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班數學的核心經驗是什麼
思考·數學
——「數學核心經驗」與幼兒教育的教學實踐
4月26日「幼兒數學學習核心經驗」與幼兒園教育教學實踐講座在鳳凰幼兒園隆重召開,浦口區的所有幼兒園都派園長和骨幹教師來參加這次學習。高級講師勵旻琦針對幼兒數學認知領域,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幽默風趣,又不失科學嚴謹的闡釋,使得大家對於難把握的數學領域有了新的認識,給大家的思維帶來了一次新的碰撞。此次活動旨在加強幼兒園數學教學研究工作,優化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幼兒園數學教學質量。
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中遇到了以下難題:教學內容難以把握;幼兒沒興趣;學習困難;教學語言較難組織;對教案的熟悉程度;現場環境,圖畫書,游戲要用到數學嗎?都讓我們要重新審視數學活動!幼兒為什麼要學數學呢?1.萌發對數學的興趣;2.積累數學核心經驗;3.習得數學語言發展五大能力(推理和驗證,解決問題,交流,聯系,表徵)
講師用大量的案例形象生動地闡述了目前幼兒數學活動亟需解決的問題。在精彩的講座中,整個研討會達到了高潮。
這次的研討會形式雖是常規化的,但充實的內容、研究的視角、民主的氛圍卻給了大家不同的感覺。也為不同幼兒園的教師搭建了學習交流的平台,有效促進教師觀念的轉變和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
B. 對於剛接觸數學的幼兒該如何入手
先從數字如手,逐步的教會簡單的加法,要一對一的完全掌握後才能教其它的,主要是多練,多看,要在他的大腦里給他形成一種學數學的理念…
C. 如何提高中班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
面對新理念主導下的幼兒園數學教學,如何讓幼兒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這是當前課堂改革努力的方向。反思傳統的教學,那種把幼兒當做容器,教師一味地灌輸,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發現和探究,忽視幼兒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模式,嚴重地阻礙了幼兒的發展。因此,要轉變幼兒學習方式,讓幼兒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中主動參與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並且要突破學科的局限,使幼兒的數學認知融合在幼兒的生活和活動中。
1.讓幼兒在動手實踐中,親歷學習的過程
「讓幼兒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重視幼兒學習的過程,讓幼兒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和發展」。動手操作改變了「耳聽口說」簡單的學習模式,能夠有效地調動全體幼兒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不僅符合幼兒的認識規律,而且迎合幼兒「好奇、娛樂」的心理需要。因此,教學時盡可能為幼兒提供操作機會,讓幼兒在剪剪、拼拼、擺擺、玩玩等自主操作活動中認識新知識、掌握新知識,感悟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方法與過程,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
例如,在教學《認識物體和圖形》時,教師出示鞋盒、粉筆盒、魔方、易拉罐、筆筒、足球等幼兒熟悉的實物圖,讓幼兒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然後讓他們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直觀感知各類物體的形狀,逐步感知各種立體圖形的特徵,加深對立體圖形的直觀認識,體驗長方體是長長方方,有平平的面;正方體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圓柱直直的,上下一樣粗,兩頭是圓的,平平的;球是圓圓的。通過操作活動,幼兒手腦並用,發現和解決問題,參與獲得知識的全過程,學習積極主動,嘗到了探求知識的樂趣。
2.讓幼兒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自主探索
數學教學活動是豐富幼兒對數學的感受和體驗,使幼兒獲得的感受和經驗與人類積累的數學知識得以溝通的活動。「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幼兒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數學學習不應當是單純知識接受,而應當是幼兒主動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研究、探索新問題的過程。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從數學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自己的認知建構,在探索中發展創新。
例如,在《比高矮》活動中,我請兩名高矮相差不大的幼兒上台,提出問題:「怎樣比較這兩個小朋友的高矮呢?你有什麼好辦法?」小朋友們經過一番思考,想出了許多辦法。
小朋友①:用眼睛目測。
小朋友②:背靠背比。
小朋友③:同尺子量。
小朋友④:用繩子來比。
小朋友⑤:在牆上做記號。
小朋友⑥:在兩名小朋友頭上同時放根小木棒,朝下傾斜的這一邊就是矮的。
小朋友⑦;張開雙臂面對面比,手臂長的人就是高的。
教師忙問:為什麼?
