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課堂上遇到的意外意見及處理辦法
鎮定自若,首先不能自己慌亂。
出現意外,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心慌的,但是,教師要時刻銘記自己的社會身份,萬一意外發生,一定要鎮定自若,刻意剋制一下內心的過激反應,因為,意外發生後,學生不可能做到全部自覺有序,教師必須作為領導者起一個引導作用。比如說:制止大家不要吵鬧、不要做出過激行動,如果是安全事故,還要組織學生有序出教室,及時穩定恢復好課堂紀律等,如果教師不能鎮定自若,自我慌亂,輕則擾亂課堂教學,重則引發安全事故。
Ⅱ 如何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
訣竅一:熱處理
熱處理是教師對一些突發事件剛發生時就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或正面教育或嚴肅批評,「長善救失」、「揚正抑邪」。記得有一次,天下著大雨。我正在教室給同學們上語文課。突然,教室門「砰」的一下被推開了,一個從頭到腳都被淋濕的中年婦女闖進了教室,她彷彿沒有看見我一樣,徑自走到後排一個男生桌前大聲說道:「明明,今天雨好大,這把傘你拿起來,放學後早點回去。」她的這一舉動使全班同學都愣住了,隨即教室里便鬨堂大笑起來。我等那位婦女走出教室後,便在黑板上寫下了「偉大的母愛」,借剛才送傘一事對同學們進行教育,讓他們知道母親對兒女的疼愛和期望,教育他們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更要為父母而刻苦學習。同時,也通過這件事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像以上這種熱處理方法需要有較快的反應速度,當機立斷,迅速採取對策,這樣既有效解決了事件,又使學生在思想上引起了震憾,留下深刻的印象。
訣竅二:冷處理
冷處理是指教師對突然發生的事故採取冷靜、冷落的方式,暫時給予凍結,仍按原計劃上課,等到下課後對學生做處理。這種方式一般用於處理學生的惡作劇問題上,教師對這種事見怪不怪,不驚奇,不慌亂,也不追究誰乾的,也不批評。冷處理的方式使教師有充裕的時間來了解事件真相及根源,把問題處理得更恰當。冷處理需要教師憑自身的意志力,克服對某些學生的反感情緒,用理智戰勝無益的激情和沖動。
訣竅三:寬容法
教師對學生突然出現的惡作劇或危害性不大的問題,該寬容時要寬容,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重要條件,也是機智地處理突發事件的藝術。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對待學生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了他們就是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課上發現某學生在寫其他學科的作業。可以走過他身邊,輕輕敲一下他的課桌,示意他停下來。回到講台繼續講課,並注意該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有需要提問的問題,可以向他提問,促使他保持注意力。課下,可找他私下談一談,告訴他這樣學習不是好習慣,付出同樣的努力卻不會取得好效果。這種處理方式,既不會專門佔用時間,也不會分散其他學生的注意力,輕而易舉,效果理想。
訣竅四:因勢利導法
課堂中的突發事件激起了學生好奇心,完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想讓學生重新回到教學目標上產生困難時,可以隨時挖掘突發事件中的積極因素,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的教育和教學活動。有一天我正在上課,突然飛進一隻小蜜蜂,一個女學生驚叫「蜜蜂」。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這時,我傻眼了,學生都在看小蜜蜂,還有的離開座位用書去打它。我把課停了下來,打開門窗,把小蜜蜂放出去;接著就跟學生們說蜜蜂是益蟲,它采蜜給人類吃,而且他們是勤勞的化身,我們應該放它回大自然去;然後幽默的說:連小蜜蜂都想來參加我們的學習了,可見學習本身是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讓我們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吧!接著繼續上課。
訣竅五:寓教於喻
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太豐富,對許多問題的認識缺乏切身體驗,但只要把道理講透,學生還是能理解接受的。教師用形象的比喻方式,不僅能吸引學生,引起興趣,還能增加學生的內心體驗,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
訣竅六:「爆炸式」教育法
爆炸式教育主要針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嚴重破壞性行為,採用大刀闊斧的處理方式。例如:在一節體育課上,兩個學生為爭籃球打起來,一個騎在另一個學生身上,卡住他脖子時,教師就應該趕到現場,命令其「住手!」一邊拉開他們,一邊義正嚴辭地批評他們,平息風波。像學生中的這類激化的矛盾,已經危及學生的生命安全的行為,不容教師慢聲細語,該有張飛「喝斷長坡水倒流」的氣勢,勇武果斷地命令其住手,讓學生絕對服從,沒有任何解釋的餘地,一旦學生態度老實,再循循善誘,進行心平氣和的說服教育。這種「爆炸式」教育法不可不用,但不可多用,不可濫用,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用得恰到好處。
通過對課堂突發事件的較好處理,我認真地進行了反思。
