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第一次數學危機最終如何解決

第一次數學危機最終如何解決

發布時間:2022-04-02 01:35:15

1. 完全徹底的解決第一次數學危機的是歐多克索斯的比例論還是戴德金分割

是希帕索斯悖論的提出與勾股定理
希帕索斯悖論的提出與勾股定理的發現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從勾股定理談起。勾股定理是歐氏幾何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天文學家開普勒曾稱其為歐氏幾何兩顆璀璨的明珠之一。它在數學與人類的實踐活動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人類最早認識到的平面幾何定理之一。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已有了關於這一定理的初步認識。不過,在我國對於勾股定理的證明卻是較遲的事情。一直到三國時期的趙爽才用面積割補給出它的第一種證明。在國外,最早給出這一定理證明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因而國外一般稱之為「畢達哥拉斯定理」。並且據說畢達哥拉斯在完成這一定理證明後欣喜若狂,而殺牛百隻以示慶賀。因此這一定理還又獲得了一個帶神秘色彩的稱號:「百牛定理」。
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是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的著名數學家與哲學家。他曾創立了一個合政治、學術、宗教三位一體的神秘主義派別:畢達哥拉斯學派。由畢達哥拉斯提出的著名命題「萬物皆數」是該學派的哲學基石。而「一切數均可表成整數或整數之比」則是這一學派的數學信仰。然而,具有戲劇性的是由畢達哥拉斯建立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卻成了畢達哥拉斯學派數學信仰的「掘墓人」。畢達哥拉斯定理提出後,其學派中的一個成員希帕索斯考慮了一個問題:邊長為1的正方形其對角線長度是多少呢?他發現這一長度既不能用整數,也不能用分數表示,而只能用一個新數來表示。希帕索斯的發現導致了數學史上第一個無理數√2 的誕生。小小√2的出現,卻在當時的數學界掀起了一場巨大風暴。它直接動搖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信仰,使畢達哥拉斯學派為之大為恐慌。實際上,這一偉大發現不但是對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致命打擊。對於當時所有古希臘人的觀念這都是一個極大的沖擊。這一結論的悖論性表現在它與常識的沖突上:任何量,在任何精確度的范圍內都可以表示成有理數。這不但在希臘當時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信仰,就是在今天,測量技術已經高度發展時,這個斷言也毫無例外是正確的!可是為我們的經驗所確信的,完全符合常識的論斷居然被小小的√2的存在而推翻了!這應該是多麼違反常識,多麼荒謬的事!它簡直把以前所知道的事情根本推翻了。更糟糕的是,面對這一荒謬人們竟然毫無辦法。這就在當時直接導致了人們認識上的危機,從而導致了西方數學史上一場大的風波,史稱「第一次數學危機」。

2. 第一次數學危機如何解決影響怎想

http://ke..com/view/23290.htm

3. 第一次數學危機是怎麼回事

第一次數學危機:無理數的發現

大約公元前5世紀,不可通約量的發現導致了畢達哥拉斯悖論。當時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重視自然及社會中不變因素的研究,把幾何、算術、天文、音樂稱為"四藝",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諧規律性。他們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可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項重大貢獻是證明了勾股定理,但由此也發現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不能表示成整數或整數之比(不可通約)的情形,如直角邊長均為1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如此。這一悖論直接觸犯了畢氏學派的根本信條,導致了當時認識上的"危機",從而產生了第一次數學危機。

到了公元前370年,這個矛盾被畢氏學派的歐多克斯通過給比例下新定義的方法解決了。他的處理不可通約量的方法,出現在歐幾里得《原本》第5卷中。歐多克斯和狄德金於1872年給出的無理數的解釋與現代解釋基本一致。今天中學幾何課本中對相似三角形的處理,仍然反映出由不可通約量而帶來的某些困難和微妙之處。 第一次數學危機對古希臘的數學觀點有極大沖擊。這表明,幾何學的某些真理與算術無關,幾何量不能完全由整數及其比來表示,反之卻可以由幾何量來表示出來,整數的權威地位開始動搖,而幾何學的身份升高了。危機也表明,直覺和經驗不一定靠得住,推理證明才是可靠的,從此希臘人開始重視演譯推理,並由此建立了幾何公理體系,這不能不說是數學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4. 第一次數學危機是怎樣解決的呢

由畢達哥拉斯學派成員的學生歐多克斯(Eudoxus)提出新的比例理論而暫時消除危機。

5. 第一次數學危機怎樣解決的

解決過程:約在公元前370年,柏拉圖的學生攸多克薩斯(Eudoxus,約公元前408—前355)解決了關於無理數的問題。他純粹用公理化方法創立了新的比例理論,微妙地處理了可公度和不可公度。