小朋友⑦:在幼兒園老師說過:因為人的身高與張開雙臂的長度相當。……
幼兒們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竟然想出了這么多的好辦法,著實讓人感到意外。可見,在教學中,留給幼兒足夠的時間、空間,讓每個幼兒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讓幼兒積極地表現自我,是很重要的。
3.讓幼兒在互動的過程中合作交流
合作學習在幼兒園的數學認知活動中同樣適用。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點,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積極性,拓寬幼兒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式。由於每個幼兒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不一樣,因此,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給幼兒提供滿足需要的機會和方式,在合作交流中,讓幼兒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體驗認識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使幼兒對知識的理解更豐富全面。這樣既開闊了幼兒的思路,又培養了幼兒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態度,產生了學習數學的熱情。
例如,在教學《分類》時,我組織幼兒進行小組學習,讓四人小組的同學拿出自己的鉛筆一起放在桌面上,給這些鉛筆進行分類,要求每個同學先獨立思考,再在組里交流,幼兒們在交流中感受到多種方法進行分類。
小朋友①:按有沒有削過來分。
小朋友②:按顏色來分。
小朋友③:按筆桿的形狀來分。
小朋友④:按品牌來分。
小朋友⑤:按有沒有橡皮擦來分。
小朋友⑥:按長短來分。
通過合作學習,幼兒體會到分類標準的多樣化。又如,在教學《認識自己的方位》時,老師並不是一味地講解,而是大膽地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教學。首先讓幼兒觀察感知自己周圍的小朋友在什麼位置?在小組里交流,然後根據生活經驗,談談平時你是怎樣確定方位的?幼兒在小組里互相學習,掌握了確定方位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有效替代了老師單一灌輸的做法,讓每個幼兒都有表現交流的機會,在相互的交流中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幼兒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只有努力創建有利於幼兒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關注幼兒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幼兒才能學得積極主動、生動有趣。
D. 如何促進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學習與發展
鏈接: https://pan..com/s/1Mk4fPFQOtheeRcxjMHlAWg
《洪恩寶寶學數學》是一套體系比較完整、內容比較全面的幼兒數學教育產品。它圍繞數學教育知識點構建教學體系,充分展示了數學教育獨有的風格,同時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大量選用了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素材,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和接受性。
E. 數學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對幼兒進行量概念的關鍵經驗積累
一、引導幼兒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激發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身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給我們諸多的數學信息,例如,孩子們發現車輪是圓的,很多房子的屋頂是斜的。回家的途中能發現的各種數信息(幾輛車,幾個行人,幾朵花),幼兒園里的各種數學信息(幾扇窗戶,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幾個小朋友)。還可獲得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及其上下、前後、左右等形體及空間方位的認識,從日常生活中獲得有關時間與事件順序的關系(如幾點起床、吃飯、上幼兒園、放學、睡覺等)以及做操時如何按高矮排隊等。這些數學信息或分散或隱蔽,但都切切實實存在於我們身邊,只是需要我們引導孩子去關注、去體驗。生活中的體驗過程,也是從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喚起孩子們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的過程。孩子們在潛移默化發展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身邊的各種各樣的數學。因此,我們應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及有趣的數學現象入手,將其融入幼兒探究周圍現象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去感知有關量與計量、數與數量的關系,領會有關物體的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探索有關事件的發展與時間的關系,並引導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體驗數學的重要與樂趣。
二、生活中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數學、用數學、做數學的教育環境皮亞傑認為:3-6歲的幼兒屬於前運算時期,其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直觀形象的特點,抽象思維剛剛萌芽,因此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要通過反復操作、多次親身體驗才能將所學的東西內化,獲得數的經驗。也就是說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是來自於被操作的對象,而是來自於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行為與活動,以此來發現與建構數學關系。所以幼兒數學教育中教師要創設與幼兒相適宜的環境,提供具有意義的操作材料與機會,鼓勵幼兒去發現與交流,豐富幼兒的數經驗,促進幼兒的邏輯思維的發展。
F. 什麼是大班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
大班幼兒數學核心經驗主要體現在在為幼小銜接打基礎。每個家長都很關心小孩子上了小學能否跟得上,尤其是數學方面。所以對大班幼兒的數學教學格外關注,由此也傳導到數學教師,要求數學教師能為幼小銜接做好准備。數學要求有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雖然幼兒的還沒有高年級的那麼復雜,但是也可以嘗試著往這個方面去培養。平時的教學有意識的用一些直觀的教具來培養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想像能力。
G. 多科學領域角度看,幼兒是如何獲得數學認知能力與經驗的
幼兒通常是通過在課堂上學習,還有模仿自己身邊的大人,通過這兩種方式來獲得數學的認知能力和經驗。
H. 多科學領域角度看,幼兒是如何獲得數學認知能力與經驗的
幼兒想要獲得數學的認知,需要用實踐的方式,比如說讓他們在教學的時候模擬買東西,就會對數學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I. 如何在積木搭建游戲中豐富幼兒的數學經驗
積木,可以說是每個家長都會給孩子備上一套的玩具之一。
作為已經誕生了86年的經典玩具,能夠經久不衰,樂高確實有其設計的精巧之處。
從數學啟蒙的角度說,也是一個十分有效、實用的選擇。
從學習計算、數數、估數、比較、分數概念、認識圖形,到培養孩子的空間思維、推理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都可以利用樂高積木來完成。
不過很多家長都只是聽說它的好,買回來就丟給孩子,最後價格不算便宜的樂高積木到孩子手中,也只是用來疊高,並很快就失去興趣,扔到一邊了。
記住在孩子低齡的啟蒙階段,任何教具的使用都需要家長去做引導,絕不是買給孩子就完事兒了。
今天,我整理樂高積木的4種玩法,家長們趕緊帶著孩子一起玩起來吧!