遇到突發事件時,要因勢利導,把突發問題當作課堂資源來利用。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許多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並不是如老師課前所想的。教師要看準學生思想的症結和可能的走向並隨時調整教學過程,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軌道。
在課堂中出現意想不到的意外,無法迴避時,就應該認真面對,用你的真誠換取學生的理解。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更應該是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
任何時候都要給學生留足自主思維的時間和空間。相信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分析和解決部分問題,讓他們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要比教師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Ⅲ 教師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的突發事件
巧妙應對課堂突發事件,熟練駕馭課堂教學。
(一)幽默法
針對學生的「責難性」問題、「攻擊性」問題、「挑釁性」問題的刁難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難方式,幽默地、體面地、不傷大雅地予以還擊。還擊時,發揮摧枯拉朽的威力,在笑聲中揭露其行為或言論的實質。如一位教師走向教室,剛剛推開虛掩著的教室門,忽然一隻掃帚掉了下來,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教師的講義夾上,課堂上一片嘩然。這分明是學生乾的惡作劇,可這位老師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輕輕地拾起掉在地上的講義夾和掃帚,自我解嘲地笑著說:「看來我工作中的問題不少,連不會說話的掃帚也走上門框,向我表示不滿了。同學們,你們天天與我一起相處,對我有更多的了解,希望你們課後也給我提提意見,幫助我改進工作吧!」課堂上一陣竊竊私語後,很快地安靜下來了。這位教師面對損害自己的行為以幽默帶過,既顯示了教師的詼諧大度,又讓自己擺脫窘然處境,還為學生創設了自我教育的情境。
(二)寬容法
寬容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一種理解和信任,它不是軟弱,不是無原則遷就,更不是縱容與包庇。寬容要使學生能在靈魂深處反省,要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仁厚與良苦用心,促使學生自我教育。如,一位老師收到學生一張字條,上面寫著:老師,你以為當老師就可以壓服學生嗎?你高昂著頭,鐵青著臉,像個活閻王,但是,有誰怕你呢?落款為:你最討厭的、等待你處罰的學生。這位老師不是查處寫信的人,反而在班上宣讀了這封信,並檢討了自己工作方法的簡單粗暴,感謝這位同學給他敲了警鍾,並讓學生以後多給他提意見、寫真話。學生們對老師寬容感到由衷敬佩,師生關系從此更加融洽。
(三)警告法
對於較嚴重的違紀行為,教師要嚴肅地提出警告並立即制止。為了不影響上課,課堂上不必過多追究,但課後談話要抓緊進行。如,一位老師正在講課,忽然,後面的同學一個個都抿著嘴「哈哈」地笑。教師走到後面一看,原來是一個同學的嘴上貼了一張白紙條。教師怒不可遏,正要追查,但一轉念又改變了主意。只見他輕輕地將紙條撕下來,然後嚴肅地說:「搞這種惡作劇是對別人人格的侮辱,是不道德的行為。我向他提出警告,請他下課後到辦公室來一下。我相信他會主動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的」。接著,又繼續講課了。課後,一個「調皮鬼」果然來到了辦公室。
(四)分身法
由於學生惡作劇或違反紀律出現的突發事件,教師如果集中批評學生,就會影響全班學生學習。為了使教學能正常進行,又能脫身處理偶發事件,教師可以採用分身法。如,一教師正在講課中,突然兩位學生打起架來,不處理不行。於是這位老師布置了兩道緊密配合本節課教學的思考題讓學生思考(或者布置幾道作業題讓學生做),這樣,教師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能處理偶發事件,不致於顧此失彼。
(五)克製法
當某個學生的破壞性行為中暗藏著想贏得他人的注意願望時,可採用此法。如趁老師板書時,某生悄悄將一動物放入粉筆盒內,當老師再次取粉筆時發現了,這時如果教師採用言語反應,可能會正巧迎合了該生正在尋求的目的。而採用克製法,實際上是向該生表明,教師對他的攻擊行為完全可以保持泰然自若,無須大發雷霆,當堂追究,使之自討沒趣。
(六)嫁接法
有些偶發事件的出現已經引起了學生注意,教師想要讓學生重視集中於原定的教學內容十分困難。這時可以轉而發掘事件中的積極因素,把與課堂教學無關的偶發事件,引導到課堂教學上來。因勢利導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如一位語文老師正在講課中,突然一隻大灰貓追趕著一隻老鼠往教室里竄,大多數同學都好奇地觀看這精彩的場面,有的同學甚至追趕起來。這種情況下,教師沒有制止學生觀看這精彩的場面,而是隨機改變了自己原來的講課計劃,宣布允許學生觀看一會兒這個場面。然後利用學生這種好奇和興趣,並要求學生以這件事為素材進行口頭作文。這樣做既順應了學生的好奇心,又保證了課堂教學秩序,而且擴充了課堂教學信息,達到了語文課的教學目的。
(七)暫凍法
