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讓數學課堂導入更有效
1、加強學習豐富理論。 我們在實驗過程中,根據課題的研究的需要,積極動員和組織全體教師廣泛學習有關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種材料形成一定的學習制度。學校以教研組和備課組為單位,每周組織教師進行一次學習,同時,還要求每一位教師每學期至少訂閱一本教育刊物,精讀一本課改書籍,摘寫一本讀書筆記,交流一次學習心得體會。課題組老師除了要求摘抄筆記外,還要求結合學習和教學撰寫寫教育故事、教學隨筆和課後反思。為了提高研究人員的教研水平,我們還重視骨幹教師的培訓提高工作,選派優秀教師帶著課題(問題)、領著任務,走出校門參加培訓學習。通過學習、培訓、教研,增強了教師課程改革的自覺性,豐富了「主體性發展課堂教學機制」的先進理論,提高了課題組教師的研究水平。
2、分析教材明確法則
一堂課要有好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要演好序幕,一篇新聞要寫好導語,一部好樂章要奏好序曲一樣重要。開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維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因此,課前導入要做到以下幾點(1)、導入要有目的性、針對性,突出一個「准」字。(2)、導入要把新舊知識銜接起來,突出一個「趣」字。(3)、導入要有直觀性,突出一個「形」字。(4)、導入要有啟發性,突出一個「奇」字。(5)、導入要有藝術性,突出一個「巧」字。(6)、導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個「精」字。
3、組內分析尋找問題 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並不是所有的課前導入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導入設計不好也會對課堂教學產生不小的影響。實驗過程中,學校每學期都組織一次全校性的公開交流課,課題組教師根據聽課情況總結出了小學數學課導入常見的幾個問題:
(1)、談話導入過於繁瑣
有位老師執教《分蘋果(分數的初步認識)》,是這樣開始的:師:現在是什麼季節?生:夏天。師:夏天有什麼特點?生:熱。師:同學們喜歡吃水果嗎?生:喜歡。師:喜歡吃什麼水果?(由於前面的引導,許多學生說喜歡吃西瓜。)師:還有嗎?(終於有個學生說喜歡吃蘋果。)師:老師也喜歡吃蘋果。如果有兩個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該怎樣分?生:一人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蘋果」(板書課題)。老師用了7個問題,將近5分鍾的時間才引出了課題。老實說,我們開始沒聽明白老師想問什麼問題。在小學課堂,一節課一共40分鍾,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課堂前半段的時間顯得尤為寶貴,導入時間過長,會喧賓奪主,主次不分,會使重點內容的教學和練習時間緊張,而且像第一位老師那樣繁瑣的問話,離題遠,問題多,對學生的思維也是一種干擾。所以,談話導入要力求簡潔,指向明確,避免繁瑣。
(2)、情境導入過於生硬
我們有位老師在講《5的乘法口訣》時,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導入,問:2008年要在北京舉辦哪個盛會?全班學生只有2名同學知道是奧運會,更別說那個五環旗了。顯然,這個導入的情境對這些學生來說顯得太過陌生。情境導入是為後面的教學服務的,為學生創設有趣的、現實的情境導入課題,有助於學生聯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來說,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較好的,但由於各地情況不同,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生活出發,適當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現實的教學,而不是生搬硬套,閉門造車。
(3)、多媒體導入過於雜亂
信息技術普及以後,多媒體進入課堂,把枯燥的說教變成了有趣的動畫,把抽象的公式進行了生動的演示,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是凡事都要講個度,工具手段都有個適用的范圍,超越了這個度和范圍,就會適得其反。有位老師講《等量代換》一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等量代換的含義,想出了用曹沖稱象的故事來導入,這本來是個不錯的創意,可是老師選用的動畫是網上下載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無厘頭的情節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場景中而忽視了對現象的思考,預期的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還浪費了時間。所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導入要有所選擇,突出主題,切不可虛圖熱鬧,華而不實。
(4)、活動導入過於形式 學習本身就是活動,在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師在用活動導入時要注意活動設計一定要合理,難度不宜過大,活動時間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為活動而活動,要與後續的教學活動建立有機的聯系,才能真正使學生在活動中提煉出問題,引發積極的思維活動。
4、集體交流總結方法
學校每個實驗階段都組織課題組教師進行課堂導入方法的交流、總結。大家認為課堂導入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作為教師應該靈活的根據各個教學內容和本班的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最恰當、最有針對性的導入方法。下面就幾個實例具體得談一談:
(1)、簡介導入力求真實 例如:「多位數的讀法與寫法」一節,一上課教師可在黑板上寫一個很大的數,比如:92600000、12億(用數碼表示)。然後教師指出:這種數的位數很多,讀好這種數和寫准這種數對今後學習與工作有很大幫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位數的讀法和寫法」。