他處理不可公度的辦法,被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第二卷(比例論)收錄。並且和狄德金於1872年繪出的無理數的現代解釋基本一致。21世紀後的中國中學幾何課本中對相似三角形的處理,仍然反映出由不可通約量而帶來的某些困難和微妙之處。


(5)第一次數學危機最終如何解決擴展閱讀

第一次數學危機表明,幾何學的某些真理與算術無關,幾何量不能完全由整數及其比來表示。反之,數卻可以由幾何量表示出來。整數的尊崇地位受到挑戰,古希臘的數學觀點受到極大的沖擊。於是,幾何學開始在希臘數學中佔有特殊地位。

同時也反映出,直覺和經驗不一定靠得住,而推理證明才是可靠的。從此希臘人開始從「自明的」公理出發,經過演繹推理,並由此建立幾何學體系。這是數學思想上的一次革命,是第一次數學危機的自然產物。

6. 如何化解第一次數學危機

所謂的【第一次數學危機】
指的是無理數的發現(不可通約性的發現),引起了「邏輯上的矛盾」,許多當時的數學家都無法解釋,
在當時的數學界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震撼,造成了所謂的【第一次數學危機】
其實,無理數的發現,是畢氏學派的最偉大成就之一,也是數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一次數學危機是怎樣解決的呢?

面對著事實,數學家展開廣闊的胸襟,把「無理數」引入數學的大家庭,令數學更豐富更完備,加添了無理數,數線終於被填滿,第一次數學危機也得以解決
非歐幾何學也由此誕生……

7. 簡述三次數學危機的內容及解決情況

第一次數學危機是無理數的誕生,發現根號2不能寫成兩個整數相除,最終無理數被納入了實數范圍
第二次數學危機源於微積分工具的使用,由於定義不嚴格,無窮小量這些概念引起爭論,最終建立了實數理論,極限理論,使得數學分析有了嚴格基礎
第三次數學危機關於集合論,即著名的羅素悖論,集合的定義收到了攻擊。最終通過不同的公理化系統解決,使數理邏輯等學科得到發展
希望對你有幫助!

8. 怎麼解決第一次數學危機

第一次數學危機,是數學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發生於大約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古希臘時期,自根號二的發現起,到公元前370年左右,以無理數的定義出現為結束標志。這次危機的出現沖擊了一直以來在西方數學界占據主導地位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同時標志著西方世界關於無理數的研究的開始。
危機解決編輯
關於無理數
約在公元前370年,柏拉圖的學生攸多克薩斯(Eudoxus,約公元前408—前355)解決了關於無理數的問題。他純粹用公理化方法創立了新的比例理論,微妙地處理了可公度和不可公度。他處理不可公度的辦法,被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第二卷(比例論)收錄。[5] 並且和狄德金於1872年繪出的無理數的現代解釋基本一致。21世紀後的中國中學幾何課本中對相似三角形的處理,仍然反映出由不可通約量而帶來的某些困難和微炒之處。
關於芝諾悖論
芝諾的四條悖論在後來被亞里士多德等人成功解釋完畢。
第一條悖論:伯內特解釋了芝諾的「二分法」:即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無限多個點,在你走完全程之前必須先走過給定距離的一半,為此又必須走過一半的一半,等等,直至無窮。亞里士多德批評芝諾在這里犯了錯誤:「他主張一個事物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無限的事物,或者分別地和無限的事物相接觸,須知長度和時間被說成是「無限的」有兩種涵義。一般地說,一切連續事物被說成是「無限的」都有兩種涵義:或分起來的無限,或延伸上的無限。因此,一方面,事物在有限的時間里不能和數量上無限的事物相接觸;另一方面,卻能和分起來無限的事物相接觸,因為時間本身分起來也是無限的。因此,通過一個無限的事物是在無限的時間里而不是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的,和無限的事物接觸是在無限數的而不是在有限數的范圍上進行的。
第二條悖論:亞里士多德指出這個論證和前面的二分法是一回事,這個論證得到的結論是:跑得慢的人不可能被趕上。因此,對這個論證的解決方法也必然是同一個方法,認為在運動中領先的東西不能被追上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在它領先的時間內是不能被趕上的,但是,如果芝諾允許它能越過所規定的有限的距離的話,那麼它也是可以被趕上的。[4]
第三條悖論:亞里士多德認為芝諾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時間不是由不可分的『現在』組成的,正如別的任何量都不是由不可分的部分組合成的那樣。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個結論是因為把時間當作是由『現在』組成的而引起的,如果不肯定這個前提,這個結論是不會出現的。
第四條悖論:亞里士多德認為,這里錯誤在於他把一個運動物體經過另一運動物體所花的時間,看做等同於以相同速度經過相同大小的靜止物體所花的時間,事實上這兩者是不相等的。