對一些偶發事件給予暫時的凍結,仍按原計劃上課,待課後或其他時間再來處理這一事件。如某班學生做完課間操回到教室,剛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忽然有人發出「哎喲」、「哎喲」的驚叫聲,老師發現原來有人在一女生凳子上反釘了幾個釘子。是立即查找肇事者還是照常上課,老師選擇了後者,他幫助這位受害同學釘平了凳子,就繼續上課。課後科任老師建議班主任召開「板凳上的釘子從何而來」的主題班會,使大家受到教育,肇事者也主動承認了錯誤,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類似事件。
(八)調虎離山法
此法是指個別同學在即將失態的情況下,教師及時、巧妙地進行掩飾的方法。如,初一(1)班的教室里,學生踴躍地舉著手,有序地進行發言。當老師叫到第三次舉手的某個學生時,他終於因小便憋不住直往老師身邊跑。老師發現了他褲子前襠濕了,便隨手拿起茶杯裝作喝水,但茶杯偏又從該生身上滑到地上,老師把學生的褲子「弄濕」了。班上所有的學生都沒有發現這其中的蛛絲馬跡。老師說:「對不起,你去寢室換褲子吧,其他同學繼續上課」。事情發生前後不足兩分鍾,教師用「調虎離山」法把學生的視線巧妙地引向教師的行為舉止,既掩飾了學生的窘態,又把握住課堂教學秩序。
(九)因勢利導法
課堂教學一般都有嚴格的程序,教師要周密設計教學環節,恰當安排教學步驟。但在實際教學中,常常出現影響教學進程的信息,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改變教學程序。如,一位語文老師在講《美麗的公雞》時,原計劃第二環節按課文順序進行導讀,不料一上課就有位學生提出:公雞很驕傲,不美,為什麼課題是《美麗的公雞》呢?」教師立即意識到這個問題要害,如果從這里入手,更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便因勢利導,讓學生圍繞「公雞到底美不美」來仔細閱讀課文,並提出一串問題,讓大家討論。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美。
(十)轉換思路法
有時由於課前教師對某個問題鑽研不夠,所以當講解到某個問題時就講不下去;有時因講課中突然受到某個干擾,如學生的突然提問、身體有病等,從而造成思路中斷。遇到這種情況,一是不應勉強去應付搪塞,而要想法先排除自我心理干擾,盡快溝通對教學構思的回憶,也可對某個問題暫時存疑不答。二是可隨機設問,轉換思路。教師在思路中斷時,可暫時停止講解,臨時布置學生朗讀課文或做練習,以便有充分的思考餘地,重新組織教學環節。
(十一)問題轉換法
此法是指教師對教學中的疑難引發的事件,設置新的問題,以激發學生思考,解脫自己困窘的方法。如於漪老師教《木蘭詩》時,認為詩中寫的不可信,有位學生提出疑問,「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十二年這么長時間同生活打仗,怎麼會認不出是女的呢?不說別的,一雙小腳在洗腳時會露出來的。老師說:「南北朝時婦女還不纏腳。」學生又問:「那麼中國婦女什麼時候開始裹腳呢?」這下子可把老師給卡住了,老師想了想說:比比誰「課後我們大夥兒都去查資料,先查到。」巧妙地設置了一個查資料,大家來回答的問題,既安定了學生的情緒又維護了課堂教學秩序。
(十二)增補法
課堂教學中,有時由於對學生情況了解不夠,原來安排的教學內容半節課就讀完了,因為許多內容學生已經掌握了,所以提問對答如流,練習熟門熟路,很快就完成。出現這種情況,可以補充一些必要的教學環節,如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復述課文;或補充一些練習題,或組織學生討論,或組織小競賽、小測驗。有時也可求教於學生,如,讓學生出題目來考老師。
(十三)升溫法
學習困難生主要困難在於基礎知識不牢固,信心不足上。因此,他們答問時往往語無倫次,有時已接近答對了,卻突然停下,再也不作聲了,害怕答錯被人取笑。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不要讓他停止答問,而是簡單地重復他已回答正確的部分,並給予肯定和鼓勵,然後走進該生,用期待的眼光看著他,輕言輕語地點拔、提示。通過教師耐心地等待,熱情的升溫,冷寂的場面常常會突然地改變,終於能准確地完整地把問題回答出來。此時,教師要再一次給予肯定和表揚,他們會在以後的答問中表現得越來越出色。
(十四)討論法
當教師講到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時,學生們往往自發地在下面議論紛紛。如果立即制止這種現象,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遇到這種情況,可以讓學生自由議論,然後選代表發言。這樣做可使全體學生的意見都表達出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如,一語文教師在教曹禺的戲劇《雷雨》時,當講到侍萍的一句話「老爺,沒有事了?(望著朴園,淚要湧出)」,學生便對侍萍的「淚」是「感動」之淚,還是「氣憤」之淚,當堂爭論起來。教師也就改變了原先的教學計劃,順應形勢,圍繞雙方爭論的焦點,啟發學生理順思路,得出統一的認識。
(十五)激將法
當教師和學生在情緒上發生對立時,教師千萬不可意氣用事,使用尖酸刻薄的語言刺激學生,更不能使用恐嚇以圖壓倒學生,可適當使用激將法,把問題推向深入,以取得學生信服的權威效應而信服教師的觀點。如,一語文教師在教《變色龍》一文,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提問學生:「『變色龍』有什麼特徵」?一陣寥落的翻書聲後,從後排站起一位同學回答,他露出一臉得意的神態,津津有味地對著《動物學》給變色龍描繪特徵。從語文課扯到動物界,頓時,教室里一片嘩然!開始這位教師怒形於色,准備感情用事,但理智提醒了這位教師。他掃視了一下教室,平靜地對這位學生說:「對,你說得很不錯,變色龍的特徵是這樣。可見你學得很活,能把動物學的知識與學習語文貫通起來」。然後,教師把話一轉,用激將的口吻轉向全體學生,很可惜,這位同學的智力沒有用到該用的地方,槌子沒有敲到鼓上,只要稍微聰明一點的同學,就不難看出,幽默大師契訶夫是借用變色龍「善變」的特徵來比喻……教師欲言故蓄,幾秒鍾後,同學們的思路很快納入正道,紛紛舉手發言,使那位同學感到不好意思,老師又鼓勵他繼續發言。
