用情,少發火」。要以情感人、親切和藹、心平氣和。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中的突發事件層出不窮,作為人師,我們應以「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理解學生、體貼學生」的原則來謹慎、恰當地處理好課堂的突發事件。在課堂上,只要我們能根據不同的情況,因勢利導,採取相應的應變方法,就一定能夠處理好各類偶發事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細致地概括來說,處理課堂偶發和突發事件有大致以下幾種方法。1、以變應變法。當課堂教學超出原來的設想,突然出現意料不到的情況,且影響到正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採取以變應變的方式。案例:我校一名科學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突然有一為學生大叫:「蜘蛛」,頓時課堂出現了一片混亂的現象。這時,老師讓學生趕走蜘蛛後,開始了對昆蟲這一知識點的講解。這樣做不但有利於緩解學生恐懼的心理,而且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很好地與課堂內容相結合。2、將「錯」就「措」法。這種方法其實在課堂運用得比較普遍。往往是在老師自身不小心犯錯的情況下,礙於面子,不能直接說老師自己錯了,但又不能將錯就錯,不加糾正,影響教學效果。這種情況下來個將「錯」就「措」,詢問學生,剛才老師哪裡有不對的地方?這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教學機智。3、實話實說法。案例:有一次,我在教唱課的時候,有一個音應該唱六拍,而我在教的時候是五拍,學生雖然在跟我唱,但聲音越來越小,聲音里透露出一種疑問和不肯定的感覺。我問:「怎沒不唱了。」有問同學說:「老師,這里是唱六拍,不是五拍。」我一看果然錯了,於是我馬上對同學們說:「剛才這位同學說得對,老師不夠仔細,唱錯了,我們一起來改正好么?」這時,課堂又回到了原來的教學狀態。有時候,教師由於不夠仔細難免會出現一些小狀況,但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失誤,而不去管學生心中的疑問,這樣就不對了。有時候教師坦誠的襟懷、實事求的做法是能馬上解決這些小小的問題,而且也不會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相反錯了不改正,學生會對老師產生不信任感。4、因勢利導法。所謂「勢」,是指事情發展所表現出來的趨向。處理偶發事件時,要注意發現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然後順勢把學生引向正路,或逆勢把學生拉向正軌。課堂中有些偶發事件的出現,已經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完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想讓學生重新注意於原定的教學內容是很難的。這時教師可以轉而發掘事件中的積極因素,順應學生好奇心,滿足學生求知慾,因勢利導地開展教育或教學活動。這樣,不僅保證了課堂教學的秩序,而且擴充了課堂教學信息,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案例:在一堂數學課上,一位數學教師正在講關於質數與合數的基本概念,突然,教室外基建工地傳來「嘭、嘭、嘭……」的拖拉機發動聲,而且這聲音還一直響下去,使教學無法進行,學生也煩燥不安,張望窗外。這時,教師靈機一動,大聲講道:「現在大家開始數數,看拖拉機的響聲有幾下,然後回答你數的是質數還是合數。」這個案例中,學生注意力已游離了教學目標。如果這時命令或強制學生聽講,不僅教學效果不好,而且會影響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這位教師因勢利導,巧妙地把環境中的噪音變成了有利於教學的情景,順應了學生的心理,使他們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學習中,並且加深了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正確教育,因勢利導地處理課堂偶發事件,教師要堅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遇到課堂偶發事件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結合教學的實際,正面啟發,善於誘導,且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民主平等。是說服而不要壓服;是疏導而不要懲治報復;是誘導攻心而不要簡單粗暴;是真心接受而不要強迫服從。為此,就要求教師遇到偶發事件時要耐心、動之以情、規之以矩、導之以行,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啟發自覺,幫助學生自我認識錯誤,從而有效地處理課堂偶發事件。

『陸』 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提問

數學課堂上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直接表現,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行為,是學生思維的生命線。恰到好處的提問,能開啟學生的心智,診斷學生遇到的障礙,並對個別學生進行監控,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那我們在課堂中的提問應注意哪幾方面呢?

