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做好幼兒數學啟蒙
鏈接:https://pan..com/s/10bpsNMDA4O1ipLCE1Zus4g
《巧虎快樂數學》是利用伊索寓言故事來教小朋友們學習數學的,當然還是由我們熟悉的主人公—巧虎、琪琪來帶領大家一起學習。個人感覺《巧虎快樂數學》利用伊索寓言的方法是非常贊的,讓小朋友們在寓言故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數學知識,在學習這方面,巧虎的好點子確實值得贊揚。不管是《巧虎英語學習版》還是《巧虎拼音城堡》或者《巧虎學漢字》,這些學習的資源都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的學習壓力,相反,會讓孩子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或許這就是巧虎的神奇之處吧。
⑵ 幼兒數學教育有哪些方法
幼兒對數學的學習依賴於生活中對具體事物的反復自由探索和親身體驗,只有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幼兒才能使數學經驗逐漸內化,並自我建構以獲得發展。當幼兒在生活中發現問題,逐漸學習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數學就自然地產生了。同時這種以科學、客觀為基礎的思維方法,也就自然的建立起來。
一、引導幼兒從生活中發現數學,激發興趣。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身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給我們諸多的數學信息,例如,孩子們發現車輪是圓的,很多房子的屋頂是斜的。回家的途中能發現的各種數信息(幾輛車,幾個行人,幾朵花),幼兒園里的各種數學信息(幾扇窗戶,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幾個小朋友)。還可獲得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及其上下、前後、左右等形體及空間方位的認識,從日常生活中獲得有關時間與事件順序的關系(如幾點起床、吃飯、上幼兒園、放學、睡覺等)以及做操時如何按高矮排隊等。這些數學信息或分散或隱蔽,但都切切實實存在於我們身邊,只是需要我們引導孩子去關注、去體驗。生活中的體驗過程,也是從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喚起孩子們生活經驗和生活情感的過程。孩子們在潛移默化發展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身邊的各種各樣的數學。因此,我們應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及有趣的數學現象入手,將其融入幼兒探究周圍現象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去感知有關量與計量、數與數量的關系,領會有關物體的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探索有關事件的發展與時間的關系,並引導幼兒在現實生活中嘗試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體驗數學的重要與樂趣。
二、生活中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數學、用數學、做數學的教育環境。
皮亞傑認為:3-6歲的幼兒屬於前運算時期,其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直觀形象的特點,抽象思維剛剛萌芽,因此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要通過反復操作、多次親身體驗才能將所學的東西內化,獲得數的經驗。也就是說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是來自於被操作的對象,而是來自於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行為與活動,以此來發現與建構數學關系。所以幼兒數學教育中教師要創設與幼兒相適宜的環境,提供具有意義的操作材料與機會,鼓勵幼兒去發現與交流,豐富幼兒的數經驗,促進幼兒的邏輯思維的發展。
1、已有的生活經驗是幼兒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幼兒接受新知識形成親能力的知識准備,只有生活經驗豐富,體驗正確才能找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結合點。因此現實生活中要重視創設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相關的物質環境引導幼兒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例如為了讓幼兒的日常生活多蘊含一些數學知識,我們將幼兒的日用品、學慣用品、進區卡、晨檢袋的插牌位置均統一編上幼兒的學號,幼兒對自己和別人的學號就跟名字一樣熟悉,在要學習相鄰數之前,就讓每一個幼兒找一找自己學號的鄰居,三個三個的手拉手告訴大家,你學號的鄰居是誰?要學習單數和雙數之前,就讓幼兒去拿與自己學號一樣數量的雪花片,二個一對二個一對地擺,擺到最後發現了什麼秘密?又例如學習分類之前,我要求幼兒根據「筐子」的標記收拾整理桌面玩具,其標記有時是不同顏色的,有時是不同形狀的,通過實踐證明這一教育方法可行,是幼兒學數學、用數學的良好途徑。
2、環境中應提供豐富多樣的操作材料