(十六)調整法
有時由於各種原因,上課時打亂了原計劃的課堂結構,例如忘記板書課題,忘記小結等。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從頭再來,時間不允許;如果立即補入某一環節,與教學進程不吻合。這時,可以適當地調整原計劃的課堂教學結構。如,一位教師在講「工程問題」應用題,當進行到課堂練習時,他邊指導學生做練習,邊回顧課堂教學,發現還沒有板書課題。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不動聲色地繼續往下進行,當課堂小結時,強調了本節課的內容,根據同學們的發言,寫上了課題。這樣,板書課題由原來的開篇點題調整為結尾點題,既點出了課堂教學的重點,又使課堂教學環節完整無缺,效果並不比原計劃差。
(十七)暗收法
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有見解的看法,教師作出明確肯定判斷後,暗中加以吸收,並適當調整原來的教學方案,既鼓勵了學生,又使教學過程自然而流暢,取得更好效果。如一教師在教《范進中舉》時,開始設計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通過范進中舉前後的變化及人們對他態度不同的對比來認識文章的主題。在具體實施時,有的同學提出:范進、孔乙己都是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們在本質上是不是相同的?教師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便於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於是立即改變了原來設計的教法,引導學生對比孔乙己與范進的異同特點,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同時也比較了寫作上的不同之處,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八)錯導法
智者千慮,難免一失。課堂教學中,有時老師出現一點差錯也是正常的。如板書錯誤、讀音不準、計算錯誤、演示出毛病等。遇到這種情況,可以請學生幫助查找錯誤,如一位老師在推導弧長公式時,結果得到,出現了差錯,復查推導過程,未能查出。這時教師不僅沒有發慌,反而靈機一動,若無其事地對著學生說:「現在我要考考學生的注意力,看誰能發現老師推導的錯誤」,全班學生思考著、檢查著,紛紛舉手,把錯誤很快地糾正過來。發動學生共同探討和更正錯誤,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為教師贏得了時間。
(十九)懸掛法
課堂教學時,學生往往提出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使教師一時不知回答;或者教師回答了,因為缺乏思考,語言表達得不恰當,學生不滿意。如,語文老師在講《木蘭詩》中的「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時,有的同學突然問:「一說十年,一說十二年,木蘭從軍到底是幾年?」教師事先未考慮到這個問題,一時難以回答清楚。遇到這種情況,為了不影響課堂教學繼續進行,可以把問題掛起來,讓學生課後去尋找答案,以便學生能繼續安心學習,防止他們注意力分散。但課後或下節課上課之前教師要查找資料,盡快給學生以正確的答復,不要懸而不決。
(二十)注視法
當教師捕捉到有行為不當學生的眼神(如教師發現後排某生正在尋找機會欲將一漫畫往前排某女生背上貼)時,教師即刻以一種表示不滿的、強烈的、連續的目光注視該生,並同時輔以皺眉、揚眉暗示該生,使該生意識到教師已經感覺到他的那種不良行為。使用此法的優點是,教師既不使該生窘迫,又不使課堂混亂、教學節奏出現停頓的情況下,把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
(二十一)暗示法
當偶發事件發生時,教師並不中斷教學活動,而是用含蓄、間接的方法悄悄提醒當事人,消除影響教學的不利因素。使教學正常進行。如有一位特級教師在上觀摩課,聽課教師發現在上課過程中有一位學生走了出去,約幾分鍾後又有一位學生出走,過一會兒,兩位學生先後回來。可在這過程中,教師從沒有中斷過教學活動。這是怎麼回事呢?聽課老師鬧不明白。下課後詢問這位特級教師,他說:我在上課時發現一個學生臉上很難過,坐立不安,知道他可能要大小便,便踱到他身邊示意他出去。過了好一會兒這學生還沒有回來。我便猜想他可能來不及帶手紙,便悄悄讓第二個學生拿了草紙去廁所,果然他們就回來了。聽課老師恍然大悟,無不表示欽佩。教師用暗示的方法解決偶發事件既不影響教學程序,又能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比如,教師可以目光、手勢、臨近、提問等暗示方法來阻止學生講話、搞小動作等。
(二十二)提問法
當發現某些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就請他回答問題或演算習題,強制他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如,一位數學老師在課堂上發現兩位同桌學生在低頭玩東西。她略一思索,立即指名其中一人答問,一人板演。他倆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弄得不知所措。結果答非所問,引起一陣鬨笑。以後,他們上課再也沒有玩東西。
(二十三)沉默法(停頓)法
