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讓一年級學生愛上數學
對於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量身定製是適合低齡兒童的方法,無論在課堂上還是生活中,讓學生對數學充滿足夠的好奇心、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才能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並逐步引導他們學好數學。 數學被稱為網路之父,當孩子會說話時大人們便教孩子數數,從這個現象我們足以看出數學知識的重要性。目前的一年級數學課本從形式上也較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更廣泛的發揮空間,應該注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能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學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也要兼顧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本來枯燥的數學變得更有趣,只有對數學產生興趣,才是學好數學的根本。對於剛升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大部分已經接受到了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數一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數,例如數人數、桌子等,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都有哪些數。還讓學生說出那些和自己有關的數字,看誰說得多、說得好,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生永遠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增強學數學的興趣。 二、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 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是學好數學的保障。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兒,也能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新鮮的事物,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兒中獲得知識呢?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我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游戲、故事。例如,在上《認識鍾表》一課時,我給孩子拿來鍾表,以游戲的形式演示:1號起床的時間是7:00,2號將時針和分針撥到該時位置,讓學生變換著來演示。這樣,學生既能准確認識了時間,又能學會思考,還能親自動手。動起手的孩子們顯得格外積極,也逐步地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途徑。現在的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的練習題具有不唯一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養成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剛開始,當我提到還有不同的答案,誰能回答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我慢慢提示著,鼓勵大家,積極思考的學生立刻舉起手,有的能答對,有的有點偏離,但明顯看出大家都想積極表現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認為表揚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揚個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揚成績差的學生時,大家的積極性會更高。這樣會使孩子以後敢於發言,敢於提出不同的見解,問題對於不同分析者來說,都會存在不同的結論,培養學生表達自己分析問題結果的能力,當然說錯的教師也要給予糾正。從而讓學生學會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手段來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意識到解決同一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四、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 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都說知識就是力量,只有實踐才能發揮知識的作用。許多學生在學校成績優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學生不能獨立地完成。也就是說,學了卻不知道怎樣應用,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每上一節課,教師首先應給學生提出一些實踐性的問題,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引導的過程,然後讓學生將剛學到的知識利用上。這樣,學生親身體會、練習,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例如,學習了位置這一課,讓學生說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認清前後左右的相對性。認識錢這一方面的知識時,進行游戲表演,讓學生用自己的零用錢買本、或買筆等,讓學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剩餘多少,買了多少東西等實踐性的問題。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到了他們現實生活之中。 總之,數學來源於生活,是人們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是生活實踐中必不可缺少的,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要教育學生學好數學是為了未來更方便的應用,以獲得更好的生活。
2. 如何教一年級的孩子讀數學題目
1.一數一符號的讀的習慣。一年級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獨立讀文字有些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如果有圖的話,還要觀察圖,把圖和文字結合起來讀。在教學中由我示範讀或是把題目抄寫在黑板上,在教師的帶領下一數一符號地讀題。如:教學開始剛接觸加減法時,要求學生必須用手指著每一個數,每一個符號地讀,做到動手、動口、動眼。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眼、耳、口、心並用,運用多種感官參與。