數學活動區是幼兒觀察、操作、探究學習與運用數學知識的最好場所,也是培養幼兒會聽、會看、會想、會做、會用、會收等數學活動必備的智力技能的最好教育活動,因此我非常重視數學區的材料投放。我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投放一些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有意義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意願,自由選擇活動的材料、自己來確定活動的內容和方法,觀察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感觀來感知與發現事物之間的關系。如玩撲克是大人小孩子都愛玩的一種娛樂活動,幼兒可以通過玩撲克牌游戲來獲得大量的數學知識,例如幼兒通過分牌練習分類,通過撲克牌排隊練習有規律排序,通過比大小、找對、湊數、加減等。撲克牌游戲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游戲活動,是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良好途徑。下游戲棋也是幼兒喜愛的一項娛樂活動,其骰子有蘊含一定的數學知識,但是比較單一幼兒玩久了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我就採取動手自製不斷更換骰子的辦法。例如,幼兒在學習4以內的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時,我就自製骰子的六面,分別用不同的圖案和顏色來畫上去,如有的畫了三顆紅色的星星和一顆綠色的星星,這樣幼兒下棋的時候,就能會數數來看自己要走幾步,使孩子學會了手口一致的點數和懂得了比3多1是4,玩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再根據教育的內容更換骰子,通過實踐證明這項活動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是一項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綜合性的活動。
在數學區的的環境創設中,我非常重視圖片的投放掛圖的展示,將數學知識,數學故事、數學兒歌用活潑大方的畫面表現出來,例如在學習5的組成時,我在數學區展示了這樣一幅數學故事圖,有5隻小鳥,其中有2隻小鳥在飛,有3隻小鳥站在樹上;有4隻小鳥的頭向右,有1隻鳥的頭向左;有3隻小鳥是紅色的,有2隻小鳥是綠色的,這樣幼兒通過觀察、探究、學習不僅掌握了一定的數學技能,而且還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
三、將數學貫穿於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1、建立數學概念的過程實際上是孩子們學習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和描述周圍世界的過程。數學是抽象的。例如,1可以指一個人,也可以指一棵樹、一朵花。數學本身不具有實際意義,但當它與客觀事物結合,便有了全新的含義。在孩子眼中,以往他們看到的樹、房子、汽車等具體的事物,一旦建立了數學的概念,就可能變成2棵樹、3棟房子、4輛汽車,習以為常的事物就突然具有了新的含義了,他們也得以從更多的角度去認識和描述周圍世界。數學融入了他們的頭腦中,便成為了他人觀察和思維的基本方式。幼兒以這種觀察——發現的方式感受著數學,這本身就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
2、在游戲中積累數學經驗。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能夠使幼兒自發地應用數學,獲得有益的經驗。如,積木游戲包括空間關系。幼兒在搭建的過程中,在游戲體驗中能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玩沙玩水游戲是幼兒十分喜愛的游戲。幼兒通過用各種形狀的容器盛裝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恆。沙子和水混合後還可壘成多種立體模型,使幼兒感受不同的空間形式。在各種角色游戲中,更有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如在商店的游戲中,幼兒可以將商店分類擺放,並在買賣過程中學習數的加減運算。其他如搶椅子游戲、也可使幼兒比較10以內數的多少、大小,學習數的組成、加減和序數等知識。在游戲中伴隨愉快的情緒體驗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形成初步的數的概念。
3、欣賞數學故事、數學兒歌。為了豐富數學活動的形式,引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我們有意識地收集整理了許多生活化的蘊藏著各種數學關系的數學故事、數學兒歌、數學游戲,在幼兒生活中滲透相關的數學知識。比如通過欣賞數學故事《驕傲的「0」》、《快樂的明天》,讓幼兒了解9與10的關系,正確理解時間概念;通過欣賞《豬八戒分西瓜》可了解等分;通過欣賞數學兒歌《數數歌》、《拍手歌》來學習1-10的數數,此外還有《開汽車》、《一隻青蛙》等朗朗上口的數學兒歌均蘊含著不同的數學知識。
