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試論如何讓學生愛上數學,樂學數學
數學教育的關鍵問題是使學生學習達到最優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下面我談談本人在多年教學中是如何讓學生愛上數學,樂學數學的一些感悟和體會,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讓學生在競爭中體驗成就感,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學不好的原因中,首當其沖的就是缺乏競爭意識:不少孩子遇到困難就會產生畏難情緒或者索性放棄。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每個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求勝欲,如果通過不斷努力取得成功,孩子們就會體驗到努力後的成功感。通常來說,競爭意識越強,學生在學東西時投入的熱情就越高,也會越執著地追求成功。
例如老師把全班分為幾個數學小組,組與組之間進行比賽,使每個同學都有一個自己競爭學習的榜樣,在每章節數學測試後公布分數,優勝者得到一定的物質小獎勵,這樣就迫使學生主動的參與數學學習中了。
二、直觀教學,吸引住學生的心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並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有意識地加強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要學習的東西是有實際意義或有學習價值的,本人認為創設情景是上課成敗的關鍵。例如在學習平移時,可以通過電子白板的形象演示而得出平移的特徵,並與生活中的平移現象聯系起來。它既能夠吸引學生又能夠與新知識密切聯系,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點的形成過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發現學生閃光點,使課堂暖意融融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老師起主導調節的作用,老師的表情動作要體現平等、民主,其一舉一動一都會感染學生,老師站在講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學生的緊張情緒。學生的心靈是脆弱的,都渴望得到老師的關愛。老師真誠的關愛,能引起他們心靈強烈的共鳴,從而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老師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點滴長處,多激勵少鞭策,急於求成或粗暴批評只會導致教學工作的失敗。著名教育家斯霞、魏書生,嘗試教育法創始人邱學華,他們都是微笑的天使,是學生的良師益友,這樣才成功地叩開了學生心靈窗戶。
四、堅持讓學生寫數學日記
數學日記作為數學作業的另一種形式,很容易的被學生接受認可。形式單一的訓練作業,沒有把師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出來。因為可怕的不僅僅是學生不喜歡數學作業,更可怕的是導致學生對數學的厭惡。所以鼓勵學生撰寫數學日記,使他們的課外作業更富有個性色彩和人情味,讓學生寫一些數學體會、疑惑難題、意見建議、創新發現等問題,老師要做到及時批語指導鼓勵、發現問題、及時反思總結。這不但有利於教師及時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利於指導幫助學生,更有利於提高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的教學調控能力。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了數學教學質量。
㈡ 淺談如何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於興趣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學來的。而又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的興趣也是數學老師在教學工作中重要的一環。
興趣是指一個人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並且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人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物總是使他不知不覺地心向神往,表現出注意的傾向,興趣可以孕育願望,可以滋生動力。興趣是事業成功的前導,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熱情,產生內在動力的關鍵。當我們仔細研究學生的學習興趣時,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科,往往也是他們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科。這是因為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它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導致學習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之者」是學習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學生達到了樂學的境界,就能以學為樂,勤奮好學,苦中求樂。本文將從四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問題。
一、走進學生關心學生,激勵潛能。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認知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學過程需要教師真摯情感的灌注,
心理學告訴我們滿足人們對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發人的動機,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教師對學生「暗含期待」。學生在感情上就會受到鼓舞,對教師產生「好感」和「信賴」,增強自尊、自信、有效地激發學生情緒和學習動機。因此,作為數學老師要始終堅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只要下功夫,每一個學生都能教好」,學生學不好數學,不能責怪學生,教師首先要自己找原因。能以友好、寬容、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自信心,極力營造一個和諧、民主、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到:這里沒有老師威嚴的面孔,沒有答錯題被老師斥責的憂慮,更不會有被同學恥笑的苦惱,可以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自然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可以消除學生緊張的情緒、畏懼的心理,使他們敢想、敢說、敢問,激起主動學習的熱情,充分表現出學生內在的潛能。用你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 學生喜歡你的人,自然喜歡你的課。即我們常說的:「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更新教法,多樣化教學