一、注重營造和諧的提問氛圍
和諧的課堂氛圍是保證提問有效且深入的首要條件。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初中生的封閉心理逐漸加強,若教師在課堂上表情嚴肅,不苟言笑,以拷問的語氣提出問題,學生就會戰戰兢兢,不敢回答問題,總擔心自己出錯。這樣的課堂只能呈現一套機械化的程式,也必定會缺少一些輕松、和諧的師生互動和課堂生成。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以朋友的身份,從容談話的態度,相互尊重、彼此溝通,積極與學生共同討論,營造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在這樣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才能愉悅地主動積極地思考和回答問題,才能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
二、注重課堂提問的對象
課堂提問是師生信息交流的載體,它貫穿於課堂的始終,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因而教師的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而不應該成為個別學生的專場。每節課教師都要盡可能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更好地激發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班集體的智慧。如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多回答「是什麼」,讓中等生多回答「為什麼」,讓尖子生多回答「不同點是什麼」,使教育真正面向全體,讓課堂真正成為每個學生的舞台。
三、注意課堂提問的言語
課堂內師生間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言語交流,其中教師提問的言語直接影響課堂活動的展開,並進一步影響課堂效果,所以教師的提問語言要准確、清楚,要有深度,要有感染力。如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分式的加減」的教學中,在學生探索分式加減規律時,我會提問:「同分母的分式怎樣相加,怎樣相減?」「異分母的分式怎樣相加,怎樣相減?」引導他們運用類比的方法去探究總結規律,進而能學以致用,融會貫通。另外,要注意對學生回答的問題要有恰當的評價,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尤其要捨得在後進生身上花時間,鼓勵他們積極發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注重問題的設計
教師簡潔而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形成有效課堂的重要組成因素。課前精心設計能全面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因而培養學生數學運用能力的問題是備課的重中之重。比如,初中數學八年級(上)「設計軸對稱圖案」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動手活動:在讓學生用四張正方形紙片合成不同圖案,在學生成果展示、交流之後,我提出了這樣三個問題:(1)你拼出的圖案是軸對稱圖形嗎?有幾條對稱軸?(2)這些圖案可以看成是由一個正方形紙片經過怎樣的變換得到的?(3)你有不同於課本的拼法嗎?這樣的提問直接點中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發現並感受平移、翻折、旋轉三種變換在設計圖案中的作用,為他們下一步的設計提供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師的提問要講究技巧:首先,問題要有啟發性,不能泛泛而談,即針對性要強。其次,問題的設置要有梯度,要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有利於學生思維的培養。再次提問要把握恰當的時機。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教師巧妙的發問能適當點撥學生的思維。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有效的提問能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數學王國里遨遊;有效的提問,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個人才智,把握時機,科學處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
[2]王德勛.教師怎樣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J].人民教育,2007(7).
編輯 郭曉雲

『柒』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思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思
一、基於「生活情境」,激發興趣,啟迪創新
數學從生活中抽象、概括而來。數學源於生活,創新源於生活。進行創新教育應當從生活背景出發,從生活實際出發。一般來說,學生對身邊的數學、源於生活實際的數學比較感興趣。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之大已經得到無數實例的證實。利用「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啟迪創新,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通過捕捉生活中真實的事例來創設,也可以通過模擬生活經歷創設,還可以根據教材中生活實際案例還原和再創造生活畫面。任何一種「生活情境」創設方法都要圍繞所學內容,目標明確的展開,抓住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動機,鼓勵創新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一開始給學生一個用已有知識可以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然後在此基礎上教師提高要求,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無法完成要求。讓學生處於這樣的「問題情境」中,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要。
【案例】如教學「含有中括弧的混合運算」時,例題:「航模組有男生8人,女生6人,美術組的人數是航模組的2倍,合唱組有84人,問合唱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幾倍?」學生搞清題意後,都會用分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師這時候可以提出「我們都學過列綜合算式計算了,我覺得綜合算式計算簡便,你們想想辦法看這題用綜合算式計算怎麼解決呢?」此時學生就會開動腦筋,思考解題方法。學生對解決看似簡單的用已有知識卻解決不了的問題會異常的渴望,不服氣地不斷試驗,尋找各種途徑,對開發學生思維,鼓勵創新有很大的幫助。
三、提供成功機會,改變態度,激勵創新
增強學生的自信,可以激勵學生創新,經常獲得成功體驗的學生無疑會更加自信。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自信。
1.抓住機會,及時肯定。同一個班級里,學生之間的認知發展水平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學生,表現一直都很優秀,經常得到教師、同學的贊許。而有的學生,可能學習比較困難,很少得到肯定。這樣的學生,自信較少,一旦得到肯定,對他的激勵就會非常大。教師可以投以更多的關注,抓住機會,及時給予肯定。因為任何一個學生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一旦學生做出正確的答案,教師要及時的發現,並且及時給予真誠的表揚。獲得肯定的學生,因為有了自信容易付出更多的努力,進而更容易取得進步,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
2.創設機會,體會成功。根據學生的能力、認知水平、心理特徵的差異,教師可以靈活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例如,教學「認識垂直」時,教師在已經教授了垂直的概念之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有哪些垂直的實例?」至少說出兩種。可以開展小組競賽的方法,增強學生的興趣,多說出一種給小組加一分,最後看哪個小組得分較高。每個學生都會不甘落後,不服輸地積極思考,而且每一位學生都能超額完成任務。
四、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實踐創新
通過交流活動,學生可以提高闡述自己觀點的表達能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本身就是很好的創新教育。教師應該向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有機會去實踐創新。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途徑:
1.營造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保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權威者。教師要營造民主、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探索的機會,敢把想到的想法表達出來,有機會實踐創新。例如,教學「認識分數」時,教師不能一上來就介紹「什麼是分數」,而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生活中已有「1/2」等分數的經驗,給學生空間去發現分數的意義。鼓勵學生小組交流還知道哪些分數。即使需要採用講授法為主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允許學生「插嘴」,允許爭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及時提出問題。
2.改變評價標准,鼓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創新是要冒險的,而且創新並不一定會成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要正確地看待創新,並不是只有成功的創新才是創新。對學生的要求更應該放開,只要學生有了創新的表現,即使由於學生的「創新」把問題搞錯,教師也應該肯定學生的創新精神,並要及時指導,讓學生繼續積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學生長期處在肯定創新的學習環境中,自然會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相反,如果學生探索中出現不太滿意的答案,教師就用挖苦的語言來刺激學生,最終只能導致探索流於形式、交流浮於表面。
課程改革依然在進行當中,對於第一線教師而言,課改實施成功與否,我們任重道遠。