1.理解數的概念
鍛煉能力:比較大小,理解數字與數量的關系
很多孩子口中背著「1、2、3、4、5....」,其實卻是對這些數字完全沒有概念的。
家長在教孩子數數的時候,若是運用樂高,即一邊數,一邊對應著相應數量的樂高方塊孩子,有了具象的數量,本來無法理解的抽象關系就變得明了啦。
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是利用實物讓孩子清晰數字的含義,同時孩子也感知了數字的大小,因為孩子會直觀的看到:「2,是有2個小方塊的;而1,則只有1個小方塊,原來這就是2比1大」。
2.加減法
鍛煉能力:理解加減法這一抽象的數學概念
同數數一樣,「加法」、「減法」到底是什麼意思?對孩子來說是十分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
家長口中念著「3+2=5」,孩子不理解,思維更是跟不上大人的思考節奏。
但當你一邊教,一邊拿出樂高方塊擺一擺:
「2個小方塊加上3個小方塊,合起來我們可以得到5個小方塊」,孩子看著實物,聽著你的話,便很好理解「加號」的含義了。
其實,所有抽象的計算概念都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教,甚至包括乘法。不過學前我們還不用學習乘法的概念,若是小學後孩子不會,爸爸媽媽們也不要忘記拿出樂高積木哦!
3.拼圖
鍛煉能力:認知圖形、認識整體局部的概念、鍛煉專注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很多樂高買回去會附帶搭建的圖紙,但很多立體場景的搭建都十分復雜,孩子玩起來並不容易。
所以,直接讓孩子按圖紙操作,很容易打擊孩子玩樂的興趣,反而失去意義。
不如先從相對簡單的拼圖入手,玩這個游戲之前,需要家長如下圖這樣,提前畫好拼圖框架,然後讓孩子將合適匹配的樂高放進去即可。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家長繪制的框架圖形,開始可以簡單一些,根據孩子的進步逐漸添加難度。
4.分數
鍛煉能力:理解等分的概念
分數,聽起來是上學後才要學習的知識。
數學啟蒙階段確實也不要求孩子對分數做過多的運用,但幼兒園階段需要學習的「圖形的分割與組合」中要求孩子必須理解「等分」這一概念。
而樂高上本身就帶有小齒輪點,很容易幫助孩子理解分數概念。
比如,一個有8個小齒輪點的樂高方塊,先讓孩子數一數,然後拿出一個只有4個小齒輪點的樂高方塊,再讓孩子數一數,最後把4個點的對齊放置在8個點的旁邊,讓孩子用眼睛直觀看見「4比8少4,即少一半,所以說4是8的二分之一」。以此類推,讓孩子學習1/4,1/8,3/4等等
家長給孩子買玩具、教具幫助孩子啟發思維,進行早教,寓教於樂,本身是一個正確的觀念,但一定要注意引導孩子的方法!
J. 幼兒數學學習經驗如何選擇
幼兒如何學數學:數學益智游戲 現在每個家庭基本上都有網路,所以家長可以通過網路讓孩子玩數學益智游戲。現在很多網站有針對幼兒學數學的游戲,但是並不是每種游戲都適合孩子,因此,家長在挑選的時候需要考慮孩子的年齡階段和接受能力,避免過易或者過難。適合孩子的益智游戲,才能滿足孩子自我表現和自我肯定的需要,家長在網上選擇游戲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避免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幼兒如何學數學:數學謎語 趣味數學謎語的種類有很多,而且要想猜出謎語的答案,就需要知道豐富的數學知識,而這就有助於擴大孩子的知識面,有些趣味數學謎題很有思想性,也有助於對孩子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這樣一種教育方式也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趣味數學謎語本身就生動形象,如果老師能夠以游戲的方式讓孩子猜謎語,就能夠營造輕松愉快的環境,而這也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如何學習數學:選擇教育機構 至慧學堂獨創IDT多元趣味教學體系,融入「哈佛案例教學法」,綜合拓展孩子的學習能力。IDT多元趣味教學體系是至慧學堂獨創的趣味性、個性化、互動式教學體系。該教學體系通過MINI小班授課,採用「哈佛案例教學法」,輔以「多元智能訓練營」及「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綜合拓展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另外,至慧學堂的課堂採用多媒體互動課件和多樣化游戲道具,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情境教學中自然構建思維系統。 幼兒時期是孩子初步建立數的過程,這個階段也是幼兒認知發展的關鍵期,此時的孩子數學思維非常活躍,所以家長要掌握幼兒如何學習數學的方法,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