由於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注意力保持不長久,所以課堂上往往會出現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竊竊私語或東張西望或搞小動作等。遇到這種情況,如果教師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批評這些學生,不僅收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影響課堂教學按預定計劃進行,甚至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時,教師可以突然停止講課,沉默片刻。此時無聲勝有聲。沉默既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思維,還能起到維持教學秩序的作用。
(二十四)接近法
在教學過程中,當發現學生中有不安定的苗頭,如有人坐立不安、玩東西、看圖書、打瞌睡,甚至想搞惡作劇時,教師可一邊講課,一邊不動聲色地走到有關學生身邊站站,或輕輕拍拍肩膀、摸摸頭。教師只要露出開始向行為不當的學生走近的意向,就會使該生的不當行為迅速改變。
(二十五)表揚法
數學老師王剛正准備講課,突然調皮學生小華(經常遲到)滿頭大汗地走進教室,全班同學鬨堂大笑。王老師沒有批評,而是不失時機地說:他跑得滿頭大汗說明他「大家不要笑,根本不願遲到,還有進取心,讓我們為他的進取心鼓鼓勁吧!」話音剛落,一片掌聲。這位同學又羞又愧又感動。從此,再沒有遲到過。
(二十六)特殊法
課堂上,有時也會發生一些「特殊事件」,應該「特殊處理」。如有時因天氣悶熱,課堂上突然有人生病暈倒。這時教師不要驚慌,應布置學生自習,自己到患病學生身邊察看,同時派班幹部到衛生室請衛生室保健老師前來。然後,根據病情輕重決定處理辦法。安定後再繼續講課。如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上課時,因鬧肚子把大便拉在褲子里,小朋友擔心同學們嘲笑和教師訓斥,想哭卻不敢出聲,非常難受。老師發現後,講課暫告一個段落,給全班布置朗讀課文,不動聲色走到這位小朋友面前,將這位小同學帶出教室,一邊安慰他,一邊幫他擦洗干凈,然後向本校有孩子的老師借褲子幫這位小同學穿上,又很快悄悄地回到教室上課。
(二十七)情感法
借班上課或接任一個新班級,師生間互不了解,互不相識,課堂上有可能面面相覷,表現淡漠,甚至形成僵局,影響教學正常進行。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和學生先溝通感情,如師生共同做游戲,講故事等。這樣可以很快縮短師生間距離,在短短的幾分鍾內使師生的情感融洽,然後再開始講課。
(二十八)誘導法
就是藉助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以引路、搭橋、開竅、點拔之作用,使教師的「講」誘導出學生的「想」,教師講的「點」能帶動學生的「面」,使之平中出奇,難而可及。此應變法適用學生因章節的內容理論性強且抽象、枯燥乏味而興趣不濃,造成注意力下降,昏昏欲睡的課堂場面。運用此法,可調動學生身心的部分能量,引起感情和理智上的共鳴,變枯燥無味為興趣盎然精神振奮的教學氛圍。但教師的教學風格一定是要民主開放型的,這是應變成敗的關鍵,如果師生心理不容,勢必會啟而不發,誘而不導。
(二十九)旁敲側擊法
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作正面的回答,而是巧妙地避開話題,從側面提出———看似與主題無關的話題,幫助學生作勢能積貯,即引導他們去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動力准備狀態,以此來達到啟示、提醒之目的,讓其在思考中自尋答案。此應變策略常是針對某些問題正面回答很難解釋清楚,且易造成觀點的對立拉鋸戰,但又不能在回絕的情況下採用。
(三十)設懸激奇法
懸念往往給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種強烈的想念和掛念,使人對所講內容產生一種急於追問下去的心理。當學生產生精神上的疲倦、興趣降低時,教師可以迅速調整授課角度,創設懸念情境,以此造成學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狀態,以加速思維。
採用此法應變,要尋找最佳設懸時機進行,使教材的內容與授課情境渾然銜接。
課堂上偶發事件的表現變化莫測,以上所列舉的應變策略只有一般意義,不可能囊括所有情況。事實上,在具體的應變中,任何一種策略都不可能是絕對單純和萬能的。它往往只適用於各種不同對象、不同情境、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應變要求,因而都具有其內在的邏輯關系,運用時要求教師必須針對課堂具體問題情境,准確把握有關對策,絕不能將其孤立化、公式化和模式化。唯有著眼全局,把握全局,在符合課堂教學活動具體需要、符合教學基本原則下靈活運用,才能取得應變的最佳效果。
Ⅳ 如何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
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有教師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面對突發事件,教師要巧妙地處理。
1.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