9. 數學史上的三次危機及如何化解

一、希伯斯(Hippasu,米太旁登地方人,公元前5世紀)發現了一個腰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即根號2)永遠無法用最簡整數比(不可公度比)來表示,從而發現了第一個無理數,推翻了畢達哥拉斯的著名理論。相傳當時畢達哥拉斯派的人正在海上,但就因為這一發現而把希伯斯拋入大海。

解決:

1、伯內特解釋了芝諾的「二分法」:即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無限多個點,在你走完全程之前必須先走過給定距離的一半,為此又必須走過一半的一半,等等,直至無窮。

亞里士多德批評芝諾在這里犯了錯誤:「他主張一個事物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無限的事物,或者分別地和無限的事物相接觸,須知長度和時間被說成是「無限的」有兩種涵義。

一般地說,一切連續事物被說成是「無限的」都有兩種涵義:或分起來的無限,或延伸上的無限。因此,一方面,事物在有限的時間里不能和數量上無限的事物相接觸。

另一方面,卻能和分起來無限的事物相接觸,因為時間本身分起來也是無限的。因此,通過一個無限的事物是在無限的時間里而不是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的,和無限的事物接觸是在無限數的而不是在有限數的范圍上進行的。

2、亞里士多德指出這個論證和前面的二分法是一回事,這個論證得到的結論是:跑得慢的人不可能被趕上。

因此,對這個論證的解決方法也必然是同一個方法,認為在運動中領先的東西不能被追上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在它領先的時間內是不能被趕上的,但是,如果芝諾允許它能越過所規定的有限的距離的話,那麼它也是可以被趕上的。

3、亞里士多德認為芝諾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時間不是由不可分的『現在』組成的,正如別的任何量都不是由不可分的部分組合成的那樣。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個結論是因為把時間當作是由『現在』組成的而引起的,如果不肯定這個前提,這個結論是不會出現的。

4、亞里士多德認為,這里錯誤在於他把一個運動物體經過另一運動物體所花的時間,看做等同於以相同速度經過相同大小的靜止物體所花的時間,事實上這兩者是不相等的。

二、微積分的合理性遭到嚴重質疑,險些要把整個微積分理論推翻。

解決:經過柯西(微積分收官人)用極限的方法定義了無窮小量,微積分理論得以發展和完善,從而使數學大廈變得更加輝煌美麗!

三、羅素悖論:S由一切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所組成,那S包含S嗎?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小明有一天說:「我正在撒謊!」問小明到底撒謊還是說實話。羅素悖論的可怕在於,它不像最大序數悖論或最大基數悖論那樣涉及集合高深知識,它很簡單,卻可以輕松摧毀集合理論!

解決

1、排除悖論,危機產生後,數學家紛紛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人們希望能夠通過對康托爾的集合論進行改造,通過對集合定義加以限制來排除悖論,這就需要建立新的原則。「這些原則必須足夠狹窄,以保證排除一切矛盾;另一方面又必須充分廣闊,使康托爾集合論中一切有價值的內容得以保存下來。」

1908年,策梅羅在自己這一原則基礎上提出第一個公理化集合論體系,後來經其他數學家改進,稱為ZF系統。這一公理化集合系統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康托爾樸素集合論的缺陷。除ZF系統外,集合論的公理系統還有多種,如諾伊曼等人提出的NBG系統等。

2、公理化集合系統,成功排除了集合論中出現的悖論,從而比較圓滿地解決了第三次數學危機。但在另一方面,羅素悖論對數學而言有著更為深刻的影響。它使得數學基礎問題第一次以最迫切的需要的姿態擺到數學家面前,導致了數學家對數學基礎的研究。

而這方面的進一步發展又極其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數學。如圍繞著數學基礎之爭,形成了現代數學史上著名的三大數學流派,而各派的工作又都促進了數學的大發展等等。

(9)第一次數學危機最終如何解決擴展閱讀:

在類的公理體系中,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是不加定義的,我們只能從其客觀含義上給予解釋,但這樣的解釋僅僅起到幫助理解這些概念。

數學中研究的任何一個客體對象都稱為一個類。類的概念是沒有任何限制。類與類之間可能存在著一種稱為屬於的關系,類A屬於類B,此時也稱類A是類B的一個元素(簡稱為元)。

我們可以把類理解成為是由若干元素組成的一個整體。一個類是否是另一個類的元素是完全確定的,這就是類元素的確定性。類A如果不是類B的元素,則稱A不屬於B。

10. 簡述三次數學危機的內容及解決情況.