『捌』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進行思想教育

因此,當代世界各國都把國民德育作為一項緊迫的任務,並積極探索新形式下的德育模式.而一個人的德育的培養在其中學階段是很重要的,作為我們教師則起著尤為至關重要的作用.\x0d當談到中學德育教育時,大多數人甚至是教師們也認為德育只是在思想政治課,語文等課的教學中進行,或者應該是班主任的事而已.而對於數學課,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它的認識價值和實踐價值,對它的德育價值卻一般表現出忽視或難以理解.事實上,數學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發展能力並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我們一再提倡教書育人,寓教育於教學之中,但是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貫徹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那麼到底中學數學課有沒有德育價值?以及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的任務,內容,方法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探討.\x0d一、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首先,就數學本身而言,數學來源於實踐,數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的,數學的發生與發展過程的始終都與生產實際密切聯系的.大量的數學內容都是以高度濃縮的形式積極促進學生辨證思維的發展.如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概念,揭示了事物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辨證關系,既概念的內涵增加則它的外延縮小,反之若它的內涵減少則它的外延擴大.\x0d第二,數學中任何一個結論只有當它合乎邏輯地從定義、公理和早已驗證了的定理中推導出來時,才能看作是被證明的.數學把邏輯推理的重要性推到了極端.因此,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具有上述特徵的思維習慣,對於提高其思維品質的修養具有重要意義.就世界觀而言,思維能力是其核心,而在思維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辨證思維.思維能力在德育中表現為道德思維能力,真正的道德認識產生積極的道德情感,積極的道德情感形成堅強道德意志並強化為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一切離開了思維能力則會產生道德發展障礙.數學不僅是思維的體操,而且是發展學生思維最經濟、最有效的教材,因此,數學教學不僅是智育學習的需要,更是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所必須.\x0d二、培養理性精神\x0d誠實、求是,是數學理性精神的本質特徵.數學語言的精確性使得數學中的結論不會模稜兩可,數學中不存在偽科學,不允許有任何弄虛作假的行為存在.數學讓人不迷信權威,不屈服於權貴;數學讓人堅持原則,忠於真理.因此,數學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自愛,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x0d理智、自律,是科學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徵,數學能夠去其浮躁,凈化人的靈魂.數學的思維方式,教育人們理智地思考問題,三思而後行.數學的公理化方法、結構方法、數學模型方法、拓廣方法等,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整體性、創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養成從全局出發,抓住事物的本質,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習慣.\x0d三、培養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養\x0d數學是一門既美又真的科學,不但擁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數學發現中的美學感悟,數學命題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充滿了發現科學真理的愉悅和快樂.對科學問題的好奇,求解的慾望,解決之後的快樂,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體驗.\x0d還包括數學表示中的美學修養,如數學概念的簡單性、統一性,結構系統的協調性、對稱性,數學命題與數學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數學中的奇異性等.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獲得數學的審美能力,既有利於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也有助於提高創造能力,數學美是激發求知慾、形成內驅力的源泉.\x0d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人知識、授人以智慧、發展人的認識能力,而且還要教人怎麼做人,培養學生正直、誠實、頑強、勇敢等良好的道德品質.數學是一門論證科學,一旦被證明了就被看成是真理,不容懷疑.數學就是這樣教給人們去尊重事實、捍衛真理.同時數學又是一門精確的科學,哪怕相差一個符號也是不容許的,如對於角平分線的要求在三角形中與任意角中是不同要求的,在三角形中是線段而在任意角中卻是射線;又如對稱軸必須是直線等.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數學是嚴謹的,它反對虛偽,它教給人正直、誠實.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數學課堂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