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促進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學習與發展
鏈接: https://pan..com/s/1Mk4fPFQOtheeRcxjMHlAWg
《洪恩寶寶學數學》是一套體系比較完整、內容比較全面的幼兒數學教育產品。它圍繞數學教育知識點構建教學體系,充分展示了數學教育獨有的風格,同時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大量選用了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素材,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和接受性。
㈡ 怎樣才能激發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
鏈接: https://pan..com/s/1EgE4cr6BJmbuNhA6sJ2WKQ
㈢ 如何提高中班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面對新理念主導下的幼兒園數學教學,如何讓幼兒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這是當前課堂改革努力的方向。反思傳統的教學,那種把幼兒當做容器,教師一味地灌輸,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發現和探究,忽視幼兒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模式,嚴重地阻礙了幼兒的發展。因此,要轉變幼兒學習方式,讓幼兒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中主動參與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並且要突破學科的局限,使幼兒的數學認知融合在幼兒的生活和活動中。
1.讓幼兒在動手實踐中,親歷學習的過程
「讓幼兒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幼兒學習的過程,讓幼兒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動手操作改變了「耳聽口說」簡單的學習模式,能夠有效地調動全體幼兒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不僅符合幼兒的認識規律,而且迎合幼兒「好奇、娛樂」的心理需要。因此,教學時盡可能為幼兒提供操作機會,讓幼兒在剪剪、拼拼、擺擺、玩玩等自主操作活動中認識新知識、掌握新知識,感悟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方法與過程,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
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教師出示鞋盒、粉筆盒、魔方、易拉罐、筆筒、足球等幼兒熟悉的實物圖,讓幼兒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然後讓他們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直觀感知各類物體的形狀,逐步感知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加深對立體圖形的直觀認識,體驗長方體是長長方方,有平平的面;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圓柱直直的,上下一樣粗,兩頭是圓的,平平的;球是圓圓的。通過操作活動,幼兒手腦並用,發現和解決問題,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過程,學習積極主動,嘗到了探求知識的樂趣。
2.讓幼兒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自主探索
數學教學活動是豐富幼兒對數學的感受和體驗,使幼兒獲得的感受和經驗與人類積累的數學知識得以溝通的活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幼兒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數學學習不應當是單純知識接受,而應當是幼兒主動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研究、探索新問題的過程。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從數學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自己的認知建構,在探索中發展創新。
例如,在《比高矮》活動中,我請兩名高矮相差不大的幼兒上台,提出問題:「怎樣比較這兩個小朋友的高矮呢?你有什麼好辦法?」小朋友們經過一番思考,想出了許多辦法。
小朋友①:用眼睛目測。
小朋友②:背靠背比。
小朋友③:同尺子量。
小朋友④:用繩子來比。
小朋友⑤:在牆上做記號。
小朋友⑥:在兩名小朋友頭上同時放根小木棒,朝下傾斜的這一邊就是矮的。
小朋友⑦;張開雙臂面對面比,手臂長的人就是高的。
教師忙問:為什麼?
小朋友⑦:在幼兒園老師說過:因為人的身高與張開雙臂的長度相當。……
幼兒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竟然想出了這么多的好辦法,著實讓人感到意外。可見,在教學中,留給幼兒足夠的時間、空間,讓每個幼兒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讓幼兒積極地表現自我,是很重要的。
3.讓幼兒在互動的過程中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在幼兒園的數學認知活動中同樣適用。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點,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積極性,拓寬幼兒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式。由於每個幼兒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不一樣,因此,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給幼兒提供滿足需要的機會和方式,在合作交流中,讓幼兒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體驗認識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使幼兒對知識的理解更豐富全面。這樣既開闊了幼兒的思路,又培養了幼兒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態度,產生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分類》時,我組織幼兒進行小組學習,讓四人小組的同學拿出自己的鉛筆一起放在桌面上,給這些鉛筆進行分類,要求每個同學先獨立思考,再在組里交流,幼兒們在交流中感受到多種方法進行分類。
小朋友①:按有沒有削過來分。
小朋友②:按顏色來分。
小朋友③:按筆桿的形狀來分。
小朋友④:按品牌來分。
小朋友⑤:按有沒有橡皮擦來分。
小朋友⑥:按長短來分。
通過合作學習,幼兒體會到分類標準的多樣化。又如,在教學《認識自己的方位》時,老師並不是一味地講解,而是大膽地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教學。首先讓幼兒觀察感知自己周圍的小朋友在什麼位置?在小組里交流,然後根據生活經驗,談談平時你是怎樣確定方位的?幼兒在小組里互相學習,掌握了確定方位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有效替代了老師單一灌輸的做法,讓每個幼兒都有表現交流的機會,在相互的交流中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幼兒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只有努力創建有利於幼兒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關注幼兒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幼兒才能學得積極主動、生動有趣。