(2)、利用問題巧導新知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先出示題:小明今年12歲,過了12個生日,可小華也是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讓學生略加討論)這時學生情緒高漲,疑問產生了好奇,好奇又轉化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等你們學了今天的課後就知道了(出示課題),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
(3)、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如教《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先出示3×5和4×4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學生說: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同學說:用一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老師在肯定了同學們積極主動精神後,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我們國家的土地面積還能用這種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不實際。「那麼,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到底怎麼求它的面積呢?」疑問萌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被如何「求長方形,正方形面積」這一問題牢牢吸引,積極動腦,自主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4)、藉助故事趣導新知
如教《分數的基本性質》上課伊始,只見屏幕上正播映著歌曲《三個和尚》,正當大家聽得正入神的時候,歌曲突然中斷了,隨之傳來了一陣爭吵聲,是怎麼回事呢?乍一看,原來是三個小和尚因分東西而爭吵。只見他們都搶著那3/6的,不要1/2和2/4的。接著教師伺機設置了疑念『三個小和尚所搶的那份是否真的最大呢?大家能不能幫他們證明?』由此自然地導入了新課。精彩的課堂開頭,就吸引了學生的全部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感、興趣,使他們愉快地進入學習。整堂課,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充滿生機,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教師也成功地達到了教學目的。此導入使學生在故事裡盡情暢游。進入故事也就進入課堂,進入了課堂也就產生了迫切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自然學得津津有味。
(5)設置懸念誘導新知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指出:375這個數能被3整除嗎?學生一時不能說出。教師接著說,我們能直接判斷任意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請同學們報數我來判斷,這時學生紛紛報數,教師對答如流,學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後教師說,今天我就來教你們這個本領(出示課題),這樣使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輕松地接受了新知。
(6)、直觀導入引導探究
如「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先出示「7.00元」,移動小數點,讓分別讀出所表示的實際錢數,使體會到小數點移動能使小數的大小發生變化,再設問引入課題。
② 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要求
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甚至上課聽課時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所以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最好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入手,最好是學生感興趣的一些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③ 小學數學課如何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一節課的開始是否能很快的抓住學生的心,對一節課的成敗非常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實際需要設計出獨具匠心的課前幾分鍾,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產生課起趣生的效果,使學生輕松自然地進入課堂學習。
一、善用情境導入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因此,導入新課時應設法為學生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在我要學的需求下進入課堂學習,效果則不言而喻。
例如教學循環小數內容時,我先給學生講一段簡短詼諧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說,從前聽著聽著同學們就開始躁動了,有學生開始喊:這個故事永遠講不完,不要浪費時間了。我馬上接問:這個故事為什麼永遠講不完?因為這個故事總是不斷地重復說那幾句話。說得很好。在數學這個神秘王國里,就有這樣一種小數,它的小數部分的數字也會像這個故事裡的幾句話一樣,不斷地重復出現。你們想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嗎?這樣的情景,使學生一下子進入有需求的學習狀態,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讓學生在愉悅和諧的氛圍中初步感知了無限重復等概念中重點詞的涵義,為概念的形成、新知識的掌握埋下很好的伏筆。
二、巧設問題導入
教學是藝術性的勞動,教師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配以恰當的姿勢和手勢,巧妙提出各種啟發式問題,對於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新課導人效果是很好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十分注意自己的數學語言,在導人新知時應注意巧妙地設計問題,利用問題誘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並在問一答的過程中自然進入學習狀態中,從而提高數學課的課堂效率。