2.一字一句的讀的習慣。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讀題習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用手指讀,字字出聲,一字一句的讀」。同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想想這道題目的要求有哪些,讓我們做幾件事?是哪幾件?然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最後按照題目的要求一件一件的完成。如:小明一共有16本書,我借走了9本,小明還剩多少本?在做這道題目之前,我先讓每個學生讀題。然後讓學生找出:題目中已知條件有哪些?問題是什麼?通過理解條件和問題存在的聯系,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解答,培養了學生認真讀題的習慣。
3.抓「關鍵詞」讀的習慣。盡管有些題目文字極其簡單,但審題時卻不能有半點馬虎,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圈圈畫畫,把重要的字詞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如:「把下面的數字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先讓學生讀題,然後動手把關鍵的詞「從大到小」圈起來,這樣就能提醒學生注意是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培養了學生認真讀題的習慣。
3. 怎樣教一年級學生學數學
打開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光靠一支粉筆和一張嘴來教學是不行的。在實際教學中,除了運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學以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要注重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游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為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再如:上《認識鍾表》一課時,先讓學生再讓學生觀察鍾表三兄弟的不同長短,後讓學生戴上12個數字頭飾,進行模擬表演,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9加幾》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能運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題目。這時候有一個同學說:「老師我不是這樣算的」「那你是怎樣算的?」,他把演算法說出來以後我當時特別高興,就借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演算法很多,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認識人民幣》課以後,布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什麼價錢把它記下來,之後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叫學生扮演「商場小經理」和「顧客」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買下來。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中。
4. 如何讓一年級學生愛上數學
一、充分運用家長資源,真誠對待孩子和家長
都說「3歲看大,7歲看老」,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所以開學第一周就開家長會,把平時的作業要求及孩子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及時告知家長,要求家長和老師「統一戰線」及時糾正孩子的不好習慣。如:教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時我會在飛信群中發今天做題的要求以及格式,家長對照老師的要求督促孩子練習,這樣孩子得到了鞏固,學習下一課時就相對輕松。當孩子課上出現開小差或作業質量不高時電話聯系家長,詢問孩子最近家中學習情況及表現,把他們不好的習慣扼殺在搖籃里。經過一階段的學習家長、孩子都認識到上課認真聽講,課後按照老師的要求訓練,數學其實不那麼難學。
每個家長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美麗、聰明,但讓人遺憾的是每個孩子都像「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都有短處,都不完美。但每個家長都存在攀比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任何一方面超過其他孩子,尤其是學習成績。我們班有個孩子每次只要練習卷做不好回家就挨揍,經過了解知道家長從不管他的學習,但練習卷做不好直接棍棒教育,打完之後又放之任之。我和他媽媽真誠交談了很多次:「小學階段尤其一年級的學習需要家長監督,孩子的學習家長是從嚴管到慢慢放手,打只能讓孩子討厭數學、討厭老師、討厭父母直至形成惡性循環。再者十個手指頭伸出來也有長短,何況人呢?孩子在學習中只要盡到自己力不管分數如何我們都要肯定,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有自信有用的人,而不是考分數的機器。」從那以後家長開始參與孩子學習管理,孩子也漸漸喜歡上我和數學課。
我覺得只要你真心付出,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學生,和家長真誠溝通,你會覺得收獲滿滿!和孩子、家長相處一年,得到了家長的信任和孩子們的喜歡。並且學期結束我們班的數學成績名列前茅。
二、充分運用班主任資源,促使每個孩子更好地發展
一個和諧、健康的班集體與班主任息息相關。搭班的班主任是個很有力、有方法的老教師,班級管理實行加星制,否則加黑三角,根據星數的排名每周評一次陽光隊員,滿10次直接進入三好生評比,所以學生非常想得到更多的星星。在數學學習中運用班級加星制,課作書寫並全對加一顆星,大部分孩子能加到星。書寫較差並且錯非常多的加1顆黑三角。練習卷全對加5顆星,99分加3顆,98分加2顆,95-97加一顆,進步較大的加1顆。對於後進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多表揚,充分挖掘他的潛能,使他覺得自己也是班級中不可缺少的優秀的一員。
遇到溝通不了的學生和家長,請班主任協助解決。班主任掌管著班級的位置調換,三好生的評比,所以班主任在學生和家長心中就有了特殊性的地位,學生在班主任面前的表現都是最佳的一面,在大多數的任課教師之間學生不會有這種顧慮,所以大多數問題在任課老師這表現出來。在數學教學中我及時跟班主任反映不遵守課堂紀律、不完成家庭作業,跟家長溝通後也不見效果的學生。班主任馬上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並立即與家長溝通聯系,了解不做的原因,還制定班級制度,引導、約束學生,讓他們認真上課。實行一個星期後,那個學生大有好轉。這樣我就避免了跟學生、家長的正面沖突,讓這個學生意識到數學老師很關心我,從而喜歡數學課。