4、我還在班級設立了「小小統計員」,這是值日生每日早操前的一項報告與記錄活動,目的是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幼兒對一些相關的數學知識的認識、運用、遷移。這項活動的作法是由值日生在早操前記錄好當天本班小朋友們的出勤人數,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同時在天氣卡上指出今天的天氣,我覺得這項活動很有意義,幼兒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養成關心他人的良好品格,例如,幼兒在記錄班出勤人數的時候,發現某個小朋友沒有來幼兒園,就會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5、在各類教育活動中滲透數學教育內容各領域教育內容雖然研究對象不同,但都包含著一定的關於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內容。因此,教師在完成各領域教育任務的同時,應有意識地滲透有關數學教育內容。例如,在繪畫、泥工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有關空間、形狀、對稱意識以及體積、重量等感性經驗。在體育活動中,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形成空間方位意識。在科學教育中,幼兒可以自然地運用測量、數數等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提高數學應用意識,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孩子欣賞自然界中蘊含數學美的物體,如花朵、蝴蝶、貝殼等,使幼兒感受排列形式上秩序美與和諧美,感受數學魅力。
四、生活中運用數學
幼兒一旦學會和習慣於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進行觀察,許多新問題也就是不可避免地擺在他們面前。例如,怎樣將6塊餅干分給3個小朋友,怎樣將一盒餅干平均放到6個小盤中……這時,教育的任務就是引導幼兒利用數概念進行簡單的實際應用,解決簡單的問題。同時,數學抽象概念的確立,也使幼兒完全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在應用數學概念及其簡單運算解決自己面臨的小難題時,對孩子而言,真正的數學便產生了。而此時數學的產生總是伴隨著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成功愉悅。這是學習過程中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數學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每個人發現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每個人發現規律的方式卻是主觀的,是一種體驗。建立在這種個性化體驗之上的數字概念,我們可以稱之為「我的數學」。而當一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方法總是以這種友善的方式出現在孩子面前時,數學以及包括數學在內的一切科學,必將會展現出它們最具親和力的一面,引導孩子走上一條理性與情感協調發展的道路。
兒童對幼兒的數學教育是由家庭、幼兒園、社會三方面共同完成的,這三方面互相制約,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組成教育的整體,而家庭教育是整體的起點和基點,教師要充分調動家長積極參與數學教育的熱情與主動性,挖掘蘊藏在家庭生活中的數學資源。在家長工作中,為了改變家長傳統的數學教育觀念,樹立現實數學教育的新觀念,我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家園聯系欄及時向家長反饋數學教育的目標及內容,並提示家長可以豐富那些生活經驗,那些數學知識可在生活中運用。例如,為了讓幼兒積累比較多少,一樣多的生活經驗,我在家園聯系欄上提示家長:「用餐時提醒您的孩子比較一下碗與筷子、筷子與湯匙,凳子與吃飯的人的數量關系,說一說有幾種比較方法」。我這樣做得到了家長們的大力支持,幼兒數學質量在家庭中也開辟了一條道路。家長成為了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支持者、協作者,家庭也成為了幼兒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教育場所。
⑶ 如何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
利用日常生活讓嬰幼兒感知、理解數學概念
1. 穿衣穿鞋
衣服:把衣服攤在嬰幼兒面前,告訴嬰幼兒找找衣服上的一個「大洞」(下擺)和一個「小洞」(領口),然後把頭從「大洞」套進去,從「小洞」伸出來,慢慢地再教嬰幼兒如何區分衣服的前後等。鞋子:讓嬰幼兒試著自己來區分左右鞋子,從鞋子的外形、鞋面上的圖案、或者兩邊的鞋扣等來判斷鞋子的左和右。在這個過程中,嬰幼兒用自己的身體來感知和體驗不同的方位,積累空間感,學著區分「大小」「里外」「前後」「旁邊」等,不僅幫助嬰幼兒學習了數學,更培養了嬰幼兒獨立自主、堅持到底的品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思維的培養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爸爸媽媽只有保持與嬰幼兒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心態,堅持把功夫下在平時,自然就可以有靜待花開的自信。不僅是數學,其他方面的學習也是如此。
⑷ 如何有效培養幼兒「數感」
一 創設情境,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數感