例如,學生容易混淆面積與體積這兩個概念,尤其對體積的理解模糊不清。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導入體積的概念:首先拿兩個完全一樣的玻璃杯裝同樣多的水,讓學生觀察到兩個玻璃杯的水面是同樣高的,然後在其中一個杯子中放一塊石頭,問:你看見了什麼?你還發現了什麼?這時,學生發現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教師追問:這是不是說明這個杯子里的水增加了?學生馬上否定。那是為什麼呢?學生搶答:老師,您放的石頭佔地方,把水擠上來了。學生對體積這一概念模型的建立已經進入狀態。教師又拿出一塊更大的石頭放進另一個杯子中,問:這次你們又發現了什麼?學生發現第二個杯子的水平面超過了第一個杯子。教師再問: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學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塊石頭比第一塊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經過這樣的導入後,教師再揭示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這時學生已進入課堂學習中,對體積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藉助玩來導入
小學生天性好動,愛玩是每一個小學生的本性。因此作為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小學生這一特點,在導入新課時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並需要學生參與的游戲或實踐操作讓學生玩上幾分鍾。利用學生獵奇、好動的特點和長處。讓他們在玩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課堂學習。
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的側面積時。一開始讓學生拿出自己准備的圓柱體,再找一張紙把它的側面蓋住,看看什麼樣的紙恰好能把它的側面蓋住,學生的情緒在玩的過程中空前高漲。經過實際操作,不僅很快找出圓柱的側面是一個長方形,而且會很有興趣去找這個長方形與這個圓柱體側面之間的聯系。這時離這節課的目的實現已是近在咫尺了。
四、精選舊知導入
用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是最常用的開課方法。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不夠牢固,因此在教學上下節內容有聯系的知識時不妨精選出對新課有幫助的內容,再配以精心設計的訓練方案讓學生從舊知自然地過渡到新知。例如,在教學生畫圓時,先復習圓的基本知識,讓學生深刻理解圓的所有半徑都相等等知識後,再提問:誰能不用圓規畫出一個合格的圓。學生馬上就會產生畫圓的沖動。這樣學生 不但鞏固了舊知識,還會思考怎樣才能根據所學的知識不用圓規也能畫出一個合格的圓來,既復習舊知識,順利導人了這節課,又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④ 高中數學課堂如何導入
課堂導入是課堂開始的起始環節,是切入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成功的導入能立疑激趣,啟迪智慧、誘發思維,振奮精神,從而使學生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本文闡述的是對數學課堂導入在新舊聯系、情、趣、疑方面的一點體會.
⑤ 數學課堂導入環節有哪些導入類型
數學課堂導入環節有哪些導入類型?
答:根據數學學科在教學中已經出現的一些實例,歸納起來有如下基木類型:
(一)直觀型。這是對低年級學生常用的方法。奧蘇伯爾認為:「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這認知結構中已有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所謂實質性聯系,是指符號及其觀念與學習者己有表象或概念的聯系。
當新知識所要求的經驗或表象是學生所缺乏的,或比較復雜無法用語言明確表述時,採用直觀方式導入是最適宜的。
(二)問題型。問題就是一種矛盾,是在教學過程中自然產生的。這是學生的認知結構與外界刺激產生的不平衡,盡管學生具備扭轉不平衡的心理傾向,但沒有產生理性的思維,需要通過教師的問題加以引導與啟發。
(三)新舊聯系型。一個新的數學問題的解法往往離不開舊的數學知識,課堂教學的導入是從已有舊知識的掌握到獲得新知識的一種過渡,也是實現使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一種過渡,所以,在對舊知識復習的基礎上導出新課,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是中學課堂中最常用的導入類型。
(四)趣味型。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理解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和動力,是啟動學生思維的前提條件。運用有趣的故事或事例做導引,可以極快地抓住學生使其進入新課的意境之中。
⑥ 初中數學怎麼導入課堂
在初中數學導入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一般不建議直接用課本的。最主要還是根據實際情況來引入。依據我平時的講課習慣,我最常用就是利用上一節的作業進行引入。
⑦ 小學數學課的導入方法有哪些
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巧設懸念,以疑激學,促使學生在高昂的求知慾望中探求知識,引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可先出示題:「小明今年12歲,過了12個生日,可小華也是12歲,他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這時學生情緒高漲,疑問產生了好奇,好奇又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
⑧ 高中數學課前導入的幾種方法