「授人玫瑰,手有餘香」,尊人者人恆尊之。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強烈的自尊心。學生最需要的是自信,而自信的來源當然是自尊。當學生對學習缺乏信心,產生自卑心理時,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此時,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就會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一個期待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語,幫助他成功後的一次贊許,都會在學生的心底里種下一顆自信的種子。教師在課堂上的任何行為都不能以損壞學生尊嚴為前提。尊重學生才能拉近師生距離,課堂氣氛融洽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意想不到事情的發生。即使課堂出現意外情況,也會因為教師偉大的人格魅力而處理起來得心應手。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說過,在人的所有情緒中,最強烈的莫過於渴望被人重視。由此可見,我們的學生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重視和尊重。所以,我們教師不僅要在課外尊重學生的人格,更要在課堂上用真情實意尊重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融洽、和睦、協調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在課堂上,由於學生知識的不足、閱歷的膚淺等原因常常導致他們行為的盲目,產生「出格」的表現。對此,我們教師不要只想到維護自己的尊嚴,對學生批評訓斥,從而造成課堂氣氛緊張而降低教學效率,甚至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幾年的教學實踐使筆者認識到教師若在課堂上表現出對學生的尊重,課堂效果就非常好。比如讓學生回答問題時說:「XXX,這個問題請你回答。」回答結束後,再說一聲「請坐下」。一個「請」字,往往就能「請」出學生的積極性,為課堂教學「請」出效率來。
2.要傾聽學生心聲,觀察學生感情的變化
作為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須尊重學生,傾聽學生的呼聲,了解學生的想法,知道他們在想什麼,比如說學習上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問題自己不能解決;生活中是不是遇到了一些小麻煩;上課老是走神是不是因為父母吵架了等等,對這些問題有個比較清醒的認識,就可以對症下葯,有效地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難關,這個與學生交流的過程看似簡單,但是如果想要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增加教師的親和力,使學生們真正感受到來自我們的關愛。
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學會傾聽。傾聽是解決課堂沖突、矛盾、處理抱怨的最好方法之一。一個牢騷滿腹,甚至不容易對付的人,在一個有耐心、同情心的傾聽者面前,都常常會軟化並變得通情達理。傾聽學生的辯解、傾聽學生的心聲,就能創造課堂教育的成功。
傾聽學生心聲,加強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教師才能真正走近學生。有一個故事:孔子讓一名學生負責煮粥卻發現那名學生用勺子吃粥。孔子耐著性子問他為何偷吃。學生說:有一些灰掉進鍋里,用勺子舀出來本想倒掉,又想起老師說過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所以把粥喝了。如果孔子不是耐心詢問和傾聽豈不錯怪了學生,而由此制定的教育措施怎能有效?
課堂上,教師如果發現有不正常的情況不妨問個明白,給學生一個解釋的機會。例如上課時發現學生無精打采,就要先問問是病了還是晚上貪玩沒有休息好。問清楚後再做工作更有針對性。如果沒有問清情況便開始說教也許課堂不可避免要出現尷尬局面。更有甚者,如果那天正好是一個後進生病了,而你因為以前的看法沒有聽他的訴說,可能更為嚴重的問題就會產生,解決起來就會很難。課堂教學也許因為這件事情的出現就會徹底失敗。
聽魏書生老師的課發現:魏老師在教學的每個環節都不停地詢問學生,聽取學生的看法。魏老師的課上得很民主、很成功。有一次,魏老師在焦作體育館講課臨時找了一名管時間的學生。到下課的時候那個學生還沒提醒魏老師。魏老師和氣地問:您怎麼沒提醒我呀?學生說:魏老師的課講得太好了,我們不想下課!整個體育館掌聲雷鳴。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問和聽還必須建立在對學生感情變化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只有觀察的仔細才能問中要害,才能聽到心聲,才能採取有效防止和解決課堂突發事件的方法。
3.要勇於承認自己在課堂上所犯的錯誤並積極尋求迅速解決的辦法
雖然我們盡力要上好每一節課,但是課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難免要發生。如果是教師的責任就要勇於承認,不能諱疾忌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教師時時處處都要為人師表。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面前彰顯教師的偉大人格魅力。
課堂教學效果是師生互動的結果。互動的前提是師生的平等。如果教師教學行為出現了明顯失誤,而為了所謂面子和尊嚴不肯承認自己的過失,不僅容易使矛盾激化而且有損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形象。有一位數學教師板演一道幾何證明題,證到了最後卻無法得結論。有一個調皮的學生失聲笑出,教師勃然大怒,狠狠批評了學生一番,學生覺得很委屈,便頂撞了該教師,課堂因此而變得混亂不堪。如果教師此時能詼諧機智地承認自己的失誤,並且幽默地告訴發笑學生:當別人出現失誤而笑話別人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問題可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課堂突發事件一旦發生,教師就要採取積極的態度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不同的情況方法當然也不一樣。教師必須在短時間內去尋找、確定一種最佳的解決方案。課堂教學突發事件的處理並不是不可捉摸、無路可循,該熱處理就熱處理,該冷處理就冷處理該,該引導就引導等。