第一次數學危機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代意義下的數學(也就是作為演繹系統的純粹數學)來源於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這個學派興旺的時期為公元前500年左右,它是一個唯心主義流派。他們重視自然及社會中不變因素的研究,把幾何、算術、天文學、音樂稱為「四藝」,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諧及規律性。他們認為「萬物皆數」,認為數學的知識是可靠的、准確的,而且可以應用於現實的世界。數學的知識是由於純粹的思維而獲得,並不需要觀察、直覺及日常經驗。

畢達哥拉斯的數是指整數,他們在數學上的一項重大發現是證明了勾股定理。他們知道滿足直角三角形三邊長的一般公式,但由此也發現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比不能用整數來表達,也就是勾長或股長與弦長是不可通約的。這樣一來,就否定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信條:宇宙間的一切現象都能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
不可通約性的發現引起第一次數學危機。有人說,這種性質是希帕索斯約在公元前400年發現的,為此,他的同伴把他拋進大海。不過更有可能是畢達哥拉斯已經知道這種事實,而希帕索斯因泄密而被處死。不管怎樣,這個發現對古希臘的數學觀點有極大的沖擊。這表明,幾何學的某些真理與算術無關,幾何量不能完全由整數及其比來表示,反之數卻可以由幾何量表示出來。整數的尊崇地位受到挑戰,於是幾何學開始在希臘數學中佔有特殊地位。

同時這也反映出,直覺和經驗不一定靠得住,而推理證明才是可靠的。從此希臘人開始由「自明的」公理出發,經過演繹推理,並由此建立幾何學體系,這不能不說是數學思想上一次巨大革命,這也是第一次數學危機的自然產物。
回顧以前的各種數學,無非都是「算」,也就是提供演算法。即使在古希臘,數學也是從實際出發,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的。比如泰勒斯預測日食,利用影子距離計算金字塔高度,測量船隻離岸距離等等,都是屬於計算技術范圍的。至於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等國的數學,並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危機和革命,所以也就一直停留在「算學」階段。而希臘數學則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形成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公理體系與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體系。
第二次數學危機
早在古代,人們就對長度、面積、體積的度量問題感興趣。古希臘的歐多克斯引入量的觀念來考慮連續變動的東西,並完全依據幾何來嚴格處理連續量。這造成數與量的長期脫離。古希臘的數學中除了整數之外,並沒有無理數的概念,連有理數的運算也沒有,可是卻有量的比例。他們對於連續與離散的關系很有興趣,尤其是芝諾提出的四個著名的悖論:
第一個悖論是說運動不存在,理由是運動物體到達目的地之前必須到達半路,而到達半路之前又必須到達半路的半路……如此下去,它必須通過無限多個點,這在有限長時間之內是無法辦到的。
第二個悖論是跑得很快的阿希里趕不上在他前面的烏龜。因為烏龜在他前面時,他必須首先到達烏龜的起點,然後用第一個悖論的邏輯,烏龜者在他的前面。這兩個悖論是反對空間、時間無限可分的觀點的。
而第三、第四悖論是反對空間、時間由不可分的間隔組成。第三個悖論是說「飛矢不動」,因為在某一時問間隔,飛矢總是在某個空間間隔中確定的位置上,因而是靜止的。第四個悖論是遊行隊伍悖論,內容大體相似。這說明希臘人已經看到無窮小與「很小很小」的矛盾。當然他們無法解決這些矛盾。
希臘人雖然沒有明確的極限概念,但他們在處理面積體積的問題時,卻有嚴格的逼近步驟,這就是所謂「窮竭法」。它依靠間接的證明方法,證明了許多重要而難證的定理。
到了十六、十七世紀,除了求曲線長度和曲線所包圍的面積等類問題外,還產生了許多新問題,如求速度、求切線,以及求極大、極小值等問題。經過許多人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十七世紀晚期,形成了無窮小演算——微積分這門學科,這也就是數學分析的開端。
牛頓和萊布尼茲被公認為微積分的奠基者。他們的功績主要在於:1,把各種問題的解法統一成一種方法,微分法和積分法;2,有明確的計算微分法的步驟;3.微分法和積分法互為逆運算。