三、運用兒子資源,促使孩子更愛數學學習
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好書,即搞好教學。要教好書必須得備好課,由於我兒子也剛好在我們班,所以每次上新課之前我總和他談談新課的內容,看看他掌握到什麼程度,還需要老師講什麼內容,哪部分內容需要詳講,哪部分只需一帶而過。這樣課堂上抓住重點難點,孩子聽起來也不至於枯燥並且也很快能掌握學習重點。如教學「認識人民幣」
這節課,找出課堂教學所需的人民幣讓兒子講講他對人民幣的認識及他會怎樣去使用人民幣。練習課之前較難的題目和兒子探討怎樣講其他小朋友才能容易接受。並且經常詢問班級孩子喜歡什麼東西,課間常玩什麼游戲,把這些孩子喜歡的搬進數學教學的難題中,如「認識人民幣」
這節課,大部分孩子玩過「大富豪銀行游戲」,每個孩子手中有1張1元人民幣,2張5角人民幣,12張1角人民幣怎樣付「過路費」1元2角?對於現在的孩子他們很少自己用錢去買東西,所以這節課怎樣付1元2角是教學重點更是難點,把這樣的題編進孩子常玩的游戲中,不但可以提高孩子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課間抽時間陪孩子們玩,在玩中滲透數學知識。如教「認識圖形」時陪同孩子在校園里找我們認識的圖形,並說說你認識的圖形有什麼特點,這樣到課堂上匯報總結。這樣不光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可親,而且也讓孩子意識到數學無處不在,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事。
和孩子們相處了一年,孩子們越來越喜歡我和我的數學課,他們喜歡老師尊重他們,在家長和同學面前有自信。他們更喜歡和我在數學學習中玩,玩出興趣、玩出成績。
5. 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堂課怎麼上上什麼該講些什麼該做些什麼
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堂課上的時候先介紹,在講課。不需要講內容。第一課不要先講規矩,要跟學生講學數學的樂趣,以一些數學故事開頭,讓學生體驗數學之美。
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恐懼和為難,學生自然有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勇氣,如果能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就會很願意去學,這樣你的數學教學就成功了。
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古巴比倫人從遠古時代開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並能應用實際問題。從數學本身看,他們的數學知識也只是觀察和經驗所得,沒有綜合結論和證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們對數學所做出的貢獻。
基礎數學的知識與運用是個人與團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煉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內的古代數學文本內便可觀見。從那時開始,其發展便持續不斷地有小幅度的進展。但當時的代數學和幾何學長久以來仍處於獨立的狀態。
代數學可以說是最為人們廣泛接受的「數學」。可以說每一個人從小時候開始學數數起,最先接觸到的數學就是代數學。而數學作為一個研究「數」的學科,代數學也是數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幾何學則是最早開始被人們研究的數學分支。
6. 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堂課怎麼上上什麼該講些什麼
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一堂課上的時候先介紹,在講課。不需要講內容。第一課不要先講規矩,要跟學生講學數學的樂趣,以一些數學故事開頭,讓學生體驗數學之美。
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恐懼和為難,學生自然有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勇氣,如果能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就會很願意去學,這樣你的數學教學就成功了。
小學數學是通過教材,教小朋友們關於數的認識,四則運算,圖形和長度的計算公式,單位轉換一系列的知識,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計算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荷蘭教育家弗賴登諾爾認為:「數學來源於現實,也必須紮根於現實,並且應用於現實。
的確,現代數學要求我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用數學的語言來闡述世界。從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重新建構的過程。
因此,做中學,玩中學,將抽象的數學關系轉化為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將使兒童學得更主動。從我們的教育目標來看,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應用等綜合能力。
7. 怎麼教一年級孩子學數學
你好: 個人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先讓他(她)對數學產生興趣,然後在興趣問題中找出數學問題來,試著讓他(她)來解決。 這就是最好的學習數學的方式。 謝謝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更祝寶寶快樂健康成長。
8. 怎麼讓一年級的孩子愛上數學課
答:首先,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視學習數學為痛苦之事,沒有半分學習的興趣,就很難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上。
其次,孩子對數學有畏難心理。許多孩子因為基礎不扎實,遇到稍難的題目就畏懼,懶於思考,懶於動手,導致基礎越來越差。
最後,對於數學學科的誤解。許多人認為學習數學就是靠刷題,於是給孩子安排了大量的習題,搞起了題海戰術,讓孩子聞題色變。殊不知,基礎知識點沒掌握好,做題也不會有什麼效果。
針對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老師精心設計了自己的小學數學課堂,給孩子們開啟了數學王國的奇妙大門,讓孩子們愛上數學課。
提供針對性教學
undefined
提前給每個孩子進行摸底,充分了解孩子在數學學習上的優勢與短板,進一步設計針對性教學。
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給每個孩子設計合適的學習內容,由簡入難,克服孩子的畏難心理;與孩子平等交流,讓孩子先喜歡上數學老師,進而喜歡上數學。
undefined
豐富的課間活動
undefined
設計新穎好玩的數學游戲(數獨、魔方、數學骰子),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的相關知識。