1、提一些有興趣的問題;在我們教學的過程中最好列舉一些有興趣的例題,那麼學生對有意思的問題學起來自然感興趣。例如:我們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時候,就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從前有個寺廟,廟里住著大小和尚100人。每天他們吃100個饅頭,其中大和尚每個人每天吃3個,小和尚是每天3個人吃一個,請問大、小和尚個多少人?當然我們還可以舉和生活相關的例子,貼近生活,發生在身邊的問題,同學們同樣感興趣。
2、作一些形象的比喻:適當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數學原理形象化、直觀化,較易為人接受。「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把黃河、大漠的雄偉描繪得淋漓盡致,卻也形象地刻畫了直線(長河)和圓(圓)的相離關系,平面(大漠)與直線(孤煙)的垂直關系。「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抒發了生活在空曠的時空里人類的萬千感慨,卻也一定程度上描繪了時間和三維歐幾里的空間。又如函數是如此定義的:「設f是建立在集合A到B的一個對應法則,使得A當中的每一個元素在B當中都有唯一的元素與之相對應,則我們稱對應法則f是定義在A上的函數」。這個法則不正像男女戀愛的法則嗎?兩個人可以同時愛上一個人,但是同一個人不可以同時喜歡兩個人。
3、插一些數學史料;數學史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搖籃,它孕育著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有了這兩者我們的課堂就不再會枯燥乏味了,因此教師應結合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恰當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史。例如在講解尺規作圖的時候,講一下古希臘三大著名的幾何問題:(1)化圓為方,即作一個與給定的圓面積相等的正方形; (2)倍立方,即求作一立方體,使其體積等於已知立方體的兩倍:(3)三等分角,即分任意角為三等分。講一下三大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又是怎樣經過四千年的時間,多少數學家為之奮斗最後證明不可以作出來的故事。在講解極限的時候,講一下劉徽的割圓術:在講解二項式系數的時候講一下楊輝三角形;在講解數列求和的時候,講一下高斯小時候的故事,等等。
4、穿插數學美的教育:美的事物,總是為人們樂意醉心追求的。利用數學中的美,教學中的美(簡潔美、對稱美、圖形美、形象美…)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中宣充分利用數學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使他們體會到數學給生活帶來的美。那麼自然也就有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數學定義,規律敘述語言的高度濃縮性、公式,法則的高度概括性、符號語言的廣泛適用性都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整一分,奇一偶,和一差。曲一直,方一圓,分解一組合,平行一交叉,正比例一反比例……體現了數學概念的對稱美;圓與圓相交的圖形、軸對稱圖形、正八面體等又都體現了數學的圖形美;總之數學是美不勝收。使學生產生了創造美的慾望,從而也就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開展活動,多一些學生的參與。
教學的過程不要一味的灌輸,要讓學生參與進來,講一下自己的看法,說一下自己的觀點,享受成功的喜悅。學生對開展活動非常感興趣,在課堂上進行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人人准備,個個參加,寓教於評,以比促學,造成你追我趕,比學趕超局勢,促使學生「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再者要讓學生自己多動手實踐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例如在講解圓錐曲線的時候,要讓學生自己親手畫一下橢圓和和雙曲線的圖像,使他們相信書上說得確實是那麼回事,感受萬物的奇妙。
四、參與實踐,應用練學。
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到社會實踐中去,作調查,長見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激活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我們所學數學中,有很多適合到生活中去感知,去應用的內容,如:克、千克、噸、米、千米的認識,利息的計算,比和比例,幾何物體,百分數、分數應用題等等都可以走出課堂,實地考察和應用。通過這些活動,可使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計算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較好的發展,還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科學、為人們服務的優秀品質。通過這「四學」法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從苦學、厭學,變成想學,樂學。「樂中學」,「學中樂」,「玩中學」讓學生對數學再也陌生了,生活中處處他們都能感覺到數學的存在。總之,除了以上幾種常用的方法外,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與激發,還有賴於數學教師的精心培養和細心呵護,只要我們每堂數學課都能精心創設一些引人入勝的教學情景,挖掘出一些數學趣味因素,從而使數學課堂高潮迭起,妙趣橫生,我們能從根本上改善數學學科的繁難,枯燥乏味的負面特點。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其樂融融,從而達到「有趣的數學」,「快樂的學」的最佳境界。
㈢ 如何讓小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小學數學怎麼樣學?隨著小學數學教材的不斷更新,內容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算數題,而是將許多的生活中運算加到小學的知識中,這樣一來也在不同程度上使小學數學的成績加大了難度.那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怎樣掌握方法才能學好小學數學?
以上九點是有關小學數學怎麼樣學才有效,提出相關的方法.希望能給你帶來借鑒和參考的價值,重要的是讓孩子通過正確的方法提高成績.