由於運算的完整性和應用范圍的廣泛性,使微積分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同時關於微積分基礎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以求速度為例,瞬時速度是Δs/Δt當Δt趨向於零時的值。Δt是零、是很小的量,還是什麼東西,這個無窮小量究竟是不是零。這引起了極大的爭論,從而引發了第二次數學危機。
十八世紀的數學家成功地用微積分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因此有些人就對這些基礎問題的討論不感興趣。如達朗貝爾就說,現在是「把房子蓋得更高些,而不是把基礎打得更加牢固」。更有許多人認為所謂的嚴密化就是煩瑣。
但也因此,微積分的基礎問題一直受到一些人的批判和攻擊,其中最有名的是貝克萊主教在1734年的攻擊。
十八世紀的數學思想的確是不嚴密的、直觀的、強調形式的計算,而不管基礎的可靠與否,其中特別是:沒有清楚的無窮小概念,因此導數、微分、積分等概念不清楚;對無窮大的概念也不清楚;發散級數求和的任意性;符號使用的不嚴格性;不考慮連續性就進行微分,不考慮導數及積分的存在性以及可否展成冪級數等等。
一直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些數學家才開始比較關注於微積分的嚴格基礎。它們從波爾查諾、阿貝爾、柯西、狄里克萊等人的工作開始,最終由威爾斯特拉斯、戴德金和康托爾徹底完成,中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基本上解決了矛盾,為數學分析奠定了一個嚴格的基礎。
波爾查諾不承認無窮小數和無窮大數的存在,而且給出了連續性的正確定義。柯西在1821年的《代數分析教程》中從定義變數開始,認識到函數不一定要有解析表達式。他抓住了極限的概念,指出無窮小量和無窮大量都不是固定的量而是變數,並定義了導數和積分;阿貝爾指出要嚴格限制濫用級數展開及求和;狄里克萊給出了函數的現代定義。
在這些數學工作的基礎上,維爾斯特拉斯消除了其中不確切的地方,給出現在通用的ε - δ的極限、連續定義,並把導數、積分等概念都嚴格地建立在極限的基礎上,從而克服了危機和矛盾。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威爾斯特拉斯、戴德金、康托爾等人獨立地建立了實數理論,而且在實數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極限論的基本定理,從而使數學分析終於建立在實數理論的嚴格基礎之上了。

同時,威爾斯特拉斯給出一個處處不可微的連續函數的例子。這個發現以及後來許多病態函數的例子,充分說明了直觀及幾何的思考不可靠,而必須訴諸嚴格的概念及推理。由此,第二次數學危機使數學更深入地探討數學分析的基礎——實數論的問題。這不僅導致集合論的誕生,並且由此把數學分析的無矛盾性問題歸結為實數論的無矛盾性問題,而這正是二十世紀數學基礎中的首要問題。
1-6悖論的產生——第三次數學危機

數學史上的第三次危機,是由1897年的突然沖擊而出現的,到現在,從整體來看,還沒有解決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這次危機是由於在康托的一般集合理論的邊緣發現悖論造成的。由於集合概念已經滲透到眾多的數學分支,並且實際上集合論成了數學的基礎,因此集合論中悖論的發現自然地引起了對數學的整個基本結構的有效性的懷疑。


1897年,福爾蒂揭示了集合論中的第一個悖論。兩年後,康托發現了很相似的悖論。1902年,羅素又發現了一個悖論,它除了涉及集合概念本身外不涉及別的概念。羅素悖論曾被以多種形式通俗化。其中最著名的是羅素於1919年給出的,它涉及到某村理發師的困境。理發師宣布了這樣一條原則:他給所有不給自己刮臉的人刮臉,並且,只給村裡這樣的人刮臉。當人們試圖回答下列疑問時,就認識到了這種情況的悖論性質:"理發師是否自己給自己刮臉?"如果他不給自己刮臉,那麼他按原則就該為自己刮臉;如果他給自己刮臉,那麼他就不符合他的原則。

羅素悖論使整個數學大廈動搖了。無怪乎弗雷格在收到羅素的信之後,在他剛要出版的《算術的基本法則》第2卷末尾寫道:"一位科學家不會碰到比這更難堪的事情了,即在工作完成之時,它的基礎垮掉了,當本書等待印出的時候,羅素先生的一封信把我置於這種境地"。於是終結了近12年的刻苦鑽研。

承認無窮集合,承認無窮基數,就好像一切災難都出來了,這就是第三次數學危機的實質。盡管悖論可以消除,矛盾可以解決,然而數學的確定性卻在一步一步地喪失。現代公理集合論的大堆公理,簡直難說孰真孰假,可是又不能把它們都消除掉,它們跟整個數學是血肉相連的。所以,第三次危機表面上解決了,實質上更深刻地以其它形式延續著。

閱讀全文

與第一次數學危機最終如何解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