摘要:一上數學課有些學生就頭痛,覺得數學課抽象枯燥,味同嚼蠟,教者口乾舌燥,學者麻木不仁,氣氛沉悶而單調。如何改變這種效率低下的數學狀況,本文試從「導入新課」這一環節做出了一些實際而有益的探討。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課題,分別採用了「開門見山法」、「以舊帶新法」、「聯系實際法」、「類比導入法」、「趣味導入法」等導入新課教學。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下去,無疑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改變一些數學課堂教學單調沉悶和效率低下的狀況。
⑨ 初中數學課堂如何導入好
「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索,才能獲得新知識,培養能力。下面談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廣大教師關注的問題,本文特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作如下探討: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把握導入契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的課堂開頭,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感,不僅能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中,初中數學課引入方法很多,可通過實驗開路,故事引入,懸念導入等。如教「分母有理化」一節時,教師上課後,板書一道題:「計算 1∕√2(精確到0.01)」。指定兩位同學用兩種不同方法板演。一個先把分子、分母同乘√2,很快算出結果。另一個直接用1被√2的近似值1.414 除,列草式,算得很繁。兩生做完後,教師問學生:哪種方法更簡便?學生一致肯定了前一種解法,從而自然地引入了分母有理化這一課題。再如:講「坐標的互化」,先舉例比喻各國度量衡制不統一,我們不僅要掌握市制,而且要學會公制,並且能夠將它們互化。接著轉入主題:直角坐標系,極坐標系,在建立函數和圖像的對應關系時,各有優點,但有時需要將一種坐標系下的方程轉化為另一種坐標系下的方程。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直角坐標與極坐標互化」的原因。這樣引入課題並不費力,目的明確,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迫切學習新知識,其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激發起主動參與研究的強烈慾望。
二、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新觀念、新思想
新觀念中不僅包含對事物的新認識、新思想,而且包含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為此作為新人才就必須學會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獲取新知識更新觀念,形成新認識。在數學史上,法國大數學家笛卡兒在學生時代喜歡博覽群書,認識到代數與幾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的作圖問題,指出了作圖問題與求方程組的解之間的關系,通過具體問題,提出了坐標法,把幾何曲線表示成代數方程,斷言曲線方程的次數與坐標軸的選擇無關,用方程的次數對曲線加以分類,認識到了曲線的交點與方程組的解之間的關系。主張把代數與幾何相結合,把量化方法用於幾何研究的新觀點,從而創立解析幾何學。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應教學生會學。在不等式證明的教學中,我重點教學生遇到問題怎麼分析,靈活運用比較、分析、綜合三種基本證法,同時引導學生用三角、復數、幾何等新方法研究證明不等式。
例 已知 a>=0,b>=0, 且 a+b=1, 求證 (a+2) (a+2) +(b+2) (b+2)>=25/2
證明這個不等式方法較多,除基本證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數的求最值、三角代換、構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徑證明。若將 a+b=1(a>=0,b>=0) 作為平面直角坐標系內的線段,也能用解析幾何知識求證。
證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內取直線段 x+y=1,(0==1), (a+2) (a+2) +(b+2) (b+2)看作點(-2,-2)與線段x+y=1上的點(a,b)之間的距離的平方。由於點到一直線的距離是這點與該直線上任意一點之間的距離的最小值。而 d*d=( -2-2-1|)/2=25/2, 所以(a+2) (a+2) +(b+2) (b+2)>=25/2。「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學生受益終生。
三、增強毅力 勤奮學習
一個人要取得成就,除了智力、能力條件外,必須有堅強的毅力,要有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決心和勇氣,有的後進生數學成績差總是認為自己天生腦子笨,沒有數學細胞,所以學不來,對於這部分學生我經常教育鼓勵他們。實踐證明,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逐步轉化上升為堅強的意志。我在培養學生的意志的時候,首先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1)課前預習,課後復習。要求學生養成:在上課前先把所要學的內容逐字逐句地看一遍,在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作個記號(或認真完成《導讀提綱》);課上集中聽講,認真思考,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課後先復習,再完成作業(或《導讀提綱》)。(2)作業規范化。要求學生養成:每次著手做作業之前應該先訂正上一次作業,並且要嚴格按照書寫格式來完成,字跡要工整,並且要認真審題,獨立完成作業。這樣持之以恆,就會逐漸地養成良好的習慣。(3)樹立榜樣,增強信心。對於每一次作業全優者就記上「好」,每個單元評比一下誰的「好」的次數最多。中差生作業上有進步,也應提出表揚和鼓勵,這樣他們就會逐漸克服了以往的不良習慣,慢慢地跟上了。(4)耐心說服,循循善誘,後進生完成作業有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加以幫助,對於疑難問題仔細分析, 作業上的問題有條件時盡可能面批,並且一再鼓勵他們只要能獨立完成作業,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