一個良好的,適應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大面積參與,使抽象的數學具體化,緊張的情緒輕松化,「若隱若現」的數感真實化。因此,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和已有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從具體的問題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識後再把它們應用到現實情境中去。
例如在一年級「認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學們還記得在幼兒園上活動課時的情景嗎?大家一起去滑梯,去盪鞦韆,去騎木馬……」學生們對幼兒生活的美好回憶漸漸被喚醒了,這時教師適時運用多媒體出示一個歡快、溫馨的幼兒活動的畫面:「大家願意和老師一起來數數這個幼兒園里的活動器械嗎?」於是,小學生們開始興趣盎然地數數:1隻滑梯,2個鞦韆,3隻木馬……從而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了數的意義。可見,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如果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體驗和感受數學的實際意義,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 體驗生活,在生活實例中啟蒙數感
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用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在生活中不斷地積累。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資源,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中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學生的數感。
1.聯系身邊事物,建立新的認知結構
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感知周圍的世界所具有的量化的意味。例如在認識「0」時啟發學生自己說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見過「0」,學生的積極性一下高漲了起來:「在體育比賽的比分上見過」;「在溫度計上見過」;「電話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學生直觀體會「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還可以在溫度計上表示分界點;在尺上表示起點;在電話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中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使學生加深理解數的意義,為建立數感奠定了基礎。
2.感受生活實例,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
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實例,並從中深刻領會數學知識,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數學與生活相聯系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善於捕捉生活現象,采擷與數學相關的生活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有些同學不理解5-0=□,我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為什麼5-0=5?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說有5個蘋果,吃了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吃,所以還剩5個,5-0=5。生2:今天媽媽給了我5元錢,我現在一點也沒用,還有5元錢,列式5-0=5……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確了不管5個蘋果,5元錢還是其他物品,只要減去0,就都是從5個東西里去掉0個,也就是一個都沒去掉,所以5減0還是等於5。從而在這些生活實例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初步建立了數感。
三 活動激智慧,在活動中發展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又是學生經歷數學化並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以及人的認知、情感和能力都在活動中匯合並得到表現。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始終把兒童的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提供開闊的活動時空,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1.構建活動平台,讓學生感應數在何處