㈣ 如何發展幼兒數學認知能力
您好。發展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首先要引導幼兒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數學無處不在,老師、家長可和幼兒一起尋找生活中用數字作標識的事物,比如電話號碼、時鍾、日歷和商品的價簽等~
㈤ 幼兒數學如何啟蒙
《巧虎快樂數學》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0bpsNMDA4O1ipLCE1Zus4g
《巧虎快樂數學》是利用伊索寓言故事來教小朋友們學習數學的,當然還是由我們熟悉的主人公—巧虎、琪琪來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個人感覺《巧虎快樂數學》利用伊索寓言的方法是非常贊的,讓小朋友們在寓言故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數學知識,在學習這方面,巧虎的好點子確實值得贊揚。不管是《巧虎英語學習版》還是《巧虎拼音城堡》或者《巧虎學漢字》,這些學習的資源都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的學習壓力,相反,會讓孩子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或許這就是巧虎的神奇之處吧。
㈥ 如何幫助孩子啟發數學思維
研究證明,兒童在4歲前後會出現一個「數學敏感期」.他們會對數字概念,比如數、數字、數量關系、排列順序、數運算、形體特徵等突然發生極大興趣,對它們的種種變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這標志著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到來了.\x0d錯過了這個「數學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數學,一提數學就頭疼.\x0d培養誤區一:數學等於算術\x0d培養誤區之一是學習內容上的誤區,幼兒數學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幫助孩子理解數的概念,了解簡單的幾何形體,學習事物的空間關系和時間關系,有一些簡單的數學操作技術(如自然測量)等多方面,這幾個方面不分輕重,缺一不可,而且在發展孩子邏輯思維的同時,還發展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空間想像能力等.\x0d培養誤區之二:機械訓練,記憶公式\x0d培養誤區之二在於學習方法上的誤區.這些訓練都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明顯的效果,幼兒在表面上的確能掌握一些具體的數學知識.但他的思維結構並未發生改變,也就是說幼兒並沒有得到實質上的發展.幼兒學習數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操作材料進行學習,皮亞傑曾說過,數學開始於對物體的動作,家長必須藉助材料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生動地呈現在孩子面前,使他們容易理解和掌握.故動手操作是孩子進行數學思維的重要方式.\x0d針對這些培養誤區,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x0d1、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x0d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來源於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因此幼兒對某件事感興趣或有疑問,我們應該引導幼兒主動學習,並有意識地創始問題情景引導幼兒進行思考、猜想、討論、實踐等,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幼兒感受到相互學的重要和有趣,使他們對數學學習更加主動積極.\x0d2、抓住數學敏感期,循序漸進,發展數學思維\x0d蒙台梭利深深了解人類的學習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所以在面對「數學」這種純抽象概念的知識時,唯一讓孩子覺得容易的學習方法,也只有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為起始.由感官的訓練,進一步讓孩子借實物及蒙氏教具的接觸,從「量」的實際體驗,到「數」的抽象認識.自少到多,進入加、減、乘、除的計算,逐漸培養孩子的數學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邏輯概念.讓孩子在親自動手中,先由對實物的多與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聯想具體與抽象間的關系.\x0d3、巧妙選擇操作材料,指導孩子操作,發展數學思維\x0d數學思維是在活動中與物質材料相互作用產生的,因此在家庭數學活動中,我們選用材料要考慮能引起孩子思維的積極性,防止操作活動流於形式.家長可以提供多樣性、多層次、多功能的活動材料,供孩子自由選擇,並保證孩子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的時間.在家長的啟發下,讓孩子帶著問題操作,使他們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學習探索,這樣,不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體性也得以充分發揮.\x0d蒙氏數學就採用了以材料操作為主導的游戲方式,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給出了情境、任務、玩法和規則,孩子藉助對材料的操作,完成游戲過程.在家長的支持和引導下,孩子可以主動建構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和思維系統.\x0d如排序,給孩子3根不一樣長的長棒讓他排排隊.觀察一下孩子可能會橫著排,也可能會豎著排.先別忙著糾正他.因為孩子對長棒的長短序列已經有了比較和判斷的能力,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排列.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不斷嘗試不同的排列方法,幫助引導他得出正確的多種排序的形式,如按長短排,按高矮排.當孩子已經掌握了以上的排序後,你也可以再添給他2根長棒,讓他重新再排.在孩子已有的排序經驗基礎上,幫助孩子整理得出一端對齊來比較長短的方法以及以地平線為標准線來比較高矮的方法,以使孩子能獲得有關排序的感知經驗.\x0d如要求孩子「給圖形分類」,家長先出示兩個顏色不同、形狀相同的圖形和兩個顏色相同、形狀不同的圖形,讓孩子進行比較,幫助孩子明確「相同」的含義,並尋找這些圖形的不同特徵.在此基礎上,家長給孩子一組圖形,引導孩子從形狀、顏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給圖形分類.這樣,孩子就能夠通過自己的操作,獲得有關分類的感性經驗,又促進了數學思維的發展.\x0d這些操作性的材料,都是通過孩子的各種感知覺來達到的,它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各種感知覺,也相應地提高了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及認識,同時又在活動中發展了孩子的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