㈣ 如何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數學
《洪恩寶寶學數學》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h7sbICGoPmIuoqU4emmp3w
希望可以幫到您和您的寶寶。
《洪恩寶寶學數學》是一套體系比較完整、內容比較全面的幼兒數學教育產品。它圍繞數學教育知識點構建教學體系,充分展示了數學教育獨有的風格,同時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大量選用了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素材,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和接受性。
㈤ 如何讓初中學生樂學,愛學,學好數學
如何讓初中學生樂學,愛學,學好數學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是新課改的重要一環。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下面結合我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5026440.htm
一、巧妙導入,激起興趣——把學習權力讓給孩子
所謂「萬事開頭難」,開好了頭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巧妙導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孩子的探求新知的興趣,讓學生能在輕松、愉快、興趣濃厚的情景中去學習,去探索是多麼的重要呀!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在開課引入時問:」「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個字經常出現,可是在字典里卻沒有這個字,你能猜出是什麼字嗎?」同學們猜不出,又想知道的那種急切心情,難以想像會給後面的新課帶來怎樣的效果,就這樣學習興趣一下就被激發了,從而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這樣導課往往能「出奇制勝」,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為整個教學過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變教師講述為學生操作
操作是思維的起點,認知的來源,也是認識事物的開端。課堂中鼓勵人人動手,人人操作,通過自己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說一說的活動去發現規律,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但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學以致用,有很大善處。
因此,我認為數學課堂必須讓學生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不但要把實踐操作活動作為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隱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發展知識,使學生手、口、眼、腦進行立體化互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如:教一年級《擺數字》時,我上課時讓學生把自己帶的火柴棍拿出時,有的孩子沒有帶,這怎麼辦?有個孩子提議用鉛筆或彩筆,我給了學生及時地表揚,學生開始動起來了,擺的很快。我說;哎呀,沒法展示怎麼辦?孩子們就七嘴八舌的說出不少的方法,後來用了畫一畫,再說一說的方法,當孩子出現錯誤時,可請其他孩子幫忙改正或補充,這節課把時間讓給孩子去拼、去畫、去說,給足了孩子探索的時間。雖然這種獨立探究用的時間要比老師講花費得多些,但實踐證明,學生真正明白了、學透了,這種「費時」、「費力」是很有價值的。 在課堂上我及時的鼓勵,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延續,進而使星星之火燎起草原之火。而將糾正錯誤、補充和完善片面的見解的機會留給所有的學生,最大限度地保護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學習的積極性,消除他們對失敗的恐懼、害羞和擔心被人嘲笑的心理,增加安全感。這樣,真正的使學生在操作中開拓思維,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和發展,從此,使數學課堂真正做到了百花齊放。
三、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這是新的課程改革的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教學前挖掘教材,結合並利用知識點的學習,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來促使學生創新思維真正「活」起來。可是我們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採用不同方法,其目的就是讓課堂教學真正還給學生。只有打開了思維的大門,學生的思維便如脫韁的野馬,縱橫馳聘,就會讓學生根據教學目標,暢談自己的看法和設想,發現新的方法和新的思想。那就需要我們老師大膽放手,讓孩子和你一起學習一起交流,讓他們也走上三寸講台去展示自己的風采,可能他講的很幼稚很直接,但通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和老師的帶領,我知道孩子就會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想遨遊。請相信孩子每個人都會成為學習的主人,個人探索潛能會得以深入挖掘,個性特長也會得以充分發展,教學的民主程度提高了,教師不再是一個,而是更多個。「主人」們的學習意識自覺起來,思維活躍起來,探索積極起來,創造性也來了。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
「玩」,是小學生的天性。根據小學生天性愛玩這一特點,我有計劃地在課外引導學生玩數學興趣活動。
1.猜謎活動。把小學數學的口訣、概念等編成謎語,利用節日舉行猜謎活動,以加深所學知識的印象。