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台,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把握數的大小、順序等相對關系,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使學生感應數無處不在,體驗數感的存在。如為了讓學生感應信息數字化,教師構建一個活動平台:讓學生把自己父母的居民身份證號碼抄下並且解讀。當明白了身份證號各位數字所代表的信息後,請學生當一次校長助理,仿照身份證號碼的設置,為學校設計全校學生的學號。經常開展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感應到數能表達和交流信息,而且數就在生活中。
2.開放活動時空,讓學生感受數有何能
學生對數學一般有枯燥無味、神秘難測之感。為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開放活動時空,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使之感受到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認識厘米、米以後,我帶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小組合作用一根5米長的繩子結合估算實際丈量校園內某一地方的長度,進一步加深對米等長度單位的認
⑸ 如何讓幼兒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趣和有用
在幼兒園中,一日活動皆課程,那麼,作為教師應該怎樣正確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呢?對照《指南》,我有幾點小體會,一起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在一日活動中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指南》中強調的教育理念之一——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那麼,一日活動中,無論是學習還是游戲活動,我們要始終以觀察和支持者的身份介入其中,比如,在晨談活動中我引導大班去觀察班上來了多少人,這時候很多孩子就會在前後左右去看,還會嘰嘰喳喳的說。接著,我會適時的引導:「看看坐在你左邊的小朋友來了嗎?右邊呢?前面的?後面的?」這樣,孩子們會在一次次的「點名」活動中了解到方位,加深了對周圍朋友的印象。同時,我還通過報數游戲幫助大班孩子了解班級的人數,感受數字間的連續性。經常變換孩子的集體學習座位來幫助孩子們注意數字的人物的變化。 在晨間鍛煉活動中,孩子們拍球、跳繩時,鼓勵他們通過數數、測量等方法確定數量和名次等。 二、在游戲活動中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的數學。 《指南》中強調的教育理念之二——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區域游戲中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比如,在建構游戲中,孩子們在一起建造「美麗新壩」,他們用很多的圓筒搭建了一個轉盤表示「科技廣場」,在廣場的左邊用紙盒搭建了一座「新壩小區」。正當他們在想下面應該做什麼的時候,我以參與者的身份說了一句:「小區里的高樓有幾層?小區里還能在建造什麼呢?」這時候,孩子們又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起來:「我們那小區有五層樓,我家住四樓,你家住在哪?」在這樣的交流活動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地感受的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了。 生活游戲中,我們大班開展「巴拉巴拉服飾」游戲,孩子們在製作和銷售服裝的時候就能發現服裝的色彩不同,大小不同,價位不同的生活中數學的趣味知識。 美工區游戲中,我們准備了大小不同的紙盤繪畫和彩繩編織等內容和材料。在紙盤繪畫時引導孩子們運用粗、細不同的線條、運用各種各樣的形狀、運用對稱等方法進行裝飾。在彩繩編織過程中,引導幼兒上下交叉、按顏色間隔、花紋疏密等方法進行編織等。 語言游戲中,提供多種類型的圖書或表演游戲,引導幼兒注意事物的形狀特徵,並嘗試用詞語表達出來。 三、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都不一樣,所以學習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對照《指南》,我們應該尊重幼兒的差異。針對這一點,我們在班級的集體活動中,對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孩子要求達到的目標都不一樣,通過不斷的指導和調整,使他們逐步向高一步的目標邁進。 四、重視家園共育。 家園共育是《指南》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我們園地處農村,很多家長都是外來打工人員,文化知識水平有限,在他們的思想里,只要孩子吃飽、身體好就行了。針對這一現狀,我們通過離園談話、家訪、班級網站、家長園地等多種方式與家長們交流,並專門進行《指南》閱讀會,讓家長們了解《指南》的重要性的教育的必然性
⑹ 如何引導幼兒數學興趣
一位家長說:「我的孩子四歲了,他已經可以認2000個字了,可以自己看書。數學可以從1數到100,也可以從100數回1,但是他就是分不清楚3和5誰多誰少,必須給他實物才行……」
其實我們很多家長也有這個感覺,這實際上反映了0-6歲的孩子的特點——他的思維是非常具體和直觀的,然後逐漸過渡到抽象的思維。所以教孩子學數學,首先要弄清楚,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思維有什麼特點,另外也要了解當前孩子學習數學的誤區。
觀念上的誤區——幼兒階段的數學學習不重要,等上小學以後再說。
幼兒數學教育應從什麼時候開始起步,為什麼幼兒園階段要學習數學?