總體來說,如果教師有淵博的知識作基礎,高尚的品德作保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處以學生為主體,極力維護學生尊嚴,樹立學生自信,那麼教師完全可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突發事件的發生。
Ⅳ 怎樣處理課堂上的意外狀況
處理課堂上的意外狀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及時分析課堂意外情況。課堂意外有積極的、中性的、消極的三種。如果教師分析、轉化得當,積極的可得到利用,中性的可轉化為積極的,消極的可以淡化為中性的。
2、在課堂意外發生的時候,教師不要在課堂里停止教學,對造成意外的同學指責、批評。可以採用提問,鄰近控制,排除誘因,暗示制止等方法。切忌使用諷刺、挖苦、威助、隔離等懲罰手段。
3、啟用意外發生應急機制。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有針對性地設計應對意外的預案。一旦意外發生,則有備而來,及時地有計劃地引導、轉化不利因素。
Ⅵ 如何對待高中數學課堂的意外事件
學生是數學活動的主體。他們在活動中隨時可能閃現出與眾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中,有的是比較常規的,是我們預設時所能想到;有的卻可能比較特異,出乎教師的意料之外。教師不應過早的隨意否定學生,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做一個與學生平等的數學活動參與者。可以看出,在上面的案例中,面對生1的「不動筆」,教師既未置之不理,也沒有強制學生入軌,而是通過詢問,讓學生有了闡述思維的機會。應該說生1的思維是對教師計算目標的沖擊,是對課堂教學預設的「叛逆」,但教師卻給予其喝彩。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生2的遷移,生3的剖析。試想,如果教師早早的以「這不是我們今天研究的內容」將其一棍子打死,還會出現如此的精彩嗎?關注差異,呵護「叛逆」,讓學生互動起來,放飛思維,我們應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讓其自由發展。
Ⅶ 教師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應對意外提問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對意外提問,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備課,盡可能的想到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同時也要求教師靈敏的反應能力,對於突發大學了,提問又能給予恰當的合理的解釋。
Ⅷ 如何機智應對課堂上的「意外」
如何應對課堂教學中的「意外」
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意外發生,這些小意外容易分散老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正常課堂教學。這時候,如果老師不夠冷靜,稍有疏忽就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從以下幾方面妥善處理課堂中的偶發事件,並將德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一、充分認識並挖掘課堂小意外中的因素。
從偶發事件的性質來看,可分為良性事件和惡性事件。良性的是指那些產生動機是良好的,能用來為教學、教育服務的偶發事件;惡性的是指那些與教學無關,嚴重影響教學的事件。 對於偶發事件,不管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我們都應認真對待,冷靜處理,想想良性的積極因素在哪裡?惡性是否有積極因素?怎樣把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怎樣服務於教育教學?然後組織好語言進行處理。有一次我在給學生講題時,忽然發現一位同學正在那裡看小說,沒有認真聽講,我立即停下講課看著她,同學們的眼光也隨我一起注意著她,這位同學頓時滿臉通紅,羞愧萬分。我領悟到自己停下講課產生的過錯,靈機一動,說:同學們的目光說明了一切。在這里我得承認,我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常言道‘一心不可二用。’要想取得學習的好成績,必須要專心聽好每一節課,你們說是不是?那位同學可能已經掌握了我所講的知識,可見她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這位同學很喜歡文學作品,但是如果放在課後看,課上認真聽講,相信這位同學的收獲會更大,大家說是不是?這位同學聽了後,偷偷地收起小說,認真聽課了。以後這位同學再也沒有有上課看小說或做其他小動作,成績明顯上升。所以說,在處理偶發事件過程中,發現積極因素,利用學生的長處來教育,相信會比諷刺、挖苦和嚴厲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二、沉著冷靜,耐心教育。