2.玩奪紅旗。把許多種類不同的小計算題設計成升旗台形狀,限定時間,看誰先計算完,並且准確無誤,誰就奪得了紅旗。一個學生奪得了紅旗後,全體學生都熱烈鼓掌表示祝賀。小學生都逞強好勝,這次奪得紅旗,決心下次還獲勝。沒有奪得紅旗的,爭取下次奪。
3.講故事、編故事。我提倡學生買一些關於數學的趣味書,並給學生介紹了一些數學故事書,讓學生把自己的數學趣味書都帶到學校相互借閱。過一段時間後,利用做完作業後的時間,組織引導學生講他們自己學習運用數學知識的故事。通過講故事、編故事,學生對數學運算符號的運用、由來及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4.做數學游戲。比如讓學生對口訣、找朋友、數學接龍,打撲克牌,開火車,奪紅旗,數學小醫生,小博士等數十種數學游戲。我搜集了學生在平時的作業中出現的各種錯誤集中印發給學生,讓學生當「小醫生」,看誰診斷得准,醫治得好。許多學生愛面子,惟恐自己落後,就虛心向別人請教。很快,題中的錯誤都找出來了,以後再遇見類似出錯的情況就少了很多。有趣的游戲改變了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學生感到了學習的快樂,激發起了學好數學的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成兒童好好學習的慾望。」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在思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新性見解和設想,我們予以及時表揚鼓勵,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激勵其不斷探索創新,去爭取新的成功,從而不斷發展其創新能力,促使其創新素質的盡快形成和提高。創新就像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老師就是要去創造這樣一種環境,一種適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環境,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突破以往一些條條框框,為每一個孩子創造展示他們的舞台。俗話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對於我們教師來說,你給孩子創造了多大的舞台,孩子就會展示多大的舞台或者更多。
作為新一代的數學教師應該做到也必須做到轉變教學觀念,盡最大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激情跟著動起來,讓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其樂學、愛學,從而學好數學。
㈥ 學習(語文、數學等)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讓學生樂學、會學
學語文,數學說白了就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啊,就比如,就像去別的國家,不會語言就算是個天才,在生活上也要到處碰壁啊。肚子餓了找個面館都找不到,基礎學會之後往淺了說,識字了,知道買了東西能找回多少錢了。往深了說就是比如可以了解歷史,培養興趣愛好,考古什麼的,或者進行創作,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利益群眾,自己也會有大收獲,得到好處。就算純粹的娛樂看看小說,基礎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想要讓一個學生樂學,會學—---我認為首先必須讓學生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苦學",因為看不到目的,目標,更不知所為何的無休止的學,是很枯燥乏味的,人非聖賢,沒有了動力,誰還想前進?累不累?現在就挺好?吃好,喝好,多好?所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可以拿出來當做現實的動力的。這並不消極。而作為一名教導者,我覺得如何引導才是一門學問,不然比如數學題,學生在學會解題以後,會遺忘的一干二凈,只要不搞研究,大多數跟現實根本扯不上關系。說白了這只是為了培養相應人才而出的題。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根本沒有實際意義。而且容易讓人厭煩,出現逆煩情緒。當然既然深奧的數學題不太會牽扯到正常生活中來,那麼作為必不可少的學科,想要讓人好學,這個很難,除了逼迫,還可以獎勵,當然也不排除有解題後的心裡愉悅,這也算是一種獎勵。其實我認為讓一個學生苦苦思索一道題而不得解,而煩悶,而氣餒,不如讓他出去打打籃球,長長身體,來得健康。所以我認為,要讓學生樂學好學這以後對生活幫助實在不大的數學,這完全看天賦,不然就是強人所難,物極而返,所以就有必要有相應的獎勵機制,如果沒有明確的目的告訴學生,為什麼要學好數學,還不如獎勵來的實在(一支名筆,一本課外讀物,或者一個上課可以出去打籃球的名額,這也包括滿足一下虛榮心的獎勵),至於學好語文的目的,可以從小說,歷史知識,故事,歷史人物,社交才華,等等入手培養人的興趣愛好,最好是一邊學,一邊看課外讀物,讓學生自己去了解,為何學、。而老師僅僅需要在課堂上檢查一下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老師可以問:「上個禮拜讓你們去看三國演義,你們都看了沒有,知道劉備是怎麼死的嗎?『』然後舉手,自然能調動起氣氛來,然後作為老師可以發表一下觀點。這樣看似沒什麼作用,而這樣做的意義無非是培養一個學生的自學習慣。又或者讓學生去看一本魯冰遜漂流記,那麼在以後人生當中遇到挫折的時候,小說故事也許就會影響到這個學生。或者三個火槍手,這是一種騎士氣質,學生也會受到啟發,當然網路上也有些小說,情情愛愛的,但是看多了自然就會有自己的理解在裡面。或者修仙小說,雖然有時候很血腥,人頭落地,少兒不宜,但是裡面也有很多做人的道理。總之如何教?還不如讓學生自己學,老師只需要一個引導,會引導。而關於課本上死記硬背的那些東西,要麼快,要麼就乾脆放棄,不要耽誤學生時間,沒有多大好處,會適得其反。比如硬記20個英語單詞,那就要明確強調效率,可以在課堂上比拼誰最「天才」然後進行檢查誰的效率最高,記得最多,記完的就可以出去打籃球了。那麼那些沒記好的學生,自然就坐在課桌上很不甘心,發奮學習了,認真檢討。然後老師就可以因人而異,傳授自己的學習強記方法,讓這些學生進行「頓悟」,而學英語不就是為了以後臨時運用?比的就是強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