經過大量的研究工作,兒童在4歲前後會出現一個「數學敏感期」。他們會對數字概念如數、數字、數量關系、排列順序、數運算、形體特徵等突然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對它們的種種變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這標志著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到來了。
錯過了數學敏感期,有的人一生都害怕數學,一提數學就頭疼。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孩子對數學是喜歡、厭惡還是恐懼,大多數是在幼兒階段造成的。
內容上的誤區——數學等於算術。
著名數學家陳省聲先生在2000年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說:「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時間來數學,但我們其實只是學會了計算,而不是數學。」
幼兒數學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幫助孩子理解數概念,了解簡單的幾何形體,學習事物的空間關系和時間關系,有一些簡單的數學操作技術(如自然測量)等多方面,這幾個方面不分輕重,缺一不可,而且在發展孩子邏輯思維的同時,還發展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空間想像能力等。
方法上的誤區——機械訓練,記憶公式。
這些訓練都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明顯的效果,幼兒在表面上的確能掌握一些具體的數學知識。但他的思維結構並未發生改變,也就是說幼兒並沒有得到實質上的發展。幼兒學習數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操作材料進行學習,皮亞傑曾說過,數學開始於對物體的動作,家長必須藉助材料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生動地呈現在孩子面前,使他們容易理解和掌握。故動手操作是孩子進行數學思維的重要方式。
針對三大誤區,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抓住數學敏感期,循序漸進,發展數學思維
蒙台梭利深深了解人類的學習過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所以在面對「數學」這種純抽象概念的知識時,唯一讓孩子覺得容易的學習方法,也只有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為起始。由感官的訓練,進一步讓孩子借實物及蒙氏教具的接觸,從「量」的實際體驗,到「數」的抽象認識。自少到多,進入加、減、乘、除的計算,逐漸培養孩子的數學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邏輯概念。讓孩子在親自動手中,先由對實物的多與少、大和小,求得了解,在自然而然地聯想具體與抽象間的關系。
2. 巧選操作材料,指導孩子操作,發展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是在活動中與物質材料相互作用產生的,因此在家庭數學活動中,我們選用材料要考慮能引起孩子思維的積極性,防止操作活動流於形式。家長可以提供多樣性、多層次、多功能的活動材料,供孩子自由選擇,並保證孩子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的時間。在家長的啟發下,讓孩子帶著問題操作,使他們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學習探索,這樣,不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體性也得以充分發揮。
蒙氏數學就採用了以材料操作為主導的游戲方式,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給出了情境、任務、玩法和規則,孩子藉助對材料的操作,完成游戲過程。在家長的支持和引導下,孩子可以主動建構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和思維系統。
如排序,給孩子3根不一樣長的長棒讓他排排隊。觀察一下孩子可能會橫著排,也可能會豎著排。先別忙著糾正他。因為孩子對長棒的長短序列已經有了比較和判斷的能力,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確的排列。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不斷嘗試不同的排列方法,幫助引導他得出正確的多種排序的形式,如按長短排,按高矮排。當孩子已經掌握了以上的排序後,你也可以再添給他2根長棒,讓他重新再排。(當然最好的方法是按序設法添加進去)。在孩子已有的排序經驗基礎上,幫助孩子整理得出一端對齊來比較長短的方法以及以地平線為標准線來比較高矮的方法,以使孩子能獲得有關排序的感知經驗。
如要求孩子「給圖形分類」,家長先出示兩個顏色不同、形狀相同的圖形和兩個顏色相同、形狀不同的圖形,讓孩子進行比較,幫助孩子明確「相同」的含義,並尋找這些圖形的不同特徵。在此基礎上,家長給孩子一組圖形,引導孩子從形狀、顏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給圖形分類。這樣,孩子就能夠通過自己的操作,獲得有關分類的感性經驗,又促進了數學思維的發展。
這些操作性的材料,都是通過孩子的各種感知覺來達到的,它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各種感知覺,也相應地提高了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及認識,同時又在活動中發展了孩子的數學思維。
3. 利用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來源於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因此幼兒對某件事感興趣或有疑問,我們應該引導幼兒主動學習,並有意識地創始問題情景引導幼兒進行思考、猜想、討論、實踐等,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幼兒感受到相互學的重要和有趣,使他們對數學學習更加主動積極
⑺ 如何讓幼兒感到數學有用有趣
數學是一門培養和鍛煉思維能力的基礎課,人們形象地稱數學是人類思維的「體操」。
幼兒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對孩子的思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03.有 用 性
有用的數學,無論是出發點還是歸宿,都與幼兒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能切實幫助幼兒感知和體驗、發現自己的生活是離不開數學的,它可以幫助幼兒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使幼兒的生活更方便。有用的數學更考慮為幼兒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