課堂偶發事件是出於教師意外的,要處理好偶發事件,就要求教師沉著冷靜,不能感情用事。任何感情沖動、隨意發火、嘲笑和責怪都容易造成教學的失敗。有一次,我在上課過程中,幾位學生在吃瓜子,我說:咦?是不是我的耳朵有毛病了?怎麼老聽到有像老鼠吃東西的聲音?這幾位同學一聽,紅著臉偷偷地收起瓜子,不好意思地抱頭低下。趁學生做題的時候,我走到那幾位同學身旁,委婉地說:瓜子可是個好東西,它有助於消化,不過不能在教室里吃,尤其不能在課堂上吃。在教室里吃,一不雅觀,二不衛生,三給值日生同學帶來不便。上課更影響老師講課、同學和自己的學習,你們說是不是?我有一個建議,從現在開始不準在教室里吃瓜子,課後把今天講的知識補上,並把教室里的瓜子皮掃干凈,這件事也就算結束了,好不好?這幾位同學痛快地答應了,並且也監督起其他同學來。
總之,在處理偶發事件過程中,應切記諷刺、挖苦學生,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從欣賞的角度看學生,因勢利導, 運用語言技巧,把偶發事件的處理服務於教學、教育活動。這樣,就不再會把它視為令人頭痛的事,而把它當作啟迪學生智力、磨礪學生品德、調動學生思維的大好事了,從而學生的特長也得到充分發揮。
Ⅸ 如何巧妙面對課堂的意外事件
對這種情況有的老師可能會因為課堂紀律被擾亂而呵斥搗蛋的學生,甚至會暴跳如雷,也有的可能一時束手無策,不知如何處理,可以想像的出這樣一來,其結果要麼是出現非常壓抑的局面,老師訓斥學生,表面上課堂秩序恢復了平靜,但學生的心情卻被破壞了,要麼課堂紀律會更加鬆懈,老師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來維持紀律,這兩種情況下教學效果都不好,如果改變一個情緒換了一個方式和面孔,不要呵斥那些「小動物」,相反鼓勵他們,這樣調節了難堪的局面,也巧妙處理了課堂中的「意外事件」。我們應該學習課堂的教學藝術,用幽默巧妙的方式化解課堂上隨時出現的突發事件,變尷尬難堪為輕松愉悅。
Ⅹ 如何處理課堂上的突發情況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會遇到突發事件,若處理不當,不僅影響正常教學秩序,而且還會陷教師於尷尬之地,使教育、教學任務不能有效的完成。因此,教師應善於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現介紹幾種應付突發事件的方法。 一、隨機處置 課堂上有時會出現學生持不同見解,而教師又一時很難斷是非的情況。有一次,我遇到兩個學生在課上為了一個問題而爭論不休。我就採取不急於判斷誰是誰非,而是說:「請你們在課下把這個問題爭論出一個結果來,在下次課上向全班同學做個匯報好嗎?」這樣,既避免在課堂上佔用太多時間而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又保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 一些學生在上課時會發生糾紛,對此我往往息事寧人,盡快穩定課堂教學秩序,盡可能把問題控制在較小范圍內,以避免干擾教學。教師在提問學生時,應用引導啟發的方法,學生仍然回答不上來,要迅速改變策略,不要追問這位答不上來的學生,而使課堂教學處於尷尬冷場的局面,更不要挖苦學生。 教師在講課中出現疏漏或錯誤,有時也是難免的,這時我們應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文過飾非,更不要責難學生。我們要用隨機處置的「潤滑劑」來減少師生間的對抗和摩擦。 二、幽默化解 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意外事件的發生是不足為奇的,教師沒有靈活的應變本領,將會導致預先設計的教學計劃付之東流。有一次,我在上自然實驗課時說:「為了更清楚地看到大氣壓的存在,現在請兩位同學來拉這只抽了空氣的馬德堡半球,當年曾用八對馬都未能把它拉開。」兩位學生走上講台對拉。「呼「的一聲,球竟被拉開了。當時我很吃驚,學生的目光齊刷刷地射到我的臉上。我穩定了一下情緒,用幽默的語氣說:「早知道你們兩的力氣比八對馬的力氣還大,我就該換一個沒毛病的馬德堡半球。」氣氛一下子緩和了。接著找出原因,成功地做完了試驗。 三、正面教育 學生上課遲到不僅影響教學,也影響課堂秩序。我們一般都是讓學生站在門口,狠狠地批評一頓,然後讓他們回到座位,遲到的學生這一節課都會因為受到批評 產生心理障礙。我對犯錯誤的學生採取三種辦法。犯小錯誤的學生在班上當眾唱支歌;犯了稍大一些錯誤的,要為班集體、為社會做一件好事,彌補過失;錯誤再大一些,就要寫一份檢討,說明自己犯錯誤前後的想法,分析檢查犯錯誤的原因,以便改正。對遲到的學生罰他唱支歌,這樣正面教育對學生很有效果,不用老師批評,學生記得勞,改正錯誤,主動自覺。 四、借梯下台 課堂上,我們面對的是精力旺盛、思維敏捷、活潑好動的學生,他們常常突發奇想,提出老師一時不能回答的問題,這時老師應機智地借梯下台。一次,校長陪同幾位老師聽課,我正有聲有色地講授《飛奪瀘定橋》一課,學生為紅軍戰士不畏艱險飛奪瀘定橋成功而自豪。一位學生動情地問:「老師,這鐵索橋這么高,這么險,是誰設計的呢?」我不能回答,可略略遲疑後笑道:「校長在這里,我們向他請教吧。」我下了台。「我們還是請教各位聽課老師吧。」校長下了台。「待查閱了資料後,再給同學們作答吧。」聽課老師也下了台。「好,同學們我們繼續上課。」過後,我尋機會給學生作了解答。 五、將錯就錯 當老師在課堂上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或解錯了題時,可不露聲色,巧妙地把它做為一種教學手段。一次,我在講解例題時,因解答過程有誤導致求得的人數出現了「半個」,我意識到出了錯誤,一些學生也感到困惑,這時我將錯就錯反問道,這答案合理嗎?一些學生回答不合理。那麼錯在哪裡呢?於是,引導學生找道錯誤求得正確答案,學生還以為老師在進行錯誤分析呢!一場失誤彌補得天衣無縫。 總之,對課堂上突發事件處理得是否得當,不僅影響教師的威信與尊嚴,而且可能關繫到教育教學效果。因此,應引起每位教師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